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新世纪初的中国税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武靖国[1](2021)在《从革命到调谐——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发展历程及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税收不仅是筹集财政收入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亦是协调利益分配、联结国家社会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税收都发挥了特定作用,由此形成的税收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启示意义。从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经历了革命税收观、利税并行观和经济税收观的变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一种全方位税收观初见端倪,它要求税收在发挥固有职能的同时,强化其调谐社会的功能,从而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个体、社会各阶层间的有机联结。这应是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刘峰[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税收工作实践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沃土上,我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现代化之路,涵盖基础调节和相机调节协同的税收制度与政策现代化、中央领导和地方创新协同的税收管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精确执法和精细服务协同的税收征管与服务现代化、维护安全和担当责任协同的国际税收现代化等多个层面。在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新时代税收现代化过程中,应继续坚持运用好党对税收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依法治税,科技兴税等党的税收工作基本经验,加快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推动全球税收治理。
蒋俊兰[3](2021)在《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税收政策,加快环境保护相关的税制改革步伐,旨在推动节能减排,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以高质量引领新需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优化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其基本之策在于推进绿色生产生活常态化,而促进绿色转型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考虑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应有之义,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样在于创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让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迈上新台阶,强调了制造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路径。因而以创新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也成为税制设计与税收政策的着力点。为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我国逐步加快绿色税收体系建设,激励企业快速转型。为此,我国专门开征了环境保护税,另外资源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设置比初衷涉及更多税制的绿色功能。但总体上,绿色税种少、征收范围窄、税率不科学等不足,限制了绿色税收技术创新效用的有效发挥。事实上,绿色税收政策不仅是矫正环境负外部效应的保险栓,更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压舱石。同时,制造业企业不同子行业技术创新总增长幅度差异显着且持续扩大,高耗能等中低技术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增长幅度偏低。鉴于此,研究绿色税收体系究竟能否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激励作用以及相应的绿色税收区间,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章,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绪论、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与OECD国家比较、制造业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的事实特征分析;实证研究部分则基于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31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税收是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寻求最佳的绿色税收区间。研究发现,第一,绿色税收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激励作用,且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该门槛值γ1为17.5394,当绿色税收跨越该门槛值时,绿色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更好。第二,绿色税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虽然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更好,但绿色税收更能撬动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高技术制造业尚不存在门槛效应,中低技术制造业存在单一门槛值γ2为16.9980,低于整体制造业的门槛值γ1,说明中低技术制造业其绿色税收对促进技术创新更敏感;第三,85%的制造业企业其绿色税收并未跨过门槛值γ1,非东部地区制造业以及国有制造业企业处于第二门槛区间占比较高,随着时间的推进,跨过门槛值的企业占比越来越高,说明绿色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力提高。此外,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提高了绿色税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功效。对此,本文对我国现有绿色税收制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政策导向的绿色税收体系,提高中国制造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
李科[4](2020)在《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研究 ——以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为例》文中指出大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世界各国对其都很重视,尤其是在税收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外资跨国公司投资不断增加,大企业对我国税收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企业由于其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分支机构增加、涉及的业务比较复杂等原因,导致其在税收领域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税法辅导和纳税咨询,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纳税服务,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纳税服务。包头市的大企业数量虽然占比极少,但大企业的税收收入却是包头市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需要重点关注大企业纳税人的纳税服务,尤其是个性化纳税服务。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具体做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工作缺乏主动性、职能划分不合理、忽视与风险管理的融合等等,从而以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相关理论,如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税收遵从理论为指导,从包头市大企业纳税人的特点和纳税服务需求、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工作机制、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发,逐一剖析这些问题,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税务部门在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提出适合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对策建议,提高包头市大企业纳税人对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满意度、对税法的遵从度,提升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水平。
李玉静[5](2019)在《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新世纪初以来,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核心关注点。作为一个以自由主义和精英主义为教育传统的国家,新世纪以来,布莱尔领导的英国工党就把原先的教育与就业部改为教育与技能部,把“技能优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自布莱尔政府之后,英国又经历了布朗、卡梅伦、特蕾莎?梅等几任首相的更替,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一直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在近20年的时间里,历届英国政府倾其智慧,把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变革,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技能培训的机会,提升公民的资格水平及就业能力,增强整个国家的技能基础,以期通过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变革、社会包容和公民个体成长的目标。作为一个自由主义传统的工业化国家,21世纪以来,为什么英国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变革的动因和特征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以2001年英国建立教育与技能部为研究起点,以执政党和首相的更替为分界线,从教育政策现象——本质的分析视角出发,采用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价值选择、利益分配、权力运作三个维度,对英国2001-2018年间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产生过程和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其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从政策变迁角度来看,以对自由主义历史传统的反思和修正作为逻辑起点,从2001到2015年间,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走过了一条渐进主义变迁之路,2016年开始的以重建与学术教育均等认可的、高水平技术教育路径为目标的改革实现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范式变革。从政策本质角度来看,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呈现鲜明的特征:在价值选择上,始终把技能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核心杠杆;在利益分配上,力图构建终身学习、服务全民、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在权力运作上,追求实现政府调控、企业主导、教育机构自主与个人选择间的平衡。从政策变革动因来看,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是其政治经济、历史传统、两党政治以及国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英国政府对其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薄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以及由此造成的20世纪以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国际竞争力下降进行反思和吸取教训。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对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适应和创新。三是执政党基于新的执政理念,为应对生产力水平低、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失衡等国内社会经济压力,作出的积极政策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和卡梅伦的“大社会”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实施成效来看,英国21世纪以来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在提高人口的总体技能和资格水平、建构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高国家生产力和就业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预期的政策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待持续、稳定推进相关改革。尽管如此,从比较教育的视野来看,21世纪英国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变革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反思,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终身化、全民性、层次完整性的人才培养制度安排;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应采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现代学徒制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有效形式。
田野[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一成就的根基在乡村,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开展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为我们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重要基础,并且乡村发展也成为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这段历史进程的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更加客观、理性、科学的对待乡村治理问题,从而为我们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扣住权力的运作过程来回顾与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进程,通过构建“蓝图—施工—修缮”的工程框架来分析“中央—地方—农村”的权力运行过程,分阶段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进程。从1978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初兴时期。从蓝图看,我们建立起了“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一格局奠定了改革开放40年乡村治理的基本蓝图。从施工看,这一时期的治理任务有征收税费、计划生育工作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等,施工者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构成,施工过程就体现在这几大主体之间权力的相互作用。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发展问题、两委矛盾问题、乡村矛盾问题、干群矛盾问题、宗族问题和乡村伦理危机问题。从1990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困境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1990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旨在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来解决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一会议规划了 90年代乡村治理工程的蓝图。从施工看,这一阶段的治理任务依然是征收税费、完成计划生育指标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此外,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维稳工作成为乡村治理新的也是突出的任务。这一阶段的施工者依然是乡镇政府、村干部与普通村民,在村干部群体中,“两委合一、交叉任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尽管这一阶段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乡村治理却矛盾频出,“三农”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关注,学者将之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2002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调整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新世纪伊始就进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这一调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维稳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依然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此外,申请和实施项目、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这一阶段的施工者除了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县级政府和帮扶人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项目制下,存在资源不合理使用和资源俘获问题;在农业发展上,依然存在政策滞后问题,并且还面临严峻的耕地面积下降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乡村伦理危机进一步演进。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加速时期。从蓝图看,十八大后,我们国家开始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在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的乡村建设规划了宏伟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精准扶贫、环境治理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施工者除了县乡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帮扶人员数量在增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存在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在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大形势下,农民增收也开始放缓。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问题,驻村工作队也面临资源能力有限、乡村排斥等帮扶困境,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生态与社会问题依然困扰着乡村发展。四十年来,乡村地区不仅为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乡村地区本身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这种成就,与我们在设计乡村治理蓝图上坚持中央政策与地方经验、工业与农业、区域与整体发展、城市与乡村几个方面的互相协调,在施工上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发动体制内外人力资源对乡村发展进行帮扶,在问题反馈与修缮上不断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审查与考核,为施工者畅通反馈渠道,坚持“小修小补”与“大刀阔斧”并行等等分不开。当然,在这些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从蓝图、施工、修缮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林建秋[7](2019)在《“营改增”对电信H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开始,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相关政策。通过“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不但能够使当前的税收制度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还能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需要交纳的税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那么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这对投资以及消费模式的优化都将产生有利的作用,最终也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信行业从2014年6月开始正式实施“营改增”政策,根据具体业务以及服务的不同,增值税的税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随着“营改增”政策在电信行业中的深入实施,必然会对电信行业的财务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文献资料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案例以及趋势分析的方法来实证检验以H公司为例的“营改增”政策对我国电信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增值税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我国“营改增”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展开分析。其次,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来分析“营改增”政策对我国电信行业整体财务绩效影响。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营改增”对电信企业财务绩效影响,本文以H公司为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营改增”政策出台前后案例公司的经营结果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利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剖析其产生的根源。研究发现,“营改增”对H公司而言是有益的,虽然其短期内会受到“营改增”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国家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等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H公司不断优化其收入结构、扩大投资规模、细化经营模式,其受到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少。新税制可很好地完善H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此外还能够使其国际竞争力得以增强。最后,本文充分利用趋势分析法,根据前面对H公司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对电信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推进,企业的财务情况将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企业需要根据政策的实施采取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张光峰[8](2018)在《新世纪日本财政失衡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21世纪以来,财政赤字问题逐渐成为全世界重要经济体不容忽视的经济难题,日本公共财政陷入危机,研究日本财政失衡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人口老龄化带来支出上升的压力,成为日本经济最大挑战之一,赤字加大和债务膨胀,走向过度负债。日本需要重新整顿财政秩序,以期恢复财政健康。通过对新世纪日本财政失衡的现状与原因研究,找到改善日本财政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改善日本财政失衡的思路是增收减支,根本上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改善日本财政失衡状况,需要从财政结构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税制改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协调等四个有效途径入手。财政结构改革应该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减轻老龄化带来的支出压力,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社会保障费用大幅增加的压力下,应该适度发行国债,避免国债费用支出过大。税制改革的减税措施有利于经济繁荣增加税源,消费税的适度提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对所得税设置更高税档。财政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相协调,保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财政政策适度扩张,稳定物价,温和通胀,提高家庭消费水平,扩大需求。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不可长期维持低利率,引导日元汇率适度贬值,促进对外出口。本文对日本财政失衡的基本状况、失衡原因、经济影响、改善途径及对中国启示做了研究。本文结构安排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该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的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财政相关理论部分,该部分阐述了财政相关概念、各学派有关财政理论和税制改革理论。第三章分析了日本财政失衡现状,从日本财政收支入手,并做了部分指标分析。财政收入增长只能依赖消费税的提高,财政支出方面,国债费用与社会保障关系费用是最大的两个支出项。第四章分析了日本财政失衡原因,从上世纪遗留问题、政权更迭频繁财政政策效果不佳、人口老龄化成本与社会保障费用增加、经济不景气与税收变化、外部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第五章分析了日本财政失衡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推升物价抑制消费支出,维持低利率,影响对外贸易。第六章重点阐述了改善日本财政失衡的有效途径及对中国的启示,最后是结论总结部分。
肖炎舜[9](2017)在《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文中提出从16世纪初的重商主义开始,经济学就一直在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争论中发展和演进,并基于不同经济思想提出不同的财政政策主张。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结合当时的经济问题,对经济运行采取了很不相同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对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具有决定性影响,执政当局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经济运行周期则决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向和力度。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转轨、经济运行周期等因素影响,我国财政政策调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显着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准备起飞阶段,解决温饱问题是核心目标,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推动总量平稳扩张。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后,我国经济进入加快发展、开始起飞阶段,围绕实现整体小康目标,财政政策对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并重,把促进总量扩张摆在优先位置。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探索转型阶段,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在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的情况下,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优先位置。从经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我国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92年提出并在上个世纪末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以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财政政策受经济体制变化的影响,从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手段、调控目标、决策过程、传导机制等方面,都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计划、财政、银行三者关系等“三大关系”,重点分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等“三大因素”,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阶段性变化的基础性影响。经济周期对财政政策调控也有着十分显着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注重“逆经济风向而动”,具有比较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较好地起到了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从中国财政政策决策的实践角度来看,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的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始终注意相机抉择,较好地运用了“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发生了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大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准确把握财政政策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并重,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调控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杜宜[10](2016)在《营改增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四次财税改革,从以增值税为主体,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的流转税制一直过渡到政府调整发展策略,将发展重点转移至第三产业上,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拓展,解决重复征税等问题。截止今年5月,营改增全面覆盖服务业。在此过程中,金融业是服务行业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保险行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在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中被认为是营改增的重点与难点。保险业在整体财税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社会长治久安。我国保险行业在今年5月改革前征收营业税,这种税制在时代和国情的大背景下,适应了当时的行业发展需要,同时促进了国内财政收益的提升。但是受到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影响,营业税的问题也随之凸显,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保险公司负担了较高营业税,同时却无法抵扣上游环节的增值税,在第三产业税制转型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无法实现上下游环节的抵扣,就税收中性原则来说,有所违背,除此之外,经济效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经济发展受到抑制。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今年保险行业营改增全面铺开,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保险行业税改难点的实际影响,以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案例公司为分析样本,讨论营改增对保险行业实际税收负担影响。以期保险行业克服自身行业特殊性,借此税改契机,全面精细化业务管理,梳理业务结构,提升行业竞争力。
二、论新世纪初的中国税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世纪初的中国税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从革命到调谐——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发展历程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税收脉络 |
二、党的税收思想发展历程 |
(一)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税收观与国家社会关系重构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税并行观与政企关系探索 |
1. 税收职能开始转向经济领域,但革命税收思想仍然延续。 |
2. 注重发挥税收在调整政府与企业关系方面的作用。 |
3. 税政统一思想有效实践,央地税权配置多次调整。 |
(三)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税收观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构建 |
1. 税收调控经济思想的发展:政企关系转向政府市场关系。 |
2. 税收调节分配思想的探索:现代性政府与个人关系破题。 |
3. 分税制思想的实践:央地关系不断优化调整。 |
(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税收功能定位的新内涵 |
1. 税收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
2. 税收调节国家社会关系的作用进一步深化。 |
3. 税收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作用进一步突出。 |
三、党的税收思想发展的几点历史经验 |
(一)准确把握“人民税收”的本质属性,处理好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间的关系 |
(二)科学认识税收促进公平正义的功能,协调好各阶层各要素间的利益分配 |
(三)始终坚持税收改革道路的中国特色,发挥好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
四、结论与展望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税收工作实践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开辟出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现代化之路 |
(一)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辟出基础调节和相机调节协同的税收制度与政策现代化之路 |
(二)以实现高效平衡发展为目标,开辟出中央领导和地方创新协同的税收管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之路 |
(三)以促进和谐有序发展为目标,开辟出精确执法和精细服务协同的税收征管与服务现代化之路 |
(四)以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目标,开辟出维护安全和担当责任协同的国际税收现代化之路 |
二、运用党的税收工作基本经验,开启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新征程 |
(一)加快推进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
(二)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税收治理 |
(3)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绿色税收制度研究 |
二、绿色税收效应研究 |
三、环保税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绿色税收定义与范围 |
第二节 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理论基础 |
一、遵归成本说与创新补偿说的基本理论 |
二、绿色税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
第三章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与OECD国家比较 |
第一节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改革进程与现状分析 |
第二节 OECD国家绿色税收体系 |
一、污染税 |
二、能源资源税 |
三、机动车税 |
四、农药化肥税 |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的事实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制造业企业绿色税收的事实特征分析 |
一、总体税收事实特征分析 |
二、分税种税收事实特征分析 |
第二节 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事实特征分析 |
一、中国创新指标体系 |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数 |
第五章 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解释变量:绿色税收 |
二、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 |
三、控制变量 |
第二节 构建模型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多元回归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研究 ——以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简单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含义 |
2.1.1 大企业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
2.1.2 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内涵 |
2.2 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相关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税收遵从理论 |
3 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情况 |
3.1 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概况 |
3.1.1 大企业的特点 |
3.1.2 大企业纳税服务机构设置 |
3.1.3 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具体作法 |
3.2 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缺乏主动性 |
3.2.2 职能划分不合理 |
3.2.3 忽视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
3.2.4 税企信息不对称 |
3.2.5 个性化服务方式、项目不够丰富 |
3.2.6 人才力量薄弱 |
3.3 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个性化纳税服务理念不深入 |
3.3.2 个性化纳税服务工作体制不健全 |
3.3.3 个性化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
3.3.4 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体系不完善 |
3.3.5 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
4 国外大企业税务部门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先进经验及其启示 |
4.1 国外大企业税务部门个性化纳税服务情况 |
4.1.1 美国大企业税务部门个性化纳税服务情况 |
4.1.2 澳大利亚大企业税务部门的个性化纳税服务情况 |
4.1.3 荷兰大企业税务部门的个性化纳税服务情况 |
4.2 国外大企业税务部门个性化纳税服务经验与启示 |
4.2.1 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 |
4.2.2 依托信息化开展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 |
4.2.3 打造高水平的个性化纳税服务团队 |
5 提升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的对策 |
5.1 深化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理念 |
5.2 健全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工作体制 |
5.3 提高个性化纳税服务的信息化程度 |
5.4 完善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体系 |
5.5 强化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人才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技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 |
(二)制定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
(四)21世纪英国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变革 |
二、研究问题溯源和阐释 |
(一)研究问题的历史逻辑 |
(二)研究问题提出 |
(三)研究问题分解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发展历程和趋势的研究 |
(二)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特征的研究 |
(三)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现状和问题的研究 |
(四)关于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总结与评价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研究思路和框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英国的技能人才 |
(二)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
(三)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
(四)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资格框架 |
(五)英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 |
二、研究分析框架的选择和构建 |
(一)教育政策现象—本质分析框架的构建 |
(二)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现象分析框架 |
(三)基于价值、利益、权力的政策本质分析框架 |
(四)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现象—本质分析框架 |
(五)政策评估框架的选择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访谈法 |
(三)因素分析法 |
四、研究对象和内容 |
(一)研究对象范畴 |
(二)研究阶段划分 |
(三)研究内容结构 |
五、研究难点和局限性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局限性 |
第二章 布莱尔政府以《21 世纪的技能》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01-2007) |
一、布莱尔政府以《21世纪的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
(一)问题源流:生产力提升亟需解决存在多年的“低技能均衡”问题 |
(二)政治源流:新工党“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投资型福利制度 |
(三)政策源流:教育优先战略及研究者对于高技能经济发展模式的倡导 |
(四)政策之窗:以第三条道路执政思想为主的多种因素促进了《21世纪的技能》战略的产生 |
二、布莱尔政府以《21世纪的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
(一)价值选择:生产力提升和社会包容导向的全面提升人口的技能水平 |
(二)利益分配:构建终身学习导向、覆盖全民的技能培训体系 |
(三)权力运作:基于明确权责的合作治理 |
三、布莱尔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
(一)生产力提升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取得显着成效 |
(二)确立了终身学习导向、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发展方向 |
(三)确立了合作性、参与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治理框架 |
第三章 布朗政府以《世界一流技能》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07-2010) |
一、布朗政府以《世界一流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
(一)问题源流:金融危机引发的低技能人口失业问题 |
(二)政治源流:偏向社会公平的“第三条道路” |
(三)政策源流:《里奇技能报告》及公平和文化建构导向的经济社会政策 |
(四)政策之窗:《里奇技能报告》的建议促进了《世界一流技能》战略的产生 |
二、布朗政府以《世界一流技能》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
(一)价值选择:偏向社会公平的培训质量和层次提升 |
(二)利益分配:更加关注重点领域及弱势群体的培训 |
(三)权力运作:通过技能承诺实现雇主、个人和政府之间的责任共担 |
三、布朗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
(一)建构“世界一流技能”基础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二)以文化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变革具有一定创新性 |
(三)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治理的制度设计产生良好效果 |
第四章 卡梅伦政府以《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10-2016) |
一、卡梅伦政府以《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
(一)问题源流:金融危机背景下严重的技能短缺及失业问题 |
(二)政治源流:大社会理念对于自由、公民责任和分权的追求 |
(三)政策源流:《沃尔夫报告》和《理查德报告》的公布 |
(四)政策之窗:经济复苏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的产生 |
二、卡梅伦政府以《可持续增长技能战略》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
(一)价值选择:基于公平的质量和自由 |
(二)利益分配:全面关照和重点领域相结合 |
(三)权力运作:基于自由、分权和质量的责任共担 |
三、卡梅伦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
(一)增加学徒制规模、提高学徒制层次取得积极成效 |
(二)进一步强化了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
(三)形成更加明确的行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
第五章 特蕾莎?梅政府以《16 岁后技能计划》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2016—2018) |
一、特蕾莎·梅政府以《16岁后技能计划》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生成过程 |
(一)问题源流:国民劳动生产率低、技能基础薄弱 |
(二)政治源流:由脱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
(三)政策源流:《技术教育独立小组报告》等咨询报告的发布 |
(四)政策之窗:再工业化经济政策促进了“重建技术教育”改革的推行 |
二、特蕾莎·梅政府以《16岁后技能计划》为核心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特征 |
(一)价值选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目标的高质量技术教育 |
(二)利益分配:建构与学术教育均等认可的技术教育体系 |
(三)权力运作:以雇主为核心的强有力合作关系 |
三、特蕾莎·梅政府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 |
(一)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核心目标 |
(二)建构起从低级到高级的完整学徒制体系框架 |
(三)从法律上确立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责任并取得成效 |
第六章 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总体评析 |
一、政策轨迹:从渐进主义的路径依赖到政策范式的变革 |
(一)21 世纪初到2015 年: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的渐进主义变迁 |
(二)2016 年以来:精英主义导向的技术教育改革实现了政策范式转换 |
(三)未来走向——通过重建技术教育体系解决职业教育弱势的问题 |
二、政策特征:努力实现基于大职业教育观的、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变革 |
(一)价值选择:把技能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核心杠杆 |
(二)利益分配:构建终身学习、服务全民、需求驱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
(三)权力运作:追求政府调控、企业主导、机构自主与个人选择的平衡 |
三、政策成效:经济社会成效明显,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
(一)获得职业资格及学徒制人数持续增长,但技能供需不匹配明显 |
(二)技能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对生产力增长发挥持续促进作用,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三)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显着促进了就业率的提升和失业率的降低 |
四、政策动因:对于21世纪英国为什么持续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回答 |
(一)问题源流:英国21世纪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应对经济社会压力、实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愿景的主动选择 |
(二)政策源流:英国21世纪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对自由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国际政策学习的结晶 |
(三)政治源流:英国21世纪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是执政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 |
结语 借鉴与启示 |
一、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
二、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是终身化、全民性、层次完整性的人才培养制度安排 |
三、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应采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 |
四、现代学徒制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着 |
后记 |
(6)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分析框架: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工程初兴: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1978-1990 |
第一节 蓝图:乡政村治格局的初步建立 |
―、自下而上的生成逻辑:村民自治的发生及其案例 |
二、自上而下的推动逻辑:国家的视角与髙层政治精英的推动 |
第二节 施工:乡政村治格局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 |
一、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治理任务与施工者 |
二、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
二、两委矛盾问题 |
三、乡村矛盾问题 |
四、干群矛盾问题 |
五、宗族的复兴 |
六、伦理危机初显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困境:“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的徘徊1990-2002 |
第一节 蓝图:莱西会议与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目标确立 |
一、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
二、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村民自治深化发展 |
第二节 施工:乡村权利结构的进一步变迁 |
一、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施工过程:乡村权利主体的互动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农业真危险”:农业经济发展困境 |
二、“农民真苦”:税费增长与农民抗争 |
三、“农村真穷”:城市化进程、农地征用与乡村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
四、乡村治理内卷化 |
五、宗族问题的消长 |
六、乡村伦理危机加剧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调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逻辑转换2002-2012 |
第一节 蓝图:由税费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一、税费改革与农业税的废除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 |
三、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政策 |
第二节 施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
一、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项目制下的治理困境 |
二、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
四、乡村伦理危机的演进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加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2012-2018 |
第一节 蓝图: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 |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施工:新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
一、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精准扶贫下的治理困境 |
二、村级组织建设困境 |
三、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40年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二、工程分析框架对于农村研究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
三、乡村治理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营改增”对电信H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财务绩效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营改增”的必要性 |
1.4.2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
1.4.3 文献综评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营改增”相关理论基础及我国的实施现状 |
2.1 我国“营改增”相关理论及概述 |
2.1.1 营业税内涵 |
2.1.2 增值税内涵 |
2.1.3 “营改增”内涵 |
2.2 “营改增”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
2.2.1 税收中性理论 |
2.2.2 税收宏观调控理论 |
2.2.3 最优流转税理论 |
2.2.4 税负公平理论 |
2.3 我国“营改增”历程及现状 |
2.3.1 我国“营改增”政策解读 |
2.3.2 我国“营改增”现状分析 |
第3章 “营改增”对我国电信行业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3.1 电信行业特征以及发展历程 |
3.1.1 电信行业含义及特征 |
3.1.2 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
3.1.3 我国电信行业“营改增”情况简介 |
3.2 “营改增”对我国电信行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3.2.1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税负的影响 |
3.2.2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成本、折旧和采购的影响 |
3.2.3 增值税对电信行业的业务结构、管理方式的影响 |
3.2.4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收入和利润的影响 |
3.2.5 “营改增”对电信行业税务管理的影响 |
第4章 “营改增”对H公司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4.1 “营改增”对H公司税负影响分析 |
4.1.1 运营成本可抵扣项目少,存量固定资产增加税负 |
4.1.2 现行业务模式将增加税负 |
4.1.3 现行集中采购模式造成集团整体税负不均衡 |
4.1.4 附加费、所得税加剧了H公司整体税负 |
4.2 “营改增”对H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分析 |
4.2.1 影响短期销售收入 |
4.2.2 影响企业的整体成本 |
4.2.3 影响短期净利润 |
4.3 “营改增”对H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分析 |
4.3.1 影响H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4.3.2 影响H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4.3.3 影响H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
4.4 “营改增”对H公司财务比率的影响分析 |
4.4.1 影响H公司的偿债能力 |
4.4.2 “营改增”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
4.4.3 “营改增”对企业整体发展能力的影响 |
第5章“营改增”政策下的H公司应对策略 |
5.1 电信企业“营改增”中的问题 |
5.2 “营改增”政策下的H公司应对措施 |
5.2.1 对税收筹划加以强化 |
5.2.2 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
5.2.3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强化 |
5.2.4 对IT支撑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新世纪日本财政失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财政相关理论 |
2.1 财政相关基本概念 |
2.1.1 财政赤字 |
2.1.2 财政政策 |
2.2 新古典主义有关财政理论 |
2.3 凯恩斯主义有关财政理论 |
2.4 税制改革理论 |
第三章 日本财政失衡现状 |
3.1 日本预算制度和一般会计 |
3.2 财政收入状况 |
3.2.1 税收状况 |
3.2.2 所得税、法人税与消费税税率 |
3.2.3 日本国民租税负担 |
3.3 财政支出状况 |
3.3.1 一般会计支出状况 |
3.3.2 一般支出状况 |
3.4 日本财政赤字状况 |
3.4.1 财政赤字率 |
3.4.2 政府债务负担率 |
3.4.3 公债依存度 |
3.4.4 一般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
第四章 日本财政失衡原因分析 |
4.1 上世纪遗留问题 |
4.2 政权更迭频繁财政政策效果不佳 |
4.3 人口老龄化成本与社会保障费用增加 |
4.3.1 人口老龄化 |
4.3.2 社会保障费用增加 |
4.4 经济不景气与税收变化 |
4.5 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等外部环境因素 |
第五章 日本财政失衡对经济影响分析 |
5.1 推升物价与抑制消费支出 |
5.2 维持低利率政策 |
5.3 影响对外贸易 |
第六章 改善日本财政失衡的有效途径 |
6.1 财政结构改革 |
6.2 社会保障改革 |
6.3 税制改革 |
6.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
6.5 日本财政失衡对中国的启示 |
6.5.1 中国人口状况与财政状况 |
6.5.2 对中国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财政政策调控阶段性变化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 |
(一)关于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和思潮 |
(二)关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思潮 |
(三)关于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
(四)关于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
(五)关于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机理和作用 |
三、本文的基本内容 |
四、本文的写作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交锋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阶段性变化 |
第一节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交替演进中的财政政策主张 |
一、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
二、“斯密革命”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
四、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和财政政策主张 |
五、新自由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以及各自的财政政策主张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
一、20世纪 30~70年代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 |
二、20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侧重供给管理的财政政策 |
三、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经济学”总量与结构并重的财政政策 |
四、新世纪初小布什政府回归“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 |
五、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
第三节 二战之后英国、德国、日本财政政策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
一、英国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
二、德国(联邦德国)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
三、日本财政政策的阶段性变化 |
第四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阶段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财政政策的阶段性 |
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同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方法 |
三、经济运行状况和财政状况决定了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方向和力度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与财政政策 |
第一节 三维宏观视野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侧重生产力发展角度的考察 |
一、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
二、关于中国经济总量的台阶式增长 |
三、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实质性跃迁 |
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性变化 |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
一、“供给约束”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二、宏观调控以供给管理为主 |
三、从供给侧角度看财政政策调控的重点和特点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
一、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改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 |
二、宏观调控以总需求管理为主,也高度重视供给管理 |
第四节 21世纪头10年经济发展阶段性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
一、经济高速增长中结构性问题演变成主要矛盾 |
二、财政政策调控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加强财政公共职能作为主线 |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财政政策 |
第五节 过去30多年财政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 |
一、供给侧管理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财政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
三、财政总量政策也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 |
第一节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三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探索改革目标模式(1978年到199年) |
二、第二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2年到2000年) |
三、第三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以来) |
第二节 从财政“三大关系”看经济体制转轨对财政政策调控的影响 |
一、计划经济时期“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
二、改革目标模式探索阶段“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
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
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三大关系”的主要特征和财政政策调控特点 |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轨影响财政政策调控的“三大因素” |
第四节 经济体制转轨影响财政政策调控的趋势性变化 |
一、财政政策调控由行政手段转向市场手段 |
二、财政政策调控由单层调控转向分层协同调控 |
三、财政政策调控对象由国有经济转向多元市场主体 |
四、财政政策调控日益被机制、制度建设所替代 |
五、财政政策在总量调控中的地位越来越让位于货币政策 |
第五章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财政政策 |
第一节 中国财政政策取向转变与经济周期波峰或波谷高度一致 |
第二节 1979年~1981年宏观调控中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针对经济过热采取紧缩取向的宏观调控 |
二、这轮财政政策调控总体上是紧缩性的 |
三、“财政规则”对财政政策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三节 1985年~1986年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在此之前已经连续3年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 |
二、1985年实施“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三、1986年“双紧”财政货币政策“半途而废” |
第三节 1988年~1990年“治理整顿”中紧缩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这一轮宏观调控聚焦治理通货膨胀 |
二、对经济增速下滑容忍度比较大 |
三、对形势估计不足导致“硬着陆” |
四、“双紧”政策在力度把握上根据形势变化调整 |
第四节 1993年~1997年“软着陆”调控中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各方面对经济过热的容忍度明显提高 |
二、经过充分酝酿推出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
三、始终注重保持改革开放势头不发生逆转 |
四、审慎提出“适度从紧”的概念 |
五、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
第五节 1998年~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是 1997 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
二、经济增速跌破预期、货币政策效果不彰情况下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
三、这轮积极财政政策多次进行较大力度的相机调整 |
四、这轮积极财政政策退出比较平缓 |
第六节 2004年~2008年“结构式”调控中稳健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2004年底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
二、采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的综合措施 |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 |
第七节 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积极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情况和特点 |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积极财政政策出手快、措施实 |
二、为实施“一揽子计划”提供重要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
三、实现特殊情况下非常措施的有序退出 |
第八节 财政政策反周期调控的经验借鉴 |
一、要坚持搞好宏观调控,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
二、要加强形势预研预判,把握好财政政策调控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
三、要选准主要调控目标,并通过财政政策组合促进实现多重目标 |
四、要兼顾短期和长期,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
五、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
六、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配合衔接,把握好总量政策“松紧度”和“有效性” |
七、要综合运行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财政政策调控取得预期效果 |
八、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金融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
第六章 对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调控的建议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
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重点把握结构性问题的新变化 |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财政政策调控提出新要求 |
第二节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财政政策调控的基本立足点 |
第三节 财政政策调控要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坚持把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 |
第五节 切实改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10)营改增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保险业税收制度研究 |
1.3.2 保险业增值税模式的选择研究 |
1.3.3 国外保险业增值税的研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思路及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营改增概述和营改增理论基础 |
2.1 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进程 |
2.2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
2.2.1 税制优化理论 |
2.2.2 税收中性理论 |
2.2.3 税收宏观调控理论 |
2.3 税收对保险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章 我国保险业“营改增”制度框架设计 |
3.1 我国保险业增值税模式的选择 |
3.2 我国保险业增值税征收模式的设计思路 |
3.2.1 纳税人的确定 |
3.2.2 征税业务的划分 |
3.2.3 保险业征税模式的设计 |
第4章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研究 |
4.1 我国保险业现状 |
4.1.1 市场主体 |
4.1.2 保险业经营状况 |
4.2 营改增对保险业影响的两个决定因素 |
4.2.1 增值税税率 |
4.2.2 可抵扣范围及比例 |
4.3 营改增对保险业经营的影响 |
4.3.1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合同定价的影响 |
4.3.2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
4.3.3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理赔方式的影响 |
4.3.4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准备金的影响 |
4.4 营改增对保险业税负的影响 |
4.4.1 对流转税费的影响 |
4.4.2 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
4.5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利润的影响 |
4.5.1 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
4.5.2 对营业支出的影响 |
第5章 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太平财险的经营情况分析 |
5.1.1 按险种分析 |
5.1.2 按渠道分析 |
5.2 保险业“营改增”对太平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 |
5.2.1 从成本费用角度 |
5.2.2 从收入角度 |
5.2.3 从利润角度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1.1 赔付支出的抵扣范围应适当扩大 |
6.1.2 加强销售渠道的管理 |
6.1.3 加强供应商的管理 |
6.1.4 改造公司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 |
6.2 建议 |
6.2.1 税制改革应当适应保险业国际化发展 |
6.2.2 确保征收成本,遵从低成本化 |
6.2.3 考虑保险业的复杂程度,做好过渡期安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论新世纪初的中国税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革命到调谐——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发展历程及经验[J]. 武靖国. 地方财政研究, 2021(08)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税收工作实践与展望[J]. 刘峰. 税务研究, 2021(08)
- [3]绿色税收与技术创新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D]. 蒋俊兰.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研究 ——以国家税务总局包头市税务局为例[D]. 李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21世纪英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D]. 李玉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D]. 田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营改增”对电信H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研究[D]. 林建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8]新世纪日本财政失衡研究[D]. 张光峰. 延边大学, 2018(01)
- [9]中国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 肖炎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10]营改增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影响[D]. 杜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