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社区文化:“圈”与“点”

昌邑社区文化:“圈”与“点”

一、昌邑社区文化:可“圈”可“点”(论文文献综述)

庞博[1](2021)在《吉林市基层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李鹏超[2](2021)在《文化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街区改造 ——以中华巴洛克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黄尹娇[3](2021)在《旅游开发情境下的人口流动与乡村文化变迁研究 ——以张家界市石堰坪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冰洁[4](2021)在《民国时期《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隐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雷雷[5](2021)在《文县曹村抵抗旅游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璐佳[6](2021)在《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 ——以河北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文中认为渔家乐作为东关村民众在元宵花会期间表演的“乐舞词于一体”的民间小艺,其艺术“亮点”体现在由孩童扮演的不同“家庭角色”的演员队伍、融合井陉拉花的舞蹈形态、反映日常生活的曲谱唱词、华丽的服装道具以及管弦器乐合奏。组织者将十样镜看作宫廷器乐“礼下于庶人”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地方民众将国家礼仪为民间所用的礼仪自居心理。“渔家乐离不开霍家”表明了二者的关系。渔家乐最初是由霍家出资主导,仅允许家族内部未成年的男丁参与;历经了政局变动和家族兴衰之后,在表演人员和组织机制上对姓氏、性别不再严格限制,逐步接纳与霍氏有姻亲往来、地缘联系的其他成员,经历了由家族血缘到街道地缘,再到整个村落单元的嬗变过程。其背后的原因,与村落生境条件的改变、家族之间的兴衰演替以及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家国情怀深深内化于民众的内心世界,构成了渔家乐文化内涵演替的主旋律。人们在不同时空情境下对渔家乐的传承与再创造,体现出地方运作传统文化资源,主动向国家礼仪贴近,构建文化网络和地方权力话语的过程。就乡民艺术的文化象征意义而言,渔家乐还体现了乡土社会中关乎个人价值重塑、礼仪秩序建构、家族权力制衡等民众生存智慧。首先,文化精英期冀通过组织这项艺术表演活动维持乃至提升个体在村落中的文化权威。其次,渔家乐内在强调“家庭和睦”“长幼次序”等儒家“仁爱”的概念,引导民众树立“家天下”语境下团结一心、和睦共处、遵守老幼尊卑秩序的文化心理认同,反映了村落权力网络中彼此竞争、制衡的现象,渔家乐被用作协调与其他街道、家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平衡的“文化权力工具”。同时,渔家乐展现的“勤劳朴实”“喜获丰收”“年年有余(鱼)”的场景,不仅体现地方民众希望地方政府有所作为,实现政泰民安、家庭富足;也是国家通过引导乡民艺术表演劝导民众勤朴劳动、自给自足的隐喻性表达。

杜舒惠[7](2021)在《造神者:大理泥塑传承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理泥塑是大理州民间艺术的宝库,是白族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审美心理、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综合反映。大理丰富的民间信仰,为泥塑神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以大理市、祥云县、宾川县、剑川县为田野点,对十七位泥塑传承人进行访谈与参与观察。通过对泥塑传承人口述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并结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勾勒出大理泥塑传承人的生命史,总结大理泥塑的发展脉络,思考非遗语境下泥塑传承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为本文研究的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从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泥塑传承人所处的生存环境。第三部分介绍了大理泥塑传承人群概况、代表性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以及传承人的社会关系,用口述的方式记录大理泥塑传承人的泥塑生涯和经历及生存现状。第四部分从原料工具、制作流程、从泥到神的仪式等方面入手,详细描写了泥塑神像的工艺以及传承人在造神过程中的作用。第五部分通过泥塑传承人群自文革后五个不同时期谋求生存的经历,呈现现代大理泥塑发展的历史脉络,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非遗语境下泥塑传承人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周丽[8](2021)在《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在川甘交界的高山沟壑中生活着一群神秘的白马人,人口总数约有两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等地。白马人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民族地区谋发展的背景下,白马村寨旅游业发展迅速。少数民族文化因其生态脆弱性和文化脆弱性,民族旅游的开展势必会对白马人的民族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运用文化基因、文化分层、舞台真实等理论,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白马人的民族文化基因进行归纳整理,针对目前白马村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文首先概述川甘白马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白马人生活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对白马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其次对川甘白马民族文化基因进行分析,构建出白马民族文化谱系图,分析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四川平武县亚者造祖村、九寨沟县甲勿上寨与甘肃文县草河坝村的旅游开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川甘白马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异同及“脱域”现象;最后分析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基因保护提出对策,以期有助于实现白马人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灿烂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旅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必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应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

任洁[9](2020)在《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情况,其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对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昌乐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效果,但是距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法等,借鉴吸收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等,以昌乐县为研究对象,将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料有效收集,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昌乐县的人文地理、经济文化发展等特点,全方位的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际,总结出目前存在的如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基础设施陈旧、文化供给贫乏、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进一步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认识缺位、公共文化监管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不明确、区域发展失衡、财政投入不足等。结合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思想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构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萧放,贺少雅[10](2020)在《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文总结了十几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类非遗保护的主要经验,包括国家力量的主导推动、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持和非遗资源化的探索发展,并指出节日文化生态弱化、节日文化知识代际传承渠道受阻、节日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当前应该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传承共同体,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再造节日文化体系,推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探索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保护模式。

二、昌邑社区文化:可“圈”可“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邑社区文化:可“圈”可“点”(论文提纲范文)

(6)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 ——以河北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乡民艺术”的理论拓展
        二、乡土语境中的乡民艺术研究
        三、花会表演中的文化权力网络与象征意义
        四、地方性知识与意识模型理论
        五、概念界定与俗语说明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田野调查法
        二、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
        三、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地域环境与村落日常生活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山川与气候
        二、绵河: 双面“护城河”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古城建制
    第三节 村落日常生活
        一、城边村的生计方式
        二、文化的杂糅: 民众信仰与艺术表演
        三、红事白事
        四、“礼仪自居”与文人传统
第二章 城边村的家族变迁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村落中的家族
        一、晚明名宦:“霍许双璧”
        二、清代“后起之秀”:郝卢两姓
        三、“抱团取暖”的城背后街
    第二节 地缘组织与文艺群体
        一、庙宇修建与庙会运作
        二、抖音里的“东关文艺团”
第三章 渔家乐的历史传承与表演过程
    第一节 历史溯源:“南艺北传”的汝宁小闹
        一、渔家乐与霍鹏的历史联系
        二、“南蛮子”卖艺叙事的猜想
    第二节 渔家乐的表演文本
        一、地戏的“再加工”
        二、前期组织与准备
        三、演出时间与表演过程
    第三节 组织群体的传承脉络
        一、从家族血缘到街道地缘
        二、从街道地缘到村落整体
        三、艺术群体的传承机制分析
第四章 渔家乐与村落秩序的调适
    第一节 渔家乐的精神象征
        一、礼仪秩序的重建
        二、重整村落风气
        三、个体生活的补充与形象重塑
    第二节 “礼”与“俗”的互动过程
        一、政治教化与警示廉政的结合
        二、礼乐地位彰显的圈层互动
    第三节 村落人际关系的调适
        一、家族权力的制衡
        二、文化精英权威的维护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造神者:大理泥塑传承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泥塑研究
        (二)传承人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大理泥塑传承人生存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章 “造神”的大理泥塑传承人
    一、泥塑传承人群概况
        (一)泥塑传承人群
        (二)泥塑传承人传承方式
    二、泥塑传承人的生活史
        (一)吴名
        (二)苏想
        (三)李诚
        (四)张勇
    三、泥塑传承人的社会关系
        (一)与家人亲戚的关系
        (二)泥塑传承人之间的关系
        (三)泥塑传承人与寺庙掌事的关系
        (四)泥塑传承人与民众的关系
    四、泥塑传承人生存现状
第三章 大理泥塑传承人“造神”过程
    一、泥塑神像的原料与工具
        (一)原料
        (二)工具
    二、泥塑神像的制作
        (一)泥塑神像的制作流程
        (二)泥塑神像制作的禁忌
    三、从泥到神的仪式
        (一)请示仪式
        (二)开面相仪式
        (三)开内光仪式
        (四)开光大典
第四章 大理泥塑及传承人过去与未来
    一、大理现代泥塑发展史(1966——至今)
        (一)遭遇重创
        (二)恢复制作
        (三)走向复兴
        (四)趋于饱和
        (五)尝试转变
    二、关于泥塑及其传承人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完善传承人管理制度
        (三)营造环境融入生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民族旅游
        (二)白马人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民族旅游
        (二)文化基因
    二、理论概述
        (一)主要理论——文化基因理论
        (二)相关理论
第二章 川甘白马人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白马人聚居区概况
        (一)四川白马人聚居区
        (二)甘肃白马人聚居区
    二、川甘白马人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一)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二)精神文化旅游资源
        (三)社会组织文化旅游资源
    三、川甘白马人文化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个性
第三章 川甘白马民族文化基因分析
    一、白马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存土壤
    二、白马民族文化基因分析
        (一)白马民族文化因素谱系图建构
        (二)白马民族文化基因分类
    三、白马民族文化基因的演变
        (一)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表现
        (二)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原因
        (三)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影响
第四章 川甘白马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及“脱域”现象分析
    一、白马村寨旅游开发现状
        (一)甲勿村旅游开发现状
        (二)草河坝村旅游开发现状
        (三)亚者造祖村旅游开发现状
    二、白马村寨民族旅游“脱域”现象分析
        (一)白马村寨空心化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脱域”
        (三)寨里打工,寨外生活
        (四)文化特质单一化、符号化、舞台化
    三、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比较分析
        (一)民族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二)相似性
        (三)差异性
第五章 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基因保护
    一、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二、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问题分析
        (一)阶段性问题分析
        (二)共性问题分析
    三、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对策分析
        (一)保护特色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深挖文化基因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三)打造白马民族品牌,盘活民族文化资源
        (四)不断深化社区参与,增强村民参与积极性
        (五)加强川甘区域旅游合作,整合三地旅游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政策依据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公共文化
        2.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依据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2.3.2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2.3.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1 昌乐县人文地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
        3.1.1 人文地理简况
        3.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
    3.2 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3.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政策体系
        3.2.2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3.2.3 文化惠民工程
        3.2.4 品牌文化活动
        3.2.5 文化志愿服务
    3.3 对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
        3.3.1 群众满意度
        3.3.2 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
        3.3.3 与相关县市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导致积极性不高
        4.1.2 文化基础设施不达标且使用率低下
        4.1.3 公共文化供给不足
        4.1.4 基层文化人才匮乏
    4.2 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认识缺位
        4.2.2 公共文化监管机制不健全
        4.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不明确
        4.2.4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区域发展失衡
        4.2.5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5.1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思想建设
        5.1.1 转变政府职能定位
        5.1.2 培育农民文化自觉意识
    5.2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5.2.1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
        5.2.2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和内容
    5.3 落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
        5.3.1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5.3.2 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5.4 构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体系
        5.4.1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5.4.2 壮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
    5.5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5.5.1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5.5.2 推进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5.5.3 持续深入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导推动
    (二)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的社会参与
    (三)经世致用传统下的学术智力支持
    (四)节日遗产资源化的探索和创新
二、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日文化生态弱化
    (二)节日知识的代际传承困境
    (三)非遗保护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四)节日文化保护不当和利用不足
三、仪式节庆类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传承共同体
    (二)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再造节日文化体系
    (三)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
    (四)探索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保护模式

四、昌邑社区文化:可“圈”可“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市基层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D]. 庞博.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1
  • [2]文化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街区改造 ——以中华巴洛克项目为例[D]. 李鹏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旅游开发情境下的人口流动与乡村文化变迁研究 ——以张家界市石堰坪村为例[D]. 黄尹娇. 吉首大学, 2021
  • [4]民国时期《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隐语研究[D]. 刘冰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文县曹村抵抗旅游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研究[D]. 李雷雷. 兰州大学, 2021
  • [6]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 ——以河北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D]. 李璐佳. 山东大学, 2021(12)
  • [7]造神者:大理泥塑传承人研究[D]. 杜舒惠. 大理大学, 2021(08)
  • [8]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D]. 周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昌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任洁. 燕山大学, 2020(06)
  • [10]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 萧放,贺少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1)

标签:;  ;  ;  ;  ;  

昌邑社区文化:“圈”与“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