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例慢性铅中毒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双[1](2021)在《土茯苓解重金属Pb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bx.]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状茎,古籍记载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解重金属毒的作用。文献报道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土茯苓总提取物能解重金属Pb毒性。然而,其解毒活性成分不清,药效物质基础不明。据以上现状,本论文开展土茯苓解重金属Pb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共包括四个内容:1)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解Pb毒性研究;2)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3)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及定性定量分析;4)土茯苓总黄酮解Pb毒性研究。具体如下:(1)土茯苓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解Pb毒性研究通过建立急性铅中毒模型,根据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筛选土茯苓解Pb毒的活性部位。铅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总提取物组与乙酸乙酯组小鼠血液、肝、肾脏铅含量显着降低,乙酸乙酯组各部位铅含量分别为103.719±23.643μg/L、3.426±0.510μg/g、12.429±0.606μg/g;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血清MDA含量有所降低,GSH-Px、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乙酸乙酯组MDA、GSH-Px、SOD含量分别为1.851±0.120nmol/m L、238.335±37.935U/m L、185.271±1.275U/m L,效果显着;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肝、肾损伤程度均有改善。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土茯苓中有效成分具有解Pb毒的作用,且多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为解重金属Pb毒的活性部位。(2)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技术对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并鉴定出41个化合物,其中16个黄酮类化合物,11个苯丙素类成分,8个有机酸类成分,1个倍半萜类,2个二苯乙烯类,3个其他类成分,分别为:土茯苓苷A(1)、土茯苓酮A(2)、二氢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3)、黄杞苷(4)、3’,4’,6-三甲氧基二氢黄酮(5)、二氢山柰酚(6)、花旗松素(7)、落新妇苷(8)、新落新妇苷(9)、新异落新妇苷(10)、异落新妇苷(11)、圣草酚-7-O-鼠李糖苷(12)、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13)、柚皮素(14)、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15)、槲皮素(16)、山奈酚3-O-[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7)、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8)、2-(3’,4’-二羟基苯基)-1,3-苯并二氧戊环-5-甲醛(19)、淫羊藿醇A2(20)、(+)-lyoniresinol(21)、Kompasinol A(22)、(+)-丁香脂素(23)、5-O-咖啡酰莽草酸(24)、5-O-咖啡酰莽草酸甲酯(25)、阿魏酸(26)、丁香酸(27)、原儿茶酸(28)、对羟基苯甲酸(29)、莽草酸乙酯(30)、莽草酸甲酯(31)、莽草酸(32)、4’-dihydrophaseic acid(33)、flufuran(34)、顺式白藜芦醇(35)、反式白藜芦醇(36)、3,5,7-三羟基色原酮(37)、土茯苓苷(38)、5-羟基麦芽酚(39)、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40)、5-羟甲基糠醛(41)。其中2个新化合物,1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2个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及定性定量分析选用落新妇苷作为对照品建立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得到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ODS填料,25%甲醇水溶液为上样溶剂冲洗3倍柱体积,60%甲醇水溶液为洗脱溶剂洗脱3倍柱体积,总黄酮含量提高16.0%,落新妇苷含量相应提高7.1%。采用薄层色谱鉴别,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32:9)为展开剂,预饱和10 min后展开,取出晾干,再以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结果显示在同一薄层板上落新妇苷对照品与乙酸乙酯供试品溶液在相同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斑点。主成分HPLC特征图谱分析,根据混合对照品和样品的特征图谱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相同条件下,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中主要有6个特征共有峰,分别是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黄杞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乙腈-0.1%甲酸水(18:82),流速:1m L/min,检测波长:290 nm为色谱条件,建立方法并考察,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土茯苓中落新妇苷含量为35.8%。(4)土茯苓总黄酮解Pb毒性研究通过建立慢性铅中毒模型,根据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考察土茯苓总黄酮解Pb毒性。铅含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铅含量超过200μg/L,同时肝、肾脏铅含量也显着升高。给药组小鼠血液、肝、肾脏铅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降低,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高浓度组小鼠各部位铅含量分别为112.725±9.614μg/L、0.111±0.006μg/g、0.731±0.231μg/g;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ALT、AST、Cr、BU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总黄酮高浓度组效果最好,含量分别为21.528±3.812U/L、40.227±1.633U/L、11.560±0.570μmol/L、7.207±0.625mmol/L;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肝、肾损伤程度均有所改善,其中总黄酮H组修复作用优于L、M组,组织结构接近正常。综上,表明土茯苓总黄酮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排铅作用,对铅诱导的肝、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为土茯苓解重金属Pb毒的活性成分群。
逄高[2](2019)在《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的拮抗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铅为地壳中广泛存在的重金属之一,也是人体非必需元素。因铅具有良好的多亲和性及蓄积性,导致铅中毒患者日益增多。目前对于铅中毒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依地酸钠钙及二巯基丁二酸等络合物,虽具有良好的排铅效果,其在促排铅的过程中却会引起其它元素的流失,并且毒副作用较大。并且络合剂类药物主要用于急性铅中毒,不适用于长期低铅暴露人群。因此,寻找安全有效防治铅中毒的排铅物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褐藻酸钠为从褐藻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多糖。研究表明,因褐藻酸钠中含有大量的游离羧基(-COONa)等其它能与重金属相结合的官能团,从而达到吸附重金属的作用。因此褐藻酸钠可以作为重金属的吸附剂,但关于褐藻酸钠在生物体内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机理相关报道较少,还需深入研究。本研究以褐藻的天然提取物褐藻酸钠为受试物,研究了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中重金属铅的拮抗效应。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的肝脏、股骨、肾脏及全血中铅的含量,研究褐藻酸钠对铅的促排作用。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脏及肾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血清总蛋白含量、尿素氮及肌酐含量,反应肝脏、肾脏受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反应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褐藻酸钠对铅中毒大鼠肝脏、肾脏及抗氧化能力的保护作用。最后通过(H&E染色法)肝脏及肾脏切片数字扫描机观察,检查肝脏及肾脏病理形态和细微结构变化,研究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大鼠器官水平改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褐藻酸钠促排铅功能性保健食品及药品提供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6♂+6♀),采用灌胃的方式给予SD大鼠不同受试物。动物实验部分持续60天,前30天为亚慢性铅中毒大鼠模型的构建,后30天为利用100 mg/kg、200 mg/kg剂量褐藻酸钠探讨其排铅拮抗效应。具体分组及如下:空白对照组、铅模型组(5 mg/kg,以Pb2+计)、DMSA组(25 mg/kg)、100 mg/kg褐藻酸钠组、200 mg/kg褐藻酸钠组。第60天处死大鼠,取大鼠的肝脏、肾脏、股骨、全血。灌胃过程中,每周对大鼠进行称重,观察并记录大鼠的毛发、毛色等外观表现及大鼠的饮食状况、行为活动、健康状况等其它特征。最后从组织铅含量、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切片三方面来研究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的拮抗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铅模型组肝脏、肾脏、股骨、全血铅含量均与空白组呈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铅模型构建成功。(1)褐藻酸钠具有促排铅的作用,能够降低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肝脏、肾脏、股骨及全血中铅含量亚慢性铅中毒,褐藻酸钠的促肝铅排出效果优于DMSA达到62.07%,排肾铅能力达到79.49%,排骨铅能力接近于DMSA达到36.48%。(即在肾脏及肝脏中排铅效果最明显)。200mg/kg褐藻酸钠组脏器铅含量低于100 mg/kg褐藻酸钠组,即在两种浓度中,褐藻酸钠的排铅效果与浓度有关,且200 mg/kg褐藻酸钠组排铅效果较优;(2)褐藻酸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铅中毒SD大鼠的抗氧化能力系统。铅模型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小于空白组且呈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MDA(丙二醛)含量大于空白组且呈显着性差异(p<0.05),100 mg/kg褐藻酸钠组SOD活力小于200 mg/kg褐藻酸钠组,MDA含量高于200 mg/kg褐藻酸钠组,200 mg/kg褐藻酸钠组效果优于100 mg/kg褐藻酸钠组,即在一定范围内,褐藻酸钠修复抗氧化能力与浓度有关,且200 mg/kg褐藻酸钠组修复抗氧化能力效果越好;(3)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肝脏及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褐藻酸钠能修复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的受损肾脏、肝脏,能起到修复肾小球、肾小管、中央静脉、改善肝细胞脂肪空泡变性的效果。铅模型组ALT(谷丙转氨酶)含量虽未与空白组呈显着性差异,但有明显上升趋势,TP(血清总蛋白)含量与空白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褐藻酸钠能降低全血中ALT含量,提高TP的含量,铅模型组BUN(尿素氮)含量与空白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Cr(肌酐)含量与空白组呈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褐藻酸钠还可降低全血中BUN及Cr含量,且200 mg/kg组褐藻酸钠组效果优于100 mg/kg褐藻酸钠组,在一定程度内能起到保护肝脏、肾脏的作用。
张力,高玥,刘纪廷,于政民,刘啸文,徐酩,张恒东[3](2018)在《四种方法治疗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4种方法治疗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8例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患者随机分为A组(依地酸钙钠治疗组)、B组(依地酸钙钠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组)、C组[二巯基丁二酸(DMSA)治疗组]及D组(DMSA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组); 28 d时观察4组患者的血铅、锌原卟啉(ZPP)、血红蛋白(Hb)、CD3+比例、CD4+比例、CD8+比例及CD4+/CD8+比值,比较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组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患者血铅及ZPP均显着下降(P <0. 05),血铅下降程度为D组> B组> A组及C组(P <0. 05),ZPP下降程度为D组> B组及C组> A组(P <0. 05);治疗后4组患者Hb水平、CD3+比例、CD4+比例、CD8+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且B组及D组CD4+比例及CD4+/CD8+比值高于A组及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4组治疗有效率均> 75%,治疗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D组及B组> A组及C组(P<0. 05)。结论:DMSA或依地酸钙钠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慢性职业性铅中毒较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黄福林[4](2018)在《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铅中毒患者(32例为轻度、32例为中度)作为实验组,另外再选取32例无铅接触史的常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分析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铅中毒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无明显异常(P>0.05);与对照组(0%、3.1%、0%)及轻度铅中毒(6.3%、0%、3.1%)相比,中度铅中毒患者的总胆红素(25.0%)、直接胆红素(21.9%)、间接胆红素(18.8%)的异常率有明显差异(P<0.05),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无明显异常(P>0.05)。结论慢性铅中毒发生肝脏损伤时,与其他指标相比,胆红素指标较为敏感,可以作为中度及以上慢性铅中毒的肝功能观察指标。
赵凤玲,苏冬梅,王慧娟,李洁雅,郭伟,余善法[5](2016)在《两种尿铅检测方法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的比较》文中指出总结我院收治102例慢性铅中毒病历资料,比较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和自然尿铅结合临床症状两种方法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的作用。经统计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2,P<0.05);不同程度铅中毒的尿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严伟伟,陶陈娟,李国辉,韩静茵,王淑娟[6](2016)在《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根据GBZ 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将2012至2014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职业病科收治的61例慢性铅中毒病例分为轻度、中度慢性铅中毒组,同时随机选取29例无铅接触史常规体检病例作为对照组,分析3组病例肝功能指标中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异常率差异。结果中度慢性铅中毒组病例的TB、DB和IB异常率分别为29.63%、33.33%、22.22%,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0)和轻度慢性铅中毒组(2.94%、0、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例的ALT和AS/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铅中毒可能引起肝脏损伤,且胆红素代谢指标较其他生化指标敏感;胆红素增高可能作为中度以上的慢性铅中毒观察指标之一。
赵风玲,王慧娟,李洁雅,郭伟,余善法[7](2016)在《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制定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方法对慢性铅中毒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查阅慢性铅中毒相关文献,组织职业病科医疗、护理、检验等专家讨论制定。结果制定医师版和患者版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确定慢性铅中毒患者预期住院时间、重点医嘱及诊疗护理项目。结论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促进病人的康复。
张国强[8](2016)在《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先后收治的50例患者,其中轻度中毒45例,中度中毒4例,重度中毒1例。对患者进行驱铅治疗,给予依地酸二钠钙静脉注射,同时给予患者肠道外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对症治疗。结果 50例慢性铅中毒患者经过36个疗程驱铅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在炼钢企业中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患者以轻度中度为主,依地酸二钠钙对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具有较好的驱铅效果,患者经过驱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陈绯,张健,杜艳秋[9](2015)在《慢性铅中毒3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报道32例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并对血铅、尿铅与诊断治疗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讨论。
孟梅,杨志前,钟丽嫦,陈育全,刘薇薇,刘移民[10](2015)在《心理干预对慢性铅中毒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铅中毒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12月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慢性铅中毒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及心理访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100例慢性铅中毒患者SCL-90平均总分为(187.87±58.69)分,9项因子平均分最小值为(1.85±0.62)分,最大为(2.30±0.86)分。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9项因子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SCL-90总分及9项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低,除强迫因子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慢性铅中毒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38例慢性铅中毒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例慢性铅中毒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土茯苓解重金属Pb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
一、化学成分 |
1.黄酮类 |
2.苯丙素类 |
3.甾体类 |
4.有机酸类 |
5.挥发油类 |
6.其他类 |
二、药理作用 |
1.抗炎作用 |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3.抗肿瘤 |
4.保肝、抗糖尿病作用 |
5.解重金属毒作用 |
6.其他作用 |
三、临床应用 |
1.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 |
2.炎症及风湿病 |
3.妇科疾病 |
4.皮肤病 |
5.癌症 |
6.梅毒 |
7.其他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解重金属Pb毒性作用研究 |
一、材料 |
1.试剂与药物 |
2.仪器 |
3.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1.药物制备 |
2.造模、分组及给药 |
3.生化指标的测定 |
4.血液及肝、肾组织中铅含量测定 |
5.肝、肾组织形态学检测 |
三、结果 |
1.实验动物一般临床观察 |
2.各给药组对急性铅中毒小鼠体重的影响 |
3.各给药组治疗急性铅中毒小鼠后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水平 |
4.各给药组对急性铅中毒小鼠血液、肝和肾组织铅含量的影响 |
5.各给药组对急性铅中毒小鼠肝、肾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 |
四、讨论 |
第三章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一、化合物结构解析 |
1.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2.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二、实验部分 |
1.仪器与试剂 |
2.提取分离 |
3.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及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
一、仪器与材料 |
二、方法与结果 |
1.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
2.土茯苓中总黄酮部位定性鉴别 |
3.土茯苓中落新妇苷的定量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土茯苓总黄酮解重金属Pb毒性研究 |
一、材料 |
1.试剂与药物 |
2.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药物的制备 |
2.造模、分组及给药 |
3.生化指标的测定 |
4.血液及肝、肾组织中铅含量的测定 |
5.肝、肾组织形态学检测 |
三、结果 |
1.实验动物一般临床观察 |
2.各给药组对慢性铅中毒小鼠体重的影响 |
3.各给药组治疗慢性铅中毒小鼠后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水平 |
4.各给药组对慢性铅中毒小鼠血液和肝、肾组织铅含量的影响 |
5.各给药组对慢性铅中毒小鼠肝、肾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 |
四、讨论 |
附图 |
个人简历 |
(2)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的拮抗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褐藻酸钠 |
1.2.1 褐藻酸钠理化性质 |
1.2.2 褐藻酸钠应用 |
1.2.3 褐藻酸钠资源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1.3 重金属铅概况 |
1.3.1 铅中毒对生物体影响 |
1.3.2 铅中毒作用机制 |
1.3.3 临床铅中毒防治药物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促排作用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动物实验设计 |
2.2.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2.2.2 实验动物分组 |
2.2.3 受试物给药方法及浓度 |
2.2.4 样本的收集 |
2.3 肝脏、肾脏、股骨、全血铅含量测定 |
2.3.1 样本中铅含量测定方法 |
2.3.2 统计学处理 |
2.3.3 铅含量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的保护作用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试剂 |
3.2 生理指标检测 |
3.2.1 大鼠的临床观察 |
3.2.2 脏器系数的计算 |
3.2.3 统计学处理 |
3.3 生化指标检测 |
3.3.1 抗氧化能力指标检测方法 |
3.3.2 肝脏指标检测方法 |
3.3.3 肾脏指标检测方法 |
3.3.4 统计学处理 |
3.4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讨论 |
3.4.1 大鼠的临床观察结果与讨论 |
3.4.2 脏器重量及脏器系数结果与讨论 |
3.4.3 抗氧化能力指标检测结果与讨论 |
3.4.4 肝损伤指标检测结果与讨论 |
3.4.5 肾损伤指标检测结果与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肝脏、肾脏结构损伤改善作用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试剂 |
4.2 组织切片及H&E染色 |
4.2.1 组织切片的石蜡包埋 |
4.2.2 H&E染色 |
4.3 组织切片H&E染色数字扫描机观察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四种方法治疗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均衡性 |
2.2 治疗效果 |
2.3 血液CD3+、CD4+、CD8+及CD4+/CD8+ |
3 讨论 |
(4)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5)两种尿铅检测方法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数据收集 |
1.2.2 检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种方法在铅中毒诊断中的比较 |
2.2 不同程度铅中毒尿铅检测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7)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制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的循证 |
2.1.1 从既往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历资料中循证 |
2.1.2 从国内外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治的研究进展中循证 |
2.1.3 对职业病科医护人员临床实践经验的循证, 以备应对临床治疗中的变化 |
2.1.4 对患者需求的循证 |
2.2 制定临床路径文本 |
2.2.1 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 |
2.2.2 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 |
2.3 临床路径的实施与评估 |
2.3.1 实施培训 |
2.3.2 临床路径的实施 |
3 讨论 |
(8)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慢性铅中毒3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 1对象 |
1. 2方法 |
1. 3统计分析 |
2结果 |
2. 1临床表现与诊断分级情况 |
2. 2血铅、尿铅的测定值及与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
2. 3治疗与转归 |
3讨论 |
(10)心理干预对慢性铅中毒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1.1 来源 |
1.1.2 入组标准 |
1.1.3 分组 |
1.2 方法 |
1.2.1 一般情况调查 |
1.2.2 心理调查 |
1.2.3 心理干预 |
1.2.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 |
3 讨论 |
四、38例慢性铅中毒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土茯苓解重金属Pb毒性的物质基础研究[D]. 程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褐藻酸钠对亚慢性铅中毒SD大鼠的拮抗效应研究[D]. 逄高.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3]四种方法治疗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疗效[J]. 张力,高玥,刘纪廷,于政民,刘啸文,徐酩,张恒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12)
- [4]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 黄福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7)
- [5]两种尿铅检测方法在慢性铅中毒诊断中的比较[J]. 赵凤玲,苏冬梅,王慧娟,李洁雅,郭伟,余善法.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05)
- [6]慢性铅中毒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 严伟伟,陶陈娟,李国辉,韩静茵,王淑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06)
- [7]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制定初探[J]. 赵风玲,王慧娟,李洁雅,郭伟,余善法. 医药论坛杂志, 2016(04)
- [8]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研究[J]. 张国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6(09)
- [9]慢性铅中毒32例临床分析[J]. 陈绯,张健,杜艳秋.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5(05)
- [10]心理干预对慢性铅中毒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孟梅,杨志前,钟丽嫦,陈育全,刘薇薇,刘移民.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