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引起的伦理考虑

基因研究引起的伦理考虑

一、基因研究引发的伦理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1](2021)在《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制的法治化》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生物医学研究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法律确认了行业层面自发探索的伦理治理机制。但是,这种伦理规制依据层级较低、内容抽象原则的伦理规范展开,且执行主要依赖研究机构层面的自我规制,只能达到"弱约束"的效果。这导致立法强化科学研究伦理约束的目标难以实现。在科学与社会关系已呈现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愈发不可持续。因此,有必要以受国家规制的社会自我规制为方向,将伦理规制适度法治化,既推动科学界形成更为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自我规制,又为这种社会自我规制设定基本的框架秩序,并确保政府对自我规制活动的监督、调控能力,保障法律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投射到相关研究活动中。

刘怀远,陈浩凯[2](2021)在《国内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在近二十年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变革,更引发了学界对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国内有关基因编辑的伦理研究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研究的发展,二是基因编辑技术安全风险的伦理考量,三是基因编辑技术与人的尊严,四是基因编辑技术与社会公平。虽然基因编辑伦理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与技术相比,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的研究受到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

杨旭[3](2021)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一项重大突破,本身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当这种技术发展到可以应用于人体时,由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编辑基因这种过于突破传统伦理思维的做法,大量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但现阶段,我们也不可能将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红利让渡给西方国家,既然要发展,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寻找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发展之路,确保技术能够正向健康发展。第二部分从技术自身,社会安定和权利侵害三方面,综合概括技术的缺点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发展技术和应用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三部分是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问题的反思。通过多方面反思,认清基因的本质,明确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性不能动摇的立场,人类不能沦为技术的附庸也必须引导技术立场向“善”发展。并且肯定技术价值,承认在当前阶段我国有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需要,但在发展技术时要警惕“自由主义”的误区,不能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并且把人类尊严作为发展技术的伦理底线。第四部分尝试从实践方面,提出中国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实对策。要想确保技术成果能够造福人类,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于思想上要确定伦理共识;于制度上要健全技术应用保障;于教育中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于监管上要加快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专项立法的脚步等等。最后一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梳理全文的思想脉络,并得出结论,我国有必须要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理由,也可以借鉴西方现有的伦理共识、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弥补自身不足。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如此改革才能切实有效。

李奕莹[4](2021)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基因技术在科研领域的不断突破,当今时代的进步俨然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人类在享受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优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由其产生的风险后果。人类对基因编辑技术无底线的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技术存在的初衷,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应践踏伦理道德底线,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实施,打开了人类探索生命发展的新视野,同时又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反映出人类对疾病的过度焦虑,从该项技术操作行为的实质上看,过度的未雨绸缪并无必要。盲目的技术应用,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与不必要的伦理难题,防范基因编辑技术产生的风险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与跨学科研究法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运用生命伦理学、法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对胚胎基因编辑产生风险问题的原因与应对措施进行探析。首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含义、技术风险的内涵、胚胎的特殊属性与生命伦理学概念等进行分析论述;其次,在生物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之下,以生命伦理学原则为基础,深入分析对胚胎实施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再次,从基因编辑技术自身发展、人为因素与技术所处的环境因素等多角度对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最后,针对技术应用风险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进行必要的反思。论文在生命伦理学基础上,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旨在对于胚胎这种特殊的生命体,实施基因编辑技术时应考虑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并注重对胚胎的伦理保护,在技术应用上,能够充分发挥基因编辑技术的正面价值,把握技术的优点,针对技术引发的风险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使论文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郑艳艳[5](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郭延龙[6](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李无忧[7](2020)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基因不仅支持着人类生命的基本构造,而且决定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作为生命科学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虽然为治疗与预防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其现阶段发展并不成熟,仍潜在巨大的技术安全风险。如果贸然使用这项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的科学技术,人类基因的平衡极有可能会被破坏,进而扰乱人类的自然进化,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商业需求下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甚至会使人类走向灭亡。因此我们应该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以达到合理化解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的目的,使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被更好的被用于保障人类健康。本文详细介绍了关于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现阶段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概况与主要技术分类。总结了现阶段使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会引起的伦理问题,并分析了其伦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及建议。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展开,研究人员应该恪守科研伦理的底线,研究成果应该接受专业伦理机构的审查,研究过程应该接受大众媒体的监督以达到促进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积极健康发展,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丁华炬[8](2020)在《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因技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人类利用基因技术成功破译遗传密码,认识到了基因对于人类遗传性状的作用,使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基于基因的相关科研操作成为兼具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议题,筛选并修改基因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CRISPR/Cas9为基础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诞生,这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使人类第一次实质意义上拥有在分子层面干预生命的能力。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是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在拥有巨大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潜力的同时,会对人类现阶段的道德理念和价值体系产生冲击,并存在广泛的社会争议。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生物科研和社会伦理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从而实现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本文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做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为了探析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的消解对而引入了“负责任创新”概念,以负责任创新行动框架的四个维度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人类胚胎基因技术伦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新的角度和路径。

王儒[9](2020)在《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生命技术也是如此。它的出现为全人类带来了福祉,促进了人类的自我繁衍和家庭的传承、促进了人类的优生、并且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现有的生命技术主要包括: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代孕会对现有伦理关系造成冲击。其中包括代孕的商业化,子女与代孕母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代孕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模糊。精子库的滥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主要有精子的商品化问题、精子库的不当使用会出现近亲结婚、给家庭带来影响以及“名人”精子库问题。试管婴儿技术使用不当会造成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危害。克隆技术中对克隆人的争议一直不断,克隆人虽然还没实现,但其成为事实也会给各方面带来伦理问题。主要有克隆人会损害人的尊严、对传统的自然生殖造成冲击、对社会伦理关系造成挑战、还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伦理问题,主要有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造成基因的歧视、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同时“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会对其自身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等。若要使生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需要我们积极应对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并从其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案。本文从伦理原则、法律、道德和管控机制出发,探索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从伦理原则上,遵循公正原则、责任原则和自主性原则。从法律上,主要有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加大法律处罚力度。从道德上,主要有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从管控机制上,主要有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和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旨在减少生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使生命技术合理发展,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苏云[10](2020)在《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约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因工程的发展,遗传密码的成功破译,让人们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密切相关。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发展,开启了人类治疗疾病和追求健康长寿的新通道。技术的巨大潜能在人们逐利的当下,如果缺乏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其发展和使用有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通过对技术发展产生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从道德约束的角度化解当下的伦理困境,明晰技术发展的道德和伦理边界,对科研人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景。笔者采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和价值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生殖系基因编辑可能引发的知情选择、伤害、社会公正等伦理问题。如何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实现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利益之间的正当选择,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生殖系基因编辑存在的伦理道德困境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强化伦委会和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以推动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良性健康发展。论文研究共分四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从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内涵类别及运用的前景进行分析,明晰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第三章分析生殖系基因编辑发展运用产生的伦理道德困境的原因。第四章分析如何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实现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发展与人类的利益之间的正当选择,以使生殖系基因编辑可以造福于全人类。

二、基因研究引发的伦理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研究引发的伦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制的法治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伦理治理的兴起与立法的确认
    (一)作为治理机制的“生命伦理”
    (二)伦理治理在我国的引入与立法的确认
三、伦理规制的基本架构及其“弱约束”效果
    (一)伦理规制的基本架构
    (二)伦理规制的“弱约束”效果
四、伦理规制法治化的路径
    (一)伦理规制法治化的必要性与主要挑战
    (二)走向受国家规制的社会自我规制
五、伦理规制法治化的具体展开
    (一)形成基础伦理原则
    (二)进行框架性立法
    (三)规范自我规制的程序
    (四)监管自我规制活动
结语

(2)国内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因编辑伦理研究缘起和范围
二、基因编辑伦理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
    (二)人的尊严问题
    (三)社会公平问题
三、结论与展望

(3)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阐述技术价值的文献
        (二)提出技术问题的文献
        (三)寻求现实对策的文献
    三、论文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自身问题
        (一)技术发展问题
        (二)技术应用问题
        (三)技术保障问题
    二、社会安定问题
        (一)人类基因风险
        (二)优生主义复活
        (三)公共安全问题
    三、权利侵害问题
        (一)人类尊严问题
        (二)基本人权问题
        (三)后代权益问题
    注释
第三章 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引发问题的反思
    一、对基因本质的反思
        (一)基因的内涵
        (二)基因与进化
        (三)基因与物种
    二、对人与技术相关问题的反思
        (一)“人”的定义
        (二)技术立场之争
        (三)人与技术的关系
    三、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反思
        (一)从功利主义角度思考技术价值
        (二)从自由主义人权观思考技术应用误区
        (三)从人类尊严理论思考技术应用底线
    注释
第四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寻找普遍伦理共识
        (一)重视生命伦理原则
        (二)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
        (三)划定基因编辑禁区
    二、建立全面监督管理机制
        (一)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二)建立专项实验伦理审核机构
        (三)做好技术核心数据加密工作
    三、推进教育改革
        (一)设立新型文理交叉学科
        (二)大力扶持生命伦理学科
    四、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一)寻找法律监管短板
        (二)明确法律改革方向
    注释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含义、发展现状及其实用价值
        1.基因编辑技术的含义
        2.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
        3.基因编辑技术的实用价值
    (二)技术风险的内涵与分类
        1.技术风险的内涵
        2.技术风险的分类
    (三)胚胎的特殊属性分析
        1.胚胎的伦理地位争议
        2.胚胎的属性分析
    (四)生命伦理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原则
        1.生命伦理学的概念
        2.生命伦理学理论原则
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与风险
    (一)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困境
        1.实验受试者的生命安全问题
        2.实验受试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3.实验受试者的权力被剥夺问题
        4.实验受试者与基因提供者伦理关系难确定问题
    (二)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
        1.人类尊严受损的风险
        2.扰乱遗传进化顺序风险
        3.变异基因蔓延风险
        4.胚胎医美引发社会歧视风险
三、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基因编辑技术自身因素
        1.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不完善
        2.基因编辑技术的“反自然规律”属性
    (二)“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中的人为因素
        1.实验者的胚胎滥用行为
        2.实验者伦理风险意识淡薄
        3.胚胎提供者不完全知情
        4.胚胎提供者的逐利心理
    (三)基因编辑技术所处的环境因素
        1.缺乏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评估机制
        2.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监管不到位
四、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从风险源头加强治理
        1.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创新
        2.细化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原则
    (二)用法律武器扞卫权益
        1.以法律保护胚胎生命权益
        2.打击技术非医学目的应用的不法行为
    (三)增强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控制
        1.建立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的风险评估机制
        2.加强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监管
    (四)常态化加强科技伦理意识
        1.积极开展伦理教育
        2.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3.恪守生命至上的道德规范
结语:对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哲学反思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2.5 本章小结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3.4 本章小结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语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概述
    2.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概念及特点
        2.1.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
        2.1.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特点
    2.2 主要的人类基因编辑技术
        2.2.1 ZFN(锌指核酸酶技术)
        2.2.2 TALE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
        2.2.3 CRISPR/Csa9(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技术)
    2.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2.3.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医用目的
        2.3.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非医用目的
    2.4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的积极意义
        2.4.1 人类发展——维护未来人的权益
        2.4.2 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
第3章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
    3.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安全风险
        3.1.1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脱靶”和“镶嵌”的不可更改风险
        3.1.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引发医源性疾病
        3.1.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破坏人类基因库
    3.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的人类尊严问题
        3.2.1 质疑被试验对象是否为人
        3.2.2 委托主体是否有决定权
        3.2.3 定制婴儿破坏人类基因多样化
    3.3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威胁社会公平原则
        3.3.1 医疗公平
        3.3.2 教育公平
        3.3.3 就业公平
        3.3.4 人类种族的重新定义
        3.3.5 基因歧视
    3.4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商业运用挑战社会伦理道德
        3.4.1 加大社会管理难度
        3.4.2 侵蚀科研伦理底线
    3.5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成为基因战争武器
第4章 破解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
    4.1 系统的制定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法律法规
    4.2 政府监管部门密切监督研究过程
    4.3 专业科学研究机构评估安全风险
    4.4 坚持开展科研人员医学伦理教育
    4.5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维护社会公平
    4.6 接受公众与媒体舆论监督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对比分析法
        三 跨学科分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概述及其风险性
    第一节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一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
        二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
        三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性
        一 技术自身存在的风险性
        二 技术对生态产生的风险性
        三 技术对社会产生的风险性
第三章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归因
    第一节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 权利与责任问题
        二 认知问题
        三 社会问题
    第二节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引发伦理问题的归因
        一 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道德认知的相对滞后
        二 技术的两重性
        三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节 负责任创新的概念及行动框架
        一 负责任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 负责任创新的行动框架
    第二节 应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的对策
        一 构建技术创新伦理原则引导技术发展
        二 建立前瞻性的预测评估与伦理审查机制
        三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技术创新决策和责任共担
        四 建设创新决策参与主体交流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生命技术及其发展
    2.1 生命技术相关概念
        2.1.1 生命技术定义
        2.1.2 生命技术类型
    2.2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2.2.1 生命技术产生背景
        2.2.2 生命技术发展历程
    2.3 生命技术发展的意义
        2.3.1 促进了家庭的传承和人类的自我繁衍
        2.3.2 促进了人类的优生
        2.3.3 为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3 生命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3.1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1.1 代孕会对伦理关系造成冲击
        3.1.2 滥用精子库会导致社会伦理关系混乱
        3.1.3 试管婴儿会对母体和胎儿以及人口性别比例带来危害
    3.2 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2.1 克隆人损害了人的尊严
        3.2.2 克隆人对自然生殖造成冲击
        3.2.3 克隆人对社会伦理提出挑战
        3.2.4 克隆人会造成人的基因多样性丧失
    3.3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3.1 基因编辑技术危及了人的本质
        3.3.2 基因编辑技术会带来基因歧视
        3.3.3 基因编辑技术破坏了自然进化规则
        3.3.4 “基因编辑婴儿”对婴儿本身和社会造成冲击
4 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应对
    4.1 生命技术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4.1.1 公正原则
        4.1.2 责任原则
        4.1.3 自主性原则
    4.2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法律措施
        4.2.1 建立健全生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4.2.2 加强法律对生命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4.2.3 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
    4.3 应对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的道德措施
        4.3.1 加强科技工作者和技术接受者的道德教育
        4.3.2 用道德规范和正确价值观制约生命技术
        4.3.3 加强生命技术伦理知识的普及
    4.4 强化生命技术管控机制
        4.4.1 加强生命技术应用机构的管理
        4.4.2 加强生命技术使用范围与对象的管理
        4.4.3 加强社会舆论对生命技术的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约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性
第二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引发的伦理问题
    2.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内涵及前景
        2.1.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内涵
        2.1.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前景
    2.2 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2.2.1 违背公序良俗
        2.2.2 挑战生命尊严
第三章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引发伦理问题的原因
    3.1 违背知情选择
        3.1.1 未知风险的知情选择
        3.1.2 子代的知情选择
    3.2 风险引发伤害
        3.2.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安全性问题
        3.2.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引发的尊严伤害问题
    3.3 利弊权衡的价值选择
        3.3.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的经济制约
        3.3.2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的利益选择
        3.3.3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利弊权衡
第四章 加强道德自律和他律,促进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健康发展
    4.1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4.1.1 不伤害原则
        4.1.2 知情同意原则
        4.1.3 责任原则
        4.1.4 公正原则
        4.1.5 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4.2 以道德自律和他律推动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良性发展
        4.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性
        4.2.2 强化伦委会的过程监管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他律
        4.2.3 完善立法以强化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运用的强制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基因研究引发的伦理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制的法治化[J]. 赵鹏. 中国法学, 2021(06)
  • [2]国内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述评[J]. 刘怀远,陈浩凯.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对策研究[D]. 杨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风险研究 ——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D]. 李奕莹. 渤海大学, 2021(02)
  • [5]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 李无忧.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8]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丁华炬. 郑州大学, 2020(02)
  • [9]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 王儒.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10]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和道德约束研究[D]. 苏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基因研究引起的伦理考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