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坏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fos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发,沈雅琴[1](2021)在《氧化苦参碱防治高血糖、高血脂症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氧化苦参碱可防治高糖、高脂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脂肪肝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肺、骨并发症。氧化苦参碱防治这些并发症的药理机制可能归因于:降血糖、调血脂及抗氧化作用,从源头上减少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抗氧化、抗炎和细胞保护作用可保护肝脏,促进肝糖原合成,在脂质转运、氧化和合成3个环节改善脂质代谢紊乱,产生降血糖、调血脂作用,也可保护受累的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视网膜、肺和骨等其他器官,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因此氧化苦参碱有望开发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药物。
杨斓[2](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的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的致命性肺部疾病,主要影响老年群体,至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药物治疗手段有限。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的转录组学数据探索疾病机制,比较与联系不同病人群体的疾病机制特征;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角度阐释古方人参平肺散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调控机制特点,比较与联系不同病人群体的作用机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和体外实验研究,验证人参平肺散及其拆方干预特发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O数据库下载GSE150910临床试验中肺移植手术病例的RNA测序原始数据,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挖掘特发性肺纤维化潜在的调控基因集,使用Reactome通路数据库富集分析关键通路与反应,使用R语言差异基因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与正常健康人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状态。2.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挖掘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病人群体关联的基因模块,使用Reactome通路数据库富集分析不同病人群体的关键通路与反应,比较分析其共性与不同,使用文氏图分析分布在不同特征关联基因模块中的差异表达基因。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使用已发表研究、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apper等资源平台预测古方人参平肺散的潜在靶点,以GSEA分析得到的基因集作为疾病靶点,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Reactome通路数据库预测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网络调控机制;以WGCNA分析得到的高、中年特征关联基因模块为疾病靶点,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Reactome通路数据库分别预测人参平肺散对高、中年特征的网络调控机制。4.选择前述人参平肺散的网络调控机制中较为突出的TGF-β信号通路为研究对象。选择人参平肺散中的代表成分如 Ginsenoyne D、Ginsenoside 20-Glc-Rf、Notoginsenoside R1、Ginsenoside Rg1、6-Acetylacetonide、Caffeic acid、Timosaponin A1、Timosaponin B Ⅱ、Resveratrol、Rosmarinic acid、Xuelianlactone、Tectorigenin、sarsasapogenin、isomeranzin、glycyrol和Liquiritigenin作为配体,以TGF-β信号通路相关的靶点蛋白HDAC1、XPO1、HS90B、HS90A、A4、1433G、FYN、SRC、EGFR、LRRK2、ESR1、TGFB1、SMAD2、SMAD3和COL1A1为靶点,使用AutoDock进行拟分子虚对接,验证人参平肺散主要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5.采用体外实验方法探讨人参平肺散全方及各拆方组(补益组、清肺组、化痰组)对TGF-β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表型转化的影响。使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通路的成分Smad2/3、上皮间质转化标志α-SMA、细胞外基质1型胶原COL1A1和NADPH 4型氧化酶NOX4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GSEA分析得到9个基因集,分别为HALLMARK上皮间质转化、Kras下游信号、糖酵解、血管生成、G2/M检查点、凝血、Myc靶点V2版、E2F靶点和细胞连接基因集,以及对应的485个领先基因;疾病机制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细胞衰老、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异常、凝血、DNA修复缺陷、细胞连接、糖类代谢和程序性死亡缺陷等;信号通路集中于Ras下游的PIK3/AKT、MAPK6/MAPK4通路,Ras家族通路Rho GTPase,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TGF β家族和TP53转录调控通路等;衰老相关性分泌表型(SASP)因子主要为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家族。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衰老表型相关基因CCND2、CDKN2A、TERT、GDF15、E2F8等均在疾病组显着上调。2.WGCNA分析富集得到疾病机制主要有细胞外基质、细胞应激、免疫、有丝分裂异常、凝血、细胞连接、肌肉收缩和糖脂蛋白代谢等机制,与GSEA分析的富集结果大部分吻合。WGCNA分析得到高龄特征(65岁以上)相关基因1076个,中年特征(55-65岁)相关基因422个,两组的机制都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免疫系统、Ras下游信号系统、TP53细胞周期调控和TGF-β信号通路等。不同的是细胞周期异常、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等反应在中年特征中更为显着;细胞衰老、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和内质网应激等在高龄特征中更显着富集。与高、中年特征关联的差异基因分别有203个和39个,其中有4组差异基因具有高度相关性,且与高龄特征相关,分别是(1)CDH2、SFRP1、SERPINE2、CXCL12、SFRP4和GEM,与上皮间质转化活动密切相关。(2)GREM1、VCAM1、PTHLH和RGS4,与上皮间质转化活动密切相关;(3)SLC7A5和HIF1A,与G2/M检查点活动有关;(4)UGT2B17和SLC12A3,与Kras下游信号密切相关。3.靶点整理共获取人参平肺散的药理靶点608个,与GSEA分析得到的基因集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核心靶点152个,机制主要涉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周期、DNA修复、TP53和FOXO为代表的转录调控活动、氧化应激和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SASP、固有凋亡途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细胞因子、固有免疫系统、雌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系统、Ras下游信号和TGF-β1信号通路等。人参平肺散成分与中、高年特征相关基因的核心干预靶点各有83个和90个,分别富集后,机制都主要涉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周期、TP53为主的转录调控活动、DNA修复、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衰老、SASP、免疫反应、Ras下游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等。不同之处在于高龄组中金属蛋白酶的泛素化反应,SKP2介导的p27/p21的降解反应,获得性免疫反应尤为显着,此外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SASP和固有凋亡等也显着富集。中年组中FOXO、E2F6为主的转录调控活动和Toll样受体3层级反应为主的固有免疫反应尤为突出,此外囊泡运输、血小板聚集、焦亡和坏死也富集明显。4.经过计算机模拟对接验证,除了人参成分Ginsenoyne D的结合分数略低以外,其它成分与TGF-β通路成分HDAC1、XPO1、TGFB1、SMAD2和SMAD3蛋白的结合分数都达到了-5 kcal mol-1 以下。除知母成分Timosaponin AI、Timosaponin BⅡ对HS90A蛋白,人参成分Ginsenoyne D对HS90B和EGFR蛋白,桑白皮成分Xuelianlactone对LRRK2蛋白的结合分数较低,其它成分对TGF-β通路的间接作用靶点HS90B、HS90A、A4、1433G、FYN、SRC、EGFR、LRRK2和ESR1蛋白结合能力都达到了-5 kcal mol-1以下。所有成分与COL1A1蛋白结合能力都达到了-5 kcal mol-1以下。5.体外实验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可明显降低α-SMA和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可以影响α-SMA和COL1A1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全方组和清肺组可显着降低p-SMAD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全方组和清肺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都有明显疗效,补益组和化痰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调控作用;全方组和清肺组可显着降低p-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补益组可显着降低mRNA水平,但蛋白表达无差异,说明全方组和清肺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都有明显疗效,补益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有明显调控作用,化痰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调控作用;全方组及各拆方组均可显着降低N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说明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可以影响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结论:1.研究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的疾病机制与上皮间质转化、凝血、血管生成和糖酵解有关,并存在p16、TERT、CCND2和GDF15等细胞衰老表型,推测可能与Kras、Myc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机制有关。研究既肯定了以往特发性肺纤维化异常基因与机制的研究,也发现了新的疾病机制特点和分子标志,如细胞周期异常、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在55-65岁人群更为显着,细胞衰老、线粒体应激和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在65岁以上人群更为显着,得到了具有高度关联性,且与65岁以上特征相关的差异基因如GREM1、VCAM1、PTHLH和RGS4等。这些结果可能成为疾病的潜在靶点。2.人参平肺散可能通过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周期、DNA修复、基因转录调控、氧化应激和致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和免疫反应等机制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可能通过金属蛋白酶降解,SKP2介导的p27/p21的降解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等机制干预65岁以上的病人;可能通过FOXO、E2F6的转录调控活动和固有免疫反应等机制干预55-65岁的病人。这些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人参平肺散的代表成分与TGF-β信号通路中的成分蛋白和间接反应蛋白结合能力良好,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章体外实验显示,人参平肺散全方和各拆方组可下调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间质标志α-SMA的升高,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人参平肺散全方及拆方组均可减少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COL1A1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人参平肺散全方和各拆方组均可下调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促ROS生成酶NOX4的升高,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压力。此外,人参平肺散全方和清肺组均可以抑制TGFβ的通路成分SMAD2/3的磷酸化。综上所述,人参平肺散可改善TGF-β1诱导后肺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通路中的SMAD2/3的磷酸化从而抑制了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氧化应激而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向嘉雯[3](2020)在《蛋白质去SUMO化酶在正常眼组织和重要眼疾小鼠模型中的分化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眼睛是人和动物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从外向内由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等主要眼组织构成,其精密结构与复杂的协调机制保证了光-电信号的迅速转换和电信号传递至大脑产生视觉的过程。由于眼睛结构精密且组织较难再生,眼部疾病往往会导致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目前世界最主要的致盲眼疾有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白内障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浑浊和由此引起的视力下降,基因突变、老龄、环境应激因子如紫外线以及人类其它疾病综合症如糖尿病等因素对晶体上皮细胞(LEC)的不良刺激是白内障的主要诱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另一类严重致盲眼病,其中占比超过80%的干性AMD主要病理特征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在氧化应激导致损伤后产生细胞凋亡,导致RPE的结构及其支持视网膜感光细胞代谢的功能被破坏。因此,白内障和干性AMD的形成与环境应激因子,如氧化应激导致的LEC或RPE细胞DNA损伤及相关蛋白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而研究表明,蛋白质SUMO化修饰能对响应这些应激的关键蛋白功能产生调控作用。蛋白质SUMO(Protein SUMOylation)化是一种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SUMO基因表达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前体蛋白,通过在SENP(Sentrin/SUMO Specific Proteases)蛋白水解酶作用加工成成熟SUMO小分子蛋白。在ATP供能驱动下,SUMO蛋白被激活并连接到SUMO化激活酶E1上,随后被转至与E2结合酶Ubc9连接;E3连接酶在识别靶蛋白SUMO化序列后,通过其RING结构将靶蛋白拉近Ubc9-SUMO复合物,催化SUMO蛋白C末端甘氨酸与靶蛋白SUMO化序列的赖氨酸形成异构肽键,完成对靶蛋白的SUMO化修饰。靶蛋白-SUMO复合物又能在SENP蛋白发挥异构肽酶的作用下断裂该异构肽键,这个过程即为蛋白质去SUMO化,它与蛋白质SUMO化一起构成了完整的SUMO化修饰。自SUMO化被发现以来,已有的研究表明SUMO化修饰对DNA合成、DNA损伤修复、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有调控作用,并参与了细胞分裂、自噬、转化、衰老和凋亡等一系列生理活动。本实验室眼睛发育和病理相关的SUMO化研究证明,SUMO化通过调控一系列转录因子如Pax6和Sp1的功能,来控制晶状体的分化。对AMD病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表明,去SUMO化的p53将异染色质募集在促凋亡基因启动子区域并抑制其表达,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在氧化应激刺激下产生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虽然在眼睛发育与病理相关研究领域已有上述SUMO化修饰研究工作发表,但我们对SUMO化在眼睛发育和重大眼疾中的功能,尤其是去SUMO化酶SENP发挥的功能了解甚少。因此,本毕业论文选择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蛋白质去SUMO化酶在正常眼睛主要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深入探讨在环境应激因子诱导的白内障以及AMD小鼠模型中去SUMO化酶表达模式的改变,同时分析了晶体上皮细胞中,SUMO化修饰对Bid发挥其促凋亡功能的影响,以帮助更全面了解SUMO化在上述眼疾病理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开展以上研究,我通过q-RT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正常小鼠角膜、晶体上皮细胞、晶体纤维细胞和视网膜等主要眼组织的去SUMO化酶SENP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SENP m 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它们分别是角膜中7种SENP mRNA的3.5-7.5倍,是晶状体上皮细胞中7种SENP mRNA的3-10.5倍,以及晶状体纤维细胞中7种SENP mRNA的4-12倍;同时,不同SENP蛋白在不同眼组织出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SENP5、SENP6和SENP7蛋白表达水平在视网膜中最高,它们分别是角膜中相应SENP蛋白的6.3、1.4和n倍(n表明角膜中不表达SENP7蛋白,下同),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相应SENP蛋白的n倍、1.7倍和1.2倍,以及晶状体纤维细胞相应SENP蛋白的11.6倍、4.4倍和2.1倍。而SENP1-3蛋白在角膜中表达水平最高,它们分别是视网膜中相应SENP蛋白的2.1倍、11倍和1.6倍,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相应SENP蛋白的3.7倍、10.5倍和1.1倍,晶状体纤维细胞中相应SENP蛋白的3.7、n和n倍。SENP8蛋白主要存在于角膜中,而视网膜和晶状体中几乎检测不到。上述结果表明,七种SENP酶在4种正常眼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表达差异。随后,我建立了紫外线(UVA)和氧化应激(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诱导的体外白内障模型,并检测了晶体上皮中的7种SENP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UVA诱导模型中,所有SENP m RNA的水平都出现上调。相对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而言,SENP1-3,5-8分别上调了1、2、3、0.6、1.6、0.2和2.3倍。而在蛋白水平,除SENP7有10%的上调外,SENP1-3,5-6和8都是下调的,分别下调了35%、40%、15%、50%、52%和20%。在葡萄糖氧化酶(GO)诱导的体外白内障小鼠模型中,7种SENP酶的mRNA表达水平全部下降。这一结果与在UVA诱导的模型中SENP mRNA的上调形成鲜明的对比。GO诱导导致SENP1-3,5-8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下降了65%、70%、70%、50%、70%、60%和85%。在蛋白水平,GO诱导上调了SENP1(10%)、SENP2(30%)和SENP6(35%),但显着下调了SENP5(65%)和SENP8(60%),GO诱导并不改变SENP3和SENP7的蛋白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应激因子UVA和过氧化氢对SENP酶有不同的调控机制。再次,我通过对小鼠腹腔进行碘酸钠注射,建立了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小鼠AMD模型,并在注射后3天内通过q-RT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了视网膜和RPE中7种SENP酶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注射后第一天的视网膜和RPE中,碘酸钠诱导导致SENP1-3,5和8 mRNA分别下调了20%、20%、30%、25%和10%,相同条件下SENP6和SENP7 mRNA相对稳定;在注射后的第二天视网膜和RPE中,除SENP1、SENP5和SENP6 mRNA分别上调了10%、10%和30%以外,其它SENP酶的mRNA在诱导组和对照组基本相同;而在注射后的第三天视网膜和RPE中,所有SENP酶的mRNA全部下调,分别下降了23%、25%、30%、20%、18%、22%和35%。在蛋白水平,注射后第一天,碘酸钠诱导视网膜和色素上皮细胞上调SENP1(15%)和SENP5(25%);下调SENP2(20%),SENP6(30%)和SENP8(10%),而SENP3和SENP7则保持不变。注射后第二天,碘酸钠诱导视网膜和色素上皮细胞下调SENP1-2和SENP6-8,分别下调了40%、15%、10%、38%和25%;与此同时,碘酸钠诱导视网膜和色素上皮细胞上调SENP3(10%)和SENP5(10%);而在注射后第三天的视网膜和RPE中,碘酸钠诱导4种SENP酶上调,分别是SENP1(5%)、SENP3(10%)、SENP5(10%)和SENP6(40%);此外,SENP2、SENP7和SENP8则分别下调了20%、15%和20%。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体外SUMO化、免疫共沉淀和体外突变等方法,我分析了关联内、外凋亡途径的重要促凋亡因子Bid的SUMO化,初步结果表明Bid在K123,K129,K135和K157四个位点都可能被SUMO化,从而与泛素化进行竞争,增加其稳定性和促凋亡功能。这些结果表明晶体上皮细胞和视网膜等组织中SENP酶的表达在不同应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明显差异。而这些表达差异很可能通过调节SUMO化修饰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如Bid,其凋亡相关功能,参与白内障及AMD病理发生和进程。本论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首次阐明了7种去SUMO化蛋白酶在4种小鼠主要眼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建立了两种体外白内障模型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小鼠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模式动物中晶体上皮细胞和视网膜中7种SENP蛋白酶表达模式的改变,初步分析了底物蛋白Bid的SUMO化。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去SUMO化在维持正常眼组织生理功能,以及调控重大眼疾的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江梦南[4](2019)在《刺激迷走神经在急性高眼压模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程序性坏死在前房灌注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前房灌注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的形态、电生理功能及下游分子机制。方法:将成年C57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组和TAK-632+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TAK-632)组。I/R组小鼠右眼持续前房灌注高压生理盐水1小时后恢复眼压1小时。选取再灌注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72小时和7天五个时间点取双眼视网膜。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制作小鼠视网膜铺片,观察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各层结构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测量C57小鼠暗适应条件下闪光全视网膜电图(f-ERG),观察各组视网膜功能变化情况;测量MLKL、p-MLKL、caspase-8和caspase-3等蛋白蛋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程序性坏死的作用。同时使用RIPK1/3蛋白抑制剂:TAK-632,对小鼠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来观察程序性坏死在早期(24小时)和晚期(7天)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急性高眼压模型中,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24小时和72小时时间点,RGCs数量出现明显差异(P<0.05;n=8);6小时与12小时的I/R组与对照组相比较,RGCs的数量无明显差异。在视网膜铺片,24小时及72小时时间点出现了RGCs的减少(P<0.05,n=8)。检测视网膜功能,我们以右眼急性高眼压处理,自身左眼为对照眼,分别进行暗适应下闪光全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其中6小时左右两组全视网膜电图无差异;在12小时、24小时和72小时后可见,b波振幅相较于对照眼,开始出现下降(P<0.05,n=4),而a波则在24小时和72小时出现了振幅的下降。WB测量视网膜中凋亡及程序性坏死相关的蛋白,caspase-8的含量在视网膜I/R损伤后的72小时视网膜中开始出现;MLKL在视网膜中的含量则在24小时和72小时出现显着下降(P<0.05,n=4);而p-MLKL则在模型组中较对照组含量升高,升高的幅度在24小时达到顶峰,而后于72小时下降(P<0.05,n=8)。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小时视网膜中caspase-3的活性并无明显升高,而在7天后则出现明显的的c-caspase-3升高(P<0.05,n=8)。使用TAK-632抑制RIPK1/3后,TAK-632+I/R组中RGCs数量较I/R组上升,损伤7天后RGC细胞数量则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n=8)。结论:在前房灌注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出现减少,其数量下降随时间呈渐进性增长,最早出现在约24小时;而视网膜功能的下降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下降提前。该模型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减少早期可能是通过程序性坏死引起的,并可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但无法抑制晚期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第二部分刺激迷走神经降低急性高眼压模型引起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在前房灌注急性高眼压模型中,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先将成年SD大鼠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n=2)及迷走神经刺激(VNS)组(n=12),选取颈部迷走神经刺激时间点0小时、6小时及72小时作为三个时间点,通过标记元癌基因(c-fos)来找到激活的结神经节(NOG)-孤束核(NTS)-上泌涎核(SSN)-翼腭神经节(PPG)神经回路。再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VNS组),每组设置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组。统计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数量;测量视网膜电位图(ERG);测量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肠血管活性肽(VIP)水平。此外,测量翼腭神经节中血管紧张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刺激迷走神经后VNS组中结神经节、上泌涎核、孤束核以及翼腭神经节中元癌基因c-fos表达含量随着迷走神经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I/R组和I/R+VNS组对比,I/R组中ERG测定右眼视网膜功能显着下降,下降趋势因迷走神经刺激时间延长而更明显。此外,模型组中视网膜中TNF-α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此外,当给与迷走神经刺激后,肠血管活性肽在视网膜和翼腭神经结中表达升高。结论: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可以保护视网膜,通过调控TNF-α降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所受到的损伤,其机理为上调血管紧张肽的表达可激活NOG-NTS-SSN-PPG中枢核团系统,达到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作用。
刘明山[5](2019)在《肝肾同补法调控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视网膜HA/CD44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对视网膜发育过程有重要意义,CD44在调节神经视网膜与光感受器间基质成分的附着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旨在研究HA/CD44是否对实验性近视小鼠视网膜有影响及肝肾同补法是否对其具有调控作用,以期可用于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防止或延缓高度近视视网膜萎缩的出现。方法:将正常健康小鼠随机分配为对照1组,模型1组,中药干预组,对照2组,模型2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其中模型组和给药组(包括中药干预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右眼用半透明眼罩进行形觉剥夺,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实验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HA、CD44、c-Jun、IAP(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蛋白表达情况;Weste rn blot法评估实验后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HA、CD44、c-Jun、IAP蛋白含量;Q RT-PCR检测实验后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Has2m RNA、CD44m RNA、Junm RNA和Birc3m 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结果:形觉剥夺可降低小鼠屈光度,增加眼轴长度,肝肾同补中药补精益视片可控制小鼠屈光度向近视方向漂移,减缓眼轴长度继续增长。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实验一阶段和实验二阶段,模型组HA、IAP蛋白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均下降,给药组(中药干预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HA、IAP蛋白平均光密度值较模型组上升;模型组c-Ju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上升,给药组(中药干预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c-Ju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较模型组下降;CD4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在模型组和给药组(中药干预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实验一阶段,模型1组HA、CD44、IAP蛋白含量较对照1组均下降,中药干预组HA、CD44、IAP蛋白含量较模型1组均上升;模型1组c-Jun蛋白含量较对照1组有下降趋势,中药干预组视网膜组织c-Jun蛋白含量模型1组升高。实验二阶段,模型2组HA、CD44、IAP蛋白含量较对照2组均下降,给药组HA、CD44、IAP蛋白含量较模型2组均上升;模型2组c-Jun蛋白含量对照2组有上升趋势,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各视网膜组织c-Jun蛋白含量较模型2组有上升趋势。4.QRT-PCR检测:实验一阶段,模型1组Has2m RNA、CD44m RNA和Birc3m RNA基因表达较对照1组呈下调趋势,中药干预组Has2m RNA、CD44m RNA和Birc3m RN A基因表达较模型1组呈显着上调趋势;模型1组Junm RNA基因表达较对照1组呈显着上调趋势,中药干预组Junm RNA基因表达较对照1组呈显着下调趋势。实验二阶段,模型2组Has2m RNA、CD44m RNA和Birc3m RNA基因表达较对照2组均有下调趋势,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Has2m RNA和CD44m RNA基因表达较模型2组均有上调趋势,中药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Has2m RNA基因表达较模型2组有上调趋势,中药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CD44m RNA基因表达较模型2组有下调趋势,给药组Birc3m RNA基因表达较模型2组有上调趋势;模型2组Junm RNA基因表达较对照2组呈下调趋势,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视网膜组织Junm RNA基因表达较模型2组均有上调趋势。结论:1、C57BL/6J小鼠可通过形觉剥夺诱导出相对近视,且小鼠近视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随着形觉剥夺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在近视形成过程中和近视形成后,HA、CD44和IAP在视网膜组织中表达下调;HA、CD44和IAP在肝肾同补中药补精益视片干预过程中视网膜组织中表达上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HA、CD44和IAP表达较其他给药组上调明显。3、在近视形成过程中和近视形成后肝肾同补中药补精益视片对c-Jun具有双向调节作用。4、肝肾同补中药补精益视片可能通过上调近视视网膜HA/CD44的表达来达到干预近视的目的。
吕菊玲[6](2018)在《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Fra-2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照明设备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光污染也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环境中过量的光照射眼睛会诱导视网膜发生损伤。且在一些常见的视网膜退行性眼科疾病中,如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以及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等与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形态改变相似,因此,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是研究许多眼科疾病的良好模型。既往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研究中证实fra-2发挥原癌基因作用,即上调Fra-2蛋白表达引起小鼠眼睛发育异常。分子量为46 kDa的Fra-2蛋白是转录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有并由c-fos和c-jun两个原癌蛋白基因组成。我们考虑在视网膜光损伤过程中Fra-2是否有参与及其作用机制。细胞内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引起DNA的损伤,从而诱发各种胞内反应,包括DNA修复、细胞周期阻滞以及细胞凋亡等,严重的DNA损伤会导致DNA修复失败,最终引起细胞凋亡。研究已经证实细胞核DNA的损伤可以迅速的激活多聚ADP核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并促进ADP与PARP-1和其他核蛋白如组蛋白、拓扑异构酶的聚合。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作为线粒体氧化还原酶,具有催化细胞色素C和烟酰胺腺嘌呤而核苷酸(NAD)之间电子传递的作用,且PARP-1的过度激活会诱导细胞合成大量的PAR,从而促进AIF从线粒体释放并转移到细胞核中,从而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光损伤模型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探究Fra-2基因在视网膜光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强光暴露对小鼠视网膜的损伤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探究2600 Lux可见光暴露对小鼠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放置在光照强度为2600 Lux的光照箱中饲养36 h建立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损伤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中PARP-1、Fra-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yt-c、Bax、Blc-2、Bcl-xL)的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2600 Lux可见光暴露12 h以后,小鼠视网膜组织出现明显损伤,具体表现为小鼠视网膜内核层和外核层明显变薄,组织的裂解和细胞溶解,光感受器细胞外节段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层出现凋亡;小鼠视网膜中两种促进凋亡相关蛋白Cyt-c和Bax的表达从光暴露12 h开始均出现显着性的上升,且两种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从光暴露12 h开始均出现显着性的下降;小鼠视网膜中PARP-1和Fra-2的蛋白水平在光暴露6h-36h以后逐渐显着升高。结论:这些研究证实经过2600 Lux强光暴露12 h以后,小鼠视网膜组织出现明显损伤;暴露36h后,小鼠视网膜受到强烈的损伤以及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且Fra-2和PARP-1参与光诱导视网膜损伤中细胞凋亡的调节。第二部分过表达或者干扰表达Fra-2对RGC-5细胞的影响目的:探索过表达或干扰表达Fra-2基因对RGC-5细胞的影响方法:使用Far-2基因过表达或干扰质粒转染正常RGC-5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质粒转染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Fra-2基因过表达/干扰质粒转染RGC-5细胞模型建立成功;过表达Fra-2基因显着抑制RGC-5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及诱导RGC-5细胞凋亡率的升高;过表达Fra-2基因显着提高了 RGC-5细胞中PARP-1的蛋白表达,以及促进AIF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结论:在正常RGC-5细胞中过表达Fra-2基因可以抑制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且PARP-1/AIF信号途径参与Fra-2过表达诱导的RGC-5细胞损伤。第三部分干扰Fra-2表达对光诱导RGC-5细胞损伤的影响目的:探究干扰Fra-2的表达对2600 Lux可见光暴露诱导RGC-5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使用Fra-2干扰质粒siFra-2转染RGC-5细胞,并与2600Lux可见光暴露下培养72h(siFra-2+LE),以正常培养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不转染干扰质粒但可见光暴露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Light exposure group,LE)、采用PARP-1抑制剂NU1025处理可见光暴露的RGC-5细胞作为阳性对照(NU1025+LE),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MTT实验进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western blot检测PARP-1/AIF信号途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相比,2600Lux可见光暴露后RGC-5细胞的凋亡率显着上升且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显着的抑制;与光暴露组相比,转染Fra-2干扰质粒的RGC-5细胞经过可见光暴露后,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且细胞的增殖活性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可见光暴露以后细胞中PARP-1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且AIF由细胞质向细胞核内转移;与可见光暴露组相比,转染干扰质粒的RGC-5细胞中PARP-1的蛋白水平显着下降,且AIF由细胞质向细胞核内的转移也显着受到抑制。结论:干扰Fra-2的蛋白表达通过抑制RGC-5细胞内PARP-1的合成释放,以及降低RGC-5细胞质中AIF向核内的转移,减轻可见光暴露诱导的RGC-5细胞损伤。
吴力专[7](2013)在《金属硫蛋白对热应激奶牛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理》文中提出为了揭示高效抗氧化剂MT(Metallothionein)对热应激泌乳牛淋巴细胞凋亡/坏死的调节机理,本论文首先以中国荷斯坦奶公犊脾淋巴细胞为体外培养对象,采用1h,43℃或正常培养,诱导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和坏死,同时采用不同终浓度的MT处理,结合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支术,研究抗氧化剂MT和对细胞凋亡/坏死的影响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机理,初步了解抗氧化剂MT对热应激细胞的凋亡/坏死的影响及部分与凋亡信号通路相关的活性因子的调节机理;后以20头正处于热应激的中国荷斯坦泌乳牛为试验研究对象,依据不同MT剂量分成:A(0mg/头)、B(4mg/头)、C(8mg/头)和D(16mg/头)4组,静脉注射后采取时间递减法采血(第1次采血为注射MT之前),应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MT对奶牛热应激所致血淋巴细胞凋亡/坏死的影响及调节机理的研究,为生理活性物质和细胞凋亡的理论研究及其在生产优质安全奶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探索新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T为5.25~8.25μg/mL时,对正常细胞凋亡有轻微上调作用;低浓度MT(2.25μg/mL)小幅度上调细胞坏死率;MT可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其中热应激细胞所需MT浓度高(8.25μg/mL),而正常细胞需MT浓度宜适中(3.75~6.75μg/mL),其它浓度则不能充分保护细胞;热应激导致细胞的核转录因子活性亚基p50的磷酸化蛋白表达上调,但抑制活性亚基p65的磷酸化蛋白表达,对非热应激的原代脾淋巴细胞,MT可提高核转录因子亚基p65的活性,p65是细胞中发挥效用的亚基,因此热氧化应激导致NF-κB的活性下降,热应激信号不能很快转入细胞核内;MT具有上调phospho-P53的表达及其活性,调节热应激损伤所致细胞的凋亡,达到其保护作用:MT使用浓度为2.25μ.g/mL,因上调Phosphs-c-jun的表达量而提高AP-1的生成量,而热氧化应激时细胞Phospho-c-jun表达量低而抑制AP-1的生成量。因此,热处理提高牛脾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但同时也导致细胞坏死率增加,而添加MT不仅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压,还对热应激导致细胞坏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T保护细胞比热处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初步证明线粒体通路是MT调节细胞凋亡/坏死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2注射MT后,在51~60d时,校正标准产奶量B、C和D组均显着性高于A组(P<0.05);35d时C组(8mg/头)的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显着性低于B、D组(P<0.05), D组(16mg/头)35d时凋亡率达到最大,随后(50-60d)显着性下调(P<0.05);细胞的坏死率A组50d时较1d时显着下调(P<0.05),C组(8mg/头)35、50d时显着下降(P<0.05),而D组(16mg/头)坏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且在50、60d时均显着低于注射MT之前的血淋巴细胞坏死率;35d时,A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值(△ψm)最高,但上升速度最快的是B组(4mg/头),在35d时显着高于20d时的△ψm(P<0.05);50d时A组和B组的△ψm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其中A组下降的速度更快,35~50d C组(8mg/头)保持基本恒定,60d略有上升,D组(16mg/头)1~35d时逐步上升,50~60d时保持恒定,在60d时,△ψm与注射MT浓度呈正相关;C组(8mg/头)中,在注射后50d,其细胞内NO含量较注射MT之前,显着增加(P<0.05);60d时,细胞内NO含量较注射MT之前,极显着(P<0.01)增加,同时显着大于注射35d时(P<0.05)。可见,8mg/头的MT注射剂量对细胞内NO含量影响最大;细胞坏死对细胞内NO含量有调节作用,反之则否;因此MT在注射剂量为4m/头时,其抑制动物热应激损伤的作用时间约为35d,注射剂量为8mg/头时,其作用时效则约为50d,而16mg/头时,其作用时间超过60d;说明外源性MT不仅能提高热应激状态动物的体质,还可让泌乳母牛从热应激状态平稳的过渡到热应激损伤修复状态。3C组的HSP70在20d时相对表达量最高,说明MT在动物处于热应激状态可通过促进HSP70的表达而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HSP90-a的表达水平在35d时上调(除B组外),50-60d时,注射MT各试验组均表现为HSP90-a表达水平的增加,但对照组表现出下调趋势,此时动物进入热应激后损伤恢复期。35-50d时,C组Bcl-2的mRNA表达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Bax的mRNA表达量在50d时下降;B组50d时Bcl-2的mRNA表达丰度显着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16mg/头则Bcl-2的表达受到抑制;35d时的Bax和Bcl-2同时增高,而后进入热应激后损伤恢复期(50d),Bax的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但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增高,因此:mRNA Bcl-2的升高对mRNABax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证实了MT通过调节Bcl-2与Bax的协同作用而调控细胞凋亡。对照组中,HSP90-a/Bax. Bax/Bcl-2、HSP90-a/Bax之间的相关系数R依次下降,HSP70/Bcl-2、HSP70/Bax之间均无显着相关;因此MT由于上调抗凋亡因子如Bc1-2表达量,使得细胞的生存能力加强,反馈调节热休克蛋白的表达。4对照组50-60d时,c-myc的相对表达丰度值上调,而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c-myc的基因相对表达丰度值(P<0.05);动物注射MT后,B组,20~50d,p27kipl的相对表达丰度值为注射MT前的0.66~1.09倍,保持较低的表达水平,C组在20~60d时p27kipl的表达基本保持稳定,D组20~60d的p27kipl相对表达丰度值是注射MT之前的1.49~3.05倍,而对照组的p27kipl基因则在20~35d处于高水平相对表达。C组的c-jun和c-fos、Phospho-c-jun和Phospho-c-fos均呈强正线性相关,且线性斜率最大,推测其细胞AP-1的活性最大,促进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同时C组Bcl-2、Bax、p27kipl和NF-κBp50等表达量变化幅度也最大;C组在20、50和60d时,mRNA NF-κBp50的表达丰度均值显着大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离注射MT时间越长,其mRNA NF-κBp50的表达丰度值下降,对照组的值在试验期间,呈现上升态势,因此8mag/头的注射剂量可以激活NF-KBp50的mRNA表达;当MT注射剂量为4m/头时,对NF-κB亚基p65抑制作用约为35d,注射剂量为8m/头的抑制时效为50d,MT为16mg/头时,抑制作用超过60d,因此MT的基因表达调控表现为化学剂量作用,即注射剂量越大,表现出对p65基因表达抑制作用的时间越长,推知,MT对NF-κBp50表达符合“全或无”的规律,在MT注射剂量为8m/头时,表现出促进亚基p50的表达,而对活性亚基p65的基因表达调控表现为化学剂量作用,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对NF-κB进行调控,MT通过分别调节c-jun和c-fos的表达来控制AP-1的含量和活性,实现对细胞增殖、生长和凋亡等生理活动进行双向调节。
吴亮宇[8](2010)在《UVB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辐射损伤及茶多酚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年龄相关的黄斑性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RMD)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眼科疾病。紫外辐射是产生过氧化胁迫的来源之一,能够引起RPE细胞内部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太阳光谱中的UVB辐射会导致视网膜表皮损伤,进而引起包括ARMD在内的多种人体视网膜疾病。本实验研究了紫外对RPE细胞的损伤情况及茶多酚对RPE细胞的保护和治愈效果。尽管对紫外引起的RPE细胞死亡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仍在探索中,但是细胞内的氧化胁迫是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主要利用人类RPE培养体系研究了茶多酚溶液协助其抵御和修复UVB辐射的影响。MTT实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证明,经过100μW/cm2光强2小时的UVB辐射处理对细胞产生一定损伤,细胞形态发生明显致损变化,由正常的梭形均匀分布到变圆簇聚成团。茶多酚溶液能够减少UVB辐射产生的伤害。低浓度下,茶多酚溶液浓度与细胞存活率呈正相关,而高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具有细胞毒性。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RPE细胞超微结构,经过2小时紫外辐射后,RPE细胞微绒毛脱落,核仁消失,线粒体变形,空泡结构增多;而正常RPE细胞细胞质分布均匀,完整的细胞核及核仁完整,微绒毛丰富,线粒体脊状结构清晰可见,状态良好。经过70mg/L和140mg/L的茶多酚预处理的样品中,细胞整体形态接近正常细胞,在140mg/L的茶多酚预处理的样品中,大部分线粒体形态正常,而70mg/L的茶多酚预处理的样品中部分线粒体呈现非正常的哑铃状;茶多酚后处理的样品与预处理组相近,但效果稍差,70mg/L和140mg/L的茶多酚后处理的样品中线粒体均呈现哑铃状。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茶多酚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削弱UVB诱导的RPE细胞损伤。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正常细胞仅有一条清晰条带,而在进行紫外辐射处理后,细胞因为辐射损伤死亡而产生大量的断片化条带。在预处理组中,140mg/L and 70 mg/L处理后,RPE细胞DNA条带基本清晰;后处理组中效果略差,尤其是70 mg/L处理效果不理想。推测认为茶多酚溶液能够抑制UVB引起的DNA损伤,促进DNA损伤的修复。茶多酚可以调节RPE细胞中c-fos、survivin两种基因的表达。在茶多酚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被抑制。Survivin基因是凋亡抑制家族中的一员,survivin蛋白通过抑制caspase激活通道,从而减少对细胞程序性死亡Survivin表达的紊乱导致细胞凋亡增加。这一结果表明茶多酚拮抗UVB引起的RPE细胞损伤可能在于其调节survivin的表达。UVB辐射后RPE细胞中c-fos的表达升高,茶多酚预处理和后处理都可以达到抑制c-fos表达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抵御UVB引起的活性氧物质的氧化胁迫,降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减少DNA损伤,调节survivin和c-fos的表达。茶多酚是一种具有潜在医用价值的药物,为ARMD等眼科疾病的医治开辟新的思路。
王静波[9](2007)在《几种细胞因子和剪切力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syndecan-1及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参与多种炎性和非炎性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葡萄膜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 2]等。在这些眼病中,RPE细胞的黏附和移行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只有相互间黏附并黏附于细胞外基质(ECM)上,才能开始移行和增生,并发挥一系列功能。在上述眼病中,RPE细胞可暴露于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3]]、单核/巨噬细胞、玻璃体液[4]和剪切力组成的病理微环境中,这些因子的刺激对于RPE细胞生物学性状和功能的改变起重要作用。细胞黏附对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非常重要,如形态形成、免疫反应、伤口愈合等[2],黏附连接是通过连接在细胞骨架上的跨膜黏附蛋白形成的[3]。前期实验表明,黏附分子syndecan-1参与调节RPE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5],并可能在PVR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6]。在外界微环境发生改变后,细胞的早期基因改变对随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起关键作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属于即刻早期反应因子家族,参与多种细胞的反应,包括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炎性细胞趋化、免疫刺激等。本研究目的在于:①检测可溶性syndecan-1在RRD患者视网膜下液(SRF)和玻璃体液中的水平,及其水平与RRD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②研究刺激因子TNF-α、脂多糖(LPS)、IFN-γ、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上清、玻璃体液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人RPE细胞syndecan-1和Egr-1表达的影响。从而了解syndecan-1和Egr-1在RPE细胞及其相关眼病中的作用,为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RD患者SRF和玻璃体液中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评估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与RRD临床参数[年龄、性别、眼别、患眼的屈光状态、RD的程度(累及象限数)、RD发生的时间、是否合并PVR]的相关性。2(.1)分别用40 ng/ml TNF-α、20μg/ml LPS、10 U/ml IFN-γ、30% THP-1细胞上清和50%正常人玻璃体液刺激RPE细胞0、10 h、24 h和48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定性定量检测syndecan-1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yndecan-1 mRNA的表达变化,ELISA测定RPE细胞上清中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2)用2 dyns/cm2的剪切力作用于RPE细胞分别达0、15 min、30 min、45 min、1 h和3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syndecan-1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检测syndecan-1 mRNA的表达。3(.1)分别用40 ng/ml TNF-α、20μg/ml LPS、10 U/ml IFN-γ、30% THP-1细胞上清或50%正常人玻璃体液刺激RPE细胞达0、10 min、20 min、30 min、40 min和60 min,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Egr-1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Egr-1 mRNA的表达变化。(2)用2 dyns/cm2的剪切力作用于RPE细胞达0、15 min、30 min、45 min、1 h和3 h,用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Egr-1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1.对照组、SRF组和玻璃体液组标本中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分别为0.2236±0.0951 ng/ml,1.4989±0.1836 ng/ml和2.5770±0.5777 ng/ml,与对照组相比,RRD患者SRF和玻璃体液中的可溶性syndecan-1水平分别升高了6倍和11倍。与对照组比较,SRF和玻璃体液组syndecan-1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SRF组和玻璃体液组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SRF组中,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与RD的发生时间呈正性相关(P<0.0001,r=0.737)。2.(1)在未受刺激的RPE细胞,syndecan-1在细胞膜和细胞浆呈强阳性表达,为强绿色荧光。在TNF-α、LPS、IFN-γ、THP-1细胞上清和玻璃体液刺激后,syndecan-1表达减弱。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表明,TNF-α、LPS、IFN-γ、THP-1细胞上清和玻璃体液可下调体外培养人RPE细胞syndecan-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且使细胞上清中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呈升高趋势。(2)2 dyns/cm2的剪切力作用后,RPE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细胞间隙增大,细胞皱缩、脱落,骨架肌动蛋白增强、变粗,且沿流动方向重新排列;且剪切力可下调RPE细胞syndecan-1的表达。3.(1)在未刺激的RPE细胞,Egr-1在细胞浆呈弱阳性表达,为淡黄绿色荧光;随着刺激因子的作用,Egr-1的表达明显增强,细胞浆和部分细胞核呈强绿色荧光。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表明,TNF-α、LPS、IFN-γ、THP-1细胞上清和玻璃体液刺激1 h内可迅速增强体外培养人RPE细胞Egr-1蛋白和mRNA的表达。(2)2 dyns/cm2的剪切力作用后,RPE细胞Egr-1 mRNA的表达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并在3 h时降至基线水平。结论1.与正常人玻璃体液中可溶性syndecan-1的低水平相比,RRD患者SRF和玻璃体液中的可溶性syndecan-1水平显着升高;且SRF中可溶性syndecan-1的升高与RD发生的时间呈正性相关。这提示RRD患者SRF和玻璃体液中高水平的可溶性syndecan-1是RRD过程中的损伤修复和炎症反应的结果。2.病理微环境中常见的刺激因子TNF-α、LPS、IFN-γ、单核/巨噬细胞上清、玻璃体液和剪切力可下调体外培养人RPE细胞syndecan-1的表达,且使细胞上清中可溶性syndecan-1的水平呈升高趋势。这与我们观察到的PVR增生膜标本中syndecan-1表达减少或缺失[6]、RRD患者SRF和玻璃体液中可溶性syndecan-1水平升高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些结果提示RPE细胞syndecan-1表达的减少或缺失可能降低细胞的黏附性,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RPE细胞在常见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即刻早期基因Egr-1在短时间内快速被激活且持续很短的时间,这一重要转录因子的激活可能参与调节细胞的分化、增生和凋亡。3.剪切力作用后,RPE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黏附分子syndecan-1的表达减低,Egr-1短时间内被迅速活化并很快降至基线水平。这些改变可能导致RPE细胞黏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Egr-1在细胞转录水平上的调节,可能参与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
秦国华[10](2006)在《二氧化硫对基因表达谱、细胞色素P450及癌变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体内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硫(SO2)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气污染物,以低浓度存在于普通大气中,高浓度存在于某些工作场所。虽然对SO2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主要集中在它所引起的生化指标的改变、遗传毒性、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等方面,而对其分子机制鲜见报道。本课题利用Affymetrix的基因芯片(RAE230A)研究了SO2短期(56mg/m3,6h/d,共7d)及长期(14mg/m3,1h/d,共30d)吸入后大鼠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其中长期吸入SO2对大鼠肺基因表达谱影响的研究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同届博士研究生白巨利合作完成的。结果发现: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SO2短期吸入后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1个,其中包括18个已知基因和13个新基因,而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0个,其中包括19个已知基因和11个新基因;SO2长期吸入后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73个,其中包括79个已知基因和94个新基因,而表达下调的基因有85个,其中包括46个已知基因和39个新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1)短期吸入SO2的大鼠肺基因表达谱与其对照组相比,氧化磷酸化相关的一些基因发生了变化,表明高剂量短期吸入SO2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的恶化;2)长期吸入SO2的大鼠肺基因表达谱与其对照组相比,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涉及到脂肪酸代谢、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细胞外基质等多个方面,表明低剂量长期吸入SO2在体内的毒作用机理更为复杂;3)SO2高剂量短期吸入与低剂量长期吸入后,大鼠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很不一致,表明二者在体内的作用机理不同。因为人群接触SO2的途径主要是长期低剂量吸入,本研究提示SO2有可能通过调节人群一系列基因表达的改变,进而发挥其在人体中的毒效应。 为探讨SO2对肝、肺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本研究采用SO2
二、肿瘤坏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fos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fos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防治高血糖、高血脂症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降血糖和调血脂作用及机制 |
1.1 降血糖和调血脂作用 |
1.2 降血糖、调血脂的作用机制 |
2 防治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并发症 |
2.1 防治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
2.2 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2.3 防治肾脏纤维化并发症 |
2.4 防治肺和骨损伤并发症 |
2.5 防治脂肪肝并发症 |
3 结语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的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原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特发性肺纤维化转录组数据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一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基因集富集研究 |
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GSEA基因集富集分析 |
2 特发性肺纤维化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临床特征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研究 |
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基因共表达特征 |
2 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临床特征的基因共表达特征 |
3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分子特征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人参平肺散干预中、高年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调控机制比较研究 |
1 人参平肺散成分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高龄特征的网络机制 |
2 人参平肺散成分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年特征的网络机制 |
3 讨论 |
第三节 人参平肺散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调控机制的虚拟对接研究 |
1 以TGF β信号通路为例的通路靶点选择 |
2 人参平肺散靶点的计算机模拟对接研究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参平肺散干预TGF-β_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主要内容和结果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蛋白质去SUMO化酶在正常眼组织和重要眼疾小鼠模型中的分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蛋白质SUMO化修饰 |
1.1 蛋白质SUMO化 |
1.2 蛋白质去SUMO化 |
1.3 蛋白质SUMO化功能 |
2.细胞凋亡 |
2.1 细胞凋亡途径 |
2.2 细胞凋亡与白内障发生 |
3.眼睛发育与重大致盲眼疾 |
3.1 眼睛发育的胚胎起源 |
3.2 晶状体发育及其调节 |
3.3 视网膜发育及其调节 |
3.4 相关重大致盲眼疾 |
第二章 蛋白质去SUMO化酶(SENPs)系统在野生型小鼠四种眼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小鼠眼球解剖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 |
2.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3.实验结果 |
3.1 七种SENP酶 m RNA在小鼠四类主要眼睛组织中的表达谱分析 |
3.2 七种SENP酶在小鼠四类主要眼睛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
4.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蛋白质去SUMO化酶(SENPs)系统在体外诱导的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紫外线(UV)诱导建立小鼠白内障模型 |
2.2 葡萄糖氧化酶(GO)诱导建立小鼠白内障模型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 |
2.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3.实验结果 |
3.1 建立体外UV/GO诱导白内障模型 |
3.2 UV/GO诱导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中七种SENP酶 m RNA的表达谱 |
3.3 UV/GO诱导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中七种SENP酶蛋白质的表达谱 |
4.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蛋白质去SUMO化酶(SENPs)系统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分析 |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碘酸钠(SI)诱导建立小鼠AMD模型 |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 |
2.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3.实验结果 |
3.1 SI诱导小鼠AMD模型中七种SENP酶的m RNA在视网膜和色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谱 |
3.2 SI诱导小鼠AMD模型中七种SENP酶的蛋白质在视网膜和色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谱 |
4.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关联内、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促凋亡因子Bid的 SUMO化分析 |
1.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免疫共沉降(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
2.3 Bid质粒构建 |
2.4 体外Bid SUMO化位点突变体的构建 |
2.5 体外制备GST-Bid及其突变体融合蛋白野生型和突变蛋白体达 |
2.6 Bid蛋白体外SUMO化 |
3.实验结果 |
3.1 内源性Bid SUMO化分析 |
3.2 Bid SUMO化位点分析 |
4.总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撰写、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刺激迷走神经在急性高眼压模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前房灌注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特征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刺激迷走神经降低急性高眼压模型引起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学术论文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肝肾同补法调控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视网膜HA/CD44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实验动物基本情况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小鼠计数方法 |
2.3 造模 |
2.4 动物给药 |
2.5 行为学评价 |
2.6 模型成功建立的标准 |
2.7 取材和实验标本的制备 |
2.8 检测方法 |
3.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结果 |
4.2 视网膜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4.3 视网膜组织Western blot结果 |
4.4 视网膜组织QRT-PCR结果 |
4.5 行为学评价结果 |
讨论 |
1.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1.1 “肝肾同补”的中医理论与近视关系 |
2.实验药物选择依据 |
2.1 补精益视片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
2.2 甲钴胺作为阳性药物的依据 |
3.西医对近视影响因素和防控的研究机制 |
3.1 近视影响因素 |
3.2 近视防控措施 |
4.病理性近视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机制 |
4.1 HA/CD44、c-Jun、IAP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4.2 HA/CD44 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关系 |
4.3 c-Jun与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关系 |
4.4 IAP与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关系 |
5.近视动物模型的选择 |
5.1 近视诱导方法的选择 |
5.2 FDM模型实验动物的模型 |
5.3 近视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的标准 |
5.4 小鼠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检测方法的选择 |
6.肝肾同补法调控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视网HA/CD44 信号通路的研究 |
6.1 干预前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 |
6.2 HA、CD44、c-Jun和 IAP在近视形成过程和中药补精益视片对近视干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Fra-2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强光暴露对小鼠视网膜的损伤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动物及分组 |
1.1.2 光损伤模型的建立 |
1.1.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1.1.2.2 实验步骤 |
1.1.3 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显微结构的观察 |
1.1.3.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1.1.3.2 实验步骤 |
1.1.4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1.1.4.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1.1.4.2 实验步骤 |
1.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分析 |
1.1.5.1 实验器材与试剂 |
1.1.5.2 实验步骤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HE染色观察光暴露对小鼠视网膜的损伤情况 |
1.2.2 Western blot检测光暴露后小鼠视网膜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1.2.3 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Fra-2和PARP-1mRNA表达水平 |
1.2.4 Western blot检测光照暴露对小鼠视网膜中Fra-2和PARP-1的蛋白表达情况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过表达或者干扰表达Fra-2对RGC-5细胞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RGC-5细胞的培养 |
2.1.2.2 质粒构建 |
2.1.2.3 质粒转染 |
2.1.2.4 Western blot检测 |
2.1.2.5 MTT检测质粒转染后RGC-5细胞的增殖活力 |
2.1.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转染质粒后RGC-5细胞的凋亡情况 |
2.1.2.7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情况 |
2.2.2 Western blot检测Fra-2蛋白表达情况 |
2.2.3 过表达Fra-2抑制RGC-5细胞的增殖活性 |
2.2.4 过表达Fra-2诱导RGC-5细胞凋亡 |
2.2.5 PARP-1/AIF通路参与Fra-2诱导的RGC-5细胞凋亡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干扰Fra-2表达对光诱导RGC-5细胞损伤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实验仪器 |
3.1.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RGC-5细胞培养以及干扰质粒转染 |
3.1.2.2 MTT检测培养48 h后RGC-5细胞的增殖活性 |
3.1.2.3 流式检测培养48 h后RGC-5细胞的凋亡情况 |
3.1.2.4 Western blot检测 |
3.1.2.5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干扰Fra-2的表达显着提高光暴露后RGC-5细胞的增殖活性 |
3.2.2 干扰Fra-2表达显着抑制光暴露诱导的RGC-5细胞凋亡 |
3.2.3 PARP-1/AIF信号通路参与干扰Fra-2的表达对RGC-5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3 讨论 |
3.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金属硫蛋白对热应激奶牛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MT的抗氧化作用 |
1.1 MT清除自由基及其机制 |
1.2 MT对自由基引起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1.3 MT的生物膜保护功能 |
2 动物应激 |
2.1 应激的概念 |
2.2 动物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
2.3 热应激对动物生理的影响 |
3 动物细胞应激与MT的关系 |
4 细胞凋亡与热应激反应的关系 |
4.1 细胞凋亡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
4.2 热应激引起细胞凋亡 |
4.3 细胞抑制凋亡的调节 |
4.4 细胞抗热应激调控因子 |
5 细胞凋亡和增殖的信息通路 |
5.1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
5.2 细胞周期信号调节 |
5.3 细胞核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 研究内容与方法 |
7.1 研究内容 |
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MT对体外奶牛脾淋巴细胞凋亡及信号转录因子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金属硫蛋白(Zn-MT) |
1.2 奶牛脾脏原代细胞的获取和培养 |
1.3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 |
1.4 主要仪器 |
1.5 试验设计与测定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调节体外奶牛脾淋巴细胞凋亡的观察 |
2.2 MT对奶牛脾淋巴细胞热诱导凋亡、坏死的影响 |
2.3 MT对热处理奶牛脾脏淋巴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
2.4 MT对热处理奶牛脾脏淋巴细胞细胞活性信号转导因子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凋亡/坏死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金属硫蛋白(Zn-MT) |
1.2 试验动物的选择、饲养与试验设计 |
1.3 采样与测定项目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源性MT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2.2 外源性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2.3 外源性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坏死率的影响 |
2.4 外源性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2.5 外源性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内NO含量的影响 |
2.6 淋巴细胞的凋亡/坏死率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与一氧化氮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及凋亡因子的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金属硫蛋白(Zn-MT) |
1.2 试验动物的选择、饲养与试验设计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采样与测定项目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HSP70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2 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HSP90-a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3 外源性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Bcl-2和Bax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
2.4 MT对热休克蛋白表达和凋亡因子基因表达相关性的调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凋亡相关信息通路的调节机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金属硫蛋白(Zn-MT)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动物的选择、饲养与试验设计 |
1.5 采样与测定项目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对c-myc和p27~(kipl)的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
2.2 MT对c-jun的调节 |
2.3 MT对c-fos的调节 |
2.4 MT对c-jun和c-fos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相关性的调节 |
2.5 MT对奶牛血淋巴细胞的NF-κB亚基p50和p65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 |
2.6 MT对NF-κB亚基p50、p65和Bcl-2、Bax基因表达相关性的调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部分动物分离提取后淋巴细胞的形态 |
附录2 部分动物体内淋巴细胞凋亡/坏死率的测定值 |
附录3 部分动物体内淋巴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测定值 |
附录4 部分动物体内淋巴细胞内一氧化氮测定值 |
附录5 实时定量PCR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
附录6 蛋白表达的部分western-blot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UVB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辐射损伤及茶多酚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茶多酚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
1.1.1 茶多酚的抗癌作用 |
1.1.2 茶多酚抗辐射研究 |
1.1.3 茶多酚对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的调节 |
1.2 视网膜色素上皮结构的研究进展 |
1.2.1 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组织结构研究进展 |
1.2.2 RPE的生理功能 |
1.2.3 RPE细胞的凋亡 |
1.3 紫外辐射与RPE细胞损伤 |
1.3.1 紫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的机理 |
1.3.2 对紫外诱导的RPE细胞的损伤调控手段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茶多酚溶液对紫外诱导的RPE细胞损伤保护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2.2.4 细胞及细胞培养 |
2.2.5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茶多酚对RPE细胞生长的影响 |
2.3.2 茶多酚预处理对UVB诱导RPE细胞伤害的保护作用 |
2.3.3 茶多酚对UVB诱导的RPE细胞伤害的修复作用 |
2.3.4 UVB-辐射对RPE细胞形态的影响和茶多酚的保护作用 |
2.3.5 电子透射显微镜研究细胞亚显微结果 |
2.3.6 DNA凝胶电泳分析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原癌基因c-fos在RPE细胞中的表达及茶多酚的调节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3.2.4 买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fos在RPE细胞中mRNA水平的表达 |
3.3.2 C-fos在RPE细胞中蛋白水平表达分析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Survivin在RPE细胞中的表达及茶多酚的调节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Survivin在RPE细胞中mRNA水平的表达 |
4.3.2 C-fos在RPE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作者简历 |
(9)几种细胞因子和剪切力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syndecan-1及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1 可溶性syndecan-1 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和玻璃体液中的水平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几种细胞因子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syndecan-1 表达的影响 |
2.1 几种细胞因子对人RPE 细胞syndecan-1 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剪切力对培养人RPE 细胞syndecan-1 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3 几种细胞因子和剪切力对培养人 RPE 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表达的作用 |
3.1 几种细胞因子对培养人RPE 细胞Egr-1 表达的作用 |
引言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2 剪切力对培养人RPE 细胞Egr-1 表达的作用 |
引言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附图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简历 |
在读期间撰写文章 |
致谢 |
(10)二氧化硫对基因表达谱、细胞色素P450及癌变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体内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二氧化硫及其体内代谢衍生物研究进展 |
1.1.1 二氧化硫污染现状 |
1.1.2 SO_2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1.3 SO_2及其衍生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
1.2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
1.2.2 基因芯片技术的分类 |
1.2.3 基因芯片技术原理 |
1.2.4 基因芯片技术的技术流程 |
1.2.5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
1.2.6 基因芯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1.3 细胞色素 P450研究进展 |
1.3.1 细胞色素 P450概述 |
1.3.2 CYP450s的分布及其结构 |
1.3.3 CYP450s的功能 |
1.3.4 影响 CYP450s的一些因素 |
1.3.5 外源化学物对 CYP450s的诱导和抑制 |
1.3.6 外源物对细胞色素 P450基因表达的调控 |
1.4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
1.4.1 原癌基因 |
1.4.2 抑癌基因 |
1.4.3 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氧化硫对大鼠肺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SO_2动态吸入染毒处理 |
2.2.3 RNA的提取及检测 |
2.2.4 cRNA的制备 |
2.2.5 芯片的杂交、洗涤及扫描 |
2.3 结果 |
2.3.1 探针检出分析 |
2.3.2 短期SO_2吸入对大鼠肺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2.3.3 长期SO_2吸入对大鼠肺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2.3.4 短期与长期SO_2吸入对基因表达的作用不同 |
2.4 讨论 |
第三章 二氧化硫对大鼠肝肺细胞色素 P450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SO_2动态吸入染毒处理 |
3.2.3 肝、肺微粒体的提取 |
3.2.4 肝微粒体 P450含量的测定 |
3.2.5 微粒体 CYP1A1,1A2和2B1/2活性的测定 |
3.2.6 微粒体 CYP2EI活性的测定 |
3.2.7 RNA的提取及检测 |
3.3 结果 |
3.3.1 SO_2对大鼠肝微粒体 P450含量的影响 |
3.3.2 SO_2对大鼠肝和肺微粒体四种 P450同工酶活性的影响 |
3.3.3 SO_2对大鼠肝和肺四种 P450同工酶mRNA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二氧化硫与苯并(a)芘对大鼠 CYP1A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动物染毒处理 |
4.2.3 肝、肺微粒体的提取 |
4.2.4 微粒体 CYP1A1和 1A2活性的测定 |
4.2.5 RNA的提取及检测 |
4.3 结果 |
4.3.1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微粒体CYP1A1活性的影响 |
4.3.2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微粒体CYP1A2活性的影响 |
4.3.3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 CYP1A1mRNA表达的影响 |
4.3.4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 CYP1A2mRNA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二氧化硫与苯并(a)芘对大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2 动物染毒处理 |
5.2.3 RNA的提取及检测 |
5.2.4 目的蛋白表达的检测 |
5.3 结果 |
5.3.1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c-fos表达的影响 |
5.3.2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c-jun表达的影响 |
5.3.3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c-myc表达的影响 |
5.3.4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c-Ki-ras表达的影响 |
5.3.5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p53表达的影响 |
5.3.6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p16表达的影响 |
5.3.7 SO_2与 B(a)P对大鼠肝和肺 Rb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二氧化硫体内衍生物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2.2 细胞培养 |
6.2.3 细胞染毒处理 |
6.2.4 四唑盐(MTT)比色实验 |
6.2.5 RNA的提取及检测 |
6.2.6 目的蛋白表达的检测 |
6.3 结果 |
6.3.1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6.3.2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 |
6.3.3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c-jun表达的影响 |
6.3.4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c-myc表达的影响 |
6.3.5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 K-ras表达的影响 |
6.3.6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p53表达的影响 |
6.3.7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p16表达的影响 |
6.3.8 SO_2体内衍生物对 BEP2D细胞 Rb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承诺 |
个人简况 |
四、肿瘤坏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fos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防治高血糖、高血脂症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1(10)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的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杨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蛋白质去SUMO化酶在正常眼组织和重要眼疾小鼠模型中的分化表达[D]. 向嘉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刺激迷走神经在急性高眼压模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江梦南. 武汉大学, 2019(01)
- [5]肝肾同补法调控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视网膜HA/CD44信号通路的研究[D]. 刘明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Fra-2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吕菊玲. 武汉大学, 2018(01)
- [7]金属硫蛋白对热应激奶牛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理[D]. 吴力专.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UVB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辐射损伤及茶多酚的保护作用[D]. 吴亮宇. 浙江大学, 2010(12)
- [9]几种细胞因子和剪切力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syndecan-1及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表达的影响[D]. 王静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10]二氧化硫对基因表达谱、细胞色素P450及癌变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体内外研究[D]. 秦国华. 山西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