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钢焊条焊接铸铁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徐铭华,马宇飞[1](2021)在《镀锌管T型接头焊接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焊条电弧焊实训作为金属焊接实训的基础教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镀锌管是当下十分常用的型材,因锌的存在给焊接作业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薄壁镀锌管,对初学者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将镀锌管作为学生初学焊条电弧焊的典型母材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作为导向,模块化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并全程遵照"7S"标准作业,以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不降标准,不掉队"。
王永芳,孙秀怀,于庆州,张建鹏,殷子强[2](2021)在《WAAM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通过堆焊增材(再)制造技术快速制造零件、修复破损零件或者对零件进行表面改性,能够有效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基于电弧为热源的增材制造技术由于经济以及效率优势而广泛受到关注。从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优势出发,讨论了几种适用于堆焊增材制造的材料以及改善其力学性能的方式,最后对增材制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孙凡雅[3](2021)在《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标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比分析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的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的国家标准,并结合国内外知名焊材生产公司产品,对比分析焊条、焊丝标准等内容,探讨未来我国承压设备用焊材标准的发展方向。
王谦歌[4](2021)在《Co、Ni合金化铸铁同质焊区组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铸铁同质焊区易出现的白口及裂纹两大问题,将石墨化元素Co、Ni直接加入铸铁焊芯之中,制备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条,并对灰铁和球铁进行焊补试验,分析Co、Ni元素含量及焊接工艺参数对焊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铸铁焊芯组织主要由珠光体+铁素体+石墨组成,其中铁素体含量为18%,焊芯硬度为HB195。Ni可促进焊芯中石墨的析出,促进铁素体的形成,当Ni含量为0.2%时,铁素体含量为23%,硬度降低为HB170。在含0.2%Ni的焊芯中,添加Co,随着焊芯中Co含量由0增加到2.8%时,Co的促石墨化作用,促使焊芯中铁素体含量由23%增加到35%;Co的固溶强化作用,强化了焊芯中的铁素体相;Co两方面的作用下,焊芯硬度先减小后增大,Co含量为1.6%时,硬度最低为HB138。使用含0.2%Ni、1.0%Co的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条焊补HT250,在焊接电流I=230A、预热温度T0=200 ℃~3 00℃、焊后空冷的工艺条件下。所得焊缝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片状石墨组成,铁素体含量为36%~45%,焊缝硬度为HB228~HB240;熔合区组织由珠光体+少量断续分布的莱氏体组成,硬度为HB257~HB280。使用含0.2%Ni、1.6%Co的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条焊补QT450-10,在焊接电流I=210A、预热温度T0=250℃~500℃、焊后空冷的工艺条件下。所得焊缝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球状石墨组成,铁素体含量为46%~58%,焊缝硬度为HB235~HB275;熔合区无白口,组织由珠光体+铁素体组成,硬度为HB275~HB321。采用研制的Co、Ni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条,可实现灰铁和球铁的同质焊接,获得无白口及裂纹,且组织和硬度与母材匹配的铸铁件同质焊接区。
姚开礼[5](2021)在《汽车模具SMAW堆焊工艺方法应用》文中认为通过采用非铸铁焊缝冷焊的焊接工艺方法,解决了汽车拉伸模中需要的特定表层性能及表面尺寸,为汽车模具制造、维修保养、工艺造型变更的堆焊提供可借鉴经验。
李庆文,胡庆银[6](2020)在《罗茨风机墙板的在线修复》文中提出煤粉制备供分解炉用罗茨风机墙板轴承室有多处径向裂纹,如果更换墙板,则风机的外壳和两侧的墙板难以达到图纸所要求的同心度;若整体更换外壳和墙板,交货周期长。在对轴承室产生裂纹原因、工件材质性能和设备运转特性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采用以中间向两头分段的逆向焊法实施手工电弧冷焊。修复后水压试验合格。
王驰[7](2020)在《复合强化高铬铸铁堆焊金属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硬质相为M7C3的高铬铸铁,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能,作为一种耐磨材料,在工业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高铬铸铁堆焊材料,经常被用于提高工件表面的耐磨性能,堆焊得到的堆焊层硬度高,耐磨性能优异,但脆性大、抗裂性能差。本文设计了以TiC、三元硼化物复合强化高铬铸铁的两种药芯焊带,以期进一步提高堆焊金属的耐磨性能。采用OM、SEM、XRD、硬度试验以及磨损试验等方法,研究了 TiFe、Mo、B、稀土添加量对药芯焊带TIG电弧熔敷堆焊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复合强化硬质相Cr7C3等的形成机理,为复合强化高铬铸铁堆焊材料设计提供了技术数据。药芯焊带加入TiFe的堆焊金属主要组成相为M7C3、(Cr,Fe)7C3、NiCrFe和TiC。不加入TiFe时,堆焊金属中M7C3粗大、分布不均匀、数量少,加入TiFe后,M7C3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细化,硬质相尺寸减小,硬质相分布更加均匀,数量增加。基于Imagepro Plus软件的统计计算结果表明,TiFe添加量3.5%的堆焊金属硬质相体积分数最高为67.10%,TiFe添加量5.2%的堆焊金属硬质相平均尺寸最小,为14.02 μ m。通过Fe-Cr-Ti-C系合金相图分析、错配度计算和热力学计算证明了液态金属中原位合成的TiC可以作为Cr7C3的异质形核核心,减小了Cr7C3碳化物的形核阻力,使Cr7C3碳化物细化。没有作为Cr7C3异质形核质点的TiC颗粒,也可以通过阻碍Cr7C3的自由生长,从而细化Cr7C3。TiFe添加量5.2%的堆焊金属平均显微硬度最高,为1078.7HV,相对基体Q235提高560.1%。TiFe添加量0%、1.7%、3.5%和5.2%的堆焊金属磨损失重分别为8.2mg、5.4mg、3.6mg和2.5mg。相同的试验条件下,TiFe添加量0%的堆焊金属磨损失重最大为8.2mg,TiFe添加量5.2%的堆焊金属磨损失重最小为2.5mg,耐磨性能均较基体Q235有了明显提升。在高铬铸铁药芯焊带中加入Mo、B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冶金反应,生成Mo2FeB2三元硼化物,获得了 Mo2FeB2和Cr7C3复合强化的堆焊金属。药芯焊带中加入B4C过渡B对堆焊金属的强化效果优于加入FeB的。药芯焊带中Mo、B的添加量影响堆焊金属的相组成,添加43%Mo-7%B4C的堆焊金属主要组成相为Cr7C3、Mo2FeB2、FeCrNi 和 MoCrFe;添加 34.4%Mo-5.6%B4C 的堆焊金属主要组成相为Cr7C3、FeCrNi和FeCrMo,没有形成MO2FeB2。与不加入Mo、B的相比,加入Mo、B的堆焊金属中硬质相数量明显增多、尺寸减小、分布更加均匀。添加 0%Mo-0%B4C、43%Mo-7%B4C、38.7%Mo-6.3%B4C、34.4%Mo-5.6%B4C 和30.1%Mo-4.9%B4C的堆焊金属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650.3HV0.5、1105.4HV0.5、1034.4HV0.5、853.8HV0.5 和 807.9HV0.5,添加 43%Mo-7%B4C 的堆焊金属平均显微硬度最高,为基体Q235的7.2倍。添加0%Mo-0%B4C、43%Mo-7%B4C、38.7%Mo-6.3%B4C、34.4%Mo-5.6%B4C 和 30.1%Mo-4.9%B4C 的堆焊金属磨损失重分别为9.2mg、2.4mg、2.6mg、5.1mg和5.7mg。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添加0%Mo-0%B4C的堆焊金属磨损失重最大为9.2mg,添加43%Mo-7%B4C的堆焊金属磨损失重最小为2.4mg,都较基体Q235有了明显提升。热力学计算表明,Fe-Cr-C-Mo-B堆焊金属合金系在200℃-3000℃温度范围内,MoB、CrB2、CrB、Fe2B等二元硼化物的吉布斯自由能ΔG均小于零,可以自发形核,由二元硼化物生成的稳定的MO2FeB2三元硼化物阻碍了 Cr7C3硬质相的长大;另外液相中B形成的薄膜,可以停止Cr7C3生长所需的原子供应。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使得Cr7C3硬质相细化。MO2FeB2和Cr7C3复合强化药芯焊带中加入1%-3%稀土 Mg-Si合金,堆焊金属硬质相的数量增多,尺寸减小。稀土 Mg-Si添加量为2%时,生成的Cr7C3数量最多,尺寸最细小,Cr7C3的细化效果最为明显;稀土添加量为3%的Cr7C3组织又变得粗大,细化作用减弱。添加稀土 Mg-Si 0%、1%、2%和3%的堆焊金属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 1105.7HV0.5、1119 HV0.5、1197 HV0.5和 1136 HV0.5,添加 2%稀土 Mg-Si的堆焊金属平均显微硬度最高,比不加稀土 Mg-Si的高91.3 HVo.5。
蔡冬根[8](2020)在《高性能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铸造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锤头是矿山、冶金、水泥等基础工业广泛应用的一种锤头破碎机配件,锤头的使用寿命受到用户的重点关注,具备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锤头,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传统单一材料生产的锤头,无法同时满足表面的高耐磨性和整体的高韧性要求,市面上使用的复合锤头目前主要存在耐磨性差,冲击韧性低,碳钢锤柄易脆裂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破碎机在复杂恶劣的工况下正常运行且高效,本文通过研究双液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生产高铬合金/碳钢锤头,重点讨论铸造工艺对锤头的材料组织性能和磨损机理的影响,优化生产工艺参数。采用消失模铸造工艺生产的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锤柄材质为中碳钢,锤头材质为高铬合金。首先对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利用Procast仿真软件模拟两种不同浇冒系统的铸造过程,分析金属液充型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场和缺陷形成的原因,提出采用侧注式浇冒系统,浇注过程温度场均匀,充型过程平稳,有效减少铸造缺陷。试样生产时,采用聚苯乙烯泡沫(EPS)进行制样,经过处理后,将模样固定到砂箱中,锤柄朝下,锤头朝上,合理控制浇注温度、冷却时间和浇注间隔,先定量浇注中碳钢锤柄,再定量浇注高铬合金锤头,发现两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通过热处理试验、磨损试验、金相组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检测方法,对复合锤头的机械性能、显微组织和物象构成进行分析,可知中碳钢的化学成分配比(wt%)为 C:0.3,Mn:0.71,Si:0.25,Cr:1.23,Mo:0.283,S:0.035,P:0.033,高铬合金的化学成分配比(wt%)为:C:3.476,Cr:20.19,Mn:0.99,Mo:0.524,Si:0.867,S:0.046,P:0.023。复合锤头的热处理工艺为650℃×1h+1050℃×4h后风冷到600℃,空冷至室温,再采用430℃×5h回火,对复合锤头试样进行金相显微观察,发现其双液结合界面明显呈波浪形,原子相互熔渗和扩散,锤头耐磨高铬合金组织基体为条状马氏体碳化物、莱氏体和少量珠光体,锤柄主要是下贝氏体组织和细致回火屈氏体。锤头部分的硬度值为HRC57.92,锤柄的硬度值为HRC27.6。通过对退火状态和铸态锤头试样进行销-盘磨损试验,可见在载荷不同的情况下磨损机制存在差异,在大载荷作用下为磨粒磨损和轻微氧化磨损,在轻载荷作用下磨损机制则为磨粒磨损。在制备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时,根据使用工况和具体工艺条件,科学选材和精准设计材料,合理匹配浇注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参数,可有效防止界面结合强度低、空洞等缺陷,防止材料中晶粒粗化导致其综合性能降低,尤其是碳钢部分,组织基体的粗化是导致工件工作过程开裂的主要原因。采用本论文研究成果指导江西某企业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以改进后工艺制备复合锤头产品,经客户反馈其使用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使用寿命相比改进前提高了 2倍以上,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姚惠文[9](2020)在《复合粉粒和H08A实心焊丝堆焊高铬合金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常规堆焊材料包括:药皮焊条、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粉末等,其中实心焊丝可过渡合金组元量极为有限,仅能熔敷低合金层;药皮焊条和药芯焊丝虽过渡的合金元素较多,成分调整方便,但研发周期长,生产工艺过于复杂;激光等增材制造工艺所用粉末常以同轴气流方式送粉,要求其形态呈球状,原粉制备工艺繁琐,价贵。以上均无法满足焊接材料经济、快速供货等发展要求。鉴于上述形势,本课题组在大量试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类型焊接材料—“复合粉粒”,构建了其制备工艺,这包括:称量粉末干混、掺粘结剂湿混、粉体旋转造粒、粉粒烧结和粉粒筛分等工序。堆焊时,将复合粉粒预置于焊道表面,并以H08A实心焊丝作为电弧载体,使复合粉粒熔体和实心焊丝熔滴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熔池,冷却凝固为耐磨合金。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复合粉粒的制备工艺对堆焊合金性能的影响;(2)复合粉粒的合金组分对堆焊合金性能的影响;(3)工艺参数对粉粒堆焊高铬合金的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宏观和显微硬度计等设备,研究复合粉粒和实心焊丝自保护明弧堆焊对高铬合金的性能。首先,考察复合粉粒的填粉率对其明弧堆焊高铬耐磨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填粉率的增加,堆焊层受母材的成分稀释作用减小,熔敷层的合金组分量提升;堆焊合金的硬质相包括M7C3和(Ti,V)C,且合金主耐磨相M7C3的形貌由网状结构转变为块状或者片状、板条状,其中M为Fe、Cr、V等元素。粘结剂水玻璃的波美度显着影响复合粉粒的颗粒度,随水玻璃波美度的增加,堆焊合金先由亚共晶转变为共晶,之后为过共晶结构;合金所含M7C3碳化物的体积分数随之逐渐增大,其主要的磨损机制由显微切削转变为显微剥落形式。提升水玻璃的波美度,可以明显降低母材对合金层的稀释作用,增加合金的碳化物数量而改善堆焊层的耐磨性。其次,考察了复合粉粒所含V、Si、C、B等合金组分对其高铬合金的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钒铁含量的提升,堆焊合金的组织细化,碳化物体积分数上升,合金韧性改善。粉粒所含Si组分提升,堆焊合金的M7C3相碳化物尺度先减小后增大,并使之弥散分布。堆焊合金碳含量的提升,导致合金内M7C3相尺寸增大;脆性相Fe3C增多,合金耐磨性降低。在粉粒堆焊高铬合金中,B固溶于M7C3而形成M7(C,B)3等复合碳硼化物,提高了合金硬质相数量而改善耐磨性,但硬质相尺寸过大时,耐磨性反而下降。最后,考察了焊接速度、电流等工艺参数对复合粉粒堆焊合金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焊接速度提高可明显降低母材的成分稀释作用,合金的M7C3碳化物业由网状转变为块状分布。当焊接速度30cm/min时,因初生M7C3型碳化物的析出数量多,堆焊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均明显改善。电流增加,电弧吹力对基体作用增强,母材成分稀释效应增大,合金基体由α-Fe转变为胞状γ-Fe,沿胞状γ-Fe晶分布的网状或者树枝状M7C3相,无法有效阻碍磨粒的显微切削运动,合金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的显微切削。以上结果均表明,作为一种新类型焊接材料,与药皮焊条和药芯焊丝相比,复合粉粒不仅具有合金组分调整方便、制备工艺简捷且经济性好等优点,而且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化堆焊作业,发展和应用前景看好,尤其对于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堆焊材料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此外,复合粉粒也可用作激光等增材制造材料,适应生产制造快速、经济等发展要求,具有明显优势和研究价值。
王心悦[10](2020)在《无缝钢管芯棒表面功能梯度复合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芯棒是生产无缝钢管的重要工具,长期服役后,其表面因出现磨损、划伤、裂纹、腐蚀等缺陷而失效。当前芯棒普遍寿命低,主要原因为芯棒功能要求其表面硬度高、抗粘着,心部韧性好,以目前工艺制造的芯棒性能匹配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制造功能渐变的复合层是用户迫切解决的问题。可以称这样的性能匹配渐变复合层为功能梯度复合层。本课题以H13芯棒为例,采用埋弧堆焊技术和电镀硬铬技术,在其表面成功设计、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堆焊、电镀功能梯度复合层,得到了表面硬度高、抗粘着,心部韧性好的复合芯棒,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生产。(1)针对H13芯棒焊接性差、对表面耐磨性要求高等问题,建立“基体+打底层+耐磨层”复合堆焊结构。基于Fe-Cr二元相图设计打底层和耐磨层材料的组织和成分,并制备药芯焊丝。起过渡作用的打底层(铬含量16.51 wt.%)由铁素体、下贝氏体和碳化物组成,其耐蚀性最好。热稳定性介于基体与耐磨层之间,降低了焊层的裂纹倾向。耐磨层(铬含量13.10 wt.%)由马氏体、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其硬度(356 HV0.2)、耐磨性和热稳定性最高,为后续表面镀铬提供了良好的基底。(2)回火热处理后,梯度堆焊层中的焊接缺陷减少。耐磨层中的残余奥氏体发生转变,马氏体逐渐分解为回火马氏体并析出大量碳化物。而打底层组织经历了回复和再结晶过程,未见相变发生。在450℃回火2 h后得到组织最为均匀的梯度堆焊层,表现出良好的综合使用性能(显微硬度、冲击韧性、耐磨性、耐蚀性和热稳定性)。(3)通过工艺优化得到芯棒表面硬铬电镀工艺:电流密度90 A/dm2,Cr O3250 g/L,K2Si F610 g/L,Sr SO41 g/L,镀液温度65℃,电镀时间30 min。此工艺下所得硬铬层表面均匀细致,其阴极电流效率(22.36%)较传统镀铬液(6%~16%)增加明显,镀铬效率和镀液利用率显着提高。镀铬后表面硬度(749±13.2HV0.2)较H13钢基体增加了1.7倍,较堆焊层基体增加了1.1倍,且表面耐蚀性、抗粘着磨损性能和润滑作用提高显着。(4)200℃热处理后,Cr镀层晶粒长大,且氢和内应力释放导致其表面裂纹增加,硬度略有降低。热处理2 h后,部分磨损碎片嵌入软化的镀层中,导致其摩擦系数和磨痕宽度减小,耐磨性增强。在更高的温度处理后镀层仍能保持良好的耐热性。
二、低碳钢焊条焊接铸铁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碳钢焊条焊接铸铁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镀锌管T型接头焊接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学习焊接技能对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
2 课程的教法 |
3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 |
4 锌元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
5 镀锌管的焊接工艺及施焊步骤 |
5.1 焊前准备 |
(1)焊机: |
(2)焊条: |
(3)工、量具: |
(4)备料: |
(5)用角磨机打磨镀锌层: |
5.2 焊接步骤及方法 |
(1)焊接电流: |
(2)定位焊: |
(3)焊接角度: |
(4)焊接手法: |
(5)收尾: |
(6)要求: |
(7)清理、检验焊件: |
6 技能拓展与延伸 |
7 结论 |
(2)WAAM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WAAM技术的优势 |
2 WAAM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2.1 铝及其合金 |
2.2 镍基合金 |
2.3 钛及其合金 |
2.4 高铬铸铁 |
2.5 碳钢及合金钢 |
3 WAAM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3.1 存在问题 |
3.2 WAAM技术的发展趋势 |
4 总结 |
(3)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标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承压设备用中外焊接材料的国家标准 |
1.1 焊条国家标准 |
1.2 焊丝国家标准 |
1.3 我国焊接材料标准缺陷 |
1.4 承压设备对焊接材料的要求 |
2 中外焊接材料对比 |
3 对我国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的展望 |
4 结语 |
(4)Co、Ni合金化铸铁同质焊区组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铸铁焊接性 |
1.3 铸铁焊接研究现状 |
1.3.1 铸铁的焊接方法 |
1.3.2 铸铁的焊接材料 |
1.3.3 铸铁的焊接工艺 |
1.4 合金元素对焊缝的影响 |
1.5 铸铁同质焊材发展趋势 |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条件及方法 |
2.1 总体研究方案 |
2.2 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材成分设计 |
2.2.1 焊缝成分设计 |
2.2.2 焊芯成分确定 |
2.2.3 药皮成分的确定 |
2.3 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条的制备 |
2.3.1 焊芯的制备 |
2.3.2 焊条的制备 |
2.4 铸铁焊接工艺 |
2.4.1 焊接设备及试件 |
2.4.2 焊接工艺参数 |
2.5 焊芯及焊区组织分析与硬度测试 |
2.5.1 组织分析 |
2.5.2 硬度测试 |
3 Co、Ni合金化铸铁同质焊条的设计与制备 |
3.1 焊材成分设计 |
3.1.1 合金元素的选择 |
3.1.2 合金元素含量的确定 |
3.2 焊条的制备过程 |
3.2.1 焊芯的制备 |
3.2.2 焊条的制备 |
3.3 焊芯组织和硬度对冷速的敏感性 |
3.3.1 焊芯组织随冷速的变化 |
3.3.2 焊芯硬度随冷速的变化 |
3.4 Co、Ni合金化铸铁焊芯组织和硬度 |
3.4.1 Ni含量对焊芯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
3.4.2 Co含量对焊芯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铸铁同质焊区组织和硬度 |
4.1 Co、Ni合金化灰铁同质焊区组织与硬度 |
4.1.1 焊接区成分 |
4.1.2 焊接区组织 |
4.1.3 焊接区硬度 |
4.1.4 预热温度对焊区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4.2 Co、Ni合金化球铁焊接区组织与硬度 |
4.2.1 焊接区成分 |
4.2.2 焊接区组织 |
4.2.3 焊接区硬度 |
4.2.4 预热温度对焊区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4.3 Co对焊缝铁素体化及固溶强化机理探析 |
4.3.1 Co的铁素体化作用 |
4.3.2 Co的固溶强化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汽车模具SMAW堆焊工艺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化学成分的影响 |
3 冷却速度的影响 |
4 合金铸铁堆焊时主要问题 |
5 焊接方法选用分析 |
6 焊接材料选择 |
7 焊前准备及操作步骤 |
8 技术要领 |
9 结束语 |
(6)罗茨风机墙板的在线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罗茨风机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
1.1 罗茨风机工作原理 |
1.2 性能参数 |
2 轴承室构造及裂纹情况 |
3 产生裂纹原因分析 |
3.1 材质原因 |
3.2 结构原因 |
3.3 设备原因 |
4 修复方案 |
4.1 材质性能分析 |
4.2 可焊性分析 |
4.3 焊接工艺 |
4.4 焊接材料 |
5 方案的实施 |
5.1 焊前准备 |
5.2 坡口制备 |
5.3 焊接 |
6 结束语 |
(7)复合强化高铬铸铁堆焊金属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堆焊技术 |
1.2.1 堆焊技术的应用 |
1.2.2 堆焊材料 |
1.3 Fe-Cr-C系合金研究进展 |
1.3.1 Fe-Cr-C系合金初生碳化物种类 |
1.3.2 Fe-Cr-C系合金碳化物的细化 |
1.3.3 Fe-Cr-C系合金的耐磨性能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基体材料 |
2.1.2 药芯焊带制备材料 |
2.1.3 试验设备 |
2.2 药芯焊带及堆焊层的制备 |
2.2.1 药芯焊带制备 |
2.2.2 堆焊层制备 |
2.3 堆焊层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堆焊层组织及物相分析 |
2.3.2 堆焊层硬度试验 |
2.3.3 堆焊层耐磨性试验 |
2.4 热力学计算 |
第三章 原位合成TiC对高铬铸铁堆焊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
3.1 TiC强化高铬铸铁堆焊药芯焊带设计 |
3.2 钛铁添加量对堆焊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
3.3 TiFe对堆焊层物相的影响 |
3.4 TiFe添加量对堆焊金属硬质相和基体成分的影响 |
3.5 不同TiFe添加量硬质相尺寸和体积分数计算 |
3.6 Cr_7C_3细化机理 |
3.6.1 Cr_7C_3生长方式 |
3.6.2 Fe-Cr-C系合金相图分析 |
3.6.3 Cr_7C_3和TiC错配度计算 |
3.6.4 Fe-Cr-Ti-C系合金热力学计算 |
3.7 TiFe添加量对堆焊层硬度的影响 |
3.8 TiFe添加量对堆焊层耐磨性的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o、B、稀土含量对堆焊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
4.1 过渡B原材料的选择 |
4.1.1 过渡B的原材料种类对堆焊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
4.1.2 过渡B的原材料种类对堆焊层物相的影响 |
4.1.3 过渡B的原材料种类对堆焊层硬度的影响 |
4.1.4 过渡B的原材料种类对堆焊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
4.1.5 小结 |
4.2 Mo、B强化高铬铸铁药芯焊带配方设计 |
4.3 Mo、B含量对堆焊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3.1 Mo、B含量对堆焊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
4.3.2 Mo、B含量对堆焊层物相的影响 |
4.3.3 Mo、B含量对堆焊金属硬质相和基体成分的影响 |
4.3.4 Mo、B含量对堆焊金属硬质相尺寸和体积分数的影响 |
4.3.5 Mo-Cr-B-C-Fe系热力学分析 |
4.3.6 Mo_2FeB_2阻碍Cr_7C_3长大机理 |
4.3.7 Mo、B含量对堆焊层硬度的影响 |
4.4 稀土含量对堆焊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4.1 不同稀土含量的药芯焊带设计 |
4.4.2 稀土含量对堆焊金属组织的影响 |
4.4.3 稀土含量对堆焊金属硬质相和基体成分的影响 |
4.4.4 稀土对堆焊金属硬质相尺寸和体积分数的影响 |
4.4.5 稀土含量对堆焊金属硬度的影响 |
4.5 Mo_2FeB_2强化高铬铸铁堆焊金属耐磨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高性能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铸造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的耐磨材料锤头 |
1.2.1 高锰钢锤头 |
1.2.2 合金钢锤头 |
1.2.3 高铬铸铁锤头 |
1.3 耐磨锤头的铸造工艺 |
1.3.1 整体铸造 |
1.3.2 表面强化铸造 |
1.4 双金属复合铸造 |
1.4.1 双金属固-液镶铸复合铸造工艺 |
1.4.2 双金属液-液镶铸复合铸造工艺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案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案 |
第3章 双液复合锤头铸造工艺模拟仿真 |
3.1 结构分析和铸造工艺方案设定 |
3.2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定 |
3.3 双金属复合锤头铸造模拟分析 |
3.3.1 阶梯式浇注系统模拟结果 |
3.3.2 侧注式浇注系统模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液复合铸造及热处理工艺设计 |
4.1 铸造工艺 |
4.1.1 模型制作 |
4.1.2 涂料的选择 |
4.1.3 浇注系统 |
4.1.4 金属的熔炼 |
4.1.5 浇注工艺参数 |
4.1.6 出箱、落砂、清理 |
4.2 热处理工艺设计 |
4.3 金相显微组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锤头组织性能检测 |
5.1 界面显微组织 |
5.2 透射分析 |
5.3 硬度的测试 |
5.3.1 碳钢的选择 |
5.3.2 高铬合金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合锤头磨损性能检测 |
6.1 磨损试样 |
6.2 摩擦系数 |
6.3 磨损失重 |
6.4 磨销和磨盘的表面粗糙度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复合粉粒和H08A实心焊丝堆焊高铬合金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耐磨合金类型 |
1.3 高铬耐磨合金制备方法 |
1.3.1 铸造 |
1.3.2 堆焊 |
1.4 粉末堆焊工艺 |
1.4.1 喷焊 |
1.4.2 激光熔敷 |
1.4.3 电弧熔敷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合金设计与实验方法及步骤 |
2.1 堆焊合金设计 |
2.1.1 合金系的选择 |
2.1.2 复合粉粒组元配方计算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复合粉粒制作工艺 |
2.2.3 复合粉粒和实心焊丝明弧堆焊耐磨合金 |
2.3 实验步骤 |
2.3.1 金相试样的制备 |
2.3.2 金相试样的观察 |
2.3.3 堆焊合金物相和成分分析 |
2.3.4 堆焊合金硬度分析 |
2.3.5 磨粒磨损实验 |
2.3.6 磨损表面形貌观察 |
第3章 复合粉粒对明弧堆焊高铬合金性能的研究 |
3.1 填粉率对预置粉末堆焊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3.1.1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工艺性能影响 |
3.1.2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稀释率的影响 |
3.1.3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1.4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性能的影响 |
3.1.5 本节小结 |
3.2 填粉率对复合粉粒堆焊合金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 |
3.2.1 堆焊合金试样化学成分 |
3.2.2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工艺性能影响 |
3.2.3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稀释率的影响 |
3.2.4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3.2.5 填粉率对堆焊合金性能的影响 |
3.2.6 本节小结 |
3.3 波美度对复合粉粒堆焊合金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 |
3.3.1 波美度对堆焊合金工艺性能影响 |
3.3.2 波美度对合金显微组织的研究 |
3.3.3 波美度对堆焊合金性能的影响 |
3.3.4 本节小结 |
3.4 复合粉粒作用分析 |
3.4.1 原理阐述 |
3.4.2 合金粉末与复合粉粒堆焊合金结果对比分析 |
3.4.3 本节小结 |
第4章 合金元素对复合粉粒堆焊合金的性能影响 |
4.1 V元素对堆焊高铬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分析 |
4.1.1 试样成分 |
4.1.2 堆焊合金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分析 |
4.1.3 堆焊合金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4.1.4 本节小结 |
4.2 Si元素对堆焊高铬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分析 |
4.2.1 试样成分 |
4.2.2 堆焊合金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分析 |
4.2.3 堆焊合金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4.2.4 本节小结 |
4.3 C元素对堆焊高铬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分析 |
4.3.1 试样成分 |
4.3.2 堆焊合金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分析 |
4.3.3 堆焊合金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4.3.4 本节小结 |
4.4 B元素对堆焊高铬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分析 |
4.4.1 试样成分 |
4.4.2 堆焊合金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分析 |
4.4.3 堆焊合金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4.4.4 本节小结 |
第5章 工艺参数对复合粉粒明弧堆焊合金的性能影响 |
5.1 焊接速度对堆焊高铬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分析 |
5.1.1 试样成分 |
5.1.2 堆焊合金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分析 |
5.1.3 堆焊合金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5.1.4 本节小结 |
5.2 焊接电流对堆焊高铬合金组织及性能影响分析 |
5.2.1 试样成分 |
5.2.2 堆焊合金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分析 |
5.2.3 堆焊合金硬度及耐磨性分析 |
5.2.4 本节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无缝钢管芯棒表面功能梯度复合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堆焊技术 |
1.2.1 堆焊技术的特点 |
1.2.2 堆焊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
1.2.3 堆焊材料的发展现状 |
1.2.4 耐磨堆焊合金焊后热处理工艺的发展现状 |
1.3 六价铬电镀技术 |
1.3.1 六价铬电镀的发展现状 |
1.3.2 自动调节镀铬液电镀原理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H13 芯棒 |
2.1.2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1 梯度堆焊层分析 |
2.3.2 电镀硬铬层分析 |
第3章 H13 芯棒表面功能梯度堆焊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梯度堆焊层的结构与组织设计 |
3.2.1 结构设计 |
3.2.2 组织设计 |
3.3 药芯焊丝制备和堆焊工艺 |
3.3.1 药芯焊丝的制备 |
3.3.2 堆焊工艺 |
3.4 梯度堆焊层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
3.4.1 组织分析 |
3.4.2 硬度分布 |
3.4.3 热膨胀行为 |
3.4.4 冲击韧性与断裂机理 |
3.4.5 耐磨性与磨损机理 |
3.4.6 耐蚀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焊后回火处理对梯度复合堆焊层组织演变和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回火温度的影响 |
4.2.1 组织演变 |
4.2.2 硬度分布 |
4.2.3 热膨胀行为 |
4.2.4 冲击韧性 |
4.2.5 摩擦磨损行为 |
4.2.6 耐蚀性能 |
4.3 回火时间的影响 |
4.3.1 组织演变 |
4.3.2 硬度分布 |
4.3.3 热膨胀行为 |
4.3.4 冲击韧性 |
4.3.5 摩擦磨损行为 |
4.3.6 耐蚀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调节镀铬工艺优化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前处理流程与正交试验 |
5.2.1 前处理流程 |
5.2.2 正交试验 |
5.3 镀液组成及工艺参数对硬铬电镀的影响 |
5.3.1 过电位与形核理论 |
5.3.2 Cr镀层表面质量分析 |
5.3.3 Cr镀层厚度分析 |
5.3.4 阴极电流效率分析 |
5.3.5 Cr镀层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
5.4 芯棒表面镀铬工艺和性能 |
5.4.1 Cr镀层的厚度、沉积速率及阴极电流效率 |
5.4.2 Cr镀层的表面形貌与结构 |
5.4.3 Cr镀层的显微硬度 |
5.4.4 Cr镀层摩擦磨损行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热处理工艺对Cr镀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除氢热处理工艺研究 |
6.2.1 Cr镀层表面形貌与结构分析 |
6.2.2 Cr镀层显微硬度的分析 |
6.2.3 Cr镀层摩擦磨损行为分析 |
6.3 耐热热处理工艺研究 |
6.3.1 Cr镀层表面形貌与结构分析 |
6.3.2 Cr镀层显微硬度分析 |
6.3.3 Cr镀层耐蚀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应用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应用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低碳钢焊条焊接铸铁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镀锌管T型接头焊接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胡明,徐铭华,马宇飞. 中国金属通报, 2021(10)
- [2]WAAM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J]. 王永芳,孙秀怀,于庆州,张建鹏,殷子强.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21(05)
- [3]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标准对比研究[J]. 孙凡雅.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4)
- [4]Co、Ni合金化铸铁同质焊区组织和性能研究[D]. 王谦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汽车模具SMAW堆焊工艺方法应用[J]. 姚开礼. 模具制造, 2021(04)
- [6]罗茨风机墙板的在线修复[J]. 李庆文,胡庆银.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20(05)
- [7]复合强化高铬铸铁堆焊金属组织与性能研究[D]. 王驰. 山东大学, 2020(11)
- [8]高性能双液双金属复合锤头铸造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 蔡冬根. 南昌大学, 2020(01)
- [9]复合粉粒和H08A实心焊丝堆焊高铬合金的性能研究[D]. 姚惠文.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无缝钢管芯棒表面功能梯度复合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心悦. 天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