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枸杞黑果病发生规律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曹雯,武万里,杨太明,刘垚,刘瑞娜[1](2019)在《宁夏枸杞炭疽病害天气指数保险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宁夏枸杞主产区中宁1971—2016年地面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1975—2001年枸杞产量资料,分析中宁6—9月气候特征,构建枸杞炭疽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指标,并以7月至9月上旬炭疽病气象条件等级累计值作为枸杞炭疽病天气指数,结合典型灾害年样本建立中宁枸杞炭疽病天气指数与减产率的关系模型,初步设计了天气指数产品赔付方案。结果表明:枸杞炭疽病的发生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显着相关,适温、高湿且降水量较大的7月至9月上旬是宁夏中宁枸杞炭疽病的易发时段,故将逐日气象条件按照不同阈值划分为不适宜、基本适宜、较适宜、适宜和非常适宜5个等级。近46 a来,增暖趋势有利于增加中宁枸杞炭疽病的发生风险,而相对湿度下降和降水日数减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炭疽病的发生。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枸杞炭疽病天气指数由轻到重划分为5个等级,并以指数6作为触发值,确定等级赔付标准。在此基础上,基于历史灾害平均损失率厘定了中宁枸杞炭疽病天气指数不同触发条件下纯保险费率为3.2%~8.6%,保费为1440~3870元·hm-2。
党张利,曹昆[2](2019)在《对枸杞的气象服务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枸杞作为中卫市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关注气象服务,对提高枸杞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卫市对枸杞关键生育期的气象服务,针对枸杞对气象条件的敏感度服务及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提出如何更好地发展气象服务。
邱静茹[3](2018)在《系列三唑类金属配合物抑菌剂及其基础配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在宁夏地区的枸杞种植生产中,炭疽病在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给当地枸杞农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长期使用的抑菌药物,易造成致病菌抗药性增强及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增加等问题,不利于食品健康,并且会对土壤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研制新型安全、环境友好的抑菌剂是当务之急。三唑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同时在三唑的两侧分别引入配位能力很强的吡啶基和苯甲酸基,对三唑环上的N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得其对病原菌发挥更好的抑菌活性。因此,决定选用3-吡啶基-4-苯甲酸基-1,2,4-三唑(3,4-HAPT)做为配体进行实验。过渡金属、稀土金属亦具有良好的抑菌性,本论文分别在水热、挥发及扩散条件下以3,4-HAPT为配体制备了14种配合物,包含5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和9种稀土金属配合物。得到了 4个配合物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单晶结构,其中有两类不同的结构,配合物1[Co(3,4-APT)2(H2O)4]·8H2O、配合物 2[Zn(3,4-APT)2(H20)4]·8H20、配合物 3[Ni(3,4-APT)2(H20)4]·8H20均为0维结构,具有相似的晶胞参数,属于同晶异质体;配合物4[Cu(3,4-APT)2]·2H2O为1维结构,这些配合物在氢键作用下都可以形成3D超分子结构。其余粉末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以及摩尔电导率等分析推导出其可能的结构。配合物、配体和金属盐的抑菌性能经过抑菌圈法,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最小杀菌浓度法(MBC)得以分析比较,发现配合物比配体及金属盐的抑菌性能好,并且抑菌效果随着培养时间及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配合物2[Zn(3,4-APT)2(H20)4]·8H20的抑菌效果最好,因此抑菌活性中心选定配合物2[Zn(3,4-APT)2(H20)4]·8H2O。以配合物2[Zn(3,4-APT)2(H20)4]·8H20为活性中心,研究了抑菌剂的基础配方。首先采取流点法初步确定润湿分散剂种类,进而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筛选出润湿分散剂、增稠剂、乳化剂以及用量。基础配方如下,原药:[Zn(3,4-APT)2(H20)4]·8H20占20%;润湿分散剂:NNO占1.5%,D425占1.5%;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占0.3%;防冻剂:乙二醇占5.0%;防腐剂:苯甲酸钠占0.15%;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占0.5%;增稠剂:黄原胶占1.5%,乳化剂:农乳1601#占1.5%,加水补足至100%。在此配方下,抑菌圈可达33mm,且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可作为潜在有利用价值的新型抑菌剂。
刘智贤,李渊,王学兵[4](2018)在《枸杞病虫害与气象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宁夏枸杞的主要病害如枸杞炭疽病、根腐病、枸杞流胶病、枸杞黑果病,以及主要虫害如枸杞蚜虫、枸杞瘿螨、枸杞红缨蚊、枸杞木虱与气象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对枸杞病虫害与气象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温度方面,对与其他气象指标关系的研究较少。
李捷[5](2015)在《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老产区与新产区枸杞根腐病发病率连年上升,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民种植的种植和经济收入,对整个产业链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然而,枸杞根腐病研究的主要在不同地区的病原学方面,对于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等均未见报道。本文对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对枸杞根腐病防治和枸杞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一下结论:1.病原菌的生态分布及优势种类本研究从甘肃枸杞各产区根腐病患病植株中分离得到298株镰孢菌属菌株,其中腐皮镰孢菌205株、尖孢镰孢菌71株、单隔镰孢菌7株、同色镰孢菌5株,另有11株镰孢菌属菌株未作出鉴定,其分离频率依次为68.79%、23.83%、2.35%、1.68%和3.69%。兰州安宁区、白银市景泰县、武威市民勤县和酒泉市瓜州县以腐皮镰孢菌为主,白银市靖远县以尖孢镰孢菌为主。因此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是甘肃枸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各菌株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值为8-10,半光半暗环境下生长状况最佳,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硫酸铵为氮源生长最差,以硝酸钾、硝酸钠、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均较好。腐皮镰孢菌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35℃,最适p H范围为8-10,半光半暗条件下生长优于全暗和全光,对麦芽糖、Na NO3利用效果最好。单隔镰孢菌以豆芽汁琼脂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硝酸钾、硝酸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35℃、p H9和光暗交替。同色镰孢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硝酸钾、硝酸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35℃、p H8-10和光暗交替。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枸杞根腐病分离出5种微生物尖孢镰孢菌、单隔镰孢菌、镰孢菌属菌物、同色镰孢菌、腐皮镰孢菌。而致病菌为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3.病原致病性及品种的抗病性在水培和土培条件下,5种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依次为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单隔镰孢菌>镰孢菌属菌物>同色镰孢菌。以致病力强菌尖孢镰孢菌接种后,抗病能力依次表现为L.exsertum>L.brevipes>宁夏枸杞=中国枸杞>黑果枸杞>宁杞二号>宁杞一号>宁杞五号,即L.exsertum抗病能力强于其他品种,属抗病材料,而宁杞一号和五号抗病能力较弱,属感病材料。4.枸杞抗病性相关酶活的测定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的POD、SOD、PAL、PPO和类黄酮活性或含量上升幅度显着小于L.exsertum,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幅度显着高于L.exsertum。POD、SOD、PAL、PPO、类黄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9个指标可以作为枸杞鉴定抗根腐病能力强弱的生理指标。SOD、PA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6个指标可以作为前期抗病筛选的指标。5.对枸杞光合特性的影响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光合作用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大幅度下降,而气孔限制值大幅上升。而L.exsertum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程度显着的轻于宁杞一号。对照组光合作用未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率6个光合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F.oxysporum侵染枸杞初期判断的标志。6.对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的影响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叶绿体色素降解,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而L.exsertum的降解速度显着低于宁杞一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PSⅡ电子传递以及猝灭的过程中出现了紊乱,最大光量子效率(Fm/Fv)、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开放中心捕捉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效率(q P)大幅度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效率(NPQ)则大幅上升。而L.exsertum PSⅡ电子传递以及猝灭受到抑制程度显着轻于宁杞一号。对照组PSⅡ该过程完全未受到抑制。Fm/Fv、ΦPSⅡ、Fv‘/Fm‘、q P以及NPQ 5个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
张磊,段晓凤,李红英,杜宏娟,韩颖娟[6](2014)在《宁夏枸杞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及管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枸杞产业是宁夏最主要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枸杞气象服务对保障枸杞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取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咨询专家等方式,收集整理了宁夏枸杞主栽品种各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和田间生产管理知识,按时序分析了枸杞不同发育阶段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以及不适宜气象条件对枸杞生长和茨园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为宁夏枸杞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参考。
张静文,岳朝阳,焦淑萍,王玉兰,张新平,唐丽[7](2012)在《枸杞炭疽病在新疆的风险分析》文中指出枸杞炭疽病是枸杞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对枸杞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通过采用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枸杞炭疽病在新疆的风险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枸杞炭疽病的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2.18,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病害。建议对枸杞炭疽病加强检疫监管,加强枸杞园管理,增强树势,开展综合防治。
任月萍[8](2010)在《宁夏栽培枸杞不同时期病虫害主要种群的演变及化学防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枸杞病虫害的演变规律,介绍了不同时期枸杞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陈珺,沈富荣,刘静[9](2009)在《枸杞气象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枸杞高产优质的气候形成机理、适宜气候区划、病虫害与气象及枸杞干热风、枸杞病虫害气象等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在枸杞气象方面的研究动态。涉及枸杞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品质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适宜气候区划、4种枸杞虫害(枸杞木虱、枸杞瘿螨、枸杞蚜虫和枸杞红瘿蚊)、3种病害(枸杞根腐病、流胶病和炭疽病)和枸杞干热风指标与预报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动态。通过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可明确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张磊,刘静,张晓煜,马国飞[10](2009)在《宁夏枸杞炭疽病病情判别的气象指标》文中认为以"宁杞一号"枸杞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气象条件对枸杞炭疽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并尝试给出其界限指标。根据四年的调查取样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成熟前28d内的平均相对湿度RH28、降水(包括降水量R28和有效降水日数PD28)和前12d内的平均风速W12是影响枸杞炭疽病暴发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用这三个关键影响因子和病情指数,通过快速聚类结合人工判读的方法建立了宁夏枸杞炭疽病病情判别的气象指标,经回代检验判别的准确率达到66%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监测、预测枸杞炭疽病发生程度及合理制定枸杞炭疽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枸杞黑果病发生规律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枸杞黑果病发生规律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枸杞炭疽病害天气指数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研究区域和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减产率 |
2.2 天气指数构建原则 |
2.3 纯保险费率厘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宁6—9月气候特征 |
3.2 中宁枸杞炭疽病气象指标选取 |
3.3 中宁枸杞炭疽病天气指数模型构建 |
3.4 中宁枸杞炭疽病天气指数赔付方案 |
4 结 论 |
(2)对枸杞的气象服务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服务 |
1.1 休眠期 |
1.2 萌芽至新梢生长期 |
1.3 果实形成期 |
2 对气象条件的敏感度服务 |
3 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
4 小结 |
(3)系列三唑类金属配合物抑菌剂及其基础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唑及三唑衍生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
1.3 过渡金属及其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
1.4 稀土金属及其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实验方案图 |
第二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制备 |
2.2 实验结果 |
2.2.1 配合物的单晶结构 |
2.2.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2.2.3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2.2.4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
2.2.5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率 |
2.2.6 配合物5可能的结构 |
2.3 小结 |
第三章 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
3.2 实验结果 |
3.2.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3.2.2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3.2.3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
3.2.4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率 |
3.2.5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3 小结 |
第四章 配合物的抑菌性测试及抑菌剂基础配方的组建 |
4.1 主要试剂 |
4.2 枸杞炭瘟病病菌的培养 |
4.3 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
4.3.1 抑菌圈法 |
4.3.2 最小抑菌浓度法(MIC) |
4.3.3 最小杀菌浓度法(MBC) |
4.4 构效分析 |
4.5 农药助剂及在悬浮剂中的作用 |
4.6 助剂筛选 |
4.6.1 各项技术指标 |
4.6.2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
4.6.3 单因素试验 |
4.6.4 组建抑菌剂基础配方 |
4.7 基础配方抑菌稳定性的测定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枸杞病虫害与气象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枸杞病害研究进展 |
1.1 枸杞炭疽病 |
1.2 根腐病 |
1.3 枸杞流胶病 |
1.4 枸杞黑果病 |
2 枸杞虫害研究进展 |
2.1 枸杞蚜虫 |
2.2 枸杞瘿螨 |
2.3 枸杞红缨蚊 |
2.4 枸杞木虱 |
(5)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枸杞及根腐病研究进展 |
1.1 枸杞 |
1.2 枸杞病害研究进展 |
1.3 根腐病研究进展 |
2. 植物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
2.1 植物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 |
2.2 植物防御酶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
2.3 主要活性氧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
2.4 植物酚类化合物与植物抗病 |
2.5 丙二醛(MDA)在蔬菜抗病性中的作用 |
2.6 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与植物抗病的关系 |
3. 病原菌侵染对植物互作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3.1 光合作用的一般机制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3.2 叶绿素荧光的重要作用 |
3.3 病原物侵染改变光合作用 |
3.4 叶绿素荧光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响应 |
第一篇 甘肃枸杞根腐病病原学研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培养基 |
1.2 化学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病害调查、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
2.2 病原菌鉴定 |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病害田间调查、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
1.1 甘肃省枸杞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种类 |
1.2 致病性测定 |
2. 病原菌的鉴定 |
2.1 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 主要病原菌离体培养条件研究 |
3.1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
3.2 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
3.3 光照对病原菌的影响 |
3.4 pH对病原菌的影响 |
3.5 碳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
3.6 氮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1. 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 |
2. 病原菌致病能力比较 |
2.1 土培条件下致病性测定结果 |
2.2 水培条件下致病性测定结果 |
3. 病原菌鉴定结果 |
4. 各菌种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二篇 枸杞根腐病对枸杞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苗木培育的方法 |
2.2 供试苗木的选择 |
2.3 供试菌种的活化及增殖 |
2.4 接种F. oxysporum的方法 |
2.5 抗病能力的测定方法 |
2.6 样品采集的方法 |
2.7 样品指标测定的方法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枸杞抗病能力的测定 |
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主要活性氧物质的变化 |
2.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变化 |
2.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超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变化 |
3.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4.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变化 |
4.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PAL活性变化 |
4.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总酚含量变化 |
4.3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类黄酮含量变化 |
5.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防御性酶类活性变化 |
5.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SOD活性变化 |
5.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POD活性变化 |
5.3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CAT活性变化 |
5.4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PPO活性变化 |
6.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主要能量物质含量变化 |
6.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6.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1. 不同枸杞的抗病性测定 |
2. 活性氧物质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3.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4. 苯丙烷代谢途径与枸杞抗病性的关系 |
4.1 PAL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4.2 总酚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4.3 类黄酮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5. 防御性酶类活性变化与枸杞抗病性的关系 |
5.1 SOD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5.2 POD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5.3 CAT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5.4 PPO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6. 主要能量物质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6.1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6.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
7. 小结 |
第三篇 枸杞根腐对枸杞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苗木培育的方法 |
2.2 供试苗木的选择 |
2.3 供试菌种的活化及增殖 |
2.4 接种F.oxysporum的方法 |
2.5 叶绿素测定方法 |
2.6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测定的方法 |
2.7 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测定的方法 |
2.8 数据处理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影响 |
2.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蒸腾速率的影响 |
2.4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气孔导度的影响 |
2.5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胞间CO_2浓度以及气孔限制值的影响 |
3.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影响 |
3.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Fv/Fm的影响 |
3.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 ΦPSⅡ的影响 |
3.3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Fv‘/Fm‘的影响 |
3.4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qP的影响 |
3.5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NPQ的影响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 |
3.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 |
(6)宁夏枸杞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及管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宜枸杞生长的气象条件 |
2 不同生育期的气象条件与管理措施 |
2.1 休眠期 (12月—翌年3月中旬) |
2.2 树液流动期 (3月下旬) |
2.3 发芽至展叶期 (4月上中旬) |
2.4 新梢生长期 (4月下旬—5月上旬) |
2.5 七寸枝条现蕾、老眼枝开花期 (5月中旬) |
2.6 七寸枝条开花、老眼枝现幼果时 (5月下旬) |
2.7 七寸枝幼果期及老眼枝果实成熟期 (6月上中旬) |
2.8 夏果成熟期 (6月下旬—7月下旬) |
2.9 秋梢生长期 (8月上中旬) |
2.1 0 秋枝幼果期 (8月下旬—9月上旬) |
2.1 1 秋果成熟前 (9月中下旬) |
2.1 2 秋果成熟期 (10月上中旬) |
2.1 3 落叶期 (10月下旬—11月) |
(7)枸杞炭疽病在新疆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枸杞炭疽病发生与传播特点 |
2 枸杞炭疽病在新疆的风险分析 |
2.1 新疆适生范围 |
2.2 对该病害的处理措施 |
2.2.1 检验鉴定 |
2.2.2 除害处理 |
2.2.3 田间防治 |
2.3 定量分析 |
3 风险管理 |
(8)宁夏栽培枸杞不同时期病虫害主要种群的演变及化学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时期主要病虫害的演变 |
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 |
1.2 20世纪50~70年代 |
1.3 20世纪80~90年代 |
2 不同时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
2.1 第一阶段 |
2.1.1 枸杞蚜虫、木虱。 |
2.1.2 枸杞瘿蚊、枸杞实蝇。 |
2.1.3 枸杞负泥虫。 |
2.2 第二阶段 |
2.2.1 枸杞蚜虫、木虱。 |
(1) 拟除虫菊酯类。 |
(2) 有机磷类农药。 |
2.2.2 枸杞锈螨、瘿螨。 |
2.2.3 枸杞红瘿蚊、枸杞实蝇。 |
2.2.4 枸杞粉蚧、枸杞蛀果蛾。 |
2.2.5 枸杞炭疽病、白粉病、根腐病。 |
2.3 第三阶段 |
2.4 枸杞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
2.4.1 合理选择农药。 |
2.4.2 选择最佳施药时期。 |
2.4.3 掌握关键施药技术。 |
3 结语 |
(9)枸杞气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枸杞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2 枸杞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3 枸杞品质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4 枸杞高产优质适宜气候区划 |
5 枸杞干热风指标与监测预警 |
6 枸杞病虫害与气象 |
6.1 枸杞虫害与气象 |
6.2 枸杞病害与气象 |
四、枸杞黑果病发生规律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枸杞炭疽病害天气指数保险研究[J]. 曹雯,武万里,杨太明,刘垚,刘瑞娜. 干旱气象, 2019(05)
- [2]对枸杞的气象服务现状分析[J]. 党张利,曹昆. 种子科技, 2019(07)
- [3]系列三唑类金属配合物抑菌剂及其基础配方研究[D]. 邱静茹. 宁夏大学, 2018(01)
- [4]枸杞病虫害与气象关系研究进展[J]. 刘智贤,李渊,王学兵. 农业与技术, 2018(08)
- [5]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D]. 李捷.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8)
- [6]宁夏枸杞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及管理措施[J]. 张磊,段晓凤,李红英,杜宏娟,韩颖娟. 北方果树, 2014(04)
- [7]枸杞炭疽病在新疆的风险分析[J]. 张静文,岳朝阳,焦淑萍,王玉兰,张新平,唐丽. 中国植保导刊, 2012(05)
- [8]宁夏栽培枸杞不同时期病虫害主要种群的演变及化学防治方法[J]. 任月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 [9]枸杞气象研究进展[J]. 陈珺,沈富荣,刘静.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6)
- [10]宁夏枸杞炭疽病病情判别的气象指标[A]. 张磊,刘静,张晓煜,马国飞.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