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选用、用用和培养的思考

关于人才选用、用用和培养的思考

一、人才选拔、使用与培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枭[1](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尹勇[2](2021)在《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才思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观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因此,本文通过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理论来源、时代背景与现实依据、核心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并揭示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期为我国人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本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主体部分论述的逻辑是:第一部分,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阐述。通过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人才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进一步阐释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二部分,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进行梳理。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求,形成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时代背景;“四个现代化”目标以及“拨乱反正”政策的提出,构成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与阐述。在分析邓小平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人才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政治路线执行以及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阐释人才教育与培养的目标、方向、方法与制度,并分析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原则、标准及方法。第四部分,主要挖掘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邓小平人才思想意蕴深厚,在理论层面,邓小平人才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习近平人才观的发展提供参考;在实践层面,邓小平人才思想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加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促进国民教育及发展。结论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指明了研究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意义。

冯超[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陈思瑜[4](2021)在《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向为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好坏将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人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一支高绩效的队伍,即人才梯队。加强企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也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上海R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其主营业务为众创孵化基地加速运营。在2019年下半年企业CEO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输送与保障,才能推动其实现未来三年战略目标。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储备引起了其高层的高度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以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学习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定人才梯队理论、胜任力冰山模型理论、认可激励理论作为本论文的重点参考理论。同时,对其人力资源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盘点R公司人才结构、人才梯队建设概况、人才需求等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分析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分析后得出其存在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缺乏人才梯队及发展通道的建设、人才储备未与战略规划相结合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及其成因,结合人才梯队建设相关理论,以胜任力模型构建为基础,为R公司搭建一套科学的孵化基地管理层人才评价体系。同时,结合人才储备的工作构建及开展为其打通内部人才发展体系,辅以构建具有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措施,为R公司从无到有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新时代下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梯队体系。通过对R公司人才梯队的建设研究,有效探索了互联网新时代下的中小型企业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创新融合,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与内容丰富化,使其更能适应及满足新时代下的企业管理需求。

徐侠侠[5](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雷淼[6](2020)在《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精英人才的培养供应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卓越计划的推出使得荣誉学院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和研究更为迫切,我国荣誉学院实践多年,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范式研究并不充足。本研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基于多案例的视角,对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进行对比分析后,对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交叉学科模式、通识教育模式以及专业强化模式三种典型模式进行研究,而模式中包含荣誉学院人才选拔、课程与实施、人才培养促进机制三方面;研究中总结了现有的典型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已有经验,并为后期进行精英培养的院校提出意见以供参考。研究表明,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国家层面、高校层面与荣誉学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即从国家应协调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共同发展,给予高校荣誉学院办学自主权;高校层面要增强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荣誉教育联盟的作用,加大对荣誉教育和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校要积极支持荣誉学院人才培养,引领全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同时支持和给予荣誉学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荣誉学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主体,需从精英人才选拔、荣誉课程与实施以及人才培养促进机制三方面进行改造。在精英人才选拔上,要准确、全面地确定选拔参考要素及标准,选择适合国情与校情的选拔程序,并为人才选拔建立权威且全面的保障机制,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在荣誉课程与实施中,学院应进一步在课程建设上明确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精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针对性实施研讨型教学,并全面加强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在精英人才培养促进机制上,学院还可以深度挖掘组织力量,探索优势政策建立,积极进行书院制探索,强化软文化建设,在资源平台方面拓宽资源渠道,增强硬件设施。荣誉学院在现阶段的建立和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在积极总结现有精英人才培养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建立普适的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吕瑞芳[7](2020)在《社会工作机构督导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提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督导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在社会工作者专业自我成长,还是在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乃至整个社工行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大环境下,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倒逼着督导人才的产生,然而,聘用境外督导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并且存在“水土不服”的风险。19部委于2012年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培养“8万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丰富实务经验且能够指导解决重大复杂专业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的明确目标。但是,在日益壮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社会工作督导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本土社工督导人才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深圳最早启动本土督导培养,2013年,全国各地着手探索适用于当地的培养模式,杭州、苏州、上海、成都、广西、郑州等地陆续开展本土督导人才培训班,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查缺补漏”,填补督导人才空白,纷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经过查阅文献,梳理分析其他地市已有培养模式,并通过对济南市社会工作机构进行访谈,了解济南本土机构特点、社工机构督导机制及督导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济南市的社工行业目前主要的发展模式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督导制度的建设在各机构中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督导的资金来源主要为项目经费中的督导专项经费,督导团队由高校老师担任的外部督导和机构管理人员担任的内部督导组成,社会工作督导人才的培养则是依赖于社工机构内部的选拔培养,而且这种培养模式仅限于督导制度较为完善并且成立年限较长的机构,对于大部分社工机构而言,机构内督导人才的培养是难以推行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缺少资金和培养内容的统筹安排,督导人才的培养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机构仅凭项目专项资金难以开展,即使试图培养机构内部的督导人才,还面临着人才流失、资金不足、新晋督导角色难以转变、机构内人员缺乏等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培养社会工作督导人才不能仅凭机构的一己之力,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机构和高校的共同推动,四方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其作用。此外,笔者根据济南社工机构督导人才培养的现状,参考其他地市的已有模式,分析济南社工机构督导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济南市社会工作机构培养督导人才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董希程[8](2020)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生活领域,消费者对家居产品的整体需求,造成了家居市场的崛起。目前,家居行业各企业市场竞争日趋加剧,但在企业所有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因此,如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所用,并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在家居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A公司是伴随着家居行业发展成长起来的典型企业,由于其营销型公司的主导地位,对于人才发展方面缺乏重视,在至关重要的营销类管理干部选拔方面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人才布局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等多种方法,通过构建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中,以期解决A公司在人才选拔中遇到的危机和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结合A公司所在行业背景及公司现状,对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此引出通过胜任力模型构建解决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是对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研究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具体内容,包括胜任素质项的各项指标、等级及权重;三是根据人才评估理论,设计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方案,并通过选拔方案的实施、结果呈现对整体的选拔方案进行了完善。本文通过研究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得出适用于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的8个胜任素质项;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在持续增长阶段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的问题。本文图7幅,表11个,参考文献46篇。

周慧敏[9](2020)在《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需要在国际舞台发声的需求日益增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提及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第十三条讲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并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加强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格外引人关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要文件,在“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部分明确提出,鼓励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服务,加大国际职员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关于国际组织的研究日益增加,我国政府开始重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相关工作。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性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在国际组织就职人数不足,与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大国形象不匹配,因此,打造一批活跃的、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将对我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加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Young Professionals Programme,YPP)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和选拔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力图对我国更好地利用YPP渠道,面向国际组织培养人才带来有益启发。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方法,并对重要概念作界定。本文二、三、四部分分别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青年专业人才的选拔现状和特点作了分析。关于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员的现状部分,该部分回顾了国际组织自身历史、职能等方面的情况,叙述了中国籍职员在国际组织的任职情况;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的特点从项目的申请要求、流程、评价标准来说明,并结合通过青年专业人才任职国际组织的案例来具体分析。根据上述探讨与分析,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国际组织对青年专业人员选拔在专业背景、年龄限制、语言技能、个人经历、基本能力方面存在趋同性,并且,描述了三大国际组织在选拔专业人员时的差异性。虽然青年专业人才在国际组织的任职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在培养青年专业人员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在人才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基础上,重点把握国际组织急需的“普适性”专业和能力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继续大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教育治理,为世界发展贡献智慧。

吴佐晨[10](2020)在《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差异性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在高考这一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之外,拓展多元人才选拔渠道、探索高校人才选拔自主权,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探索高等教育改革都有积极意义。长期以来的许多讨论都围绕着自主招生政策的制定和招生过程的执行,对于招生结果的评价缺少明确的评价标准。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否能够实现、自主招生方案的不断改革是否成功,都要依据招生结果来评价。要对自主招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就需要对通过自主招生途径被录取到高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本文研究以H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样本,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需求理论、适应性理论为基础,从大学生在校表现的各方面设计大学生在校表现及需求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主动性发展、学生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比较通过自主招生途径入学的学生与高考统招生的在校表现与需求,探究通过自主招生途径入学的学生在校表现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提供建议。通过自主招生途径入学的学生与高考统招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发展、社会适应性方面,以及在校表现整体情况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影响学生在校表现的外部因素包括:招生考核方式、校园文化与氛围、师生互动与影响;影响学生在校表现的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内部动机与投入、学生的个人特长与潜能等。改进建议方面,为了提高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实现自主招生人才选拔初衷,自主招生选拔标准与考核方案应与学生专业志愿、学科潜力、学习能力等条件相匹配,同时将培养与招生相结合,制定专门面向自主招生学生的培养方案,正向影响自主招生学生的在校表现,真正发挥自主招生选拔多元优秀人才的功能。

二、人才选拔、使用与培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选拔、使用与培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2.列宁的人才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人才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
    (一)时代背景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求
    (二)现实依据
        1.“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2.“拨乱反正”政策的提出
三、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
        1.人才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
        2.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3.人才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保证
        4.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
    (二)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1.人才教育与培养的目标
        2.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方向
        3.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方法
        4.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制度
    (三)人才的选拔与使用
        1.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原则
        2.人才选拔与使用的标准
        3.人才选拔与使用的方法
四、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2.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为习近平人才观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现实价值
        1.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2.有利于加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
        3.有利于促进国民教育及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人才梯队理论
        1.4.2 胜任力冰山模型理论
        1.4.3 认可激励理论
        1.4.4 研究简析评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上海R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 上海R公司概况
        2.1.1 成立背景
        2.1.2 战略衍变
        2.1.3 组织架构
    2.2 人力资源盘点
        2.2.1 整体人力结构
        2.2.2 管理队伍人力结构
    2.3 人才梯队建设概况
        2.3.1 建设现状
        2.3.2 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2.4 人才需求分析
        2.4.1 人才需求数量分析
        2.4.2 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样本
        3.1.1 访谈研究样本
        3.1.2 问卷研究样本
    3.2 访谈与问卷结果
        3.2.1 访谈结果
        3.2.2 问卷结果
    3.3 人才梯队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3.3.2 缺乏人才梯队及发展通道的建设
        3.3.3 人才储备未与战略规划相结合
        3.3.4 缺乏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效应不足
    3.4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策略
    4.1 搭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4.1.1 管理岗位标准梳理
        4.1.2 搭建岗位胜任力模型
        4.1.3 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
    4.2 人才梯队及发展通道搭建
        4.2.1 搭建人才梯队建设流程
        4.2.2 搭建人才晋升通道
        4.2.3 职业生涯规划的梳理
    4.3 搭建企业人才库及开展人才储备
        4.3.1 搭建企业人才库
        4.3.2 人才盘点及评估
        4.3.3 人才储备
    4.4 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4.4.1 形成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机制
        4.4.2 推行全面认可激励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的实施与保障
    5.1 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实施
    5.2 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实施保障
        5.2.1 获得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与宣传保障
        5.2.2 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5.2.3 建立起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5.2.4 建立配套管理制度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5)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之处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6.1 人才
        1.6.2 人才资本
        1.6.3 人力资本
        1.6.4 创新
        1.6.5 创新人才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3.5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4.6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5.3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6.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荣誉学院的研究
        1.2.2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2.3 关于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精英理论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3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4 相关概念说明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案例研究
    2.1 概况介绍
    2.2 竺可桢学院的人才选拔
        2.2.1 人才选拔目标
        2.2.2 人才选拔参考要素
        2.2.3 人才选拔程序
    2.3 竺可桢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2.3.1 培养目标
        2.3.2 荣誉课程
    2.4 竺可桢学院的人才培养促进机制
        2.4.1 思想与文化建设
        2.4.2 导师制培养
        2.4.3 资源保障
        2.4.4 平台保障
3 俄勒冈大学克拉克荣誉学院的案例研究
    3.1 概况介绍
    3.2 克拉克荣誉学院的人才选拔
        3.2.1 人才选拔目标
        3.2.2 人才选拔参考要素
        3.2.3 人才选拔程序
    3.3 克拉克荣誉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3.3.1 培养目标
        3.3.2 荣誉课程
    3.4 克拉克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促进机制
        3.4.1 文化建设
        3.4.2 顾问制协作
        3.4.3 资源保障
        3.4.4 平台保障
4 山西师范大学莳英学院的案例研究
    4.1 概况介绍
    4.2 莳英学院的人才选拔
        4.2.1 人才选拔目标
        4.2.2 人才选拔参考要素
        4.2.3 人才选拔程序
    4.3 莳英学院的课程与教学
        4.3.1 培养目标
        4.3.2 荣誉课程
    4.4 莳英学院人才培养促进机制
        4.4.1 文化建设
        4.4.2 导师制培养
        4.4.3 资源保障
        4.4.4 平台保障
5 荣誉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5.1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分析
        5.1.1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相同点
        5.1.2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的特色
    5.2 荣誉学院课程与实施分析
        5.2.1 荣誉课程与教学的共同点
        5.2.2 荣誉课程与实施的特色
    5.3 荣誉学院人才培养促进机制分析
        5.3.1 人才培养促进机制的共同点
        5.3.2 人才培养促进机制的特色
6 思考与建议
    6.1 国家层面
        6.1.1 协调和推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共同发展
        6.1.2 给予高校荣誉学院办学自主权
    6.2 高校层面
        6.2.1 校际之间充分发挥和利用荣誉教育联盟的作用
        6.2.2 高校支持和引导荣誉学院人才培养
    6.3 荣誉学院层面
        6.3.1 荣誉学院人才选拔的思考建议
        6.3.2 荣誉学院课程与教学的思考建议
        6.3.3 荣誉学院人才培养促进机制的思考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社会工作机构督导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 社会工作督导
        (二) 人才培养模式
        (三) 督导人才培养模式
    五、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与功能的研究
        (一) 国外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与功能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的定义与功能的研究
    二、国外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和模式回顾
        (一) 国外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
        (二) 国外社会工作督导模式的发展
        (三) 国外社会工作督导知识体系研究回顾
    三、国内关于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 国内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模式回顾
        (二) 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制度回顾
        (三) 对已有培养模式的反思
    四、文献回顾小结
        (一) 过往研究的特征
        (二) 过往研究的启发
        (三) 过往研究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建构主义的研究视角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长度访谈研究方法的操作
        (一) 分析性范畴的回顾
        (二) 文化范畴的回顾
        (三) 文化范畴的发现
        (四) 分析性范畴的发现
    四、研究伦理与道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社会工作机构督导现状
    一、来源单一的社会工作机构督导经费
    二、内外结合的督导团队
        (一) 督导团队的人员构成
        (二) 督导人员的选择
    三、比重不同的督导三大功能
    四、督导对象为主体的督导效果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社会工作机构督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济南社会工作机构督导培养模式
        (一) 层级化成长路径
        (二) 多因素考量的人才选拔
        (三) 有限的培养内容
        (四) 督导补贴为主的激励方式
    二、济南社会工作机构督导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 上层制度建设的缺失
        (二) 相关政策支持的缺乏
        (三) 权威部门主导角色的缺位
        (四) 科学培养课程体系亟待开发
        (五) 督导认证系统有待健全
        (六) 人才培养资金难得支持
        (七) 难以避免的人才流失
        (八) 新晋督导人员角色转变较慢
        (九) 机构内部人员专业性不足
    三、济南社会工作机构督导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 形成多方联合的综合性培养主体
        (二) 加强顶层设计,改善培养环境
        (三) 完善各项培养制度
        (四) 促进培养内容规范化与丰富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一) 社工机构是培养主体
        (二) 参差不齐的培养基础
        (三) 缺乏资金支持的培养
        (四) 局限性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五) 较为主观的选拔机制
        (六) 多层级晋升机制
        (七) 薪资为主的激励机制
    二、反思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附录Ⅰ 访谈大纲
附录Ⅱ 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胜任力理论与模型
    2.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2.4 文献述评
3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A公司行业发展现状
    3.2 A公司简介
        3.2.1 A公司概况
        3.2.2 A公司组织架构与员工队伍
    3.3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现状
        3.3.1 A公司营销系统与人员现状
        3.3.2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现状
    3.4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存在问题
        3.4.1 人才选拔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3.4.2 人才选拔机制缺失
    3.5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问题成因分析
        3.5.1 A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完善
        3.5.2 人才选拔工作缺乏规划性
        3.5.3 高层管理者对人才管理工作不重视
4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4.1 胜任力模型建立原则
    4.2 胜任力模型建立流程
    4.3 胜任力模型建立策略
    4.4 胜任力模型建立方法
    4.5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5 胜任力模型在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中的应用
    5.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步骤
    5.2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后的人才发展对策
    5.3 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后的其他举措
    5.4 胜任力模型检验与优化
    5.5 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的保障措施
        5.5.1 组织保障
        5.5.2 制度保障
        5.5.3 考核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插表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第六节 概念界定
        一、国际组织
        二、国际公务员
第二章 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现状和特点
    第一节 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现状
        一、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历史与时代背景
        二、中国籍职员在联合国任职情况
    第二节 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特点
        一、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选拔要求
        二、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申请录用流程
        三、联合国职员能力标准
        四、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选拔案例
第三章 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现状与特点
    第一节 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现状
        一、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历史与时代背景
        二、中国籍职员在世界银行任职现状
    第二节 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特点
        一、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选拔要求
        二、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选拔流程
        三、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才评价标准
        四、世界银行青年专业人员选拔案例
第四章 经合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现状和特点
    第一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现状
        一、经合组织青年专业人才历史和时代背景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部门构架概览
    第二节 经合组织青年专业人才特点
        一、经合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要求
        二、经合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流程
        三、经合组织职员核心能力
        四、经合组织青年专业人员选拔案例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三大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共性与差异
        一、国际组织对青年专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存在趋同性
        二、三大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的差异性
    第二节 我国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差异性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自主招生的发展及现状
        (二)国家对于选拔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和自主招生改革
        (三)全国高考改革背景下需要更适合的自主招生办法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问题陈述
        (一)自主招生选拔结果评价不明确
        (二)自主招生学生后续跟踪与培养缺失
        (三)自主招生学生后续表现没有明显符合期望
    三、研究内容
        (一)自主招生学生主动性发展情况及与高考统招生比较研究
        (二)自主招生学生学习能力情况及与高考统招生比较研究
        (三)自主招生学生社会适应性情况及与高考统招生比较研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揭示自主招生学生入学后发展状况
        (二)解释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
        (三)对学校招生方案及本科培养提出建议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自主招生
        (二)学生在校表现
        (三)学生发展需求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自主招生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自主招生利弊的争议
        (三)关于自主招生学生的研究
        (四)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一)自我效能感
        (二)行为科学理论
        (三)社会适应性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一)H大学概况
        (二)问卷调查对象
        (三)访谈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过程
        (一)基本安排
        (二)编制调查问卷
        (三)实施问卷调查
        (四)实施访谈调查
        (五)处理问卷数据
        (六)处理访谈数据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四)案例研究法
第四章 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差异性情况
    一、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差异性比较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学生在校表现差异性
        (一)自主招生初审条件与学生在校表现
        (二)年级因素与学生在校表现
        (三)性别因素与学生在校表现
        (四)专业类别与学生在校表现
第五章 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差异性原因分析
    一、学生在校表现相关性分析
    二、学生在校表现影响因素与回归分析
        (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
        (二)对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影响分析
        (三)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分析
        (四)对学生在校表现评价总体情况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自主招生学生与高考统招生在校表现存在显着差异
        (二)外部因素影响学生在校表现
        (三)内部因素影响学生在校表现
    二、关于自主招生与培养的建议
        (一)对自主招生招生政策的建议
        (二)对自主招生学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方面的建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在校表现及发展需求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人才选拔、使用与培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D]. 尹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上海R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研究[D]. 陈思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视角[D]. 雷淼.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社会工作机构督导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以济南市为例[D]. 吕瑞芳. 山东大学, 2020(11)
  • [8]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营销类管理人才选拔研究[D]. 董希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国际组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研究[D]. 周慧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差异性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吴佐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关于人才选用、用用和培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