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

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

一、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常颖[1](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商业化时代的开启,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工具,其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优势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领域、政务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都具有自主创造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分享条件,并赋予了用户媒介话语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农民工用户数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日益突出,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平台使用上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农民工群体为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用户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推动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是在线信息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新媒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沉浸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问题。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验分析、实证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系统阐释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使用行为、分享行为和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中主体、客体、技术和环境要素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升对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服务水平。第3章从涵义、特征和分类三个层面阐明了新媒体的概念,归纳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包括动机理论、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浸理论,界定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三个概念,并分析了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阐述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分析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行为过程,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层面剖析了各个信息行为阶段的动机,最终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第4章以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实验法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定量测度,第5章通过构建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采用使用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全部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以沉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百度贴吧农民工吧数据并利用Python和Xpath路径语言,使用Jieba库实现分词操作并将数据按照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7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选取出的20名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开放式编码比较,提炼和归纳出11个主范畴,构建了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的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对模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以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辅证。第8章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从农民工用户群体层面、政府层面和新媒体平台层面提出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阶段、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阶段、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阶段的信息服务提升策略,并从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内容模式和渠道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法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针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提出了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升策略。在理论层面上,助推新媒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为解决农民工信息贫困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媒体平台对农民工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指导,为农民工用户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将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行为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新媒体对农民工用户群体信息行为影响的动态观测,以提高农民工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丁嘉格[2](2020)在《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分析》文中提出网民是指参与网络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的网络使用者。他们整体偏年轻化,拥有更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且能够通过更多样化的媒体渠道直接表明社会和政治态度。获取网民的信任是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资源,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政策有效性与政权合法性的保障。网民的政府信任是由政治认知塑造而成的,而政治认知则受到国内外媒体传播的政治信息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讨论不同的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所产生影响的差异性,促使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媒体进行政府信任建设,进而促进我国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行与和谐社会的良序运转。基于2014-2017的三次“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2016年未开展调查),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与交互作用检验的研究方法,探寻媒体使用对我国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官方媒体(如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其网络平台等)导致网民对政府的过高期待与其政治认知之间产生较大落差,进而受到网民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因此,官方媒体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正面影响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非官方媒体(如微信、微博和外媒等)内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和政务微信快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微信可以减弱非官方消息的负面影响,从而强化网民对政府的正面认知。这与更具公开性的微博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相反。同时,由于网民逐步提升的信息辨别力和境外媒体相对客观中立的报道,境外媒体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积极影响正日益凸显。但不能忽视的是,境外媒体往往容易将我国的地方性问题国家化,因此,境外媒体对我国网民的中央政府信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长期存在。综上所述,充分把握不同媒体渠道对我国网民政府信任的差异化影响,有助于各级政府对不同媒体的重要程度和管理方式产生更清晰的认知,能够针对不同的媒体施行相对应的引导措施,进而全面提升政府信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张振宇[3](2020)在《中俄网络媒体合作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形象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直接有力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外交和商业活动,国家形象和国家声誉早已成为一国的战略资源。媒体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媒体作为当今最有活力的媒体,其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在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去构建良好的、与实际相符的国家形象为当今各国所重视。在构建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仅依靠“自塑”构建国家形象,难免势单力薄,易形成“自吹自擂”的局面。当前,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被西方世界垄断,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得不到正视。因此,寻求他国媒体与中国国媒体合作“重塑”中国国家形象则显得尤为必要。2019年,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标志着中俄两国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中,俄罗斯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中俄网络媒体合作符合两国国家利益,这使得中俄网媒合作成为必然。本文第一章从网络媒体、国家形象的基本概念入手,对网络媒体和国家形象的内涵与定义进行辨析。同时,详细阐述中俄两国网络媒体发展历程,根据国内外研究数据归纳出当今中俄两国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对方眼中的认知形象。第二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两国网络媒体合作基础、内容及所要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分析。第三章介绍两国网络媒体合作主体及合作平台,进而得出两国网络媒体合作方法。第四章是对当前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中俄网媒合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

张旭涛[4](2020)在《媒体接触对国家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家认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心理机制。互联网的发展和资本流动,带来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公众的国家认同。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网络群体性事件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公众接触政治信息,表达政治倾向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甚至容易导向极端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大规模暴力抗议示威活动也借助网络扩大偏见,阻碍国家认同。因此,网络中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念与主流媒体所培育的国家认同观念不尽相同甚至对立,这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造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媒体接触与国家认同问题值得关注。从以往研究看,学者们关于媒体接触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以官方媒体为对象,多为理论阐述,或引入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鲜有研究考虑当下传播环境中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的显着区别并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2017年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从媒体属性出发,将媒体接触和国家认同作为主要变量建立结构方程,并引入媒体信任作为中介变量,来考察媒体融合背景下,官方媒体和非官方媒体如何影响国家认同及媒体信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经过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媒体接触与国家认同显着相关,媒体接触与媒体信任显着正相关。具体来看,官方媒体接触行为与国家认同感知显着正向相关,中央媒体信任和政务媒体信任能够在官方媒体接触与国家认同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这确认了新型主流媒体在构建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价值。非官方媒体接触行为与国家认同感知的影响并不相同,国外媒体信任和人际圈子信任能够在官方媒体接触与国家认同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此外,社交媒体信任不能在非官方媒体接触与国家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上“两个舆论场”现象仍然并存;而商业网站信任则在非官方媒体负向影响国家认同的路径中起着“减缓”效用,这体现了媒体传播效果形成的异质性。

熊风[5](2020)在《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技术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方兴未艾。然而,以往的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成为当下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中的痼疾。在此情境下,归纳现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归因,以期从源头上治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以优化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成为了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在其基础上阐明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相关概念,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表现归纳为“报道内容重复、报道用词失衡、报道角度异化、报道文不对题、意识形态渗透”等五个内容失范和“网络新闻边界失守、网络新闻信息过载、网络新闻失实、网络新闻敲诈、网络新闻侵权和媒介审判”等六个行为失范,并指出“平台对利益的崇拜、法律人力监管不力、媒介环境重构失衡和新闻从业者、用户媒介素养缺失”是引起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利益”这一研究假设,并将其拆分为“广告效益”和“注意力经济”两个维度的四个具体假设,搭建假设对照标准,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大数据爬虫采集了凤凰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三个PGC网络新闻平台和今日头条、界面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三个UGC网络新闻平台在2019年9月27日——2019年12月27日3个月内的新闻样本数据,分别利用Python和Gephi复杂语义网络分析软件对样本开展高频品牌词词频统计、高频词词频统计和高频词语义网络共现处理等分析工作,进而对照假设标准发现:第一,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中均存在有大量不符合规范的广告用以实现平台盈利,且两类平台的广告分布和表现均存在差异。第二,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报道主题内容丰富,失范现象普遍。两类平台中存在有报道失范行为的高频报道主题皆可以引起用户的注意力,并将之转化为流量帮助平台获益。两类平台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高频报道主题的内容倾向、对注意力的满足和失范表现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归纳研究结论,并紧扣“利益”这一核心,对政府、平台、用户、企业各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张小乐[6](2019)在《我国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介是广大受众了解世界的视窗,受众对周边事物的理解、认知大部分都来源于媒介。媒介呈现体育运动的镜像特点会影响受众对该项运动的理解和认知。综合格斗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众多地区发展前景较好,与国外相比,综合格斗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却较为平缓。研究发现媒体对于综合格斗的报道具有一定的不全面性,从而易导致受众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探究中国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极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微博对综合格斗报道时所呈现出的媒介镜像特点,并比较分析不同媒介对综合格斗报道时呈现出的媒介镜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综合格斗运动媒介报道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本研究以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和微博等媒介对综合格斗运动的新闻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各媒介对综合格斗运动的新闻报道内容现状。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新闻框架理论和媒介镜像理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综合格斗运动的相关媒介资料及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1)主流媒体在报道综合格斗形象时,多次阐述了对综合格斗未来的愿景,但报道总量偏少,缺少系统化报道。在报道方式上,中国新闻网和中国体育报对综合格斗比赛报道较其他主流媒体更为详细。部分主流媒体对综合格斗的报道文本隐含暴力化、血腥化倾向。(2)商业网站对综合格斗比赛的报道呈现出更为详细的特点,注重报道综合格斗运动员和观众对综合格斗的互动反应,且多次表达对综合格斗前景的信心与希望。然而,商业网站的一些报道容易使综合格斗趋向娱乐化,而失去综合格斗的本质意义。多家商业网站没有凸显出综合格斗运动本身的特点,却隐含了综合格斗暴力化、血腥化的意向。(3)综合格斗运动员微博报道主题以“宣传推广综合格斗运动”居多,报道内容呈现了多样化的方式,而且塑造出了“非综合格斗运动员”形象。但报道的话语框架目的引争议,报道用语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问题,且微博消息来源中原创内容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综合格斗的媒介镜像进行探讨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微博等媒介镜像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就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综合格斗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一方面,媒介对综合格斗的报道应该全面化、系统化,向受众体现综合格斗的各方面运动特点。另一方面,综合格斗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及大幅的改革。在综合格斗运动媒介话语建构方面,本文认为要对综合格斗运动进行健康报道,促进媒介与受众健康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责任的落实。另外,主流媒体应认清自身优势,推广综合格斗“体育运动与健康”理念,有利于受众对综合格斗的理解增强,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综合格斗的作用。综合格斗运动对于运动员及民众具有强身健体、自我防卫等特点,而综合格斗比赛也具有促进运动员格斗技能提高的作用,建议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微博等媒介能全面展现综合格斗的积极作用,向受众宣传“体育运动与健康”的理念,共同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及“健康中国”的建设。

李科[7](2019)在《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而且重塑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过去20多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从边缘的新兴媒体发展为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成为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网络媒体政策是党和政府为规范网络媒体运行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网络媒体的发展,设定了网络媒体运作的种种框架,形塑和建构了网络媒体角色功能、市场产业、生产方式、绩效评价和社会形象。因此,政策研究既是透视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视窗,也是助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无法回避的议题。当前多数网络媒体政策研究成果,要么着眼于宏观的体制机制分析,要么着眼微观的网络传播问题分析,而缺乏从中观视角综合分析政策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融合新闻传播学和公共政策研究相关理论,从中观层面进入我国网络媒体政策过程,研究其制定与实施机制,分析政策供需之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引导。我国在网络低俗内容治理、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打击方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但是在网络媒体内容管控、产业发展等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网络媒体政策演变受到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体制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网络媒体形态高频迭变、网络传播功能日益聚合,需要网络媒体管理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形成具有灵活和融合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受制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分业规制惯性,以及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我国网络媒体存在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的现象,相关政策的调整跟不上网络媒体发展节奏。政策供需失衡是推动我国网络媒体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政策过程来看,网络媒体政策供需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密切相关。网络媒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部分,其政策过程注定由党和政府主导。在政策制定环节,网络媒体政策问题确定主要来自于党的执政需求和政府主管部门对网络传播问题的体认,政策议程创建以“内输入”模式为主,政策方案选择过程中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以各种形式嵌入政策决策。在政策实施环节,形成了双轨运行和多头管理的网络媒体政策实施体制,实施方式以审批准入、内容审查、专项行动、行政约谈等行政手段为主。从政策评估看,我国暂未形成系统的网络媒体政策评估机制,对政策效果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测和后续反馈。综合而言,在这样的政策运行模式之下,党和政府针对网络传播问题可以快速启动政策议程,并形成政策方案,在网络媒体社会性规制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政策运行机制也容易导致对媒介意识形态过度强调、对管控手段过度依赖,造成政策理念窄化、政策选择偏狭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网络传播的扩张而日益明显,掣肘网络媒体发展的情况日益加剧,进而难以持续有效的落实党和政府在网络媒体领域的政策目标。面对网络技术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网络媒体政策亟需适当地调整。基于我国网络媒体政策所处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我国网络媒体政策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更新理念、创新体制、平衡政策结构、科学处理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的关系,深度重构政策体系;开放政策过程,形成多元共治模式和主体多元化、完善政策制定机制和决策程序化;健全政策监督机制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全面提升政策质量和执行效率;实现网络媒体政策体系的良性发展。

朱冰冰[8](2019)在《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内在灵魂,也是民族信仰、信念的底气和支撑。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自信正是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基石。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厘清新时代关于文化自信的一些基本问题,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互联网的视角切入,以我国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为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了我国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路与理念、对策与行动。本文的整体结构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路与理念、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与行动。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详细阐述了互联网在文化自信的构建、提升和展示三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分析我国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从文化的多元传播、网络文化的发展两个大的角度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并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思路与理念,分别从网络文化发展策略、文化发展理念、文化发展思路三个层面进行了严密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与行动,切实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的意见。

肖楠[9](2019)在《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新媒体已经对社会大众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包围性力量,它以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性使信息的整合成为了可能,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公众参与互联网讨论的积极性不断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联合中宣部,自2017年7月起推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等七部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一改政论专题片“传者热受者冷”的尴尬局面,引发了收视热潮。本研究以政论专题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近期央视播出的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展开深入研究。首先,笔者对电视专题片、政论专题片、献礼片、受众和受众行为、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关键词界定,对叙事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进行了详细阐释,这能够帮助笔者建立起对于政论专题片的基础性、科学性认知。通过文献综述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政论专题片这一类型影片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性研究的阶段,带有浓厚的“成功学”研究色彩,也缺少针对性的受众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空间。其次,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主题与叙事、影像与声音两大角度对十九大献礼片的开篇之作《将改革进行到底》展开分析,探究影片的特色之处。作为典型的思辨性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一改以往政论专题片的叙事模式,以多维度的叙事视角,内外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宏观主题与微观主题相结合,讲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进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程。而在影像与声音层面,《将改革进行到底》灵活地运用了镜头、构图、光效和色彩等多种影像语言,借助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等声音元素,将影片中的观点与见解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影片增添了感染力,打破了传统政论专题片说教性强、刻板保守的固有模式,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改革画卷。再次,笔者也采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年龄在20-29岁的收看十九大献礼片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三轮资料编码和持续不断的备忘录撰写,笔者发现社会经验因素、符合习惯的期望、满足需求的期望、感知可靠性、感知易用性、期望满足程度、感知价值性、忠诚度和可替代性九个影响因素会对受众的收看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收看前、收看中和收看后的全过程,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笔者最终建构了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行为的动因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和推广度检验,这一模型阐明了受众在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动因,具有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特点,过去收看政论专题片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下一次收看行为,之前的思维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在后续的行为中,该模型对于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代表的政论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笔者将文本分析与受众分析的结论综合对比,在内容层面为我国政论专题片的创作提出了平衡叙述、符号化叙事等建议,政论专题片如果想要获取青年群体的更广泛关注,应该在呈现重大社会事件和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故事传播的手法,赋予传播符号特定的内涵,将故事、情感和价值融于一体,扩大与受众的认同空间,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在传播层面,笔者则给出了仪式化传播、节庆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已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政论专题片应当主动接纳信息技术的变迁,秉持着内容为王的原则,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相融合,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发挥传播的叠加效应,激发受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同,让政论专题片走向世界,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朱龙祥[10](2019)在《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每一次技术的更迭都会对网络信息传播造成重大影响。随着Web2.0时代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自己生产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自媒体应运而生。这种情况下,囿于没有新闻采访权而缺乏原创能力的部分商业网站开始建立自己的一体化内容创作平台,利用自身强大的传播优势吸引广大自媒体作者入驻,增强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的影响力。然而,在商业网站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以及自媒体传播系统规制还未完全建立的双重影响下,自媒体作者的加入增强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方面的失范现象。面对我国商业网站内容一体化创作平台的建立及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问题频发的现状,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参照,探讨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中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本文第一章对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做了简要叙述,并以百度首页推荐新闻为例,分析了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的现状。第二章则从新闻选题、内容创作及传播机制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过程中普遍出现的恶意炒作、有偿新闻、伪原创、“标题党”、“信息茧房”、娱乐化等问题。第三章中从治理主体的视角出发,就商业网站自身、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共治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出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则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使用多样治理工具、建立内外合作治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于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失序现状治理的思考。本文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对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中问题的呈现、问题原因的分析及问题治理的思考,旨在为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提出新的思考,使商业网站新闻信息得以自由流通,保障商业网站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权及网络受众的知情权等。

二、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趋势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1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1.4.2 农民工群体的选择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涵义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1.3 新媒体的分类
    2.2 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
        2.2.1 动机理论
        2.2.2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4 沉浸理论
    2.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
        2.3.1 农民工的概念
        2.3.2 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4 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
        2.4.1 信息需求多样化
        2.4.2 .信息渠道多元化
        2.4.3 .信息资源丰富化
        2.4.4 .用户之间交互增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分析
    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
        3.1.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主体要素
        3.1.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客体要素
        3.1.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环境要素
        3.1.4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技术要素
        3.1.5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模型
    3.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分析
        3.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3.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3.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动机分析
        3.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机
        3.3.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的动机
        3.3.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
    3.4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4.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问题的提出
    4.2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构建
        4.2.1 用户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4.2.2 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4.3 研究设计
        4.3.1 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4.3.2 实验流程
        4.3.3 数据收集
    4.4 数据结果分析
        4.4.1 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分析
        4.4.2 样本统计分析
        4.4.3 混合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4.5 讨论分析
        4.5.1 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
        4.5.2 农民工在线信息来源
        4.5.3 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价行为
        4.5.4 农民工在线信息输入输出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分析
    5.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问题的提出
    5.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构建
        5.2.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5.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框架
    5.3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5.3.1 模型理论基础
        5.3.2 研究假设
        5.3.3 模型构建
    5.4 研究设计
        5.4.1 调查问卷设计
        5.4.2 数据收集及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5.4.3 在线信息使用数据分析
    5.5 数据结果
        5.5.1 量表题项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5.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社群影响对感知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
        5.6.2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6.3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5.6.4 感知趣味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5.6.5 满意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分析
    6.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问题的提出
    6.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构建
        6.2.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6.2.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源选择
        6.3.2 数据采集
        6.3.3 数据处理
    6.4 数据结果分析
        6.4.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内容分析
        6.4.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时间分析
        6.4.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主题分析
    6.5 讨论分析
        6.5.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容规律
        6.5.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时间规律
        6.5.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主题规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7.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问题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7.2.1 扎根理论概述
        7.2.2 访谈样本的筛选
        7.2.3 访谈过程设计
        7.2.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7.3.1 开放式编码
        7.3.2 主轴编码
        7.3.3 选择性编码
    7.4 研究发现及作用路径
    7.5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
        7.5.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
        7.5.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
        7.5.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
        7.5.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8.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
    8.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3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策略
        8.3.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提升策略
        8.3.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提升策略
        8.3.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提升策略
        8.3.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提升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致谢

(2)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信任
        二、媒体与政府信任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网民
        二、媒体与媒体使用
        三、政府信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数据与样本
    第三节 变量与操作化
        一、自变量:媒体使用
        二、因变量:中央政府信任与地方政府信任
        三、控制变量
第三章 网民的媒体使用与“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现状
    第一节 网民的媒体使用状况
    第二节 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状况
        一、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异
        二、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媒体差异化使用行为下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状况
        一、官方媒体使用行为下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
        二、非官方媒体使用行为下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
        三、媒体差异化使用行为下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特征
第四章 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回归分析
    第一节 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回归分析
        一、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
        二、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
    第二节 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回归分析
        一、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
        二、非官方媒体使用对网民的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官方媒体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呈弱化趋势
    第二节 非官方媒体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出现差异
        一、微博持续削弱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
        二、微信明显提高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
        三、外媒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呈正向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变量描述统计表
附录2:“网民社会意识调查”问卷节选
致谢

(3)中俄网络媒体合作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俄网络媒体发展历程及两国国家形象现状
    第一节 网络媒体、国家形象概念
        一、网络媒体定义与内涵
        二、国家形象定义与内涵
        三、国家形象由来
    第二节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历程
        一、中国网络媒体产生阶段
        二、中国网络媒体发展阶段
        三、中国网络媒体类型和结构
    第三节 俄罗斯网络媒体发展历程
        一、俄罗斯网络媒体产生阶段
        二、俄罗斯网络媒体发展阶段
        三、俄罗斯网络媒体类型和结构
    第四节 中俄国家形象现状
        一、两国在发达国家的国家形象
        二、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
        三、两国在对方眼中的认知形象
第二章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基础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内容与目标
    第一节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基础分析
        一、政治基础
        二、经贸基础
        三、媒介基础
        四、文化基础
    第二节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内容分析
        一、政治层面
        二、技术层面
        三、业务层面
        四、产业层面
    第三节 中俄网络媒体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分析
        一、文明民主法制化国家形象
        二、经济稳步发展的国家形象
        三、爱好和平公正的国家形象
        四、维护世界秩序的国家形象
第三章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建设中国国家形象的主体与方法
    第一节 两国网络媒体合作主体分析
        一、政府主导合作
        二、行业协会主导合作
        三、市场主导合作
    第二节 两国网络媒体合作平台分析
        一、上海合作组织平台
        二、金砖五国平台
        三、“一带一盟”对接平台
    第三节 两国网络媒体合作方法分析
        一、加强交流与沟通
        二、网络资源共享
        三、内容共建
        四、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第四章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两国民间媒体参与度低,中俄文化差异显着
        二、中俄网络媒体长效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三、议程设置能力弱,国际传播影响力有限
        四、语言局限不利于中俄网络媒体合作
    第二节 中俄网络媒体合作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
        一、提升民间媒体首位度,推动全民外交
        二、建立健全评估体系,统计合作成果
        三、打造中俄网媒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完善双语教学体系,编纂双语媒体词典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与学术成果
致谢

(4)媒体接触对国家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国家认同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第二节 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 媒体接触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第四节 媒体接触对媒体信任的影响
    第五节 媒体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定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测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证分析与发现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效度分析
    第三节 媒体信任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媒体接触显着促进媒体信任
    第二节 官方媒体对国家认同的正向影响
    第三节 媒体信任的异质性效果
    第四节 不同媒体信任的中介效应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5)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可行性分析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1.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1.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2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2.1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2.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3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3.1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3.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4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4.1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4.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及其表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网络新闻
        3.1.2 媒介伦理
        3.1.3 媒介失范
        3.1.4 网络新闻媒介失范
    3.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表现形式
        3.2.1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内容失范
        3.2.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行为失范
    3.3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动因分析
        3.3.1 媒体的利益崇拜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2 媒介监管制度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3 媒介环境重构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4 媒介素养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验证性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4.2 研究假设
        4.2.1 研究假设说明
        4.2.2 论文研究假设
    4.3 研究结果判断标准界定
        4.3.1 “广告效益”判定参照标准
        4.3.2 “注意力经济”判定参照标准
        4.3.3 “利益”判定参照标准
    4.4 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实证分析
    5.1 “广告效益”品牌词词频分析
        5.1.1 P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5.1.2 U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5.2 “注意力经济”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2.1 P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2.2 U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3 研究设计假设验证
        5.3.1 “广告效益”假设验证
        5.3.2 “注意力经济”假设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6.2.1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立法,收紧监管力度
        6.2.2 网络新闻平台应加强自律,科学引导用户
        6.2.3 网络新闻用户应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发挥用户监督职能
        6.2.4 网络媒介投放企业应自觉约束自身的广告投放行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我国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写表(Abbreviation)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综合格斗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概述
    2.2 媒介镜像的相关研究概述
        2.2.1 媒介镜像的概念
        2.2.2 “媒介镜像”与“媒介形象”的对比分析
        2.2.3 媒介镜像的相关研究分析
    2.3 国内外综合格斗运动的相关研究及媒介镜像特点
        2.3.1 国外对综合格斗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及媒介镜像特点
        2.3.2 国内对综合格斗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及媒介镜像特点
        2.3.3 对中国开展综合格斗运动的相关研究
        2.3.4 综合格斗与其他格斗的比较研究
        2.3.5 对综合格斗运动技、战术的研究
    2.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理论依据
        3.2.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主流媒体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
        4.1.1 主流媒体报道的综合格斗运动内容概述
        4.1.2 主流媒介镜像体现出综合格斗运动的特点分析
        4.1.3 主流媒体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
        4.1.4 对主流媒体综合格斗报道的相关建议
    4.2 商业网站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
        4.2.1 商业网站报道的综合格斗运动内容概述
        4.2.2 商业网站媒介镜像体现综合格斗运动的特点分析
        4.2.3 商业网站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
        4.2.4 对商业网站综合格斗报道的相关建议
    4.3 综合格斗运动员微博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
        4.3.1 综合格斗运动员相关微博媒介概述
        4.3.2 综合格斗运动员微博的媒介镜像特点分析
        4.3.3 综合格斗运动员微博媒介镜像暴露的问题
        4.3.4 对微博综合格斗报道的相关建议
    4.4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对综合格斗报道时呈现的媒介镜像
        4.4.1 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及微博媒介镜像比较分析
        4.4.2 综合格斗媒介镜像暴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4.4.3 综合格斗运动媒介话语建构建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媒体对综合格斗相关报道内容整理
    表一 主流媒体综合格斗相关内容整理(2017-2018)
    表二 四家电子报纸综合格斗报道(2008-2018)
    表三 商业网站综合格斗相关内容整理(2017-2018)
    表四 李景亮新浪微博塑造综合格斗运动员形象相关内容整理(2017-2018)
    表五 李景亮新浪微博综合格斗相关内容整理(2017-2018)

(7)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网络媒体政策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媒体的界定
        二、网络媒体政策的界定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规制理论
        二、媒介规范理论
        三、政策过程理论
第二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萌芽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
        二、网络媒体政策的起步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发展
        一、网络媒体的拓展与繁荣
        二、网络媒体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深化
        一、网络媒体的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网络媒体政策体系日益严密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强化
        一、网络媒体的融合泛化
        二、网络媒体政策体系升级加强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机制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绝对价值:政治统治安全可控
        二、相对价值:信息权利保护和约束
        三、潜在价值:网络媒体产业发展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制定分析
        一、内输入式的网络媒体政策议程创建
        二、自上而下的网络媒体政策决策模式
        三、网络媒体政策制定过程具有相对封闭性
    第三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实施分析
        一、双轨并行和多头管理的网络媒体政策实施体制
        二、性质单一而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体政策实施手段
        三、网络媒体政策实施缺乏监督控制
第四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网络媒体政策理念局限
        一、媒介强意识形态特征与网络政策概念窄化
        二、媒介管控导向与网络媒体政策选择的偏向
        三、维护主流话语权与网络媒体政策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规制体制与网络媒体政策供给困境
        一、多头管理与网络媒体政策融合阻力
        二、党政主导与网络媒体政策质量提升障碍
        三、强制性变迁与网络媒体政策前瞻性不足
    第三节 互联网深度全球化对我国网络媒体政策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政策的全球化趋向
        二、全球互联网治理格局重构与隐忧
        三、我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需求
第五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的优化对策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顶层设计的优化
        一、网络媒体管理体制的适当调整
        二、网络媒体政策框架的平衡构建
        三、网络媒体政策目标与手段的科学处理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与完善
        一、网络媒体政策制定过程的多元参与
        二、网络媒体政策制定程序的规范与完善
        三、网络媒体政策法律化程度的提升
    第三节 网络媒体政策实施机制的改进
        一、网络媒体政策实施主体的合理规范
        二、网络媒体政策实施手段的多元融合
        三、网络媒体政策实施评估机制的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994 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主要网络媒体政策列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互联网和文化自信的概述
        一、互联网的概述
        二、文化自信的相关概述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
    第一节 互联网有利于构建文化自信
        一、互联网视阈下文化心理认同的增加有利于构建文化自信
        二、文化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展示有利于构建文化自信
        三、互联网视阈下文化技术人才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文化自信
    第二节 互联网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一、文化传播范围的拓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二、文化传播效果的增强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三、文化传播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第三节 互联网有利于展示文化自信
        一、文化参与主体的增加有利于展示文化自信
        二、文化知识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展示文化自信
        三、文化表达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展示文化自信
第二章 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文化传播的多元性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一、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增加了民众的文化认知难度
        二、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弱化了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
        三、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削弱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第二节 互联网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不充分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一、“互联网+文化”战略地位的认知模糊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指向不具体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三、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与行动不足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第三节 网络文化发展的不充分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一、网络文化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不及时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网络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的经营能力较弱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三、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探索不够阻碍文化自信的增强
第三章 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路与理念
    第一节 网络文化要坚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的发展策略
        一、网络文化要以技术创新的理念来增强文化自信
        二、网络文化要以正面舆论的指引来增强文化自信
        三、网络文化要以良好文化形象的展示来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节 坚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文化发展理念
        一、通过提高“互联网+文化”战略的认知来增强文化自信
        二、通过网络平台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来增强文化自信
        三、通过提升文化发展的自我意识与全球意识来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节 坚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文化发展思路
        一、强化互联网领域文化价值认同来增强文化自信
        二、坚守互联网领域文化创新原则来增强文化自信
        三、坚持互联网领域文化发展稳步推进的心态来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章 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与行动
    第一节 大力打造互联网领域文化生产格局以增强文化自信
        一、提高网络文化的内容生产供给能力
        二、完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激发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创新发展以增强文化自信
        一、坚持网络管理创新,着力创建规范化的文化管理模式
        二、坚持网络营销创新,努力打造“互联网+文化”经济模式
        三、坚持网络治理创新,切实推进“互联网+文化”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节 大力提高互联网领域文化开放水平以增强文化自信
        一、加快形成文化对外开放的网络新格局
        二、增强互联网对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转换能力
        三、完善互联网领域文化开放发展的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主流舆论寻求创新式传播
        1.1.2 政论专题片迎来收视热潮
        1.1.3 弘扬主流价值观意义重大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1.3.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论
        1.4.1 案例分析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扎根理论
        1.4.3.1 扎根理论的发展
        1.4.3.2 选择扎根理论的理由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界定
        2.1.1 电视专题片
        2.1.1.1 电视专题片的概念
        2.1.1.2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2.1.2 政论专题片
        2.1.2.1 政论专题片的概念与特征
        2.1.2.2 政论专题片的分类
        2.1.3 献礼片
        2.1.4 受众与受众行为
        2.1.5 大学生
    2.2 理论梳理
        2.2.1 叙事学理论
        2.2.2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3 期望—价值理论
        2.2.4 受众选择的“实用主义”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电视专题片研究现状
        2.3.2 政论专题片的研究现状
        2.3.3 媒介使用动机研究现状
        2.3.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文本分析
    3.1 主题与叙事分析
        3.1.1 主题分析
        3.1.1.1 宏观主题的精准化拆分
        3.1.1.2 微观主题的艺术化渗透
        3.1.2 叙事分析
        3.1.2.1 叙事视角:多维度视角辩证看待历史
        3.1.2.2 叙事主体:内外叙事相结合讲述故事
        3.1.2.3 叙事结构:多结构融合勾勒改革画卷
        3.1.2.4 叙事手法:符号化叙事增强价值认同
    3.2 影像与声音分析
        3.2.1 影像分析
        3.2.1.1 灵活细腻的镜头语言
        3.2.1.2 打破常规的构图语言
        3.2.1.3 千变万化的光效语言
        3.2.1.4 抒发情感的色彩语言
        3.2.2 声音分析
        3.2.2.1 兼容并蓄的解说词
        3.2.2.2 还原时空的同期声
        3.2.2.3 情景交融的音乐
第四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受众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对象
        4.1.3 资料收集
        4.1.3.1 抽样
        4.1.3.2 深度访谈
        4.1.4 资料分析
        4.1.4.1 三次编码过程
        4.1.4.2 备忘录撰写
        4.1.5 结果检验
        4.1.6 研究可靠性及推广度
    4.2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的受众行为分析
        4.2.1 “我会主动去看政论片”
        4.2.2 “政论片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有用”
        4.2.3 “政论片给人很正能量的感觉”
        4.2.4 “我愿意继续看能够切合青年人口味的政论片”
    4.3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行为的动因分析
        4.3.1 收看前的选择行为
        4.3.1.1 满足需求的期望
        4.3.1.2 符合习惯的期望
        4.3.1.3 社会经验因素
        4.3.1.4 感知易用性
        4.3.1.5 感知可靠性
        4.3.2 收看中的卷入行为
        4.3.2.1 认知需求的评估
        4.3.2.2 情感需求的判断
        4.3.2.3 社交需求的衡量
        4.3.2.4 个人认同需求的选择
        4.3.3 收看后的评价行为
        4.3.3.1 感知价值性
        4.3.3.2 忠诚度
        4.3.3.3 可替代性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5.1 研究结论和结果检验
        5.1.1 文本分析结论
        5.1.1.1 主题与叙事
        5.1.1.2 影像与声音
        5.1.2 受众研究结论
        5.1.2.1 满足需求的期望
        5.1.2.2 符合习惯的期望
        5.1.2.3 社会经验因素
        5.1.2.4 感知易用性
        5.1.2.5 感知可靠性
        5.1.2.6 期望满足程度
        5.1.2.7 感知价值性
        5.1.2.8 忠诚度
        5.1.2.9 可替代性
        5.1.3 受众研究结果检验
    5.2 我国政论专题片的提升路径
        5.2.1 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5.2.2 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
        5.2.3 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5.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5.3.1 研究的贡献
        5.3.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访谈提纲
附录2:检验结果的受众访谈提纲
致谢

(10)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一 概念界定
        二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二 网络新闻传播治理研究综述
        三 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现状
    第一节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发展概述
        一 转载传播: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商业网站
        二 变相生产:商业网站内容创作平台出现
    第二节 百度首页推荐新闻传播现状分析
        一 调查说明
        二 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第二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中的问题
    第一节 新闻选题突显功利思想
        一 恶意炒作污染网络风气
        二 有偿新闻妨碍舆论公正
    第二节 内容创作专业性缺失
        一 伪原创侵犯原作者版权
        二 “标题党”欺骗受众注意力
    第三节 传播机制过度迎合受众
        一 “信息茧房”窄化受众视野
        二 娱乐化扩大数字鸿沟
第三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失范现象的成因
    第一节 商业网站缺乏自律
        一 内容生产门槛低
        二 “山寨”审核
    第二节 政府监管“职能堕距”现象严重
        一 监管理念落后
        二 监管体系不完善
    第三节 社会共治主体缺位
        一 行业组织功能缺失
        二 受众监督途径不畅
第四章 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失范现象治理的思考
    第一节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一 商业网站——秩序治理首要主体
        二 政府部门——秩序治理“同辈中的长者”
        三 行业组织——政企互动的桥梁
    第二节 使用多样治理工具
        一 以法治网
        二 以德治网
        三 以“技”治网
    第三节 完善内外合作治理机制
        一 完善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内部治理机制
        二 改善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外部监督权限分配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D]. 常颖. 吉林大学, 2020(03)
  • [2]媒体使用对网民的“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分析[D]. 丁嘉格.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俄网络媒体合作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 张振宇. 郑州大学, 2020(04)
  • [4]媒体接触对国家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旭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D]. 熊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我国综合格斗运动的媒介镜像研究[D]. 张小乐.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7]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D]. 李科.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互联网视阈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D]. 朱冰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9]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D]. 肖楠.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我国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治理研究[D]. 朱龙祥. 郑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商业网站进入话语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