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农业综合发展基金管理

介休农业综合发展基金管理

一、介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黄丹[2](2019)在《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念,为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村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乡村振兴各类活动的载体,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有重要的现时意义。山西省介休市张壁古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经济社会形态和资源独特,但存在产业形态单一、人地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应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会和结合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逐步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为解决张壁古堡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土地利用问题,以村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推进张壁古堡振兴。本文基于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交互关系,以张壁古堡为研究区,探讨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内容下:(1)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理论,分析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交互关系,明确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2)用SWOT分析法明确张壁古堡振兴模式,在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原则指导下,构建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3)研究土地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定量地评价该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张壁古堡规划结果进行生态效益预评估,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基础要求在于高效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应集中于如何振兴产业与保护生态以及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并使三者之间协调,进而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2)针对张壁古堡这类旅游资源丰富的且依托第一、三产业发展的村庄,通过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驱动下,构建“三生用地空间的划分+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级控制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更贴合新形势的需求。(3)基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任华[3](2018)在《对标“十三五” 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田,藏粮于技的综合优势,结合岗位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时期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认真对各县"十二五"期间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标"十三五"、"全省2020年建成1900万亩"、"晋中要建成62.73万亩"的目标任务,就全市目前农业基础资源开展高

张健[4](2017)在《介休市张兰镇肉牛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使得资金也逐渐向农业领域流动,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旧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二元制结构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但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所以区域如何将地方特色产业化,从而对当地经济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成为了 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介休市张兰镇的实际出发,首先阐述了张兰镇的牛肉产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当地牛肉产业的发展情况。然后通过SWOT分析法对于张兰镇发展牛肉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地的牛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上述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任江英[5](2016)在《介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发展设施农业正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中央、省、市各级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13年以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农”问题。本文通过对介休市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种植业发展情况的深入调研,充分掌握了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省内外和周边县、市成功经验,为介休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介休市是山西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作为典型的工业主导型城市,尽管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滞后,但是民营经济谋求转型的迫切愿望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加之介休市政府的大力度扶持和优越的区位、适宜的气候等优势,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介休市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以工哺农、坚持因地制宜,形成符合介休实际而且切实可行的六种模式。本文作者主要通过深入设施农业园区调研、参与园区规划编制,以及请教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相关老师,形成了工业主导型城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成功模式,这不仅是本论文的创新研究点,也会对同类型城市发展设施农业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闫月琴[6](2016)在《我为农民来增收——记介休市农委驻绵山镇前党峪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晋田喜》文中研究说明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经历,也没有太多鲜花与掌声的围绕,更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多年来,在工作中无论干什么,他始终心系农业,情系农民,爱岗敬业,勤奋务实,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他热爱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他自诩自己是"喜耕田"。他就是山西省介休市农委副局长、驻绵山镇前党峪村下乡扶贫工作组组长晋田喜。绵山镇前党峪村地处介休市城区西南8km,属于丘陵山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全村总人口

赵建生[7](2016)在《强化管理 积极创新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文中提出2015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谋划新发展。继续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牛月[8](2015)在《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不仅使项目区节水、增产,其先进的设计理念、高效的节水措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对农业节水发挥示范作用,技术的扩散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农业节水事业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山西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进行监测评价技术方法研究。项目监测评价既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型节水措施。节水灌溉能否实现最终目标,除了决定于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确定的目标是否客观、合理地反映项目可能取得的预期目标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适应能力,项目监测评价旨在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纠正工程偏差,保证项目有序进行,因此开展监测评价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首先通过对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工程项目进行描述,总结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管理-监测综合节水措施模式进展与发展方向,研究各种指标的监测方法,并构建世行贷款基于ET控制与管理的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体系;2)将节水增收效果数字化,研究探讨工程-农业-管理-监测综合节水措施模式下节水灌溉真实节水和农业增收的新思路,总结农业水分生产率和ET计算方法;3)根据农业节水项目建设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指标体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单项评价各个指标及利用四元联系数集对分析数学模型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世行贷款基于ET控制与管理的节水灌溉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是世行贷款项目的特有安排,在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工程项目监测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及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并对利用世行贷款在其他行业的应用等起到规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优化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游姗姗[9](2014)在《山西省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从土地上获取生活和生存资源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从土地上没有节制的攫取物质财富,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且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建设生态农业来改善现状。生态农业是把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作为先导的,综合使用现代技术的科技型产业,是把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绿色产业。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中国是唯一的出路。近年来,晋中市将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修订农业政策的基点,提出了“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模式、机械化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框架。晋中市是山西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生态农业建设广泛,因此而产生的效益和出现的不完善的地方也较为明显。本文以晋中市为例,力求寻找环境资源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影响,为更好的建设生态农业提供可参考的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对晋中自然环境的描述,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其建设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其次,总结过去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因地制宜的制定出今后晋中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最后,为了更好的建设生态农业提出相关建议。

宋杨阳[10](2014)在《基于GIS的介休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文中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土地整治作为协调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直接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成为促进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土地整治潜力的研究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是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整治时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对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介休市实际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充分利用介休市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农用地分等定级调查资料、介休市DEM、土地复垦相关资料等数据,并参考介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介休市土地整治规划,运用典型样区调查法、主要因素分析法、模式法、层次分析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介休市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潜力分别进行了测算、分级和整治分区。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介休市县域内土地整治潜力的测算和分级方法。为县域内的测算和分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测算方面,根据地形坡度的不同对介休市待整治农用地划分区域,采用已有农用地整治项目和典型样地区的耕农比来确定不同坡度下的新增耕地系数,最后统计各乡镇的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在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面,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假设该乡镇已有耕地的平均利用等能达到该乡镇的最高利用等,新增耕地都能达到该乡镇的平均利用等,最后以各乡镇基准作物的产量作为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面,用模式法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分为城镇规划区和非城镇规划区,分别用容积率法和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标准法对各乡镇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得到理论潜力,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子确定的权重作为修正系数对得到的理论潜力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在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面,采用以人口容纳的能力为依据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在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测算方面,采用调查和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影响工矿废弃地整治为宜耕类土地的主要因子,采用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确定工矿废弃地整治为宜耕类土地的最低条件,统计符合最低条件的工矿废弃地面积作为复垦的潜力。在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测算方面,采用地形坡度和距离农村居民点距离的远近两个主要因素来统计后备资源中作为宜耕类土地的面积,并根据两个主要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综合修正指数,并用综合修正指数对潜力面积对潜力面积进行修正。潜力分级方面,采用综合考虑新增耕地系数和新增耕地面积的方法对各乡镇的潜力大小进行分级。(2)根据分析和测算,介休市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为708.5公顷,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为75583453.48千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为2652.19公顷;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为243.99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为134.38公顷;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为2020.18公顷。介休市土地整治潜力巨大。(3)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远大于农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今后农用地整治工作的重点应从单纯增加耕地数量作为唯一指标转变为提高农田质量和完善已有耕地的耕作条件和设施,使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成为今后农用地整治的重点。(4)现阶段介休市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较分散、利用程度还不够集约。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有4557.77公顷,而经过自然社会的因素修正后的潜力2652.19公顷,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38.1%,义安镇,潜力面积1209.94公顷,潜力系数达到71%。地形和区位条件都较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比较粗放,在农居点的整治次序中应考虑对其优先进行整治。(5)城镇工矿用地的整治潜力较小,且整治为耕地的难度较大,投入较高。但应按“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渔则渔、宜建则建”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使土地体现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能力。(6)在测算和分级的基础上,对介休市进行土地整治潜力分区。从介休市西北到东南依次可划分为城镇整治潜力区、农村整治潜力区、复垦开发潜力区和生态保护区。

二、介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乡村振兴研究进展
        1.3.2 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3.3 土地利用规划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3.4 基本结论
    1.4 基本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1.5 相关理论基础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现存的问题
    2.3 数据来源
第3章 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关系
    3.1 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3.1.1 乡村振兴视角下人地关系的问题
        3.1.2 乡村振兴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
    3.2 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的支撑
    3.3 乡村振兴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交互关系
第4章 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的构建
    4.1 张壁古堡振兴发展模式
        4.1.1 张壁古堡振兴的重点和难点
        4.1.2 张壁古堡振兴模式定位
    4.2 基于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4.3 土地需求量预测
    4.4 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
        4.4.1 张壁古堡三生用地空间的划分
        4.4.2 张壁古堡土地用途分区
        4.4.3 张壁古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村土地利用规划效益评价
    5.1 村域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5.2 村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对标“十三五” 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二、当前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一) 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
    (二) 大力支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四) 进一步深化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
    (五)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加大优势区域扶持力度
    (六) 为农业综合开发插上科技之翼,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七) 继续发挥“综合”优势, 建设全面小康
    (八) 实施精准农发,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扶持模式

(4)介休市张兰镇肉牛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2 产业发展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产业发展理论
        2.1.1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2.1.2 产业链理论
        2.1.3 产业布局理论
        2.1.4 产业组织理论
        2.1.5 交易费用理论
    2.2 概念界定
3 介休市张兰镇牛肉产业发展现状
    3.1 肉牛的养殖生产状况
    3.2 张兰牛肉的盈利状况
    3.3 张兰镇肉牛的屠宰加工现状
    3.4 张兰牛肉的营销渠道现状
    3.5 附近销售市场的消费现状
    3.6 张兰牛肉现有的产业组织形式
        3.6.1 农户
        3.6.2 龙头企业+农户
        3.6.3 专业经济合作社
4 张兰镇牛肉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自然资源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历史文化优势
    4.2 劣势
        4.2.1 营销推广力度低造成的品牌效应低
        4.2.2 产品缺乏深加工
        4.2.3 资源短缺制约牛肉产业的发展
        4.2.4 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4.3 机遇
        4.3.1 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广阔消费市场
        4.3.2 政府政策扶持
    4.4 挑战
5 介休市张兰镇牛肉产业面临的问题
    5.1 牛肉加工行业缺乏标准,加工程度不高
        5.1.1 肉牛分割加工方法不一,价格差异明显
        5.1.2 肉牛产业信息化标识程度低
        5.1.3 加工工艺传统,科技含量低
    5.2 养牛户规模小,资金短缺
        5.2.1 养牛户分散经营,饲养科学性不高
        5.2.2 资金投入不足
    5.3 牛肉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4 牛肉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5.5 活牛和牛肉流通不畅
6 介休市张兰镇牛肉产业政策建议
    6.1 引进先进设备及人才,提高科学技术
        6.1.1 完善肉牛繁殖体系
        6.1.2 健全科学饲养管理
    6.2 实现肉牛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6.3 完善张兰牛肉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
    6.4 打造自身品牌
    6.5 加大金融支持,发展肉牛养殖合作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介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考察学习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走访座谈法
    1.4 研究的意义
        1.4.1 设施农业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高效益农业
        1.4.2 设施农业是以现代新型农民为实施主体的高素质农业
        1.4.3 设施农业是以先进设施装备技术为主要支撑的高投入农业
        1.4.4 设施农业是以适应市场竞争取向为根本特征的高商品化农业
        1.4.5 设施农业是链条不断延伸产品不断转化的高附加值农业
        1.4.6 设施农业是社会化分工精细、组织化程度完善的高度合作型农业
        1.4.7 设施农业是以规模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精准农业
        1.4.8 设施农业是用工业化理念嫁接工业化优势发展起来的工厂化农业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1.5.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第2章 介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2.1 介休设施农业总体情况
    2.2 介休设施农业通过政府主导破解五大难题
        2.2.1 超常规推进力破观念束缚
        2.2.2 超常规扶持力破资金困扰
        2.2.3 超常规举措力破技术瓶颈
        2.2.4 超常规实施力破土地制约
        2.2.5 超常规谋划力破营销难题
    2.3 介休设施农业通过强力助推形成六大模式
        2.3.1 工商企业转型模式
        2.3.2 农业企业扩张模式
        2.3.3 中小企业报团模式
        2.3.4 农村集体主导模式
        2.3.5 农村能人带动模式
        2.3.6 休闲观光产业模式
第3章 介休设施农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主要差距
    3.1 介休设施农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3.1.1 地理气候适宜的优势
        3.1.2 区位交通便捷的优势
        3.1.3 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
        3.1.4 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
    3.2 介休与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
        3.2.1 规模上有差距
        3.2.2 品牌上有差距
        3.2.3 技术上有差距
        3.2.4 营销上有差距
第4章 介休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4.1 解决思想认识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2 突出园区承载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3 依托工业助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4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5 加强政府服务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6 突出品牌打造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7 坚持循环理念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8 完善市场体系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9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4.10 加强质量安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第5章 结论与探讨
    5.1 本文研究内容概述
    5.2 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我为农民来增收——记介休市农委驻绵山镇前党峪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晋田喜(论文提纲范文)

1 访民生,解民忧,描绘农民增收宏伟蓝图
    1.1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经济核心区
    1.2 发展干果经济林,打造干果专业村
    1.3 修缮村庄窑洞,发展特色农家乐
2 强基础,转方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见成效
    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奠定粮食增产增收基础
    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返乡农民收入问题
    2.3 科学规划“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争取资金支持
    2.4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水果经济林
3 情系农民,奉献爱心,帮助贫困

(7)强化管理 积极创新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争取支持, 确保全省农发资金投入稳中有增
二、突出开发重点,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 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 注重生态综合治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 支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
三、强基础严规范,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
     (一) 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划编制
     (二) 认真做好综合考核
     (三) 完善评审机制
     (四) 加强部门项目管理
     (五) 认真做好资金决算和项目统计工作
     (六) 开展宣传和调研
四、强监管控风险,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
     (一) 扎实做好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专项自查工作
     (二) 积极配合涉农资金检查和省审计厅的专项审计工作
     (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 确保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四) 全面验收和重点抽查相结合, 圆满完成竣工项目验收工作
五、积极创新, 为农业综合开发增添活力
     (一) 继续打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
     (二) 积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试点
     (三) 探索整合水利部门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
六、加强队伍建设, 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思想组织保障
     (一) 积极开展专题教育
     (二)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三) 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8)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3 开展综合节水灌溉的意义
        1.1.4 开展项目监测评价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节水灌溉监测评价现状
        1.2.2 国内节水灌溉监测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概述
    2.1 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战略
    2.2 项目实施的理念
        2.2.1 项目实施的基本理念
        2.2.2 实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
    2.3 项目实施的目标
    2.4 项目的创新
    2.5 项目实施对农业节水的意义
第三章 山西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系统
    3.1 监测评价总体设计原则
    3.2 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3.3 项目监测评价技术路线
    3.4 监测评价组织机构设置与管理
    3.5 监测评价与数据信息传输流程
    3.6 监测评价总体布局
    3.7 基线调查
第四章 世行项目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措施技术体系
    4.1 水利工程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4.2 农业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4.2.1 蓄水保墒与减蒸降耗
        4.2.2 平衡施肥与农田减排
        4.2.3 病虫害综合防治与无公害生产
        4.2.4 良种繁育与利用
        4.2.5 设施农业
        4.2.6 农业技术与节水灌溉制度推广
    4.3 管理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4.3.1 利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3.2 科研和技术援助
        4.3.3 MIS 系统建设
        4.3.4 WUA 建设
    4.4 监测评价措施
第五章 山西世行节水灌溉监测和综合评价方法
    5.1 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内容
    5.2 节水灌溉项目监测方案
        5.2.1 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5.2.2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
        5.2.3 农民单产增收效果
        5.2.4 农田水土环境改善效果
        5.2.5 工程、农业、管理措施进展
    5.3 节水灌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3.1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5.3.2 层次分析法(AHP)
        5.3.3 模糊评价法
        5.3.4 集对分析法
第六章 山西世行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结果
    6.1 工程背景
        6.1.1 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6.1.2 农业灌溉缺水状况
    6.2 工程监测结果
        6.2.1 工程进度监测结果
        6.2.2 工程财务监测结果
        6.2.3 工程效果评价
    6.3 工程进度监测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6.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9)山西省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生态农业的现状及特点
        1.2.2 国外生态农业的现状及特点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办法
        1.4.2 调查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3 总结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2 生态农业研究理论基础
    2.1 生态农业的特点
        2.1.1 系统性
        2.1.2 多样性
        2.1.3 高效性
        2.1.4 持续性
    2.2 构建生态农业体系的原则
        2.2.1 以整体系统为对象
        2.2.2 以生态农业模式为核心
        2.2.3 以配套技术标准为主体
        2.2.4 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
    2.3 理论基础
        2.3.1 限制因子理论
        2.3.2 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反馈机制
3 晋中市概况与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3.1 晋中市概况
        3.1.1 晋中市的气候资源
        3.1.2 晋中市土地资源
        3.1.3 晋中市的水资源
    3.2 晋中生态农业的优势
        3.2.1 生态环境多样,农业结构多样
        3.2.2 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
        3.2.3 特色、绿色农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3.2.4 特色、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前景广阔
        3.2.5 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
4 晋中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4.1 晋中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4.1.1 建立了生态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
        4.1.2 建立评价体系
        4.1.3 建立了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4.2 晋中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
        4.2.1 开展粮食优质化项目,提高粮食产量
        4.2.2 开展蔬菜设施化项目,生产精品绿色蔬菜
        4.2.3 开展养殖工厂化项目,建设高标准养殖业
        4.2.4 开展林果集约化项目,扩大干鲜果生产基地
        4.2.5 开展加工品牌化项目,完善品牌创建机制
    4.3 晋中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盲目推进项目,优势产业不明显
        4.3.2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 促进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建设重点工程,开发优势产业
    5.2 加快生态农业知识普及,合理使用生态资源
    5.3 完善生态农业的基本组织,加速开发生态经济区
    5.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区域生态农业产业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基于GIS的介休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章节介绍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土地整治的发展
        2.1.2 国外土地整治相关研究
        2.1.3 国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我国土地整治概念的演变与进展
        2.2.2 土地整治潜力的相关研究进展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1.3 自然条件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介休市“二调”数据库
        3.2.2 介休市DEM的获取
        3.2.3 介休市地形坡度图的生成
        3.2.4 介休市各乡镇高程值的获取
    3.3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3.3.1 数量潜力
        3.3.2 质量潜力
    3.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测算方法
        3.4.1 潜力测算方法
        3.4.2 潜力的修正方法
    3.5 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3.6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测算方法
        3.6.1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测算方法
        3.6.2 工矿废弃地图斑生成方法
    3.7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测算方法
        3.7.1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测算方法
        3.7.2 农村居民点缓冲区的生成
    3.8 潜力分级方法
4 介休市农用地整治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4.1 农用地整治数量潜力
        4.1.1 研究思路
        4.1.2 待整治区范围及面积
        4.1.3 新増耕地系数的确定
        4.1.4 潜力的测算
        4.1.5 潜力的分级
        4.1.6 小结
    4.2 农用地整治质量潜力
        4.2.1 研究思路
        4.2.2 待整治区范围的确定
        4.2.3 自然等的计算
        4.2.4 利用等的计算
        4.2.5 质量潜力的测算
        4.2.6 质量潜力的分级
        4.2.7 小结
5 介休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5.1 研究思路
    5.2 介休市农村居民点利用现状
    5.3 整治区划分及测算方法
    5.4 潜力测算
        5.4.1 城镇规划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
        5.4.2 非城镇规划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的测算
        5.4.3 对理论潜力的修正
    5.5 潜力分级
    5.6 小结
6 介休市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6.1 介休市城镇建设用地现状
    6.2 确定各乡镇人均占地标准
    6.3 潜力测算
    6.4 潜力分级
    6.5 小结
7 介休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7.1 待复垦区范围的确定
    7.2 对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7.2.1 评价因素的确定
        7.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7.3 复垦潜力
    7.4 潜力分级
    7.5 小结
8 介休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的测算与分级
    8.1 介休市未利用地现状
    8.2 待整治区范围的确定
    8.3 潜力测算
    8.4 潜力分级
    8.5 小结
9 土地整治潜力分区及土地整治的对策与建议
    9.1 土地整治潜力分区
        9.1.1 城镇整治潜力区
        9.1.2 农村整治潜力区
        9.1.3 复垦开发潜力区
        9.1.4 生态保护区
    9.2 土地整治的对策与建议
        9.2.1 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9.2.2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9.2.3 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支持
        9.2.4 要树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土地整治思想
10 结论与不足
    10.1 结论
    10.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

四、介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基于乡村振兴的张壁古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体系研究[D]. 黄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对标“十三五” 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J]. 任华. 山西财税, 2018(03)
  • [4]介休市张兰镇肉牛产业发展研究[D]. 张健.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5]介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任江英.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我为农民来增收——记介休市农委驻绵山镇前党峪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晋田喜[J]. 闫月琴. 基层农技推广, 2016(09)
  • [7]强化管理 积极创新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J]. 赵建生. 山西财税, 2016(03)
  • [8]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D]. 牛月.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9]山西省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游姗姗.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5)
  • [10]基于GIS的介休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D]. 宋杨阳.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介休农业综合发展基金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