一、张翔:我参与了长沙道路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泡泡玛特的营销战略探究》文中提出
徐婷婷[2](2021)在《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意愿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婧[3](2020)在《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苗族民间游戏作为一种苗族幼儿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形式,是幼儿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育资源。本研究以黔东南T县A幼儿园为个案进行研究,从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与实施、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阐述。发现幼儿园关于苗族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初步形成了苗族民间游戏园本特色课程,继承和弘扬了苗族民间游戏文化。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设定明晰的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目标,以苗族节日习俗为主题进行开发,立足于实践关注苗族民间游戏开展的过程,注重家园合作共同拓展苗族民间游戏形式等,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动力支持。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幼儿园在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如其的内容有待整合、形式有待丰富、评价有待完善。因此,提出了整合内容、丰富形式和完善的个人思考与建议,希望更好的促进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对于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案例支持和借鉴。
秦菲[4](2020)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不断追问“我为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我如何当好幼儿园教师”以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园教师身份达成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趋于拟合,并逐渐形成对自我本身及专业工作整体感悟的过程,具体包括目标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和理想认同。男性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建构自身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意义、价值以及实现专业发展的?他们眼中的男幼师和眼下的自己是如何糅合成目前的自我意象的?在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专业认同呈现出哪些内涵、特征,隐藏着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贵州省某省级示范幼儿园A园的男教师C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描其专业认同发展过程,发现C老师专业认同经历了混沌迷茫阶段、探寻求索阶段以及执着定向阶段。究其原因,就C老师自身而言,他的个人特质、角色知觉以及积极的实践反思影响着他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就幼儿园方面,园所的竞聘制度、职后教师培训以及园长的支持引领激励着他的岗位发展目标和专长实践;就教育及社会方面,师范教育的体验影响着其情感归属,家长的肯定激发着其对教师专业的承诺。因此,为有效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幼儿园男教师自身要把握性别优势,激发内在动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专业理想。幼儿园方面,要积极营造人文环境,赋予男教师情感归属;合理配置资源环境,搭建教师专长实践平台;健全制度环境,推助男教师成长。教育及社会文化方面,要为男教师提供职前经验分享,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匡正传统观念,导向社会舆论。
胡倩[5](2020)在《怀疑与反思:韩少功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中的知青书写》文中研究表明韩少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始终以一种怀疑警觉的姿态去审视个人的生命经验与历史记忆,不断更新着自身的创作理念。知青运动深刻烙印在韩少功的记忆中,给他一生都渲染上浓重的“理想主义者”色彩,贴近乡土的生活影响并决定了他质朴平实的价值观。韩少功十分珍视这一段知青经历,因此,知青书写在他的创作历程中几经流变、贯穿始终,并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呈现出不同面貌。1990年代至今,韩少功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日夜书》和《修改过程》。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深度反思革命历史,表现出鲜明的怀疑精神。其创作理念,表现在小说书写方式上是摆脱此前固化的知青叙述,解构宏大叙事。具体来说,是从叙写日常生活、疏离主旋律、去中心化三个方面着手的。同时,他的这一系列小说还重新塑造了一批有明显缺点的、“另类”的知青形象。如时代洪流中的被裹挟者、狂热的民主斗士、人生的游戏者以及清醒的反思者等。通过对新的知青人物群像的描摹,韩少功不仅还原了人性的复杂本质,也将对知青运动的认识与反思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与深度。韩少功的这一系列作品在重新书写知青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知青一代在社会转型后的九十年代中的命运走向。他从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出发,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知青记忆,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让历史与当下进行对话,这使得其知青书写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他作品所揭示的市场经济时代下知青的精神困境与信仰危机,不仅仅是知青一代的危机,也是全体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所要面对的根本与终极性问题。作为一个有现代性批判视野的民间知识分子,韩少功在创作中表现出对消费文化、纵欲文化、媚俗文化的高度警惕与排斥。他试图从知青生涯与乡土生活中汲取有价值的精神养分,期望找寻到对抗现代社会市场化、庸俗化的良方。在这个意义上,韩少功对知青记忆的执着守望、深入求索,彰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真挚的人文关怀。韩少功1990年代以后的知青书写在知青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提供了知青书写新的可能性,对于突破此前僵化的主流知青书写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顿一鸣[6](2020)在《《孝经郑注》及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郑玄《孝经郑注》作为注解《孝经》之官学文本流传于世,属唐以前《孝经》各注疏中最为重要的注本之一。明皇御注《孝经》之后,《孝经郑注》渐渐散佚失传,直至清代学者将其重新辑佚成书。近百年来,先后有近代学者对《孝经郑注》做进一步考据,又有敦煌遗书重见天日,使得当今学术界几乎可窥《孝经郑注》之全貌。故研究《孝经郑注》之思想,已成为进一步研究《孝经郑注》的关键,亦是当代《孝经》学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当今学界对《孝经郑注》的研究甚是不足,大部分停留在考辨《孝经郑注》作者这一层面,对《孝经郑注》的其它研究则相对匮乏。文章从考辨《孝经郑注》作者这一当今学界已解决的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孝经郑注》的体例、内容、思想内涵以及《孝经郑注》的历史影响。作者通过考证郑玄注经顺序,证实《孝经郑注》为郑玄晚年之作,并非学界认为的“郑玄早年之作”。《孝经郑注》内容上引譬连类,援引诸经,涉及到《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白虎通》等多部经典。不仅如此,文章通过校对《孝经援神契》《孝经钩命诀》等纬书认为,《孝经郑注》是一部古今文经兼采且带有浓厚纬学色彩的经注,其具备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故而《孝经郑注》既被统治者所重视,亦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既是官学教材又是童蒙之书甚至是宗教经典。在思想义理方面,文章又认为,礼出于孝,“孝”与“礼”是“孝质礼文”的关系;“移孝作忠”并不具有普适性,而是士大夫入仕事君的具体方法;“忠孝有别”“先孝后忠”是《孝经郑注》之本意,亦是《孝经郑注》思想之特色,并且深刻影响了魏晋时期家国观念,这在六朝的史学、文学作品描绘的价值观中均有所体现。
常林[7](2020)在《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认为为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加快落实《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相关战略规定,各级政府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能够覆盖广泛区域、分布合理、功能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使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民共享。本文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分析广州基础教育建设及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提出用地布局与选址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优化选址策略路径,促进教育用地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期实现基础教育等相关资源更高效、均等、科学地惠及全体人民。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基础教育发展与建设现状,探究均等化视角下的教育用地优化布局。首先,对广州基础教育设施空间与数量分布现状,土地利用与布局现状进行调查;第二,分析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结构和教育服务设施需求者的出行特征;第三,基于广州教育用地建设现状和需求特征,分析了教育设施建设及空间布局存在问题;第四,基于广州市未来常住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学位数状况,预测和分析未来教育设施用地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设施均等化思维提出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目标与路径;最后,以南沙区为例进行新建小学用地供给优化选址的微观分析,为优化教育服务设施土地供应选址提供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区,质量分布等级高,服务覆盖区域广;非中心城区的教育相关资源供应不足,质量分布等级一般,部分区域居民没有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在教育用地方面,中心城区教育用地开发强度高于非中心区,生均占地面积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围城区的学校数量与土地面积总量供应占全市的主体部分,各区教育用地供给差异较大。(2)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学生通勤与出行方式选择机会不均等,跨区域通勤会给城市造成更多交通压力,学生对公共交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各区学校布局数量和规模均等化程度较低,偏远区域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低;(3)基础教育在建设上存在学校数量与空间服务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同区的学生在上学交通、教学质量、周边配套方面差异大,教育用地区域供给比例失衡;部分学校用地达标率偏低,用地资源与适龄人数不匹配,且土地储备与未来需求不匹配;(4)基于均等化的教育用地需求预测,广州市在2023年、2028年、2033年、2038年供给总量需要达到4195.98公顷、4641.74公顷、4943.6公顷、5095.37公顷,其中南沙区、增城区、白云区为教育用地重点新增区域。教育用地优化布局要遵循公平性、全面性、便利性、精准供给、现实需求的原则,制定教育用地各区整体供给目标,设定优化布局路径,建立教育用地供给与评价体系,提出教育用地优化布局建议: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增加教育用地供给,统筹兼顾教育用地周边设施布局,科学增加教育用地预留与储备,提高各区域教育用地使用效益等政策。(5)南沙区需重点新增横沥镇、大岗镇教育用地,根据规划调整位于核心发展区、人均学位数不足的南沙街道、黄阁镇、大岗镇教育用地;对于现状学校布局少、人口稀少的万顷沙镇、龙穴街道要根据规划适当调整学校供应面积。同时,得出南沙区四个组团18个地块未来需要新增教育用地面积,为南沙新区土地优化与选址提出建议。
段启慧[8](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威远县穹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域旅游概念自提出后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旅游业而言,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时期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旅游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自提出至今已形成了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局面。全域旅游涉及全域空间,涵盖全域业态,围绕全域资源进行开发,力求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智慧成果的目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全域旅游品牌打造及与之对应的品牌产品体系构建也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以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品牌识别理论、旅游开发的RMP(昂普)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论文相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全域旅游、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品牌旅游产品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发展共性及优势举措,将其借鉴融入到本文的理论依据中。其次,通过对全域旅游进行解读,指出全域旅游化、旅游品牌化、品牌产品化、产品体系化“四化”角度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思路构建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品牌旅游产品开发“四全”体系,即首要对全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其次对全域旅游品牌进行设计,再次对全域开发空间进行优化,最后打造全域品牌产品的开发体系。之后,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为研究对象,对威远县整体概况、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进行探究,分析威远县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威远县面临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机遇,但存在威远穹窿品牌产品支撑不够、威远穹窿文化挖掘不够、现有旅游产业资源融合不够等问题。最后,结合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对威远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全域旅游背景下威远县穹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并在该体系的基础之上围绕威远穹窿旅游主品牌,穹窿古砦文化、穹窿山水度假、穹窿森林生态、穹窿工业遗产、穹窿乡村休闲旅游子品牌,构建“主+子”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体系,以五方面为重点进行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理念的运用,以达到威远县旅游资源的物尽其用。这一新的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既能有效解决区域面临的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又能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县域各层面综合实力的提升。本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构建的威远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类似地区如何正确看待品牌与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提供思考,为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提供发展思路。
贾晓凡[9](2020)在《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量不断增加、重载超载、极端气候的频发等因素导致我国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BS改性沥青(SBSMA)和橡胶沥青(CRMA)是两种常用的沥青材料,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价格昂贵、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而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技术可以结合胶粉和SBS两种改性剂的优点,降低改性沥青生产成本,利用废旧胶粉资源,是一项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但是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CR/SBSMA)还存在着制备工艺不统一、质量变异性较大等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流变性能、改性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验证对比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首先从两种改性材料自身特点出发,明确了投料方式、发育温度、改性剂掺量与外加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利用三大指标、弹性恢复试验、离析以及黏度等宏观性能评价方法,分析改性剂掺量与发育时间对沥青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使用显着性差异分析方法对比发育时间、改性剂掺量与沥青宏观性能试验的显着性并建立预测模型,确定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及参数为:先投入SBS再投入胶粉后发育3h,发育温度为180±5℃,稳定剂掺量为2‰,相容剂(糠醛抽出油)掺量为3.0%,胶粉掺量为18~20%,SBS掺量为2.5~3.5%。基于流变学原理,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进行了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MSCR)和低温弯曲流变梁试验(BBR)。以应变恢复率R和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评价了沥青的在不同温度下的高温流变特性,发现“重载”和“高温”作用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的影响相似;用蠕变劲度模量S和蠕变劲度速率m评价了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利用Burgers粘弹模型对低温蠕变柔量曲线进行拟和分析,并构建沥青低温粘弹弛时间λ、新指标m(t)/s(t)、低温综合柔量参数JC评价指标,分析可知SBS掺量与沥青低温性能的相关性较好,而胶粉掺量与低温性能的相关性较差。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试验分析了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机理,结果表明:发育时间和改性剂掺量均会对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形貌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沥青中SBS网状结构发育越好,与改性剂的黏结性越好;随着SBS掺量的增加,沥青中的SBS-胶粉-沥青三相体系结构越稳定;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沥青中胶粉颗粒凝结和结团现象会增多,导致其黏度变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机理和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的改性机理类似,即改性剂和基质沥青主要为物理混合状态;随着发育时间的增长,基质沥青中氧化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沥青中的芳香分含量也逐渐减少,表明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的溶胀也更加充分。最后选取ARAC-13结构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橡胶沥青混合料和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与水稳定性能。
杨延杰[10](2019)在《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推进剂管理是卫星在轨加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在轨加注过程中表面张力贮箱的推进剂管理强化为研究背景,针对卫星轨道快速机动和高流速加注过程中的液体晃动、流动和溅射问题,提出了基于贮箱内表面亲疏水改性的快速导流管理思路,对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初步得到了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规律,为未来推进剂管理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为推进剂强化管理的实现方法提供了参考。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表面微结构方法实现表面亲疏水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基于Cassie-Baxter润湿模型,提出了基于表面微结构尺寸的等效接触面积概念,对Cassie-Baxter润湿模型进行了改进。开展了基于表面微结构尺寸的等效接触面积的理论建模和实验验证。发现随着微结构尺寸的变小,实际等效接触面积会先增大后变小。为表面微结构对亲疏水改性的效果预估和实际加工过程中微结构单元的尺寸选取,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2)带有微结构内表面的毛细管内液体毛细上升过程理论研究。毛细上升过程是研究表面张力驱动液体的经典研究手段。从动量角度出发,针对带有微结构内表面的毛细管内液体毛细上升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对不同微结构单元组成的均匀微结构表面、梯度微结构表面的毛细上升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微结构变密,毛细作用先呈现显着的强化,而后会逐渐趋于稳定。为未来基于表面微结构的液体管理方法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路参考。(3)液滴撞击光滑表面的模态判断与粘附液滴铺展过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表面张力贮箱流体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液滴溅射为研究对象,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建立了较高速度下液滴撞击贮箱光滑内壁面的临界反弹模型,可以对液滴的撞击模态进行判断。同时针对粘附液滴的铺展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到了铺展直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撞击初始状态对液滴最大铺展直径的影响,为液滴撞击的流速限制和液滴捕获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参考。(4)液滴撞击润湿性梯度表面的动态过程理论研究。针对液滴撞击具有润湿性梯度表面的动态过程,引入Doi-Onsager理论中的Onsager泛函分析方法,以液滴质心为研究对象,对液滴在均匀润湿性表面的质心迁移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到了液滴撞击具有径向润湿性梯度的表面和水平方向润湿性梯度的表面的铺展和迁移规律,为液滴在润湿性梯度表面的自主迁移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5)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铺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在纯硅表面涂覆超疏水涂层的方法设计和制作了楔形亲疏水表面,设置楔形区域为亲水区,其余区域为疏水区。针对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铺展过程,从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出发,建立了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铺展直径模型。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楔形顶角、撞击速度等对液滴铺展直径的影响,为研究溅射液滴在楔形润湿性梯度表面的铺展特性和亲疏水条带宽度选择提供了参考。(6)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自主迁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根据不同形状的楔形亲疏水表面,对液滴在楔形润湿性梯度表面的迁移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液滴在楔形亲疏水表面的迁移模型。对楔形顶角、液滴撞击速度大小、撞击速度方向等对液滴迁移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讨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为溅射液滴在楔形润湿性梯度表面的快速自主迁移实现提供了参考。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对推进剂管理过程中的液滴溅射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动态过程,得到了液滴的铺展和迁移规律,对流体受限流动理论进行了适当的拓展研究;论文的研究为在轨加注过程中推进剂管理装置的性能强化,以及解决射流问题、散落液滴的自主管理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参考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张翔:我参与了长沙道路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翔:我参与了长沙道路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3)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黔东南T县苗族民间游戏传承之必要 |
(二)黔东南T县苗族学前儿童发展之必要 |
(三)黔东南T县A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之必要 |
二、概念界定 |
(一)苗族民间游戏 |
(二)园本课程 |
(三)园本课程开发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文献统计 |
(二)文献内容的分析 |
(三)研究述评 |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黔东南T县A幼儿园 |
一、黔东南T县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 |
(一)黔东南T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 |
(二)黔东南T县苗族民间游戏多彩纷呈 |
二、黔东南T县A幼儿园全瞰 |
(一)黔东南T县A幼儿园生态位置 |
(二)黔东南T县A幼儿园办园特色 |
第二章 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
一、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目标设定 |
(一)目标设定的相关内容 |
(二)目标设定的相关依据 |
二、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
(一)苗族民间游戏的收集 |
(二)苗族民间游戏的选择 |
(三)苗族民间游戏的创编 |
三、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一)苗族民间游戏的组织 |
(二)苗族民间游戏的实施 |
四、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
(一)园本课程的评价主体 |
(二)园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
(三)园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
第三章 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成功经验 |
一、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
(一)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
(二)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
(三)幼儿园初步形成了园本特色课程 |
(四)继承和弘扬了苗族民间游戏文化 |
二、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
(一)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目标明晰 |
(二)以苗族节庆节日习俗为主题开发 |
(三)立足实践关注苗族民间游戏过程 |
(四)家园合作拓展苗族民间游戏形式 |
第四章 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 |
一、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
(一)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内容有待整合 |
(二)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形式有待丰富 |
(三)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评价有待完善 |
二、黔东南T县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
(一)整合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内容 |
(二)丰富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形式 |
(三)完善A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内在要求 |
(二)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
(三)幼儿园男教师扩招与流失矛盾引发的思考 |
(四)笔者的个人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师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
(二)幼儿园男教师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男教师 |
(二)专业认同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 |
五、理论基础 |
(一)认同理论 |
(二)教师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理论 |
(三)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研究框架的构建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
(五)研究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七)研究思路 |
第一章 A 幼儿园的概况及C老师的简介 |
一、A幼儿园的整体概况 |
二、C老师的简要介绍 |
(一)初识C老师 |
(二)C老师的教育履历 |
三、分析与讨论:边缘的从教意向者 |
第二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混沌与迷茫阶段:在被动中执行 |
一、懵懂的意识:到幼儿园工作 |
(一)“挣口饭吃的工作” |
(二)“抱着学习的态度” |
二、身份的追问:我是幼儿园老师吗 |
(一)同事眼中的“拖油瓶” |
(二)班级里的“大孩子” |
三、技能的考验:不会做环创的配班老师 |
四、分析与讨论:初入幼教事业的专业认同困惑 |
第三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探寻与求索:在契机中试误 |
一、觉醒的意识:向沿海地区学习 |
(一)“替补”的培训机会 |
(二)互动性重要他人 |
二、交织的情谊:助力专长尝试 |
(一)有实无名的师徒情 |
(二)熬夜编教案也有激情 |
(三)恰到好处的爱情 |
三、探究式实践:初显成效的教学专长 |
(一)最具特色的毕业班级 |
(二)岗位竞聘的专长施展 |
四、反思性承诺:实验班失败的反思 |
五、分析与讨论:现实冲击中的专业认同求索 |
(一)幼儿园教师的终生学习观 |
(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
(三)专业实践中的积极反思 |
第四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执着与定向阶段:在认可后坚定 |
一、革新的体悟:我是小班班主任 |
(一)小班家长第一课 |
(二)不再跟风的保教工作 |
二、角色的重构:公认的“爸爸” |
(一)孩子们喜欢叫我“爸爸” |
(二)对“父亲感”的解读 |
三、教育之殇:我选择落聘 |
(一)不可触碰的性侵传言 |
(二)幼儿园专职岗位之路 |
四、重构的承诺:至少做一个有能力的老师 |
(一)丰硕的专研成绩 |
(二)详尽的专长规划 |
五、分析与讨论:身份重塑下的专业认同定向 |
(一)在角色转换中认同幼儿园教师专业 |
(二)从专业认同走向专业发展 |
第五章 C老师专业认同过程解析及原因分析 |
一、C老师专业认同发展历程 |
(一)“我”如何体认幼儿园老师 |
(二)“我”如何践行幼儿园男老师 |
(三)“我”如何塑形期望的幼儿园男老师 |
二、C老师专业认同原因分析 |
(一)个人因素分析 |
(二)幼儿园因素分析 |
(三)教育及社会因素分析 |
第六章 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建议 |
一、主体意识: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基础 |
(一)把握性别优势,激发内在动力 |
(二)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专业理想 |
二、幼儿园环境: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催化剂 |
(一)营造人文环境,赋予男教师情感归属 |
(二)配置资源环境,搭建专长实践平台 |
(三)健全制度环境,助推男教师成长 |
三、教育及社会文化:男教师专业认同的推动力 |
(一)提供职前经验分享,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
(二)匡正传统观念,导向社会舆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5)怀疑与反思:韩少功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中的知青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韩少功研究现状 |
1.2.2 韩少功知青书写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知青生活对韩少功的影响 |
2.1 理想主义的追求 |
2.2 复杂人性的审视 |
2.3 文化立场的转向 |
第3章 新知青书写的叙述方式 |
3.1 宏大叙事的深度解构 |
3.1.1 日常生活叙事 |
3.1.2 疏离主旋律 |
3.1.3 去中心化 |
3.2 知青形象的重塑 |
3.2.1 时代洪流中的被裹挟者 |
3.2.2 人生的游戏者 |
3.2.3 狂热的“民主斗士” |
3.2.4 清醒的反思者 |
第4章 新知青书写的反思精神 |
4.1 对知青理想失落的反省 |
4.2 对知青在社会转型中迷失的追问 |
4.2.1 知青在消费文化中的迷失 |
4.2.2 知青后代的价值迷茫 |
4.2.3 对当代文化传媒的批判 |
4.3 时代变迁下的价值重建 |
4.3.1 挖掘乡土生活的精神内涵 |
4.3.2 呈现地域文化的特殊魅力 |
4.3.3 守护中国语言的独立与自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6)《孝经郑注》及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孝经郑注》的辑佚与辨伪 |
(二)《孝经郑注》的思想体例 |
(三)《孝经郑注》的思想内涵 |
(四)《孝经郑注》的社会影响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孝经郑注》的辑佚与辨伪 |
第一节 《孝经郑注》之流传与散佚 |
第二节 “前《群书》时期”——清人对《孝经郑注》的逐步重视 |
第三节 “后《群书》时期”——清人辑佚《孝经郑注》的热潮 |
一、工作重心的转变:由“辑佚”到“辨伪” |
二、清人对《孝经郑注》真实性的辩护 |
第四节 《敦煌遗书》所见《孝经郑注》及其价值 |
小结 |
第二章 《孝经郑注》背景辨析 |
第一节 郑玄注《孝经》的社会思潮背景 |
一、东汉政治的飘摇 |
二、经学的“异化” |
第二节 郑玄生平与注经顺序辨析 |
一、郑玄生平与年谱 |
二、郑玄注经顺序辨析 |
小结 |
第三章 《孝经郑注》的内容与体例 |
第一节 学界对《孝经郑注》体例、性质的界定 |
第二节 主要内容:对儒家诸经的援引 |
一、对《毛诗笺》的引用 |
二、对《尚书》的引用 |
三、对“三礼注”的引用 |
四、对纬书的引用 |
第三节 《孝经郑注》的体例与性质 |
一、“古今”结合、“经纬”结合的着书体例 |
二、“政教”与“伦理”的双重性质 |
小结 |
第四章 《孝经郑注》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孝”与“礼”:“礼孝关系”的系统阐述 |
一、“礼”出于“孝” |
二、“孝”质“礼”文 |
第二节 “孝”与“忠”:“移孝作忠”的正确诠释 |
一、“移孝作忠”本初意涵 |
二、“忠”“孝”有别 |
小结 |
第五章 《孝经郑注》对六朝的影响 |
第一节 南朝时期的“宗教经典” |
第二节 “王官之学”与“童蒙之书” |
一、王官之学 |
二、童蒙之书 |
第三节 “先孝后忠”君臣观的形成 |
一、臣子“舍忠取孝” |
二、政府“轻忠重孝”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4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数据来源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广州市教育设施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教育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
2.2.1 学校数量空间分布 |
2.2.2 学校质量等级空间分布 |
2.2.3 学校空间服务半径分析 |
2.2.4 学校地铁站点覆盖范围 |
2.3 教育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
2.3.1 中小学用地总体现状分析 |
2.3.2 不同区域中小学用地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教育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广州市儿童与青少年时空分布特征 |
3.2 广州市中小学在读学生出行特征分析 |
3.2.1 教育出行调查设计 |
3.2.2 教育出行特征分析 |
3.3 广州市青少年教育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教育设施建设与用地布局存在的问题 |
4.1 广州教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学校数量与区位布局不均衡 |
4.1.2 学校质量与周边配套设施差异大 |
4.2 广州教育设施土地利用与布局存在的问题 |
4.2.1 教育用地供给区域差异大 |
4.2.2 生均占地面积不均衡 |
4.2.3 教育用地与教育需求不匹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 |
5.1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教育用地布局原则 |
5.1.1 公平性原则 |
5.1.2 全面性原则 |
5.1.3 便利性原则 |
5.1.4 精准供给原则 |
5.1.5 需求性原则 |
5.2 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目标 |
5.2.1 广州教育学位需求预测 |
5.2.2 广州教育用地需求预测 |
5.2.3 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目标 |
5.3 教育用地优化布局与选址路径 |
5.3.1 建立教育用地选址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
5.3.2 广州教育用地供给布局调整 |
5.4 教育用地布局的政策建议 |
5.4.1 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增加教育用地供给 |
5.4.2 统筹兼顾教育用地周边设施布局 |
5.4.3 科学增加教育用地预留与储备 |
5.4.4 提高各区域教育用地使用效益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育用地供给优化布局选址分析—以南沙区小学为例 |
6.1 南沙新区及其学校概况 |
6.2 南沙区小学需求现状分析 |
6.3 南沙区教育需求特征分析 |
6.3.1 政府和相关职能局对南沙新区居民点需求分析 |
6.3.2 基于两步移动模型对南沙区学校需求侧分析 |
6.3.3 两步移动搜索法在南沙区的应用 |
6.4 空间区位优化分析 |
6.5 南沙新区教育用地优化与选址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基础教育出行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育用地土地优化供应指标解释 |
附录3 广州市基础教育用地布局评价指标权重打分表及运算过程 |
(8)全域旅游背景下威远县穹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域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种新理念 |
1.1.2 品牌旅游产品是增强全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 |
1.1.3 威远穹窿是威远县世界级旅游品牌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全域旅游相关研究 |
1.3.2 旅游产品相关研究 |
1.3.3 旅游品牌与品牌旅游产品相关研究 |
1.3.4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新颖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新颖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全域旅游 |
2.1.2 旅游产品 |
2.1.3 旅游品牌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2 品牌识别理论 |
2.2.3 旅游开发的RMP(昂普)理论 |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构建 |
3.1 全域旅游解读 |
3.2 全域旅游背景下品牌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
3.2.1 全域旅游化 |
3.2.2 旅游品牌化 |
3.2.3 品牌产品化 |
3.2.4 产品体系化 |
3.3 品牌旅游产品开发“四全”体系构建 |
3.3.1 全域旅游资源整合 |
3.3.2 全域旅游品牌设计 |
3.3.3 全域开发空间优化 |
3.3.4 全域品牌产品打造 |
第4章 威远县旅游开发基础条件分析 |
4.1 威远县概况 |
4.1.1 区位条件 |
4.1.2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
4.1.3 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
4.2 威远穹窿地质遗迹特征 |
4.2.1 威远穹窿地质构造特征 |
4.2.2 威远穹窿形成与演化 |
4.3 威远县旅游发展现状 |
4.3.1 威远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4.3.2 威远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威远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
5.1 威远优势旅游资源确定 |
5.1.1 威远穹窿旅游资源类型 |
5.1.2 威远穹窿旅游资源重新审视 |
5.1.3 威远县优势旅游资源评价 |
5.1.4 威远穹窿优势旅游资源分区 |
5.2 威远穹窿旅游品牌设计 |
5.2.1 威远穹窿旅游品牌识别 |
5.2.2 威远穹窿旅游品牌定位 |
5.2.3 威远穹窿旅游品牌推广 |
5.3 威远穹窿全域旅游开发布局 |
5.3.1 一心 |
5.3.2 两环 |
5.3.3 五区 |
5.4 威远穹窿品牌旅游产品打造 |
5.4.1 威远穹窿品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
5.4.2 威远穹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BS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1.2.2 橡胶沥青研究现状 |
1.2.3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宏观指标试验 |
2.2.2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MSCR)试验 |
2.2.3 弯曲梁流变(BBR)试验 |
2.2.4 扫描电镜(SEM)试验 |
2.2.5 红外光谱(FTIR)试验 |
3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及参数研究 |
3.1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 |
3.2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常规性能测试评价 |
3.2.1 三大指标 |
3.2.2 弹性恢复与48h离析 |
3.2.3 黏度 |
3.3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参数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
4.1 沥青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 |
4.2 沥青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BBR) |
4.2.1 BBR试验结果 |
4.2.2 Burgers模型在低温流变中的应用 |
4.2.3 基于Burgers模型参数的低温评价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5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机理研究 |
5.1 扫描电镜(SEM) |
5.1.1 不同发育时间的SEM图像 |
5.1.2 不同SBS掺量的SEM图像 |
5.1.3 不同胶粉掺量的SEM图像 |
5.2 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验证 |
6.1 混合料级配类型选择 |
6.2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验证 |
6.2.1 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
6.2.2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 |
6.2.3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 |
6.3 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
6.3.1 经济效益分析 |
6.3.2 社会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关键技术 |
1.3 研究现状 |
1.3.1 液滴铺展 |
1.3.2 液滴迁移 |
1.3.3 存在主要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结构表面润湿流动理论 |
2.1 经典润湿理论 |
2.1.1 Wenzel模型 |
2.1.2 Cassie-Baxter模型 |
2.1.3 过渡模型 |
2.2 微结构表面润湿模型 |
2.2.1 周期性微结构表面润湿模型 |
2.2.2 周期性微结构对接触角的影响 |
2.2.3 周期性微结构对润湿半径的影响 |
2.2.4 周期性微结构润湿状态判断 |
2.3 液滴在毛细微结构表面的上升模型 |
2.3.1 毛细管内液体爬升过程动力学建模 |
2.3.2 毛细管内液体爬升过程动力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滴撞击均匀表面动态过程与模态分析 |
3.1 液滴撞击均匀表面铺展过程建模与分析 |
3.2 液滴撞击均匀表面模态建模与分析 |
3.3 液滴撞击均匀表面实验 |
3.3.1 实验系统 |
3.3.2 实验方案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滴撞击润湿性梯度表面动态过程 |
4.1 液滴撞击径向润湿性梯度表面过程 |
4.1.1 液滴撞击径向润湿性梯度表面铺展过程分析 |
4.1.2 液滴撞击径向润湿性梯度表面模态分析 |
4.2 液滴撞击水平润湿性梯度表面过程 |
4.2.1 液滴撞击水平润湿性梯度表面铺展过程 |
4.2.2 液滴撞击水平润湿性梯度表面迁移过程 |
4.3 Doi-Onsager模型求解液滴在水平润湿性梯度表面迁移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铺展过程 |
5.1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铺展过程建模 |
5.2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铺展过程分析 |
5.3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铺展过程实验 |
5.3.1 实验表面制备 |
5.3.2 实验装置 |
5.3.3 实验方案 |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迁移过程 |
6.1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迁移过程建模 |
6.2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迁移过程分析 |
6.3 液滴撞击楔形亲疏水表面的迁移实验 |
6.3.1 实验表面制备 |
6.3.2 实验装置 |
6.3.3 实验方案 |
6.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张翔:我参与了长沙道路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泡玛特的营销战略探究[D]. 王丹.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意愿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 徐婷婷. 南昌大学, 2021
- [3]黔东南T县A幼儿园苗族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 张婧.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D]. 秦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怀疑与反思:韩少功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中的知青书写[D]. 胡倩. 湘潭大学, 2020(02)
- [6]《孝经郑注》及其思想研究[D]. 顿一鸣. 西北大学, 2020(08)
- [7]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D]. 常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全域旅游背景下威远县穹窿品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段启慧.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9]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D]. 贾晓凡.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研究[D]. 杨延杰.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