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钨酸催化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21)在《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石化资源,在绿色温和的条件下制备精细化学品,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手段。壬二酸等生物基二元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可以用于制备尼龙、润滑油等。工业上目前主要采用臭氧氧化法裂解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制备二元酸,但是此方法存在能耗高、选择性差、安全性低等缺陷。生产难度大是壬二酸等二元酸长期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发温和条件下天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裂解新方法将大大降低成本,减少三废排放,更加符合绿色可持续生产需求。过氧化氢氧化能力强且绿色环保,近年来在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裂解方面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解决了目前油酸氧化裂解反应时间长和反应条件苛刻的问题;同时开发了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催化剂,实现了磷钨酸催化剂在釜式反应器中的高效回收;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油酸双羟化/氧化裂解串联工艺,在减少过氧化氢用量的同时提高了壬二酸的选择性。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以磷钨酸作为催化剂,在微通道反应器中氧化裂解油酸制备壬二酸,通过单因素优化获得了最优反应条件:在反应时间为314 s、反应温度为80℃、磷钨酸用量为8wt%、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3︰1、叔丁醇与油酸质量比为2︰1、管径为1 mm的条件下,油酸转化率为95.8%,壬二酸气相产率为81.2%。与间歇釜式反应器中的反应条件相比,反应时间大幅减少、反应温度明显降低,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和操作安全性。(2)利用溴代烷烃与四甲基乙二胺合成双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通过共沉淀的方法制备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采用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热重分析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探究。考察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在油酸氧化裂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筛选出了[C42H90N2]HPW12O40为最优催化剂。利用单因素优化法优化得到反应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响应面分析探究油酸氧化裂解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在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为4.3 h、[C42H90N2]HPW12O40用量为8.7 wt%、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3.4︰1、锡酸钠用量为0.5 wt%的条件下,壬二酸最优气相产率为85.8%。在最优条件下放大反应,催化剂可以循环利用四次,壬二酸气相产率依然在82%以上。(3)采用串联氧化法,首先在较低的温度和过氧化氢用量下催化油酸双羟化制备9,10-双羟基硬脂酸,之后不分离中间体,直接补加过氧化氢并升高反应温度,实现9,10-双羟基硬脂酸裂解得到目标产物。经单因素优化后得到最优反应条件:[C42H90N2]HPW12O40用量为8.7 wt%,锡酸钠用量为0.5 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45℃、时间为60 min、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1︰1,第二步反应温度为100℃、时间为3 h、过氧化氢与油酸质量比为2︰1。在最优条件下油酸转化完全,壬二酸气相产率达到89.8%,与一步氧化裂解油酸相比过氧化氢用量减少了11.8%,壬二酸气相产率提高了4.7%。
郭朝[2](2020)在《植物油化学改性制备低倾点多元醇酯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油具有绿色可再生、环境兼容性好、难挥发、易降解、高润滑等优点,常被用于合成生物基润滑油。但由于植物油中含有大量的C=C,极易氧化变质;且植物油特有的甘油三酯结构,其含有的β-H不稳定,高温易分解,大大限制了天然植物油脂直接作为润滑剂使用。因此,对植物油的化学结构进行改性,可使其氧化安定性、低温流动性及热稳定性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目前,植物油的主要改性手段是保留支链脂肪酸碳链长度不变,简单地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如:酯交换、环氧化、支链化、异构化等),这些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低温流动性和氧化安定性,但若想通过此方法得到超低倾点的润滑油基础油(倾点低于-40℃)依旧较为困难。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即两步法合成多元醇酯润滑油基础油:(1)以游离的脂肪酸甲酯为原料,氧化裂解制备中链脂肪酸壬酸(PA)和壬二酸氢甲酯(AA);(2)以生物酶为催化剂,催化PA与三羟甲基丙烷(TMP)酯化制备TMP三壬酸酯。在此基础上,通过调配壬酸与油酸的比例,制备不同比例的TMP壬/油酸酯,并测定各混合酯的性能参数。
芦艳[3](2019)在《油酸氧化制备低碳酸的工艺及其催化剂》文中提出壬酸和壬二酸是生产酯类润滑油产品的重要原料,在工业润滑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由于国内产量不足,传统的臭氧氧化和硝酸氧化法,不仅生产效率低且对环境会造成很大污染。另外其生产过程对设备要求严格,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发展一条绿色的化工生产路线。双氧水是一种清洁的氧化剂,产物仅仅为水,利用双氧水氧化过程符合环保理念。本文以工业级油酸为原料,设计研究合适催化剂,利用乳液催化技术来制备低碳酸。首先,考察了不同碳链表面活性剂包裹的磷钨酸催化剂对油酸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组装后的催化剂中磷钨酸的结构没有发生破坏,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的TOAC催化剂更有利于磷钨酸的分散,催化活性较高。其次,详细探究了乳液催化体系制备低碳酸的工艺过程。对比了钼酸钠、磷钼酸、钨酸钠、钨酸和磷钨酸对油酸的催化效率,发现钨系催化效果较钼系好,磷钨酸催化效率最强。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磷钨酸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种类和双氧水用量对油酸反应性能的影响,发现磷钨酸经100℃处理后,以OTAC为表面活性剂时油酸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最好。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对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磷钨酸用量3%、OTAC用量2.18%,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95℃、双氧水用量221%的条件下,油酸转化率为98.99%,壬酸和壬二酸总选择性可达73.15%。对乳液催化反应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油酸与磷钨酸的催化反应是在无数个微乳液滴中进行的,催化效率高,油酸双键经环氧化、二羟基化和进一步氧化后,得到壬酸和壬二酸。最后,探究了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对比了减压蒸馏、有机溶剂萃取和90-100℃水萃取工艺对提取壬酸和壬二酸纯度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萃取法不仅操作方便且萃取效率高。经优化得到,随着萃取次数的增加壬二酸的收率有显着提高,萃取8次后的粗壬二酸经一次重结晶后纯度可达96.14%,经减压蒸馏后壬酸纯度达到96.23%,纯化后的壬酸和壬二酸均可以满足高端产品的纯度要求。
李芳浩[4](2019)在《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缩醛(酮)是一类新型香料,它具有性质稳定,香气独特,原料丰富,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近年来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精细化工中被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其品质以及需求量的提高,缩醛类香料的合成备受关注。传统的缩醛(酮)生产工艺中,常用质子酸(如:H2SO4、HCl、磷酸)催化醛(酮)和醇进行缩合反应制得。质子酸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反应过程环境污染严重。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等催化制备缩醛(酮)时,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它们仍存在相对活性低、热稳定性差、易积碳、易失活等缺点,因此,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高效、无污染、易分离的催化剂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热点。杂多酸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固体超强酸,本论文选用Keggin结构的磷钨酸为结构单元,通过金属离子改性或金属氧化物固载来提高磷钨酸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同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和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采用FT-IR、TGA、XRD、BET、SEM、XPS及固态31P MAS NMR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制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备工艺条件,构建优化条件下缩醛反应的动力模型,为其它缩醛(酮)香料的清洁制备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第二章采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不同金属离子改性磷钨酸催化剂,并同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部分银改性磷钨酸即Ag H2PW12O40催化剂在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中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性能。强Br?nsted酸性及Br?nsted和Lewis酸性位间的协同效应是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原因。以Ag H2PW12O40为催化剂,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的最优实验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5:1,催化剂量5.7 wt%,反应时间3 h,带水剂量14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达到92.7%。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7.5exp(-23.8/RT)CACB。第三章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杂多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20HPW/Ti 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Lewis酸中心(金属氧化物)与Br?nsted酸中心(磷钨酸)间的协同效应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4:1,催化剂量6.8 wt%,反应时间3.2 h,带水剂量13.7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1%。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3.96exp(-23.24/RT)CACB。第四章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对其结构和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Ce Fe Ti O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催化剂的大表面积及其酸强度是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7:1,催化剂量6.9 wt%,反应时间2.9 h,带水剂量12 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6.9%。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0.97×104exp(-46.65/RT)CACB。第五章以果糖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并考察其在缩醛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正硅酸乙酯和果糖的摩尔比1:1,氮氛围下,500°C煅烧5 h的碳-硅固体酸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高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稳定性有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的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醛摩尔比1.6:1,催化剂量6.4 wt%,反应时间3.3 h,带水剂量11.8m L,该条件下缩醛产率为93.4%。优化条件下,制备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dCA/dt=20.198exp(-27.7/RT)CACB。
栾庆洁[5](2018)在《杂多酸类固体酸的合成及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催化反应常用的催化剂为浓硫酸、磷酸、氢氟酸、浓盐酸等均相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引发多种副反应,且污染环境、腐蚀仪器。杂多酸催化剂是一种含中心原子和配位原子的多氧簇金属化合物,在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体系中都有很好的催化效果。杂多酸及其盐类独具的酸性、多功能等优点,使其在酸催化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杂多酸低比表面、难回收、易溶于极性溶剂等缺点使杂多酸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杂多酸的这些缺点,越来越多改性杂多酸的方法被报道。本文基于杂多阴离子具有很强配位能力的特点,利用含氮有机配体与杂多酸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合成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低的有机-杂多酸盐催化剂(有机-磷钼钒酸盐、有机-磷钨酸盐、有机-硅钨酸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IR)、全自动吸附(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电子能谱(XPS)、热重(TG)以及电位滴定等方式对催化剂进行评价和表征。将催化剂用于催化油酸酯化、乙酰丙酸酯化、甘油酯化、环己酮缩酮等酸催化反应,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催化剂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效果,并将催化剂用于催化不同的反应底物评价催化剂的适用范围。
梁娟娟[6](2018)在《固载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文中研究表明酯化反应是典型的酸催化反应,产物酯常用作香料和溶剂。其中月桂酸乙酯因其天然的花果香味,常用做香料、定香剂及稀释剂,在液体食品,半固体食品和固体食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用于日化香料配方中,亦可用作润滑剂、增塑剂和柔软剂。月桂酸乙酯潜在的市场需求使它的合成制备备受关注。本文合成了一系列酸性离子液体及固载化酸性离子液体,并采用FT-IR,TGA,BET及固态31p MAS NMR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在月桂酸乙酯制备过程中的催化性能,同时考察了各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及使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反应过程,并且构建最佳条件下反应动力学模型。第二章制备了一系列酸性离子液体,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Br(?)nsted酸型离子液体、Br(?)nsted-Lewis酸型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的制备过程中显示较好的催化活性,这与强酸性及B-L酸间的协同效应有关。其中,[DMBPSH]HSO4催化剂较其他Br(?)nsted酸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以[DMBPSH]HSO4为催化剂,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月桂酸乙酯合成的最佳条件为:乙醇和月桂酸的摩尔比5.8:1,催化剂用量3.1 wt%,反应温度383 K,反应时间2.3h,在该条件下,月桂酸乙酯收率为95.4%。优化条件下,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反应级数为1.55,反应活化能为37.60kJ/mol,反应动力学方程为:(?)。第三章制备了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20%固载CrCl3离子液体催化剂(20%[Bmim]Cl-CrCl3/SG)具有最好的催化酯化反应活性,且较未负载时催化活性得到提高。以20%[Bmim]Cl-CrCl3/SG为催化剂,月桂酸乙酯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乙醇和月桂酸的摩尔比10.5:1,催化剂用量3.1 wt%,反应温度383 K,反应时间4.6h。在该条件下,月桂酸乙酯收率为90.1%。最佳条件下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反应级数为1.19,反应活化能为21.32kJ/mol,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dCA/dt=13.7.6exp(-21.32/RT)CA1.19。第四章以Br(?)nsted-Lewis酸性离子液体[DMBPSH]+(1/2Cu2+)SO42+为母体制备不同量固载型B-L催化剂([DMBPSH]+(1Cu2+)SO42-/SG),并对其结构及催化活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20%负载量的固载B-L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以其为催化剂,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月桂酸乙酯合成的最佳条件为:乙醇和月桂酸的摩尔比5:1,催化剂用量4.6wt%,反应温度383 K,反应时间3.1h。在此条件下,月桂酸乙酯收率为95.1%。优化条件下,[DMBPSH]+(1/2Cu2+)SO42-/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反应级数为1.39,反应活化能为33.07 kJ/mol,反应动力学方程为:(?)。第五章考察了以制备的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DMBPSH]+-HSO4-/SG)为催化剂催化酯化反应活性。研究表明,固载B酸型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酯化反应时具有较好活性,其中20%[DMBPSH]+-HSO4-/SG)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且活性较无固载条件下的催化活性有所提高。以20%[DMBPSH]+-HSO4-/SG为催化剂,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月桂酸乙酯合成的最佳条件为:乙醇和月桂酸的摩尔比5.05:1,催化剂用量3.5 wt%,温度383 K,反应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月桂酸乙酯收率为97.2%。优化条件下,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反应级数为1.34,反应活化能为25.71kJ/mol,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李佳,赵华,李伟,李燕,王宇鹏[7](2017)在《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合成酒用脂肪酸乙酯的研究》文中指出以白酒酒糟为原料,通过浓硫酸磺化制备了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4种酒用脂肪酸乙酯。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最佳反应条件为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添加量3%,酸醇物质的量比1∶5,酯化时间4 h,酯化温度80℃,酯化率达86%;乳酸乙酯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添加量4%,酸醇物质的量比1∶8,酯化时间10 h,酯化温度95℃,酯化率达76%;己酸乙酯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添加量4%,酸醇物质的量比1∶10,酯化时间12 h,酯化温度98℃,酯化率达68%;丁酸乙酯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添加量4%,酸醇物质的量比1∶9,酯化时间8 h,酯化温度90℃,酯化率达73%。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6次。
王伟华,杨水金[8](2016)在《磷钼酸催化酯化反应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近十年磷钼酸及其盐类和衍生物催化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详细综述了磷钼酸等新型催化剂催化合成草酸二丁酯、富马酸二甲酯、丙酸异戊酯、乙酸环己酯、乙酸苄酯、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正丁酯、乙酸乙酯、苹果酯、顺丁烯二酸二丁酯的方法和磷钼酸光催化降解性能。
朱彬,王天丽[9](2015)在《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羧酸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传统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浓硫酸存在许多缺点,因此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代替传统催化剂硫酸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对近年来国内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每一种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李祥,丁斌,郝凤岭,关昶,王海东,刘群[10](2014)在《磷钨酸掺杂聚苯胺催化合成正己酸正丁酯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以磷钨酸掺杂聚苯胺(H3PW12O40/PANI)为催化剂,正己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正己酸正丁酯。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并测定了动力学数据。结果表明较佳反应条件为:n(正丁醇)∶n(正己酸)=4∶1,H3PW12O40/PANI的用量为正丁醇和正己酸总质量的8%,在温度不高于126℃条件下反应5 h。较佳反应条件下正己酸的转化率为98.88%;在此条件下进行重现,转化率稳定在98.46%以上;催化剂使用4次后,正己酸的转化率为97.97%。反应总级数为二级,表观活化能为21.87 kJ·mol-1,指前因子为1.636 L·mol-1·min-1。
二、磷钨酸催化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钨酸催化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油酸氧化裂解研究 |
1.2.1 油酸臭氧氧化法 |
1.2.2 油酸过氧化氢氧化法 |
1.2.3 油酸分子氧氧化法 |
1.2.4 油酸其他氧化法 |
1.3 微通道反应器概述 |
1.3.1 微通道反应器分类 |
1.3.2 微通道反应器的优势 |
1.3.3 微通道反应器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通道反应器中油酸氧化裂解制备壬二酸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微通道反应装置 |
2.3.2 油酸氧化裂解过程 |
2.3.3 油酸转化率和壬二酸气相产率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催化剂筛选 |
2.4.2 溶剂筛选 |
2.4.3 不同反应温度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
2.4.4 不同催化剂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
2.4.5 不同氧化剂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
2.4.6 不同溶剂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
2.4.7 不同管径微通道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
2.4.8 不同停留时间对微通道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的制备及催化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双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3.3.2 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的制备 |
3.3.3 催化剂活性测定方法 |
3.3.4 表征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表征 |
3.4.2 双子型磷钨酸季铵盐表征 |
3.4.3 催化剂、过氧化氢稳定剂筛选及反应参数优化 |
3.4.4 油酸氧化裂解制备壬二酸工艺优化 |
3.4.5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与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酸双羟化/氧化裂解串联反应制备壬二酸 |
4.1 引言 |
4.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油酸双羟化/氧化裂解串联反应步骤 |
4.3.2 油酸转化率和壬二酸气相产率测定 |
4.3.3 壬二酸和9,10-双羟基硬脂酸的表征与分析方法 |
4.4 油酸两步氧化裂解结果与讨论 |
4.4.1 油酸两步氧化裂解单因素优化结果 |
4.4.2 壬二酸和9,10-双羟基硬脂酸的结构鉴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植物油化学改性制备低倾点多元醇酯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润滑油简介 |
1.2.1 润滑油的组成 |
1.2.2 润滑油的分类 |
1.2.3 润滑油的发展方向 |
1.3 植物油的化学改性方法 |
1.3.1 环氧化及开环 |
1.3.2 选择性氢化 |
1.3.3 氧化裂解 |
1.4 多元醇酯基础油的制备方法 |
1.4.1 化学法催化合成多元醇酯 |
1.4.2 生物酶法催化合成多元醇酯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游离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和测定方法 |
2.2.1 游离脂肪酸甲酯的制备方法 |
2.2.2 脂肪酸甲酯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 裂解产物的测量方法 |
2.3.1 裂解产物的定性 |
2.3.2 裂解产物的定量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 酶活及酶催化产物的测定方法 |
2.4.1 脂肪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
2.4.2 GC分析基础油组成 |
2.5 多元醇酯基础油的性能测试 |
2.5.1 酸值 |
2.5.2 运动粘度 |
2.5.3 倾点 |
2.5.4 闪点 |
2.5.5 热重分析 |
2.5.6 氧化安定性 |
2.5.7 差式扫描热分析(DSC) |
2.5.8 摩擦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植物油氧化裂解制备壬酸和壬二酸氢甲酯 |
3.1 引言 |
3.2 酯交换制备游离脂肪酸甲酯及成分测定 |
3.2.1 酯交换制备游离脂肪酸甲酯 |
3.2.2 游离脂肪酸甲酯含量测定 |
3.3 脂肪酸甲酯氧化裂解条件优化 |
3.3.1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3.3.2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3.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4 底物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3.3.5 磷钨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3.6 搅拌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7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3.4 裂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
3.4.1 裂解产物的预分离 |
3.4.2 Aspen精馏模拟分离裂解产物 |
3.5 裂解产物的表征 |
3.5.1 GC-MS表征 |
3.5.2 FT-IR表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酶催化合成三羟甲基丙烷三壬酸酯 |
4.1 引言 |
4.2 酶催化合成TMP壬酸酯 |
4.2.1 脂肪酶用量对反应影响 |
4.2.2 底物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4.2.3 反应温度对反应影响 |
4.2.4 水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
4.2.5 搅拌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
4.2.6 酶催化批次反应 |
4.2.7 5L级酶催化放大 |
4.3 三羟甲基丙烷三壬酸酯的分离纯化 |
4.3.1 分子蒸馏纯化 |
4.3.2 碱洗分离纯化 |
4.4 三羟甲基丙烷三壬酸酯的表征及理化性能分析 |
4.4.1 TMP壬酸酯的表征 |
4.4.2 TMP壬酸酯理化性质 |
4.4.3 TMP壬酸酯摩擦性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酶催化合成混合脂肪酸多元醇酯 |
5.1 引言 |
5.2 TMP三油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
5.3 TMP壬/油酸酯的合成及理化性能分析 |
5.4 高频往复摩擦实验 |
5.4.1 摩擦系数 |
5.4.2 磨斑直径及油膜覆盖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文章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油酸氧化制备低碳酸的工艺及其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油脂的组成 |
1.1.1 油酸 |
1.1.2 亚油酸和亚麻酸 |
1.2 壬二酸的性质和应用 |
1.2.1 作合成润滑剂 |
1.2.2 作增塑剂 |
1.2.3 合成高分子 |
1.2.4 医药 |
1.2.5 其他方面 |
1.3 壬酸的性质及应用 |
1.4 壬酸和壬二酸的生产方法 |
1.4.1 醇、醛、酮类氧化法 |
1.4.2 生物氧化法 |
1.4.3 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法 |
1.5 壬酸和壬二酸的分离技术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链长表面活性剂包裹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试剂及来源 |
2.2.2 实验主要仪器及来源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2.2.4 分析表征方法 |
2.2.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的表征 |
2.3.2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氧化油酸性能的影响 |
2.3.3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油酸性能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对催化氧化油酸性能的影响 |
2.3.5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氧化油酸性能的影响 |
2.3.6 搅拌速度对催化氧化油酸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酸氧化制备低碳酸工艺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2 原料催化剂表征 |
3.2.3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
3.3.2 磷钨酸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 |
3.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6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3.3.7 磷钨酸的影响 |
3.3.8 双氧水的影响 |
3.3.9 正交试验 |
3.4 油酸催化氧化反应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物分离提纯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4.3 产物的组成分析 |
4.4 减压蒸馏法分离轻组分(PA)工艺过程 |
4.4.1 减压蒸馏方式的影响 |
4.4.2 旋蒸温度的影响 |
4.4.3 旋蒸时间的影响 |
4.5 萃取法分离重组分(AA)工艺过程 |
4.5.1 溶剂萃取过程 |
4.5.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4.5.3 水萃取法 |
4.6 壬酸和壬二酸的精制 |
4.6.1 重结晶法纯化壬二酸 |
4.6.2 壬酸的纯度分析 |
4.7 产物的表征 |
4.7.1 壬二酸的红外表征 |
4.7.2 壬酸的红外表征 |
4.8 低碳酸的制备工艺总流程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缩醛(酮)反应的研究背景 |
1.2 缩醛(酮)类香料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固体酸催化剂 |
1.2.2 离子液体催化剂 |
1.2.3 生物酶 |
1.3 论文的技术研究路线 |
1.4 论文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2.2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2.3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
2.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金属改性磷钨酸催化剂表征 |
2.3.2 不同金属改性磷钨酸盐催化活性研究 |
2.3.3 AgH_2PW_(12)O_(40)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
2.3.4 AgH_2PW_(12)O_(40)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2.4 反应机理探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2.2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3.2.3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3.2.4 苯甲醛与乙二醇缩醛反应动力学模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
3.3.2 不同金属氧化物负载磷钨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
3.3.3 20 HPW/TiO_2 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中的应用 |
3.3.4 20 HPW/TiO_2 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4.2.2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
4.2.3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4.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 |
4.3.2 不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活性研究 |
4.3.3 CeFeTiO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合成中的应用 |
4.3.4 CeFeTiO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4.4 反应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合成食用香料苯甲醛乙二醇缩醛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5.2.2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5.2.3 新型硅碳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 |
5.2.4 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新型碳硅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
5.3.2 不同配比C-Si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 |
5.3.3 C-Si(1:1)固体酸催化剂在苯甲醛乙二醇缩醛化反应中的应用 |
5.3.4 C-Si(1:1)固体酸催化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动力学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杂多酸类固体酸的合成及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杂多酸的概述 |
1.2 改性杂多酸催化剂的研究状况 |
1.3 杂多酸催化剂的应用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4 催化剂的催化过程 |
第三章 有机-磷钼钒酸盐的表征及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3.3 催化剂在乙酰丙酸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
3.4 结论 |
第四章 有机-磷钨酸盐的表征及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的表征 |
4.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硅钨酸盐的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催化剂的表征 |
5.3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6)固载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月桂酸乙酯的研究背景 |
1.2 酯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
1.2.1 固体酸 |
1.2.1.1 金属氧化物 |
1.2.1.2 分子筛 |
1.2.1.3 固体超强酸 |
1.2.1.4 离子交换树脂 |
1.2.1.5 改性黏土 |
1.2.1.6 杂多酸 |
1.2.2 离子液体 |
1.2.2.1 Lewis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1.2.2.2 Br(?)nsted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1.2.2.3 Br(?)nsted-Lewis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1.2.2.4 固载化离子液体 |
1.2.3 生物酶 |
1.3 论文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2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制备 |
2.2.2.1 Lewis型离子液体制备 |
2.2.2.2 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2.2.2.3 Br(?)nsted-Lewis酸性离子液体制备[63](以N,N-二甲基苄基丙基磺酸基硫酸铜([DMBPSO_3H]+(1/2Cu~(2+))SO_4~(2-))为例) |
2.2.3 离子液体表征 |
2.2.4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2.2.5 月桂酸与乙醇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2.3.1.1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FT-IR分析 |
2.3.1.2 TGA-DTG分析 |
2.3.1.3 酸性分析 |
2.3.2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研究 |
2.3.3 [DMBPSH]HSO_4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2.3.3.1 反应条件对[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2.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2.3.4 [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2.3.5 [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动力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2 固载Lewis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3.2.2.1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3.2.2.2 固载Lewis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以10%负载为例) |
3.2.2.3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
3.2.3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3.2.4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
3.3.1.1 FT-IR分析 |
3.3.1.2 TGA-DTG分析 |
3.3.1.3 ~(31)p MAS NMR分析 |
3.3.1.4 BET分析 |
3.3.2 不同配比的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研究 |
3.3.3 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3.3.3.1 反应条件对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3.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Bmim]Cl-CrCl_3/SG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3.3.4 [Bmim]Cl- CrCl_3/SG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3.3.5 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Bmim]Cl- CrCl_3/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动力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2.2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4.2.2.1 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4.2.2.2 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4.2.2.3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4.2.2.4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4.2.3 固载Br(?)nsted- Lewis型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4.2.4 固载Br(?)nsted- Lewis型催化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4.3.1.1 FT-IR分析 |
4.3.1.2 TGA-DTG分析 |
4.3.1.3 ~(31)p MAS NMR分析 |
4.3.1.4 BET分析 |
4.3.2 不同固载的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研究 |
4.3.3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4.3.3.1 反应条件对20% [DMBP SH]~+(1/2Cu~(2+))SO_4~(2-)/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4.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4.3.4 20%[DMBPSH]~+(1/2Cu~(2+))SO_4~(2-)/SG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4.3.5 固载B-L酸型离子液体[DMBPSH]~+(1/2Cu~(2+))SO_4~(2-)/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动力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5.2.2 固载的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5.2.2.1 苄胺硫酸离子液体中间体的制备 |
5.2.2.2 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5.2.2.3 固载的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5.2.2.4 固载的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表征 |
5.2.3 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5.2.4 月桂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5.3.1.1 FT-IR分析 |
5.3.1.2 TGA-DTG分析 |
5.3.1.3 ~(31)p MAS NMR分析 |
5.3.1.4 BET分析 |
5.3.2 不同固载的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酯化活性研究 |
5.3.3 固载型Br(?)nsted酸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5.3.3.1 反应条件对20%[DMBPSH]HSO_4/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5.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固载Br(?)nsted型酸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5.3.4 负载型苄胺硫酸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5.3.5 固载B酸型离子液体[DMBPSH]HSO_4/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动力学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合成酒用脂肪酸乙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
1.3.2 催化剂表征 |
1.3.3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 |
1.3.4 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红外光谱表征 |
2.2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酯化反应 |
2.2.1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添加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2 酸醇物质的量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3 酯化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2.4 酯化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3 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3结论 |
(8)磷钼酸催化酯化反应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钼酸催化剂 |
1.1 草酸二丁酯 |
1.2 富马酸二甲酯 |
1.3 乙酸苄酯 |
1.4 氯乙酸乙酯 |
1.5 己酸乙酯 |
1.6 乳酸正丁酯 |
1.7 乙酸乙酯 |
1.8 苹果酯 |
1.9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 |
2 负载型磷钼酸 |
2.1 硅胶固体载磷钼杂多酸催化合成丙酸异戊酯 |
2.2 活性炭负载磷钼酸催化合成己酸环己酯 |
2.3 杂多酸-聚合物复合膜催化合成乙酸乙酯 |
3 微波促进的磷钼酸对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
4 负载型磷钼酸光催化性能 |
4.1 H3PMo12O40/Si 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
4.2 H3PMo12O40/活性白土UV-H2O2催化降解甲基橙 |
4.3 磷钼酸/聚乙烯醇复合纤维膜光降解甲基橙 |
4.4 磷钼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
4.5 磷钼酸和邻菲罗啉杂多化合物的固相合成及光催化性能 |
4.6 磷钼酸与硫化镉复合型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
5 结语 |
(9)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无机盐催化剂 |
1.1 Na HSO4·H2O催化剂 |
1.2 F e C l3·6 H2O、N H4F e (S O4) 2·1 2 H2O、F e2 (S O4) 3·H2O催化剂 |
1.3 Sn Cl2·2H2O、Sn Cl4·5H2O催化剂 |
1.4 Cu SO4·5H2O催化剂 |
1.5 Al2 (SO4) 3·18H2O催化剂 |
1.6 无水Ca Cl2催化剂 |
2 固体酸催化剂 |
2.1 分子筛催化剂 |
2.2 杂多酸催化剂 |
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2.4 天然基负载酸催化剂 |
2.5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
4 结语 |
(10)磷钨酸掺杂聚苯胺催化合成正己酸正丁酯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 2 正己酸正丁酯的合成 |
1. 3 GC - MS的分析条件 |
1. 4 动力学模型测定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醇酸摩尔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
2. 2 催化剂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2. 3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2. 4 较佳条件的验证 |
2. 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对转化率的影响 |
2. 6 正己酸正丁酯的分析与鉴定 |
2. 7 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
3 结论 |
四、磷钨酸催化合成己酸乙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油酸裂解制备壬二酸研究[D]. 王刚. 江南大学, 2021(01)
- [2]植物油化学改性制备低倾点多元醇酯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D]. 郭朝.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油酸氧化制备低碳酸的工艺及其催化剂[D]. 芦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固体催化剂制备及其在食用香料缩醛(酮)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 李芳浩.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2)
- [5]杂多酸类固体酸的合成及在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 栾庆洁. 聊城大学, 2018(11)
- [6]固载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D]. 梁娟娟.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7]活性炭基固体酸催化合成酒用脂肪酸乙酯的研究[J]. 李佳,赵华,李伟,李燕,王宇鹏. 中国酿造, 2017(10)
- [8]磷钼酸催化酯化反应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进展[J]. 王伟华,杨水金.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6(06)
- [9]新型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朱彬,王天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10]磷钨酸掺杂聚苯胺催化合成正己酸正丁酯及其动力学研究[J]. 李祥,丁斌,郝凤岭,关昶,王海东,刘群. 日用化学工业,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