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悉尼的环境

感受悉尼的环境

一、在悉尼感受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刘严[1](2021)在《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王清芬[2](2021)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文中提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小学时期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的生命意识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生活性、实践性、视觉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蕴藏生命教育理念。基于此,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解读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探索教材的育人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梳理以往生命教育和德育教材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明确生命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核心概念,以及在编制教材过程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法治视角相融合应当遵循的理论依据,包括生命哲学理论、关怀伦理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第三部分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解读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指向四大编写理念,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和以生活经验为中心。同时突出结构编排、栏目设置和学习活动三种呈现方式,进一步阐释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国家生活五大领域内容,共同探寻生命教育视角下教材所体现的特点与价值。第四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结合对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访谈,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同时指出教材在课程标准方面有待深度融合。最后针对研究结论及任课教师意见,提出细化课程标准、结合地方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师生构建对话文本、利用立体化教材资源等使用建议,使得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为教师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朱炜[3](2021)在《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研究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1984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兰州吐鲁沟森林公园以来,国内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我们就经历了欧美发达国家上百年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如今,我国虽已成为森林旅游大国,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快、规模大的森林公园,但森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形象设计差等突出问题,很多森林公园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上竞争力相对不足。因此,全面深化森林旅游业改革,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来解决当前的森林旅游问题,是我国各森林旅游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学术界掀起了森林旅游研究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森林旅游行业也紧跟智慧旅游建设热潮,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信息化建设。然而,笔者调查发现,森林旅游市场上互联网产品虽多,但其品质良莠不齐,旅游地的信息化建设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质性地提升其服务水平。并且,学术界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从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宏观角度研究森林旅游及其带动的康养、娱乐、生态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很少有学者从设计学视角研究具体的森林旅游地互联网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森林旅游业形成了实践上缺乏设计学的理论指导,学术上缺乏设计理论研究的现状。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以旅游服务产品的创新设计推动森林旅游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服务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的运用,对调研地的互联网产品(以下简称“线上旅游服务小程序”或”小程序“)进行再设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互联网产品服务服务体系,推动线下景区相关配套服务的优化升级。笔者希望能借此帮助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提高其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品牌价值,增加其旅游收益,最终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升级的目标;同时也希望能借此为研究森林旅游问题的学者们提供设计学的新角度、新思路,并且为行业里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实践提供一点点理论参考。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对论文研究的背景进行阐述。其次,对国内外服务设计和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设计以及国内外服务设计理念在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与综合评述。第二章先是对服务设计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总结其思维特征、概括其方法与工具。然后通过对森林旅游及其服务系统的总结论述来构建笔者自己的森林旅游服务系统框架。之后对互联网产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了解其概况并总结其设计与体验的关系。最后从三个方面将它们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该部分的工作通过梳理已有的基础理论,总结出了笔者的结论,有助于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思路。第三章首先是对调研地现状的综合考察,为了对该景区设计开发互联网产品并建设升级产品线下服务体系的背景条件有所了解,重点考察了其景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其次对该地区的游客进行了综合性问卷调查,重点关注游客的组成信息和互联网旅游服务体验,为后面更加详细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作准备。第四章是在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以调研地的小程序设计为导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对其用户需求的研究。该阶段的工作贯彻了服务设计思维方法,把第二章中的相关基础理论运用到了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研究的全程,最终进一步明确了调研地小程序的设计方向。第五章基于前期工作的结论,对调研地的线上旅游服务小程序提出了几大设计原则,并运用互联网产品设计基础理论,重点阐述了小程序的功能、交互和界面视觉设计方案。此外,笔者结合调研地线下服务体系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梅岭旅游小程序线下服务设计策略。

刘方馨[4](2020)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为前承“毛时代”革命叙事,后启90年代商品叙事的过渡阶段,80年代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空前活跃、学术理论启蒙的时期,大量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博弈。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互渗的新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80年代,在历史文献与实践案例构筑的语境下对该时期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内容及其转变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有异于之前时期政治体制、方针政策对于园林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进入80年代之后,改革的思想成为主流,围绕国家的改革发展大思路,文化地位空前提高、民族主义回归、全民科技浪潮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各学科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而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变革、转型时期集中爆发,各类新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反映客观现实的要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换言之,该时期诸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思潮产生和推进的。因此,从社会文化思潮视角解读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内容可谓契合时代特点。具体而言,选取80年代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联密切的典型社会文化思潮:“美学热”“文化热”“旅游热”“生态观”,结合当时学科较为瞩目4个领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风景名胜区理论与实践、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文章简要概述了上述社会文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如何影响风景园林相应领域进行具体阐释。其次,文章主体结构分为4大内容并行:1、对“美学热”影响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厘清、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构建、山水美学及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等内容的具体分析;2、对“文化热”浪潮的冲击下,学界掀起对于传统园林的复归与反思内容详细论述。其中理论层面,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3个维度对传统园林理论的研究及传统园林如何“古为今用”的思考进行全面考察。实践层面,选取松江方塔园、宾馆庭园、境外中国园、古园修复与重建4类典型园林营建现象为代表,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途径;3、对“旅游热”背景下,业内围绕的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主要论述。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探索、保护规划的特点、结构体系的产生及其在具体实践的运用、风景设计理念的特点等内容分别展开;4、对“生态观”引领下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绿地系统布局的优化及人工植物群落与多元绿化形式的探索等内容分别论述,以揭示“生态观”是如何影响到城市绿地各相关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最后,综合上述视角,系统性地对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下我国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呈现的变革特点作出凝练总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方针大政下,“现代化”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对于科学的崇尚与弘扬也成为启迪风景园林学科“现代化”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学术理论方面,呈现出由“政治意志”主导转变为“科学话语”引领的新趋势。随着旧有思维模式的革新、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等,使得之前已有的学术理论面临着科学解释,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建设方面,呈现出由“中西之争”转向“古今之争”的新趋势。挣扎于摆脱“因袭的重担”仍是实践变革的主流,在面临西方设计思潮的冲击下,回归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学习及对社会生活需要的重新审视是该时期实践的典型特点。总体而言,虽说该时期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内容在现今看来尚不成熟与完善,有着新旧杂陈的时代局限性,存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但其中不乏对于学科发展思考的真知灼见,摆脱之前照搬苏联的单一模式,并能够立足更为宽宏的全球视野,展现出多领域交融、自主性探索、科学性引领等诸多时代特征,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杨振峰[5](2018)在《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为例》文中指出当下高中发展面临的新需求与高中学生现实的学校生活状态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一方面,社会转型期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价值选择多元以及功利主义凸显;高中学校正从单一的升学预备型向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为学生职业与社会生活以及为升学作准备的高中教育双重功能定位转变;另一方面,高中仍未摆脱传统的以升学论英雄,以分数提高为主要追求的状态,这种单维评价以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追求为高中学生带来莫大的升学压力,以及高竞争环境下的生命价值迷茫,创新活力不足,生涯规划能力缺乏,全面发展动力不够等问题,学校生活因此失去应有的生命灵动与青春跃动。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试图通过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之构建探索既满足学生精神的自由成长,又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准备、职业准备和社会公民生活准备的多重功能系统,实现既提升学生当下校园生活的生命质量,丰富学生精神生命,又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奠基未来生命价值实现的教育。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借鉴东西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于上海市十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调查数据和对数据的系统分析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同时基于JDZ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形成了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策略,建构了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树状模型,并针对性提出生命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此应对前述高中教育的矛盾。本研究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在对高中教育重要性概述的基础上,描述一些高中学生漠视个体生命的极端案例,基于高中生命教育的社会视角和本体视角概括高中生命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需求,通过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系列问题梳理,渐进地聚焦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是否完善这一关键问题,把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作为研究的核心任务。第二章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生命教育的动因与价值取向,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以及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已有研究。通过国内生命教育文献的研究,我们主张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之前需明确实施生命教育的动因,需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需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需考虑各种校外因素。第三章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伯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生命在于创造”的本质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生命在于内在冲动”的动力观以及中国哲学中“生命在于和谐”的生命境界。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研究,即我国高中的生命教育要把中国的文化精髓渗透其中,本章还对生命教育的中国文化基础做了理论研究。而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包括现代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以及生物学理论。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研究,初步提炼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要素,初步确定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三大方面,即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构建生命教育的调节系统。第四章对上海市十所学校开展的高中生命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这十所高中包括一所上海市教委直属的高校附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九所涵盖上海市五个区的代表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问卷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三种不同对象,从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和评价分析上海高中生命教育的实际状况。第五章是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影响生命教育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为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提出了三大思路:一是明确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构建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将教师发展与其生命教育成果相联系,构建生命教育的评价体系。三是增强家校、生生、师生互动,构建全面立体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依托上面的调查研究,第六章至第八章将上海JDZ中学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分析。JDZ中学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由生命教育本体系统、生命教育保障系统、生命教育调节系统三部分构成。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是一个“同心圆”结构的课程体系,其核心是以“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为目标的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以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等为目标的学生社团课程和激发学生创新力的创新教育,经过多个轮次的实施,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家-校-社”三方合力育人的生命教育环境。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是一个具有“师生同育”特点的管理系统,由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教师多元发展管理机制、校园环境和校外保障资源建设四个部分构成,这个系统为JDZ中学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师资、物资、日常运行、环境、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保障。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由学生情绪监测预警机制和学生生命教育增值量化评估制度构成。这个系统主要是对生命教育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并反馈促进生命教育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当下上海的高中生命教育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自洽性、缺乏整体性、缺乏开放性,而这直接影响高中生的发展;(2)突破高中生命教育瓶颈的方法是,不仅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课程,更重要的是将其与高中学校的整个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生命教育指为了广泛意义上的“生命”的成就与圆满的教育,由此将生命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成长的学校体系;(3)需要强化对生命教育三个层次的理解,确保系统的整体性;(4)需要将哲学、文化、社会三者融合以铸造系统的灵魂,从而使之具有开放性;(5)最后,本文借鉴生态系统观,提出了一个兼具自洽性、整体性、开放性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树状模型,强调从生命教育走向有生命的教育。

明道琴[6](2018)在《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研究 ——基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xx镇x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问题。近年来,城镇的环境保护日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而受到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在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中,农村初中生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既处于“三观”的形成期,也处于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目前,农村初中生是农村中的“精英”且所占比重较大。他们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主体和生力军,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观念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关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影响美丽中国建设。近年来,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面对和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农村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教育问题从四个部分展开予以论述。首先,文章主要论述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提出、内容、意义、农村环境保护对建设美丽乡村(中国)的作用;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概念界定、课程内容、主要特点、内容、目标以及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其次,文章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即通过网络资源、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形式,从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层面了解在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再次,文章主要基于调查数据和资料从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层面分析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主要基于上述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赵阳[7](2016)在《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文中指出于我国而言,奥林匹克运动是典型的外生性文化,它从“舶来品”成长为中国当今主流的文化是多元的社会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中互动协商和社会建构的结果,是社会结构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相互博弈的产物。本学位论文汲取了“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分层理论”、“场域”和“文化表征”等社会文化理论以及奥运文化及中国奥运史的相关文献资料要点,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以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全面地探究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研究结果表明:1.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经历了 1900年至1949年的“萌芽期”、1949年至1979年的“蛰伏期”、1979年至2008年的“多元成长期”和2008年至今的“人本回归期”四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行动者主要涵盖了多元场域下的政治机构、教育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商业机构和体育类社会组织和团体等。2.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奥运文化在我国社会建构的多元场域中,奥运文化社会建构的动机和原因由于社会建构行动者在国际和国内社会关系中特定的身份与地位不尽相同,但是社会建构的动因又遵循着利用奥运文化的价值与功能(体育的意识形态)在旧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改造和建构新的“身份认同”的基本逻辑。在本质上,“奥运文化”是国人改变与创造新的现实的“合理性”工具。3.奥运文化在我国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建构主体依据其组织方式与机制进行着文化意义的生产和社会现实的建构。而对于任何场域的建构者而言,他们都遵循着文化表征模式,以社会化生产的方式将奥运文化的象征性符号输入到公共社会生活中,进而开启文化意义的客观化→主观化→客观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建构和再建构的进程。4.奥运文化在我国的社会建构产物不仅仅包涵了体育运动与身体文化和围绕“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同时鉴于社会建构场域中不同的主体及其动因,奥运文化在我国社会建构的产物还呈现出与场域和主体相匹配的文化意义和符号,涵盖了政治性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商业性的消费主义、媒介化的多元意义集合和“公民精神”等文化客体。

杨小舟[8](2016)在《城市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文脉是城市演进过程中历史信息累积和更替的结果,也是影响并促进城市特有面貌和性格的主要因素。我国城市发展具有时间跨度长,空域广,文化构成丰富的特征。然而,我国近三十年的城市建设却仍出现了城市形象趋同的现象,而且问题在还不断加深。不仅城市文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反而在新政策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下出现断裂、扭曲、消亡的境况。人们无法通过对城市文脉的认知了解其他城市的面貌,由于文脉的缺失,对于自己熟悉的城市记忆也变得越发模糊。因此,本文基于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体系,针对如何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展开调研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反思和多学科论证为重拾城市形象特征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比较的方法剖析城市文脉的本质、现状与问题诱因。首先对文脉思潮演变和文脉与城市构架关系的理论节点进行梳理,并将城市文脉从“形”(显性要素)与“意”(隐形要素)两个层面对城市文脉进行解析,形成“形意合一”的文脉观;其次,针对我国城市文脉保护与规划的现存问题和潜在机遇,探讨加强文脉保护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及增强城市记忆的开发机制与城市设计方法;再次,以沈阳市为分析样本,借鉴国外经验,从城市文化古迹的保护与规划方面,对沈阳和悉尼两座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基于沈阳地域文化特点、城市环境建设现状、政策效力等具体条件,对沈阳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良性方案。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学科领域中文脉的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分析建立了城市文脉的认知框架,用于应对目前城市文脉发展策略中片面视域和单一手法,为政策制定者和环境体验者提供多层次的城市视角。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探索文脉“形”“意”要素的现实意义,依据美学原理修正城市文脉表象化的倾向,引发人们对于城市文脉的二次认知和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以沈阳市作为切实分析对象,发现城市文脉保护机制的不足与隐患,结合本地特色与外来经验,优化沈阳现有的文脉保护策略并对机制的空缺进行补充。

郭芳[9](2010)在《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更多财富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了生态破坏、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生存危机、文明危机,人类迷失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中。当人类健康出现种种问题时,对远离已久的自然界的向往与身体里压抑的原始能力让人们清醒。没有健康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体育作为有效增进健康的手段早已被人们所认可。21世纪,人们不断亲近自然将体育融入自然,形成了众多的体育新兴项目—自然体育项目。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体育运动的“自然化”将体育运动的空间向海、陆、空的全方位立体环境扩展,这同时会伴随许多生态问题。加之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生态污染,人类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历史总是踏着刀尖在前进,不管是必然性的还是人为性,发展总会付出代价,关键是看我们人类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所以,自然体育运动的生态化发展要解决以下十方面:第一;建设全球化的生态秩序。第二;建设全球性生态伙伴关系。第三;体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建立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有效环境立法,在体育立法中增设相关的生态法条。第五;加大环境管理、环境资源保护力度,适度开发与各部门联合管理并举。第六;建立国际生态机构,加强各国际组织间及国际体育组织间的生态合作。第七;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共存以举国体制为主导,突出区域特色。第八;发展生态经济、在自然体育运动计划的实施中运用高科技手段。第九;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环境改善。第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教育。这样才能保障自然体育运动生态化发展。本研究追溯自然体育思想之起源,以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学家古茨穆斯提出的教育自然主义思想为“启点”。纵观我国远古文明的自然养生体育,跨越人类由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立足于当前关于生态热点的思考,对自然体育进行概念界定、分类体系构建。并且,以体育学基本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人类生态学理论作为支撑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切入点,以自然体育运动生态化作为归宿点展开研究。探索我国自然体育运动促进人类生态健康的生态化发展路径。

毕宙嫔[10](2010)在《“诗性智者” ——澳大利亚诗人朱迪思·赖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朱迪思·赖特(Judith Wright, 1915-2000)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一个牧场主家庭,被誉为20世纪澳大利亚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一生笔耕不辍,不仅创作了三百余首诗歌,还撰写了包括小说、儿童文学、历史回忆录、杂文等其他文类的大量作品。赖特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为实现社会的公正而不懈努力。赖特高度关注环境、社会、历史、民族文学等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身处澳大利亚的后殖民困境之中,赖特立足于人文主义,提出调和是当今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学的唯一出路。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赖特的生平经历、思想源流、文学创作及其影响;通过梳理国内外的赖特研究成果,笔者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流放与希望、激进的环境主义和一体融合的自然观三方面入手探讨了赖特的环境观。赖特指出,澳大利亚欧裔白人对待澳大利亚土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把澳大利亚看作流放之地,另一种将澳大利亚视为希望之地。第一种心理导致移民无法欣赏澳洲的自然风物。将澳洲视为希望之地的赖特主张融入新环境,大力讴歌澳洲的物候之美。在她看来,由于缺少对澳大利亚的情感,早期殖民者肆意掠夺和剥削澳大利亚环境,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严峻的生态灾难,赖特反思使得原本美丽的景色满目疮痍的原因,并积极寻求出路。从欧裔移民与澳大利亚环境的格格不入,到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冲突,赖特强调情感对于建立人与周边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第三章分三部分评述赖特的社会观。第一部分围绕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妇女形象、澳大利亚妇女写作、澳大利亚女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等几方面讨论赖特的女性观。她倡导两性关系的平等融合,又将女权问题上升到人权问题,反对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占有和支配。第二部分围绕精神满足、生理之爱和创造力三方面讨论赖特的爱情观。赖特认为爱情中平等互补的男女关系能为双方带来心灵契合和精神满足,而占有对方绝非爱的真谛。第三部分围绕赖特作品中的反战主题和战争反思来讨论她对战争的态度。在暴力充斥的世界里,赖特反思霸权主义、激进民族主义和工具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赖特提出,对理性的过度重视与对情感的压制必将导致现代社会的崩溃;必须注入更多情感,社会才会健康发展。第四章围绕澳大利亚民族历史和民族身份探讨赖特的民族观。澳大利亚早期历史分两部分:殖民定居和种族冲突。作为拓荒家族的后裔,赖特起初看到更多的是白人殖民定居的艰苦,给予他们同情和理解。在对澳大利亚历史的追寻过程中,她开始关注被历史遗忘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土着的辛酸。赖特意识到白人与土着初期接触过程中的冲突和对峙,以及土着饱受的迫害、剥削和歧视。在民族身份的探索方面,赖特强调欧洲白人意识应在新环境下形成一种新的意识。文化民族主义者为了建构有别于英国的民族身份,将丛林人树立为“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对于这种做法,赖特颇有微词。她反对倡导同质文化身份的白澳政策,主张土着与白人的和解,要求以土着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的文化和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第五章着力分析了赖特的文学观。就澳大利亚文学作为后殖民文学的出路问题,赖特主张兼收并蓄的文学发展观。赖特既反对对欧洲文学传统不假思索的模仿,也反对一味地追求“澳大利亚性”。她提倡既要继承适合澳大利亚的欧洲文化遗产,也要吸收澳洲的本土价值。作为一名诗人,赖特对诗歌艺术样式进行深入考察,探索诗歌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关于诗歌的本质、功能以及诗歌与教育的关系,赖特主张调和理性和感性、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赖特认为诗歌的衰弱与实证主义、情感和想象力的缺失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诗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第六章是结论。笔者认为,赖特在处理欧裔白人与土地、人与环境、男人与女人、民族与民族、白人与土着、过去与现在、欧洲遗产与本地价值、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现实等关系时坚持走综合路线,试图调和各种关系,在各种极端对立面之间取得平衡。面对后殖民语境中的种种问题,赖特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她提供的出路不能完全医治社会痼疾,但她作为知识分子诗人兼社会活动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必须得到承认。

二、在悉尼感受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悉尼感受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2)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2.对当前开展德育的思考
        3.德育教材是发展儿童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
        2.关于德育教材的研究
        3.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生命教育
        2.小学中段
        3.道德与法治教材
    (二)理论基础
        1.生命哲学理论
        2.关怀伦理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一)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理念分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3.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
        4.以生活经验为中心
    (二)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方式分析
        1.结构编排合理有序——遵循生命成长规律
        2.栏目设置丰富多元——注重生命体验感悟
        3.学习活动促进生长——唤醒个体生命经验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文本分析
        1.教材文本主题分析
        2.教材文本词频分析
    (四)教材使用分析
        1.符合儿童认知,关注儿童生命
        2.摆脱传统说教,尊重儿童体验
        3.传统现代对接,呈现多彩生命
        4.题材不够丰富,缺乏生涯教育
四、研究结论与使用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精选经典生活素材,多渠道强调生命体验
        2.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多途径创设趣味文本
        3.生命与道德相融合,着力于引导生命发展
        4.突出文本实践取向,自主探寻生命本质
        5.《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待深度融合
    (二)教材使用建议
        1.运用哲学思维,明确教材编写理念
        2.运用生命视角,更加细化课程标准
        3.结合地方实际,灵活使用部编教材
        4.用好教材资源,发掘教材多元价值
        5.点燃生命热情,构建多方对话文本
        6.遵循教材结构,引领儿童自主成长
        7.借助网络资源,多元视角解读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研究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森林旅游业转型升级
        1.1.2 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森林旅游产品设计的地位
        1.1.3 设计与创新借助技术进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互联网产品设计在森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服务设计理念在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用户访谈法
        1.5.4 实地调研法
    1.6 论文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服务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服务设计概述
        2.1.2 服务设计思维
        2.1.3 服务设计的方法与工具
    2.2 森林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
        2.2.1 森林旅游的内涵与分类
        2.2.2 森林旅游的功能与体验分类
        2.2.3 森林旅游的服务系统
    2.3 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2.3.1 互联网产品概述
        2.3.2 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概述
    2.4 基础理论研究小结
第三章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调研与分析
    3.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选址依据
        3.1.1 占据优势地位,发展潜力巨大
        3.1.2 旅游服务及生态环境保护仍有创新空间
    3.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3.2.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概况
        3.2.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概况
        3.2.3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3.3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统计情况
        3.3.3 问卷分析与小结
第四章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调研及用户需求分析
    4.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调研准备
    4.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调研
        4.2.1 对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自有互联网产品的调研
        4.2.2 对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相关竞品的分析
    4.3 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用户研究
        4.3.1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用户需求
        4.3.2 构建产品用户模型和使用场景蓝图
    4.4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服务设计报告
        4.4.1 服务平台选择
        4.4.2 设计要点总结
第五章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小程序设计方案与线下服务设计策略
    5.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小程序的设计方案
        5.1.1 小程序原型的设计概述
        5.1.2 小程序原型的设计方案
    5.2 线下旅游服务设计策略
        5.2.1 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
        5.2.2 巩固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
        5.2.3 鼓励商户的广泛参与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用户访谈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4)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1.3 研究意义
    1.4 已有研究及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
    2.1 “美学热”的发展及园林美学与艺术研究热潮
    2.2 “文化热”的兴起及传统园林重新探讨的动因
    2.3 “旅游热”的产生及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起步
    2.4 “生态观”的确立及城市绿地建设思路的转型
3 美学与艺术的求索:“美学热”浪潮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3.1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内涵的阐释
    3.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
    3.3 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3.4 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4 传统的复归与反思:“文化热”兴起下的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
    4.1 传统园林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拓新
    4.2 现代公园中的传统转译:以松江方塔园为例
    4.3 宾馆庭园中的园林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交织
    4.4 境外“中国园”中的传统园林文化输出与再现
    4.5 遗产保护视野下古园修复与重建中的物质及精神传承
    4.6 小结
5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旅游热”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5.1 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
    5.2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阶段性求索
    5.3 分级保护思想与结构体系的建立
    5.4 融人工于自然,融文脉于场所:风景设计理念求新
    5.5 小结
6 整体与系统的理念:“生态观”引领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6.1 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
    6.2 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
    6.3 生态平衡主导下绿地系统布局优化
    6.4 人工植物群落及立体绿化形式探索
    6.5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结论:改革开放浪潮下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1 风景园林专家口述史访谈录
附录2 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大事记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5)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问题的形成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
        二、示范性高中
        三、生命教育
        四、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动因与价值取向
        一、生命教育的发展动因
        二、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二、通过课程开发开展生命教育
        三、通过活动设计开展生命教育
        四、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生命教育
    第三节 影响生命教育的因素
        一、师资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二、学校管理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三、家校互动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文献综述的小结与述评
        一、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之前需明确实施生命教育的动因
        二、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需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三、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需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四、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需考虑各种校外因素
第三章 生命教育及其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哲学与文化基础
        一、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伯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生命”
        二、生命的动力在于内在冲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三、生命的境界在于和谐——中国哲学中的“生命”
        四、生命教育的中国文化基础
    第二节 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神经科学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时效性
        二、社会心理学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复杂性
        三、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整体性
        四、生物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构建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念与方法论
        一、构建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理念
        二、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章 高中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第一节 问卷设计以及信效度说明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信度以及内容效度检验
    第二节 调查对象概况
        一、学生信息
        二、教师信息
        三、家长信息
    第三节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现状
        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生命教育概况
        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对生命内涵认识的整体状况
        三、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现状
        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长、教师有关生命教育的调查结果
    第四节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现状
        一、非示范性高中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
        二、非示范性高中教师的生命教育现状
        三、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家长的比较
    第五节 高中生命教育现状小结
        一、高中学生生命教育状态小结
        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三、高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第五章 高中生命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影响高中生命教育现状的学生因素
        一、性别差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
        二、年级差异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三、学生自身状态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四、影响高中生生命观的因素
        五、高中生的求助对象
        六、学生自身因素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影响高中生命教育现状的家庭因素
        一、父母的基本情况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二、亲子关系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三、不同家长陪伴方式的家庭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
        四、家长的生命教育素养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相关性
        五、不同父母职业家庭中学生的生命观比较
        六、家庭因素小结
    第三节 教师与高中学校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与教师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二、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学校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三、教师生命教育现状与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关系
        四、教师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小结
    第四节 调研结果及其对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启示
        一、当前高中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研结果对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启示
第六章 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概述
        一、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背景研究
        二、明确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价值
        三、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节 构建生命教育本体系统的实践思考
        一、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学校特质
        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学生群体特点
        三、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
        四、生命教育课程的实践框架
    第三节 生命教育本体系统之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构建
        一、确定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目标
        二、建设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
        三、构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实施办法
        四、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课程的实施成效分析
    第四节 生命教育本体系统之学生社团课程的构建
        一、确定学生社团课程的目标
        二、以学生自主为主要方式建设学生社团课程
        三、构建学生社团课程的实施办法
        四、学生社团课程案例的成效分析
    第五节 生命教育本体系统之创新教育课程构建
        一、创新教育课程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二、确定创新教育的目标
        三、建设创新教育课程
        四、构建创新教育的实施办法
        五、创新教育课程案例的成效分析
第七章 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概述
        一、构建生命教育保障系统的理性思考
        二、生命教育保障系统要素及其关系
        三、生命教育保障系统框架的探索
    第二节 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确定“一会一周”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基本框架
        二、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一会)的建设与实施办法
        三、学生主题值周制度(一周)的建设与实施办法
    第三节 多元发展教师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保障生命教育实施的教师管理机制概述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实践——教师同理心的激发
        三、多途径专业发展的制度实践——教师幸福感的培育
    第四节 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案与特色
        一、有利于生命教育实施的校园环境建设特点
        二、有利于生命教育实施的校园环境建设元素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教育属性
    第五节 生命教育校外保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一、高中生命教育校外保障概述
        二、开发生命教育校外保障资源的实践
第八章 构建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构建生命教育调节系统概述
        一、明确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功能定位
        二、确定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主要构架
        三、生命教育调节系统的探索
    第二节 学生情绪监测预警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导师制”的制度设计
        二、确定监测学生情绪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三、设计监测学生情绪状况的三种途径
        四、危机干预的具体做法
        五、学生情绪监测预警机制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评估学生生命教育增值度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生命教育增值度评估的价值
        二、学生生命教育增值量化的探索
        三、发挥量化评价结果对生命教育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实践探索的成效与不足
        一、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实践探索的成效
        二、生命教育实施效果的不足之处
        三、生命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四、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实践探索的启示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结论
        一、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树状模型
        二、构建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策略
    第二节 思考
        一、完善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的对策建议
        二、展望——从生命教育走向有生命的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问卷1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2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3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4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5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长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问卷6 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家长生命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数据的其他分析
    一、学生与教师生命教育现状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管理理念学校的生命教育现状比较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研究 ——基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xx镇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设美丽中国与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
    第一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
        二、美丽中国的基本内容
        三、美丽中国提出的重要意义
        四、农村环境保护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作用
    第二节 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
        一、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课程内容
        三、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特点
        四、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 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
        一、加强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加强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与建设美丽中国相互促进
第二章 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现状调查的样本容量
        三、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重视相对滞后
        二、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削弱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力度
        三、社会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四、家庭和个人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与知识较为欠缺
第三章 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对农村环境保护及教育重视滞后
        一、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环境保护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发展及环境保护滞后于城市
        三、国家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资金等投入不足
        四、城乡师资分配不均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师资不足
    第二节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重视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不足
        一、相关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课程内容落实欠佳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对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开展不足
        三、学校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较少
    第三节 社会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不到位
        一、社会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职责不清
        二、社会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宣传途径单一
        三、社会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机制不健全
    第四节 家庭和个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
        一、家庭和初中生受教育水平有限且环境保护知识缺乏
        二、农民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认识且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三、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后和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影响
第四章 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保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第一节 国家应加大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支持与投入
        一、国家应加强对农村初中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
        二、国家应对农村初中生加大环境保护教育资金的投入
        三、国家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的考核
    第二节 学校重视思品课程教学渗透农村环境保护教育
        一、在农村初中生的思品等教材中丰富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
        二、挖掘环境保护素材运用到思品课堂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三、利用思品课外实践活动来强化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
        四、利用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加强农村初中生环保教育
        五、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现状来拓展环境保护教育形式和手段
    第三节 社会扩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一、利用社会网络媒体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力度
        二、落实宣传职责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三、利用讲座、研讨会等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四、播放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宣传片来加强警示教育
    第四节 提高农村家庭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自我教育
        一、要提高家庭父辈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并树立良好榜样
        二、引导农村初中生自觉加入环境保护队伍并做好宣传
        三、教育农村初中生和农民群体共同行动守护美丽家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文化与文化社会学
        2.1.1 关于文化的概念、特征、分类和结构
        2.1.2 关于文化社会学
    2.2 关于奥运文化
    2.3 关于中国奥运史
    2.4 社会建构主义及其应用
        2.4.1 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2.4.2 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应用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文本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创新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4.1.1 奥运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内涵
        4.1.2 社会建构的概念界定
    4.2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环境、参照系与要素分析
        4.2.1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环境——国际国内社会背景
        4.2.2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参照系——演进的奥运文化
        4.2.3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的要素
        4.2.4 小结
    4.3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之萌芽期(190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4.3.1 社会背景
        4.3.2 演进的奥运文化
        4.3.3 政治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3.4 社会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3.5 大众媒介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3.6 小结
    4.4 奥运文化在中国社会建构之蛰伏期(1949年——1979年)
        4.4.1 社会背景
        4.4.2 演进的奥运文化
        4.4.3 政治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4.4 小结
    4.5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之多元成长期(1979年——2008年)
        4.5.1 社会背景
        4.5.2 演进的奥运文化
        4.5.3 政治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5.4 教育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5.5 经济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5.6 大众媒介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5.7 小结
    4.6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之人本回归期(2008年——至今)
        4.6.1 社会背景
        4.6.2 演进的奥运文化
        4.6.3 政治经济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6.4 社会场域中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
        4.6.5 小结
    4.7 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的规律性
        4.7.1 社会建构行动者的规律性
        4.7.2 社会建构过程的规律性
        4.7.3 社会建构产物的规律性
5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城市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概述
        1.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综述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特点
    1.5 文章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脉与城市的演进
    2.1 城市文脉思潮的兴起
        2.1.1 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2.1.2 文脉的认知与交流
        2.1.3 从“静”到“动”的文脉观
        2.1.4 广义化视域下的文脉
    2.2 城市、建筑与文脉
        2.2.1 城市区域与城市形态
        2.2.2 文丘里的文脉观
        2.2.3 城市更新
    2.3 社会、历史与文脉
        2.3.1 政策与文脉
        2.3.2 历史与文脉
    2.4 文脉主义的再生与背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与“意”——城市文脉保护的内容与方法
    3.1 城市表象构成要素
        3.1.1 自然要素
        3.1.2 人工要素
    3.2 “形”与城市文脉
        3.2.1 城市文脉中的“形”
        3.2.2 “形式”与“形式化”
    3.3 “意”与城市文脉
        3.3.1 城市记忆
        3.3.2 城市文化
    3.4 城市文脉的“形意合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批判与重拾——城市文脉的再生策略
    4.1 当代城市规划与城市文脉
        4.1.1 制约城市文脉保护与发展的因素
        4.1.2 城市文脉保护与发展潜在的机遇
    4.2 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原则
        4.2.1 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4.2.2 保护层面的多元性和渗透性
        4.2.3 再生手段的文化性与适宜性
        4.2.4 发展政策的辅助性与控制条令的法效性
    4.3 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的发展策略
        4.3.1 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4.3.2 城市艺术设计
        4.3.3 政策性开发策略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文脉保护与更新实践案例研究
    5.1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5.1.1 巴黎
        5.1.2 柏林
        5.1.3 京都
        5.1.4 经验总结与启示
    5.2 沈阳与悉尼的文脉保护规划案例比较分析
        5.2.1 沈阳与悉尼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概述
        5.2.2 沈阳与悉尼历史文化古迹保护规划构架与内容
        5.2.3 沈阳与悉尼的历史文化古迹保护规划的比对
        5.2.4 沈阳历史文化古迹保护规划体系改进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沈阳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的应用研究
    6.1 沈阳城市演进的文化节点
        6.1.1 古代传统文化的印记
        6.1.2 近代殖民文化的洗礼和建设
        6.1.3 工业文化的沉浮与复兴
    6.2 沈阳城市文脉保护与发展现状
        6.2.1 经济浪潮的冲击
        6.2.2 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重建
        6.2.3 城市文脉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6.3 沈阳城区文脉保护与发展方案探析
        6.3.1 历史传统文化城区
        6.3.2 转型工业城区
        6.3.3 新型城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刍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与总体思路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设想与研究问题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自然体育发展研究综述
        一、西方自然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与历史背景
        二、西方自然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早期自然体育思想的的主要特征
        四、我国早期自然体育思想特征的彰显
        五、自然体育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第三节 研究基本要素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然体育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自然体育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自然体育研究内容
    第三节 自然体育的分类体系结构及其与体育的纵向关系分析
        一、自然体育的项目分类体系结构
        二、自然体育与体育的纵向结构关系分析
第三章 自然体育项目发展现状分析与生态学审视
    第一节 利用空气、空间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及生态学问题
        一、国内外利用空气、空间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世界各国空气污染状况与利用空气、空间类自然体育项目的生态学问题思考
    第二节 利用冰雪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及生态学问题
        一、国内外冰雪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利用冰雪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生态学问题思考
    第三节 利用水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及生态问题
        一、国内外利用水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群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全球水污染状况与利用水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生态学问题思考
    第四节 利用海滩、沙漠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及生态学思考
        一、国内外利用海滩、沙漠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土地沙漠化与海滩、沙漠类自然体育项目的生态学思考
    第五节 利用山地资源类自然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及生态学思考
        一、国内外利用山地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我国山地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生态学思考
    第六节 利用森林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及生态学思考
        一、国内外利用森林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森林破坏与森林资源类自然体育项目的生态学思考
第四章 我国自然体育运动生态化发展路径
    第一节 自然体育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辨析
        一、自然体育运动是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最佳运动
        二、自然体育运动是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调控运动
        三、自然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调理运动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辩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体育相互制约和互相依存
        三、自然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具有有效极限性和动态平衡性
    第三节 我国自然体育运动的生态化发展路径
        一、全球化生态秩序的建设,为体育生态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设全球性生态伙伴关系,扩大生态化领域
        三、体育生态学概念的提出,为体育运动生态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四、建立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有效环境立法,在体育立法中增设相关的生态法条
        五、加大环境管理、环境资源保护力度,适度开发与各部门联合管理并举
        六、建立国际生态机构,加强各国际组织间及国际体育组织间的生态合作
        七、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共存以举国体制为主导的生态调控手段,突出区域特色
        八、发展生态经济、在自然体育运动计划的实施中运用高科技手段
        九、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整体环境改善
        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教育
结论
    一、自然体育的发展需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生态化是其必然发展方向
    二、自然体育项目要适度发展
    三、自然体育运动对人类身心健康具有特殊调节作用
    四、人类体育运动的生态问题需要全球化的解决方案
    五、我国自然体育中的生态问题也需要中国特色
    六、我国自然体育中的生态问题也需要中国特色
    七、实施生态产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基础保障
    八、生态伦理建设,生态教育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诗性智者” ——澳大利亚诗人朱迪思·赖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土地与自然:赖特的新环境伦理
    第一节 流放与希望
    第二节 激进的环境主义
    第三节 一体融合的自然观
第三章 性别与战争:赖特的和谐社会理想
    第一节 女权与人权
    第二节 爱情与生命
    第三节 战争与和平
第四章 历史与身份:赖特的民族反思
    第一节 历史的追寻
    第二节 身份的探索
第五章 文学与诗歌:赖特的包容诗学
    第一节 兼收并蓄的文学观
    第二节 有机整体的诗歌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在悉尼感受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研究[D]. 刘严.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D]. 王清芬.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3]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研究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朱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方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5]高中生命教育支持系统研究 ——以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为例[D]. 杨振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6]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农村初中生环境保护教育研究 ——基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xx镇xx中学为例[D]. 明道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9)
  • [7]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奥运文化在中国的社会建构[D]. 赵阳.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8]城市艺术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文脉保护与再生策略[D]. 杨小舟. 天津大学, 2016(11)
  • [9]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 郭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10]“诗性智者” ——澳大利亚诗人朱迪思·赖特研究[D]. 毕宙嫔. 苏州大学, 2010(01)

标签:;  

感受悉尼的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