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

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

一、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篇(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杰[1](2021)在《小接地电流系统高阻故障检测与选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系到人身触电安全的高阻接地故障的检测在国内目前还处于技术空白,目前配电网专家的共识是故障检测水平最高约1-2kΩ,而实际应用中多数接地工况下远大于2-3kΩ,可达10kΩ。即便是20kΩ过渡电阻的接地故障并不鲜见,而传统保护无法灵敏检测到此类高阻,继而引发人身触电伤亡和接触物起火等灾难性事件。单相接地故障的快速处置已经成为配电网中的一种共识,现有的故障快速处置主要有三种手段,分别是中性点安装全补偿装置、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和故障的选线保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选线保护,现有的选线方法针对高阻存在一定的弊端。论文采用降低启动门槛值并提出一种启动与选线一体化的算法,达到对高阻故障的灵敏与可靠的检测。同时,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利用相似性原理的故障保护方法。首先,论文分析了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传变特性,表明了两种互感器在有其各自的幅频响应与相频响应。使用有理函数的方法对互感器进行建模,并建立了互感器的T型等效电路可以在理论上消除互感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随频率的变化而造成的变化。但两者测量的是不同电气量,会存在测量误差。其次,分析了在不同的接地方式下,考虑非线性高阻接地故障的边界,得到在考虑非线性的前提下,过渡电阻达到1kΩ以上时,现有的方法不能灵敏检测到信号。第三,为了可靠的把零序电压启动门槛降低,分析了各种扰动与故障对零序电压带来的影响,提出利用工频电压的变化量作为启动判据,同时使用标幺制电容的方法滤除电压互感器带来的影响,使用实测电流与计算电流的相似性进行选线,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在配网中杆塔绝缘子绝缘性能下降的情况下发生故障,对相似性的影响。确认在稳态电气量中,保护动作时需要相似性小于-40%,相似性在80%以上时,判断为线路中没有故障,该动作判据可以使保护装置切除5kΩ的高阻故障。

宋国兵,张宇轩,张晨浩,侯俊杰,徐瑞东[2](2021)在《换流站传递特性及其对交直流电网保护影响》文中提出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交直流混联电网。换流器作为交直流混联系统的核心元件,连接了交流与直流电网。换流器在调控过程中具有非线性时变特性,对故障电气量的传递特性导致两侧电网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对于继电保护而言,亟需研究换流器两侧电气量之间的联系及两侧系统保护时序上的配合。该文首先介绍了换流站传递特性的数学分析方法,指出了其在进行故障分析工作时的局限性。其次,考虑换流站传递特性,对现有交流、直流保护方法进行了评估。一方面,直流侧换相失败传递至交流侧,可能导致交流侧保护出现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交流系统扰动传递至直流侧,可能影响到直流侧保护的性能。针对可能出现的交/直流保护不正确动作问题,总结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了在换流站传递特性影响下,故障特征分析和保护原理的研究思路。

王胜[3](2020)在《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对换流变差动类保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换相失败作为直流输电系统常见的故障,严重时可能危及系统稳定,特殊情况下换相失败会对换流站内主设备保护产生影响,但影响机理并不完全明确。本文在研究换相失败的影响因素及电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换相失败在特殊工况下对换流变压器(换流变)差动保护和零序差动保护的影响机理。根据保护异常动作情况下的电气量特征,给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换流变主保护的可靠性,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主要针对换相失败后电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换流变差动保护的影响和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对换相失败的影响因素以及连续换相失败的产生场景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实际参数建立了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分别分析了在故障恢复期间发生换相失败时差动电流波形特征、换相失败对换流变差动保护的影响机理及其导致保护异常动作的原因;利用离散Frechet距离算法,对换相失败所导致的换流变差动保护异常动作场景和不同故障情况下电流特征的差异进行识别,提高换流变差动保护的可靠性。分析了连续换相失败入地电流,经地网耦合与大直流入侵换流变中性线电流共同作用后,中性线零序电流的特征,及其对换流变零序电流互感器(CT)传变特性的影响,探讨了该工况下换流变零序差动保护存在的误动风险;利用ZOOM-FFT对零序差动电流的幅频特征进行细分,采用电流低频与工频频带幅值的比值作为辅助判据,有效防止该类工况可能引发的换流变零序差动保护的误动作。

金能[4](2020)在《应对保护用外部设备极端异常工况的电网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网承担着电力区域互联、电能输送与分配等重要功能,其优良的继电保护对维持电力线路乃至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电网保护的优异性能已经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然而,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电网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对保护的四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时设备、电气量采集设备、电气量传输通道/网络及二次直流电源作为继电保护的重要外部设备(以下简称“保护用外设”),其工作状况好坏将直接影响保护的性能。对于电网保护而言,尤其是作为线路主保护的纵联保护,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类型的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时钟晶振失振导致两侧采样不同步、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断线、干扰、饱和及数据传输通道/网络异常导致采样数据丢失、二次直流电源丢失导致保护设备失电等。现场一般采取识别出上述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后即闭锁或停运相关的保护,造成保护系统的动作性能严重劣化。另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电网日趋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量网络设备应用后,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将带来更为严重的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由此引发的保护动作可靠性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亟需升级或增加保护系统相关功能以提升其应对保护用外设异常的能力。考虑到外设异常是一种相对小概率事件,如果保护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也涵盖这部分功能,无疑加大了保护的运行负担,更加复杂的保护其可靠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此,需要从保护架构上进行合理设计,将这部分的功能设计成应急功能,仅在保护用外设异常的应急工况下投入,替代原有的不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保护。为此,本文针对上述变电站保护用外设异常造成的保护系统动作性能降低的问题,研究电网应急保护的系列判据及方案。针对对时设备异常导致线路纵联差动保护退出后保护动作性能降低的问题,基于相空间轨迹识别的思路,选取故障分量瞬时功率差作为重构相空间轨迹的一维时间序列,通过分析不同系统工况下相空间轨迹变化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故障分量瞬时功率相空间轨迹识别的补充式线路纵联保护新判据。该判据完全不受两侧数据失步、线路电容电流及无功补偿装置的影响,且具有免整定、超快速动作以及耐受高过渡电阻等优点。针对CT断线导致双重化配置的高压输电线路保护中的一套保护闭锁后线路保护的动作可靠性显着降低的应急工况,借助站域信息与站间直联通道,提出基于多判据冗余的输电线路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与CT断线导致线路仅剩单套保护的应急工况以及现场常用的双重化保护“2取1”跳闸方案相比,所提保护方案能够同时显着地降低保护的误动与拒动概率,并具有抗单个及多个CT异常的能力。针对站间通信信道异常导致单套配置的配电线路纵联主保护退化为就地三段式电流保护后保护可靠性低、且同样存在受电气量采集设备异常影响的问题,对上述多判据冗余保护方案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多判据冗余的配电线路就地-远方双重化应急保护方案。所提方案不仅提高了通道异常工况下配网保护的动作速度,还提升了其抗CT异常与网络攻击的能力。针对电气量传输网络异常引发全站采样信息缺失进而导致多条线路保护甚至整站保护不正确动作的极端工况,提出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及灵敏性的应急保护系统。分别对多端和双端系统设计补偿电压差判据和测量电抗百分比比较判据,并结合多端电流差动保护或方向保护以及就地距离保护实现故障准确辨识。所提应急保护系统可靠性及灵敏度高,且具备较高的带过渡电阻故障的响应能力,能有效保障全站采样信息缺失后变电站继续运行及区域电网的安全稳定。针对保护用二次直流电源丢失导致变电站保护采样、运算及跳闸功能彻底失效的极端工况,提出两种高性价比的变电站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为实施基于远方跳闸的线路应急主保护奠定物质基础。进而,提出不依赖多端数据同步对时及数据完整性、基于补偿电压模量比较的应急保护新判据。所提判据灵敏度高,通过与就地距离I段保护配合,能在直流电源丢失场景下有效覆盖被保护线路的大部分故障,其选择性及动作速度均高于距离II段保护。

刘超[5](2019)在《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学术语境下,文化和思维是其中的重要关键词,思维是特定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深层内涵,是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遭世界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元认知模式。中国人喜欢追问“这有什么用”,表现出注重实用的思维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人的实用思维,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炼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和主要表现。本研究将实用思维定义为一种重视现实致用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实用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从个体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比较重视此岸世界现实满足,轻视彼岸世界来世追求;从理论与应用孰重孰轻的角度看,中国人一向重应用探究,轻理论建构;从个体参照的时间框架看,更重视当前之用,轻视长远之用。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沿着从生物适应到文化选择的理路演进,历经萌芽、发生、形成和确定四个阶段。中国人实用思维在知识、关系和宗教三个领域体现较为明显,普遍将知识、关系和宗教视为工具性和手段性存在。第二部分,梳理实用思维产生的文化缘由,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一个世界”观,重“行”之知行观与以“人”为中心之天人观,以及重视机会获得与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1)“一个世界”观将人生的目标追求置于此岸世界,关注现实性目标追求,忽视超越性目标追求。(2)重“行”之知行观与以“人”为中心之天人观的观念传统强调“知”要能够服务于“行”,强调“人”的中心地位,这一观念传统分别解构了“知”的重要性与对象性,使得中国人重视以人的需要为导向的应用研究,轻视理论研究。(3)重视机会获得和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使得中国人偏好近期利益。第三部分,主要阐明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作为一种复杂的存在,实用思维涉及相关的价值观和认识论。这一部分从实用价值观、实用认识论以及言语模式形塑思维三个方面对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进行微观探讨。中国文化已经形成重视个体和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实用价值观,形成关注现实致用的实用认识论。言语模式促使文化中已经存在的实用价值观和实用认识论自觉地进入个体的思维之中。中国人喜好追问“这有什么用”和“如何做”:“这有什么用”使得个体倾向于从“用”的角度看事观物,激发个体形成现实性目标追求,促发个体形成作用-功能认知模式;“如何做”强调方法技术的寻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回避理论解释。在特定言语模式的引导下,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追求实用。第四部分,从实用思维的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中两个基本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和“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1)对“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的回答需要追溯至两希文明,两希文明分别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在古希腊传统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概念化的形式逻辑,倾向于用元素-结构认知模式来认知事物,用数来描述与演绎自然存在,古希腊传统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智识上的准备。在希伯来传统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超越性的目标追求,积极进行着自我与意义寻求,希伯来传统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上的准备。现代科学是超越实用的结果,是人类智识力量和人格力量拒斥实用思维的双重超越。(2)对“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这一问题的心理学解答也可以从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原因的寻求。在实践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擅长运用类比推理和相关逻辑,这种思维方法将一切事物都联系起来,人与自然形成整体的存在格局,故未能成功地将人与自然进行切分,古代中国人倾向于采用作用-功能认知模式看待自然客体,对于中国人而言,数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总体看来,中国人未能有效地形成现代科学产生所必要的认知因素。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热衷于现实性的目标追求,持趋乐避苦的性格特征,主动求乐,被动受苦,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人格因素。中国人的心理羁绊于一种现实致用的思维之中,被双重的实用寻求所束缚。不论是从认知上看,还是从人格上看,古代中国人都不具备产生现代科学所必要的智识性条件和动力性条件。实用思维提升中国人适应艰辛环境的能力,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心态,增强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由于过于重视效用和功能,中国人漠视不能尽快致用的理论研究,回避超越性目标追求。中国人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心理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思维的水平,而中国人如果想要实现人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则需要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超越性要素,深彻理解希伯来传统中的超越性要素,使得超越性目标成为中国人总体目标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旭升[6](2019)在《大型发电机故障仿真及保护测试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发展,风力、光伏等间歇性电源的大规模接入以及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电网结构和运行特点发生显着变化。大型机组运行效率高、调节能力强,仍然是电网的主要支撑电源,近年来机组容量稳步提升,其功能地位愈加重要。大型机组继电保护是机组安全的首要防线,尤其涉网保护直接关系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对大型机组继电保护的实时动态测试是保障保护设备运行性能的关键技术,对于充分发挥大型机组对电网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没有可工程实用的针对大型机组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平台。论文以分析大型机组继电保护性能的动态测试为目标,通过对RTDS(Real Time Digital Power System Simulator,实时数字电力系统仿真系统)模型的分析与完善,构建大型发电机故障仿真及保护测试平台,就典型的电网和机组故障模式提出保护测试方案;进而针对RTDS缺乏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和短路故障准确模型的问题,研究故障建模方法及其实现方案,提升发电机主保护性能测试的水平。大型发电机继电保护动态测试对于实时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论文依托RTDS实时仿真软件建立大型发电机故障仿真与保护测试平台。通过分析RTDS自带PDSM发电机模型建模原理和不足,并结合机组励磁和定子绕组接口的特点,对PDSM发电机模型进行外部改造,以满足发电机保护的测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典型发电机继电保护的测试方案,通过仿真验证了测试平台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而分析了现有平台在绕组接地和短路故障仿真模型方面的局限性,明确了论文后两章的研究目标。针对PDSM发电机接地模型未考虑分布式绕组、对地分布电容、三次谐波电压以及测试注入式保护的问题,论文开展了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准分布参数建模仿真研究。从发电机绕组结构出发分析了三次谐波电压与机组运行状态的关系,并构建了计及注入电源、三次谐波电压以及对地电容的发电机准分布参数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反映大型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特征,适用于典型基波零序电压保护、三次谐波电压保护以及注入式定子接地保护的动作性能测试。针对PDSM发电机短路模型未考虑大型发电机分支绕组特性、分布电势和电感作用的问题,论文以工程实用为背景,开展了计及相带分布的发电机定子短路故障建模仿真研究。从发电机绕组结构及其相带分布出发,研究了定子绕组的电感拆分方法,进而建立了发电机同相同分支短路、同相异分支短路以及相间短路的发电机内部故障暂态计算模型,实现了利用常用电机参数的发电机故障工程实用仿真,可适用于不同绕组结构的大型发电机。以实际核电机组为例,分析了短路故障集并进行了故障仿真,在此基础上就大型发电机差动保护、纵向零序电压保护、转子二次谐波保护以及负序功率保护等典型主保护的动作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论文最后对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秦健博[7](2019)在《高渗透率下的微网故障分析及保护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清洁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广泛应用,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在近几年发展迅速,而微网作为其最有效的利用形式在电力系统研究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基于配电网的传统保护方法难以应对微电网新的故障特征,探索合适的保护方法保证微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已经成为当前微电网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高渗透率微网的背景下,以恒功率控制以及恒压恒频控制策略下的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接入微网后的故障特征与自适应保护方法。首先,本文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不同控制策略下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的数学模型和输出特性,以及不同因素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并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对传统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推导与仿真验证。其次,为了确定故障时的故障类型及故障区域,本文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对并网点的电压进行分解,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并网点电压变化特征值训练分类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从多个分类器算法中选取了适合本场景的最优算法。为了简化运算,将得到的特征值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化简,通过比较同一故障位置不同并网点的特征值大小,确定故障所在区域,继而通过不同相的特征值比值判断故障相和故障类型。最后,为了准确切除故障,将整个微网划分为多个保护区域,在确定了故障类型以及故障区域的基础上,对含有故障位置的保护区域,进行整定值的实时更新。给出了不同故障类型短路电流以及正常运行时负荷电流的计算方法。并搭建了微网仿真模型,设置多种故障条件,验证了所提出自适应保护电流方案的正确性。

王童辉[8](2019)在《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系统故障对交流保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具有空间逆向分布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具备大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成为缓解矛盾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直流输电容量和着陆点密度的不断增加,现有直流单层接入方式将造成受端交流系统潮流疏散困难,同时给电压稳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交流系统是一种创新型的接入方式,极大提升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但同时也对受端交流系统继电保护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系统的暂态特性及其对受端交流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基于动态相量理论,建立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换相失败下注入交流系统的等值工频电流模型。结合换流桥的换相过程,分析了典型换相失败情景下的等值工频电流开关函数和相对应的暂态特性。依据锡盟-泰州±800kV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实际工程参数,在PSCAD平台上搭建了直流分层接入系统电磁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得出了直流分层接入系统故障等值工频电流的暂态特性。在分析了直流分层接入系统故障等值工频电流暂态特性的基础上,对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交流系统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和纵联突变量方向保护的动作特性进行了适应性分析,揭示了直流分层接入对交流电网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和纵联突变量方向保护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直流分层接入系统电磁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进一步在研究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交流系统的互联电网中,发现由于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时其故障电流受控制策略影响而呈现出含有大量非周期分量的畸变波形,可能导致交流电网传统工频保护出现误动。针对以上问题,在分析同步发电机和直流系统故障电流波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波形相似度的纵联保护新原理,利用欧式距离和皮尔逊相关性度量方法构造了保护判据,并且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保护判据的准确性。

李猛[9](2018)在《柔性直流配电网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能源电源的迅猛发展,与交流配电网相比,柔性直流配电网由于控制灵活、换流环节少以及电能质量高等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继电保护是柔性直流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同时也是其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柔性直流配电网故障电流上升速度快,但其换流设备耐受过流能力弱,这要求保护需在数毫秒内识别故障线路。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如何利用复杂的故障暂态信息有选择地识别出故障线路是一大挑战。针对上述难点,论文从柔性直流配电网故障时域和频域特性出发,研究了两种原理互补的保护方法以及两种场景互补的故障测距方法,论文所做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柔性直流配电网特点,揭示了可用于保护判别的故障时域和频域特征。时域方面,分析了故障电气量在全时域各阶段所含的分量,揭示了全电流在故障时域具有单一的方向特征;频域方面,分析了电流的频段分布特征,揭示了故障电流和线路分布电容暂态电流的频段分布特征差异,提出了交流馈入阶段的等效电路,揭示了六次谐波分量的存在机理。故障时域、频域特征的揭示为保护原理和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为提高保护的速动性,提出了基于频段分布的电流差动保护。揭示了柔性直流配电网区内故障的差动电流集中于低频段而区外故障时集中于高频段,通过离散小波变换分解重构出差动电流的低频和高频信号,进而提出基于频段分布的电流差动保护。该保护方法具有天然的选择性,耐受过渡电阻以及噪声能力强,保护的算法动作时间在3ms以内。此方法将分布电容暂态电流这一差动保护误动量转化为保护制动量,在区外故障时提高了防止保护误动的能力,实现了保护快速动作。(3)为与上述差动保护形成原理互补,提出了基于全电流特征的方向纵联保护。分析了柔性直流配电网区内、外故障的全电流方向特征差异,提出了方向纵联保护,给出了动作判据以及定值整定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保护的影响,并证明了该方法不受线路分布电容暂态电流的影响。该保护原理简单可靠、具有选择性,耐受噪声能力强,无需数据严格同步,不受线路两端电流传感器特性差异的影响,保护的算法动作时间在1ms以内,较好地满足了柔性直流配电网对保护速动性与选择性的需求。(4)针对故障测距方法可用故障信息有限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六次谐波的直流线路单端故障测距方法,并给出了消除多重衰减分量影响的措施。由于可用信息有限,故障测距需利用暂态信息,而柔性直流配电网故障暂态过程复杂,含有多重衰减分量,受此影响,傅里叶算法难以精准提取频域分量,为此提出了不受多重衰减分量影响的改进傅里叶算法,利用冗余信息消除了多重衰减分量的影响,精准提取了六次谐波分量,进而实现了六次谐波故障测距方法。该方法利用本地故障暂态信息,可实现测距误差在2%以内,有效提高测距的速度与精度。(5)针对配置限流电抗器的场景,提出了改进R-L模型测距方法。结合复杂的故障时域特性,研究了 R-L模型算法在柔性直流配电网中的适用性,揭示了该算法在微分变量获取和算法数值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利用限流电抗器的压降与电流微分成正比的特性,提出了新的微分变量获取方法,并改进了测距算法的公式以提高数值稳定性,提出了可利用全时域信息的故障测距方法。该方法对整个故障过程具有理论有效性,仅利用1kHz的采样频率,可实现测距误差在1%以内,提高了柔性直流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程利伟[10](2018)在《圣维克多的休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2世纪是拉丁西方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一个显着现象是人们的历史意识增强,历史学家开始在《圣经》框架内对“历史”和“时间”进行重新思考。当时杰出的神学家圣维克多的休(Hugh of St.Victor,约1096—1141年)作为一名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教学与研究,他不仅在释经学、神学阐释、个人宗教体验和人文学科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其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亦独树一帜。休的历史思想涉及到历史之本质、历史之演进、历史之认识论等方面,可谓广泛而系统。也正因如此,他深得后世学者的高度赞誉,被称为“12世纪杰出历史思想家的代表”。本文通过梳理和解读休的历史思想,凸显其对12世纪史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其在中世纪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借此揭示处于变革时期拉丁西方的史学特征、乃至整个中世纪的史学特征。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中主要阐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状况,论文写作思路以及史料基础。正文分为四章,兹将各章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通过对休所生活的12世纪拉丁基督教世界、圣维克多修道院和学校,以及其个人生平等方面的阐述,表明在考察与解析休之历史思想时,必须首先对他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学术圈有明确认识,以呈现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人物形象。第二章从历史本体论出发,首先探析在12世纪基督教思想的高压下,休打破中世纪早期把历史作为“上帝在世间活动记录”的惯性思维,明确指出“历史之本质是客观事实”的观点,复兴了古典时期客观主义的历史传统,并将从可见世界对历史的阐发融入到不可见世界对历史的论说中;其次考量在学科门类下,休对中世纪初期形成的“历史从属于语法”和“历史作为神学的婢女”观念的突破,言明其在世俗与神圣学问中对历史地位分别作出的更动和更新;再次省察休之历史编纂实践中,历史叙事由时间进程向事件进程的转变以及其从理论上对历史编撰的思考;最后洞悉休之历史教学实践对奥古斯丁历史教学体系的突破,彰显他对过去权威的继承、反抗与超越,并展现一个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第三章从基督教线性时间观念入手,探究休之历史发展观。重点论说休通过历史叙事的连续性作为遮蔽手段,掩盖其将理性应用到神学阐释时,所确立的以“创世和恢复”为中心的历史哲学;尝试剖析休基于对时间与地点连续性的思考,所构建的六种历史演进路径,即“六个阶段”、“三个时代”、“两种工作”、“两种军队”、“四帝国说”和“从地狱到天堂”;并透过休对每种历史演进路径思辨的解释,体味其背后隐含的历史进步意识、乐观主义史学观念以及发展系统化神学的新方法。第四章在12世纪理性与信仰由排斥转向结合的视角下,言明休认识历史之方式。着重陈说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休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调和,分析休认识历史过程中寓意解经法、神秘沉思法、经验归纳法以及演绎推导法等各自发挥的作用,言明休历史认识论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语将休的历史思想置于中世纪人文主义视野之下,全面检视其历史思想中所表现的在古典文化复兴与外来文化冲击下,人的自主意识觉醒,并阐发历史思想对休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以及中世纪史学与神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篇(论文提纲范文)

(1)小接地电流系统高阻故障检测与选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阻故障的定义及其探讨
    2.1 引言
    2.2 小接地电流系统过渡电阻大小的影响
        2.2.1 不接地系统
        2.2.2 谐振接地系统
    2.3 小电阻接地系统过渡电阻大小的影响
    2.4 过渡电阻非线性变化的分析
        2.4.1 不接地系统
        2.4.2 谐振接地系统
        2.4.3 小电阻接地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互感器精度与误差分析
    3.1 引言
    3.2 传递函数的分析
        3.2.1 工频下的传递函数
        3.2.2 有理函数拟合的传递函数
    3.3 互感器T型等效电路
        3.3.1 阻抗型电路模型
        3.3.2 导纳型电路模型
    3.4 互感器传变特性误差
        3.4.1 电流互感器传变误差
        3.4.2 电压互感器传变误差
        3.4.3 传变特性实测波形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受高阻的选线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扰动启动的故障判别方法
        4.2.1 不同期合闸影响
        4.2.2 电动机启动的分析
        4.2.3 线路不平衡的分析
        4.2.4 励磁涌流的分析
    4.3 故障启动判据
        4.3.1 故障检测启动元件
        4.3.2 零序电压的启动门槛
    4.4 依据故障特征的选线算法
        4.4.1 不同接地方式下的零序电流
        4.4.2 扰动下的系统零序电流
        4.4.3 选线算法流程图
        4.4.4 实测数据分析
        4.4.5 小结
    4.5 考虑转换误差的故障选线
        4.5.1 消除电压互感器的影响
        4.5.2 实测数据的验证
        4.5.3 依据电容标幺比的选线算法流程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阻接地故障的选线保护
    5.1 引言
    5.2 现有保护方法分析
        5.2.1 基于高阻的零序过电流保护
        5.2.1.1 基本思路
        5.2.1.2 保护原理
        5.2.2 基于高阻的纵差保护
        5.2.2.1 单相高阻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5.2.2.2 保护原理
    5.3 对地泄露电导
        5.3.1 不同接地方式下的零序等效电导
        5.3.1.1 不接地系统零序等效电导
        5.3.1.2 谐振接地系统零序等效电导
        5.3.1.3 小电阻接地系统零序等效电导
        5.3.2 影响绝缘子性能因素分析
    5.4 考虑励磁涌流的高阻故障保护
    5.5 考虑对地泄露电阻的高阻故障保护
        5.5.1 不接地系统发生绝缘能力下降与故障
        5.5.2 谐振接地系统发生故障与绝缘能力下降
        5.5.3 保护算法流程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换流站传递特性及其对交直流电网保护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传递特性分析方法
    1.1 开关函数及其改进方法
    1.2 换流器动态相量模型
        1) 面向单一频率的分析方法和故障暂态包含全频带信息相矛盾的问题。
        2) 单个频点电气量的分析精度问题。
        3) 高频分量问题。
2 换流站传递特性对交流系统保护的影响
    2.1 方向纵联保护
    2.2 差动保护
    2.3 距离保护
    2.4 选相元件
    2.5 换流变压器保护
3 换流站传递特性对直流系统保护的影响
    3.1 换流器保护
        1) 换流器100 Hz保护。
        2) 换流器差动保护。
    3.2 直流线路保护
        1) 改进行波保护。
        2) 暂态量保护。
        3) 边界元件电气量保护。
4 结 论

(3)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对换流变差动类保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课题阐述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换相失败及连续换相失败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1 换相失败发生的原因
    2.2 弱交流系统逆变侧故障导致连续换相失败
    2.3 谐波流入导致连续换相失败
    2.4 逆变侧变压器合闸导致连续换相失败
    2.5 本章小结
3 换相失败对换流变差动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3.1 引言
    3.2 交流系统外部故障恢复期间换相失败对差流波形影响分析
    3.3 换相失败对换流变差动保护动作性能的影响
    3.4 基于离散Frechet距离算法的换流变差动保护新判据
    3.5 本章小结
4 连续换相失败引发换流变零序差动保护误动场景及对策
    4.1 引言
    4.2 连续换相失败引发换流变零序差动保护误动场景
    4.3 换流变零序差动保护误动仿真分析
    4.4 基于频带幅值比的换流变零序差动保护防误动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4)应对保护用外部设备极端异常工况的电网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应对保护用外设异常工况的电网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1.2.1 对时设备异常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1.2.2 CT异常工况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1.2.3 电气量传输通道/网络异常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1.2.4 二次直流电源丢失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1.3 电网保护在提升对外设工况异常适应性方面面临的技术挑战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应对对时设备异常的补充式线路纵联保护新判据
    2.1 引言
    2.2 相空间基本原理及参数确定
        2.2.1 相空间基本原理
        2.2.2 相空间参数选取方案
    2.3 故障分量瞬时功率的相空间轨迹分布特征
        2.3.1 外部故障时相空间轨迹分布特征
        2.3.2 内部故障时相空间轨迹分布特征
    2.4 基于相空间轨迹识别的线路纵联保护新判据
        2.4.1 保护判据的设计
        2.4.2 线路电容电流及补偿装置对新判据影响
        2.4.3 同步对时误差对所提判据的影响
    2.5 仿真验证
        2.5.1 正常运行及区外故障时新判据动作安全性验证
        2.5.2 区内故障时保护新判据性能验证
        2.5.3 新判据抗同步对时误差能力验证
        2.5.4 新判据适应无功补偿装置能力验证
        2.5.5 新判据适应其他系统结构的能力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应对CT断线工况的输电线路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多判据冗余的输电线路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
        3.2.1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基本理念
        3.2.2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设计
    3.3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性能分析
        3.3.1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误动概率分析
        3.3.2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拒动概率分析
        3.3.3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门槛值的整定
        3.3.4 高可靠性应急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4 仿真验证
        3.4.1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区外故障
        3.4.2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区内故障
        3.4.3 应急工况下再次发生CT断线及区内故障
        3.4.4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互感器受扰
        3.4.5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发生区内故障伴随CT饱和
        3.4.6 应急工况二的情形下发生区外故障伴随CT饱和
    3.5 本章小结
4 应对纵联通道异常的配电线路就地—远方双重化应急保护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多判据冗余的配电线路高可靠保护方案
        4.2.1 高可靠远方保护基本原理
        4.2.2 远方保护的误动/拒动概率分析
        4.2.3 远方保护的门槛值整定
        4.2.4 就地-远方保护综合配合方案误动/拒动概率分析
    4.3 基于多判据冗余的配电线路就地-远方双重化应急保护实现方案
        4.3.1 基于智能断路器的保护跳闸逻辑
        4.3.2 就地-远方保护最优跳闸配合方案
    4.4 仿真验证
        4.4.1 区内故障
        4.4.2 区外故障
        4.4.3 互感器受扰
        4.4.4 区内故障伴随CT饱和
        4.4.5 CT断线
    4.5 本章小结
5 应对全站采样信息缺失的智能变电站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全站信息缺失场景的应急保护解决思路
    5.3 应对全站采样信息缺失的应急保护策略
        5.3.1 故障区域的大致界定
        5.3.2 故障区域最小化隔离
    5.4 特殊运行工况下的应急保护判据
    5.5 仿真验证
        5.5.1 应急保护系统启动判据的仿真验证
        5.5.2 应急保护测量判据的仿真验证
        5.5.3 应急保护系统实施方案
    5.6 本章小结
6 应对直流电源丢失的变电站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及应急保护新判据研究
    6.1 引言
    6.2 有效解决直流电源丢失问题的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
        6.2.1 应急工况五的典型场景及解决思路
        6.2.2 基于集中测控装置的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
        6.2.3 基于远跳装置的二次系统性能提升方案
    6.3 应对应急工况五的应急保护系统
    6.4 不依赖数据同步及数据完整性的补偿电压模量比较新判据
        6.4.1 区内外故障时补偿电压模量的不同分布规律
        6.4.2 补偿电压模量比较判据
    6.5 仿真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5)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与表现
    2“实用”与“思维”的内涵解读
        2.1“实”与“用”的涵义解读
        2.2“实用”的内涵解读
        2.2.1 实际效用
        2.2.2 现实应用
        2.2.3 符合当下需要
        2.3“思维”的内涵解读
    3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1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
        3.2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基本特征
        3.2.1 重视此岸现世满足,轻视彼岸来世追求
        3.2.2 关注应用探究,轻视理论构建
        3.2.3 注重近期之用,忽视长远之用
    4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与主要表现
        4.1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
        4.1.1 萌芽阶段
        4.1.2 发生阶段
        4.1.3 形成阶段
        4.1.4 确定阶段
        4.2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主要表现
        4.2.1 知识
        4.2.2 关系
        4.2.3 宗教
第二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文化缘由
    5“一个世界”观为核心的意义系统
        5.1“一个世界”观与“两个世界”观的比较
        5.1.1 思想来源
        5.1.2 基本内涵
        5.1.3 关系
        5.1.4 目标追求
        5.2“一个世界”观使得中国人追求现实性目标
        5.2.1 物质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5.2.2 社会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5.2.3 情感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1)人际之情:和谐的人际关系
        (2)物我之情:圆融的物我关系
    6 重“行”之知行观与“人”为中心之天人观的观念传统
        6.1 重“行”之知行观
        6.1.1 中西知行观差异之一:重“行”与重“知”
        6.1.2 中西知行观差异之二:“知行合一”与“知行二分”
        6.2“人”为中心之天人观
        6.2.1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一:“人”为中心与“天”“人”各为中心
        6.2.2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二:“人天合一”与“天人二分”
        6.2.3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三:有情之天与有理之天
        6.3 传统知行观与传统天人观使得中国人重视应用性研究
        6.3.1 未能建立起理论研究兴趣
        6.3.2 重视应用性知识系统
        6.3.3 形成重视现实应用的“学”“术”传统
    7 重视机会获得和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
        7.1 重视机会获得
        7.2 恐惧物质匮乏
        7.3 两个传统心态使得中国人偏好近期利益
        7.4 中国人重近期利益的表现
第三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
    8 中国人实用思维形成的总体机制图
    9 中国人的实用价值观
        9.1 个人/家庭层面的实用价值观
        9.1.1“好死不如赖活着”:寿(健康长寿)
        9.1.2“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富(物质财富)
        9.1.3“势大面子宽”:贵(社会权势)
        9.1.4“家和万事兴”:和(家庭和谐)
        9.2 国家/天下层面的实用价值观
        9.2.1“治国”: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9.2.2“平天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10 中国人的实用认识论
        10.1 实用自然认识论
        10.1.1 自然的三个维度
        10.1.2 功能本体是中国古代实用自然认识论的认知基础
        10.1.3 实用自然认识论影响下形成应用性/操作型知识体系
        10.2 实用道德认识论
        10.2.1 道德的两重性
        10.2.2 修齐治平是中国古代实用道德认识论的社会需要
        10.2.3 实用道德认识论影响下形成道德践履操作系统
    11 语言及其话语模式影响实用思维的形成
        11.1 语言及其话语模式形塑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11.1.1 思维支配语言
        11.1.2 语言形塑思维
        11.2 中国式提问将中国人的思维导向“实用”
        11.2.1 问题之一:这有什么用
        (1)“这有什么用”激发个体形成现实性目标追求
        (2)“这有什么用”促发个体形成作用-功能认知模式
        11.2.2 问题之二: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
        (1)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引导“术”(方法与动作)的寻求
        (2)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满足于解决生产问题和生活问题
        11.2.3 中国式提问的逻辑后果
        (1)“这有什么用”提问方式的逻辑后果
        (2)“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提问方式的逻辑后果
第四部分 从实用思维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难题”的文献回顾与解析
        12.1“李约瑟难题”的阶段性
        12.1.1 17世纪初-19 世纪末:以德梅朗和巴多明等法国学者为代表
        12.1.2 20世纪初-20 世纪中叶:以任鸿隽和梁启超等中国学者为代表
        12.1.3 20世纪中叶-20 世纪80年代:李约瑟对难题的研究
        12.1.4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的努力
        12.2“李约瑟难题”的跨学科性与学科中心偏移
        12.2.1 “李约瑟难题”的跨学科性
        12.2.2 “李约瑟难题”的学科中心偏移
        12.3“李约瑟难题”研究中展现的三个问题
        12.3.1 问题之一:“李约瑟难题”的内涵问题
        12.3.2 问题之二:“伪问题”说是否挑战“李约瑟难题”的合法性?
        12.3.3 问题之三:现代科学移植中国是否挑战“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必要性?
    13 心理学的努力:以往心理学研究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13.1 陈立:“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便必为心理的”
        13.2 尼斯贝特、彭凯平和侯玉波:辩证思维与整体思维的解答
        13.3 皮亚杰:认识的心理发生
        13.3.1 动作:一般认识发生的心理基础
        13.3.2 超越动作:科学认识发生的心理基础
        13.3.3 皮亚杰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启发
    14 从实用思维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14.1 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14.1.1 希腊传统奠定科学产生的认知条件
        (1)概念化的形式逻辑
        (2)元素-结构认知模式
        (3)“数”的描述机能与演绎机能
        14.1.2 希伯来传统奠定科学产生的人格因素
        (1)超越性的目标导向与动机激发
        (2)自我与意义寻求
        14.2 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
        14.2.1 实践取向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认知条件
        (1)相关逻辑和类比推理
        (2)作用-功能认知模式
        (3)“数”在实践中起指导功能
        14.2.2 儒道文化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人格因素
        (1)现实性的目标导向与动机激发
        (2)求乐避苦的性格特征
第五部分 反思、评价与结论
    15 对中国人思维研究的反思
        15.1 以心理学为中心学科,关注思维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15.2 以研究中国文化的思维为基本,同时关注思维研究的文化差异
        15.3 宜从方法上把握思维研究的三个层次
    16 对中国人实用思维的评价
        16.1 实用思维提升中国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16.2 实用思维阻碍中国人理论兴趣的形成
        16.3 实用思维阻碍中国人超越性目标的形成
        16.4 改善中国人思维的策略
    1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研究的创新
        17.2 本研究的不足
    1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大型发电机故障仿真及保护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2 基于RTDS的发电机故障仿真与保护测试平台
    2.1 基于RTDS的仿真测试平台构建
    2.2 发电机模型分析
    2.3 保护测试方案研究
    2.4 模型仿真与保护测试适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准分布参数建模仿真
    3.1 定子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3.2 准分布参数模型构建
    3.3 模型仿真与保护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计及相带分布的发电机定子短路故障建模仿真
    4.1 定子绕组拆分方法研究
    4.2 内部故障数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4.3 模型仿真与保护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附录3 RTDS仿真平台发电机参数
附录4 核电原型机组参数

(7)高渗透率下的微网故障分析及保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电源模型搭建与故障特征分析
        1.2.2 含IIDG微网网保护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控制策略与输出特性
    2.1 分布式电源控制策略以及输出特征
        2.1.1 PQ控制理论分析
        2.1.2 V/f控制理论分析
    2.2 分布式电源仿真模型搭建及输出特性仿真验证
    2.3 分布式电源输出短路电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3.1 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3.1.1 分布式电源上游某线路故障
        3.1.2 分布式电源下游线路故障
        3.1.3 相邻馈线线路故障
    3.2 逆变器型分布式电源接入对距离保护的影响
        3.2.1 分布式电源上游某线路故障
        3.2.2 分布式电源下游线路故障
        3.2.3 相邻馈线线路故障
    3.3 分布式电源接入影响情况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分布式电源微网故障选相及定位
    4.1 小波变换在故障定位及选相中的应用
    4.2 基于Adaboost算法的故障分类
        4.2.1 模型训练
        4.2.2 Adaboost算法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故障分类
    4.4 故障定位与选相的仿真分析
        4.4.1 负荷投退仿真
        4.4.2 不同故障线路仿真
        4.4.3 不同故障类型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分布式电源微网电流自适应保护算法
    5.1 自适应保护体系概述
        5.1.1 自适应保护概念
        5.1.2 自适应保护系统构架
    5.2 自适应保护判据
        5.2.1 三相短路故障
        5.2.2 两相短路故障
    5.3 含分布式电源微网的负荷电流计算
    5.4 自适应保护算法算例分析
        5.4.1 分布式电源投退仿真
        5.4.2 不同故障类型仿真
        5.4.3 同一故障区域不同故障线路仿真
        5.4.4 不同故障区域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系统故障对交流保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研究现状
        1.2.2 直流系统换相失败对交流电网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系统换相失败等值工频电流暂态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直流换相失败暂态特性研究
        2.2.1 直流系统等值工频电流的动态相量模型
        2.2.2 换相失败时等值工频电流暂态特性分析
        2.2.3 等值工频电流暂态特性仿真验证
    2.3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系统暂态特性分析
        2.3.1 直流分层接入方式电压支撑能力分析
        2.3.2 直流分层接入方式模型结构和参数
        2.3.3 直流分层接入方式等值工频电流暂态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受端交流电网保护适应性分析
    3.1 引言
    3.2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适应性分析
        3.2.1 电流差动保护判据
        3.2.2 直流分层接入方式对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影响
        3.2.3 电流差动保护仿真验证
    3.3 纵联突变量方向保护适应性分析
        3.3.1 突变量方向元件的适用条件
        3.3.2 背侧直流分层系统正负零序阻抗特征
        3.3.3 突变量方向保护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故障电流相似度的交直流互联系统纵联保护
    4.1 引言
    4.2 不同电源故障电流波形特征
        4.2.1 同步发电机故障电流
        4.2.2 直流系统故障电流
    4.3 基于故障电流相似度的纵联保护
        4.3.1 故障电流相似度算法
        4.3.2 保护判据实现
    4.4 仿真算例
        4.4.1 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的影响
        4.4.2 过渡电阻的影响
        4.4.3 数据窗长的影响
        4.4.4 异常数据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柔性直流配电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直流系统故障特性研究
        1.2.2 柔性直流系统保护原理研究现状
        1.2.3 柔性直流系统故障测距方法研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故障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柔性直流配电网拓扑
    2.3 故障过程概述
        2.3.1 两电平VSC故障过程
        2.3.2 MMC故障过程
    2.4 故障时域特征分析
        2.4.1 时域分量分析
        2.4.2 全电流方向特征分析
    2.5 故障频域特征分析
        2.5.1 故障电流频段分布特征
        2.5.2 六次谐波分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频段分布的电流差动保护
    3.1 引言
    3.2 差动电流频段分布特征
    3.3 离散小波变换
    3.4 保护方法
        3.4.1 启动元件
        3.4.2 双极故障判据
        3.4.3 区内故障判据
        3.4.4 保护方法流程
        3.4.5 保护适用场景
    3.5 仿真验证与分析
        3.5.1 区内双极故障保护行为分析
        3.5.2 区外双极故障保护行为分析
        3.5.3 单极故障
        3.5.4 交流侧故障
        3.5.5 保护算法动作时间分析
        3.5.6 保护算法适应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电流特征的方向纵联保护
    4.1 引言
    4.2 保护方法
        4.2.1 启动元件
        4.2.2 正方向元件
        4.2.3 弱馈元件
        4.2.4 保护动作逻辑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线路分布电容
        4.3.2 负荷电流与过渡电阻
        4.3.3 测量与通信
        4.3.4 可靠性分析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4.5.1 典型工况保护行为分析
        4.5.2 保护算法性能分析
        4.5.3 保护算法动作时间分析
        4.5.4 保护算法对直流限流电抗器的适用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六次谐波的故障测距方法
    5.1 引言
    5.2 六次谐波故障测距方法
    5.3 改进傅里叶算法
        5.3.1 算法推导过程
        5.3.2 算法性能测试
    5.4 仿真验证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进R-L模型测距方法
    6.1 引言
    6.2 R-L模型算法的局限性分析
        6.2.1 变量获取方法分析
        6.2.2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分析
    6.3 改进R-L模型测距方法
        6.3.1 新型变量获取方法
        6.3.2 算法数值稳定性改进
        6.3.3 测距算法
    6.4 仿真验证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圣维克多的休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旨趣和大纲框架
    四、论文的史料基础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圣维克多的休与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12 世纪的拉丁基督教世界
    第二节 圣维克多修道院和学校
    第三节 圣维克多的休其人其事
第二章 休的历史本体论
    第一节 历史是什么——休的认识
    第二节 历史在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节 休的历史编纂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休的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
第三章 休的历史发展观
    第一节 基督教线性时间观
    第二节 时间与休的历史演进之路径
    第三节 地点与休的历史演进之路径
    第四节 休的历史演进思想之评介
第四章 休的历史认识及其方法
    第一节 神学阐释下休认识历史之途径
    第二节 理性分析下休认识历史之方法
结语:中世纪人文主义与休的历史观念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篇(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接地电流系统高阻故障检测与选线的研究[D]. 刘俊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换流站传递特性及其对交直流电网保护影响[J]. 宋国兵,张宇轩,张晨浩,侯俊杰,徐瑞东.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3]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对换流变差动类保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胜. 三峡大学, 2020(02)
  • [4]应对保护用外部设备极端异常工况的电网应急保护判据及方案研究[D]. 金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5]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D]. 刘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大型发电机故障仿真及保护测试技术研究[D]. 李旭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高渗透率下的微网故障分析及保护特征研究[D]. 秦健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方式下系统故障对交流保护的影响[D]. 王童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柔性直流配电网保护研究[D]. 李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10]圣维克多的休史学思想研究[D]. 程利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