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与原型设计

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与原型设计

一、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及原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鑫[1](2020)在《基于Phoebus/Alarms的加速器报警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报警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时监测过程变量的报警状态并发布报警信息,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故障维修或隐患排除。EPICS(Ex-perimental Physics and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是应用最广泛的粒子加速器控制系统开发工具。随着EPICS技术的发展,EPICS社区先后发布了多款用于报警系统的开源软件,如 ALH(Alarm Handler)、BEAST(Best Ever Alarm System Toolkit)和Phoebus/Alarms等,本论文是在EPICS社区最新发布的Phoebus/Alarms基础上进行报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描述了 Phoebus/Alarms报警系统的开发环境,如Phoebus、Kafka、Elas-ticSearch、Kibana、Anaconda和前后端分离网页架构等技术。对Phoebus/Alarms报警系统的系统架构和设计理念进行了研究,并在其原型系统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增加了报警信息网页查询、微信推送和短信发送等3种报警信息的发布方式,并实现了报警参数的自动配置功能。报警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服务端、Kafka、上层应用端等3层。服务端的组件Alarm Server和AutoConfigurator分别用于监测过程变量的报警状态变化和实现报警参数的自动配置。Kafka将过程变量的实时报警信息和报警系统的相关配置等信息存储在4个主题中,从而实现了应用解耦。上层应用端主要由3类模块组成,分别是Alarms中的客户端组件、报警信息查询网页、微信和短信发布程序。Alarms中的客户端组件可以实现声音报警播放、报警状态展示和报警状态确认等功能。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远程查询各过程变量的实时报警信息,我们开发了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的报警信息查询网页,该网页通过WebSocket通信协议缩短了前后端的同步时间,所展示的报警信息将根据报警严重程度的不同显示对应的颜色,并可通过报警严重程度、所属组别等条件进行过滤和排序。另外,我们还开发了微信和短信发布程序,该程序拥有跟模块Alarms不同的报警策略,不仅可以发送报警信息和恢复信息,还可以基于装置的运行模式、报警信息等内容采取抑制措施,从而将有效的报警信息发送给工作人员。本论文研究的报警技术在合肥光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得到了应用。报警系统目前运行稳定,为工作人员及时掌握装置的报警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彭麒麟[2](2019)在《无人机集群交互式虚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无人机集群的研究领域,仿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仿真技术可对早期理论成果进行测试验证,并根据测试结果完善系统方案设计。功能完备的无人机集群仿真平台,可帮助研究团队快速完成研究周期中各阶段设计原型的测试与验证,从而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本文致力于为无人机集群编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综合型仿真平台,具体包含实时仿真验证、三维视景演示、人在回路交互控制等功能,在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和实施方案,开发了主控软件、视景软件以及人机交互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无人机集群编队的仿真验证需求,基于x PC Target搭建平台的实时仿真环境。基于Windows呈现基础(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WPF)开发了平台主控软件,作为平台的管理中枢和数据交互中枢,设计并开发了图形用户界面,基于x PC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了实时仿真管理功能,基于Socket和Protobuf实现与视景软件的数据传输,基于My SQL实现对仿真数据和实验信息的管理。(2)针对无人机集群仿真可视化视景演示需求,基于Unity引擎开发了平台视景软件。针对具体仿真需求提出了场景自动搭建方案,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城市场景,基于Map Magic和AQUAS工具搭建了海洋场景,开发了场景漫游及分屏显示功能以优化视景演示效果,并实现了场景演示逻辑,基于UGUI组件开发了信息显示和任务决策界面。视景软件接收主控软件的仿真数据,基于数据驱动实现了良好的三维视景演示效果。(3)针对无人机集群人在回路交互控制需求,基于脑机接口技术和科大讯飞语音识别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开发了包含脑机接口交互和语音交互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了包含无人机集群编队队形变换控制和任务指令发布的人-集群交互功能,实现了无人机集群人在回路交互控制,实验人员可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下达具体的控制指令。最后,进行了两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平台功能的可靠性,此仿真平台的方案设计及其具体功能实现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马晓辉[3](2019)在《基于VR的医院应急疏散认知实验与时空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虚拟地理实验、人群疏散时空行为分析是当前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虚拟疏散认知实验可以提供一个可控的实验感知与测量环境,通过设计和控制不同的情景变量,获取详细客观的人群行为动态实验数据,进而发现人群在虚拟火灾环境下的疏散认知行为规律;同时,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被应用于人群疏散建模研究,为制定与优化实际应急疏散预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虚拟地理实验理论,以某医院为例,通过虚拟现实、眼动追踪技术结合,提出了虚拟疏散认知实验研究框架与设计原则,开展了面向三种室内疏散空间认知模式的虚拟火灾疏散认知实验;使用统计分析、可视化分析、时空行为分析等方法,研究医院火灾疏散背景下个体面向应急标识、安全疏散地图以及真人-智能体协同的疏散认知行为规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虚拟地理实验与虚拟地理认知实验理论方法,提出了“虚拟疏散认知实验”概念框架与设计原则,从面向人的认知视角探索三种室内疏散空间认知模式(空间对象认知、空间结构认知、人群互主体认知)的微观人-地关系问题,以真人控制化身参与实验的方式,探索在人群疏散与空间场所感知背后的时空行为模式;(2)构建了虚拟疏散认知实验平台,以医院为案例区域,创新设计并开展了应急标识眼动感知实验、安全疏散地图认知实验、真人-智能体协同疏散实验,为应急环境下人群疏散行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3)定量地获取虚拟医院火灾疏散背景下与时空行为、感知行为相关的客观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应急标识眼动感知实验有助于优化应急疏散标识的布局以及符号设计。实验发现三种场景类型(无标识无烟气、有标识无烟气、有标识有烟气)在疏散时间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急标识、烟气、逃生起始位置对疏散时间有显着影响;逃生起始位置附近的室内通道微观环境不同对初始疏散方向、安全出口的选择具有较大影响;该医院应急疏散标识布局较为合理,通道墙贴标识的感知率最高、悬挂标识的感知率最低,应急疏散标识关注重点大多位于起始位置以及安全出口附近,但在安全出口附近时视觉注意力热点在安全门而非悬挂安全出口标识,因此需要增加悬挂标识的数量以及悬挂安全出口标识的视觉吸引力。·安全疏散地图认知实验有助于提高个体短时记忆下的空间认知效果。实验发现二维安全疏散地图对疏散时间有显着影响,有助于个体在三维环境中疏散;观看安全疏散地图后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空间认知效果,其中空间形状的认知效果提升最为显着。·真人-智能体协同疏散实验从定量的角度验证了个体的从众行为。实验发现智能体群体对疏散时间、视线水平角有显着影响;真人参与者受已知安全出口的智能体群体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从众行为从而更快疏散。

孟冬[4](2019)在《军事分析仿真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实体广泛存在于攻防体系对抗实验等军事分析仿真应用中,其连续运动行为导致时空状态更新占据了应用大部分的通信内容,成为影响和制约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通信优化技术主要面向于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或过滤冗余通信链路,并不能有效解决大规模时空数据传输引起的通信瓶颈问题。因此,开展以减少时空状态信息通信量为目标的相关技术研究,对于提高通信性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计算和通信资源,满足军事分析仿真日益增长的性能需求,推动仿真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针对军事分析仿真中时空信息的通信瓶颈问题,论文围绕“计算换通信”优化思路展开研究,利用仿真中时空信息蕴含的数据规律和行为知识构建与运动实体行为相对应的代理模型,并通过“发送方构建、接收方计算”的方式降低时空信息的通信量,从而提高分析仿真的运行性能。具体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轨迹数据流建模的在线时空数据管理方法。时空数据是分析和理解实体运动行为、构建代理模型的基础。由于时空数据的动态差异性、流数据更新特性、以及频繁I/O操作需求,采用传统的文件保存、数据库支持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会严重影响仿真运行性能,难以有效适应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收集时空信息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轨迹数据流建模的在线时空数据管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先分割、后建模的方式,将传统的随仿真周期持续执行的时空数据收集操作,转换成由运动行为特征变化触发的间断性建模过程,从而降低了时空数据管理开销。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比采用传统方法可以减少磁盘I/O次数,压缩需要保存的时空数据规模,进而缩短仿真副本运行时间。(2)提出基于动态本地计算机制的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方法。时空数据描述了运动实体的连续运动状态,其通信交互所表现出的“链路多”、“频率高”、“内容简短”、“持续通信”特点导致传统通信优化技术难以有效缓解军事分析仿真中时空信息的通信瓶颈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全时域运动模型的动态本地计算机制,将通信优化转换为代理模型构造,发送方利用运动行为在分析仿真多样本多次运行的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似性,基于在线收集和保存的历史时空数据,以轨迹为单位在线构建可代理实体功能的全时域运动模型,接收方只需在本地运行该运动模型即可获取发送方的时空状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利用分析仿真多样本多次运行的系统特点,有效避免真实时空数据传输,减少时空信息实际通信量,在当前实验设定下,对仿真性能的提升最高可达到42.64%。(3)提出基于自适应运动预测机制的个体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方法。当收集的历史时空数据由于仿真运行次数少或实体运动行为变化自主性高而无法提供有效的建模依据时,依靠轨迹相似性构造代理模型无法保证基于“计算换通信”的通信优化效果,而传统的运动建模方法也由于时空数据稀疏和运动模式稀疏问题,难以适用于单次仿真运行下对高自主性运动实体行为变化的描述和预测。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混合式运动预测模型的自适应运动预测机制,利用在线提取的个体行为特征信息提高代理模型的运动预测能力,并通过主动切换内部预测器来动态适应个体行为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针对高自主性运动实体,可以有效预测运动行为,降低高自主性运动行为的时空信息通信频率,仿真系统的带宽需求在当前实验设定下降低了23.9%~25.1%。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以海上防空分析仿真应用为实例,首先对其通信特点进行分析,验证了论文的相关理论及思想,接着基于该军事应用对所提优化技术和传统通信优化方法进行综合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优化技术具有优化能力可迁移、优化效果可进化、优化方法可兼容的优势,对仿真运行性能的提升在当前实验设定下最高可达到45.53%。

张艳[5](2018)在《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并行、结构化方式构成的分布式、多层次异构的组织主体系统(Orangniational-agent Syste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动态构件系统(Dynamic Component Oriented Systems)、基于代理的仿真系统(Agent-based Simulation Systems)、僵尸网络(Botnet)等。这类系统的运行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组成个体通常是自主和异构的,系统自身也呈现分布性和层次性的结构特点。它们表现出了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内聚、关联的组织行为特性,具有明显的社会组织特征。组织主体系统的社会组织特性给组织行为建模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组织主体系统运行环境的动态性、开放性,需要在更高的组织层次抽象系统及个体的组织行为模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此类系统在设计开发时考虑参与系统的个体具有不确定性,在系统运行状态时,系统个体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相应的动态变化。当前,以Agent-Group-Role为基本架构的多代理组织自顶而下的组织行为建模方法无法支持动态、开放个体的组织行为特点。此类组织行为是在确定组织结构的条件下,将个体Agent的组织行为定义为进入组织、采用角色、任务分配等功能,典型模型包括:Medee方法框架、Tropos、Moise+、Organt L、XABSL等,只能满足设计阶段不确定的系统个体描述,无法满足在系统运行时,系统个体组织行为的动态变化。例如,在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中,针对利用僵尸网络(Botnet)发起的未知团体攻击行为,应用已知组织行为模型的Agent仿真平台难以有效地检测、推演未知组织结构团体实施的攻击。第二,由于组织主体系统表现出运行状态下实时适应环境的组织行为特性,需要对组织行为进行实时建模。现有组织行为分析建模主要针对具体的专业领域进行观察和研究,是针对组织行为特性自底而上的建模,例如:拥挤人群疏散等。当前组织行为分析和设计建模之间存在模型依据、建模方法、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在组织行为分析和设计模型之间,无法实现模型基本要素程序级别的直接引用和关联,仍然需要进行语义、数据结构、对象描述等方面的方法转换。目前这种转换还需要专业人员运用大量工具完成,即便将来实现了模型之间的自动转换,也需要大量消耗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因此,我们认为需要建立组织行为分析与设计模型在形式化语义方法方面的统一模型,以满足组织主体系统在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中实时、动态建模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借鉴社会学组织行为的概念和思想,提出了一种具有实时、动态特性的组织行为统一模型,能够支持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的软件建模过程。核心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和统一模型。本文依据类型构造代数(Sorted Constructive Algebra)和态势理论(Situation Theory),利用指称语义形式化方法(Denotational Semantics Formalization Method),借鉴社会学领域中组织行为的概念定义,对开放网络环境下组织行为信息、状态空间集合、组织行为函数、组织行为集合、组织行为代数、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等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提出了相关的定理,建立了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第二,提出了组织行为软件工程建模方法。本文在抽象数据类型相关理论和多代理组织模型的支持下,对组织行为类型、组织行为初始代数、构造函数、拓延函数、等式规则等进行了定义,建立了组织行为类型表达式语言——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Language,OBASL)和OBASL的态势语义等式规范,形成了组织行为抽象类型库的程序设计支撑。本文提出的组织行为建模,面向组织行为类型结构特性、自底而上的建模技术既满足实时组织行为重组、聚类、分级的设计建模,同时也满足实时组织行为内聚、关联、动态的分析建模。第三,在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对网络态势感知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模型应用与验证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态势感知领域中的参考模型、Agent仿真平台和聚类算法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将网络空间的未知攻击团体作为组织主体系统,通过对攻击团体实时的攻击行为进行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理解,实现对未知团体攻击者的实时检测。本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分析研究了组织主体系统组织行为的内在类型特性和外在表现的动态、内聚、关联特性的关系,依据类型构造代数和行为类型理论,从数学系统论中到导出组织行为函数定义,建立了基于代数语义和指称语义的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提出了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为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建模建立了形式化和构造方法的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组织行为运行意义和态势语义相关理论,提出了基于组织行为观察信息态势的组织行为态势语义,建立了基于指称语义的组织行为态势语义形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行为态势语义规范等式,为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建模提供运行意义形式化方法和拓延函数定义的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组织行为实时、动态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了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建模,定义了组织行为类型说明语言—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Language,OBASL)。为生成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提供代数结构向数据结构的转化工具。·分析研究了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现状与相关问题,建立了基于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的组织行为态势感知过程模型,为未知团体攻击的实时态势感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依据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工程建模方法,提出了分级、聚类的组织行为重组设计建模方法和态势语义汇聚的组织行为实时分析建模,为组织行为态势感知仿真平台提供设计与分析建模的态势感知模型依据和算法支持。

曾鹏飞[6](2011)在《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多学科领域协同产品设计过程的产品信息共享、数据一致性管理、过程互操作、多媒体支撑环境等涉及信息、数据、知识共享和交换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平台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某型高压往复泵设计为例,对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首先对协同产品设计的概念、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细致地进行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分析,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阐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研究目标,并给出了论文的组织结构。(2)在多学科领域产品模型共享与交互方面,提出了基于共享产品信息模型的多学科协同设计方法。构建了一种可共享的产品信息模型及其创建与发布机制。建立了多领域协同的轻量化共享产品设计框架及其体系结构。实现了消息驱动的设计应用共享模式。基于扩展的事件驱动过程链(eEPC)图,建立了共享信息模型环境下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型。提出了双令牌的基于设计优先权和排序时间的协同设计过程交互控制机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有限源排队系统理论完成了共享协同设计系统运行指标的分析与仿真。基于XML构建了设计信息共享的表达方法。(3)在跨企业领域协同设计过程动态数据共享与一致性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P2P网络的协同设计过程数据一致性控制与管理方法。建立了P2P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数据管理模型。构建了协同过程的P2P设计群组模型、设计Peers的动态管理方式和设计对等群组的交互模式。提出了一种设计数据非一致性的侦测模型,建立了基于设计约束的P2P数据更新的一致性控制。构建了基于JXTA开发平台的协同产品设计过程数据一致性管理框架体系。(4)针对群组协作环境下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与冲突消解的需求,构建了多媒体支撑的多学科协同设计环境。建立了多媒体协同环境的系统运行模式、功能体系和网络结构。描述了系统开发的结构方案设计、交互过程实时媒体流事件处理以及RTCP控制方法。完成了系统的服务器端设计、客户浏览器端设计。完成了会议系统的角色定义与管理,及其安全认证。实现了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并实施了系统的测试工作。(5)在跨企业协同的过程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方面,将过程描述语言—PSL本体引入协同产品设计过程,提出了基于PSL本体的产品设计过程互操作方法。构建了设计过程的本体结构模型及其OWL描述,实现了设计过程本体与PSL本体的映射以及基于PSL参考本体的过程系统语义交换。提出了设计过程本体概念之间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基于Web服务实现了协同过程设计服务的组合与协调模式。构建了基于PSL本体的协同设计过程互操作的实现框架,以及互操作过程本体的XML映射与通信机制。(6)在综合分析现有产品设计的多领域学科耦合和跨企业协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学科协同产品设计过程为中心的适应性服务系统平台模式。建立了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服务集成框架和设计服务组合的层次结构,分析了设计过程服务系统平台的内容与功能层次。确立了平台系统的主要内容与建设任务。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程序开发工作,并以某型高压往复泵设计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

张丹[7](2010)在《航天产品虚拟装配工艺设计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传统装配工艺设计需要建立大量物理模型以进行模装试验才能确定设计,并且纸质装配工艺文件难以清晰描述复杂装配工艺,使得产品装配周期长、成本高,无法满足企业敏捷制造的要求。虚拟装配技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课题以企业应用为背景,展开面向航天产品敏捷总体装配的虚拟装配工艺设计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该项研究对于实现航天产品装配工艺的快速和低成本设计、提高企业的紧急动员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设计了桌面式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首先分析了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桌面式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将系统结构分为交互层、功能层、支持层和数据层,建立了完整的系统层次体系结构,给出了系统的工作流程:数据预处理阶段、装配工艺设计阶段和工艺文件输出应用阶段。2.研究了面向航天产品的虚拟装配建模技术。分析了航天产品虚拟装配模型的需求,对装配场景模型进行了分类,将装配场景模型分为刚性零件模型、电缆零件模型和其他模型,并分别给出了实体表达及信息描述方法,提出了包括刚性零件和电缆零件的刚柔混合装配层次关联模型,并对模型的信息描述和数据结构表达进行了详述。分析了装配模型在虚拟环境中的建立内容和流程,提出了零件模型信息的转换与存储方法,最后给出了刚柔混合装配层次关联模型的建立流程。3.研究了虚拟装配的交互辅助技术。提出了虚拟环境下具有交互辅助功能的装配流程,提出了基于约束元素包围盒的装配意图捕捉算法及效率评估方法,根据约束元素的特征参数和配合类型,提出了基于位姿变换元素分解的约束精确定位求解算法,将位姿变换分解为点到线上、点到面上和直线平行3种位姿变换情况。并通过对零件自由度的求解和目标约束方向上的运动分量映射,提出了基于约束元素投影的装配运动导航方法,上述方法可有效减少约束的误识别和漏识别现象,并保证虚拟环境下零件的装配运动精度。研究了装配约束关系的动态解除方法和紧固件装配工具的操作及可达空间验证方法。研究了基于质点弹簧系统的电缆零件装配方法及仿真流程,分析了电缆束质点弹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使用Verlet积分法对质点弹簧动力学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并提出了弹簧动态变形约束算法和电缆束的网格变形更新算法来增强仿真的真实性。4.研究了面向虚拟装配工艺的顺序规划和路径规划方法。基于粒子群遗传算法,结合虚拟装配系统良好的交互性,提出一种人机协同的航天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使用优先约束关联矩阵来描述零件间的优先约束关系和关联关系,并研究了粒子群遗传算法的基因组、染色体以及粒子的编码表达方法。综合考虑装配连续性、装配资源的变动和仪器设备的影响,提出了有工程意义的适应度函数的表达式,根据优先约束关联模型生成随机的可行初始装配序列,并利用粒子群算法重构遗传算法的交叉算子对装配顺序进行优化。用一个实例表明该方法较常规遗传算法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研究了面向虚拟装配工艺的装配路径生成方法。提出了装配物料清单和装配动画的生成以及工艺文件数据的提取策略。5.开发并实现了桌面式虚拟装配工艺设计原型系统。原型系统由装配建模、虚拟装配仿真、装配顺序规划、装配工艺文档设计与示教四个模块组成,详述了各模块划分及模块间的数据流向,并介绍了原型系统的开发架构和开发环境。以航天产品某部件的装配模型为例,对其在原型系统中的虚拟装配工艺规划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介绍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界面,验证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得到了初步应用。

蒋杰[8](2010)在《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地球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付诸实施,构建面向全球的虚拟地理环境基础平台已成为国家安全、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信息化、农林应用、危机处理、灾情监控等大型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然而,随着遥感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数据的来源越来越多,数据量呈几何增长。如何高效处理、组织与发布全球尺度急剧增加的海量多源地理数据,并实现逼真、流畅的实时三维表现成了亟待进一步解决的研究课题。同时,三维地理环境应用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是进行各种信息的简单的三维可视化,全球范围非特定区域的地理空间分析乃至辅助决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全球范围的海量栅格信息处理与组织发布、多尺度矢量数据组织与环境增强、全球地形环境的高效绘制,地理分析模型建模与表现等构建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的关键技术。具体而言,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处理的全球多尺度海量栅格数据组织与发布方法。为解决全球多尺度海量栅格数据的高效处理、组织、调度及面向多应用的数据共享服务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小波处理和有序四叉树结构的全球海量栅格数据金字塔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设计全球数据一致性编码规则以及可映射至机器位运算的层次调度机制,以提高海量数据的调度效率;通过分析小波算法的可并行性以及多处理机逻辑拓扑间的数据传递机制,提出了基于多处理器并行计算的多分辨率模型构建方法,以提高海量数据的预处理效率;通过设计按需服务的海量栅格数据管理发布引擎,构建了可扩展的数据发布一致性接口,解决了异构的多客户端系统的并发访问问题,以提高全球海量栅格数据的通用服务能力。●提出了一种矢量数据的多分辨率模型构建、组织及三维可视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简化与层次分块的矢量静态多分辨率层次组织方法和基于视点变化与屏幕误差度量的矢量动态多分辨率层次构建与调度方法,通过两级分辨率模型解决矢量简化问题,实现了场景缩放时的平滑过渡,较好地解决了矢量数据量大与计算机实时处理能力有限的矛盾,能够满足大规模矢量数据三维可视化系统实时绘制需求;针对GIS矢量数据可视化过程中与三维地形的无缝集成问题,结合矢量所代表地物的特性,提出了地物匹配地形和地形匹配地物两种匹配方法,进一步提升了矢量数据的可视化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GPU的全球海量地形实时绘制算法。针对海量地形数据的特点,充分挖掘GPU的高速并行绘制能力,提出了中心偏移的Geometry Clipmap算法,并结合全球栅格数据多分辨率金字塔模型,采用渐进纹理更新技术,并引入Geometry Instancing技术进一步提升地形渲染速度,将大量的计算过程移植到GPU上面,以减少CPU的计算压力,满足大规模地形可视化的实时渲染要求;针对全球地形绘制的特点,充分考虑了地球曲率和地形起伏对绘制过程的影响,引入了距离系数的概念,对传统的可见性剔除算法进行了改进,进一步减小了海量数据的绘制负担,提高了系统绘制效率及响应速度。●提出了两种典型的地理分析模型及其可视化方法。为增强虚拟地理环境基础平台辅助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针对危机处理、灾情监控等应用领域的典型需求,提出了基于体积法及递归搜索的洪灾演进模型,实现了对给定水位的有源淹没情况下,洪水淹没连通区域的搜索计算及洪灾在空间中推进的动态行为;提出了基于改进RIMPUFF算法的核扩散模型,综合考虑了风场、干沉积和核素放射性衰变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复杂地形、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核素扩散过程的动态可视化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原型系统-GVGE。综合前面的各项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和算法实践,建立了可扩充的具备可视化分析能力的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原型系统GVGE,该系统不仅是一个集成研究成果、展示具体功能的实验系统,而且是一个支持多种场景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可以多种方式对大规模复杂场景进行交互漫游的应用平台。同时,作为虚拟战场环境的重要基础平台,该原型系统在相关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张卫[9](2009)在《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的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多个组织结构间的协作,网格能够实现跨组织机构的资源共享与协同问题求解,它为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当前网格技术正朝着面向服务架构方向发展,通过服务为网格用户提供各种功能,以确保网格功能模块的松耦合性和在异构环境中的互操作能力。为了支撑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的开展,可以在网格环境中提供一组标准的服务,通过构建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来使能仿真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仿真的开展。首先给出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使用想定,基于给出的使用想定进行了需求分析,确定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应该提供的若干关键服务和功能,主要包括HLA RTI服务、资源发现服务、仿真执行管理服务和仿真任务迁移等。接着,在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确定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总体框架,明确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层次结构,这些层次包括资源层、仿真基础服务层、仿真核心服务层、仿真门户层和用户层。为了在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环境中将HLA RTI作为基础仿真服务提供,需要实现HLA RTI的Web服务化。在分析了HLA和Web服务在军事领域和商业领域上下文互操作性异同的基础上,给出了HLA RTI Web服务化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讨论了HLA RTI Web服务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关键技术问题有HLA RTI Web服务接口定义、消息编码方式、调用状态维护、部署模式、数据交换模式调和等,在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实现HLA RTI的Web服务化方法,并给出了基于Globus工具箱的实现。此外,讨论了联邦成员Web服务化的相关问题和方法。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需要通过资源发现服务使能服务网格中的资源发现。资源发现以资源描述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资源匹配方法。该资源描述方法通过建立相关领域的本体,在资源描述过程中使用本体定义的相关概念和属性,为资源描述引入了语义,改进了资源描述缺乏语义而导致的资源匹配准确性差和完备性不高等问题。在建立了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之后,给出了一种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资源发现服务,通过自组织能力简化了服务网格的管理和使用、克服了集中式资源发现服务所固有的性能瓶颈和单一故障点问题。服务质量保证是网格技术区别于其它分布式计算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网格必须为并行分布式仿真系统在网格环境中的运行提供负载平衡机制,而仿真任务迁移是实现负载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研究了一般性迁移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基于HLA分布式仿真中联邦成员可以采取的迁移方法和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成员迁移机制,实现了并行分布式仿真系统在网格环境中的负载平衡,改进了并行分布式仿真在网格环境中的执行效率。计算资源是服务网格中的一类重要资源,也是执行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最为需要的资源,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必须为并行分布式仿真作业在这些大量计算资源上的执行提供支持。在研究了仿真作业管理与调度方法的基础上,为并行分布式仿真在服务网格环境中的执行设计了仿真执行管理服务,作为对仿真执行管理服务的支撑,设计了仿真基础执行服务,讨论了如何将本地计算资源封装为仿真基础执行服务。在以上对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总体框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通过以XX对抗仿真系统为原型的仿真实例验证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实现了仿真资源的共享,支撑了协同仿真的开展。

陈学勤[10](2009)在《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虚拟采办,即基于仿真的采办(SBA),是一种新型防务采办方法,主要思想是将建模与仿真(M&S)技术协同地应用到采办过程的各阶段中,从而使大型复杂产品的采办“更好、更快、更省”。实施虚拟采办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采办的信息化,通过软件基础设施的强健支持达到信息的及时按需获取、M&S工具的互操作、采办参与人员的协同工作等目的,然而目前还缺少这样的软件基础设施。Web服务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新型分布式计算技术,具有模块化、松耦合、平台无关等特性,在实现广域、跨异构平台的软件系统方面具有优势。在省部级预先研究项目的资助下,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其中的服务质量动态预测、Web服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在虚拟采办软件系统中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实现和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首先,针对国内大多数复杂产品的采办流程仍然为串行瀑布式的问题,借鉴当前国际上有关虚拟采办的新思路,设计了一种循环改善、螺旋式上升的虚拟采办流程;另外结合该流程,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并从Web服务这一分布式计算技术方面分析了实现该系统所需要研究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Web服务组合、Web服务质量(QoS)、Web服务的系统安全等。其次,在Web服务QoS的研究方面,由于影响Web服务QoS的因素很多且动态变化,如何能动态及时地获取QoS是基于QoS进行其他研究的前提,因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反馈式的Web服务QoS动态获取方法(FQCM)。该方法将UDDI兼容地扩展为UDDI-Q,增加了一些与QoS相关的内部模块和对外接口,使之具有收集服务请求者所反馈的服务质量信息的能力。文中还给出了FQCM的详细实现途径,例如UDDI-Q的内部结构、数据模型、函数接口等。Web服务QoS预测能够结合已采集到的QoS数据来增强评估质量,而目前国内在Web服务QoS动态预测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论文通过引入贝叶斯动态模型提出了一种Web服务QoS动态预测方法,并给出了采用常均值模型进行预测的步骤,还深入研究了预测过程中预测参数的确定、非均匀时间间隔的处理、主动干预等问题。在基于Web服务构建的实际系统中,对该QoS预测方法进行了参数选取变化、主动干预等情形下的有效性实验。再次,在Web服务的系统安全和访问控制方面,采用Web服务实现的虚拟采办软件系统面临着功能和资源的松耦合分离,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难以动态、异步地应对这种情况。论文在深入分析了当前Web服务安全需求和安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的双重访问控制模型(ABDAC),从而实现系统功能和资源的双重访问控制。ABDAC通过证书代理实现广域范围内的用户身份鉴别,文中详细研究了功能端和资源的访问控制授权策略、属性-权限映射算法和授权决定算法,并分析了ABDAC的安全性。采用XACML语言实现了ABDAC模型的应用实例,并测试了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论文采用扩展QoS和安全的Web服务体系结构,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虚拟采办软件系统的两个重要子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都得到了实际应用,表明上述研究工作是有效的。

二、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及原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及原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hoebus/Alarms的加速器报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APS与ALH
        1.2.2 SNS与BEAST及Phoebus/Alarms
        1.2.3 TPS与基于LINE的报警系统
        1.2.4 小结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报警系统开发环境
    2.1 Phoebus
    2.2 Kafka
        2.2.1 Kafka的简介
        2.2.2 Kafka的消息存储策略
        2.2.3 Kafka在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2.3 ElasticSearch
        2.3.1 ElasticSearch的简介
        2.3.2 ElasticSearch在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2.4 Kibana
        2.4.1 Kibana的简介
        2.4.2 Kibana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报警信息
    2.5 Anaconda
    2.6 前后端分离的网页架构
        2.6.1 网页架构选型
        2.6.2 MVVM模式的简介
        2.6.3 前后端分离的网页架构在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2.7 开发环境的建立
第3章 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 报警系统总体架构
    3.2 报警类型与报警严重程度
        3.2.1 报警类型
        3.2.2 报警严重程度
        3.2.3 报警类型与报警严重程度的映射关系
        3.2.4 报警状态的锁存机制与确认
    3.3 Alarms中的人机交互界面
        3.3.1 Alarm Tree
        3.3.2 Alarm Table
        3.3.3 Alarm AreaPanel
        3.3.4 Annunciator
        3.3.5 小结
    3.4 报警信息查询网页的设计与开发
        3.4.1 设计理念
        3.4.2 后端服务程序的设计
        3.4.3 后端服务程序的开发
        3.4.4 前端界面的设计
        3.4.5 前端界面的开发
    3.5 微信和短信发布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3.5.1 设计理念
        3.5.2 程序架构
        3.5.3 报警信息的处理流程
        3.5.4 配置文件
        3.5.5 微信和短信消息的发送
    3.6 报警参数的自动配置
        3.6.1 配置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管理
        3.6.2 配置信息的收集与导入
        3.6.3 功能测试
第4章 报警系统部署与测试
    4.1 合肥光源报警系统部署
        4.1.1 报警系统服务器的部署
        4.1.2 网页前端服务器的部署
    4.2 合肥光源报警系统测试
        4.2.1 Alarms中自带组件的测试
        4.2.2 报警信息查询网页的测试
        4.2.3 微信和短信发布程序的测试
    4.3 IR-FEL报警系统的部署与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开发环境的建立文档
    A.1 操作系统与文件目录结构
    A.2 EPICS Base的安装
    A.3 创建IOC应用
    A.4 Phoebus的安装
    A.5 Phoebus/Alarms相关环境的安装
    A.6 Anaconda的安装
    A.7 nvm的安装
附录B 配置文件与脚本
    B.1 A.db
    B.2 B.db
    B.3 C.db
    B.4 server.properties
    B.5 zookeeper.properties
    B.6 zookeeper-start
    B.7 kafka-start
    B.8 create_alarm_topics.sh
    B.9 Demo.xml
    B.10 报警系统服务器启动脚本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无人机集群交互式虚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1.2.2 脑机接口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无人机集群交互式虚拟仿真平台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
        2.2.2 性能需求
    2.3 仿真平台结构设计
        2.3.1 仿真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2.3.2 仿真平台总体实施方案
        2.3.3 仿真平台软件开发环境
    2.4 小结
第3章 虚拟仿真平台主控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3.1 引言
    3.2 仿真平台主控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3.2.1 主控软件结构设计
        3.2.2 主控软件设计模式
    3.3 主控软件用户界面开发
        3.3.1 主控软件界面功能设计
        3.3.2 主控软件界面布局设计
        3.3.3 主控软件界面开发
    3.4 基于x PC API的实时仿真模块开发
    3.5 基于Socket和 Protobuf的网络通信模块开发
        3.5.1 平台网络架构总体方案设计
        3.5.2 应用层协议开发
        3.5.3 服务端网络通信模块开发
        3.5.4 客户端网络通信模块开发
    3.6 基于My SQL的数据管理模块开发
    3.7 小结
第4章 虚拟仿真平台视景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4.1 引言
    4.2 视景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3 无人机集群虚拟飞行场景搭建
        4.3.1 模型库构建
        4.3.2 无人机集群城市场景搭建
        4.3.3 无人机集群海洋任务场景搭建
    4.4 场景运行逻辑开发
        4.4.1 场景漫游与分屏显示
        4.4.2 用户快捷输入
        4.4.3 演示逻辑开发
    4.5 基于UGUI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4.5.1 UGUI开发概述
        4.5.2 初始化主界面
        4.5.3 信息显示界面
        4.5.4 任务决策界面
    4.6 小结
第5章 虚拟仿真平台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引言
    5.2 人机交互系统结构设计
    5.3 脑机接口交互模块开发
        5.3.1 脑机接口原理概述
        5.3.2 基于SSVEP的脑机接口交互开发
        5.3.3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交互开发
        5.3.4 脑机接口交互功能实现
    5.4 语音交互模块开发
        5.4.1 科大讯飞语音SDK
        5.4.2 语音交互功能实现
    5.5 指挥员交互功能设计
        5.5.1 无人机集群编队队形变换
        5.5.2 无人机集群任务指令发布
    5.6 小结
第6章 虚拟仿真平台实验演示验证
    6.1 引言
    6.2 仿真平台搭建
    6.3 仿真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6.3.1 无人机集群编队仿真验证实验
        6.3.2 无人机集群人机交互控制仿真验证实验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VR的医院应急疏散认知实验与时空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虚拟地理实验研究现状
        2.1.1 虚拟地理环境
        2.1.2 虚拟地理实验
    2.2 空间认知研究现状
        2.2.1 地理空间认知
        2.2.2 认知实验发展现状
        2.2.3 眼动追踪方法
    2.3 人群疏散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疏散认知实验研究框架与设计原则
    3.1 虚拟疏散认知实验理论框架
        3.1.1 虚拟地理实验研究框架
        3.1.2 虚拟地理认知实验研究框架
        3.1.3 虚拟疏散认知实验研究框架
    3.2 虚拟疏散认知实验设计原则
        3.2.1 理论原则
        3.2.2 实践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VR的医院虚拟疏散认知实验
    4.1 虚拟疏散认知实验准备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环境建模
        4.1.3 实验主体建模
    4.2 实验1:面向空间对象认知的应急标识眼动感知实验
        4.2.1 实验目标
        4.2.2 实验设计方案
    4.3 实验2:面向空间结构认知的安全疏散地图认知实验
        4.3.1 实验目标
        4.3.2 实验设计方案
    4.4 实验3:面向人群互主体认知的真人-智能体协同疏散实验
        4.4.1 实验目标
        4.4.2 实验设计方案
    4.5 数据预处理
        4.5.1 数据处理
        4.5.2 数据可视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个体疏散认知行为数据分析
    5.1 应急标识眼动感知实验数据分析
        5.1.1 疏散时间分析
        5.1.2 应急标识感知程度
        5.1.3 应急标识布局合理性评价
        5.1.4 疏散轨迹分析
    5.2 安全疏散地图认知实验数据分析
        5.2.1 疏散时间分析
        5.2.2 认知草图评分标准
        5.2.3 空间场所认知效果分析
        5.2.4 疏散轨迹分析
    5.3 真人-智能体协同疏散实验数据分析
        5.3.1 疏散时间分析
        5.3.2 视线方向分析
        5.3.3 疏散轨迹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论文新意与创新点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军事分析仿真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军事分析仿真概述
        1.2.2 传统通信优化技术
        1.2.3 现有技术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通信优化的时空数据管理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与局限性
    2.3 基于轨迹数据流建模的在线时空数据管理方法
        2.3.1 移动物体、轨迹信息与时空数据的相关概念
        2.3.2 面向运动实体的轨迹信息管理模型
        2.3.3 面向时空数据流的在线轨迹建模框架
    2.4 在线时空数据管理过程中关键步骤的设计实现
        2.4.1 基于Douglas-Peucker算法的时空数据流分割
        2.4.2 基于时空映射函数的轨迹表示方法
        2.4.3 基于符号化描述的轨迹索引方法
    2.5 实验与分析
        2.5.1 实验环境
        2.5.2 实验设计
        2.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多样本多次运行的仿真实体时空数据通信优化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与局限性
    3.3 基于全时域运动模型的动态本地计算机制
        3.3.1 动态本地计算机制总体框架
        3.3.2 通用全时域运动模型定义
        3.3.3 基于相似性分析的在线轨迹匹配方法
        3.3.4 基于安全区域的运动模型更新策略
    3.4 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实验设计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单次运行的仿真实体时空数据通信优化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与局限性
    4.3 自适应运动预测机制的框架结构
    4.4 基于动态混合式运动预测模型的AMPM机制实现方法
        4.4.1 动态混合式运动预测模型框架
        4.4.2 DPM:基于轨迹片段相似性的行为特征信息提取
        4.4.3 PMM:基于交叉验证的运动预测器构建
        4.4.4 RCM:基于预测性能评估的主动更新策略
    4.5 实验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
        4.5.2 实验设计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技术实现与应用测试
    5.1 基于YH-SUPE的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方案设计实现
        5.1.1 总体架构
        5.1.2 建模框架
        5.1.3 计算模型封装示例
    5.2 典型军事分析仿真——海上防空分析仿真系统
        5.2.1 系统模型
        5.2.2 应用实现
    5.3 NADS系统样例中时空信息通信特点分析
    5.4 基于NADS测试实例的时空信息通信优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NADS测试实例设计及参数配置
        5.4.2 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方案有效性分析
        5.4.3 与传统通信优化方法的优化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
附录 A 分布式仿真的相关协议规范
附录 B 不同应用的延迟容忍时间
附录 C 预置时空函数映射函数子项说明

(5)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分析模型
        1.2.2 设计模型
        1.2.3 建模方法
        1.2.4 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
    1.3 问题分析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成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组织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与统一模型
    2.1 引言
    2.2 行为形式化方法研究现状与局限性分析
    2.3 组织主体与系统
    2.4 组织行为及其特性关系
        2.4.1 组织行为
        2.4.2 组织行为类型
    2.5 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
        2.5.1 组织行为函数
        2.5.2 组织行为集合
        2.5.3 组织行为代数
    2.6 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与规范等式
    3.1 引言
    3.2 组织行为指称语义方法
    3.3 组织行为运行意义与表达
        3.3.1 运行意义定义
        3.3.2 基础态势理论
        3.3.3 组织行为态势
        3.3.4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
    3.4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规范等式
        3.4.1 组织行为态势代数
        3.4.2 规范等式与集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行为软件工程建模
    4.1 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
    4.2 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
        4.2.1 参数与类别
        4.2.2 CONSTRUCTORS
        4.2.3 EXTENSION
        4.2.4 EQUALITY
        4.2.5 语法分析生成工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模型
    5.1 引言
    5.2 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5.2.1 基于代理仿真技术的实时分析
        5.2.2 基于代理行为仿真技术
        5.2.3 基于多代理的仿真系统在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现状
        5.2.4 问题分析
    5.3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模型
    5.4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过程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仿真平台设计与分析建模
    6.1 组织行为态势抽象数据类型库
        6.1.1 态势语义抽取函数
        6.1.2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ADT库
    6.2 设计建模
        6.2.1 态势代理与组织
        6.2.2 重组算法
    6.3 分析建模
        6.3.1 态势关系
        6.3.2 态势时间窗
        6.3.3 态势汇聚算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实例与验证分析
    7.1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研究背景
    7.2 问题与解决路径
    7.3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
    7.4 系统实例运行效果
        7.4.1 安全事件响应及时
        7.4.2 未知攻击实时检测
    7.5 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创新成果
    8.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6)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协同产品设计
        1.2.1 CAD技术的发展
        1.2.2 协同产品设计产生的背景
        1.2.3 协同产品设计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选题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协同设计模型共享与交互
    2.1 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需求
    2.2 多学科协同模式下的产品信息共享模型
        2.2.1 共享产品模型视图
        2.2.2 共享信息模型文件格式—.3D
        2.2.3 共享信息模型的创建与发布
    2.3 基于共享信息模型的协同设计框架及其体系结构
    2.4 设计信息共享的消息驱动模式
    2.5 协同设计过程建模与交互控制
        2.5.1 基于共享信息模型的设计过程建模及其环境定义
        2.5.2 共享模型的交互过程控制
        2.5.3 设计请求的冲突消解
    2.6 协同过程共享设计信息的表达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2P网络的设计数据一致性
    3.1 P2P网络
        3.1.1 P2P定义及特点
        3.1.2 P2P网络的应用
        3.1.3 JXTA—开放式P2P开发平台
    3.2 基于P2P的设计过程数据管理
        3.2.1 基于P2P环境的协同产品设计
        3.2.2 P2P环境下的协同设计数据管理
        3.2.3 P2P协同设计数据管理模型
    3.3 协同设计的P2P群组建模
    3.4 基于P2P的协同设计数据一致性控制
        3.4.1 设计数据非一致性检测
        3.4.2 P2P数据更新控制方法
        3.4.3 基于设计约束的P2P数据更新
        3.4.4 基于设计约束的数据更新一致性控制
    3.5 基于JXTA的协同设计数据一致性管理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时协同过程的多媒体支撑环境
    4.1 CSCW与协同设计多媒体支撑环境
    4.2 基于Java的多媒体应用技术
        4.2.1 流媒体传输与控制技术
        4.2.2 Java媒体框架技术
        4.2.3 组播技术
    4.3 多媒体实时协同支撑环境的体系构建
        4.3.1 多媒体交互模式与体系结构设计
        4.3.2 系统开发方案设计
        4.3.3 实时媒体流的传输
        4.3.4 基于RTCP的媒体流控制
        4.3.5 服务器端设计
        4.3.6 客户浏览器端设计
    4.4 多媒体支撑环境的安全性
        4.4.1 交互过程角色定义与管理
        4.4.2 系统程序模块的安全认证
    4.5 多媒体支撑系统与PDM系统的集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产品设计的过程互操作
    5.1 企业协同与互操作
        5.1.1 互操作的定义
        5.1.2 集成与互操作
    5.2 协同产品设计的互操作
        5.2.1 协同产品设计的互操作需求
        5.2.2 面向互操作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式
    5.3 基于本体论的过程描述
        5.3.1 过程描述语言——PSL
        5.3.2 PSL核心
        5.3.3 PSL扩展
        5.3.4 基于PSL的过程本体语义交换方法
    5.4 基于PSL本体的协同设计过程建模
    5.5 设计过程本体的语义相似性
        5.5.1 设计过程本体映射发现
        5.5.2 设计过程本体概念相似性
    5.6 基于Web服务的协同设计过程组合与协调
        5.6.1 Web服务技术
        5.6.2 面向服务的协同产品设计过程
    5.7 协同设计过程的互操作框架
    5.8 过程本体的XML映射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学科协同的适应性设计过程服务平台
    6.1 多学科协同的适应性设计过程服务体系
    6.2 适应性服务组合的结构层次
    6.3 适应性服务平台的目标与任务
        6.3.1 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优化环境
        6.3.2 设计过程互操作服务
        6.3.3 多学科协同过程数据服务
        6.3.4 设计过程的知识服务
    6.4 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实例
        6.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6.4.2 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7)航天产品虚拟装配工艺设计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先进制造理念和模式
        1.2.2 虚拟装配技术的提出
        1.2.3 航天产品总体装配工艺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2 虚拟装配系统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项目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项目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4.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桌面式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总体框架
    2.1 引言
    2.2 桌面式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功能分析
        2.2.1 虚拟装配系统的分类
        2.2.2 桌面式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2.3 DVAPPS 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2.3 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体系结构
    2.4 虚拟装配工艺设计系统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装配信息建模技术
    3.1 引言
    3.2 航天产品装配场景模型的实体表达
        3.2.1 刚性零件模型的实体表达
        3.2.2 电缆模型的实体表达
        3.2.3 其他模型的实体表达
    3.3 刚柔混合装配层次关联模型表达
        3.3.1 DLM-MARFP 的信息描述
        3.3.2 DLM-MARFP 数据结构表达
    3.4 虚拟环境下装配模型的建立
        3.4.1 装配模型建立内容及流程
        3.4.2 模型信息的转换与存储
        3.4.3 装配场景的搭建
        3.4.4 刚柔混合装配层次关联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虚拟装配的交互辅助技术
    4.1 引言
    4.2 交互辅助的虚拟装配操作流程
    4.3 装配意图捕捉技术
        4.3.1 约束元素包围盒的构建
        4.3.2 自由度的表达与归约
        4.3.3 约束元素多层识别
        4.3.4 约束关系智能确认
        4.3.5 装配意图捕捉的效率计算
    4.4 精确定位求解与装配运动导航
        4.4.1 基于位姿变换元素分解的精确定位求解
        4.4.2 基于约束元素投影的装配运动导航
    4.5 约束关系的动态解除
        4.5.1 约束关系动态解除准则
        4.5.2 零件可拆卸性推理
    4.6 虚拟装配中紧固件工具的操作
        4.6.1 工具装配的操作过程
        4.6.2 紧固件工具与零件的匹配和约束分析
        4.6.3 虚拟装配中工具的操作空间
    4.7 基于质点弹簧系统的电缆零件虚拟装配
        4.7.1 虚拟环境下的电缆装配操作方式
        4.7.2 电缆束质点弹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4.7.3 Verlet 积分法求解质点弹簧动力学微分方程
        4.7.4 弹簧动态变形约束算法
        4.7.5 电缆束网格变形更新
        4.7.6 电缆零件装配流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虚拟装配工艺的顺序规划及路径规划
    5.1 引言
    5.2 面向虚拟装配工艺的装配顺序规划
    5.3 优先约束关联关系的表达和生成
        5.3.1 优先约束关联矩阵
        5.3.2 优先约束关联矩阵的生成
    5.4 可行装配序列的生成
    5.5 基于粒子群遗传算法的最优顺序生成
        5.5.1 基于PSO-GA 的编码表达
        5.5.2 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5.5.3 基于PSO 的交叉算子
        5.5.4 基于PSO-GA 的装配顺序优化
    5.6 装配顺序规划应用实例与分析
        5.6.1 应用实例
        5.6.2 结果分析
    5.7 面向虚拟装配工艺的装配路径规划
        5.7.1 传统装配路径规划方法
        5.7.2 面向虚拟装配工艺的人机协同交互装配路径规划
    5.8 装配BOM 的生成及工艺文件数据的提取
        5.8.1 装配BOM 的生成
        5.8.2 装配工艺文件数据的提取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开发与实现
    6.1 引言
    6.2 DVAPPS 原型系统开发与实现
        6.2.1 DVAPPS 功能模型设计
        6.2.2 DVAPPS 开发架构
        6.2.3 系统开发环境
    6.3 DVAPPS 原型系统应用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项目验收意见

(8)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2.2 大规模栅格数据组织
        1.2.3 三维虚拟环境中矢量数据的可视化
        1.2.4 大规模三维地形场景建模与实时绘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全球多尺度海量栅格数据并行处理与组织发布
    2.1 全球多尺度海量栅格数据组织管理
        2.1.1 海量栅格数据的分块组织
        2.1.2 全球栅格数据金字塔模型
    2.2 基于并行小波算法的海量栅格数据多分辨率模型构建
        2.2.1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及Mallat算法
        2.2.2 小波变换的可并行性分析
        2.2.3 海量栅格数据多分辨率模型生成
    2.3 海量栅格数据索引调度
        2.3.1 栅格数据的索引设计
        2.3.2 栅格数据的调度机制
    2.4 按需服务的全球海量栅格数据管理发布引擎设计
        2.4.1 基于ISAPI的WEB发布
        2.4.2 通用平台接口的实现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矢量数据的大规模虚拟环境增强技术
    3.1 大规模GIS矢量数据多分辨率组织与调度
        3.1.1 GIS矢量数据结构与存储格式
        3.1.2 多分辨率GIS矢量数据模型构建基础
        3.1.3 多分辨率GIS矢量数据模型构建与调度
    3.2 GIS矢量数据三维可视化方法
        3.2.1 GIS矢量数据三维可视化框架
        3.2.2 GIS矢量数据建模与地形匹配
        3.2.3 地形匹配中影响域的计算及叠加
        3.2.4 利用矢量数据三维建模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U的全球地形环境实时绘制
    4.1 基于改进Geometry Clipmap算法的海量地形实时绘制
        4.1.1 经典LOD算法分析
        4.1.2 Geometry Clipmap算法
        4.1.3 改进Geometry Clipmap算法的高效实现
    4.2 数字地球上的可见性剔除算法
        4.2.1 数字地球上的视域剔除算法
        4.2.2 数字地球上的遮挡剔除算法
        4.2.3 算法步骤
    4.3 海量地形数据预取与调度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分析模型构建与表现
    5.1 地理分析模型概述
    5.2 基于体积法及递归探测的洪灾演进建模与表现
        5.2.1 对水灾的淹没分析和概化
        5.2.2 洪灾演进模型的设计思路
        5.2.3 建立格网模型
        5.2.4 "体积法"洪水淹没范围模拟计算
        5.2.5 搜索连通区域
    5.3 基于改进RIMPUFF模型的核扩散建模与表现
        5.3.1 核扩散模型
        5.3.2 核扩散动态过程的可视化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任务背景
    6.2 GVGE系统的设计
        6.2.1 GVGE系统框架
        6.2.2 系统的功能设计
    6.3 GVGE系统的实现
        6.3.1 场景生成管理子系统
        6.3.2 数据发布引擎子系统
        6.3.3 态势交互表现子系统
        6.3.4 灾害影响分析子系统
    6.4 系统应用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9)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的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先进分布式仿真存在的问题
        1.1.2 网格技术的优势
    1.2 研究现状
        1.2.1 仿真系统性能增强
        1.2.2 仿真资源管理
        1.2.3 仿真技术集成与机构协作
        1.2.4 仿真网格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3 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总体框架研究
    2.1 引言
    2.2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需求分析
        2.2.1 使用想定
        2.2.2 需求分析
    2.3 相关技术研究
        2.3.1 先进分布式仿真与高层体系结构
        2.3.2 面向服务架构与Web 服务
        2.3.3 网格与开放网格服务架构
    2.4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总体框架研究
        2.4.1 总体框架结构
        2.4.2 资源层
        2.4.3 仿真基础服务层
        2.4.4 仿真核心服务层
        2.4.5 仿真门户层
        2.4.6 仿真应用层
        2.4.7 用户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LA RTI 与联邦成员服务化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HLA 与Web 服务互操作性分析
        3.2.1 互操作语义
        3.2.2 互操作分层模型
        3.2.3 HLA 与Web 服务互操作分析
    3.3 HLA RTI 的Web 化与Web 服务化
        3.3.1 HLA RTI 的Web 化
        3.3.2 HLA RTI 的Web 服务化
    3.4 HLA RTI Web 服务化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3.4.1 消息绑定样式与用法
        3.4.2 数据编码
        3.4.3 调用状态维护
        3.4.4 部署模式
        3.4.5 数据交换模式
    3.5 HLA RTI Web 服务接口定义
        3.5.1 Web 服务描述语言
        3.5.2 调用接口定义
        3.5.3 回调接口定义
    3.6 基于Globus 工具箱的HLA RTI Web 服务设计与实现
        3.6.1 HLA RTI Web 服务化方法的总体结构
        3.6.2 基于Globus 工具箱的实现
        3.6.3 RTI 服务
        3.6.4 RTIambassador 服务
        3.6.5 测试与结果
    3.7 联邦成员Web 服务化研究
        3.7.1 有状态Web 服务研究
        3.7.2 联邦成员服务接口定义
        3.7.3 联邦成员属性文档定义
        3.7.4 联邦成员服务的构建
    3.8 相关工作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描述方法与发现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研究
        4.2.1 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
        4.2.2 基于语义的资源匹配方法
        4.2.3 资源服务的接口及其描述
    4.3 自组织式资源发现服务研究与设计
        4.3.1 资源发现服务的总体设计
        4.3.2 资源发现服务的服务接口
        4.3.3 覆盖网络自组织协议
        4.3.4 查询消息路由协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任务迁移机制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一般性迁移问题研究
        5.2.1 体系结构
        5.2.2 迁移策略
        5.2.3 迁移方法
    5.3 联邦成员迁移方法与迁移协议研究
        5.3.1 传统RTI 与面向服务RTI 中迁移问题的比较
        5.3.2 联邦成员迁移体系结构
        5.3.3 联邦成员迁移方法研究
        5.3.4 成员冻结/恢复迁移协议研究
    5.4 基于移动代理的两阶段成员迁移方法研究与实现
        5.4.1 移动代理
        5.4.2 基于Home 的寻址机制
        5.4.3 迁移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5.4.4 实验与结果
    5.5 相关工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研究与设计
    6.1 引言
    6.2 仿真作业管理与调度方法研究
        6.2.1 仿真作业调度模型研究
        6.2.2 仿真作业调度算法研究
    6.3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研究与设计
        6.3.1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使用想定
        6.3.2 仿真作业描述语言定义
        6.3.3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总体设计
        6.3.4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各组件设计
    6.4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研究
        6.4.1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的总体结构
        6.4.2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的服务接口
        6.4.3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实现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7.1 引言
    7.2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原型系统设计
        7.2.1 原型系统框架结构
        7.2.2 网格门户层组件设计
        7.2.3 网格核心服务层的设计
        7.2.4 网格基础服务层的设计
    7.3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原型系统的实现
        7.3.1 相关工具包
        7.3.2 系统实现
    7.4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应用实例
        7.4.1 实例描述
        7.4.2 仿真实例
        7.4.3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10)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虚拟采办的概念及其技术背景
        1.2.1 虚拟采办的概念
        1.2.2 虚拟采办的技术背景
    1.3 虚拟采办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1.4.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1.4.2 Web服务的概念
        1.4.3 Web服务研究现状
        1.4.4 Web服务与其他分布式计算技术的比较
    1.5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软件体系结构
    2.1 螺旋式上升的虚拟采办流程
        2.1.1 传统采办流程
        2.1.2 DAUATL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2.1.3 螺旋式上升的虚拟采办流程
    2.2 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软件体系结构
        2.2.1 虚拟采办软件系统技术需求
        2.2.2 Web服务的技术特点
        2.2.3 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软件体系结构
    2.3 关键技术分析
        2.3.1 Web服务组合技术
        2.3.2 Web服务的QoS
        2.3.3 Web服务系统安全
        2.3.4 Web服务与仿真的结合
    2.4 本章小结
3 Web服务QoS的动态获取及预测方法
    3.1 Web服务QoS研究概述
        3.1.1 Web服务QoS概念
        3.1.2 Web服务QoS研究现状
        3.1.3 Web服务QoS属性定义
    3.2 反馈式的Web服务QoS动态获取方法
        3.2.1 FQCM原理
        3.2.2 UDDI-Q功能和结构
        3.2.2.1 UDDI-Q功能描述
        3.2.2.2 UDDI-Q内部结构
        3.2.3 UDDI-Q数据模型
        3.2.3.1 UDDI Registry数据模型
        3.2.3.2 UDDI-Q Registry核心数据模型
        3.2.3.3 UDDI-Q Registry数据库设计
        3.2.4 UDDI-Q函数与接口
        3.2.5 FQCM动态获取流程
    3.3 基于贝叶斯动态模型的Web服务QoS预测方法
        3.3.1 贝叶斯预测原理及动态模型
        3.3.2 基于常均值模型的QoS属性值预测
        3.3.3 动态预测过程中的几点讨论
        3.3.3.1 参数的确定
        3.3.3.2 非均匀时间间隔的处理
        3.3.3.3 主动干预
        3.3.4 实验与分析
        3.3.4.1 不同服务QoS的动态预测效果
        3.3.4.2 参数变化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3.3.4.3 异常情况下主动干预的预测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属性的双重访问控制模型
    4.1 Web服务安全技术
        4.1.1 Web服务安全性需求
        4.1.2 Web服务安全技术分析
        4.1.3 访问控制
        4.1.3.1 概念
        4.1.3.2 基本步骤
        4.1.3.3 常见的访问控制模型
    4.2 基于属性的双重访问控制模型
        4.2.1 ABDAC原理
        4.2.2 身份鉴别及证书代理
        4.2.2.1 基于PKI的身份鉴别
        4.2.2.2 证书代理
        4.2.3 访问控制策略与授权
        4.2.3.1 访问控制策略设计
        4.2.3.2 功能端访问控制策略及权限映射算法
        4.2.3.3 资源端访问控制策略
        4.2.4 ABDAC流程
    4.3 安全分析
        4.3.1 一致性分析
        4.3.2 完整性分析
    4.4 应用实例
    4.5 性能分析与测试
        4.5.1 性能分析
        4.5.2 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原型系统开发和应用
    5.1 扩展QoS和安全的Web服务体系结构
    5.2 基于Web服务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5.2.1 综合集成研讨厅概述
        5.2.1.1 人—机—知识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框架
        5.2.1.2 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现状
        5.2.2 基于Web服务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5.2.2.1 系统结构
        5.2.2.2 主要功能模块
        5.2.2.3 系统实现
    5.3 基于Web服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5.3.1 系统结构和功能
        5.3.2 系统实现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及原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hoebus/Alarms的加速器报警技术研究[D]. 陈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无人机集群交互式虚拟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彭麒麟. 天津大学, 2019(01)
  • [3]基于VR的医院应急疏散认知实验与时空行为研究[D]. 马晓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4]军事分析仿真时空信息通信优化技术研究[D]. 孟冬.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艳.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曾鹏飞. 东北大学, 2011(07)
  • [7]航天产品虚拟装配工艺设计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 张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8]全球大规模虚拟地理环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 蒋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
  • [9]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的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D]. 张卫.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10]基于Web服务的虚拟采办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陈学勤.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基于Web的分布式虚拟环境预研与原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