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一、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铭轩[1](2021)在《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保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工程,天保工程政策的实施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恢复及国有林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天保二期工程已经结束的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评价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探寻伊春市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对于完善伊春市后续天保工程政策,提升下一步天保工程政策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所在地伊春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地实际情况,并听取综合林业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的意见,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的政策实施绩效,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针对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结合研究对象掌握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动态,对本文相关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梳理行文理论依据,为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完善政策实施的相关建议奠定可行性基础。其次,从自然资源、经济产业、社会民生三个方面阐述伊春市总体概况;查阅有关资料,从实施历程、实施内容等方面阐述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概况;结合政策实施实际情况分析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全面相关、可行性等原则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进一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相关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评价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根据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结合伊春市在实施天保二期工程政策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完善伊春市后续天保工程的政策建议,为伊春市后续天保工程政策实施及天然林修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李鉴奇[2](2019)在《依托天保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是一个以我国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大型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自工程实施以来,我国不断增植树木,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果,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推进,工程中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为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不断完善工程的各项实施,让该工程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天保工程的现状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天保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天保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最后以伊春作为例,结合天保工程实施的现状,探索了工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同时针对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新时代如何依托天保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期天保工程未来顺利推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真正实践“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李秀民[3](2014)在《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对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延边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国家的生产生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将通过对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研究建立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并选取较为典型的珲春林业局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四方面深入分析天保工程实施理论,为研究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及评价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森林资源概况、特殊性和长白山森工集团有限公司情况四方面对延边林区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首先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进行分析,从森林资源恢复、结构调整、富余职工分流、职工收入、林区环境、社会职能剥离六个方面分析其主要成效并进行成效分析。然后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内容、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构想、政策与资金投入、保障措施、效益分析和组织领导九个方面。基于对延边林区基本情况以及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本文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方面进行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而研究构建起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总目标层(1个指标)、一级指标层(3个指标)、二级指标层(12个指标)和三级指标层(26个指标)四个层次。在评价方法上,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取得各指标实际值后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得到各指标评价值,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值,即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本文参照天保工程检查验收标准和评定办法,确定实施效果评价等级: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优秀;综合得分在80-89分,良好;综合得分在70-79分,中等;综合得分在60-69分,合格;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不合格。本文以珲春林业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天保工程一期末与实施前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一期末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实施前比较三方面对其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81分、85分和89分,评价结果均为良好。基于评价结果,从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和全民创业三方面对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国政[4](2011)在《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如何,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极大。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天然林退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退化天然林恢复的措施。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对于检验天保工程的实施质量,也为下一步工程政策的调整、以及重新规划工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本文在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及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西南四省作为案例点,利用国家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统计数据和西南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研究和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效研究,运用调查分析法对天然林的退化原因研究,采用价值计量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的进行评价。1、建国后,由于对森林生态功能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对森林进行了破坏;改革开放后,由于进行山、林承包制和政府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砍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破坏,不仅会严重减弱森林生态功能,而且自然灾害濒发,导致贫穷、失业、疾病,甚而至于激化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危及执政党的政权。因而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森林蓄积也在缓慢增长,我国森林资源整体质量开始好转,反映森林结构的各项指标朝着合理化方向转变,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也说明天保工程已初见成效。2、根据对西南地区退化天然林恢复现状调查和分析,天然林退化的原因也可概括为:一种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开发方式不合理,如天然林采伐、毁林开荒;间接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如人地矛盾突出、国家对经济调控不力、贫困问题困扰;但根本原因是政府行政作为不当和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具体体现在改革中的决策失误。3、天保工程的实施,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调减和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营造林,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蓄积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有所改善,龄组结构和林种结构渐趋合理,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表明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历史性转变已初见成效。4、通过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可以看出森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非木质林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碳贮库、蓄水库、基因库和能源库,在涵养水源、固碳制氧、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发展林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大的活力。总体上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正向的,取得的效益是可观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还存在一些政策问题。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主体、企业目标要符合国家目标的要求以及政府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还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等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必须首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和经济协调的意识,在发展经济上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单纯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乱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严重损害长远和全局利益,从而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还要通过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项措施,使遭受严重破坏的森林植被尽快得到恢复,从根本上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吓。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统一,从而使我国的林区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林业应把公益放在首位。公益性的事业,在体制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山地、25度以上坡地更要归国家拥有去发展林业。在经营上,要采取“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营林措施,对于公益林,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商品林,要以追求其经济效益为目标。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联系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二是本研究既用层次分析法,又用价值计量法进行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李冬生[5](2010)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为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所进行的国内“林业六大工程”之一。论文将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国有林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后续发展为对象,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系统回顾和总结,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天保工程的意义及其与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天然林保护工程第一阶段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机制与体制等管理问题、天保工程后继产业发展、国有林权制度及伊春国有林区改革实验和天然林的家庭管护模式等问题。从目前关于国有林区及其天保工程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天保工程本身的研究,并侧重于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发现,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由来已久。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观念、体制、政策、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引起的。从简单的采伐天然林资源获取木材产品和经济利益,到多种经营和发展旅游,乃至限制(或禁止)对于天然林资源的采伐等,能够从外部迫使林区和企业改变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和社会试图从开发和利用公共资源上获得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引发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天保工程的设置恰恰是根据国有林区长期采伐公共森林资源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经济危困问题所采取的必要措施。限制继续采伐天然林资源是解决国有林区问题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的全部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必须从体制、政策、管理措施上解决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主体、客体和方式。研究认为,半个多世纪的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发展进程具有显着的特点:一是国有林区开发利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林业企业单一主题开发利用转变为林业企业、地方和私人多种主体;二是开发利用的客体—资源也从单纯的天然林地和森林转变为在土地公有,森林和林木的天然更新、企业经营的人工林、社会拥有的农业、牧业用地,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用地等,甚至部分林区还存在有个人营林活动形成的私有林木资源;三是开发利用方式从单纯的天然林采伐发展到农业、木业、林业生产等丰富的生产利用内容。但是,无论问题如何复杂,研究分析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管理问题必须围绕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核心,紧紧抓住林区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过程而展开。最后,在深入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国有林业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程实施背景的基础上,以国有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开发与利用,以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社会生产过程为基本视角,提出了目前在国有林区形成的森林资源增长、林区发展、林业企业经营的“三林问题”。对于国有林区存在的“三林问题”的成因、范畴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性分析了影响“三林”关系的林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提出了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林业职工采取灵活就业,林业企业在保护天然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借助科技手段和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事业和企业两种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林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公共森林及林地、企业商用林地、林区社会的林用地三种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研究建立了林区公共森林资源的增长—林业事业管理、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三种效益评价机制等。

何继新[6](2009)在《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全面实施、和谐林区构建和国有森工企业改制以及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以来,整个吉林省国有林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厘清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实际情况和规律,构筑一个能够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并符合吉林省国有林区状况的新型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体制,是当前推进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和重要任务。本文从当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现实视角将天保工程在吉林省国有林区全面实施以来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选择吉林省国有林区这一典型区域对其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发展运行状况、规律和供给机制构建进行研究。同时,本文从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发展过程和当前现状出发,以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现代林业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特殊性作为前提,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研究相结合、演绎和归纳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上界定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以及政府供给相关规范涵义;厘清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事实和一般性规律;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对国有林区职工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进行分析;基于当前国有林区现实状况和公共财政框架,研究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和客体、供给规模和结构、供给行为和效率,探讨建立长效需求、筹资和供给管理等若干有效的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实施机制设计理论模型,提出相应供给政策创新方案并对此进行的规范解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在界定了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满足国有林区发展目标和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和谐林区和小康社会构建客观要求;耦合社会转型,协同改革稳步推进;改善国有林区各种环境,促进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特殊依据体现在:协同性、政府主导性、生态基础性、社会治理性和政策制度依赖性。(2)国有林区从计划管理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不同阶段背景下的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有着明显差异,尤其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出现了政府供给职能强化和市场转换,政府供给投融资对象效率提高,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3)依据建构的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初步分类体系框架,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明晰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客体的时间和价值层面目标体系,供给总体范围和重点范围,政府与市场的公共边界性范围、政府内部层级性范围。(4)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定位是以公共财政下的政府供给为主,适当转移基本公共产品供给责任重心,让省、县一级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过渡时期区别对待国有林区乡镇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作用和责任。森工企业组织结构及相应职能应该被重新整合归位,不同供给主体应该找到其发挥作用的场所。(5)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方式正在由内部收益分配的隐性供给、集权式单中心管理向公共财政的显性供给、放权式多中心治理转变。供给渠道上,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额度大幅增加;地方政府预算内配套资金投资额度下降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稳定,并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天保工程中央财政专项事业投资一直是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主要资金渠道。供给决策上,强调了决策理念正在由“生产导向的分配财政”到“消费导向的公共财政”转变;决策模式正在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上下结合”转变。供给管理模式上,强调当前实行项目法人制、推广项目“代建制”是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改革的必然趋势。(6)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存在着较强的周期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规律性。宏观环境的变动,尤其政府层面宏观上的制度性安排和政策取向是其波动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其对国有林区林业总产值贡献的效率波动幅度大,具有不稳定性。供给资金到位率和管理效率也较高。职工年收入水平、供给分权程度和财政分权程度等变量构成影响政府供给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政府供给规模具有比较显着和稳定的持续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7)大部分政府供给投资投向了以围绕营林育林为主要内容和范围的林业生态建设类公共产品。国有林区三大区域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投资存在不均衡状态。延边林管区一直是主要的国家投资区域,投资下降幅度最大。(8)政府供给规模是林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成因,并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对林业生产总值有解释力。从短期来看,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资金要素的变化与林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方向具有反方向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政府增加林业中的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资金的投入可以带来大于投入的产出。(9)国有林区职工居民公共产品紧迫性需求优先序和重要性优先序更多地集中在生活类公共产品需求上面,生产类公共产品供给集中在造林建设上面。目前政府供给方向与公共需求偏好基本上吻合,需求满意强度较高的是生产类公共产品,生活类公共产品的满意度较低,尤其是住房、生活环境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0)围绕需求、筹资和供给管理一体化三个层面提出并阐释了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长效供给机制构建。包括: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结合的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和显真机制和不同层级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中心筹资模式;构建和创新目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管理制度。

邢美华[7](2009)在《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被定位于以提供木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工业原料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依赖于森林资源发展的林区面临着严重的“三林”问题。“三林”问题集中表现为林业生产力低下,而林业产出率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四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以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为试点的林权制度改革也同时开展,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本文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分析此次林改的绩效,并从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方面深入评价其改革效果,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生态目标,及其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体系。本文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不合理利用的制度因素,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理分析方法从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及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三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与目标实现的保障体系。运用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国有林区的伊春和集体林区的福建、江西、湖北的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其林改前后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及森林生态效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改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影响。在我国提出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背景下,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阐述,以探究林改对林区产业及生态的影响与林区目标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如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新一轮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区资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林区林业资源利用有了明显好转,林区产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林改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林业生态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顺利实现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目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章节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上,并由表及里,从对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影响的分析深入到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两方面影响的分析,并就如何顺利实现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新意。(2)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林业具有优先提供生态效益的属性,本文在一般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同时将生态化目标引入林业产业结构的评价之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生态化为内容、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在研究结论上,揭示了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尚难以实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深层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林区发展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两大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大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出有利于推进“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对完善林权改革政策、指导林区林改实践和不断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曹文[8](2008)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张晓静[9](2008)在《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林区贫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林区贫困问题越发突出,如何消除林区贫困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林区脱贫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对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目标至关重要。自1998年我国先后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以来,工程建设给实施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带来了很大变化,推动了工程实施地区各方面的发展。那么,林业重点工程,特别是生态工程对林区贫困究竟有没有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影响的结果是好是坏,能否通过工程的实施改变林区贫困的面貌,是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以社会发展理论以及贫困理论为指导,利用项目影响和评价分析方法,论证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并结合天保工程的实施,借鉴国内外的脱贫实践经验,提出如何消除林区贫困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一方面可以建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评价理论,丰富和完善社会发展理论、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贫困及反贫困理论,也对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林区贫困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林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找出消除林区贫困的途径,为解决当前中国林区贫困问题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在界定林区贫困的概念、设置和确定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以及评价方法、构建推进天保工程实施、消除林区贫困的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创建,找到一种分析生态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的初步方法。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得出:我国林区仍存在贫困,天保工程实施对消除林区贫困有积极影响,国内外脱贫道路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践可作为借鉴,以及林区脱贫需要进一步构建政策保障机制的结论。

王心同[10](2008)在《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这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成为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为加快林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充分肯定了林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由于林业既可以是一种天然资源,也可以进行人工培育,既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林业资源的培育,既不可能仅仅靠市场来完成,也不必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但在林业经济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林业进行支持和调控。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基本理论、政策学、林业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借鉴,同时借鉴森林经营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林业经济政策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林业发展,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实施上述林业经济政策的具体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基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对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林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对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等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在林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设计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促进林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系统梳理了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并对这些林业经济政策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2)设计了包括林业产业政策、林业财政政策、林业税费扶持政策、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林业贸易政策和林业国际化政策等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3)提出了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操作性、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林业财政投入、产权改革、国际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等具体政策措施。

二、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天保工程
        2.1.2 林业政策
        2.1.3 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方法理论
        2.2.3 协调发展理论
        2.2.4 综合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经济生产概况
        3.1.3 社会民生概况
    3.2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概况分析
        3.2.1 实施历程
        3.2.2 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内容与政策构成
        3.2.3 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成效
    3.3 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政策执行监督体系不健全
        3.3.2 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低
        3.3.3 政策实施人员专业化程度低且缺乏专业人才
        3.3.4 政策执行部门基础建设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选取
    4.1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4.1.2 评价指标构建的依据
        4.1.3 评价指标构建的思路及原则
        4.1.4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评价方法的选取与步骤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4.2.2 绩效模糊评价集的确定
        4.2.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4.3 本章小结
5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样本选择
    5.2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5.2.1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效果评价过程
        5.2.2 伊春市天保二期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5.3 伊春市天保二期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5.3.1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5.3.2 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5.3.3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完善伊春市后续天保工程政策实施效果的建议
    6.1 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相关政策
        6.1.1 进一步出台后续产业扶持政策
        6.1.2 调整天保资金的投入来源及使用方向
        6.1.3 制定配套政策保障民生
    6.2 完善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6.2.1 完善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6.2.2 构建天保政策实施的协同治理体系
    6.3 完善人才政策机制
        6.3.1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6.3.2 细化人才激励政策
    6.4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工作认识及宣传力度
        6.4.1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工作认识
        6.4.2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6.5 加强政府的基础能力建设
        6.5.1 健全政府部门管理体制
        6.5.2 加强政府政策执行能力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依托天保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天保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及重要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天保工程
        三、实施天保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四、当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向法制化
    第二节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问题
        一、森林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
        二、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人为导致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
        四、环境污染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民众生态意识的淡薄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
        三、生态保护体制不完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保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一节 天保工程主要内容及目标
        一、天然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目标
        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和内容
    第二节 天保工程的主要成效
        一、森林资源得以保护并快速增长
        二、有效控制荒漠化和荒漠化的进程
        三、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
    第三节 天保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态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森林碳汇丰富生态文明建设
        三、民生改善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推进天保工程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林区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后续补偿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善天保工程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科学调整天保工程实施方案
        一、尽快颁布保护条例,建立依法管理机制
        二、健全政府扶持林业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天保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节 完善天保工程资金政策
        一、完善资金投入政策
        二、完善资金监管政策
    第三节 调整转产分流政策
        一、完善人员安置政策
        二、产业扶持政策
        三、企业转制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依托天保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以伊春为例
    第一节 伊春天保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资金情况
        二、天然林管护经营情况
        三、天保二期实施情况
    第二节 伊春实施天保工程的成效与困境
        一、伊春实施天保工程的成效
        二、伊春实施天保工程的困境
    第三节 伊春依托天保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林区干部教育培训
        二、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三、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五、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
        六、实施生态移民的政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天保工程的界定
        1.1.2 天保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1.3 选题理由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森林资源价值理论
        2.1.1 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2.1.2 森林资源的价值
        2.1.3 森林资源价值的确定
    2.2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2.2.1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2.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2.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
        2.3.1 林业分类经营概念
        2.3.2 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3.3 国外林业分类经营评析
        2.3.4 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研究
    2.4 协调发展理论
        2.4.1 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2.4.2 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
        2.4.3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分析
        2.4.4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延边林区情况分析
    3.1 延边州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
    3.2 延边州社会经济概况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3 延边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4 延边林区特殊性
    3.5 长白山森工集团(原吉林延边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情况
        3.5.1 体制沿革
        3.5.2 资产情况
        3.5.3 企业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4.1 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分析
        4.1.1 主要成效
        4.1.2 成效分析
    4.2 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分析
        4.2.1 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4.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重点内容
        4.2.4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
        4.2.5 产业发展构想
        4.2.6 政策与资金投入
        4.2.7 保障措施
        4.2.8 效益分析
        4.2.9 组织领导
    4.3 本章小结
5 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5.1.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1.3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5.1.4 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性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生态效益指标
        5.2.2 经济效益指标
        5.2.3 社会效益指标
        5.2.4 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
    5.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5.4 评价方法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4.3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5 评价等级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以珲春林业局为例
    6.1 珲春林业局基本情况
        6.1.1 珲春概况
        6.1.2 珲春林业局概况
    6.2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二期情况
    6.3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6.3.1 指标权重
        6.3.2 指标评价值
        6.3.3 综合评价值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6.4.1 森林经营
        6.4.2 林业产业
        6.4.3 全民创业
    6.5 问题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的相关概念
        2.1.2 国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2.1.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1.4 关于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
        2.1.5 研究评述与发展趋势
    2.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2.2.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遵循的原理
    2.3 文献综述结论
3 西南地区概况
    3.1 西南地区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面积
        3.1.2 自然条件
        3.1.3 自然资源
    3.2 社会和经济情况
        3.2.1 人口及其结构与分布
        3.2.2 交通
        3.2.3 土地利用结构
        3.2.4 林业产业总产值
    3.3 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评述
        3.3.1 自然与资源条件评述
        3.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述
        3.3.3 生态环境评述
    3.4 小结
4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状况及退化原因
    4.1 引言
    4.2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状况
        4.2.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实施前森林资源变化
        4.2.2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4.3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毁坏后造成的后果
        4.3.1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4.3.2 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4.4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退化原因
        4.4.1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退化原因调查研究
        4.4.2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4.5 小结
5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
    5.1 引言
    5.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内容与措施
        5.2.1 天保工程的实施概况
        5.2.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阶段目标
        5.2.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主要措施
    5.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以及对森林资源恢复的影响
        5.3.1 森林资源的变化
        5.3.2 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得到恢复性增长
        5.3.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中期目标基本实现
        5.3.4 林区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
        5.3.5 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5.3.6 富余职工得到安置、职工工资不断增加
        5.3.7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5.4 小结
6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研究
    6.1 引言
    6.2 层次分析法介绍
    6.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概述
        6.3.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6.3.4 结果与分析
        6.3.5 如何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6.4 小结
7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价值计量研究
    7.1 引言
    7.2 评价指标
    7.3 评价方法
    7.4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7.4.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4.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7.4.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社会效益
    7.5 总评价
    7.6 关于对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8.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8.1 存在问题
        8.1.1 发挥生态效益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生态环境还很脆弱
        8.1.2 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思想认识不统一
        8.1.3 改革时破旧而未立新,现行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8.1.4 林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林区经济发展迟缓
        8.1.5 管理问题没解决,森林资源仍不安全
        8.1.6 基础设施滞后,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8.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对策研究
        8.2.1 确立并实施林业发展战略
        8.2.2 完善体制、从制度上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8.2.3 优化产业结构,明晰林业产权
        8.2.4 加强森林资源的全民管理
        8.2.5 创新营林理念
        8.2.6 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8.2.7 建立与健全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
        8.2.8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8.2.9 探索林业发展的新模式
9 研究结论与创新
    9.1 研究结论
    9.2 原创性工作
    9.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致谢

(5)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与政策研究进展
        1.2.1 初期研究
        1.2.2 第二阶段研究
        1.2.3 第三阶段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背景和目标回顾
        3.1.1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历史背景
        3.1.2 天然林工程的主体框架
    3.2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我国天然林资源恢复的历史贡献
        3.2.1 近 10 年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基本变化
        3.2.2 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
    3.3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目标与贡献分析
        3.3.1 职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初见成效
        3.3.2 林区经济恢复性发展
    3.4 天保工程后林区及林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商用森林资源危机
        3.4.2 林区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3.4.3 森工企业发展问题
        3.4.4 天保工程区集体林农利益仍未解决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保工程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2 可持续发展能力
        4.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4.1.4 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4.1.5 公共财政理论
        4.1.6 资源经济学理论
    4.2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改革发展实践研究
        4.2.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案例研究
        4.2.2 西北、西南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的实践
        4.2.3 关于各地实施天保工程实践的小结
        4.2.4 来自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
    4.3 天然林保护地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4.3.1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4.3.2 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4.4 天然林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三林问题”
        4.4.1 “三林问题”的基本内涵
        4.4.2 林区存在的两种生产系统和社会生产过程
        4.4.3 天保工程后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经营循环框架
    4.5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改”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4.5.1 问题的提出
        4.5.2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4.5.3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基础与改革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制度探讨
    5.1 林区土地资源管理
        5.1.1 建立和完善公共森林及林地管理机构和制度
        5.1.2 企业商用林地管理
        5.1.3 林区社会用地管理
    5.2 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2.1 林区森林资源的变化——林业事业管理的基础
        5.2.2 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5.2.3 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
    5.3 关于国有林业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
        5.3.1 “双重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
        5.3.2 “双重管理体制”的管理与操作
        5.3.3 “双重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下的林业经济循环框架
        5.3.4 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体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4 公共制度保障
        5.4.1 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政体制
        5.4.2 建立适应国有林管理新体制的事业资金渠道
        5.4.3 加大林业职工分流安置支持力度
        5.4.4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
        6.2.1 本研究创新之处
        6.2.2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认识
        1.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1.3.3 国外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1.3.4 评价和结论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对象界定
    1.6 研究方法
2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相关概念界定
    2.1 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的界定
    2.2 林区、国有林区和吉林省国有林区的界定
        2.2.1 林区概念的界定
        2.2.2 国有林区概念和特征
        2.2.3 吉林省国有林区界定
    2.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和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
        2.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概念
        2.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
    2.4 本章研究小结
3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理论依据
    3.1 公共产品供给最优理论、次优理论和第三优理论
        3.1.1 公共产品供给最优理论
        3.1.2 公共产品供给次优理论和第三优供给理论
    3.2 公共产品供给的现代公共财政理论
        3.2.1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失灵
        3.2.2 市场规制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失灵
    3.3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现代林业理论
    3.6 其它理论依据——借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研究
    3.7 本章研究小结
4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现实依据
    4.1 满足国有林区发展目标要求和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的需要
        4.1.1 国有林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4.1.2 国有林区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4.1.3 国有林区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的需要
        4.1.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偏好的转变
        4.1.5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非均衡
    4.2 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构建和谐林区和小康社会
    4.3 耦合社会转型,协同改革稳步推进
    4.4 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5 本章研究小结
5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特殊性依据
    5.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协同性
    5.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政府主导性
    5.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生态基础性
    5.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社会治理性
    5.5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政策制度依赖性
    5.6 本章研究小结
6 演进和变迁: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进程回顾
    6.1 完全的计划管理体制阶段(1949—1979年)
        6.1.1 完全计划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背景
        6.1.2 完全计划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
    6.2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1979—1992年)
        6.2.1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背景
        6.2.2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
    6.3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
        6.3.1 市场经济管理阶段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背景
        6.3.2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几个重大变革回顾
        6.3.3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分析
    6.4 本章研究小结
7 吉林省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客体分析
    7.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的分类
        7.1.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的分类理论与评述
        7.1.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分类的依据
        7.1.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分类体系
    7.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目标
        7.2.1 时间层面: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目标
        7.2.2 价值层面: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目标
    7.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范围
        7.3.1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总体范围界定内容
        7.3.2 市场与政府的公共边界性: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范围
        7.3.3 政府的层级边界性: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范围
    7.4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重点
    7.5 本章研究小结
8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分析
    8.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的界定
    8.2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的变迁
        8.2.1 传统体制时期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
        8.2.2 经济转型时期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
        8.2.3 现代林业时期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
    8.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定位依据
        8.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和政府的任务、职能内容要求
        8.3.2 国有林区体制转轨中公共产品市场供给体系、机制的缺失
        8.3.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特殊要求
        8.3.4 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定位不明确的现实困境
    8.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定位
        8.4.1 政府和市场分工框架下的政府供给责任主体定位
        8.4.2 各级政府之间分工框架下的政府供给责任主体定位
        8.4.3 政府和国有森工企业分工框架下的政府供给责任主体定位
    8.5 本章研究小结
9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分析
    9.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一般性理论评述
    9.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方式分析
        9.2.1 隐性和显性:内部收益分配到公共财政
        9.2.2 集权和放权:单中心管理到多中心治理
    9.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渠道分析
        9.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资金来源
        9.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渠道
    9.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决策分析
    9.5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管理模式分析
        9.5.1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项目的相关利益主体构成与关系
        9.5.2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项目的管理模式
    9.6 本章研究小结
10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分析
    10.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衡量指标及选择
    10.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直观描述和变化分析
        10.2.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总体变化趋势
        10.2.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投入产出规模变化
        10.2.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投资与政府供给资金收入比较分析
        10.2.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实际到位资金与计划下拨资金的比较分析
    10.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决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10.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决定的相关理论分析
        10.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决定的实证分析
    10.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预测分析:基于灰色系统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10.4.1 灰色时间序列生成
        10.4.2 建模测算
        10.4.3 模型检验
        10.4.4 模型预测
        10.4.5 结论分析
    10.5 本章研究小结
11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结构分析
    11.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总体结构发展和变动分析
    11.2 公共资本性产品支出和公共服务性产品支出结构发展和变动分析
        11.2.1 公共资本性产品支出发展和变动分析
        11.2.2 公共服务性产品支出发展和变动分析
    11.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区域分布和变动分析
        11.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区域分布分析——静态视角
        11.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区域变动分析——动态视角
    11.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内部结构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供给级次的角度
    11.5 本章研究小结
12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增长效率分析
    12.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
        12.1.1 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与经济增长:一般性分析
        12.1.2 基于C—D函数: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经济效应模型
    12.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经济增长: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12.2.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概述
        12.2.2 目的和变量
        12.2.3 面版数据平稳性检验与分析
    12.3 本章研究小结
13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公共需求偏好分析
    13.1 理论和现实: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背景
        13.1.1 理论背景
        13.1.2 现实背景
    1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研究范畴的界定
        13.2.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界定
        13.2.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对象界定
    13.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研究设计
        13.3.1 调查研究目的
        13.3.2 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13.4 基于DIY调查问卷: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实证分析
        13.4.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实证分析
        13.4.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满意度实证分析
    13.5 本章研究小结
14 需求、筹资、供给管理: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长效供给机制构建
    14.1 重要前提:改革和完善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14.1.1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的现实难点
        14.1.2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的现实基础
        14.1.3 改革和完善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14.2 构建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4.3 构建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长效筹资机制
        14.3.1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明晰供给职责
        14.3.2 建立公共治理框架下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中心筹资模式
    14.4 构建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管理机制
        14.4.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筹资与生产的有效组合方式
        14.4.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管理制度模型
    14.5 本章研究小结
15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15.1 研究结论
    15.2 研究主要创新点
    1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7)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1.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范畴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林业资源与森林资源
        2.1.2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2.1.3 林业三次产业划分
        2.1.4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1.5 林权与林权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及制度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现代林业理论
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问题剖解
    3.1 两种发展观与两种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1 基于传统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3 林业资源传统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分析
        3.2.1 1949—1978年的木材主导利用模式
        3.2.2 1979—1992年的综合利用模式
        3.2.3 1992年—现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利用模式
    3.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1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2 木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4 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5 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林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林业资源利用中的基本矛盾
4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制度因素探析
    4.1 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水平
        4.1.3 技术水平
        4.1.4 政策环境
        4.1.5 制度
        4.1.6 影响因素评述
    4.2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状况
        4.2.1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划分
        4.2.2 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弊端
    4.3 明晰产权是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4.3.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产权
        4.3.2 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4.3.3 产权明晰的基本要求
        4.3.4 明晰产权的主要途径
    4.4 以产权明晰为主要标志的林权制度改革
        4.4.1 我国历次林权制度变革
        4.4.2 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5 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林业资源利用评价
    5.1 林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内容
    5.2 集体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2.1 调查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3 林改区域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4 林改区域林木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5 林改区域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6 林改区域景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3 国有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3.1 研究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3 林改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情况
    5.4 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总体现状评价
        5.4.1 林地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2 林木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4 景观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6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6.1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2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3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6.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分析
        6.2.1 SSM分析方法概述
        6.2.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3 福建省林改前后林业产业变化情况分析
    6.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6.3.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判标准
        6.3.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拓展
        6.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6.3.4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概况
        6.4.2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分析一以福建省为例
        6.4.3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1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分析
        7.1.1 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分布
        7.1.2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7.2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2.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回顾
        7.2.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2.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7.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7.3.1 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生境特征
        7.3.2 调查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8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目标的构建
    8.1 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战略的提出
    8.2 我国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构建
        8.2.1 林业产业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2 林业生态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2.3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制定
        8.2.4 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的林业资源利用原则
    8.3 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的构建
        8.3.1 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目标的基本要求
        8.3.2 林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8.3.3 基于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林区林业产业发展顺序
    8.4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构建
        8.4.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8.4.2 林区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的目标界定
        8.4.3 林区完备生态体系构建的原则及重点措施
9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
    9.1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1.1 加拿大林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2 德国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3 日本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4 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9.2 林权改革中对林区林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
        9.2.1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9.2.2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9.2.3 这些问题对林区目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9.3 实现林区发展目标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9.3.1 制度保障
        9.3.2 政策保障
    9.4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9.4.1 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
        9.4.2 森林保险制度构建
        9.4.3 采伐限额制度完善
        9.4.4 公益林保护制度创新
    9.5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9.5.1 政府对林企与林农的支持方向
        9.5.2 切实增强林业企业发展能力
        9.5.3 不断加大对林农的信贷支持
        9.5.4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
        9.5.5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工程建设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一览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8)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技术路线
2 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天然林资源概况
        2.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规模与分布
        2.1.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2.2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2.2.1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2.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3 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
        2.3.1 人口急剧增长和毁林开垦
        2.3.2 对森林认识的偏差
        2.3.3 山区老百姓生活贫困
        2.3.4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导向失误
        2.3.5 市场失灵的存在
        2.3.6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与环境污染
    2.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2.4.1 林区森林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2.4.2 林区社会发展出现困难
    2.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
        2.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特点
        2.5.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
        2.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容
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
    3.1 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3.1.1 天然林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
        3.1.2 天然林资源的外部性
        3.1.3 天然林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
    3.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必然性
        3.2.1 公共财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3.2.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性分析
        3.2.3 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3.2.4 对营林造林者给予财政支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3.3.1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3.3.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3.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3.3.4 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3.3.5 公共财政的构建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
    4.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政策设计
        4.1.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2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要素的确立
    4.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宏观分析
        4.2.1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分析
        4.2.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4.3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的区域分析
        4.3.1 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3.2 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四险”补助和混岗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
        4.4.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的财政政策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评价
    5.1 天然林保护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分析
        5.1.1 公共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的目标
        5.1.2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
    5.2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的生态效益评价
        5.2.3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5.3.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社会效益
        5.3.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
    5.4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5.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经济效益
        5.4.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
    5.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5.5.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工程建设成为中央财政的长期负担
        5.5.2 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引导,尚未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5.5.3 工程投资选择静态标准不合理
        5.5.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5.5.5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缺乏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
        5.5.6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6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保护森林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比较
        6.1.1 发达国家与森林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6.1.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
    6.2 保护森林资源的税收政策的比较
        6.2.1 发达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2.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3 保护森林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1 发达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2 发展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4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政策
        6.4.1 美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6.4.3 英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4 日本的造林补助政策
        6.4.5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6.5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6.6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6.6.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总结
        6.6.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借鉴
7 案例研究:小陇山实施天保工程财政投资绩效分析
    7.1 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
        7.1.1 自然地理状况
        7.1.2 社会经济状况
        7.1.3 森林资源状况
        7.1.4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7.2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执行情况
        7.2.1 木材产量调减
        7.2.2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加大
        7.2.3 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
        7.2.4 育苗面积扩大,出圃苗木增加
        7.2.5 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足额到位
    7.3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7.3.1 建立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和新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机制
        7.3.3 积极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7.3.4 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资金报账制和内部审计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7.4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7.4.1 全局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7.4.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7.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7.4.4 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8 完善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8.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对策
        8.1.1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8.1.2 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地方财政补偿
        8.1.3 公共财政要及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农民的利益补偿
        8.1.4 公共财政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对林场、森工企业进行支持
        8.1.5 公共财政要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建立政府赎买公益林制度
        8.1.6 公共财政要扶持商品林的生产
    8.2 加大长江、黄河上游贫困山区政府扶贫力度的政策建议
        8.2.1 抓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经营
        8.2.2 加大扶贫力度,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8.2.3 加快工程区贫困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8.2.4 对贫困山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8.2.5 把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
        8.2.6 鼓励全社会参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转产项目和扶贫开发
        8.2.7 坚持天然林保护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
    8.3 加大政府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3.1 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8.3.2 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8.4 拓宽社会资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监管
        8.4.1 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的扶持力度
        8.4.2 完善天保工程的保险制度,保证工程稳健运行
        8.4.3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资金运营的监管和稽查
9 结论与讨论
附表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情况表(第一批)
附表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触机构债务免除情况(第二批)
参考文献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林区贫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出现
        1.1.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对林区产生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林业生态工程相关问题研究
        1.3.2 天保工程影响与评价研究
        1.3.3 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1.3.4 贫困概念研究
        1.3.5 林业生态工程与消除林区贫困研究
        1.3.6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1.5 课题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走访与召开座谈会
        1.5.3 抽样与典型调查分析法
        1.5.4 对比分析法
        1.5.5 参与性农村调查评估法
        1.5.6 专家判断法
        1.5.7 对象评定法
        1.5.8 综合分析评价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社会发展理论
        2.1.2 科学发展观
        2.1.3 其它相关理论依据
    2.2 评估理论与方法
        2.2.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2.2 林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理论
3 我国林区贫困现状
    3.1 我国林区概况
        3.1.1 我国森林资源总体情况
        3.1.2 我国林区划分
    3.2 林区贫困的概念
        3.2.1 什么是贫困
        3.2.2 我国贫困标准划分和贫困地区类型的确定
        3.2.3 中国对小康标准界定
        3.2.4 林区贫困的概念
    3.3 我国林区贫困现状
        3.3.1 林业系统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2 国有林区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3 集体林区职工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4 天保工程区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5 林业生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6 林区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3.3.7 天保区内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减少
        3.3.8 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
4 我国林区贫困的致因分析
    4.1 贫困致因理论
        4.1.1 单因素致因理论
        4.1.2 综合因素致因理论
    4.2 林区贫困致因分析
        4.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4.2.2 人口膨胀对林区发展形成巨大压力
        4.2.3 国家对林区投资相对较少
        4.2.4 林业体制改革滞后,限制了林区生产力发展
        4.2.5 科技对林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影响林区整体效益提高
        4.2.6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恶劣
5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及评价方法设计
    5.1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及评价方法设计的理论依据
        5.1.1 农村扶贫项目评价指标的设置
        5.1.2 林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的应用
    5.2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和方法的设计
        5.2.1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的设计原则
        5.2.2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指标的设定
        5.2.3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6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的企业样本实证分析
    6.2 天保工程对样本企业贫困影响分析
        6.2.1 样本企业经济影响指标
        6.2.2 样本企业生态影响指标
        6.2.3 样本企业社会影响指标
        6.2.4 样本企业心理影响
    6.3 天保工程对样本企业贫困影响的综合评价
        6.3.1 确定参与评价的影响指标内容及权重
        6.3.2 综合评分
        6.3.3 计算综合评分结果
7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的样本县实证分析
    7.1 天保工程对样本县贫困影响分析
        7.1.1 样本县经济影响指标
        7.1.2 森林资源状况及水土保持指标
        7.1.3 样本县社会影响指标
    7.2 天保工程对样本县贫困影响的综合评价
        7.2.1 确定参与评价的影响指标内容及权重
        7.2.2 综合评分
        7.2.3 计算综合评分结果
8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综合分析
    8.1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分析
        8.1.1 实施天保工程与林区消除贫困的目标一致
        8.1.2 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林区贫困的消除
        8.1.3 林区贫困阻碍了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8.1.4 天保工程对林区贫困影响短期效益不显着
        8.1.5 影响效果前景乐观
    8.2 天保工程实施面临的问题与阻力
        8.2.1 安置计划存在缺口
        8.2.2 社会保险资金缺额较大
        8.2.3 造林管护费用低不利于工程建设质量
        8.2.4 林业企业负债累累
        8.2.5 地方财政困难
        8.2.6 人工林禁伐后缺乏补偿政策
        8.2.7 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缺位
9 国内外脱贫道路实践
    9.1 国外部分国家的扶贫措施借鉴
        9.1.1 美国的“南部地区政府和国会实施扶贫计划”
        9.1.2 法国的“山区建设计划”
        9.1.3 欧盟的“基金援助”
        9.1.4 德国的“拨款和贷款政策”
        9.1.5 印度的“看东北政策”
        9.1.6 日本的“发展农业基础建设”
        9.1.7 国外扶贫措施的借鉴与启示
    9.2 国外部分国家生态工程实施的启示
        9.2.1 美国“罗斯福工程”
        9.2.2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
        9.2.3 法国“林业生态工程”
        9.2.4 加拿大“绿色计划”
        9.2.5 印度“社会林业计划”
        9.2.6 日本“治山计划”
        9.2.7 国外生态工程对消除林区贫困的作用
    9.3 中国脱贫道路的选择——《中国21世纪行动议程》
10 天保工程消除林区贫困的政策保障机制
    10.1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10.1.1 加快国有重点森工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国有林区生产力发展
        10.1.2 放活林地使用权,加强民营者的产权保护,完善集体林产权制度
        10.1.3 建立林地林木交易市场
    10.2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10.2.1 实现“四大转变”
        10.2.2 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10.2.3 实行择优扶强战略
        10.2.4 出台后续产业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10.2.5 调整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10.3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10.3.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10.3.2 吸引社会参与
        10.3.3 探索国家收购途径
        10.3.4 开展森林资源保险
    10.4 加大林业税费制度的改革步伐
        10.4.1 取消原木、原竹的农业特产税
        10.4.2 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10.4.3 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
        10.4.4 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予以规范
        10.4.5 加强监督,避免随意性收费,纠正不规范行为
    10.5 调整木材采伐限额制度
    10.6 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10.7 深化科技改革
11 结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本研究的创新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论文成果
致谢

(10)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况
    2.1 理论基础
        2.1.1 林业理论的发展
        2.1.2 经济政策理论
    2.2 林业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概况
        2.2.1 国外林业经济政策现状
        2.2.2 我国学者对于林业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
3 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3.1 中国林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3.1.1 气候
        3.1.2 地貌
        3.1.3 土壤
    3.2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3.2.1 基本情况
        3.2.2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3.3 中国林业的开发与利用
        3.3.1 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3.3.2 我国林业发展的成就
        3.3.3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4 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3.4 小结
4 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4.1 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4.1.1 对林业发展的依赖
        4.1.2 对林业发展的促进
        4.1.3 对林业发展的负面作用
        4.1.4 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
    4.2 林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4.2.1 林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2.2 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
        4.2.3 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森林生产的外部性)
        4.2.4 林业发展与贫困问题
    4.3 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5.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5.1.1 林业产权的演变
        5.1.2 森林资源产权
    5.2 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
    5.3 林业税费政策
        5.3.1 林业税费改革历程
        5.3.2 农林特产税
        5.3.3 所得税
        5.3.4 增值税
        5.3.5 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
    5.4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政策
    5.5 林产品流通和林业市场政策
    5.6 林产品贸易政策
    5.7 封山育林政策
    5.8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6 中国林业经济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 天然林保护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1 生态方面的影响
        6.1.2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
        6.1.3 天然林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6.2 退耕还林政策对林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6.2.1 退耕还林政策在生态方面的影响
        6.2.2 退耕还林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6.2.3 退耕还林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6.3 封山育林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3.1 有利于顶极群落或稳定性较强的混交次生林的形成
        6.3.2 森林结构优化
        6.3.3 增加了天然生幼树,植被类型增多
        6.3.4 林木生长量增加
        6.3.5 林地植被的盖度增加
        6.3.6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6.3.7 封山育林投资效率高
        6.3.8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6.3.9 增加收入
        6.3.10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6.4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6.4.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成为必然选择
        6.4.2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
        6.4.3 非公有制林业面临的问题
    6.5 林业产权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5.1 当前林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6.5.2 林业产权改革的思路
    6.6 林业流通和市场政策的影响分析
        6.6.1 当前林业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推进林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6.7 林业税费政策的影响分析
        6.7.1 当前林业税费政策的弊端
        6.7.2 林业税费改革的建议
7 当前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评价
    7.1 林业产权改革的分析评价
    7.2 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分析评价
    7.3 林业税费政策分析评价
    7.4 林业市场改革的分析评价
    7.5 林业重点工程政策的分析评价
8 促进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
    8.1 林业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8.2 中国林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8.2.1 发展原则
        8.2.2 发展目标
    8.3 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8.4 林业产业政策
        8.4.1 林业产业政策的目标
        8.4.2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
        8.4.3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
        8.4.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
        8.4.5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8.5 林业财政政策
        8.5.1 林业财政政策的构成
        8.5.2 建立促进林业投资的政策框架
        8.5.3 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8.6 林业税费扶持政策
    8.7 林业贸易政策
    8.8 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8.8.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8.8.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8.9 林业国际化政策
        8.9.1 林业国际化政策构成
        8.9.2 利用林业国际化规则完善林业发展
9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 张铭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依托天保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D]. 李鉴奇.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3]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李秀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4]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国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5]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D]. 李冬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4)
  • [6]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D]. 何继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7]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D]. 邢美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8]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9]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林区贫困的影响研究[D]. 张晓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 王心同.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