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强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在过断层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荟懿[1](2021)在《木家庄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深部开采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开采模式。根据深部开采的条件,需要使用相应的支护手段,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在大量的深部矿井中,围岩主要由工程软岩构成,这对如何有效进行支护工作提出了挑战。在深部软岩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大,底臌严重等问题十分严重,威胁着煤矿井下的生产安全与生命安全。针对这种巷道围岩变形问题,本论文以木家庄煤矿5号煤下山巷道支护作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工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并在总结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符合工程条件的合理的支护方式,进行了现场应用。主要得出了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建立巷道围岩变形的理想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与特征,得出了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与塑性区位移的表达式;(2)研究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发现:随着巷道埋深增加,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分布范围也将扩大、位移量上升;而巷道围岩自身性质中,内摩擦角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变化影响不大,相对地,内聚力则可以正面影响围岩体的稳定;围岩附近分布的断层改变了巷道所处的应力环境,造成巷道失稳;地下水产生的压力也会促进围岩中裂隙的出现,引发变形破坏;(3)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木家庄煤矿5号煤下山巷道的三维模型,根据模型研究了巷道变形过程中的塑性位移、应力分布与塑性区分布的变化,并将新设计的通过增加锚索控制巷道围岩的新掘巷道支护方案结合巷道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新方案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降低巷道围岩变形的位移量与变形速度;(4)在木家庄煤矿5号煤下山巷道的新掘巷道试验段对新支护方案进行了现场应用验证,在180天的观测后,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底臌量从500 mm左右下降到240 mm以下,顶底板移近量从接近1000 mm下降到450 mm左右,即巷道围岩变形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蔡兴华[2](2020)在《动压巷道注浆锚杆(索)加固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南关矿西翼皮带巷作为西翼三采区重要运输、行人通道,长期以来受到动压、软岩等不利条件影响,巷道顶板变形破碎严重,两帮破碎片帮,底鼓严重,历经多次维修加固,导致围岩-支护系统完全失效,巷道围岩的维护周期愈加频繁,本文从巷道围岩破坏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围岩中存在的弱面结构、裂隙发育以及应力转移和集中分布特征,从支护对策上采取锚注支护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不必采用重型型钢支架去硬抗,同时注浆加固消除其内部存在的大量裂隙、裂缝等自由面,指导巷道对变形严重的围岩范围进行加固,为南关煤矿西翼皮带巷巷道加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南关矿西翼皮带巷围岩破坏严重问题,通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分析适用于南关煤矿软岩高应力巷道合理锚注支护设计和施工工艺参数,使得井下巷道能够长期保持对围岩控制的稳定性,通过现场实验试验分析得出由于岩体受到的地应力以及其他地质条件的影响,巷道围岩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流变特性,通过提高巷道支护强度和范围,进而使得井下巷道能够长期保持对围岩控制的稳定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围岩支护应用成果。南关矿西翼皮带巷通过采用锚注支护方案进一步改进注浆参数,使得巷道围岩在动压条下能够保持围岩结构的完整性,增强巷道围岩对井下空间以及顶板覆岩的支撑能力,进而能够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程度,减少巷道后期维护的工程量,巷道在二次利用期间基本不需返修,降低成本保障了矿井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围岩的表面位移量相对较大,其取得了良好的围岩支护应用成果。
李霞[3](2020)在《厚煤层掘进巷道过断层施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厚煤层掘进巷道过断层施工分析为对象开展探究,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在分析巷道掘进施工过断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留顶煤俯斜爆破工艺进行过断层施工,并对留顶煤俯斜爆破施工时的掘进支护工艺做出全面分析,提出了"永久支护优化+施工人工假顶"的联合支护工艺,实现了过断层期间对巷道安全性、稳定性的有效维护,在提升煤柱回采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采空区遗煤量,并且提升了巷道掘进效率,规避了常规破岩作业时可能引起的设备损坏问题,显着提升了矿井作业综合效益。
谢益盛[4](2020)在《巷道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机理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注浆加固作为围岩控制的一种方式,在矿井围岩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注浆加固尤其适用于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控制,但由于围岩内部结构的各向异性、注浆工程的隐蔽性及浆液与围岩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致使目前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缺乏理论指导,大部分注浆工程依据工程经验进行设计与施工。注浆理论研究的滞后已成制约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工程向可控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依托注浆加固实际工程,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进行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基于松软破碎构造围岩的特征,将其划分为节理裂隙发育围岩、高应力松软围岩和构造区域围岩三大类;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松软破碎构造围岩巷道掘进及回采动压扰动期间围岩应力和变形规律的分析,得出在松软破碎构造围岩区域掘进巷道时,围岩塑性区发育范围较大,巷道两帮会在2~3.5 m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回采动压扰动下,围岩应力、两帮的应力集中程度及巷道表面位移均逐渐增大,且在采动影响下两帮变形量相对较大。通过对注浆加固机理的分析,得出在节理裂隙发育围岩和高应力松软围岩进行注浆加固时,注浆方式主要为裂隙注浆,浆液的作用主要有裂隙结构面渗透加固、充填胶结、压密固结和骨架支撑。构造区域围岩进行注浆加固时,注浆方式主要为劈裂注浆,浆液的主要作用为挤密、劈裂充填和骨架支撑。根据构造围岩体劈裂注浆模型和破碎围岩壳体支撑技术,建立注浆加固后壳体承载力学模型,推导出保障构造围岩稳定的临界承载壳体厚度,给出构造围岩体定量注浆加固表达式。采用3DEC数值模拟进行注浆压力、裂隙开度与浆液扩散规律关系的分析,得出浆液的扩散半径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采用JCT复合注浆材料进行注浆时,不同注浆压力下,裂隙开度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不同,在注浆压力为6 MPa时,随着裂隙开度的增大,浆液在低压下的扩散范围逐渐减小,在各个压力梯度下的扩散更为均匀。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某矿11#煤带式输送机大巷过断层、陷落柱段为工程背景,进行注浆加固方案设计,确定注浆加固采用两循环注浆施工工艺,注浆深度为3 m,每循环内钻孔排距为6 m,注浆压力为5~6 MPa。在注浆加固实施过程中,将普通的两循环注浆施工优化为小分段前进式的注浆,解决了注浆过程中易串浆堵孔的问题,保障了浆液在注浆范围内均匀的分布。根据注浆结束后的效果评价,得出注浆加固解决了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加固效果显着。
王恒[5](2020)在《厚松散层高应力条件下切顶卸压沿空掘巷支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在回采过程中,部分工作面顶板随着工作面回采自然垮落。当顶板坚硬时,在单侧煤柱支撑作用下,工作面巷道上方部分岩层未能及时垮落,造成采空区内存在悬顶。悬顶需要较长的时间回转下沉从而自行垮落。悬顶的垮落对窄煤柱沿空掘巷巷道造成的动压影响时间长,支护困难。为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局面、提高工作面回采率、减少巷道维护成本,根据赵固一矿16021、16031工作面地质情况,通过确定在16021回风巷采用切顶卸压技术,采用沿空掘巷的方式掘进16031回风巷。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D型聚能管定向断裂控制爆破切顶技术研究,确定现场爆破钻孔位置与煤柱帮距离S≤500mm、钻孔倾角α≥75°、钻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0°、切缝高度为22.8m、钻孔深度为23.7m、钻孔直径为50mm和钻孔间距为500mm。现场采用定向切缝管来控制预裂切缝面的形成,选用矿用三级乳化炸药,炸药直径φ=32mm,长l=200mm,重量m=200g;不耦合系数K=1.6;单孔装药量为4.8kg。(2)为分析基本顶不同断裂位置对煤柱稳定性的影响,在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出8种断裂结构形式,并推导出8种断裂结构的计算公式。通过以上分析掌握基本顶断裂结构形式下煤柱的应力大小。(3)通过对16031回风巷巷道断面形状、侧向支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分析,采用合理的巷道支护设计。锚杆采用长L=2400mm、直径Φ=22mm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锚杆间距D≤1.2m、锚索长度L=8.3m、锚索排距1.6m、1.8m的排距在顶部每排布置3根。布置表面位移监测测点的方法是“十字布点法”。通过对多个测站巷道变化分析,发现最初巷道顶底板,两帮相对后面测站变化都相对较小,顶板及两帮压力也较小,得出巷道开始掘进矿压与巷道变形会随掘进工作面的推进逐步变大。该研究对于厚松散层高应力条件下切顶卸压沿空掘巷机理及相关参数确定方法的研究,为同类型矿井切顶卸压与沿空掘巷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仁[6](2019)在《晟聚矿复杂断层构造区域内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井工开采过程中,断层构造区域内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问题是煤炭安全开采面临的安全问题之一。在断层构造应力的影响下,巷道围岩的力学状态差异较大,巷道围岩体的的矿压显现复杂严重,严重制约着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本文以晟聚矿28101工作面副巷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工业试验等研究手段,探究在断层构造区域内回采巷道受力变形特征及围岩破坏机理,并提出围岩控制对策。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调研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对断层构造应力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当巷道掘进至断层构造区域时,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变化剧烈,巷道矿压显现严重,断层前后的围岩应力环境呈现明显差异性,进而导致巷道围岩变形量在断层附近发生“突变”,即巷道两帮围岩在断层前后出现变形量峰值,呈现“双峰”特点;(2)通过运用矿山岩体力学、弹塑性力学理论对断层构造的结构受力状态及断层构造条件下巷道顶板围岩的破坏特征进行力学解析,并揭示断层构造区域内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失稳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断层形成过程中,水平主应力发生变化造成岩体滑动,滑动停止后,断层稳定并形成新的应力状态,此时断层构造附近形成典型的非均匀应力场,巷道围岩在断层构造影响下破碎不连续,而巷道围岩塑性区破坏范围与断层倾角、巷道埋深、巷道尺寸等呈正比例关系,而与岩层内聚力、内摩擦角、支护阻力等呈反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确定断层构造区域巷道失稳隐患影响范围,即断层构造区域内重点加强支护范围;(3)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针对断层构造区域内非均匀应力场受力破坏特征,提出了锚杆+菱形金属网+锚索主动支护结构并配合单体液压支柱、∏型钢梁的联合支护措施;(4)通过工业试验反馈支护效果表明,巷道围岩顶板稳定性显着增强,巷道围岩的变形较为均衡,围岩变形量控制在260mm左右,达到了巷道围岩控制的预期要求。
郝佩[7](2019)在《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埋藏浅、地质条件优良且易于开采的煤炭资源即将开采完毕,那些地质条件较复杂的煤炭资源将成为我们开采的对象,开采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巷道围岩稳定性得到控制将是我们对煤炭资源进行安全、顺利开采的基本保障。本文结合“龙泉煤矿南大巷支护方案优化”的科研项目,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实测等研究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南胶带大巷顶板围岩窥视结果分析表明,南胶带大巷窥视深度达到了15m,在窥视过程中看到顶板较破碎,裂隙发育,尤其在顶板1-2m、6-7m范围内裂隙发育且伴有纵向裂隙,窥视过程中时有水涌流出,对南胶带大巷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显着。因此,必须保证锚杆、锚索的锚固质量,适当加长顶板锚索锚固长度(锚固长度由1.55m加长为1.8m),以提高巷道锚固质量及围岩的整体稳定性。(2)针对南胶带大巷埋深变化大的特点(埋深大约从200m600m变化),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埋深600m时,顶底板移近量、两帮收敛量均达到埋深400m时的3倍,围岩应力较埋深400m时增加了50%,巷道围岩的塑性破坏范围也明显大于埋深200m、400m时。因此,当布置大巷段埋深小于400m时,原支护方案基本能够满足巷道围岩的稳定性要求;当布置大巷段埋深大于400m时,应提高支护强度,同时应加强对已施工大巷的监测管理,及时补强支护,确保巷道安全。(3)针对南胶带大巷倾角变化明显的特点研究表明:随着巷道倾角的增大,上覆岩层的重量在倾斜巷道倾斜方向与垂直方向产生分量,导致巷道岩层间剪切应力有所增大、垂直应力较水平巷道有所减小,进而造成岩层间剪切作用不断加强,锚杆、锚索发生剪切破断现象,剪切应力会抵消一部分水平应力,从而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底鼓现象有所减弱。倾角20°时,顶板下沉量较水平巷道增加约33.85%,底鼓量较水平巷道下降了6.85%,左右两帮收敛量较水平巷道均增加约40%,不利于正常的安全生产。由此可见,巷道倾角的变化对围岩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故而实际工程中建议增大锚杆、锚索直径与预紧力,以增大岩层间的抗剪切能力。(4)在对南胶带大巷影响因素和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龙泉煤矿南胶带大巷埋深大于400m处进行了支护参数的优化。工程应用与监测结果表明:埋深大于400m时,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后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为33mm,顶板下沉量最大为45mm,顶板离层最大10mm,锚杆的受力提升了26.96%,锚索受力提升了25.8%,受力合理,表明优化支护方案支护效果良好,明显提高了巷道的稳定性,基本可以满足巷道围岩的稳定性要求。
云小龙[8](2019)在《凉水井煤矿半煤岩巷道掘进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神木汇森凉水井煤矿在开采4-3煤层时,存在队伍多、人员多、效率低、速度慢、安全性差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采用三一重工EBZ-260H高强度掘进机与锚杆机相互配合,以及改进井下掘进工艺组织设计、施工方法、巷道运输系统、锚杆支护方案与除尘方法以提高巷道掘进效率,缓解4-3煤层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问题,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基于工程岩体比奥斯基分类法(CSIR),与凉水井煤矿实际情况,得出巷道顶板细粒砂岩,4-3煤与粉砂岩的RMR值分别为60、27、52,并设计431301巷道为矩形断面,规格为5400 mm×3000 mm。通过FLAC3D与Tecplot软件模拟分析试验确定431301胶运巷巷道最佳布置方式为挑顶。(2)基于431301胶运巷为半煤岩巷道的特点,提出了钻眼爆破方法与综掘方法两种巷道掘进方式。经过分析,确定选用三一重工EBZ-260H掘进机配合配合CMM2-21液压锚杆钻车进行巷道全断面巷道掘进与支护。设计掘进施工采用“三八”工作制,实行“两掘一准”生产作业方式。(3)运用理论分析确定采用Φ18×2100 mmⅡ级螺纹钢筋锚杆与Φ18×1800mmⅡ级螺纹钢筋锚杆与Φ15.24 mm×7300 mm锚索进行巷道联合支护。设计的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设计锚索沿巷道掘进方向排距为2000 mm。(4)运用FLAC3D模拟验证了理论确定锚杆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并结合MATLAB分析确定锚杆最佳控顶距为3 m。通过现场实测,表明巷道顶板未出现离层,支护效果良好。现场统计431301胶运巷月掘进量为356.9 m,431301回风巷月掘进量为129.4 m,设备提升与工艺改善后,掘进速度提升效果非常明显。(5)结合矿井实际情况,采用KCS-450D-Ⅱ除尘机和配套的降尘设备,并提出结合机械降尘与人为降尘以最大限度降低巷道的粉尘量,现场实测在巷道掘进头处降尘量为72.6%,在巷道出风口下风侧降尘量为50.1%,降尘效果明显。
陈辉[9](2019)在《城郊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巷道及工作面将位于高强度原岩应力场和强开采的环境之中,构造应力大且岩体工程特性较差增大了开采作业难度和技术要求。正龙煤业城郊煤矿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近年来矿井开采水平逐渐由浅部一水平向深部二水平过渡,主采煤层埋深超过800m。随着采深的逐步增加,围岩损伤及破坏越来越严重,矿压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冒顶、底鼓、煤岩片帮、支架破坏、煤和瓦斯突出等灾变现象,现有支护难以维持巷道的正常使用。在本文中,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研究得到了城郊煤矿深部水平原岩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巷道矿压显现规律随工作面开采时的动态响应特征;给出了深部巷道损伤变量的定义,研究分析了采掘活动对巷道围岩损伤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到了围岩松动圈、巷道损伤和巷道变形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了城郊煤矿深部水平巷道支护及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论文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1.城郊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巷道矿山压力的动态响应特征采用应力解除法对城郊煤矿二水平深部巷道进行了原岩应力的测量,并将现场测试结果与周边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进入深部开采后的城郊煤矿属于高强度原岩应力环境,这对城郊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极大。采用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1304工作面原岩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反演,理论计算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较吻合。以二水平西翼轨道大巷和21305轨道顺槽巷道为工程背景,分别对开拓巷道和采准巷道的矿山压力进行了现场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开拓巷道和采准巷道的围岩变形、顶板离层和锚杆载荷随工作面开采时的动态响应比较剧烈,原有的支护方式不能维持巷道的正常使用,并且采准巷道的矿压显现比开拓巷道更剧烈。2.采掘活动对巷道围岩损伤的影响机制通过煤层钻孔摄像的方法对巷道掘进和开采过程中围岩的松动圈范围进行了探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巷道掘进和开采使围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围岩处于不稳定状态。给出了巷道围岩损伤变量的定义,推导了破碎区及塑性区范围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均匀围压和非均匀围压条件下巷道围岩损伤变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围岩损伤对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围岩松动圈范围及损伤变量与巷道变形之间的关系。随着松动圈范围的增加,巷道的变形量和顶板离层量均不断增加,因此可根据松动圈范围预测围岩表面位移的大小,这为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围岩的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采准巷道的损伤程度大于开拓巷道,随着损伤变量的增加,巷道的变形量和顶板离层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为新支护方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3.深部巷道围岩支护方式及效果评价根据现场监测中二水平西翼轨道大巷位移和应力分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套新支护方案,这三套方案均使得开拓巷道的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收敛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方案二的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根据现场监测中21305轨道顺槽巷道位移和应力分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套新支护方案,这五套方案均使得采准巷道的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收敛量有所减小。其中方案四的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对比分析采用新支护方案后开拓巷道和采准巷道的变形量和顶板离层量发现,由于开采扰动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新支护方案后采准巷道的变形量和顶板离层量依然大于开拓巷道。4.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在深部巷道中的应用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将巷道由被动“支”变为主动的“切”与“支”,通过利用矿压和围岩运动,切断了顶板的应力传递,改变了顶板岩层之间的传力结构,使新形成的巷道处于矿山压力的卸压区,能够有效地改善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的问题,解除高原岩应力环境对围岩稳定性的威胁,使得巷道变形量减小,降低围岩控制的难度。本文通过实施切顶卸压沿空留巷110工法开采技术改进了城郊煤矿二水平深部巷道围岩支护方式,将实施1 10工法的现场监测结果与实施新支护方案的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110工法在深部巷道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显着的降低巷道的变形量,提高围岩的稳定性。
靳华[10](2017)在《宁东矿区变厚直接顶煤巷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厚度直接顶煤岩巷道稳定性控制依然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共性理论与技术难题。本研究以宁东矿区双马煤矿变厚直接顶煤巷稳定性控制为目标,采用调查类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监测与应用实践等方法,开展了不同厚度直接顶条件下煤巷支护技术研究。通过较为系统的调研调查分析,梳理了不同厚度下的直接顶变形破坏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探讨了在薄层直接顶、厚层整层直接顶和厚层复合顶板条件下,煤巷锚杆(索)支护作用原理。通过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结合双马煤矿边界泄水巷地质赋存和开采条件,计算并揭示了不同厚度直接顶条件下的煤巷围岩应力和变形分布与发展特征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支护形式下的煤巷围岩支护效果,提出了变厚直接顶煤巷围岩支护方法。现场应用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矿压观测与评价,实现了煤巷稳定性控制,为双马煤矿煤巷稳定性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为对宁东矿区类似复杂条件巷道稳定性控制提供了技术与工程借鉴,也为今后锚杆(索)支护技术在宁东矿区深部开采中应用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法。
二、高强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在过断层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强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在过断层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木家庄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部软岩的定义 |
1.2.2 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1.2.3 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理论应用现状 |
1.2.4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及巷道变形现状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井田概况 |
2.1.2 巷道概况及围岩地质特征 |
2.2 巷道变形现状分析 |
2.2.1 测站布置 |
2.2.2 观测数据分析 |
3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理论研究 |
3.1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力学模型 |
3.2 巷道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埋深及地应力的影响 |
3.2.2 巷道围岩强度的影响 |
3.2.3 围岩区域地质构造的影响 |
3.2.4 孔隙水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效果数值模拟与支护方案优化 |
4.1 模拟方案设计 |
4.1.1 FLAC~(3D)简介 |
4.1.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1.3 模拟方案设计 |
4.2 深部围岩支护效果数值模拟 |
4.2.1 巷道围岩位移量的变化 |
4.2.2 锚杆(索)应力 |
4.2.3 巷道围岩所受垂直应力 |
4.2.4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5 针对木家庄煤矿的支护优化方案现场应用实测 |
5.1 现场应用方案 |
5.2 现场应用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动压巷道注浆锚杆(索)加固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关键技术分析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强锚注支护机理及围岩结构特征分析 |
2.1 高强锚注支护机理 |
2.2 高强锚注围岩控制技术优势 |
2.3 高强锚注的结构特征 |
2.4 高强锚注支护材料 |
2.4.1 中空注浆锚杆 |
2.4.2 中空注浆锚索 |
2.4.3 注浆材料 |
2.5 西翼皮带巷地质采矿条件 |
2.5.1 巷道概况 |
2.5.2 地应力环境 |
2.5.3 生产地质条件 |
2.6 围岩结构与特征 |
2.6.1 1#测站围岩结构特征 |
2.6.2 2#测站围岩结构特征 |
2.6.3 原支护条件 |
2.7 小结 |
第3章 锚注支护技术方案及支护参数确定 |
3.1 支护思路和原则 |
3.2 锚杆支护理论分析 |
3.3 锚注支护方案 |
3.4 小结 |
第4章 巷道锚注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
4.1 FLAC3D软件简介 |
4.2 力学模型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1 力学模型 |
4.2.2 建立皮带巷数值模型 |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现场工业试验 |
5.1 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
5.2 围岩结构特征观测 |
5.3 围岩变形特征监测 |
5.4 注浆工艺要求及安全风险评估 |
5.4.1 注浆工艺要求 |
5.4.2 安全风险辨识 |
5.4.3 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厚煤层掘进巷道过断层施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
2 留顶煤俯斜爆破工艺分析 |
3 留顶煤俯斜掘进支护分析 |
3.1 支护方案优化 |
3.1.1 巷道原顶板支护形式 |
3.1.2 支护优化方案 |
3.2 人工假顶施工分析 |
4 结语 |
(4)巷道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机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浆技术发展概况 |
1.2.2 松软破碎岩体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
1.2.3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
1.2.4 注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松软破碎构造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2.1 松软破碎构造围岩分类 |
2.1.1 节理裂隙发育围岩 |
2.1.2 高应力松软围岩 |
2.1.3 构造区域围岩 |
2.2 松软破碎构造围岩锚杆和U型钢支护及失效机理 |
2.2.1 锚杆支护机理 |
2.2.2 U型可缩性支架支护机理 |
2.3 围岩应力与变形规律分析 |
2.3.1 数值模型建立 |
2.3.2 数值计算过程与模拟方案 |
2.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机理 |
3.1 裂隙注浆加固作用 |
3.1.1 裂隙结构面渗透加固作用 |
3.1.2 充填胶结作用 |
3.1.3 压密固结作用 |
3.1.4 骨架支撑作用 |
3.2 构造围岩多循环注浆浆液动态扩散模型 |
3.2.1 浆液劈裂扩散模型建立 |
3.2.2 浆液劈裂扩散模型理论分析 |
3.3 构造围岩体劈裂注浆加固模型 |
3.3.1 劈裂注浆模型建立 |
3.3.2 劈裂注浆模型理论分析 |
3.4 构造围岩壳体定量注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3DEC的注浆浆液扩散形态及变化规律分析 |
4.1 注浆材料的选择 |
4.2 3DEC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4.3 模型的建立 |
4.4 注浆压力与浆液扩散规律关系 |
4.5 裂隙开度与浆液扩散规律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松软破碎构造围岩巷道注浆加固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注浆设备、系统和流程 |
5.1.3 方案设计 |
5.1.4 注浆过程控制 |
5.1.5 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
5.2 工作面末采区域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堆喷工艺 |
5.2.3 堆喷施工工艺 |
5.2.4 注浆方案设计 |
5.2.5 注浆加固实施方案 |
5.2.6 效果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厚松散层高应力条件下切顶卸压沿空掘巷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工作面概况 |
2.1 工作面布置 |
2.2 煤层赋存及顶底板状况 |
2.3 回风巷布置及支护方式 |
2.3.1 巷道布置 |
2.3.2 巷道支护形式及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3 D型聚能管定向断裂控制爆破切顶技术研究 |
3.1 控制爆破成缝机理研究 |
3.1.1 概述 |
3.1.2 控制爆破成缝理论 |
3.1.3 控制爆破成缝机理 |
3.2 控制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3.2.1 软件概述 |
3.2.2 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3.2.3 普通光面爆破数值模拟 |
3.2.4 D型聚能管定向断裂爆破数值模拟 |
3.2.5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3 现场工业性试验及切顶效果评价研究 |
3.3.1 超前预裂切缝试验方案 |
3.3.2 装药及封孔结构 |
3.3.3 切顶观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本顶断裂位置对煤柱的影响分析 |
4.1 采场覆岩断裂结构形式及特征 |
4.1.1 工作面顶板破断特征 |
4.1.2 采空区残留边界特征 |
4.1.3 沿空掘巷与上覆岩层结构关系 |
4.2 沿空掘巷上覆岩层基本顶八种断裂结构形式 |
4.3 不同破断位置时煤柱载荷的理论推导 |
4.3.1 基本顶断裂于煤柱外侧且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2 基本顶断裂于煤柱外侧不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3 基本顶断裂于煤柱上方且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4 基本顶断裂于煤柱上方不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5 基本顶断裂于巷道上方且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6 基本顶断裂于巷道上方不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7 基本顶断裂于煤壁内侧且形成“砌体梁”结构 |
4.3.8 基本顶断裂于煤壁内侧不形成“砌体梁”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5 切顶卸压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支护研究 |
5.1 16031 回风巷沿空掘巷设计 |
5.1.1 巷道几何形状和尺寸 |
5.1.2 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
5.1.3 巷道区段划分 |
5.1.4 巷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支护方案选择 |
5.1.5 巷道支护设计 |
5.2 现场实施效果 |
5.2.1 矿压观测测站布置 |
5.2.2 观测方法 |
5.2.3 各测站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晟聚矿复杂断层构造区域内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断层构造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研究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技术路线 |
1.3.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2 晟聚矿断层构造应力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2.1 28101工作面概况 |
2.1.1 煤层赋存特征 |
2.1.2 工作面地质构造条件 |
2.1.3 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
2.1.4 巷道布置和工作面基本参数 |
2.2 断层构造应力作用下围岩破坏数值模拟分析 |
2.2.1 数值模型的目的 |
2.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2.2.3 模拟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断层构造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破坏机理 |
3.1 断层构造结构受力状态分析 |
3.1.1 断层构造力学状态解析 |
3.1.2 断层构造区域内地层应力环境分析 |
3.2 断层构造条件下巷道顶板围岩破坏特征力学解析 |
3.3 算例分析 |
3.4 断层构造应力条件下28101副巷围岩破坏情况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断层构造区域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4.1 断层构造区域内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
4.2 断层构造区域巷道支护措施研究 |
4.3 支护方式及参数的确定 |
4.3.1 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
4.3.2 锚索支护参数设计 |
4.3.3 支护方式的确定 |
4.4 工作面过断层时安全技术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5 巷道支护效果评价 |
5.1 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评价 |
5.2 28101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监测 |
5.2.1 巷道围岩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
5.2.2 围岩变形监测效果分析 |
5.3 28101工作面巷道围岩支护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7)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发展过程 |
1.2.2 巷道支护理论现状研究 |
1.2.3 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原位特性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2 南胶带大巷巷道布置及特点 |
2.2.1 南胶带大巷布置 |
2.2.2 南胶带大巷巷道破坏特征 |
2.3 巷道围岩原位力学参数的测定 |
2.4 复杂地质条件巷道顶板窥视研究 |
2.4.1 围岩层理构造探测 |
2.4.2 窥视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 |
3.1 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3.2 深部高地应力巷道变形特征及支护设计 |
3.3 大跨度巷道失稳机理与支护优化研究 |
3.3.1 顶板岩层层面间发生剪切失稳的条件 |
3.3.2 大跨度巷道锚索支护方式和位置的确定 |
3.4 现行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机理 |
3.5 巷道拱梁耦合支护理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4.1.1 FLAC3D简介 |
4.1.2 巷道基本概况 |
4.1.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 埋深变化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4.2.1 埋深变化对巷道围岩变形影响的研究 |
4.2.2 埋深变化对巷道围岩应力影响的研究 |
4.2.3 深变化对巷道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影响的研究 |
4.3 倾角变化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4.3.1 倾角变化对巷道围岩变形影响的研究 |
4.3.2 倾角变化对巷道围岩应力影响的研究 |
4.3.3 倾角变化对巷道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影响的研究 |
4.4 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
5.1 南胶带大巷影响特性分析 |
5.2 南胶带大巷埋深大于400m时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
5.2.1 南胶带大巷埋深大于400m时优化支护方案 |
5.2.2 南胶带大巷埋深大于400m时支护方案优化 |
5.3 南胶带大巷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与监测 |
6.1 监测仪器布置与监测实施 |
6.2 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 |
6.2.1 优化支护方案巷道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6.2.2 优化支护方案巷道锚杆载荷分析 |
6.2.3 优化支护方案巷道锚索载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凉水井煤矿半煤岩巷道掘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Study Background and Study Significance)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Study Content and Method) |
1.4 技术路线(Technical Route) |
2 431301 半煤岩巷道掘进层位选择 |
2.1 矿井概述(Mine Summary) |
2.2 431301胶运巷掘进层位影响因素分析(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 the Stratification of 431301 Rubber Roadway) |
2.3 431301胶运巷道围岩性质分析(Analysis of Surrounding Rock Properties of 431301 Rubber Roadway) |
2.4 不同掘进层位巷道围岩应力分析(Stress Analysis of Surrounding Rock of Roadway with Different Excavation Levels) |
2.5 本章小结(Summary) |
3 431301半煤岩巷道快速掘进方案研究 |
3.1 431301胶运巷掘进方式选择(431301 Glue Tunnel Driving Mode Selection) |
3.2 综掘施工组织设计(Comprehensive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
3.3 本章小结(Summery) |
4 431301 半煤岩巷道支护设计 |
4.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Analysi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in Roadway) |
4.2 431301半煤岩巷道支护方案的理论设计(Theoretical Design of Supporting Scheme for 431301 Semi-coal Rock Roadway) |
4.3 431301半煤岩巷道锚杆支护模拟效果分析(Simulation Analysis of Bolt Supporting for 431301 Semi-coal Rock Roadway) |
4.4 现场实测对比分析(Field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
4.5 本章小结(Summary) |
5 431301半煤岩巷道掘进高效综合降尘技术 |
5.1 粉尘的危害(Dust Hazard) |
5.2 截割产尘机理(Cutting Dust Production Mechanism) |
5.3 掘进巷道高效综合降尘技术(Efficient Integrated Dust Reduction Technology for Driving Roadway) |
5.4 本章小结(Summary)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Conclusions) |
6.2 展望(Prospects)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城郊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巷道掘进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2.2 开采扰动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2.3 地质构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4 巷道支护及加固研究现状 |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城郊煤矿地质工程及矿井概况 |
2.1 矿井概况 |
2.1.1 位置及自然条件 |
2.1.2 矿井生产情况及煤层赋予特征 |
2.2 二水平西翼轨道大巷概况 |
2.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2 水文地质特征 |
2.2.3 煤层赋予特征 |
2.2.4 巷道支护方案 |
2.3 21304轨道顺槽概况 |
2.3.1 工程地质概况 |
2.3.2 煤层赋予特征 |
2.3.3 巷道支护方案 |
2.4 21305轨道顺槽概况 |
2.4.1 工程地质概况 |
2.4.2 水文地质特征 |
2.4.3 煤层赋予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3 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巷道围岩损伤探测与研究 |
3.1 城郊煤矿二水平原岩应力测量和原岩应力场特征分析 |
3.1.1 原岩应力测量方法及步骤 |
3.1.2 各钻孔原岩应力的计算分析 |
3.1.3 城郊矿二水平原岩应力的确定 |
3.1.4 各测量点垂直应力及其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 |
3.1.5 城郊矿二水平原岩应力的特征分析 |
3.2 原岩应力场的分析确定 |
3.2.1 原岩应力现场测量结果 |
3.2.2 原岩应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
3.2.3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构造应力场反演 |
3.3 城郊矿典型巷道松动圈范围的测试及评价 |
3.3.1 松动圈测试设备及方法简介 |
3.3.2 松动圈测试结果分析 |
3.3.3 松动圈测试综合评价 |
3.4 巷道围岩损伤区的分布特征 |
3.4.1 损伤变量的确定 |
3.4.2 均匀围压条件下巷道损伤区的分布特征 |
3.4.3 非均匀围压条件下围岩损伤区的分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深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
4.1 开拓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
4.1.1 开拓巷道表面位移观测分析 |
4.1.2 开拓巷道顶板离层观测分析 |
4.1.3 开拓巷道锚杆受力观测分析 |
4.2 采准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
4.2.1 采准巷道表面位移观测分析 |
4.2.2 采准巷道顶板离层观测分析 |
4.2.3 采准巷道锚杆受力观测分析 |
4.3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的差异 |
4.3.1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的表面位移差异 |
4.3.2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的顶板离层差异 |
4.3.3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的锚杆受力差异 |
4.4 松动圈范围和巷道变形量的关系研究 |
4.4.1 松动圈范围和表面位移量的关系 |
4.4.2 松动圈范围和顶板离层量的关系 |
4.5 损伤变量和巷道变形量的关系研究 |
4.5.1 损伤变量和表面位移量的关系 |
4.5.2 损伤变量和顶板离层量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5 深部巷道围岩支护原理与支护技术研究 |
5.1 开拓巷道支护方案的数值分析及效果评价 |
5.1.1 开拓巷道的原支护方案及数值分析 |
5.1.2 开拓巷道的新支护设计方案 |
5.1.3 开拓巷道新支护设计方案的数值分析 |
5.1.4 开拓巷道新支护设计方案的效果评价 |
5.2 采准巷道支护方案的数值分析及效果评价 |
5.2.1 采准巷道的原支护方案及数值分析 |
5.2.2 采准巷道的新支护设计方案 |
5.2.3 采准巷道新支护设计方案的数值分析 |
5.2.4 采准巷道新支护设计方案的效果评价 |
5.3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新支护方案效果的对比分析 |
5.3.1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新支护方案模拟效果的对比分析 |
5.3.2 开拓巷道与采准巷道新支护方案现场效果的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深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研究 |
6.1 21304工作面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实施概况 |
6.1.1 110工法理论基础 |
6.1.2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实施情况 |
6.2 110工法在21304工作面的应用效果 |
6.2.1 21304工作面现场监测情况 |
6.2.2 21304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
6.3 采准巷道新支护方案与实施110工法的效果对比 |
6.3.1 采准巷道新支护方案与实施110工法的顶底板移近量对比 |
6.3.2 采准巷道新支护方案与实施110工法的两帮收敛量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宁东矿区变厚直接顶煤巷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直接顶控制 |
1.2.2 煤巷锚杆支护研究与应用 |
1.2.3 变厚直接顶概念及特点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围岩特征及顶板稳定性分析 |
2.1 围岩特征 |
2.1.1 围岩地质分类及特征 |
2.1.2 围岩质量类型 |
2.1.3 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特征 |
2.1.4 煤层顶底板岩性稳定性评价 |
2.2 煤巷直接顶变形破坏特征 |
2.2.1 煤巷直接顶失稳形式 |
2.2.2 煤巷直接顶不同失稳形式下的变形破坏机理 |
2.3 煤巷直接顶稳定性影响因素 |
2.4 不同厚度直接顶煤巷锚杆支护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变厚直接顶煤巷锚杆支护原理分析 |
3.1 煤巷围岩控制技术原理 |
3.1.1 围岩应力场优化 |
3.1.2 锚杆承载性能强化 |
3.1.3 破裂煤岩体强度强化 |
3.1.4 巷道围岩结构强化 |
3.2 不同厚度直接顶条件下的锚杆支护作用机理 |
3.2.1 薄层直接顶变形破坏分析 |
3.2.2 薄层直接顶煤巷锚杆支护作用分析 |
3.2.3 厚层直接顶煤巷锚杆支护作用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厚度直接顶煤巷稳定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
4.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4.1.1 建模过程 |
4.1.2 煤岩体力学参数 |
4.2 煤巷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
4.2.1 不同厚度直接顶煤巷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
4.2.2 不同支护形式下的煤巷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践 |
5.1 工程概述 |
5.1.1 技术条件 |
5.1.2 地质特征 |
5.1.3 地质构造赋存特征 |
5.1.4 巷道维护特点 |
5.2 支护参数设计 |
5.2.1 稳定地质条件的巷道支护方案 |
5.2.2 断层破碎带巷道支护方案 |
5.3 矿压观测 |
5.3.1 矿压观测内容与方法 |
5.3.2 测站布置 |
5.4 支护效果分析与评价 |
5.4.1 一般条件巷段的支护效果分析与评价 |
5.4.2 断层破碎带的支护效果分析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高强度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在过断层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木家庄煤矿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D]. 张荟懿.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动压巷道注浆锚杆(索)加固支护技术研究[D]. 蔡兴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厚煤层掘进巷道过断层施工分析[J]. 李霞. 能源与节能, 2020(06)
- [4]巷道松软破碎构造围岩注浆加固机理研究及应用[D]. 谢益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厚松散层高应力条件下切顶卸压沿空掘巷支护研究[D]. 王恒.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晟聚矿复杂断层构造区域内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 徐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变倾角变埋深大断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D]. 郝佩.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8]凉水井煤矿半煤岩巷道掘进技术研究[D]. 云小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9]城郊煤矿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 陈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10]宁东矿区变厚直接顶煤巷支护技术研究[D]. 靳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