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一、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蓓雯,叶向红,李素云,邵小平,唐小丽,谌永毅,秦莉媛,戚倩,曹伟新[1](2021)在《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指出口服营养补充是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患者首选的营养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口服营养补充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提高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对于实现营养治疗目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受到来自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制剂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临床实践情境中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并不理想,亟待进一步规范口服营养补充的临床管理实践,以提升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具体内容包括:(1)营养治疗的最佳团队建设;(2)口服营养补充治疗计划实施前的患者评估;(3)口服营养补充患者的健康教育;(4)口服营养补充不耐受症状的预防与处理;(5)影响营养素摄入的疾病和症状的处理;(6)提高患者对制剂接受度的方法;(7)患者的随访与监测。

徐佳敏[2](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以期改善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状态,为后续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的文献,通过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证据分级,对近年来国内外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拟定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甄选20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最终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研究结果:初检文献获得2384篇,经过剔重、初筛及复筛,最终纳入31篇,其中指南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6篇、类实验研究12篇、观察性研究1篇、系统评价3篇、专家小组共识3篇。通过证据总结,初步拟定了5个Ⅰ级条目,22个Ⅱ级条目,42个Ⅲ级条目的方案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9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1和0.83,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6-0.29之间,条目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06-0.33之间,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38-0.225之间,条目可操作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10-0.141之间,p值均<0.001。综合专家意见,一轮函询共调整11项条目,删除3项条目,二轮函询共调整2项条目,最终拟定5个Ⅰ级条目,22个Ⅱ级条目,40个Ⅲ级条目的方案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包括营养筛查及评估、营养物质需求量、营养支持、评价与教育和其他措施五大方面内容。方案构建过程严谨规范,结果科学可靠。方案明确了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的内容,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了证据支持,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肖鹏翔[3](2021)在《早期肠内营养对降低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各项恢复指标的对比,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了解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早期肠内营养在其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影响,为肝移植术后的管理提供更为细致、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同源异体肝移植术患者的全部病例资料,共计103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了93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8岁,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肝移植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患者作为试验组,肝移植术后早期仅给予全肠外营养待肛门排气排便后再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术前的MELD评分进行分级,分析在不同的MELD分级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早期肠内营养对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统计的93例患者,总感染人数为59人(62.4%),其中试验组31人,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的为15人(48.3%,15/31),对照组62人,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的为44人(70.9%,44/62)。1.对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血总胆红素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对性别、是否感染、Meld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对照组的感染率(70.9%)显着高于试验组(48.3%),其余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2.对性别、MELD评分、是否有非感染并发症、肠内营养使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发现是否感染、MELD评分和肠内营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感染者的Meld评分更高,其余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3.对是否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存在非感染并发症的感染可能性是无非感染并发症的6.065倍,手术时间每增加1个小时,感染的发生率会增加0.548倍。结论:1.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有效的降低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的发生。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还与手术时间及术后非感染并发症之间存在联系。3.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一定的时间后,它对减少术后感染率发生的作用逐渐降低。

夏兆立[4](2021)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临床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吻合口漏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7长海医院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8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生吻合口漏和未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吻合口漏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以期帮助临床评估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同时对815例资料按是否行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期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1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34例(4.18%)。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BMI、低蛋白血症(<35g/L)、合并肺功能障碍(FEV1<70%或肺活量<80%)、手术时间(≥240min)、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等因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合并肺功能障碍、手术时间,是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依据这四个因素构建了预测模型及风险预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区分度(C指数,0.76;95%可信区间,0.68-0.84)。按是否置空肠营养管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术后第5天血清白蛋白、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基础疾病、准确评估TNM分期、术中预防性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等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基于4个独立危险因素的nomogram列线图模型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预测性能较好,具备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术中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能使患者在术后营养支持、加快术后恢复、节约经济成本等方面获益。

胡燕,刘红,方会慧[5](2021)在《临床药师参与1例胃轻瘫合并肝损伤患者营养治疗的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胃轻瘫合并肝损伤患者个体化营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肠梗阻患者术后出现胃轻瘫及肝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其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对胃轻瘫合并肝损伤患者展开全程化的药学监护,充分发挥营养治疗的临床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临床药师在个体化营养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可进一步规范临床营养治疗。

魏彪[6](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给予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相较于单纯肠外营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照组40例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指标、术中指标、术后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相较于单纯肠外营养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前血常规(血红蛋白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肿瘤标志物(AFP、CEA、CA153、CA125、CA199),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BMI,与TP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在术后术后1天、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7天显着降低(p=分别为0.027、0.028、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白蛋白在术后第4、7天(p=分别为0.027、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7天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p=分别为0.022、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4天、7天体温及腹腔引流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随时间的变化,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结论:肠内与肠外联合营养相较于单纯肠外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及肝功能指标,降低感染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王鹏[7](2021)在《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索医学相关数据库筛选文献,纳入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与早期肠内营养对比的RCT研究,应用meta分析比较两种不同路径对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选择营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8个大数据库相关文献,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Cochrane、WOS,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文献,对本文所研究的11个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后最终有22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其中中文文献18篇,英文文献4篇,总计纳入3211例患者,EEN组1634例,PN组1577例。与PN组相比,EEN组在吻合口瘘发生率(OR=0.56,95%CI为0.39-0.82,Z=3.03,P=0.02<0.05)、肺部感染发生率(OR=0.39,95%CI为0.30-0.51,Z=6.85,P<0.00001)及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OR=0.44,95%CI为0.26-0.75,Z=3.06,P=0.002<0.05)方面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腹部不适发生率(OR=1.15,95%CI为0.69-1.91,Z=0.53,P=0.60>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F(OR=0.29,95%CI为0.23-0.36,Z=8.51,P<0.0001)、ALB(MD=0.29,95%CI为0.23-0.36,Z=8.51,P<0.0001)、TP(SMD=0.81,95%CI为0.43-1.19,Z=4.17,P<0.0001)营养状况方面PN组优于E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液免疫:Ig A(SMD=0.45,95%CI为0.16~0.74,P=0.002<0.05)、Ig M(SMD=0.40,95%CI为0.22~0.58,P<0.0001)、Ig G(SMD=1.01,95%CI为0.54~1.49,P<0.0001)方面,PN组优于E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脏损伤:ALT(SMD=-7.20,95%CI为-11.43~-2.98,P=0.0008<0.05)、AST(SMD=-10.36,95%CI为-14.99~-5.74,P<0.0001<0.05)方面,EEN组AST、ALT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次通气时间(SMD=-2.29,95%CI为-2.74~-1.84,Z=9.90,P<0.00001)方面EEN组术后通气时间早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meta分析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吻合口瘘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率方面与肠外营养相比存在一定优势,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功能损伤小、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可做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信荣辉[8](2021)在《间接测量腹内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肠内营养时机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量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膀胱内压间接测量腹内压的方法,确定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给予时机,从而达到肠内营养的最佳效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肠内营养的最佳时机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入住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测量患者膀胱压值,通过测量膀胱压间接测量腹内压值,其中膀胱压值低于12mmHg时,开始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淀粉酶值,其中血清淀粉酶低于正常最高值3倍(300U/L)以下时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开始肠内营养前以及肠内营养实施第7天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共8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试验组42例,对照组44例,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2例患者转院,对照组2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转院,1例患者放弃治疗,最终试验组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1.52±9.57岁,包括脂源性胰腺炎15例,胆源性胰腺炎10例,酒精性胰腺炎10例,特发性胰腺炎5例;对照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1.75±9.79岁,包括脂源性胰腺炎13例,胆源性胰腺炎15例,酒精性胰腺炎9例,特发性胰腺炎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tion,APACHE Ⅱ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肠内营养第7天,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均呈下降趋势,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试验组患者发生喂养不耐受共3例,发生率为7.5%,对照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共11例,发生率为27.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4、两组患者入住ICU的时间试验组入住ICU的时间(13.00±3.43d)小于对照组入住ICU的时间(19.63±4.90d),经t检验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测量膀胱压间接测量腹内压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给予时机,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2、测量膀胱压间接测量腹内压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给予时机,可以减少患者在肠内营养实施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3、测量膀胱压间接测量腹内压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给予时机,可以减少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谢云龙,刘鹏程[9](2020)在《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将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着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8.00%(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其重症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杨小娟[10](2020)在《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骨病(溶骨性损害、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贫血等;M蛋白的分泌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全身及局部感染;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肾严重功能受损。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0万,虽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约4/10万),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MM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单抗等免疫药物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疗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疾病结局的关键预测因素,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M患者营养状态严重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多数MM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机体瘦组织群不断消耗,导致组织功能受损,是最终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营养不良还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患者症状不易控制,生活质量下降,临床结局不佳。MM患者的营养支持已成为该疾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能有效的改善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最终结局,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多发性骨髓瘤营养不良的报道较少,临床上对MM患者营养不良状态认识不足,对其营养支持持可有可无态度。此外,患者对营养知识缺乏,认识误区较多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当,据调查超过90%的肿瘤患者认为患病后不可食用富含蛋白质食物。对于同意接受营养补充的患者,目前临床也大多采取口服营养补充为主,而多数MM患者化疗后会出现口腔粘膜大面积溃疡导致经口摄入障碍,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因此,大部分经口摄入障碍或疼痛的患者很难能达到营养目标摄入量。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ry parenteral nutrition,SPN)是指当肠内营养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还需要更多营养底物时,利用肠外途径加以补充所采取的混合营养支持治疗手段。研究发现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相比,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并没有增加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在EN不能满足MM患者目标需要量的条件下,SPN能有效保证MM患者营养的摄入。相对于全肠内营养,SPN在临床MM患者营养支持方面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手段。SPN可满足患者实际营养需求,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进而调节机体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整体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机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获得最大收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M营养不良患者实施SPN,比较SPN与EN两种营养治疗方法对患者营养状况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探索临床上更适合MM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法,为MM患者补充性肠外营养规范治疗以及未来临床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于2016年3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预估经过5天经口饮食或肠内营养仍无法达到60%营养目标量,且预期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2、实验分组:根据随机单盲法将纳入本研究的200名MM患者分为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组(SPN组),其中EN组100例,SPN组100例。3、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流程依次为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治疗、营养监测、营养再评估和再治疗。EN组在患者入组当天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联合普通流质,能量和蛋白质分别按30kcal/kg/d和1.2g/kg/d供给,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如腹泻、腹痛及腹胀等,治疗时间为15天。SPN组患者入组当天予以SPN加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与对照组等能量等氮等蛋白质,主要为添加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复方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剂的全合一补充性肠外营养,使用剂量1000m L,治疗时间为15天。4、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评估相关指标,包括NRS-2002评分、PG-SGA评分、人体测量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BMI、体脂比、骨骼肌含量、相位角PA等);(2)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肌酐、TNF-α、IL-6、胱抑素C等);(3)两组患者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4)住院天数。5、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2检验,等级比较使用Fishe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调查MM患者营养干预前均有营养不良,预估5d经口饮食达不到60%目标需要量。2、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前,在年龄(t=1.41,P=0.16)、性别(?2=2.44,P=0.12)、入院时间(t=1.57,P=0.12)、BMI(t=1.55,P=0.12)、皮褶厚度(t=0.62,P=0.54)、NRS-2002筛查评分(t=0.96,P=0.34)、PG-SGA评估中度营养不良率(?2=0.20,P=0.65)、人体成分分析[总骨骼肌(t=0.76,P=0.45)、体脂百分比(t=1.12,P=0.27)和相位角PA(t=1.09,P=0.28)]均无显着差异。3、营养治疗后,与EN组比较,SPN组皮褶厚度(t=0.36,P=0.72)、骨骼肌含量(t=1.57,P=0.12)及体脂百分率(t=0.25,P=0.80)等方面无明显变化;而BMI(t=4.82,P<0.001)及相位角明显增加(t=17.89,P<0.001)。4、营养治疗后,EN组NRS-2002评分虽低于支持前(t=0.60,P=0.44),但没有统计学意义;SPN组营养支持后NRS-2002评分明显低于支持前(t=10.36,P<0.001)。EN组治疗前后PG-SGA营养评估中度营养不良率无明显变化(?2=0.39,P=0.53);而SPN组PG-SGA评估中度营养不良率由90%下降至72%(?2=10.53,P=0.001),且明显低于EN组(?2=5.01,P=0.03)。5、营养治疗后,SPN组血浆前白蛋白(t=10.21,P<0.001)及上臂围(t=16.38,P<0.001)明显高于EN组;而白蛋白(t=1.49,P=0.14)、血红蛋白(t=1.08,P=0.28)治疗后两组间无显着差异。6、营养支持后,与EN组比较,SPN组ALT(t=1.09,P=0.28)、空腹血糖(t=0.42,P=0.67)无明显变化,而血肌酐明显下降(t=208.8,P<0.001)。7、营养支持后,SPN组感染发生率为12%,显着低于EN组(?2=4.19,P<0.05)。SPN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EN对照组(?2=6.82,P<0.05)。8、SPN组营养支持后,IL-6(t=7.86,P<0.001)、TNF-α(t=18.97,P<0.0001)和CRP(t=28.96,P<0.001)水平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且营养支持后SPN组IL-6(t=8.12,P<0.001)、TNF-α(t=16.08,P<0.001)和CRP(t=41.19,P<0.001)水平显着低于EN组。9、SPN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87±1.23)d,EN组为(22.31±1.57)d,营养治疗后,SPN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EN组(t=2.81,P=0.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MM营养不良患者实施EN和SPN营养支持,比较两种营养治疗方式对MM患者营养状况及临床相关指标的影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提示对MM患者除关注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外,还应关注营养支持方式的路径,重视营养治疗的个体化。2、补充性肠外营养可更好地降低MM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改善机体免疫状况,减少患者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补充性肠外营养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益于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好转。

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循证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营养管理的内涵
        1.2.2 国内营养管理现状
        1.2.3 国外营养管理现状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初步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1.3.2 德尔菲法确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案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初步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2.3 指南纳入排除标准
        2.2.4 文献筛选
        2.2.5 资料提取
        2.2.6 证据分级
        2.2.7 证据综合
    2.3 德尔菲法确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2.3.1 德尔菲法概述
        2.3.2 拟定函询问卷
        2.3.3 甄选专家
        2.3.4 第一轮函询
        2.3.5 第二轮函询
        2.3.6 统计分析
        2.3.7 总结归纳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统计分析阶段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初步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3.1.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1.2 文献资料提取及证据分级结果
        3.1.3 证据综合
    3.2 德尔菲法确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
        3.2.1 确定函询专家
        3.2.2 第一轮函询问卷
        3.2.3 第一轮函询过程
        3.2.4 第一轮函询结果
        3.2.5 第二轮函询问卷
        3.2.6 第二轮函询过程
        3.2.7 第二轮函询结果
        3.2.8 确立方案终稿
4 讨论
    4.1 本研究方案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4.2 本研究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4.2.1 文献类型和质量分析
        4.2.2 各维度条目内容分析
    4.3 本研究德尔菲法的可靠性分析
        4.3.1 专家的代表性
        4.3.2 专家的积极程度
        4.3.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4.3.4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4.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5 结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早期肠内营养对降低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4)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 基本情况
        (二) 纳入标准
        (三) 研究对象分组
        (四) 排除标准
        (五) 围手术期处理
        (六) 手术方法
        (七) 数据来源
        (八) 观察指标
        (九) 吻合口漏的诊断标准
    二、统计分析
        (一) 临床特征描述
        (二) 危险因素分析
        (三) 列线图的建立
        (四) 列线图的验证
第3章 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
    四、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列线图的建立及验证
    五、预防性留置空肠营养管病例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围手术阶段的营养支持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治疗方式
        1.5 营养方式
        1.6 研究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间接测量腹内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肠内营养时机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本研究局限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给予时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校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五、附件

(9)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淀粉酶、血清白蛋白及尿淀粉酶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10)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营养筛查与评估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补充性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J]. 吴蓓雯,叶向红,李素云,邵小平,唐小丽,谌永毅,秦莉媛,戚倩,曹伟新.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05)
  • [2]基于循证构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营养管理方案[D]. 徐佳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3]早期肠内营养对降低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研究[D]. 肖鹏翔. 大理大学, 2021(09)
  • [4]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评估分析[D]. 夏兆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临床药师参与1例胃轻瘫合并肝损伤患者营养治疗的病例分析[J]. 胡燕,刘红,方会慧.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21(03)
  •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对比研究[D]. 魏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王鹏.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8]间接测量腹内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肠内营养时机的效果研究[D]. 信荣辉.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9]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谢云龙,刘鹏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5)
  • [10]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杨小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