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居全国第一

全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居全国第一

一、本市人均低保救助金居全国第一(论文文献综述)

梁柏谦[1](2019)在《反福利依赖视角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解决居民生活困难、救困难人民于水火之中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保障线。自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本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划定、调整低保标准线,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保障的人数不断扩大,低保标准不断提升,保障范围也从基本的温饱问题延伸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使得低保人员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福利。随着低保范围的扩大,有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和家庭也纳入低保范围,由于低保制度及退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加上部分低保人员“占便宜”的心态,导致低保人员中出现大量的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工作等“福利依赖”现象,甚至有部分为了享受福利,宁愿选择隐性就业,不愿退出低保。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人力资源极大的浪费,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有某些程度上,影响到有真正需要的“低保”人员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大了社会矛盾,这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依托最低生活保障及福利依赖等相关制度及理论,以了解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及低保人员生活、就业等相关情况为目标,运用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该制度的相关因素对就业的实际影响。经过研究发现,广州市现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存在主动退保意愿不强、主动就业动力不足、隐性就业等福利依赖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是就业促进政策存在对反福利依赖重视不足、政策设计、就业服务仍有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对规避就业办法不多等政策方面的不足。本文结合国外福利依赖和促进就业的一些理论、经验及有效做法,站在反福利依赖视角,提出构建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保人员就业促进的联动机制,为进一步减轻福利依赖对低保人员的影响和促进就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周莹[2](201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宜昌市五峰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精准扶贫是国家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网底”,对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社会救助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较多,且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分割等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存在如覆盖面不足、救助水平较低、资金缺乏、方式单一落后等不足,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阻力。因此,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就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推动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好农村社会救助的托底作用。本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为案例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文献和理论成果为立足点,以对五峰县具体实际情况的调研为基础,探析五峰县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进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实际背景,对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研究,为完善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对中外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理清相关概念,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核心概念如贫困、反贫困、农村社会救助、精准扶贫作出详细阐释,对相关理论如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论、风险社会理论及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进行梳理,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的耦合与衔接。首先,概述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改革和扶贫政策的演进。其次,说明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内部联系。最后,进一步探讨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衔接的必要性。第四部分,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现状。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具体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精准扶贫背景下宜昌市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的案例分析。本部分对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基本县情、经济发展状况、贫困状况等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归纳精准扶贫背景下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指出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第六部分,精准扶贫背景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对策。根据前文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不足之处的总结,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借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

高兴民,郭芹[3](2018)在《中国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特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报告重点梳理了2016年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大经济特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的发展情况,分别对各个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特区社会保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改革与完善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查娟[4](2016)在《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就包括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问题。至今几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随之而来也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现状。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医疗问题愈来愈严重,更不用说城市中处于生活贫困群体,面对重大疾病及由此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他们的抵抗与复原能力与普通群体相比更加低下,“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的情况屡见不鲜,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现行对于城市贫困人口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随着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救助对象覆盖面小、救助水平较低、救助内容重治轻防等方面。如何推进城市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满足社会贫困人口日益增加的医疗卫生需要,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市作为最早的我国在中英项目中试点城市,实施医疗救助制度时间较早,经验较多,因此本文以沈阳市作为研究例子,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研究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沈阳市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救助内容以及城市医疗救助现状,其次列举了沈阳市实行城市医疗救助中出现的几方面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通过选取住院率、两周患病率、救助补偿比、保险因子及增长系数等相关指标,建立公式模型,同时考虑到贫困人口的特殊性,在患病率、住院率及风险储备金这几项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公式测算,预测出沈阳市2015-2025年以后十年的直接医疗救助资金需求的上下限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直接医疗救助筹资能力进行分析;最后对完善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杨宝臻[5](2016)在《城镇低保制度实施中的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四川省D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社会经济体制也慢慢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正有条不紊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国企改革使得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无形中增加了城镇居民就业与生活压力,城镇贫困问题到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制约条件。1993年上海率先试点,并逐渐摸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体系,本次试点与以往不同的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褪去了传统恩泽的花衣,快速转变成政府责任与义务、公民诉求的基础性民生保障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取得成绩的背后,政府更要高度重视城镇低保制度在设计上的缺陷与不足,实时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听取相关专家的策略,制定出相对合理的低保救助制度,更好地发挥低保制度在贫困群体中的作用。本文分6个部分对上述内容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简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城镇低保制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短介绍,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次简单概述了四川省D市采集的样本及资料;最后阐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首先提出了城镇居民低保制度的法律演变过程,让低保制度有法可依;紧接着,简要回顾了我国城镇低保制度经历了蛰伏与孕育、探究与初创、普及与推广、稳固与完善四个阶段。第三章,从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城镇贫困人口生活现状、造成现状的原因、城镇低保制度是反贫困的最基本手段四个方面介绍。前面两部分指明目前城镇低保制度运行的生存环境,并从城镇贫困人口的就业、收入和消费、低保人员构成、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规模部分详尽阐述城镇居民贫困现状;紧接着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基本原因;最后得出城镇低保制度是反贫困的最基本手段,为第四章的介绍作铺垫。第四章,重点介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失衡分析,第一节简要概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历程,紧接着第二节以D市为个案阐述了低保制度运行现状,即从D市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包括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基本情况三方面介绍;D市低保制度的救助水平,保障范围、近几年低保标准、低保人员构成、低保制度运行的问卷调查分析。第三节从八个方面一一列举了失衡的原因:低保对象范围较窄,保障线偏低,未满足受保者在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低保对象难以审核;低保制度监管不严、衍生腐败;缺乏对低保户尊严的维护;低保制度缺乏相对应的精神、医疗、就业、教育等配套措施;低保制度缺乏退出机制;低保制度缺乏针对性,对于特殊家庭没有特别规定;低保制度缺少社会救济。为第五章低保制度的思考和建议埋下伏笔。第五章,对第四章低保制度的失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实际结合理论,分别提出实施分门别类救助、政府行政部门协调合作信息系统化、低保金筹措机制的完善、实行梯度低保政策、加强动态管理等对策建议。最后一章,浅析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结论上描述了城镇低保的由来,造成的原因,应对的策略,即政府主导,贫困者自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同时列举了已解决和未解决的低保制度问题,重点提到了目前低保制度仅注重物质保障,忽略了精神保障,唯有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统筹兼顾发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浅谈了研究展望,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平台和空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低保制度,保障内容不仅是生活,更是精神,更有甚者,还要考虑发展。

李娇[6](2015)在《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分割等原因,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我国很早就在城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直至2007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起步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分散等各种复杂原因,目前我国农村低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保障标准较低、保障范围较窄、管理不够规范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腾冲县为研究对象,对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评述国内外低保政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作了说明。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贫困文化理论)和相关概念(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农村低保政策概况。在梳理我国低保政策起源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我国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低保呈现出保障对象不断增多、资金投入不断增多、人均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等特点和趋势。第三部分:对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介绍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发展历史及现状,指出腾冲县低保政策执行面临救助标准偏低、政策执行不规范、低保户贫困代际传递性增强等问题,其中政策执行不规范突出表现为替代执行政策、象征性执行政策、机械执行政策、附加其他条件和政策等执行偏差。第四部分:对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和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政策本身原因主要是政策本身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和财政分摊不合理、缺乏相关惩处机制、农村低保政策与其他社会救助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等。政策执行主体原因主要是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缺乏、执行主体之间存在博弈、基层管理规范化不够。目标群体原因主要是对农村低保政策认识不够、依赖思想催生了低保户贫困文化、农村低保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政策执行环境原因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其中政治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养老机制不健全,低保金变相沦为养老金;相关救助政策不完善,低保边缘户数目较大。第五部分:提出了改善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状况的对策建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就农村低保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政策本身方面,要完善农村低保政策、提高保障标准、健全监督惩处机制、强化农村低保与其他救助方式的衔接等。政策执行主体方面,主要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低保管理规范化建设。目标群体方面,主要是提高低保对象的政策认知、提高低保对象自救能力、搭建民意表达正常化平台。政策执行环境方面:政治环境方面,主要是健全养老机制,完善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政策;经济环境方面,主要是统筹协调,协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营造农村居民民主文化。研究过程中,在深入查找、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的同时,笔者还深入腾冲县及猴桥镇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走访、问卷调查,包括对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村(社区)工作人员和部分农村群众和低保户的访谈,确保获取详实的一手资料、真实的数据情况,试图通过对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分析、研究,为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和借鉴。

古永莉[7](2015)在《广州贫困老人群体救助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广州作为我国第三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样突出。其中,如何优化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是广州城市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和广州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特征,并对国家和广州的社会救助政策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广州优化贫困老人社会救助政策的对策建议。同时,对国内先进地区和其他国家主要社会救助政策进行比对,从纵向和横向两条路径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并从中得出启示。本文以广州市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保障房小区——金沙洲新社区为例,选取该社区的部分贫困老人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此外,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广州贫困老人的现状、特征以及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对广州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政策的优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一些在城市贫困老人救助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广州市的贫困老人社会救助的完善有所帮助,促进广州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高兴民,许金红,张祥俊,高法文[8](2014)在《中国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文中认为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救助和保护,以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安排。它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进而为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权提供基础条件。通过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实施失业者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保障人的发展权利,拓展人们的发展空间。社会保障不仅是一项经济制度,

贾锋[9](2014)在《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义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救助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遵循了“社会归因——权利本位——国家义务”的价值理念,已被许多国家用宪法规范的形式予以确认。从宪法“公民权利——国家义务”的结构模式看,社会救助权的实现必需仰仗国家义务的切实履行。就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体系构成而占,其内容涵摄具有层进关系的国家尊重义务、国家保护义务和国家给付义务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义务和国家保护义务是典型的自由法治国义务,主要在于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现有利益;而国家给付义务则是社会法治国义务,主要在于增进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潜在利益。尊重义务作为国家保障社会救助权实现的首要义务,其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如何让社会弱势群体摒除自身特有的“污名”、“歧视”、“恩赐”等时代烙印,到正真享有“尊严”、“平等”、“自由”的社会救助。国家保护义务是社会救助权保障的基本内涵,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实现负有预防、排除与救济三个层次的保护义务。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存在不同的审查基准,在审查“国家如何尽到保护义务”时,应以“过度禁止”作为侵害的界限,以“不足禁止”作为保障的底线;在审查“国家应保护到什么程度”时,应以实现公平自由为上限,以体现人性尊严为下限。国家给付义务是社会救助权保障的本质核心,对其基准的度量涉及给付范围、给付上限和给付下限三个维度要素。给付范围是从横向角度对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基准进行度量,可以决定社会救助权具体国家给付义务是否在场以及在场的排序问题;而给付上限和给付下限两个维度则是在给付范围的语境下,从纵向的视角来度量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基准问题。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履行表现为立法履行、行政履行以及司法履行三种形式,立法履行最终要落实在宪法、法律、法规等具体制度的构建,行政履行则为公民实现社会救助权提供了公正性与程序性的路径安排,而司法履行则是针对社会救助权遭遇不法侵害所给予必要的司法救济手段。

侯赞华[10](2013)在《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研究(1978年以来)》文中研究指明政府是实现公平的主导力量,政府公平施政是以政治公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公平。省级政府公平施政是实现经济社会公平的中坚力量,对于中国政府公平施政整体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省级政府公平施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78年以来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以公平施政的四个分析要素:公平施政理念、公平施政制度、公平施政行为、公平施政绩效为考察内容,将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划分为自主型、适应型、执行型三种类型。在分别考察各施政类型的基础上,论证了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多元共存的必然性,提出了省级政府“一体多元、梯度推进”的公平施政模式和推进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路径选择。由此,本文从对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理论建构出发,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进行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对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与总结。本文正文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构建了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基本理论。本文把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界定为省级政府公平地施行政务,进行公共治理,以促进经济社会公平的活动与过程。它以省级政府为施政主体,通过奉行公平的施政理念,采取各项促进经济社会公平的制度、措施、行为等以实现经济社会公平的绩效。省级政府公平施政本质上是以政治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公平,是对政治公平的具体运用与实践。本文认为,省级政府公平施政不同于其他层级的政府公平施政,它在施政过程上具有依附性与自主性,施政行为上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施政方式上具有多元性和同质性,施政发展上具有多层次性与不平衡性。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包括公平施政理念、公平施政制度、公平施政行为与公平施政绩效四个部分的结构要素。在具体施政过程中,省级政府遵循平等原则、差别原则和发展原则,具有承上启下、整体联动和公平发展功能。第二章对1978年以来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进行了纵向考察。以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各结构要素在各个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不同特征为标准,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可划分为1978-1992年的初步探索时期、1993-2002年的曲折前进时期和2003年以来的扩大发展时期。在初步探索时期,省级政府抛弃了“平均主义”的施政理念,逐渐确立了适当拉开差距的“差距型”施政理念,对公平施政制度进行局部性调整,初步构建了公平施政制度结构,施政行为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服务性”特征,发展差距效应初步显现。在曲折前进时期,省级政府确立了“附属型”公平的施政理念,施政制度构建体现出“泛市场主义”的特征,造成了政府施政行为的市场化和公平性缺失,使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资源享有失衡。在扩大发展时期,省级政府逐渐确立了“公平型发展”的施政理念,构建起公平施政的制度体系,施政行为在多层次、多范围展开,促进了政府施政水平与绩效的提升,但出于发展差距扩大效应的持续,公平施政绩效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章具体分析了省级政府的自主型公平施政。自主公平施政是省级政府主动通过各种施政方式与途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公平发展的施政。它奉行发展与服务的公平施政理念,施政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出立体型层次制度结构与主动性制度变迁发散的特征,能够实现施政行为的动态协调与政府-社会的双向回应互动,施政绩效呈现出整体一致性与内部层次性差异。从总体上看,自主型公平施政体现出政府公平施政的主动性,公平施政各要素链条呈递进式演进态势,经济发展与公平施政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也较为明显。自主型公平施政主要以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为典型。第四章研究了省级政府的适应型公平施政。适应型公平施政是指省级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适时调整公平施政战略与实践的施政。它在要索内容上表现为施政理念的利益差异与公平转向;施政制度的不平衡与混合型制度变迁;施政行为的非均衡发展;施政绩效的分化与局部提升。从总体上看,适应型公平施政体现出公平施政的被动性与渐进性调整,经济发展与公平程度的不协调。适应型公平施政主要以广东为典型。第五章考察了省级政府的执行型公平施政。执行型公平施政是指省级政府主要是被动执中央政府有关公平施政的各项方针与政策的施政。它在要素内容方面表现为施政理念的经济取向与公平取向的凸显;施政的制度差距与制度模仿;施政行为的执行滞后与执行偏差;施政绩效的低层次徘徊与转变。从总体上看,执行型公平施政的执行性突出,公平施政要素负向衍生,经济与公平“共同贫穷”。执行型公平施政主要以河南、安徽、贵州、广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区为典型。第六章研究了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多元推进。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三种类型在省级政府位于公平施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省级政府施政路径、施政方式、施政能力与水平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现状的局限性、公平施政自身的复杂性和实现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目标的艰巨性等因素的影响,省级政府公平施政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之下,必须坚持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多元共存,采取“一体多元、梯度推进”的施政模式,通过树立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共识性理念,构建多层次公平施政制度体系,规范多元公平施政行为,提升公平施政绩效水平平等,以推进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实现经济社会公平发展。

二、本市人均低保救助金居全国第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市人均低保救助金居全国第一(论文提纲范文)

(1)反福利依赖视角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理论视角
        1.2.1 基本概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就业促进
        1.2.2 理论视角:反福利依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低保人员就业方面福利依赖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探析
    2.1 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发展现状
    2.2 低保人员就业方面福利依赖现状调查
        2.2.1 调查研究背景
        2.2.2 调查研究对象
        2.2.3 调查时间和方法
        2.2.4 调查内容
        2.2.5 调查结果分析
    2.3 低保人员福利依赖表现
        2.3.1 主动退保意愿不强
        2.3.2 主动就业动力不足
        2.3.3 隐性就业
    2.4 低保人员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
        2.4.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缺陷
        2.4.2 低保户个人原因
第三章 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现状及不足
    3.1 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现状
        3.1.1 政策设计包含激励性促进及约束性促进
        3.1.2 就业促进政策尚未成为政府低保工作重点
        3.1.3 就业促进政策与市场的相容度存在落差
    3.2 就业促进政策不足及原因
        3.2.1 就业促进政策的不足
        3.2.1.1 政策对反福利依赖重视不够
        3.2.1.2 政策设计、就业服务仍有不足
        3.2.1.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规避就业办法不多
        3.2.2 就业促进政策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发达国家反福利依赖促进就业经验借鉴
    4.1 美国经验:胡萝卜加大棒模式
    4.2 荷兰经验:人力资源积累兼惩罚模式
    4.3 英国经验: 求职者津贴及收支支持模式
第五章 反福利依赖视角下促进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的政策建议
    5.1 构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5.1.1 建立就业激励机制
        5.1.2 构建渐退救助机制
        5.1.3 对有无劳动能力者搭建分类救助机制
        5.1.4 开辟形式多样的工作岗位
        5.1.5 附加福利的调整与整合
        5.1.6 公益性活动执行和制度化
    5.2 促进低保人员就业政策的建议
        5.2.1 负所得税方案
        5.2.2 新就业观指导下的多渠道就业
        5.2.3 就业能力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宜昌市五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的耦合与衔接
    (一)我国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
    (二)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的关系:交叉与融合
    (三)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救助衔接的必要性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实施情况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五、精准扶贫背景下宜昌市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的案例分析
    (一)宜昌市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的相关背景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的工作成效
    (三)宜昌市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宜昌市五峰县农村社会救助的对策
六、精准扶贫背景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对策
    (一)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二)增强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和前瞻性
    (三)提升农村社会救助机制的精准度
    (四)发展多元救助主体
    (五)增加救助资金,改善支出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0.3.1 研究思路
        0.3.2 逻辑框架
    0.4 研究方法
    0.5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
        0.5.1 文章创新点
        0.5.2 论文不足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城市贫困人口
        1.1.2 医疗救助
        1.1.3 医疗救助补助
    1.2 论基础
        1.2.1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理论
        1.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2.3 公共产品理论
        1.2.4 三次分配理论
2 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现状
    2.1 城市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2.1.1 城市贫困人口规模
        2.1.2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困境
    2.2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运行状况
        2.2.1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历程
        2.2.2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给付人数及比重
        2.2.3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水平
3 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3.1.1 救助对象覆盖面小
        3.1.2 救助资金投入少且来源单一
        3.1.3 救助标准较低
        3.1.4 救助内容重治轻防
    3.2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救助政策灵活性差
        3.2.2 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机制欠科学
        3.2.3 公共服务意识淡薄且救助理念被动
        3.2.4 预防保健意识不强
4 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资金需求测算及筹资能力分析
    4.1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资金需求测算
        4.1.1 医疗救助资金需求测算指标选取
        4.1.2 医疗救助资金需求测算方法
        4.1.3 医疗救助资金需求测算结果
    4.2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筹资能力分析
        4.2.1 筹资可行性分析
        4.2.2 财政负担能力分析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完善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对策建议
        5.2.1 扩大救助对象覆盖范围
        5.2.2 加大医疗救助宣传力度
        5.2.3 拓宽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渠道
        5.2.4 重点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模式
        5.2.5 救助内容向门诊与预防保健倾斜
        5.2.6 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城镇低保制度实施中的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四川省D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样本及资料来源
        (一)四川省D市的基本情况
        (二)资料来源及其说明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镇居民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弱势群体
    五、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写作思路
    六、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发展历程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演变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蛰伏与孕育阶段(1943年—1993年)
        (二)探究与初创阶段(1993年—1997年)
        (三)普及与推广阶段(1997年—1999年)
        (四)稳固与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第三章 城镇居民贫困现状及原因
    一、城镇居民贫困人口规模
    二、城镇居民贫困人口生活状况
        (一)就业情况
        (二)收入和消费情况
        (三)低保人员构成情况
        (四)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三、城镇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转型
        (二)“二元”结构跨步脱节
        (三)物价上涨和经济萧条
        (四)贫困者自身原因
    四、城镇低保制度是反贫困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及失衡分析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个案分析-以四川省D市为例
        (一)D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D市低保制度救助水平情况
    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失衡分析
        (一)低保对象范围较窄
        (二)低保对象难以审核
        (三)低保制度监管不严
        (四)缺乏尊严维护
        (五)缺乏配套措施
        (六)缺乏退出机制
        (七)缺乏针对政策
        (八)缺乏社会救济
第五章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实施分门别类救助
    二、实现信息系统化
    三、实行梯度分配
    四、完善筹措机制
    五、加强动态管理
        (一)推行特殊群体“挂牌”制度
        (二)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六、健全精神保障
        (一)关注低保人群健康问题
        (二)关注低保人群亲子关系
        (三)关注低保人群休闲空间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6)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
第一章 我国农村低保政策概述
    第一节 我国农村低保政策发展历史
    第二节 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政策发展特点
        一、保障对象不断增多
        二、资金投入不断增多
        三、人均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
    第一节 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发展历史及执行现状
        一、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发展历史
        二、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现状
    第二节 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一、替代执行政策
        二、象征性执行政策
        三、机械执行政策
        四、附加其他条件和政策
第三章 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和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策本身影响
        一、政策本身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二、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和财政分摊不合理
        三、缺乏相关监督惩处机制
        四、农村低保政策与其他社会救助政策衔接不够紧密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
        一、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缺乏
        二、执行主体之间存在博弈
        三、基层行政管理不够规范
    第三节 目标群体的影响
        一、对农村低保政策认识不够
        二、依赖思想催生了低保户贫困文化
        三、农村低保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
    第四节 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方面
        二、经济、自然环境方面
        三、文化环境方面
第四章 改善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状况的对策
    第一节 政策本身方面
        一、完善农村低保政策
        二、提高保障标准
        三、健全监督惩处机制
        四、强化农村低保与其他救助方式的衔接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方面
        一、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三、加强农村低保管理规范化建设
    第三节 目标群体方面
        一、提高低保对象的政策认知
        二、提高低保对象自救能力
        三、搭建体制内民意表达正常化平台
    第四节 政策环境方面
        一、政治环境方面
        二、经济环境方面
        三、文化环境方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农村低保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广州贫困老人群体救助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4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 贝弗里奇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观点
    2.3 社会支持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贫困老人救助政策沿革与考察
    3.1 建国以来我国救助政策的发展历程
    3.2 广州市贫困老人社会救助政策分析
第四章 广州市贫困老人群体的现状、基本特征和致贫原因——以广州白云区金沙洲新社区为例
    4.1 广州市贫困老人群体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4.2 广州市贫困老年人群体致贫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国内发达城市和部分国家、地区对贫困老人救助政策的经验借鉴
    5.1 上海对贫困老人群体的救助政策
    5.2 北京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政策
    5.3 部分国家和地区对贫困老年人群体的救助政策
    5.4 有益启示
第六章 广州市贫困老人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优化建议
    6.1 在根源上减少老年贫困的发生
    6.2 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应充分体现普遍性原则
    6.3 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上,应探索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
    6.4 加强对贫困老人的法律援助
    6.5 尽快建立、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投入、发放、使用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论证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主要学术创新
第一章 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社会救助权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救助权的内涵探析
        二、社会救助权的概念辨析
        三、社会救助权的规范分析
    第二节 国家义务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义务的理论生成
        二、国家义务的历史向度
        三、国家义务的层次理论
        四、国家义务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理论建构
        一、以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保障方式的优势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体系建构
第二章 社会救助权的国家尊重义务
    第一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现实困境
        一、尊严与生存: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两难抉择
        二、污名与隐私: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现实难题
        三、公平与理念: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双重困境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域外考察
        一、域外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历史演进
        二、域外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规范比较
        三、域外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中国借鉴
    第三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体系构成
        一、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逻辑体系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主体建构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尊重义务的内容建构
第三章 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保护义务
    第一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理论及规范证成
        一、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概念证成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逻辑架构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规范证成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基本形态
        一、宪法委托:国家保护义务的实践形态
        二、第三人效力:国家保护义务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基准界定
        一、“不足禁止原则”与“过度禁止原则”的异同辨析
        二、“不足禁止原则”的具体内涵与论证构造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基准界定之具体化可能性
        四、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基准界定之延伸思考
    第四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范围与边界
        一、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主体范围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对象范围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履行边界
第四章 社会救助权的国家给付义务
    第一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属性特征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主要功能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适用原则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基本类型
        一、公益与私益: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动态型给付
        二、制度与程序: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静态型给付
    第三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基准度量
        一、社会救助权给付义务基准之范围维度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基准之下限维度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给付基准之上限维度
    第四节 农村失独者社会救助权的给付义务
        一、基本生存:农村失独者社会救助权保障之现实难题
        二、物质与服务:农村失独者社会救助权保障之核心逻辑
        三、制度性给付:农村失独者社会救助权保障之顶层设计
第五章 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实践履行
    第一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立法履行
        一、宪法层面之立法履行
        二、法律层面之立法履行
        三、法规层面之立法履行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行政履行
        一、程序正当: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行政履行之核心保障
        二、体制优化: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行政履行之基本保障
        三、运行规范: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行政履行之路径保障
    第三节 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司法履行
        一、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司法履行之现状分析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司法履行之路径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清单
后记

(10)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研究(1978年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基本理论
    一、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相关概念
        (一) 公平的涵义与内容
        (二) 公平施政的涵义及其他相关概念
        (三)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涵义
    二、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特征
        (一) 施政过程的依附性与自主性
        (二) 施政行为的导向性与示范性
        (三) 施政方式的多元性与同质性
        (四) 施政发展的多层次性与不平衡性
    三、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构成要素
        (一)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理念
        (二)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制度
        (三)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行为
        (四)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绩效
    四、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原则
        (一) 平等原则
        (二) 差别原则
        (三) 发展原则
    五、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功能
        (一) 承上启下功能
        (二) 整体联动功能
        (三) 公平发展功能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总体描述
    一、省级政府及其公平施政概况
        (一) 省级政府概况
        (二)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概况
    二、1978-1992年:初步探索时期
        (一) 由“平均”到“差距“差距型”公平施政理念的确立
        (二) 施政制度的初步构建与局部性调整
        (三) 施政行为的“经济服务性”
        (四) 施政绩效:发展差距效应初现
    三、1993-2002年:曲折前进时期
        (一) 施政理念:“附属型”公平
        (二) 施政制度的“泛市场主义”
        (三) 施政行为:“市场化施政”与施政行为的公平性缺失
        (四) 施政绩效: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与社会资源享有的失衡
    四、2003年以来:扩大发展时期
        (一) 施政理念:“公平型发展”施政理念的确立
        (二) 公平施政制度体系的构建
        (三) 多层次施政行为的展开
        (四) 施政绩效:发展差距扩大效应的持续与施政水平的提升
    五、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类型划分
        (一)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类型划分的必要性
        (二) 自主型、适应型、执行型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类型的提出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政府的自主型公平施政
    一、自主型公平施政的概况
        (一) 自主型公平施政的概念
        (二) 自主型公平施政的省份特征
    二、自主型公平施政的要索内容
        (一) 施政理念:发展与服务
        (二) 立体型层次制度结构与主动性制度变迁发散
        (三) 施政行为的动态协调与与政府-社会的双向回应互动
        (四) 施政绩效的整体一致性与内部层次性差异
    三、自主型公平施政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一) 政府公平施政的主动性
        (二) 公平施政各要索链条递进式演进
        (三) 经济发展与公平施政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明显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政府的适应型公平施政
    一、适应型公平施政的概况
        (一) 适应型公平施政的概念
        (二) 适应型公平施政的省份特征
    二、适应型公平施政的要素内容
        (一) 施政理念:利益差异与公平转向
        (二) 施政制度的不平衡与混合型制度变迁
        (三) 施政行为的非均衡发展
        (四) 绩效分化与局部提升
    三、适应型公平施政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一) 公平施政的被动性与渐进性调整
        (二) 经济发展与公平程度的不协调
    小结
第五章 省级政府的执行型公平施政
    一、执行型公平施政的概况
        (一) 执行型公平施政的概念
        (二) 执行型公平施政的省份特征
    二、执行型公平施政的要素内容
        (一) 施政理念的经济取向与公平取向的凸显
        (二) 制度差距与制度模仿
        (三) 执行滞后与执行偏差
        (四) 施政绩效的低层次徘徊与转变
    三、执行型公平施政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一) 公平施政的执行性突出
        (二) 公平施政各要素的负向衍生
        (三) 经济与公平的“共同贫穷”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多元推进
    一、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类型的比较分析
        (一) 省级政府的地位与作用比较
        (二) 公平施政方式比较
        (三) 公平施政能力比较
        (四) 公平施政目标比较
    二、省级政府公平施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现状的局限性
        (二)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自身的复杂性
        (三) 实现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目标的艰巨性
    三、推进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路径选择
        (一) 民生国家建设与省级政府公平施政
        (二)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的“一体多元、梯度推进”模式
        (三) 省级政府公平施政多元推进的路径选择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四、本市人均低保救助金居全国第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反福利依赖视角下广州市低保人员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 梁柏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以宜昌市五峰县为例[D]. 周莹. 湖北大学, 2019(05)
  • [3]中国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报告[A]. 高兴民,郭芹.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7), 2018
  • [4]沈阳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问题研究[D]. 查娟. 辽宁大学, 2016(02)
  • [5]城镇低保制度实施中的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四川省D市的调查[D]. 杨宝臻.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6]腾冲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研究[D]. 李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 [7]广州贫困老人群体救助政策优化研究[D]. 古永莉. 兰州大学, 2015(01)
  • [8]中国经济特区社会保障发展报告[A]. 高兴民,许金红,张祥俊,高法文.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4), 2014
  • [9]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义务研究[D]. 贾锋. 东南大学, 2014(08)
  • [10]中国省级政府公平施政研究(1978年以来)[D]. 侯赞华.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全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居全国第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