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和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

汽油和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

一、汽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琪,马菲菲[1](2021)在《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车用汽柴油检测过程中,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才能对汽柴油质量有明确认识,为汽柴油的使用打下良好基础。在提升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中,可以通过采用合理检测方式、提升质检员素养、规范取样操作等不同方式实现。

王子,张健,田野[2](2021)在《关于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依赖性逐步提升,燃油消费量进而不断攀升。目前,国内市场中汽柴油的品种较多,但质量层次却良莠不齐。使用劣质汽柴油不仅会极大地损害汽车的发动机,也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要加强对汽柴油的质量检验,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同时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提出解决方法。

严文锐[3](2020)在《提高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在简要叙述了提高车用汽柴油质量检测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车用汽柴油检测质量的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油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规范取样操作;三是加强检测仪器的管控;四是准确选择检测标准和方法;五是选择适宜的设备与环境条件;六是合理控制检测结果质量;七是加强对检测报告的管理。

朱阁[4](2019)在《废机油热解制柴油的亲油性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交通运输、机械加工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危险废弃物,废机油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处理处置已经成为了必须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之一。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对柴油和汽油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因此开展废机油热解制备高品质柴油,在实现废机油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的紧缺现状,成为了一个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价值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针对废机油的疏水特性,创新性的提出了催化剂的亲油性改性思路,开展了亲油性CeO2/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热解废机油制备高品质柴油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iO/Al2O3、NiO/SiO2、CeO2/Al2O3和CeO2/SiO2四种催化剂,通过热重分析和热解实验,以热解油产率为依据对废机油热解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得出催化剂对热解油产率大小的影响具有如下顺序:CeO2/Al2O3>NiO/SiO2>CeO2/SiO2>NiO/Al2O3。综合热重分析和热解实验结果,筛选出CeO2/Al2O3作为废机油催化热解制柴油的催化剂。(2)以CeO2/Al2O3为废机油热解催化剂,研究了CeO2负载量、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废机油催化热解反应的影响。发现CeO2负载量为25wt.%,投加量为1.8g/30.0g废机油,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为330℃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85.33%。油品分析结果表明,使用25wt.%CeO2/Al2O3催化热解得到的热解油凝点都维持在-10℃左右,十六烷值指数范围为31.2837.30,碳原子数范围为626,密度范围为0.8760.889g/cm3。除凝点外,与轻柴油(国VI标准)还有一定差距。(3)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和钛酸酯偶联剂对25wt.%CeO2/Al2O3催化剂进行亲油性改性。以亲油化度最大(69.7%)的改性催化剂研究其催化热解废机油的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发现在改性催化剂投加量为1.8g/30.0g废机油,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340℃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92.33%。(4)使用改性催化剂催化热解废机油制备的热解油,其凝点降低到-15℃左右,密度降低到0.8240.836g/cm3,十六烷值指数提高到55.8261.37。上述指标均达到了-10#轻柴油(国VI标准)规定的范围。综上所述,从实验测定的指标来看,采用亲油性改性的25wt.%CeO2/Al2O3催化剂,成功利用废机油制备出了满足国VI标准的-10#轻柴油,其产率达到了92.33%。

屈小梭,岳欣,王运静,祖雷[5](2018)在《京津冀汽柴油质量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机动车污染排放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提升汽柴油质量是有效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的保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从2017年10月起,京津冀"2+26"城市禁止销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本文对京津冀16个城市进行汽柴油采样分析其汽油烯烃、芳烃、硫含量和柴油硫含量、多环芳烃的达标情况。结果表明,此次京津冀燃油质量升级过程中,主要城市的汽油相关环保指标控制较好,总体满足国六标准要求;柴油硫含量超标问题严重,采样柴油硫含量总体平均值高达190.42mg/kg,没有较好实现油品质量升级。从供应链、利益链上强化对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是确保燃油质量提升的关键。

朱启航[6](2018)在《汽柴油质量检验中若干问题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随之走向繁荣,对于汽柴油的需求量大增。汽柴油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也有着重要影响。这就导致了汽柴油的产品标准对于汽柴油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现有的汽柴油质量检验中仍存在着问题。因此,从汽柴油质量检测的标准入手,对汽柴油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

高燕[7](2018)在《负载型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机动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例如雾霾和酸雨等。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燃油的燃烧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而这正是造成雾霾和酸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燃油进行脱硫已经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高效、绿色和安全的深度脱硫成为燃油脱硫的关键。在众多燃油脱硫方法中,氧化脱硫由于具备反应条件温和、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成本低及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而氧化脱硫的关键在于氧化剂与催化剂的选择。杂多酸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过渡金属氧簇,在催化领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杂多酸由于其特殊的阶层式结构而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例如酸性强于普通无机酸、氧化性较强、稳定性好、能够溶于极性溶剂、氧化还原能力较强等。这些特征使其在催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溶剂-萃取法合成了五种钒取代的Dawson型杂多酸H6+n[P2Mo18-nVnO62]·mH2O(n=1-5),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及拉曼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验证。然后以这五种杂多酸为活性组分,碳纳米管、碳纳米管与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为载体,合成了负载型多酸催化剂。通过傅里叶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及N2-吸附脱附多种表征手段验证催化剂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形貌及表面化学组成进行分析。以噻吩、二苯并噻吩为模拟油中硫化物,配制了两种模拟燃油。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催化剂对两种模拟油的脱硫效果。筛选出最优催化剂后,使用最佳催化剂对不同的反应条件进行探究,如催化剂质量、反应温度、通氧量、反应时间、搅拌速率等。在最优条件下对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在实验结果基础上,对氧化脱硫反应的动力学进行分析,确定噻吩及二苯并噻吩的氧化反应均为动力学一级反应,并通过动力学方程计算出其反应活化能。

白雪松[8](2017)在《关于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探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对于汽车汽油和柴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主要体现在对汽柴油的产品标准和监测设备精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现有的汽柴油质量检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值得注意,本文就此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闫利民[9](2017)在《汽柴油质量检验中若干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汽柴油在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宽,而汽柴油的质量不仅仅同生产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同生产工艺也有着联系,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汽柴油质量检验的相关问题。

任正时,姜晓辉,丁扬,张萍[10](2017)在《我国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进程及其积极意义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我国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和标准更新进程做了梳理,并就汽柴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重要性解释分析,通过对历次汽柴油标准更新中主要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汽车的迅猛普及,近年来我国油品质量的升级步伐日益加快,包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而推动炼油相关企业转型升级;满足汽车新技术需要推动汽车工业发展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汽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车用汽柴油质量检测的重要作用
2 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措施
    2.1 采用合理检测方式
    2.2 提升质检员素养
    2.3 规范取样操作
    2.4 强化检测仪器管理
3 结束语

(2)关于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柴油质量发展方向
2 汽柴油检测中主要问题参数
    2.1 硫含量
    2.2 闪点
    2.3 馏程
    2.4 运动黏度
3 汽柴油质量检验注意事项
    3.1 及时更新检测标准
    3.2 采用精准的检测仪器
    3.3 提升质检人员的素质
    3.4 实施合理的检测流程
4 结语

(3)提高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车用汽柴油质量检验的意义
2 提升油品检测质量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油品质量检测体系
    2.2 规范取样操作
    2.3 加强检测仪器管控
    2.4 规范检测标准与方法的选择
    2.5 选择适宜的设备与环境条件
    2.6 合理控制检测结果质量
    2.7 加强检测报告的管理
3 结语

(4)废机油热解制柴油的亲油性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废机油处理处置现状
    1.3 废机油热解催化剂研究现状
    1.4 热解油理化性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废机油热解催化剂制备及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4 热解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CeO_2/Al_2O_3 催化剂对废机油热解反应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装置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CeO_2/Al_2O_3 催化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装置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京津冀汽柴油质量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汽柴油质量标准中主要的环保指标与限值
2 汽柴油样品采样分析及结果讨论
    2.1 汽柴油采样分析
    2.2 测试结果讨论
    2.3 汽柴油质量升级过程主要的问题分析
3 油品质量提升中问题对策建议
    (1) 从供应链、利益链上进一步梳理追溯查找问题
    (2) 增加柴油车油箱中柴油抽查, 遏制劣质燃油市场
    (3) 建立环保部门车用油品有害物质环境监管体系和队伍, 增强监管能力建设
    (4) 强化信息宣传引导
4 结论

(6)汽柴油质量检验中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柴油质量检测标准
2 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出现的问题
    2.1 注意汽柴油硫浓度
    2.2 注意闪点问题
    2.3 注意汽柴油黏度问题
3 汽柴油质量检验技术要求
    3.1 检测仪器精准
    3.2 检验流程科学合理
    3.3 提升质检人员素质
4 结束语

(7)负载型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燃油中硫化物的类型及硫含量标准
    1.3 燃油脱硫的意义
        1.3.1 缓解环境污染
        1.3.2 增强燃油的稳定性
        1.3.3 减少发动机的腐蚀与磨损
    1.4 脱硫技术
        1.4.1 加氢脱硫
        1.4.2 氧化脱硫
        1.4.3 生物脱硫
        1.4.4 吸附脱硫
        1.4.5 萃取脱硫
    1.5 杂多酸的性质及应用
        1.5.1 杂多酸的简介
        1.5.2 杂多酸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设想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属钒取代Dawson型杂多酸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钒取代Dawson型钒取代杂多酸的合成
        2.2.2.1 H_7[P_2Mo_(17)V_1O_(62)]·mH_2O的合成
        2.2.2.2 H_8[P_2Mo_(16)V_2O_(62)]·mH_2O的合成
        2.2.2.3 H_9[P_2Mo_(15)V_3O_(62)]·mH_2O的合成
        2.2.2.4 H_(10)[P_2Mo_(14)V_4O_(62)]·mH_2O的合成
        2.2.2.5 H_(11)[P_2Mo_(13)V_5O_(62)]·mH_2O的合成
        2.2.3 杂多酸的表征
        2.2.3.1 红外光谱表征
        2.2.3.2 元素组成分析
        2.2.3.3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2.2.3.4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2.2.3.5 拉曼光谱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组成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4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3.5 拉曼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催化剂CNTs@MOF-POM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催化剂CNTs@MOF-199-POM的合成
        3.2.2.1 CNTs@MOF-199的合成
        3.2.2.2 CNTs@MOF-199-Mo_(17)V_1的合成
        3.2.2.3 CNTs@MOF-199-Mo_(16)V_2的合成
        3.2.2.4 CNTs@MOF-199-Mo_(15)V_3的合成
        3.2.2.5 CNTs@MOF-199-Mo_(14)V_4的合成
        3.2.2.6 CNTs@MOF-199-Mo_(13)V_5的合成
        3.2.3 催化剂CNTs@MOF-199-POM的表征
        3.2.3.1 红外光谱表征
        3.2.3.2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3.2.3.3 扫描电镜分析
        3.2.3.4 N_2吸附脱附表征
        3.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3.2.4 催化剂对模拟汽、柴油氧化脱硫测试
        3.2.4.1 模拟汽、柴油的制备
        3.2.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3 模拟油品氧化脱硫实验
        3.2.4.4 脱硫率的计算
        3.2.4.5 催化剂重复利用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CNTs@MOF-199-POM的表征
        3.3.1.1 红外光谱分析
        3.3.1.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1.3 扫描电镜分析
        3.3.1.4 N_2吸附脱附分析
        3.3.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1 BT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2 DBT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对模拟柴油(BT)氧化脱硫性能的测试
        3.3.3.1 CNTs@MOF-199-POM催化活性比较
        3.3.3.2 反应时间的探究
        3.3.3.3 催化剂最佳质量的探究
        3.3.3.4 最佳反应温度的探究
        3.3.3.5 最佳转速的探究
        3.3.3.6 最佳通氧量的探究
        3.3.3.7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3.3.3.8 动力学研究
        3.3.4 对模拟汽油(DBT)氧化脱硫性能的测试
        3.3.4.1 CNTs@MOF-199-POM催化活性比较
        3.3.4.2 反应时间的探究
        3.3.4.3 催化剂最佳质量的探究
        3.3.4.4 最佳反应温度的探究
        3.3.4.5 最佳转速的探充
        3.3.4.6 最佳通氧量的探究
        3.3.4.7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3.3.4.8 动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催化剂CNTs@PDDA@POM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催化剂CNTs@PDDA@POM的合成
        4.2.2.1 CNTs@PDDA@Mo_(17)V_1的合成
        4.2.2.2 CNTs@PDDA@Mo_(16)V_2的合成
        4.2.2.3 CNTs@PDDA@Mo_(15)V_3的合成
        4.2.2.4 CNTs@PDDA@Mo_(14)V_4的合成
        4.2.2.5 CNTs@PDDA@Mo_(13)V_5的合成
        4.2.3 催化剂CNTs@PDDA@POM的表征
        4.2.3.1 红外光谱表征
        4.2.3.2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4.2.3.3 扫描电镜分析
        4.2.3.4 N_2吸附-脱附表征
        4.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4.2.3.6 拉曼光谱表征
        4.2.4 催化剂对模拟汽、柴油氧化脱硫测试
        4.2.4.1 模拟汽、柴油的制备
        4.2.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3 模拟油品氧化脱硫实验
        4.2.4.4 脱硫率的计算
        4.2.4.5 催化剂重复利用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CNTs@PDDA@POM的表征
        4.3.1.1 红外光谱分析
        4.3.1.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3.1.3 扫描电镜分析
        4.3.1.4 N_2吸附脱附分析
        4.3.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1.6 拉曼光谱分析
        4.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1 DBT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2 BT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对模拟柴油(BT)氧化脱硫性能的测试
        4.3.3.1 CNTs@PDDA@POM催化活性比较
        4.3.3.2 反应时间的探究
        4.3.3.3 催化剂最佳质量的探究
        4.3.3.4 最佳反应温度的探究
        4.3.3.5 最佳转速的探究
        4.3.3.6 最佳通氧量的探究
        4.3.3.7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4.3.3.8 动力学研究
        4.3.4 对模拟汽油(DBT)氧化脱硫性能的测试
        4.3.4.1 CNTs@PDDA@POM催化活性比较
        4.3.4.2 反应时间的探究
        4.3.4.3 催化剂最佳质量的探究
        4.3.4.4 最佳反应温度的探究
        4.3.4.5 最佳转速的探究
        4.3.4.6 最佳通氧量的探究
        4.3.4.7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
        4.3.4.8 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关于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柴油质量检测标准
2 汽柴油质量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1 注意闪点问题
    2.2 注意柴油硫浓度问题
    2.3 注意汽柴油黏度问题
    2.4 注意馏程问题
3 结语

(9)汽柴油质量检验中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柴油质量检验的意义分析的
2 柴油质量检验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2.1 注意柴油硫浓度
    2.2 注意汽柴油黏度
    2.3 注意仪器设备的质量
3 结语

(10)我国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进程及其积极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进程
    1.1 我国车用汽柴油标准概况
    1.2 我国车用汽柴油历次标准更新中主要指标变化
2 车用汽柴油关键指标重要性分析
3 油品质量升级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四、汽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J]. 张璐琪,马菲菲.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6)
  • [2]关于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探析[J]. 王子,张健,田野. 天津化工, 2021(01)
  • [3]提高车用汽柴油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措施[J]. 严文锐.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20(02)
  • [4]废机油热解制柴油的亲油性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朱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京津冀汽柴油质量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屈小梭,岳欣,王运静,祖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03)
  • [6]汽柴油质量检验中若干问题分析[J]. 朱启航. 化工设计通讯, 2018(03)
  • [7]负载型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燃油氧化脱硫中的应用[D]. 高燕. 西北大学, 2018(04)
  • [8]关于汽柴油质量检验中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探析[J]. 白雪松.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21)
  • [9]汽柴油质量检验中若干问题分析[J]. 闫利民. 化工管理, 2017(21)
  • [10]我国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进程及其积极意义分析[J]. 任正时,姜晓辉,丁扬,张萍.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11)

标签:;  ;  ;  ;  ;  

汽油和柴油质量与环境污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