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实行党员议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锋[2](2020)在《单位制背景下第一代工业移民的身份认同 ——以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伟大的成果,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在关注取得的宏观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投向经历这段伟大历程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微观镜像。基于这点思考,本研究将目光投向在家乡宁夏石嘴山市开发建设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石炭井矿务局,希望通过描摹援建宁夏贺兰山煤炭基地的第一代工业移民的生活史图景,唤醒他们心中的集体记忆,并对其不同历史阶段的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单位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本研究将围绕以上主旨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石炭井第一代工业移民在个人生活轨迹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单位制的形成、发展、变革有着怎样的记忆,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在移民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文化适应过程?第二,他们的个体身份及身份认同在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到怎样的影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三,随着单位制度的消解,曾经的共同体生活发生变化,这些曾经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单位人”他们现在的社会关系又如何,而社区能否让他们获得一种新的共同体式的生活?通过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在新中国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代工业移民群体相应地有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在1958年开始的创业年代,他们更多的回忆是建矿初始的艰苦条件和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的自豪,体现出作为“单位人”和工人阶级高度的认同感;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个体的经历与时代伤痕相关联,回忆本身体现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虽然伴随着伤痛,但革命话语下“工人阶级老大哥”的身份仍然让他们有着高度自我认同;改革开放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石炭井矿务局一度处在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单位制度也形成全面的“福利堡垒”,他们对于“工人阶级”和“单位人”的认同感达到顶峰;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国企改制,单位制呈现出由“共同体”向“原子化”转变的倾向,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代工业移民群体也从“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在经历了集体的迷茫后,他们希望重新建立自身新的身份认同。作为“单位人”的石炭井第一代工业移民从全能的单位中走出,走向分化,原子化趋势逐步增强。社区试图重建“共同体”,但存在着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社区共同体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我们需要总结单位制度的有益功能,在网格化社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共同体。
白宗荣[3](2019)在《三河尖煤矿本质安全的综合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本质安全综合评价管理以实现煤矿本质安全为导向,煤矿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构建准确、合理、有效的煤矿本质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以SHJ煤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煤矿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发掘SHJ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人员、物(含设备及材料)、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矿井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采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集成的方法对人员因素、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矿井本质安全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组成。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得出影响SHJ煤矿本质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为人员因素,并采用本套矿井本质安全评价体系对SHJ煤矿的本质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最终得出SHJ煤矿属于Ⅲ类本质安全矿井。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论文对本质安全管理中最主要因素人员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从人员的准入和培训,到安全意识的培养,到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识别、控制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同时阐述了技校生和劳务派遣工等特殊人群的本质安全管理。本文将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集成研究,探索其在实际企业中的详细应用方法和过程,可为类似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宇翔[4](2018)在《徐矿集团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并将长期保持这一地位。近年来,受供需关系不平衡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一些中小煤炭企业关闭停业,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处境同样十分困难。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煤炭被列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煤炭行业需要落实去产能的刚性任务。中国政府为履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国际承诺,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大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未来将积极推进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这些因素都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深刻影响。徐矿集团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以煤炭生产作为主营业务,除了需要承受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压力之外,徐矿集团还面临着本部资源枯竭、历史包袱沉重、管理水平不高、发展活力不强等自身问题,面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否转型、如何转型成为徐矿集团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介绍说明徐矿集团情况,回顾了徐矿集团历次转型历程,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管理学工具,对现阶段集团发展的外部、内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做出了企业需要主动转型的判断。运用战略管理、战略转型等理论,针对徐矿集团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结合其自身的优势、劣势,提出了实施产能转移转出战略、煤电和煤化工一体化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融合地方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选择,围绕集团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大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了推动战略转型的系列保障措施。本文以徐矿作为案例,分析论证了通过战略转型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运营能力的关键机制与因素,同时希望对其他大型企业的战略转型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钟远明[5](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何为[6](2016)在《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我们国家经济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前些年,煤炭资源的粗放开采,煤炭资源低效利用,对部分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煤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很大的不协调,现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兼顾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战略问题,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作为一家国有的煤炭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在资源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寻求企业的健康发展路径,是目前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好的战略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对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所面临的政治法律环境和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技术资源环境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明确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目前所面对的宏观环境,通过对煤炭行业环境和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指明三河尖煤矿目前面对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和机遇。其次本文通过对三河尖煤矿内部环境的探讨,得到三河尖煤矿目前存在的发展劣势和竞争优势。再次本文在总结三河尖煤矿目前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科学运用SWOT分析法,制定出符合三河尖煤矿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最后本文提出三河尖煤矿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和战略实施措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希望通过对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战略发展实施措施的落实,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使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更好的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汤道路[7](2014)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是国家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监管体制是否合理,监管模式是否适当,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最终效果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改革的目标与时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是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长期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对煤炭行业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监管机构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快速好转提供了组织保障。但经横向与纵向组织结构分析,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仍存在事务管辖不清、级别管辖不明、机构职权重叠、区域管辖设置不经济、监察机构缺乏强制力等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建议把非煤矿山也统一纳入监管范围,组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实行跨越行政区划的大区制三级垂直管理,基层监察办公室负责实际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层的监察分局负责对地方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实施行政监察,真正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的工作体制。美国在经历过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监管模式、政府导向的强制服从监管模式以后,现正在向合作服务监管模式转型。对美国1900-2011年十万矿工死亡率进行HP滤波处理后,可以观察到每次监管模式改革前均有较明显的数据特征。南非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政府监管与企业负责的均衡,而印度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则充分展示了国有大型煤矿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势。对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说明,监管模式的选择,深受政治、法律与社会治理思潮的影响,并与安全形势和监管绩效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我国现行的“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在快速扭转我国煤矿安全恶劣形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是以庞大行政资源投入为代价的,且不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可以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将低至0.11,年事故死亡人数将在500人以内。这此种安全形势下,我国理应考虑监管模式的变革问题。经过PEST分析,论文提出应当将“多元合作”监管模式确立为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改革目标,并率先在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监管工作中尝试合作与自律的监管模式探索。我国应当深化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抓住当前有利的历史时机,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保障和利用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保险市场、安全中介服务市场、企业社会责任等有利于煤矿安全的市场力量;强化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与内控机制。通过以上政策与措施,全面保障和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尹球[8](2014)在《建设徐矿特色廉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企业"的进程中,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以深化"本廉徐矿"创建为载体,突出创新驱动,精心打造"廉洁建设工程",为徐矿集团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培育廉洁理念,强势宣传引导,唱响廉洁从业主旋律徐矿集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深受彭祖文化和两汉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滋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百多年来,
苏意隆[9](2012)在《推进党务公开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文中研究表明党务公开所体现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管理创新,实现由人为控制向规范化流程控制的转变,由指令式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转变,由内部少数人控制向多层面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转变,实现党建管理创新。多年来,徐矿集团党委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了民主开放、公开透明的党务公开工作新机制,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达到了基层拥护、党员满意、职工欢迎的效果,百年老企呈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陈斌[10](2012)在《提升监督效能 推进企业重大决策精准贯彻》文中认为近年来,徐州矿务集团垞城煤矿纪委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发展大局,结合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服务中心做工作,融入管理起作用,坚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监督企业重大决策精准执行的实践中主动作为,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二、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实行党员议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实行党员议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2)单位制背景下第一代工业移民的身份认同 ——以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重难点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3.研究重难点 |
(三)概念界定及相关综述 |
1.单位制度相关综述 |
2.移民问题相关综述 |
3.身份认同相关综述 |
4.石炭井地区简介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框架 |
3.研究方法 |
一、石炭井矿务局历史沿革 |
(一)单位社区石炭井矿务局的建立与发展 |
1.石炭井矿务局的建立与发展 |
2.石炭井矿务局所辖主要生产单位 |
3.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代工业移民人员构成 |
(二)体制改革下的矿务局单位变迁(1960——2000) |
1.石炭井矿务局的体制变迁 |
2.石炭井矿务局单位社区变迁 |
二、单位制创立发展的集体记忆 |
(一)创业年代的时代背景 |
(二)创业年代“单位人”记忆 |
1.艰苦创业的身体记忆 |
2.封闭亲密的集体记忆 |
3.平等光荣的生命记忆 |
4.从“移民”到“扎根”的身份记忆 |
(三)“特殊时代”的集体反思 |
1.生产的延续 |
2.政治的强化 |
3.个体的时代伤痕 |
(四)改革初期的鼎盛时代 |
1.鼎盛时期的官方叙事 |
2.单位人口中“最好的年代” |
三、石炭井矿务局的分立改制 |
(一)分立改制的背景和措施 |
1.分立改制的背景 |
2.分立改制的措施 |
(二)分立改制后的石炭井矿务局 |
1.改制后的“单位人” |
2.“单位共同体”的终结 |
3.煤城的暮年记忆 |
四、单位制发展变迁的认同与适应 |
(一)第一代石炭井工业移民身份认同 |
1.“强化”历史:“开拓者”的身份认同 |
2.逃离边缘:家属工的日常实践 |
3.“身份”重置:第一代工业移民及其后代生活轨迹 |
(二)集体记忆与认同架构 |
1.身份认同共同体的架构 |
2.时代与制度的共同强化 |
3.共同体的破碎与重构 |
(三)石炭井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 |
1.移民文化适应的内容 |
2.汉族移民与回族文化交往 |
结语 |
(一)重新认识单位体制 |
(二)构建新单位共同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三河尖煤矿本质安全的综合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本质安全的研究 |
1.2.2 国内对本质安全的研究 |
1.2.3 国内对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SHJ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
2.1 SHJ煤矿概况 |
2.2 SHJ煤矿本质安全现状概述 |
2.3 SHJ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现状 |
2.3.1 创建思想 |
2.3.2 创建实践 |
3 SHJ煤矿本质安全综合评价的分析与指标构建 |
3.1 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安全性分析 |
3.1.1 人的因素分析 |
3.1.2 物(含设备及材料)因素分析 |
3.1.3 环境因素分析 |
3.1.4 管理因素分析 |
3.2 煤矿事故鱼刺分析模型 |
3.3 煤矿本质安全型评价考核指标的确定 |
4 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SHJ煤矿本质安全评价及分析 |
4.1 基于AHP法的煤矿本质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4.1.2 构造判断矩阵 |
4.1.3 一致性检验 |
4.1.4 层次单排序 |
4.1.5 层次总排序 |
4.1.6 层次分析法结果分析 |
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2.1 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及单因素评判矩阵的确定 |
4.2.2 SHJ煤矿的本质安全模糊综合评判 |
4.3 SHJ煤矿的本质安全综合评价及管理分析 |
5 SHJ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的因素研究 |
5.1 人员准入系统 |
5.2 人员安全意识概念及培养 |
5.2.1 人员培训系统 |
5.2.2 安全意识的培养 |
5.3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方法 |
5.3.1 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
5.3.2 识别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类型 |
5.3.3 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 |
5.4 特殊人群本质安全管理研究 |
5.4.1 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 |
5.4.2 技校毕业生本质安全管理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4)徐矿集团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硏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阅读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PEST分析法 |
四、SWOT分析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转型的定义 |
第二节 企业战略转型的动因 |
一、外部环境变化理论 |
二、规模经济与企业成长的理论 |
第三节 企业战略转型的实现方式 |
一、战略转型的实现方式 |
二、资源依赖型企业战略转型的实现方式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章 徐矿集团发展现状、转型历程和当前遇到的困难 |
第一节 徐矿集团发展概况 |
一、集团简介 |
二、历史沿革 |
三、组织架构 |
四、主要产业 |
五、经营状况 |
六、突出贡献 |
七、自身定位 |
第二节 转型历程回顾 |
一、第一次转型:由官僚资本性质的近代工业转型成为全民所有的国有煤矿 |
二、第二次转型:由计划经济下的僵化机制转型成为市场化经营的集团公司 |
三、第三次转型:由单一煤炭生产企业转型成为快速发展的现代经营主体 |
第三节 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
第四章 徐矿集团实施转型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PEST理论分析 |
一、P—政治因素 |
二、E—经济因素 |
三、S—社会因素 |
四、T—技术因素 |
五、小结 |
第二节 SWOT分析 |
一、机会 |
二、风险 |
三、优势 |
四、劣势 |
五、徐矿集团SWOT分析矩阵 |
第五章 徐矿集团转型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实施产能转移转出战略,积极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
一、做精做稳做优本部煤炭 |
二、做实做大异地煤炭基地 |
三、建设行业一流品牌矿井 |
第二节 实施煤电、煤化工一体化战略,做大做强煤炭产业链 |
一、大力实施煤电一体化项目 |
二、大力实施煤化工项目 |
三、开展技术管理服务外包 |
第三节 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努力拓展新领域发展空间 |
一、加快非煤产业整合步伐 |
二、推动优势非煤产业加快扩张 |
第四节 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一、新能源实施方案 |
二、电子商务产业实施方案 |
三、大数据产业实施方案 |
第五节 实施融合地方发展战略,抢抓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机遇 |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
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
三、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建设 |
第六章 徐矿集团战略转型实施保障 |
第一节 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 |
一、坚持创新驱动 |
二、坚持绿色发展 |
三、坚持开放发展 |
第二节 完善内部体制机制 |
一、贯彻国家大政方针 |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三、提高资本运作水平 |
四、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三节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
一、实施“1111”工程“和5145”工程 |
二、办好“徐矿大学” |
三、优化考核管理体系 |
第四节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 |
一、大力弘扬徐矿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二、大力弘扬徐矿人勇于探索的转型精神 |
三、大力弘扬徐矿人特色“家”文化 |
第五节 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
一、发挥好集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工作 |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
一、机务 |
二、工务 |
三、财务 |
四、行车 |
五、警务 |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
三、“美援”的落差 |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
一、工程缘起 |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
一、缺煤的广东 |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
一、财政极度困难 |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三河尖煤矿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煤炭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2 行业竞争分析 |
2.3 三河尖煤矿的竞争环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河尖煤矿内部环境分析 |
3.1 三河尖煤矿成长阶段分析 |
3.1.1 企业的成长理论 |
3.1.2 三河尖煤矿成长阶段分析 |
3.2 三河尖煤矿发展现状和现阶段发展战略 |
3.2.1 三河尖煤矿发展现状 |
3.2.2 三河尖煤矿现阶段发展战略 |
3.3 现有资源和能力 |
3.3.1 生产资源 |
3.3.2 人力资源 |
3.3.3 组织结构 |
3.3.4 创新和生产运营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河尖煤矿发展战略制定 |
4.1 三河尖煤矿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三河尖煤矿总体发展战略 |
4.2.1 战略制定原则 |
4.2.2 战略指导思想 |
4.2.3 战略定位 |
4.2.4 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 |
4.2.5 战略举措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河尖煤矿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从管理机构上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
5.2 从制度、政策上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
5.3 从统一员工思想上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
5.4 从技术上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
5.5 从人力资源上保障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 |
5.6 从资金上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煤矿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2 煤矿安全监管的安全管理工程理论基础 |
2.3 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
2.4 煤矿安全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2.5 煤矿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
3.1 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
3.2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历史沿革 |
3.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
3.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3.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
4.1 美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演进 |
4.2 南非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
4.3 印度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
4.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沿革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
5.1 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及其效果 |
5.2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5.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时机的数理预测 |
5.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目标 PEST 分析 |
5.5 多元合作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基本构想 |
5.6 小煤矿安全专项监管对策 |
5.7 本章小结 |
6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
6.1 深化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
6.2 保障和利用煤矿安全的市场推进机制 |
6.3 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
6.4 健全煤矿安全监管内部审查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建设徐矿特色廉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育廉洁理念, 强势宣传引导, 唱响廉洁从业主旋律 |
二、培育制度文化, 完善制度机制, 形成制度管控约束力 |
三、建设精品工程, 开发文化产品, 加强廉洁文化硬件建设 |
四、总结有效做法, 加强理论思考, 形成廉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
(10)提升监督效能 推进企业重大决策精准贯彻(论文提纲范文)
抓住监督关键, 在强化教育惩处中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业 |
建立监督体系, 在规范管理行为中推进反腐倡廉治本工作 |
四、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实行党员议事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单位制背景下第一代工业移民的身份认同 ——以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为例[D]. 王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三河尖煤矿本质安全的综合评价与管理研究[D]. 白宗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4]徐矿集团战略转型研究[D]. 张宇翔.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6]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发展战略研究[D]. 何为. 燕山大学, 2016(03)
- [7]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D]. 汤道路.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8]建设徐矿特色廉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 尹球. 中国煤炭工业, 2014(02)
- [9]推进党务公开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J]. 苏意隆. 中国煤炭工业, 2012(12)
- [10]提升监督效能 推进企业重大决策精准贯彻[J]. 陈斌. 中国煤炭工业,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