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的春季约会

继续我们的春季约会

一、继续我们春天的约会(论文文献综述)

苗炜[1](2020)在《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烟1世上迷茫的人太多,他们需要指引。其中一些人当上了司机,就更需要指引。那辆雅阁车上,架着三台手机,都开着导航,司机踩一脚刹车,一个女声说,"请不要压线";一个女声说,"请保持车距";一个女声说,"请注意来往车辆"。车上了京顺路,三个女声此起彼伏,一个说,"前方畅通","前方"与"畅通"之间稍作停顿,似乎她观察了一下,才做出这个谨慎的判断。一个女声说,"前方道路限速六十",另一个女声说,"附近有北京龙翔汽车修理站,可以为您的导航软件提供升级服务"。刘棣和唐娟坐在后排,几近崩溃,开始唐娟还抱怨几句,但司机充耳不闻,不停捏着脸颊上的一块肉,从后侧方看,那块儿肉有点儿红肿,不知是长了一个痤疮,还是反复揉搓肿起来了。唐娟一股子起床气,声音提高了八度:"你停边上吧,我要下车。"司机松了一下油门,一个女声说,"此处不能停车";一个女声说,"请注意后方车辆";一个女声说,"请注意前方有车辆汇入"。刘棣伸手拉唐娟,从背包里掏出大耳机,递给她,唐娟推开刘棣,骂了一句,闭上眼睛,靠在后座上。刘棣戴上耳机,两眼望向天。雅阁车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望京开到了东三环,周末的早上,道路还算畅通。临近朝阳医院,堵上了。一个女声说,"前方拥堵两百米,预计通行时间五分钟";一个女声说,"前方有闯红灯拍照";一个女声说,"前方有医院,注意避让行人"。唐娟睁开眼,拉着刘棣下车。

张冠仁[2](2020)在《万能先生谭坦》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认识几个朋友的谭坦叶瞳瞳叶瞳瞳不记得还有比2014年2月12日更倒霉的日子了,早上7点开始打工:斯塔拉菲尔德火车站对面那家60平方米小店:庄仔牛肉面大王,老板额头上明明都是抬头纹,还让别人管自己叫庄仔。中午,叶瞳瞳错单了,一个波兰胖子点了五香牛肉面,她通知后厨说成了霸王牛肉面,难道一个波兰胖子真能吃得出泡椒和辣椒的区别吗?

林琳[3](2020)在《中国独幕话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独幕话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照其短小精悍的戏剧结构、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并对其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数次创作高峰进行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试图归纳总结其形成创作高潮的原因以及在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在结构上,本文根据中国独幕话剧半个世纪以来在剧本创作、剧作家群体、观演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的梳理,纵轴上以“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十七年”这三次独幕剧的创作高潮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考察对象,避免将独幕剧依附于中国话剧史的年代划分做单纯的“史”的阐述,而是遵循其独有的创作规律,佐证其探索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气质。具体如下:“五四”时期的独幕剧扮演着“引领”和“开创”的角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中国戏剧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一。从创作角度来说,独幕剧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单一,创作门槛相对较低、易于把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窥探现代话剧创作门径的现实选择。因此,独幕剧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涉足现代戏剧创作首选的文体。我国话剧运动的先驱田汉、丁西林、欧阳予倩、洪深等人都是由独幕剧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诞生了《获虎之夜》、《压迫》、《回家以后》、《好儿子》等经典独幕剧作品。由此,独幕剧发挥其开创引领作用,成为五四戏剧文学的主导形态,并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出现喷涌之势。抗战阶段的独幕剧与时代同频共振,并呈现出强烈的“探索”和“实验”精神。这一阶段独幕剧的兴盛有其客观现实的演出适用性原因。就地取材、集体编写和移动演出是抗战独幕剧特有的创演方式。抗战演剧队时时巡回于农村、战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等等。抗战初期,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独幕剧莫过于“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它们随着演剧队进入街头巷尾,在广场上、田野里甚至牲口棚边上演,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创造出新型的观演关系,开拓了中国话剧前所未有的全新演剧形式。建国后“十七年”掀起了又一个独幕剧创演的高潮,这个时期属于独幕剧的关键词是“创新”和“突破”。由于应时的需要、生活积淀的有限以及文艺领导部门的支持,一大批年轻的业余作家加入到独幕剧创作的队伍中,改变了创作主体以职业作家为主的状况;建国初期诞生的一批以妇女自由解放为题材的独幕剧和“第四种剧本”中以《新局长到来之前》、《葡萄烂了》为代表的独幕讽刺喜剧则突破了当时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内容雷同、角色形象只有“英雄人物”和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局限。这种探索与突破为中国戏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经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社会问题剧日渐衰弱而引发的戏剧危机,中国实验戏剧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剧作家们为戏剧探寻出路而大胆创新的结果。但早在1979年谢民创作的独幕剧《我为什么死了》和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独幕剧《屋外有热流》中,打破传统形式的实验就已拉开了帷幕。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最后一批带有实验性质的独幕剧是它在走向衰败之前的最后一次绝唱。综上所述,独幕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了三次创作上的高峰,而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话剧艺术的整体衰弱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仅在高校的戏剧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其短小精悍、轻便灵活的特质和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政治形态、社会生活的宣传功能似乎也已被小品等其他小型戏剧样式所继承甚至取代。然而,回顾其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独幕话剧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始终拥有先锋者的姿态,站立在话剧艺术创新开拓的前端,它以自身特有的探索实验精神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意识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又引人深思的一笔。在当今剧坛每况愈下的创作景况下,回顾中国独幕话剧曾经的荣耀,呼唤独幕剧创新探索的精神和“重场戏意识”,恐怕对当今中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胥明妍[4](2020)在《关于《Red Sun(红色太阳)》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人的翻译作品是韩国作家朴舆燮(音译)的中短篇小说集《(?)》,译为《Red Sun(红色太阳)》。该书出版于2019年2月,由韩国思维共享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作家朴舆燮的6部短篇小说和1部中篇小说,韩文字数约为十三万字。译者选择《Red Sun(红色太阳)》,《金黄圆月》和《小巷落叶》三篇短篇小说进行翻译,其中韩语原文约为四万字,汉语译文约为三万四千字左右,本书目前尚无中文译本。小说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可以细致地向读者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呈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身处的社会生活环境。阅读小说不仅能够培养人的移情能力,还可以从更多维度观察世界。《Red Sun(红色太阳)》描绘了韩国当代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一个个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十分难得的、务虚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主流的生活态度都趋于务实,缺少务虚,人们正在逐渐远离诗意,远离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本书作者希望读者在洞悉人生的苦痛与人性的复杂后,始终不改对生活的热忱。鉴于国内对韩国纯文学作品引进量较少,译者选择本书是希望向国内读者呈现优秀的韩国文学作品,在丰富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使读者领略韩国纯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本翻译实践报告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介绍了译者选择《Red Sun(红色太阳)》这部作品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关于本翻译项目的简要介绍,包括翻译项目、原作内容与作者生平的介绍;第三章是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译者从作品属性、作者写作风格、以及读者群体定位这三个角度进行译前分析,大致确定了译文的语言风格。译者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翻阅大量平行文本与翻译理论书籍资料,做足译前准备;第四章翻译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本作品文本类型为小说,译者从词语翻译与句子翻译这两方面,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重点与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词语翻译部分从书名翻译、拟声拟态词翻译,以及成语俗语翻译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翻译部分通过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这四方面进行解析;第五章是结语,这部分是译者对于整个翻译过程中心得体会,以及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对翻译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翻译一部韩文小说,不仅要还原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还要使译文具有文学性与可读性,在修改与完善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发现了自身翻译能力的不足,体会到翻译不单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译者今后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使译文呈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表现力与更灵活的适应性。

池莉[5](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刘秀珍[6](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高鲜花[7](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认为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邓海燕[8](2019)在《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文中指出1937年以后,日本殖民者的野心不断扩张,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越发残酷,加强对思想文化的统治,加紧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控制,整个伪满后期面临“出版难,杂志少”的景况。1941年由满洲杂志社创刊的《麒麟》,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行完整、传播广泛、接近大众等特点,很快赢得市场,成为拥有十万读者的“东亚第一刊”,成为伪满畅销的一本大众文化杂志。杂志一面大量刊载娱乐性趣味性的通俗作品,有意疏离政治和时局,以办国民“自己”的杂志为办刊宗旨;一面又替伪政府做宣传唱赞歌,为日伪当局效力,履行国策杂志的使命,具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伪满后期能够继续刊行的杂志所共同呈现出的特点,也是杂志的一种生存策略,不适合用简单的是非论来判断,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显与隐的表达,这也是本论文所持的客观态度,力求公允,呈现杂志原本的文化样态。本研究在走访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文献的量化整理和细密的耙梳,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汇总,考察杂志特殊的生存背景和大众文化的特质,从而揭示殖民语境中杂志编辑人、写作者及伪满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中介绍了当下《麒麟》研究的现状,根据杂志自身的特点,确定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入研究,并对殖民语境、《麒麟》的大众文化及特点进行界定,保证论文写作的合理性。第一章具体阐述了《麒麟》杂志特殊的殖民生存场域,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日本残酷的政治统治、奴化的教育思想和专制文化政策迫使期刊杂志只能倾向通俗的、娱乐的、有趣的、历史的文艺作品,规避现实,粉饰太平,这样的大众通俗文学作品是能够被统治者接受的,有利于市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伪满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麒麟》的大众文化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生存之道。第二章是从《麒麟》杂志传媒的外围生存境况和杂志自身的内部特点考察其刊行策略。先历时性考察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外围生态,梳理伪满后期在物资紧缺、资金不足、文化专制的杂志生态环境下,杂志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而不得已选择走向大众文化之路;然后对杂志自身特点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从杂志刊行思想、读者定位、市场化运作等角度进行梳理,从而确立《麒麟》杂志大众文化的策略性定位的观点。第三章是从杂志文本的文体形式上阐释《麒麟》的大众文化建构。本章基于伪满时期苛刻的文化监管制度和汉语出版物少难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求的背景,是匮乏的文化市场推动了通俗趣味性读物在内容策略上不自觉的倾向于通俗小说、文化杂谈、民间歌谣、弹词鼓词等纷繁多彩的大众性文体形式,《麒麟》呈现出以“慰安民众”为办刊宗旨的大众文化形态。第四章着重从文本内部讨论《麒麟》杂志的大众文化形态建构的问题。文中从都市文化、女性文化、流行文化等视角出发,分析文本中的都市空间符号、女性的生存现状、文本的娱乐性消遣精神、侦探悬疑的大众化取向等大众化特征,探析杂志文本的内在变化:现代的、都会的、消费的、时尚的走向为一种潮流;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参差融汇也是一种潮流,而且两者难以切分,扭结在一起流动向前。由此,《麒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探索与实践,进行其对于大众文化的构建。第五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探寻大众文化杂志《麒麟》所呈现的文化图景的意义所在,本研究认为杂志的出版和发行,体现出意识形态宣传和大众文化建设方面的复杂作用,客观的总结其既有被利用的亲日、媚日的奴性话语,也有反侵略的隐性表达,即便是杂志的大众文化建构中的负能量,也要回溯到特定时空和语境中,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考察其正负能量。结语总结全文,简要阐明《麒麟》杂志研究的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空间。

俞灵灵[9](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胡珺[10](2015)在《杜国威剧作研究(1977-2014)》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香港中央图书馆“杜国威文库”这一新资料的公开,梳理了香港剧作家杜国威自1977年至2014年间的剧作成果、创演历程;进而由艺术影响、时代与环境条件、香港戏剧发展、个人特质四个方面分析了对杜国威创作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杜国威剧作特色的重要产生源头包括香港通俗广播剧、香港电影、香港粤剧等众多通俗文艺。杜国威及其剧作是香港本土戏剧的重要推动者和组成部分。他在创作风格的成熟期,受聘成为香港最早、最大的职业剧团——香港话剧团的驻团编剧,为其打造戏剧作品,挑战个人职业生涯的同时,也完善了香港戏剧的职业化进程。他与香港话剧团的合作奠定了1990年代香港戏剧的主流面貌。1995年,杜国威与高志森、古天农创办春天舞台制作有限公司,通过近20年的原创剧作积累,极大促进了香港商业戏剧的发展。杜国威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作品为将戏剧作为香港普罗观众文娱生活之常项选择做出重要贡献;《南海十三郎》等作品成为香港剧坛的经典和票房保证;《城寨风情》等作品为香港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积累了关键经验,并最终产生了将中国戏曲(香港粤剧)与英美音乐剧表演形式相融合的作品《天之骄子》等。杜国威热爱剧本创作。他将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战后第一代香港人,在时代进程、都市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用地道的戏剧思维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舞台场景、戏剧行动、情节构成,结合融汇东、西戏剧呈现方式精髓的剧场形式,构成留有表演空间的戏剧作品,为香港戏剧舞台持续提供本地原创剧目资源。杜国威的当代城市通俗戏剧作品,立足本地,格调健康,传达有益讯息并保有民间文化的创造力,以歌舞元素、浪漫想像等多样视、听刺激帮助观众宣泄能量、抚慰情感,将民间的、戏曲的演艺精髓与知识分子的、与时代相关的创作思想揉合一处,并出之通俗,面向大众,是香港戏剧中风格独特、商业价值突出的一个类型。

二、继续我们春天的约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续我们春天的约会(论文提纲范文)

(1)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烟
    1
    2
    3
    4
    5
    6
    7
    8
第二章巧克力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三章伤心故事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万能先生谭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认识几个朋友的谭坦
    叶瞳瞳
    七号助理
    Shirley Huang(雪梨黄)
    Joey周怡
    Mr.Tan(谭坦)
第二章中医协会会长的烦恼
    杨仲英
    钱博思
第三章漂洋过海的李茜大夫
    李茜
    杨仲英
    七号助理
第四章卧虎藏龙唐人街
    老唐
    阿迪王
第五章首次见面
    Joey
    谭坦
第六章杨仲英的秘密回忆
第七章从万能到万万不能
    李茜
    钱博思
第八章黑猴子剧团的燃眉之急
    马修斯皮德
第九章如果红灯能再漫长一些
    谭坦
    李茜
第十章一无所有的人
    七号助理
    谭坦
第十一章一场入籍仪式
    李茜
    谭坦
    李茜
第十二章最后的游行
    杨仲英
    李茜
    杨仲英
    谭坦
    最后的游行

(3)中国独幕话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目的
    三、创新点与价值
第一章 “五四”启蒙的引领和开创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转型
        一、西方戏剧的传播
        二、传统旧戏批判
        三、“爱美剧”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独幕剧发展概述
        一、中国现代话剧文本创作的“终身大事”
        二、独幕剧译介引领先河
        三、创作群体的“跨界”探索
    第三节 开创性的剧作和剧作家群体
        一、“娜拉剧”的创新探索与演变升级
        二、丁西林开创独幕剧“喜剧范式”
        三、“融西贯中”的剧作家群体
第二章 为抗战服务的实验与开拓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黄金时代
        一、蓬勃开展的戏剧运动
        二、戏剧理论建设的丰收
        三、积极推进戏剧民族化方向
    第二节 抗战独幕剧的特色
        一、“急就章”和“排头兵”: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街头剧的衍生:探索多变的演剧形式
        三、抗战演剧队:创作和观演方式的开拓
    第三节 探索试验性的创演案例
        一、于伶和抗战“报道剧”
        二、《好一记鞭子》:应时而作的创新与探索
第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的突破与爆发
    第一节 新中国话剧生存土壤
        一、“工具论”指导下的话剧创作
        二、苏联戏剧观的影响
        三、戏剧的“四次创作浪潮”
    第二节 “十七年”独幕剧发展概述
        一、紧扣时代脉搏的独幕剧创作
        二、全民开启独幕剧的“全盛时代”
        三、独幕剧创作主体的转向
    第三节 创新突破的代表剧作
        一、突破与发展:女性题材独幕剧特色
        二、先锋与探索:独幕讽刺喜剧特色
第四章 最后的挽歌:新时代的沉寂与延展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话剧生存图景
        一、文革后的喷发
        二、独幕剧在困境中求索创新
    第二节 独幕剧的微光与流变
        一、最后的实验与探索
        二、独幕剧与戏剧小品之辨析
结论 呼唤独幕剧精神
    第一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有灵感缺灵魂:当代中国话剧的突出问题
        二、中国话剧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重场戏意识”
        一、重场戏:优秀剧作的重要元素
        二、道阻且长:训练重场戏意识
    第三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创新探索实验之光”
        一、纸醉金迷:中国话剧发展之痛
        二、探索和创新:中国话剧前行之核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4)关于《Red Sun(红色太阳)》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翻译项目简述
    2.2 作者简介
    2.3 作品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书名翻译(书名,小题目)
        4.1.2 拟声拟态词翻译
        4.1.3 成语、俗语翻译
    4.2 句子翻译
        4.2.1 心理描写句子
        4.2.2 外貌描写句子
        4.2.3 环境描写句子
        4.2.4 动作描写句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6)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麒麟》杂志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殖民语境:《麒麟》的生产场域
    第一节 “改朝换代”: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一、炮制伪满洲国
        二、所谓的友邦、盟邦、亲邦
        三、殖民“暴力”的效应
    第二节 切断民族之根:奴化的殖民教育
        一、“王道主义”教育方针
        二、让日语成为“国语”
        三、推行殖民学制
        四、强制落实奴化教育思想
    第三节 专制与霸权:日伪政权的文化统治
        一、霸道的伪满文化统治机构
        二、细化专制的文化统治策略
第二章 “大众文化”:《麒麟》杂志的策略性定位
    第一节 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生态
        一、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杂志
        二、从小众文艺期刊到大众文化杂志
    第二节 “大众文化”杂志《麒麟》
        一、《麒麟》办刊思想的演变
        二、“大众”读者定位
        三、版面风格和栏目设置的大众化
        四、《麒麟》杂志的市场化运作
第三章 文学样式的大众性
    第一节 娱乐化的通俗小说
        一、占据《麒麟》文学主体的通俗小说
        二、徘徊在章回体和新文学之间的通俗小说
    第二节 “传承文化使命”的散文
        一、彰显民族文化的节日习俗散文
        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散文
        三、包罗万象的其他散文
    第三节 书写底层大众生活的民间歌谣
        一、情歌:离情别绪相思苦
        二、生活歌:婚姻家庭中女性的悲情
    第四节 雅俗互动的弹词与话剧
        一、走向通俗:新文学的弹词改编尝试
        二、雅俗相遇:演绎话本故事的现代话剧
    第五节 由通俗小说改编的鼓词
        一、鼓词《啼笑因缘》的诞生
        二、从视觉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化
        三、讲究音韵的俗白式语言风格
第四章 文本内涵的大众性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空间符号与悖论叙事
        一、时尚消费空间:咖啡店、吃茶店、舞厅
        二、日常活动空间:公园、办公室
        三、流动行进空间:火车、电车
        四、都市书写的悖论
    第二节 摩登与传统:大众视野中的女性想象
        一、尚美女性:讲究衣着打扮的流行时尚
        二、职场女性:独立自信的时代风尚
        三、家庭主妇:渗透“贤妻良母”思想
    第三节 娱乐性和模式化的精神消遣品
        一、矛盾纠葛的感情故事
        二、以死告终的爱情悲剧
        三、历经风雨的完美结局
        四、花样无穷的情感套路
    第四节 侦探、悬疑与大众取向
        一、构设类型化的悬疑焦点
        二、迎合大众的小说取向
    第五节 儿童文学产品的大众化特征
        一、儿童文化产品的类型及特征
        二、善与美的精神引导
        三、潜藏的意识形态性
第五章 作为策略的大众:《麒麟》文化图景的意义
    第一节 奴性话语: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一、从“看”和“说”入手的大众亲日引控
        二、调门越来越高的大众媚日教唆
        三、利用文学树立大众的“良民”榜样
    第二节 隐性话语:中国人民反侵略意志的曲折表达
        一、建立同构关系,认同中暗示处境、吐露心声
        二、描绘二元意象,对比中透露情感倾向
        三、文本间存在矛盾,真意从深潜处释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10)杜国威剧作研究(1977-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注释说明
目录
前言
一、 杜国威剧作巡礼
    (一) 校园创作系列
        1. 创作早期的忧伤情调
        2. 以实地调查为依托的创作方式
        3. 劝喻中学生观众的创作目标
        4. 与非校园作品相呼应的后期转向
    (二) 香港生活与历史系列
        1. 描写香港生活与香港人
        2. 观照香港历史与发展
        3. 立足香港,想像“内地”
    (三) 演艺人生系列
        1. 名人“传记”
        2. 演艺人故事
    (四) 爱情故事系列
        1. 故事新编
        2. 都市恋曲
二、 杜国威剧作不同阶段艺术特征的发展与变化
    (一) 啼音初试,赛场头角峥嵘(1977—1982)
        1. 早期对广播剧经验的借鉴
        2. 中、后期写实技巧的深化
    (二) 订制、实验,业余声名大噪(1983—1991)
        1. 创作重心转向叙事
        2. 非写实性舞台表现手法的多方实验
        3. “以情为宗”的个人风格的确立
        4. 其它戏剧技巧的丰富与磨练
    (三) 锐意创新,剧坛独领风骚(1992—2000)
        1. 开启音乐剧创作带来舞台新面貌
        2. 话剧创作思想主题的新开掘
    (四) 填词撰曲,捏合传统、商业(2001—2014)
        1. 音乐剧创作的全面实践
        2. 音乐创作与结构的完善及本地化的开始
        3. 音乐剧本地化的推进:进一步融合戏曲
        4. 话剧佳作
三、 杜国威剧作风格形成的内因
    (一) 广泛吸收各种艺术影响
        1. 香港通俗广播剧
        2. 中外戏剧
        3. 香港电影及电视
        4. 省港粤剧
    (二) 创作偏好与艺术观
        1. 人生经历与作品母题
        2. 角色中的自我投射
        3. 编、导、演合作的戏剧创作观
        4. 立体的戏剧艺术观
四、 杜国威剧作风格形成的外因
    (一) 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1. 回应时代需要的草根纪实
        2. 追索“血缘”与“身份”的自我认知
        3. “退出”与“归来”的主题“变奏”
        4. 回归个人的重要创作转向
    (二) 与香港戏剧共同发展中所受的影响
        1. 杜国威与香港话剧团
        2. 杜国威与春天舞台制作有限公司
结论
    (一) 杜国威剧作艺术总结
        1、艺术分期与创作特点
        2、对香港戏剧发展的贡献
    (二) 关于杜国威剧作的定位与评价
        1、融合或本土?
        2、什么是香港戏剧的“主流”?
        3、什么是杜国威通俗戏剧的价值?
参考书目
附录 1 杜国威剧作演出年份简表(草稿)
附录 2 杜国威作品创、演年表(草稿)
附录 3 杜国威及其作品奖项简录(草稿)
附录 4 杜国威剧作演出导演简录(草稿)
附录 5 杜国威剧作创演团体简录(草稿)
附录 6 杜国威剧作参与各艺术活动简录(草稿)
附录 7 杜国威创作演出地点简录(草稿)
附录 8 杜国威(参与)编剧之电影上映时间简录(草稿)
附录 9 杜国威(参与)编剧之电视(专题片或剧集)作品简录(草稿)
附录 10 杜国威作品出版时间简录(草稿)
附录 11 杜国威剧作节选与试译十四则及其它
作者简介
后记

四、继续我们春天的约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J]. 苗炜. 当代, 2020(06)
  • [2]万能先生谭坦[J]. 张冠仁.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3]中国独幕话剧研究[D]. 林琳.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4]关于《Red Sun(红色太阳)》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胥明妍. 延边大学, 2020(05)
  • [5]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6]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D]. 邓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10]杜国威剧作研究(1977-2014)[D]. 胡珺. 云南艺术学院, 2015(07)

标签:;  ;  ;  ;  ;  

继续我们的春季约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