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发供电企业安全防御体系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原欣[2](2019)在《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传播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智能电网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信息设备和物理设备相互依存度逐渐升高,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深度融合成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同时伴随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智能设备不断接入电网中,使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破坏的风险不断升高,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开展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评估和防控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针对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传播及防控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网络攻击进行分析,从攻击方视角对网络攻击方发动的攻击进行分类以及影响分析。同时针对SCADA系统在网络攻击下的信息-物理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并对网络攻击病毒在信息侧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攻击过程进行了详解并构建了适用于电力CPS系统的网络攻击传播模型。其次,对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跨空间风险交互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 CPS系统在网络攻击未发生前的运行特性和结构特性。根据CPS网络结构特点建立了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拓扑模型,并从电网拓扑结构特点入手分析CPS系统结构脆弱性对网络攻击安全风险传播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量化网络中脆弱节点的方法。同时结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风险在跨空间环境下的演化过程,为后续风险管控做铺垫。深入研究了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风险交互传播的过程,并模拟了信息侧风险穿透边界引发物理侧风险,从而导致信息侧风险进一步扩大的交替传播过程。接着,通过关联算法建立潜在的攻击路径,综合考虑攻击方能力、攻击行为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网络特性分析其对攻击路径的选择概率,进而建立改进的有向无环网络攻击概率攻击图。同时从信息侧和物理侧出发建立攻击动作层影响因子和攻击目标层影响因子,以量化分析攻击对CPS整体系统的影响程度。综合上述步骤得到潜在攻击路径的风险值和电网CPS系统的风险水平,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系统当前风险水平进行合理定级。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入侵容忍技术的信息-物理风险防控框架,该框架是针对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风险交互机制和演化过程构建的多阶段纵深防御体系,旨在通过多阶段的防御策略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结合电网CPS中风险传播的阶段特征,制定考虑入侵容忍的安全运行状态转移模型。为控制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风险演化过程中关键失效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根据信息-物理系统在遭受攻击情况下的风险发展特点,提出一种综合物理网络潮流和信息网络业务流特性的自组织临界态识别方法,以寻找网络攻击下使CPS系统进入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关键节点。根据电网CPS的相依存网络结构特点和CPS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利用考虑攻防博弈的风险防控策略决策模型确定当前防御资源的最优分配方式。
刘刚[3](2018)在《俄罗斯网络空间战建设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空间军事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网络空间战成为应时而生的战争形态。由于网络空间作战手段具有独特的隐蔽性、不对称性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世界各国在既有条件下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缓解地缘政治竞争压力,拓展国家战略空间的优先选择。作为传统军事强国,俄罗斯在国际网络空间竞争处于先天劣势的情况下,在网络空间战建设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国家利益在网络空间得到有效巩固和拓展。
郑越[4](2017)在《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供电公司目前拥有供电服务用户已达300多万户,担负着秦皇岛地区的供电任务和暑期北戴河政治保电任务。公司属于国有大型供电企业,负责秦皇岛市六区三县的输、配、供、用电管理工作,以秦皇岛地区电网的电网规划、网架建设、经营管理、供电服务等业务为主,不断拓展电能替代、以电代油、带电作业等绿色清洁能源服务业务。随着中央改革部署、输配电价改革、售电侧和增量配电投资业务放开的不断推进,行业市场上出现诸多极具竞争力的对手,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传统落后的管理手段己经不能紧跟形势发展,必须实施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才能保证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论文首先简述了选题的现实背景、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对T供电公司的历史、现状作了介绍;论文重点对T供电公司现行的发展情况作战略分析阐述,通过对国地区经济、政策法规、电力行业、技术、文化等宏观环境分析和T供电公司的组织结构、业务发展、财务、员工队伍等内部环境分析,内外综合并结合行业发展前景进行比较分析,为T供电公司战略规划做好准备;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再利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公司所面临的形势;根据SWOT分析结果,明晰了T供电公司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威胁和机会,并制定出T供电公司未来总体的发展战略。最后,为了保证公司发展战略能够切实、有效的实施落地,提出了各项配套保障措施。
王晓伟[5](2018)在《H电力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电力市场中为数众多的企业变化剧烈。电力研究院对整个电力市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研究院的稳定发展对于各地区电网内的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H电力研究院的内部资源和环境分析,以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模型、PEST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理论等方法,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H电力研究院自身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构建SWOT矩阵。通过对H电力研究院的发展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制定了H电力研究院战略目标体系,做出总体战略及竞争战略选择,并提出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H电力研究院与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相融合,实施领头雁计划;对全体员工加大教育拓展培训力度,以此来提升H电力研究院的全员创新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推行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富有激励功能的考核分配机制;在技术方面拓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整体社会大环境中加强社会责任建设,以此来优化H电力研究院的形象,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项风[6](2015)在《基于智能电网和能源服务均等化的义乌配网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步入消费社会的中国,对能源供应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网络型的能源行业特别是基层供电企业,怎样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升级、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是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县域配电网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县域传统配电网能否实现向智能化的转变,直接关系到智能电网整体建设的进程。而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更是与配电网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密不可分。本文以义乌这个县级市的配电网为例,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SWOT分析模型等,研究分析在智能电网和能源服务均等化这两大因素影响下的义乌配网发展战略选择问题。论文首先对义乌配网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内外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阐述义乌配电网发展演变的推动因素,总结配电网现存的主要问题与风险。其次,结合义乌电力市场的变化趋势、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情况、能源服务均等化政策要求,在相应历史用电信息情况分析基础上,找准新时期义乌配网发展需求。然后,从基本思路、关键方向、具体内容入手,制定包括目标选择和管理控制各环节的总体战略,汇总战略调整的可能选项。最后,就战略实施上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撑、资金供给、技术支持、信息反馈等方面提出多层面建议,并进行自我评估,以提高论文的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黄兴,王朝凤[7](2013)在《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目前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各大电力集团、电网企业已全部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OA、MIS等应用系统也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以及设备管理系统等高速信息化管理工具在电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产生和成长起来,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生产安全系数。然而,纵观国内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普及现状,仍然尚存着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本文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黄荣鲜[8](2012)在《YF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的实践,电力行业总结和形成了一整套较健全的电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还是不断发生安全事故,事故原因有不遵守制度规程、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等等。可见,制度管理难以杜绝事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之上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以过程控制为主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能够解决传统安全管理体系下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建立较为长远的安全管理机制。IS09000、IS014000、OHSASl8000以及南非(NOSA)等标准和管理模式具有先进性,但与电力行业的结合力和适应性不强。因此电网企业应探索一种有效的、基于风险的、适用于供电企业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中国N电网公司对所属单位提出了要推广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强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提出风险控制与管理内容。基于上述要求,建立一个切合YF供电局实际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将有效提升YF供电局安全管理水平,使YF供电局将更加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超前控制风险,把安全防范的关口前移,实现安全规范化管理,实现安全绩效的持续改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安全管理方面的理论,行业安全管理的现状;采用访谈法对YF供电局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YF供电局安全管理主要问题是管理上还未真正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模式,仍以运动式、救火式管理为主;风险辨识和控制管理随意性大,风险管控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刚性不强,且对规章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点到为止,未系统、持续改进;人员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我识别风险并落实管控措施的能力较低;安全文化环境不良,问责和激励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安全区代表日常巡查机制、任务观察机制、纠正与预防机制、体系审核机制等5项机制,并提出了做好组织策划、开展体系培训、风险评估及控制、制定及整合管理标准、实施体系运转、开展体系审核并持续改进等具体实施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对于YF供电局深入推进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管理的现代化,实现N电网公司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将有着重要意义。
陈安伟[9](2012)在《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降低对日益匮乏的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其国家战略和决策,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智能电网建设热潮,智能化已经成为国际电网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也提出了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颁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建设是我国在新的环境下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建设将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但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而且其将对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之配套的宏观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市场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软科学问题,而这种研究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法律、能源、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目前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领域,对智能电网投资建设及运营等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则相对较少、不够系统和深入。论文在分析中,主要根据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我国电力行业特征,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产业前景、产业技术支撑、产业运营管理和产业政策管理等层面,重点分析智能电网投资建设的宏观效益、试点项目评价、智能电网建设后期资产运营管理、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及电力产业规制等技术经济问题。本文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智能电网相关主要技术经济问题,选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创新如下:①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投资建设按部门进行有效分解,然后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投资建设对国民经济及各产业部门增长的影响;构建数量模型,定量分析智能电网产生的环境效益;基于电网全寿命周期和模糊集合理论,提出了智能电网试点项目技术性评价实用模型,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互动性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②构建了智能变电站状态检修模型。本文结合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构建智能变电站状态检修核心模型。结合不同预测方法和输变电设备预测评估特征,选择时间序列法和灰色理论作为预测方法,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输变电设备状态预测评估模型;提出了基于定性评价的输变电设备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了资产、资产损失程度和设备平均故障率的评估和计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③本文应用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理论,结合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技术创新特征及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出了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路径和战略组织形式。智能电网背景下我国电力产业结构将呈现垄断竞争的产业格局,既不同于传统的垄断一体化产业结构,也不同于国外已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电力产业结构。本文根据这一特点,采用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提出了我国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产业规制的思路和重点。
陈明利[10](2012)在《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调查后,“安全文化”被首次提出,并成为国内外安全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新时期随着企业安全管理思想的转变,其关注点从最初的安全技术上升到安全文化建设上,如何在安全生产实践中落实“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等安全理念,成为企业安全管理探索的新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企业对安全文化以及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两者关系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出现“文化无用论”,亦或简单将安全文化建设认为是“喊口号,贴标语”等等,亦或是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脱离安全管理实践,使得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收效甚微。可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的关系研究可有助于企业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能带给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安全文化的“落地”,真正实现通过文化建设手段推动和促进企业安全水平的提升。目前国内外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安全文化本身,对于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两者关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借鉴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安全管理理论等相关知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结构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同时,从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时期多角度对比分析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的差异性。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中提炼归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一、系统梳理了安全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述了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结构特征和发展阶段。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专家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企业安全文化三层次结构(即: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形象文化)的安全文化测评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维度和九个因素,并设计开发了企业安全文化测评问卷。二、以组织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为基础,界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内涵,构建了以员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员工安全主动性为维度的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类型矩阵。基于盖洛普员工敬业阶梯模型,围绕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涉及与安全相关的“获取、奉献、归属和成长”内容,设计员工感知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了影响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三大主因子(即:安全管理沟通、员工安全主动性和安全管理支持),并设计开发了企业安全管理效能测评问卷。三、结合企业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前期研究,构建了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模型。通过调查大量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两者的潜在变量关系的结构模型进行了路径分析和验证。主要结论具体包括:安全理念文化对安全管理沟通有直接正相关影响;安全理念文化对员工安全主动性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形象文化对安全管理沟通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形象文化对员工安全主动性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形象文化对安全管理支持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行为文化对安全管理支持有直接正相关影响;安全理念文化透过安全行为文化对安全管理支持有间接正相关影响。四、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调查背景信息对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情况的影响情况。与员工个体相关的基本信息,包括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学历和岗位等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从文化群体的角度分析调查数据,发现:不同行业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因此论文进一步从不同行业类型、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上的差异,并对同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前后在安全文化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和分析结论,提出了三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启示:(1)重视文化模因,提高安全管理效能;(2)警惕文化退化,持续深化安全文化建设;(3)安全反身性思考对安全文化发展的启示。
二、建立发供电企业安全防御体系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发供电企业安全防御体系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2)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传播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
1.2.1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
1.2.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防护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交互机理研究现状 |
1.3.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防护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针对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网络攻击分析 |
2.1 基于攻击方视角的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攻击分析 |
2.1.1 基于攻击方视角的网络攻击分类 |
2.1.2 不同攻击类型的影响分析 |
2.2 网络攻击的信息-物理作用分析 |
2.2.1 间接型信息-物理作用 |
2.2.2 直接型信息-物理作用 |
2.3 网络攻击的传播分析 |
2.3.1 网络攻击过程分析 |
2.3.2 网络攻击的传播模型 |
2.4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攻击下电网CPS系统中跨空间风险交互机制研究 |
3.1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特性分析 |
3.1.1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正常运行特征分析 |
3.1.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结构特征分析 |
3.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2.1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拓扑结构模型 |
3.2.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结构脆弱性对安全风险的影响 |
3.2.3 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跨空间风险演化过程 |
3.3 网络攻击下电网CPS系统安全风险跨空间传播交互机制 |
3.3.1 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中的传播 |
3.3.2 安全风险在物理系统中的传播 |
3.3.3 安全风险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交替的传播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攻击方视角的电网CPS系统网络攻击风险评估 |
4.1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安全风险管控 |
4.2 基于攻方视角下改进的网络攻击图 |
4.2.1 改进网络攻击图的基本结构 |
4.2.2 改进网络攻击图路径的建立 |
4.2.3 网络攻击的概率预测模型 |
4.3 网络攻击的风险分析 |
4.3.1 网络攻击影响因子 |
4.3.2 网络攻击风险定级 |
4.3.3 网络攻击风险评估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入侵容忍的电网CPS系统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
5.1 网络攻击下电网CPS系统风险防控体系 |
5.1.1 入侵容忍技术在电网CPS系统中的应用 |
5.1.2 电网CPS系统安全防控系统的基本框架 |
5.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分析 |
5.2.1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临界状态的识别 |
5.2.2 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进入临界状态的关键节点 |
5.3 改善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容侵性的防控策略研究 |
5.3.1 关键键节点保护策略 |
5.3.2 调整相互依存边的耦合状态策略 |
5.3.3 增设自治节点保护策略 |
5.3.4 考虑攻防博弈的风险防控策略决策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工作 |
(3)俄罗斯网络空间战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颁布战略规划文件, 宣示网络空间战战略目标 |
二、聚力信息技术研发, 构建网络空间战技术支撑体系 |
三、立足军民融合培养, 夯实网络空间战人力资源基础 |
四、注重力量实践运用, 积淀网络空间作战实战经验 |
五、实施纵深防御策略, 筑牢国家网络空间防御体系 |
六、借力网络军控实践, 防范网络空间军事冲突风险 |
(4)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内容 |
2.3 战略管理的特点 |
2.4 战略管理的方法 |
2.4.1 SWOT分析法 |
2.4.2 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 |
2.4.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供电公司现状与战略环境分析 |
3.1 T供电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1 T供电公司发展历史 |
3.1.2 T供电公司现状 |
3.2 T供电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
3.2.2 国家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T供电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
3.3.2 管理体制机制分析 |
3.3.3 业务发展分析 |
3.3.4 财务状况分析 |
3.3.5 技术及硬件基础分析 |
3.3.6 员工队伍和素质分析 |
3.3.7 文化环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1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
4.1.1 机遇分析 |
4.1.2 挑战分析 |
4.1.3 优势分析 |
4.1.4 劣势分析 |
4.2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3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 |
4.3.1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的定位 |
4.3.2 T供电公司发展目标预测 |
4.3.3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的具体制定 |
4.4 T供电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 |
4.5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体系 |
4.5.1 电网建设战略 |
4.5.2 优质服务战略 |
4.5.3 围绕中心多元子发展战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企业管理方面 |
5.1.1 优化组织体系 |
5.1.2 强化财务管控 |
5.1.3 注重人才培育 |
5.2 风险防控方面 |
5.3 企业文化方面 |
5.4 品牌维护方面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H电力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工具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的内涵 |
2.1.1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1.2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1 战略管理的特征 |
2.2.2 战略管理的任务 |
2.2.3 战略管理的对象 |
2.3 战略理论发展阶段 |
第3章 H电力研究院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H省电力行业现状分析 |
3.2.2 H省电力供需现状分析 |
3.2.3 H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
3.2.4 H省电力资源状况分析 |
3.2.5 H电力研究院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 H电力研究院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结构 |
3.3.2 企业文化 |
3.3.3 企业资源 |
第4章 H电力研究院战略选择与优化 |
4.1 H电力研究院SWOT分析 |
4.2 H电力研究院战略目标体系 |
4.2.1 创新目标 |
4.2.2 盈利目标 |
4.2.3 社会责任目标 |
4.2.4 战略目标分层 |
4.3 H电力研究院总体战略选择 |
4.3.1 企业生命周期定位 |
4.3.2 总体战略定位 |
4.3.3 波士顿矩阵分析 |
4.4 H电力研究院竞争战略选择 |
4.4.1 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
4.4.2 差异化战略的可能性 |
4.4.3 差异化战略的路径选择 |
第5章 战略优化后执行的对策建议 |
5.1 与国家电网企业文化相融合,实施领头雁计划 |
5.1.1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选拔的目标及原则 |
5.1.2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选拔的程序 |
5.1.3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 |
5.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H电力研究院的全员创新能力 |
5.2.1 健全完善的培训需求管理系统,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5.2.2 开发自助式网络学习系统,提高培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
5.2.3 加强培训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
5.3 推行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富有激励功能的考核分配机制 |
5.3.1 用人制度改革的思路 |
5.3.2 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思路 |
5.3.3 薪酬分配方案改革思路 |
5.4 拓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
5.4.1 聚焦光伏发电行业,确立该领域技术领先者地位 |
5.4.2 瞄准风电项目,力争占领该领域的技术监督市场 |
5.4.3 加强科研成果的跟踪与利用,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
5.5 加强社会责任建设,进一步优化企业形象 |
5.5.1 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好企业的无形资产 |
5.5.2 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理解 |
5.5.3 开展公益性技术创新扶持计划,为创新型社会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
5.5.4 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建立电力行业的社会责任标杆 |
5.6 在市场保有中开拓市场,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
5.6.1 加强重点项目跟踪力度,巩固和提高H南网市场占有率 |
5.6.2 引入标准化理念,提高投标管理水平 |
5.6.3 以省内企业合作为支点,努力开拓网外电力服务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智能电网和能源服务均等化的义乌配网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诠释 |
1.2.1 配电网 |
1.2.2 智能电网 |
1.2.3 能源服务均等化 |
1.2.4 发展战略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关于县域配网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智能配电网的研究 |
1.3.3 关于能源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
1.3.4 关于义乌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 PEST分析法 |
(2) SWOT分析法 |
1.5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义乌配网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
2.1 义乌地域概况 |
2.1.1 义乌区位、历史与自然环境特征 |
2.1.2 义乌经济状况、产业状况 |
2.2 义乌电网建设历程 |
2.2.1 义乌主、配网建设投资概况 |
2.2.2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用电水平和用电结构的演变情况 |
2.3 义乌配电网发展演变的推动因素 |
2.3.1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等因素 |
2.3.2 自然环境、交通、人口变化等因素 |
2.4 义乌配电网现存主要问题与风险 |
2.4.1 结构质量风险 |
2.4.2 经济社会风险 |
2.4.3 管理运维风险 |
2.4.4 市场需求风险 |
第3章 新时期义乌配网发展需求分析 |
3.1 义乌电力市场的变化趋势 |
3.1.1 地域经济活动中的特殊性供电服务要求 |
3.1.2 消费社会形成与用电结构优化 |
3.2 智能电网发展的探索 |
3.2.1 智能电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 |
3.2.2 智能电网发展对供电企业的经济价值与成本意义 |
3.2.3 智能电网技术对电网功能、形态的改变 |
3.3 能源服务均等化的路线目标 |
3.3.1 能源服务均等化的内容 |
3.3.2 能源服务均等化的意义、特征 |
3.3.3 基层电网企业担负的相应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 |
第4章 义乌配网发展战略的内容、管理和评价 |
4.1 战略的制定 |
4.1.1 战略依据与基本思路 |
4.1.2 战略目标 |
4.2 战略选择的关键与主要内容 |
4.2.1 关键方向 |
4.2.2 主要内容 |
4.3 战略的管理 |
4.3.1 战略的控制 |
4.3.2 战略调整 |
4.3.3 随机的战略研究 |
4.4 全面应用智能电网技术:以用电信息采集工程为例 |
4.4.1 工程背景 |
4.4.2 具体工程技术方案 |
4.4.3 功能成效 |
4.5 能源服务均等化理念的全面导入:以用电收费管理模式改进为例 |
4.5.1 改进背景 |
4.5.2 原有的用户缴费、电费催缴的方式 |
4.5.3 原有的收费服务模式 |
4.5.4 改进举措和现在的收费服务模式 |
4.5.5 新模式优势和改进后效果 |
第5章 义乌配网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与评价 |
5.1 战略实施的保障 |
5.1.1 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
5.1.2 争取国网公司、省公司和地市公司的政策支持 |
5.1.3 拓宽融资渠道 |
5.1.4 加强科研支撑 |
5.2 战略评价 |
5.2.1 可靠性影响评价 |
5.2.2 经济效益评价 |
5.2.3 管理效益评价 |
5.2.4 社会效益评价 |
5.2.5 战略反馈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YF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安全管理概述 |
1.2.2 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
1.2.3 基于风险评估的安全管理体系 |
1.2.4 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国际先进管理体系的比较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二章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
2.1 YF 供电局概况 |
2.1.1 YF 供电局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
2.1.2 YF 供电局组织架构及职责 |
2.1.3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架构 |
2.2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调研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
3.1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
3.2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2.1 形成系统化及规范化管理模式 |
3.2.2 融入传统形成现代安全管理体系 |
3.3 YF 供电局选择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内容 |
3.3.1 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 |
3.3.2 安全区代表日常巡查机制 |
3.3.3 任务观察机制 |
3.3.4 纠正与预防机制 |
3.3.5 体系审核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F 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 |
4.1 做好组织策划 |
4.1.1 成立体系建设组织机构 |
4.1.2 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
4.2 开展体系培训 |
4.2.1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安全理念灌输 |
4.2.2 体系基础知识培训 |
4.2.3 企业内训师培训 |
4.2.4 体系文化宣传 |
4.2.5 体系运作技术培训 |
4.2.6 关键要素管理培训 |
4.3 开展风险评估及控制 |
4.3.1 危害辨识及作业风险评估 |
4.3.2 电网风险评估 |
4.3.3 设备风险评估 |
4.3.4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
4.4 制定及整合管理标准 |
4.4.1 法律法规与管理标准的清理 |
4.4.2 整合体系工作标准 |
4.4.3 整合作业指导书 |
4.5 实施体系运转 |
4.5.1 应用风险评估结果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
4.5.2 优化现场记录表单并完善记录 |
4.5.3 发布和应用管理标准 |
4.5.4 建立与完善体系应用组织机构 |
4.5.5 开展生产设备设施及环境改造 |
4.6 开展体系审核并持续改进 |
4.6.1 开展体系内部审核 |
4.6.2 开展体系外部审核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 |
1.2.2 我国智能电网的技术特征及其发展模式 |
1.2.3 智能电网的技术经济关键问题 |
1.2.4 智能电网建设的效益分析 |
1.2.5 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 |
2 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1 智能电网的理念及特征 |
2.1.1 智能电网理念 |
2.1.2 智能电网的特征 |
2.1.3 智能电网主要技术体系 |
2.2 国外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2.1 美国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2.2 欧盟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2.3 日本和韩国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3 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3.1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实践 |
2.3.2 坚强智能电网的内涵、特征 |
2.3.3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动因分析 |
2.3.4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 |
2.3.5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阶段 |
3 智能电网综合效益评价 |
3.1 智能电网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3.1.1 智能电网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3.1.2 智能电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计算方法 |
3.1.3 智能电网投资对 GDP 的拉动分析 |
3.2 坚强智能电网的社会效益分析 |
3.2.1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
3.2.2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3.2.3 促进我国区域分工与协作,缩小区域差距 |
3.2.4 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
3.3 智能电网的环境效益分析 |
3.3.1 电源优化综合能力 |
3.3.2 电网增效综合能力 |
3.3.3 负荷整形综合能力 |
3.3.4 用户互动能力 |
4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 |
4.1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
4.1.1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意义 |
4.1.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特征 |
4.1.3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内容 |
4.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技术性评价 |
4.2.1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技术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
4.2.2 智能电网技术性评价实用模型 |
4.2.3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计算 |
4.2.4 算例验证 |
4.3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4.3.1 对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方法的思考 |
4.3.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内容 |
4.3.3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效益测算 |
4.4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社会性评价和实用性评价 |
4.4.1 智能电网的社会性评价 |
4.4.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实用性评价 |
5 智能电网运营管理分析 |
5.1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 |
5.1.1 检修技术简介 |
5.1.2 不同检修技术比较 |
5.1.3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 |
5.2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模型 |
5.2.1 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 |
5.2.2 智能变电站对状态检修的影响 |
5.2.3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模型 |
5.3 智能化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体系研究 |
5.3.1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状态量化方法 |
5.3.3 状态诊断 |
5.3.4 预测评估 |
5.3.5 风险评估 |
5.3.6 决策建议 |
5.4 状态检修实施效益分析 |
5.4.1 安全及社会效益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5 小结 |
6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分析 |
6.1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特征分析 |
6.1.1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特点 |
6.1.2 我国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
6.2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6.2.1 技术创新模式简介 |
6.2.2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6.2.3 坚强智能电网不同环节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6.3 坚强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
6.3.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及其特征 |
6.3.2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自主创新网络的必要性 |
6.3.3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成 |
6.3.4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联盟中主体作用分析 |
7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规制分析 |
7.1 传统电网下电力行业规制特征与手段 |
7.1.1 电力行业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
7.1.2 传统电力行业规制手段 |
7.1.3 我国电力产业规制历程 |
7.2 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 |
7.2.1 电力行业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类型 |
7.2.2 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结构的影响 |
7.2.3 智能电网下的电力市场行为 |
7.3 智能电网下的产业规制环节及其重点 |
7.3.1 对电网企业进入上下游产业的规制 |
7.3.2 对电网收费的规制 |
7.3.3 对电网接入的规制 |
8 研究结论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1.1 智能电网的宏观效益 |
8.1.2 智能电网建设试点项目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8.1.3 状态检修的技术经济效益 |
8.1.4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和组织形式 |
8.1.5 智能电网下的电力产业规制重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10)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 |
1.1.2 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
1.1.3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面临挑战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的形成及研究视角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概要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章节安排 |
2 相关研究和研究方案设计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安全文化概念的历史背景 |
2.1.2 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3 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视角 |
2.1.4 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
2.2 研究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界定 |
2.2.1 文化结构理论 |
2.2.2 组织管理理论 |
2.2.3 安全管理理论 |
2.2.4 基本概念的明确和界定 |
2.3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2.3.1 研究变量指标的选取 |
2.3.2 论模型的构建 |
2.3.3 问卷的开发设计 |
2.3.4 研究数据的获取 |
2.4 本章小结 |
3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的理论研究 |
3.1 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界定及结构特征 |
3.1.1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
3.1.2 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特征 |
3.1.3 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 |
3.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内涵、类型特征及动力要素分析 |
3.2.1 安全管理效能的内涵 |
3.2.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主要类型 |
3.2.3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动力要素分析 |
3.3 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
3.3.1 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特点 |
3.3.2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影响 |
3.3.3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行为的影响 |
3.3.4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关系研究问卷设计及因素分析 |
4.1 前期调查研究 |
4.1.1 企业安全文化的前期调研 |
4.1.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前期调研 |
4.2 前期问卷设计研究 |
4.2.1 企业安全文化问卷设计 |
4.2.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问卷设计 |
4.2.3 研究问卷的编制 |
4.3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的因子分析 |
4.3.1 调查对象说明 |
4.3.2 研究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3 研究问卷因素结构的验证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结构数据分析 |
5.1 调查结果描述 |
5.1.1 调查样本描述 |
5.1.2 调查数据描述 |
5.1.3 调查数据质量评价 |
5.2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假设 |
5.2.1 SEM的结构模型概述 |
5.2.2 关系模型假设 |
5.3 关系模型验证及修正 |
5.3.1 关系理论模型的初始验证 |
5.3.2 关系结构修正模型Ⅰ的验证 |
5.3.3 关系结构修正模型Ⅱ的验证 |
5.4 实证结果讨论与解释 |
5.5 本章小结 |
6 关系研究的拓展及管理启示 |
6.1 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的差异分析 |
6.1.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6.1.2 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
6.1.3 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 |
6.1.4 分析小结 |
6.2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的对比分析 |
6.2.1 不同行业类型的对比分析 |
6.2.2 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对比分析 |
6.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前后对比分析 |
6.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启示 |
6.4.1 重视文化模因,提高安全管理效能 |
6.4.2 警惕文化退化,持续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
6.4.3 反身性思考对安全文化发展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建立发供电企业安全防御体系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2]网络攻击下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风险传播及防控策略研究[D]. 原欣. 东北大学, 2019(02)
- [3]俄罗斯网络空间战建设探究[J]. 刘刚. 中国信息安全, 2018(11)
- [4]T供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郑越. 燕山大学, 2017(12)
- [5]H电力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D]. 王晓伟.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6)
- [6]基于智能电网和能源服务均等化的义乌配网发展战略研究[D]. 项风.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7]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 黄兴,王朝凤.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14)
- [8]YF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D]. 黄荣鲜.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9]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 陈安伟. 重庆大学, 2012(06)
- [10]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D]. 陈明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