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重点和主要栏目

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重点和主要栏目

一、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编采重点及主要栏目(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1](2017)在《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风险管理方式,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以农业保险为手段支持本国农业发展。近年来,广西政府在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以补贴保费和政策扶持的形式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政府和保险公司职责定位不清晰,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本文从合作治理视角对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中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模式进行研究,探寻商业保险参与、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效率的最佳途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农业保险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的分析借鉴,探讨商业保险参与的必要性,为下文分析广西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合作机制的运行情况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合作方式及合作机制的运行情况进研究,重点对当前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建议及结论,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就合作机制构建提出了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和细化各方职责,培育商业保险的激励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建设,建立大灾风险分担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建议。并得出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只有更加清晰地明确各自职责,并基于合作共赢的思路共享利润,共担风险,才能更深层次地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的结论。

黄燕[2](2014)在《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当中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长远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作为支撑。要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又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而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兵团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兵团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农业科技服务为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职工农业技术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兵团特殊的体制和有利的自然环境,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近年来农业科技服务也凸显了一系列不完善的问题,如仍然存在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出发,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现状;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法,从农业科技服务供需角度分析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选择行为;再结合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调查结果,总结提炼出兵团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增加经费投入、实现供需均衡、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兵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二,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各服务主体发展仍不平衡。第三,从兵团现行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出发,应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冯琳[3](2010)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是实现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链结,同时也是物质能量代谢、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工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敏感,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和绿洲稳定已构成一定的威胁。仿照生物种群共生关系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对突破干旱区深层次矛盾和资源约束的瓶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石河子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河流域,既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又具备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选取石河子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干旱区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天山北坡经济带、新疆以及西部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促进干旱区探索低碳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综述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及相关进展,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运用前期参与研究的环境学与环境经济学原理来解读工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运行机制,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现存问题。结合“3R”原则,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目标、原则、思路和模式。其中,建设目标为促使干旱区工业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综合最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和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原则;建设思路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建设模式分为三层——企业小循环的微观层面模式、生态工业园的中观层面模式、绿洲区域协调的宏观层面模式。归纳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其在国家及新疆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的定位,进行了工业总链与分链设计的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图论、复杂性科学及网络理论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物质/能量关联所刻画的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具有复杂性、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以局部聚集的相对水平衡量,与神经网络、细菌代谢网络和生态链网络比较相似。以2009年末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托,从区域和企业(以天业为例)两个层次分析了石河子清洁生产中的物质集成、水集成以及能量集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定性讨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的执行能力。以工业共生网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将非线性的相对优属度作为共生企业产量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和运筹学建立了工业共生网络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选取石河子相对成熟完善的化工链网络,以新建40万t/a PVC及配套建设项目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进行了定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企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工业共生效果,电石厂仍有节水节能和减排的空间。模型严谨合理,实用性较强,为干旱区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定量优化方法。以因地制宜、科学客观、动态可比、可操作为原则,构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SICEMIS),采用离差权与Delphi相组合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指标分级标准,以简明的线性加权法作为评价方法。结果显示:2002-2008年,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SICEDI由0.27提高到0.70,整体发展水平由较低循环阶段进入了较高循环阶段。而天业集团的领跑带动作用以及政府对试点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和推助是促进SICEDI指数上升的两个最主要原因。通过以上评价和分析,对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运行目前尚存的问题逐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总结了案例对干旱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启示。指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链结日趋完善和延展的重要支撑。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实质上是流域循环经济,绿洲循环经济。与非干旱区相比较,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建设模式的限制因子与边界条件具有显着的地区特点,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是其重要原则。“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的思路对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一个综合”是科学构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前提,“两类循环”可促进干旱区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机统一,“两个体系”将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李晓荣[4](201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如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时代的变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基本内容、方法创新、主要载体、工作队伍及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

温晓菊[5](2008)在《茶叶良好操作(TeaGAP)规范的研究与建立》文中提出随着广大利益相关者对粮食生产、食品安全和质量以及农业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承诺,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概念应运而生并不断深化和拓展,迄今,GAP在欧盟、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GAP在体现“农田到餐桌”的先进理念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贸易壁垒,为农产品的出口增设了难度。在茶叶领域,GAP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欧洲零售商协会(EUREP)依据印度及斯里兰卡红茶生产情况建立了EurepGAP茶叶标准<GLOBAL GAP Control Points and ComplianceCriteria Tea(Version 1.0—Mar-06)>,次年,中国国家认监委组织质检、农业、认证认可行业专家翻译并等同采用了该规范并形成《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这两个规范分别填补了世界和中国茶叶GAP方面的空白,但由于其是参照印度及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制定的规范,并不完全适应中国茶叶种类繁多、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的生产实际,有必要研究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茶叶良好操作规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茶叶良好操作规范(TeaGAP)》制定依据。以GLOBAL GAP Control Points andCompliance Criteria Tea(Version 1.0—Mar-06)、Freshcare Code of Practice(2ndEditionOctober-2004)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作为参考依据,并依据我国茶叶品种繁多,茶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茶叶良好操作规范的研究。2、研究并建立了《茶叶良好操作规范(TeaGAP)》。TeaGAP涉及园址选择、茶树种植、化学品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内容,包括:管理规范、化学品规范及茶叶产品规范3个部分20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管理规范包括5个方面21条内容,化学品规范包括3方面14条的内容,茶叶产品规范包括14方面42条的内容。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性。通过TeaGAP表格,可以追溯到该茶叶生产的茶园情况、农事操作情况、鲜叶采摘情况、加工情况、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的来源及施用情况、包装运输及储存情况等一系列相关信息。3、TeaGAP在两家茶叶企业实施了验证,取得初步成效。分别于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和浙江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该规范的验证,并对验证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实施TeaGAP后,两家企业茶叶铅含量水平分别下降了9.6%和103.6%;菌落总数分别降低了135.7%和76%;其中一家公司的农残由实施前的可检出变为施后的未检出。(2)员工健康福利水平得到改善,实施TeaGAP后两家企业共有30%的人表示住房条件有所改善,40%的人表示伙食情况有所改善,20%的人表示增加了工伤保险方面的保障。(3)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乌龙茶内外销产品产值增加了58.8%。绿茶内外销产品产值增加了10.9%。(4)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茶园生物种群数及天敌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茶园遭受病虫害破坏现象明显减少。(5)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扩大了企业国际国内影响力,有利于茶叶企业长期全面发展,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边的茶农走生产健康安全茶之路。

樊宝洪[6](2007)在《基于乡镇财政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城乡差距悬殊,既有高度发达的城市,也有偏远落后的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乡镇财政乏力等问题在多数地方依然突出。城乡之间的不协调、发展的不均衡,主要原因和表现就在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也在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可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一个集理论、现实意义于一身的问题,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不仅是农村内部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城乡能否真正实现统筹发展的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在总结和分析乡镇财政体制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视角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以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增强乡镇财力、增加乡镇公共产品供给提出新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说明研究目标和方案,并对整个论文框架进行描述。包括问题的提出、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基本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乡镇财政体制的相关理论分析。对本研究中农村公共产品和乡镇财政体制的概念与范畴进行界定,并就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乡镇财政体制的相关理论及论述进行概括。第三章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介绍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概括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共同经验及对我国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益启示。第四章为中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考察。在对中国乡镇财政体制包括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简要回顾与评价的同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同时就财政体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进行了扼要概括。从第五章开始,进入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本章为研究框架与样本统计描述。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思路,介绍调查方案设计和样本选择以及调查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开始,对江苏泰州4市1区11个乡镇连续8年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初步整理。这部分主要对现阶段样本乡镇财政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研究结论为在乡镇一级层面,财权有进一步上收的趋势;在国家和地方对财政总收入的初始分配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中都体现出统筹发展、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特征;乡镇预算内财政只能维持发工资的局面近几年有所改善,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除了发工资已经有所结余;第三部分,重点对样本乡镇履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乡镇财政预算用在基本建设、教育科学文化支出、卫生和社会福利支出等重要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资金数量在最近几年有所增加,但是份额正逐步减少;公共投资资金中只有微不足道的部分来自于预算内投资。因此,要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第四部分,描述了我国乡镇公共产品投资的基本情况,包括乡镇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规模、项目的资金来源、投资目的等。研究发现,近几年中国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投资活动是比较多的,主要投向修路、修桥和修建学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并且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5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投资,更多的是投资于经济较为薄弱的乡镇,总体看,投资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均高于经济较好的乡镇,这种投资政策有助于减少地区差异,促进均衡发展,但平均投资规模并不一定比投资于经济较好的乡镇大。同时,经济较好的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投资更多地是依靠本级财政。因此,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强乡镇财力是提高乡镇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重要路径。第六章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影响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集中考察了影响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因素,重点分析乡镇财政制度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研究表明,乡镇公共产品供给受到当地收入水平、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与流动、乡镇治理结构、县乡财政体制、乡镇财力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乡镇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等区域差异因素对公共产品投资结构的影响。总的来说,上级政府在投资决策时,能够考虑到乡镇的经济实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乡镇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投入积极性不够,并且逐年下降,即便上级政府的投资能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必将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部分,利用2002-2005年间11个乡镇的债权债务数据分析了乡镇负债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乡镇的债务规模在不同年度间变化并不一致,富裕乡镇债务规模最大,年度间变化幅度也为最大,而一般乡镇和不发达乡镇的平均债务规模变化幅度则小得多。尽管近几年乡镇债务规模在逐步增加,但相对债务风险并不算大。不过,富裕乡镇的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已达到较高程度,需引起高度重视。不同类型的乡镇不仅债务总额和债权构成变化较大,而且债务构成和债务用途的占比也有较大差异。总体看,近几年乡镇债务平均有28.2%是由公共产品的建设产生的,并且大部分是城镇基本建设负债中欠农民的土地补偿金、学校和道路建设负债等。第七章为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税减免在没有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对一般乡镇和不发达乡镇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而取消农业税附加对乡镇预算外收入的直接影响不大。由于上级财政给予的税费改革补助,导致乡镇实际可用财力减少很小,不发达乡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而一般乡镇和富裕乡镇减少的也非常小。因此,要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不断增强乡镇财政和农村社区财力。第二部分,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分析表明,从保障公共产品供给角度来看,由于实施了税费改革专项补助,农村税费改革对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筹集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对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筹集的间接影响却很大。因此,要建立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创新农民自身供给的模式,确保乡镇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第八章为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点政策建议。

黄东花[7](2006)在《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项目的资金预算管理,普遍意义是施工前概预算或称工程预算;首要依存是工程技术,且主要服务于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而不是将预算视为企业财务行为,使之服务于管理项目,最终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本研究课题,站在工程项目施工方的角度,提出以财务管理导向服务于工程项目,较系统地研究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即在研究原有工程项目概预算理论方法的基础下,比较分析制造类企业产品与工程项目的差异性,进而总结出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的特性,并借鉴制造类企业现金预算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构造出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模式,以及为了达到资金预算目标,提出资金控制的技术与方法。最后结合亲身体验的一个建筑业中央空调项目案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其研究成果。本课题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拓展了以下研究内容:对于工程项目的资金预算,既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结合行业定额标准,来预算工程项目的费用、成本;又从成本习性出发,创建成本优势,运用优化价值链、即时系统等新的成本概念,来提高工程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管理价值。同时为了有效实施工程项目的资金预算,提出了建立工程项目人工工时定额库、公司标准代码编码库、统一的设备材料价格库;力求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进一步强化对工程项目预算资金的监控。

吕新业[8](2006)在《我国食物安全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安全状况,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及各省份的食物安全相关指标进行预测,之后,再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合成食物安全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食物安全预警,输出预警结果,并从四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与供给状况、中国食物消费状况及对我国粮食库存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食物安全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的生产与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相比,粮食生产的阶段性波动幅度较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波动幅度与粮食产量波动基本一致;肉类、水产品、禽蛋类、蔬菜和水果类产量波动幅度小,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消费方面看,随着人们生活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向小康进而到富裕水平的过渡,食物消费由严重短缺向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相对稳定方向转变。人均口粮、蔬菜的消费量逐步下降,而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在逐步上升。农民今后对口粮和蔬菜的需求将以缓慢的速度下降,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对口粮的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对蔬菜的需求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对肉类的需求减缓,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以稳定的速度增长。 第二部分是食物安全预警机理及指标体系。在总结国内外经济预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绘制了食物安全预警流程图和确定警限,并绘制了食物安全相关指标的历史波动图。研究结果证明,在粮食产量方面,经济发达省份波动幅度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大城市城市化步伐推进比较快造成的。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波动幅度较小。总体而言,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比较稳定。与粮食产量波动相仿,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呈现类似的波动趋势。 第三部分是食物安全预警实证研究。在确立食物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全国及各省份食物安全进行预测与预警,并输出了预警图。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食物安全状况一致保持在无警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政府一直对粮食生产抓得比较紧,同时由于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保持了较高的食物安全水平。但是2000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近10%的减产,导致我国食物安全等级急剧下降,由无警变为中警。近年来,由于我国耕地锐减、粮食减产、消费水平提高,以及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食物安全等级下降,但仍然保持在紧平衡状态。 第四部分是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研究。在总结了历史上制度变迁与食物安全政策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的机理,分析了农业政策效果测定的模型及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农业政策变量对食物安全影响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政策变量对食物安全的影响呈正反两个方向,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农产品生产价格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为正效应,城市化水平为负效应。由此可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增加财政支农支出,支持农产品生产价格等有利于国家食物安全;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耕地等农业资源被占用,非农人口急骤增加,使得食物安全隐患凸现,所以应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消

刘纯阳[9](2005)在《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湖南西部的研究》文中认为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贫困人口的人文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而推动人文发展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论文首先从国家、地区和农户三个层次对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差距是造成农民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贫困的重要根源。为了揭示人力资本投资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论文进一步利用生产函数和明塞尔方程对湖南西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与预期相一致的结论:即使在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户收入也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以劳动力迁移和教育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尽管人力资本投资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横向比较的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异常低下,无论是同城镇家庭还是非贫困地区农户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上,贫困地区农户用于交通(迁移)方面的支出比例要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家庭,表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相对而言更缺少流动。此外,论文还对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律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接下来,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分析表明,除了收入水平的硬约束之外,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也是不足的。在教育投资方面,贫困地区农村依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而这种观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是农户基于对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之比较而得出的理性判断。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动机也不强烈,这同样是受到对迁移投资的成本收益双重悲观预期的影响。 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收费和经费投入困境等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有所不同,贫困地区中小学招生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却极少为人们所注意到。在贫困地区,一方面农村小学处于欲罢不能、欲办还休的两难境地,生均办学成本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另一方面,高中教育虽然总体上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却被引入了非均衡发展的歧途,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处于困境之中的教育发展环境也直接影响着贫困地区农户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 此外,在人力资本严重缺乏的同时,贫困地区现有人力资本的配置和利用却明显不合理,绝大部分只能固守在狭小的产业和空间范围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但贫困地区固有的传统农业特征以及文化上的落后性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在当前有限的收入水平之下,如果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鼓励农户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那么仍将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带来实质性的改善。而激发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关键在于要改变农户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

孟庆田[10](2005)在《天津市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绿色食品的发展,目的是通过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绿色食品作为一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本论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绿色食品的研究结果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天津市蓟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对六种产业化模式进行探讨。这些模式包括:“公司+基地+农户”;“主导产业+基地+农户”;“科技人员+基地+农户”;“果蔬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农户+基地”;“信息网络+农户+基地”模式。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认为绿色食品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实证调研和分析,论文提出了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的若干对策:(1)努力开拓绿色食品市场(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作用;(3)扩大基地规模,促进农民增收;(4)健全落实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5)确保资金投入;(6)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基地环境管理;(7)保护标志、维护绿色食品声誉;(8)加强政府的推动力度。

二、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编采重点及主要栏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编采重点及主要栏目(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的评论
    1.3 相关概念
        1.3.1 农业保险
        1.3.2 政策性农业保险
        1.3.3 商业保险
    1.4 理论工具
        1.4.1 公共物品
        1.4.2 政府失灵
        1.4.3 合作治理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
        2.1.1 国际经验的借鉴
        2.1.2 我国经验的反思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启示
        2.2.1 农业保险由政府直接经营必然会出现政府失灵
        2.2.2 商业保险参与可以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运行更有效率
    2.3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在动机
3 广西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方式和取得的成效
    3.1 广西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方式
        3.1.1 政府确认商业保险参与资格
        3.1.2 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3.1.3 财政予以保费补贴
        3.1.4 实行行业统一的保险费率、保险金额和保险责任
    3.2 广西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的成效
        3.2.1 承保规模持续增长,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
        3.2.2 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3.2.3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功能作用日益突显
        3.2.4 保险公司农村基层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3.2.5 农民保险意识和投保需求不断强化
4 广西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定位不够清晰
        4.1.2 保险公司在参与中发挥次要作用
        4.1.3 缺乏大灾风险分担机制
        4.1.4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对承保工作形成制约
        4.1.5 农户保险意识仍需进一步培养
        4.1.6 农户参保中的道德风险监督难
    4.2 原因分析
        4.2.1 基于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性质的探讨
        4.2.2 基于合作治理各方的定位分析
5 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机制构建
    5.1 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和细化各方职责
        5.1.1 完善农村金融保险立法
        5.1.2 加强地方农业保险专门立法
        5.1.3 及时调整地方经济政策
    5.2 培育商业保险的激励机制
        5.2.1 完善财政补贴制度
        5.2.2 经营利润的合理分配
        5.2.3 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开发奖励
    5.3 加强农业保险基础建设
        5.3.1 加强农业基础信息管理,防范道德风险
        5.3.2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降低经营成本
        5.3.3 创新“精准”农业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保险需求
    5.4 建立大灾风险分担机制
        5.4.1 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
        5.4.2 设立大灾风险准备金
        5.4.3 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
    5.5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5.5.1 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构建联合监管体制
        5.5.2 对承保、理赔的跟踪检查和外部审计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现代化
        2.1.2 农业科技服务
        2.1.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现代化理论
        2.2.2 科技扶贫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2.5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2.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关系
        2.3.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2.3.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2.3.3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三章 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3.1 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
    3.2 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3.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3.2.2 科研院所
        3.2.3 农业龙头企业
        3.2.4 农民专业合作社
        3.2.5 农业科技园区
    3.3 兵团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点
    3.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 兵团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分析—以八师为例
    4.1 八师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情况
    4.2 八师农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4.2.1 调查对象的选定
        4.2.2 调查项目及问卷设计
        4.2.3 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
        4.2.4 实证分析结论
第五章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兵团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5.1 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发展不平衡
    5.2 人员配置不均衡,整体素质偏低
    5.3 农业科技服务供需不平衡
    5.4 农技服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5.5 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较弱
第六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和经验借鉴
    6.1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
        6.1.1 美国“三位一体”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1.2 日本双轮驱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1.3 荷兰综合性、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1.4 以色列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1.5 印度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1.6 韩国政府和民间合作组织并行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1.7 泰国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6.2 国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
    6.3 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验借鉴
        6.3.1 农技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3.2 重视农业教育,大力发展大学农业
        6.3.3 积极发展民间组织,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
        6.3.4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强劲的财政支持
        6.3.5 加强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三者间的联系
第七章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完善兵团农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7.1 积极引导多元化服务主体均衡发展
    7.2 提高农技服务人员素质,强化队伍建设
    7.3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的结合
    7.4 增加农技服务财政投入,确保运作顺畅
    7.5 搭建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运作效率
    7.6 大力推广“产学研”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1 循环经济的源起
        2.1.1 萌芽阶段
        2.1.2 诞生阶段
        2.1.3 蓬勃发展阶段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3 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
        2.3.1 内涵与原则的界定
        2.3.2 相关立法与政策
        2.3.3 物质减量化及资源循环利用
        2.3.4 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生态设计
        2.3.5 工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
        2.3.6 循环经济的层次及实践模式
        2.3.7 相关指标体系及评价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相关研究进展
        2.4.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3 干旱区循环经济概述
    2.5 问题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3.1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经典理论
        3.1.2 理论新探
    3.2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技术与方法
        3.2.1 面向物料的分析方法——工业代谢
        3.2.2 面向产品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3 面向企业的研究方法——清洁生产审核
        3.2.4 面向园区的研究方法——系统工程方法与景观生态设计
        3.2.5 面向区域的研究方法——工业系统集成及图论
    3.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旱区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及思路模式
    4.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4.1.1 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4.1.2 工业结构
        4.1.3 工业布局
        4.1.4 工业循环经济进展
    4.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现存问题
        4.2.1 水资源制约
        4.2.2 市场运营程度较低且认识不足
        4.2.3 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高
        4.2.4 经费不足且实施不力
        4.2.5 相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4.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及原则
    4.4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4.4.1 一个综合
        4.4.2 两类循环
        4.4.3 两个体系
    4.5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
        4.5.1 微观层面模式
        4.5.2 中观层面模式
        4.5.3 宏观层面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
        5.1.2 社会经济
        5.1.3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
    5.2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3 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进展
        5.3.1 相关政策及法规
        5.3.2 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
        5.3.3 发展模式
        5.3.4 经济-资源-环境的响应
        5.3.5 未来发展目标
    5.4 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分析
        5.4.1 生态产业链设计
        5.4.2 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5.4.3 清洁生产设计
        5.4.4 工业循环经济执行能力分析
        5.4.5 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5.5 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5.5.1 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5.5.2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模型
        5.5.3 实证评价
    5.6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5.6.1 存在问题
        5.6.2 对策措施
    5.7 案例对干旱区的启示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
        6.1.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探索
        6.1.3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的系统分析
        6.1.4 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6.1.5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6.1.6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结合"低碳经济"增强前瞻性
        6.2.2 水资源科学配置的补偿及促进机制
        6.2.3 研究内容的深化及融合
        6.2.4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集成
参考文献
附录1 SICEMIS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2 文中图表索引
附录3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致谢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
        1.2.2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位论文
        1.2.3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报刊文章
    1.3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点
2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2.1 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2.1.1 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历程
        2.1.2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变化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2.3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2.3.2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新任务
    3.1 新时期中国农民思想状况的变化
        3.1.1 主体意识初步觉醒
        3.1.2 市场意识不断增强
        3.1.3 政治意识有所提高
        3.1.4 理想信念发生变化
        3.1.5 家庭伦理趋于复杂
        3.1.6 文化知识受到重视
    3.2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2.1 思想政治工作地位有所削弱
        3.2.2 农民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3.2.3 农村社会稳定形势严峻
        3.2.4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3 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3.3.1 客观原因
        3.3.2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原因
    3.4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4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4.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1.2 列宁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4.2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
        4.2.1 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4.2.2 论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4.3.1 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2 发展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4.3.3 丰富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3.4 充实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4.3.5 开辟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5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
    5.1 从实际出发,紧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5.1.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5.1.2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5.1.3 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5.1.4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5.2 以农民为本,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
        5.2.1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农民
        5.2.2 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农民
        5.2.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
        5.2.4 克服两种倾向
    5.3 以和谐为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5.3.1 正确处理农村的各种矛盾
        5.3.2 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5.4 注重潜移默化,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5.4.1 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5.4.2 通过环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5.4.3 营造和谐优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4.4 进一步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6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6.1.1 邓小平理论教育
        6.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6.1.3 科学发展观教育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6.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6.2.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6.2.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6.3 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6.3.1 对农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的目的
        6.3.2 目前新农村政策宣传中存在的偏差
        6.3.3 做好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
        6.3.4 做好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
    6.4 新型农民素质教育
        6.4.1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6.4.2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6.4.3 市场经济素质教育
        6.4.4 民主法制素质教育
        6.4.5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7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7.1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7.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7.1.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
        7.1.3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
    7.2 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7.2.1 典型示范法
        7.2.2 以身作则法
        7.2.3 双向互动法
        7.2.4 自我教育法
        7.2.5 多平台沟通法
8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8.1 用好大众媒体
        8.1.1 大众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8.1.2 大众媒体在农村的发展
        8.1.3 发挥大众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8.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8.2.1 加强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工作
        8.2.2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8.2.3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8.2.4 繁荣农村文化产品生产
        8.2.5 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8.3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活动
        8.3.1 开展各种评比活动
        8.3.2 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8.3.3 加强对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
    8.4 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8.4.1 居住环境建设
        8.4.2 舆论环境建设
        8.4.3 政治环境建设
        8.4.4 家庭环境建设
        8.4.5 人文环境建设
9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
    9.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
        9.1.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涵义
        9.1.2 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9.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9.2.1 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9.2.2 搞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
        9.2.3 调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
10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
    10.1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0.2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
        10.2.1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
        10.2.2 完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
        10.2.3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责任制
    10.3 探索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10.3.1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
        10.3.2 责任目标考核与激励制约机制
        10.3.3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机制
        10.3.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
    10.4 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
        10.4.1 强调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约束相结合
        10.4.2 构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规范
        10.4.3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茶叶良好操作(TeaGAP)规范的研究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GAP产生背景及理念
        1.1.1 GAP产生背景
        1.1.2 GAP的理念
    1.2 GAP发展现状及其在茶叶行业的应用
        1.2.1 GAP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2.2 GAP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2.3 GAP在茶叶行业的应用
    1.3 GAP跟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
    1.4 GAP在茶叶行业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目的
        2.1.1 立题依据
        2.1.2 主要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主要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茶叶良好操作规范(TeaGAP)技术研究
    3.1 参照文本选择的依据
    3.2 管理规范的制定
        3.2.1 记录和追溯
        3.2.2 人员培训、卫生
        3.2.3 员工健康、安全及福利
        3.2.4 审查和改进
    3.3 化学品规范的制定
        3.3.1 原有规范不足
        3.3.2 TeaGAP化学品规范优点
    3.4 茶叶产品规范的制定
        3.4.1 园址选择
        3.4.2 种苗
        3.4.3 土壤与肥料
        3.4.3.1 土壤
        3.4.3.2 肥料
        3.4.4 灌溉
        3.4.5 茶树保护
        3.4.6 茶叶采摘
        3.4.7 茶场环境
        3.4.8 厂房和设备
        3.4.9 加工
        3.4.10 包装
        3.4.11 产品贮藏和运输
        3.4.12 其他
第四章 试验验证方案与实施
    4.1 乌龙茶验证
        4.1.1 乌龙茶验证方案确定
        4.1.2 八马公司企业概况
        4.1.3 建立验证小组并明确各方职责
        4.1.4 员工培训及记录
        4.1.5 实施TeaGAP验证
        4.1.6 员工福利调查
        4.1.7 企业实施GAP经济效益变化情况
        4.1.8 企业实施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考察
        4.1.9 主要检验项目与方法
    4.2 绿茶验证
        4.2.1 绿茶验证方案确定
        4.2.2 绿剑公司企业概况
        4.2.3 建立验证小组并明确各方职责
        4.2.4 员工培训及记录
        4.2.5 实施TeaGAP验证
        4.2.6 员工福利涉及的调查
        4.2.7 企业经济效益变化情况GAP实施效益
        4.2.8 企业实施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考察
        4.2.9 验证主要检验项目与方法
第五章 验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5.1 实施TeaGAP前后铅含量差异
    5.2 实施TeaGAP前后菌落总数差异
    5.3 实施TeaGAP前后农药残留差异
    5.4 实施TeaGAP前后职工福利变化情况
    5.5 实施TeaGAP前后经济效益变化情况
    5.6 可追溯性
    5.7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茶叶良好操作规范(TeaGAP)》
    附件2 《Freshcare Code of Practice(2~(nd)Edition)》
    附件3 《EUREPGAP Control Points and Compliance Criteria—TEA(Version 1.0)》
    附件4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附件5 TeaGAP应用于乌龙茶生产的相关支撑文件
    附件6 TeaGAP应用于绿茶生产的相关支撑文件
    附件7 《良好农业规范在我国茶业中的应用》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乡镇财政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和方案
    1.4 论文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镇财政体制的理论分析
    2.1 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2.2 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制度的理论分析
    2.3 乡镇财政体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3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
    3.1 亚洲国家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3.2 欧美国家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3.3 各国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与启示
第4章 中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考察
    4.1 中国乡级政权和乡镇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
    4.2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历史进程的简要回顾
    4.3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沿革
第5章 研究框架与样本统计描述
    5.1 研究思路与调查方案
    5.2 现阶段乡镇财政的基本情况
    5.3 现阶段乡镇财政履行农村公共职能的状况
    5.4 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及分布特征
第6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乡镇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6.2 乡镇债务与公共产品供给
第7章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影响的实证分析
    7.2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分析
第8章 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政策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调查方案及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简述
        1.2.1 项目管理
        1.2.2 工程项目管理
    1.3 研究理论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几点说明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3 创新理念
        1.4.4 研究方法
第2章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2.1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理论
        2.1.1 资金预算的概念与内涵
        2.1.2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的内容
        2.1.3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的预算期间
        2.1.4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难点
    2.2 传统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缺陷及修正
        2.2.1 传统工程项目资金预算方略及存在的问题缺陷
        2.2.2 传统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的修正策略
    2.3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编制
        2.3.1 资金预算的编制依据
        2.3.2 资金预算过程
        2.3.3 资金预算相关表格设计
        2.3.4 资金来源运用总预算
第3章 工程项目资金控制管理
    3.1 工程项目资金控制概述
        3.1.1 资金控制与资金预算的关系
        3.1.2 资金控制的内容
    3.2 工程项目资金内部控制
        3.2.1 内部控制
        3.2.2 工程项目资金内部控制设计
    3.3 工程项目资金控制方略
    3.4 财务人员在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3.4.1 财务人员在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3.4.2 强化财务人员在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中的作用
第4章 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案例分析—某公司中央空调项目
    4.1 案例项目相关资料总括
        4.1.1 项目指导思想及实施目标
        4.1.2 施工组织与施工准备
        4.1.3 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
        4.1.4 工程控制措施
        4.1.5 工程预算资料
    4.2 案例项目的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特征揭示
    4.3 提高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对策建议
        4.3.1 建立控制理论基础上的预算管理
        4.3.2 实行资金预算管理以完善资金内部控制机制
        4.3.3 建立符合自身的资金预算与控制系统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我国食物安全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关于食物安全的概念界定
        1.5.2 食物安全预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食物安全及预警的理论综述
        2.1.1 食物安全理论
        2.1.2 粮食供需预测
        2.1.3 经济预警理论
    2.2 对中国食物安全预警的相关研究的进展
    2.3 已有研究结果评述
第三章 中国食物生产与消费状况分析
    3.1 中国食物生产与供给状况
        3.1.1 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安全性分析
        3.1.2 其他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分析
    3.2 中国食物消费状况
        3.2.1 衡量食物消费的指标
        3.2.2 我国食物消费状况
    3.3 食物库存的估计—以粮食库存为例
        3.3.1 相关文献
        3.3.2 本研究所采用方法
        3.3.3 我国粮食库存状况
        3.3.4 结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食物安全预警机理及方法
    4.1 食物安全预警系统
        4.1.1 食物安全预警系统的概念
        4.1.2 食物安全预警系统的分类
        4.1.3 食物安全预警系统的组成
    4.2 食物安全预警的逻辑过程
        4.2.1 明确警情
        4.2.2 寻找警源
        4.2.3 分析警兆
        4.2.4 预报警度
        4.2.5 中国食物安全预警系统流程图
    4.3 食物安全预警方法
        4.3.1 黑色预警方法
        4.3.2 黄色预警方法
        4.3.3 红色预警方法
        4.3.4 食物安全预警方法选择
    4.4 食物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4.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4.4.2 食物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4.3 警情指标体系
        4.4.4 警情分析
        4.4.5 警兆指标体系
    4.5 警限的确定
第五章 食物安全预警实证研究
    5.1 全国食物安全预测模型
        5.1.1 多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5.1.2 数据处理及检验
        5.1.3 VAR估计结果
        5.1.4 误差修正模型(VECM)
        5.1.5 脉冲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5.1.6 VAR预测和相关警限的确定
    5.2 全国食物安全相关指标预警
        5.2.1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警
        5.2.2 全国粮食单产预警
        5.2.3 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预警
        5.2.4 全国粮食储备率预警
        5.2.5 全国禽蛋产量预警
        5.2.6 全国禽蛋人均消费预警
        5.2.7 全国禽蛋生产价格指数预警
        5.2.8 全国水产品产量预警
        5.2.9 全国水产品人均消费预警图
        5.2.10 全国水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预警
        5.2.11 全国肉类产量预警图
        5.2.12 全国肉类人均消费预警图
        5.2.13 全国肉类收购价格指数预警图
        5.2.14 全国农村人均收入预警
        5.2.15 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警
    5.3 我国食物安全总体预警分析
        5.3.1 主成份分析法
        5.3.2 主成份分析过程
        5.3.3 我国食物安全警限的确定
        5.3.4 食物安全总体预警
    5.4 各省食物安全预警分析
        5.4.1 各省食物安全综合指数的警限
        5.4.2 各省食物安全预警
        5.4.3 2006年各省食物安全预警
    5.5 小结
第六章 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研究
    6.1 制度变迁与农业政策演变
        6.1.1 制度变迁两种模型的比较
        6.1.2 我国的农业制度变迁与粮食安全
    6.2 农业政策对食物安全影响的机理
        6.2.1 粮食丰收与挤农政策的出台
        6.2.2 粮食减产与强农政策的出台
    6.3 农业政策效果测定的模型及结果
        6.3.1 农业政策效果测定的模型
        6.3.2 农业政策影响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可能的创新、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一: 1985-2005年全国各省份食物安全预警图(本地图不作为划定边界之用)
附件二: 全国及各省份食物安全VAR模型估计及检验

(9)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湖南西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假定
    1.6 主要数据来源
    1.7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差异
    2.1 人力资本的特点及其测度
    2.2 人力资本与国家发展差距
    2.3 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地区差异
    2.4 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差异
    2.5 人力资本对湖南西部农户收入的影响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征
    3.1 湖南西部地区的基本特征
    3.2 农户的经济结构
    3.3 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其结构
    3.4 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征
    3.5 贫困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分析
    4.1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4.2 贫困地区农户的教育投资
    4.3 贫困地区农户的迁移投资
    4.4 贫困地区农户的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
第五章 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对L县的案例分析
    5.1 农村教育:作用、地位与差距
    5.2 L县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5.3 L县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5.4 “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与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第六章 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配置和利用
    6.1 人力资本配置
    6.2 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配置
    6.3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农村人力资本的配置和利用
    6.4 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特征与农村人力资本利用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天津市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2.2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天津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2.4 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兴起
    3.1 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的研究
    3.2 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3.3 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
第四章 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现状评价与制约因素分析
    4.1 有关概念的说明
    4.2 蓟县绿色食品“示范区”产业化发展现状
    4.3 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五章 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实践模式研究与效益分析
    5.1 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实践模式研究
    5.2 “蓟县绿色食品蔬菜产业化研究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第六章 蓟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建议
    6.1 在新形势下要解决的矛盾
    6.2 蓟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种植绿色食品蔬菜农户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绿色食品天津翠湖示范区发展现状示意图
    附录四: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附录五: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附录六:土壤质量标准
    附录七:绿色食品蔬菜质量卫生标准
作者简介

四、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编采重点及主要栏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保险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陈芳. 广西大学, 2017(02)
  • [2]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兵团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问题研究[D]. 黄燕.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3]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D]. 冯琳. 新疆大学, 2010(11)
  •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晓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5]茶叶良好操作(TeaGAP)规范的研究与建立[D]. 温晓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1)
  • [6]基于乡镇财政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 樊宝洪.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7]工程项目资金预算与控制管理研究[D]. 黄东花. 中南大学, 2006(06)
  • [8]我国食物安全及预警研究[D]. 吕新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9]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湖南西部的研究[D]. 刘纯阳.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天津市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D]. 孟庆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2000年《中国农垦经济》重点和主要栏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