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白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云[1](2021)在《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南美白对虾养殖受市场、养殖技术影响,养殖效益相差较大。今年来结合华安县实际,开展南美白对虾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本文将有关技术措施作一简介,供参考。
李建立,梁伟琳,赵威,崔强,李春华[2](2021)在《南美白对虾与淡水鱼生态混养技术》文中提出近年来,菏泽市积极开展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从高密度精养情况来看,养殖效果不好,有的甚至暴发病害绝产。为了取得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结合菏泽市水产养殖情况,探索南美白对虾与淡水鱼生态混合养殖技术,运用综合生态养殖技术,达到了养殖生态环境相平衡,实现了稳产高产。一、南美白对虾和淡水鱼生态混养模式该模式是池塘内主养草鱼,花鲢和白鲢调节水质,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草鱼投喂配合饲料,但是,整个养殖周期,南美白对虾不投喂饲料,实行池塘生态养殖。另外,
刘祥[3](2020)在《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流行病学调查及患病对虾肝胰腺组织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近年来在我国对虾主产区广泛流行,给凡纳滨对虾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试验内容:辽宁地区对虾肝肠胞虫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肝肠胞虫后对虾肝胰腺组织的转录组分析,旨在了解辽宁地区肝肠胞虫流行情况,探明肝肠胞虫的发病特点和传播途径。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发掘患病前后肝胰腺组织转录本表达差异,筛选差异基因,为肝肠胞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辽宁省5个凡纳滨对虾养殖区(沈阳、大连、盘锦、营口、丹东)进行采样检测,从地区、水体盐度、同一生长周期不同规格对虾、池塘消毒、养殖周期这几个角度展开调查。检测结果表明,5个地区不同对虾养殖池塘采集的样本EHP检出率普遍偏高,除盘锦地区感染率为41.4%,其余地区EHP检出率均在50%以上,其中营口地区EHP检出率最高为78.5%。淡水池塘与盐度大于1的池塘感染比率分别为61.4%和68.4%。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期(30d-60d)规格小,生长缓慢的对虾EHP感染率高于正常生长的凡纳滨对虾。在养殖对虾开始前对底部进行清理消毒的池塘中养殖的凡纳滨对虾EHP感染比率为62.0%,低于未进行清理消毒对虾感染EHP的情况(70.7%),但肝肠胞虫的感染比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另外随着养殖时间加长,患病凡纳滨对虾的感染比率会逐步增加,在养殖初期凡纳滨对虾患EHP比率为29.2%,在养殖中期检测患病率为63.8%,养殖后期患病率达79.6%。同时采集对虾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原池水检测,发现发病池塘水体、野杂鱼、底栖螺类均能检出EHP核酸阳性。利用EHP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卤虫(Artemia)进行感染试验进一步证实,肝肠胞虫的机械宿主范围广泛。通过对肝肠胞虫感染前后肝胰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肝肠胞虫与凡纳滨对虾的互作提供参考,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感染肝肠胞虫和未感染肝肠胞虫的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获得的序列去除接头进行拼接得到unigenes,并以Rt-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转录组样本测序共得到173908709条序列,通过序列拼接后共得到20,946个unigenes,将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的量为131个,这些中上调表达的基因占86个,下调表达的基因占45个,经RT-PCR验证后测序统计的差异基因结果可靠。肝肠胞虫寄生对虾后,宿主组织中五羟色胺受体(Serotonin receptor)、糜蛋白酶BII(Chymotrypsin BII)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说明肝肠胞虫寄生后可能会阻碍宿主正常生长;宿主体中大部分免疫相关基因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丝氨酸蛋白激酶(Serpins)等基因表达量上调,说明肝肠胞虫寄生后刺激宿主的免疫机制启动与孢子虫进行一定拮抗。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4](2020)在《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主要简述了江苏如东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归纳了该地区主要养殖的虾蟹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脊尾白虾和三疣梳子蟹的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分析了如东地区虾蟹养殖品种现所存处的发展现状,以及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苗种、病害等相关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相应的健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胡高宇[5](2020)在《基于Ecopath模型的虾贝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的养殖模式弊端逐渐显露。早期粗放型的养殖模式为了提升养殖产量,无视环境承载力,过度追求高密度养殖,大量增加投饵,致使病害滋生,水质下降,品质降低等现象频发。优化养殖模式,对水产养殖进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养殖产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多品种综合养殖根据不同营养级的生物进行混养,因其具有抗风险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养殖产量较高,养殖品质好等优点,逐渐走进养殖户的视野。研究表明,开展池塘综合养殖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层面上均高于单养,是值得被推广的一项技术。本文构建了海水虾贝综合养殖以及贝类养殖的小型模拟塘,以Ecopath模型对贝塘和虾贝混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以及物质流动特点等均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构建了大型商业化的虾贝池塘Ecopath模型,分析在实际养殖生产下的营养结构特征与物质流动规律,并为系统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文蛤、青蛤、泥蚶在不同温度下生理代谢变化:本研究以三种规格的文蛤、青蛤和泥蚶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以及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耗氧、排粪、排氨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贝类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在15-25℃温度区间内,除了文蛤排粪率随温度升高出现先降后升的情况,文蛤的摄食、耗氧和排氨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青蛤和泥蚶的摄食、排氨、排粪、耗氧随着温度升高均呈上升趋势;通过对贝类的基础生理代谢研究,对贝类能量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今后的贝类养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对浙江省的两种滩涂贝类养殖模式进行了模拟,分别构建了两种小型模拟池塘,分别代表纯贝类养殖和虾贝混养两种养殖模式,利用Ew E 6.6软件构建了两个Ecopath模型,对比了两种养殖模式下池塘中的物质流动规律。贝塘Ecopath模型由14个功能组构成,模型主要由4个营养级组成,第I营养级流量最大,占系统总流量的69.66%,系统内物质流通量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减少,分别为30.18%,0.15%和0.01%。贝塘生态系统内营养流通途径主要是通过生产者主导的牧食链向上传递。从生态营养学效率看,功能组EE值较高的是鱼粉0.985和浮游细菌0.844。实验贝塘的物质总流量为37382 g/[m2·year],其中摄食量为11344 g/[m2·year],占总流量的30.35%,总呼吸量为8348 g/[m2·year],占总流量的22.33%,总碎屑生产力为17690 g/[m2·year],占总流量的47.32%。系统净生产力为15960 g/[m2·year]。虾贝塘Ecopath模型由15个功能组构成,系统由5个营养级组成,第Ⅰ营养级流量最大,占系统总流量的71.79%,与贝塘一样,物质流量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减少,分别为28.01%,0.18%,0.01%和0.002%。牧食链和碎屑链对虾贝塘生态系统的营养流通均具有较大的影响。从生态营养学效率看,功能组EE值较高的是大型浮游动物0.824和浮游细菌0.741。虾贝塘生态系统物质的总流量为52728g/[m2·year],其中摄食量为14872 g/[m2·year],占总流量的28.21%,总呼吸量为9430g/[m2·year],占总流量的17.88%,总碎屑生产力为28426 g/[m2·year],占总流量的53.91%。系统净生产力为14879 g/[m2·year]。但是两种养殖模式的系统连接指数和杂食指数均较低,表示两个系统的成熟度均较低,食物链较为简单。模拟池塘的氮磷平衡分析结果也显示,在收获了贝类、虾类以及浒苔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的能量没有被利用而是沉积在了系统底泥里,其中贝塘大于虾贝塘富余量,贝塘约沉降了45.4%的氮和30.2%的磷,虾贝塘约剩余40.7%的氮和17.9%的磷。对于这些将被浪费的能量,建议增大虾的养殖密度或者引入可以直接利用底质碎屑的物种,以此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3)由于模拟池塘与实际养殖池塘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了解池塘的实际养殖情况,需要重新对池塘生态系统进行模型构建。参考了实际的养殖产量和投入情况,对海水虾贝池塘构建了14个功能组的模型。模型结果显示,系统主要由5个营养级组成,第Ⅰ营养级流量最大,占系统总流量的61.94%,系统能流量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减少,分别为37.12%,0.93%,0.01%和0.00%。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通由牧食链和碎屑链分别提供30.51%和31.43%的物质量。从生态营养学效率看,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的EE值分别是0.648和0.591。碎屑组,水体和底质碎屑组EE值,分别为0.987和0.349,人工饵料EE值为0.551。池塘总流量为121755 g/[m2·year],其中摄食量为46342 g/[m2·year],占总流量的38.06%,总呼吸量为29813 g/[m2·year],占总流量的24.49%,总碎屑生产力为45600 g/[m2·year],占总流量的37.45%,系统净生产力为7333 g/[m2·year]。但是模型结果显示,该养殖池塘的连接指数和杂食指数仍很小,系统成熟度较低,稳定性差。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建议适当搭配新物种,提高系统的综合养殖效益。
张颖[6](2021)在《水产养殖治理盐碱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而且面积超过几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盐碱耕地这一非常规但重要的国土资源,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景泰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是甘肃省农业大县,受气候和湿度影响,当地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重,严重制约农业发展。本论文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在调查景泰县盐碱地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景泰县盐碱地改良综合利用技术,分析了盐碱地区虾和鱼等水产品养殖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并针对景泰县盐碱地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西北地区盐碱地治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而且对于推动景泰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2015-2020年期间,景泰县盐碱地改良初具成效。根据普查记载,该县1990年的盐碱化土地面积高达4.8万亩,且以每年5千亩的惊人速度迅速扩张蔓延,严重制约当地发展。截止2015年,已有27万亩耕地受盐碱化影响。之后,该县高度重视,提出以渔治碱思路,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盐碱化面积扩张速度逐步呈下降趋势,2020年减少到了24万亩。结果表明,滴灌或减少大水漫灌的方式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不明显,但通过实施盐碱地渔农综合,培育耐盐碱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土地进行科学改良,p H值由8.8降到8.2,碱度由原来的6‰降到2‰左右。表明针对盐碱程度不同,采取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等措施可以明显地起到改善土壤盐碱化的目的。2.采用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评价了景泰县渔业经济质量,并调查分析了几项盐碱地水产养殖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盐碱水流水孵化鲑鳟发眼卵技术、水泥池流水养殖鲑鳟鱼类技术;稻渔综合种养鱼蟹沟开挖技术、稻田养蟹技术;南美白对虾淡化技术、池塘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水质调控技术;盐碱地池塘鱼虾混养技术、盐碱地池塘亚硝酸盐氮调控等技术。景泰县渔业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盐碱水鲑鳟鱼苗种的卵孵化成活率达到90%,南美白对虾苗淡化成活率达到了96%以上,杂交鲟在景泰地区成活率在90%以上且能够正常越冬。3.南美白对虾和大宗淡水鱼等都非常适合在盐碱水环境下生长,景泰县特有的条件,大大节约了养殖成本并且提高了养殖成功率。成立南美白对虾养殖新型经营主体2家,带动贫困户10户,盐碱地池塘南美白对虾亩产500斤,亩均收益10000元。盐碱地水产养殖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景泰县盐碱地治理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范例。4.在渔业经济发展中,景泰县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支撑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农业技术信息不畅,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导致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较弱;农村改革进展缓慢,成效不显,对本地企业吸引力不足,企业家投资意愿不强;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品牌效应未形成,养殖户观念落后、养殖技术水平低下。在今后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施专人专项指导,加强渔企沟通联系;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对相关企业的投资力度还需加大,要做好新型主体培养,引导渔业贯彻“走出去”战略;在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盐碱水资源;同时,在提高渔农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发展现代休闲渔业,修复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陈丽娇[7](2019)在《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文中认为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养殖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类对虾品种,对其进行系统、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定量分析,而且其在系统的查看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农业、渔业领域较少运用,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农业、渔业第一手生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跟踪记录定点观测点,可获得详实、准确数据,继而对水产养殖领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为调研区域,选取10户定点调查养殖户,采用实地访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调查定点养殖户整个养殖周期内所有的投入产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环境友好度,为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理有据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发现国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且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生物类型、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则总结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方法,以及研究水产品时关注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研究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并且理清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首先,概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样本点的选择;其次,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选取研究指标;最后,整理样本点调研数据,包括定点跟踪数据、入户访谈数据和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统计10个样本点整个养殖周期所有投入-产出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南美白对虾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结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对两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从纵向分析每个养殖模式3个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的大小,确定各个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从横向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同一阶段进行对比。第六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本文的功能单位为一吨南美白对虾,系统边界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成虾养殖、运输过程和废水,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饲料生产和成虾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WP),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水资源消耗(Resource Depletion water,WU),酸化(Acidification,A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EP)5种,影响评估结果工厂化养殖为1.33E+07,池塘养殖为3.38E+06,且为更方便与同类型文章比较,本文对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之后的加权值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6.12>池塘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2.24;两种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标大小顺序为: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潜值>气候变化>酸化>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分别为17.72、4.63,富营养化潜值分别为6.12、2.24,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46、0.91,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63、0.77,初级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9、0.17。可以看出:(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2)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3)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4)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2)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3)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4)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暴丽梅[8](2020)在《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选取不同面积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探讨不同养殖面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同时就养殖周期内水体指标变化特点、终末出虾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1、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选定3335 m2、5336 m2、6670 m2三种面积池塘,每种面积各设置两口池塘,虾苗放养密度按照2.5万尾/667m2进行投放。自放苗日开始,每10 d对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经过90 d养殖,三种面积池塘凡纳滨对虾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差异显着(P<0.05),3335 m2终末平均体长为14.42 cm/尾,终末平均体重为22.51 g/尾,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3335 m2池塘特定增长率、特定增重率均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6670 m2池塘饵料系数显着低于3335m2、5336m2,饵料系数为0.90,其次为5336m2池塘,饵料系数为0.93,3335 m2池塘饵料系数最高,为0.98;在成活率方面,6670 m2池塘成活率为85.40%,显着高于3335 m2和5336 m2池塘(P<0.05),3335 m2和5336 m2池塘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75.52%、79.87%。试验结果表明,3335 m2池塘在凡纳滨对虾生长方面表现优势明显。2、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在养殖前中期,各养殖池塘未发生疾病情况;在养殖后期,各池塘相继出现对虾偷死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虾虾体及附肢发红,肠胃空,肌肉半透明,出现症状的虾均为较小的个体。各池塘发现对虾发病后,采取了控料、换水、改底等措施,较好地抑制了病害范围的扩大,没有发生大范围死亡。3、不同面积池塘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对试验池塘水质每5 d进行理化指标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每7 d监测池塘藻类优势种组成情况。在养殖周期内,3335 m2、5336 m2、6670 m2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22.030.5℃、21.430℃、20.729.5℃;pH值变化范围均在8.6-8.9之间;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49.7 mg/L、5.59.0 mg/L、5.88.4 mg/L。水温、pH、溶解氧波动范围均在凡纳滨对虾适宜生长范围内。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个体增大,投饵量增多,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在养殖后期有所升高,其中5336 m2、6670 m2池塘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氨氮浓度无变化,均处于稳定状态;3335 m2在养殖地65 d开始出现氨氮浓度骤升现象,达0.5 mg/L;3335 m2、5336 m2、6670 m2亚硝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mg/L、0.10.15 mg/L、0-0.1 mg/L,3335 m2波动范围较5336 m2、6667 m2池塘大。监测到有害指标后,及时采取换水、施加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使得各养殖池塘氨氮、亚硝酸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对虾生长的影响。优势藻类构成情况,在养殖前期,以硅藻、绿藻为优势种;到了养殖中后期,各池塘优势藻类以绿藻为优势种,其次为硅藻、再次为裸藻、隐藻,少量甲藻、蓝藻,且在养殖中后期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优质的藻类不仅在养殖初期为凡纳滨对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在养殖中后期维持水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4、不同面积池塘成本与经济效益在可变成本中,饲料成为成本第一大支出项目,各池塘饲料支出占比范围在3742%。以每667 m2为单位计,3335 m2池塘的饲料支出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5336 m2与6670 m2池塘饲料支出差异不显着(P>0.05)。在药品支出和电费支出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3335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费用最高,分别为560元/667m2、440元/667m2,5336 m2次之,6670 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最少。固定成本方面,每667 m2租金支出为1600元,为总成本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各池塘租金占总成本的2022%。虾苗、饲料、池塘租金是养殖成本投入的重要部分,总计占比达8090%。3335 m2、5336 m2、6670 m2生产成本合计支出差异显着(P<0.05),3335m2显着高于其他两种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合计为7620元/667m2,均高出5336 m2、6670 m2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凡纳滨对虾经过整个养殖周期,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中,3335 m2池塘产量850.11斤/667m2,终末个体均重22.51 g/尾,净利润达12307.96元/667m2,其产量、终末体重以及净利润均显着高于5336 m2和6670 m2池塘(P<0.05)。结果显示,3335m2获得最佳产量,最优生长速度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其次是5336 m2池塘,贡献率最低的是面积为6670 m2的池塘。说明在本次研究中,相对比与5336 m2、6670 m2池塘,3335m2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结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3335 m2池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最优。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3335 m2池塘生长情况最好,经济效益高。5、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技术要点及展望根据本次凡纳滨对虾实际养殖情况,汲取凡纳滨对虾成功养殖经验,结合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就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虾苗标粗以及外塘养殖两个方面的细节把控进行了详述,对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趋势进行了展望。
朱芸[9](2020)在《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大量的高盐水体,广泛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和自治区。近年来,这些水域除晒盐、提溴及进行丰年虫捕捞生产外,部分高盐水体也开展了凡纳滨对虾养殖尝试。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因具有养殖周期短、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海淡水均可养殖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虽然有报道显示,对虾在低盐度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快,但因高盐虾在口感、品质等方面优于低盐虾,使得凡纳滨对虾成为高盐水养殖的潜力种。目前,关于盐度对虾类影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低盐对对虾生长、存活、饵料利用、酶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酶活等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大水面高盐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效果方面的研究。高盐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尚不成熟,放苗初期的死亡率高,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低,亟待加强高盐对凡纳滨对虾影响及高盐水体养殖技术的研究。本文对大水面高盐池塘养殖过程的环境变化及对虾养殖效果进行了监测,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呼吸、摄食等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对虾个体生长动态收支模型的有关参数,以期为高盐水对虾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于2018年4~7月在山东省滨州市滨海进行,监测分析了不同盐度(30、45、55)条件下大水面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及凡纳滨对虾生长和产出效益。结果显示:(1)三个盐度组池塘的营养盐和COD浓度在国家二类水质范围内;高盐组的叶绿素浓度显着低于其它组;(2)对虾的体长、体重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中盐组与高盐组间、高盐组与低盐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中盐组显着高于低盐组(P<0.05);低、中、高三个盐度组对虾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37(%/d)、7.77(%/d)、7.53(%/d),亩产量和亩利润均为中盐组>高盐组>低盐组。2、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1)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10℃~35℃),温度对耗氧率有极其显着的影响(ANOVA,P<0.01),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耗氧率RR的关系式如下:RR=-0.023T2+0.2968 T-0.1822(R2=0.9689)。(2)耗氧率与盐度线性正相关,关系式如下:RR=0.084S+0.2575(R2=0.8519)。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在实验的盐度条件下(31~55),盐度31、35以及40与盐度55差异极显着(P<0.01)。3、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浓度范围(62.5~312.5ind/L),凡纳滨对虾在卤虫密度为250个/L时的摄食率最大,为13.6(个/(尾·h);摄食率FR与卤虫密度C的关系式如下:FR=-0.5786C2+4.3014C+3.6(R2=0.6255)。(2)不同盐度下(35~60),单位个体的凡纳滨对虾对卤虫的摄食率在10.44~15.94 ind./h范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摄食率FR与盐度S之间的关系式:FR=-1.2344S2+4.5031S+12.422(R2=0.9426);摄食率与虾体长L(cm)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FR=0.5887L1.8478(R2=0.9457)。4、盐度和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1)卤虫对不同浓度下金藻(103~106 ind/ml)的摄食研究发现,饵料浓度对卤虫的摄食率有显着影响(ANOVA,p<0.05),且卤虫的摄食率与饵料浓度的关系为倒钟形,在饵料浓度为105 ind/ml时,摄食率达峰值。(2)在盐度为35~60的范围内,不同盐度条件下卤虫摄食微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着(ANOVA,P<0.01)。5、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基本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对虾体长(L)与虾体部肉湿重的关系为ww=0.0062L3.0743,R2=0.9795据公式V=(δmL)3,获得凡纳滨对虾的形状系数δm为0.1925;依据对虾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T)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获得阿伦纽斯温度TA为6483 K;根据对虾饥饿实验获得[(?)M]=93.9 J/(cm3·d)、[EG]=4339.5 J/cm3、[EM]=3230.8 J/cm3。
金若晨[10](2020)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凡纳滨对虾具有抗逆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长等优点,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养殖环境与对虾生长密切相关。2018年5-7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专业合作社采集养殖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对虾龄为46和86 d的凡纳滨对虾肠道以及养殖水体、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2019年6-9月在上海玉叶虾业合作社开展养殖全过程水质监测,每7天采集1 次水样,检测T、pH、溶解氧、TN、NO2--N、NO3--N、TAN、TP、AP和叶绿素a等11项指标;在养殖第73、93和109天时同时采集底泥和虾,对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探究健康和发病对虾塘中底泥和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性。主要结果如下:1.2019年度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所测得水质指标基本上符合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所需。pH、TP、TN、NO2--N和NO3--N在4个实验塘中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3号塘的多个因子与其他3个塘差异显着,3号塘的pH显着低于1、2、4号塘,TN、NO2--N和NO3--N显着高于3个塘。2. 用Illumina测序平台,基于16Sr 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得出:86 d时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46 d,水样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低于底泥和虾肠道;有35个门、71个纲、155个目、274个科以及277个属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能检测到,其中虾肠道和底泥间共有菌类较水体中更多。微生物群落随养殖时间发生变化,46 d与86 d的差异性门类为放线菌门、绿菌门、丝状杆菌门、浮霉状菌门和TM6(P<0.05),相对丰度随时间增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主要的门类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纲类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放线菌纲,除此以外,虾肠道与底泥共有的优势纲为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以及芽单胞菌纲,从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看,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菌类相对丰度各异,鲜有明显重叠的优势菌类,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为一种未分类的属占优势地位,水样中优势属为hgc I_clade,底泥和虾肠道中优势属为ambiguous_taxa。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3. 对养殖第73、93和109天的养殖塘底泥和对虾肠道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和群落结构分析。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Chao1、Obseved Species、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在底泥中显着高于虾肠道(P<0.05),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更大。在底泥和虾肠道中,3大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底泥中的优势纲为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δ变形菌纲,虾肠道中的优势纲为拟杆菌纲和梭状芽胞杆菌;底泥中优势属为MND1、硫杆菌属、螺杆菌属和拟杆菌属,虾肠道中的优势属有螺杆菌属、拟杆菌属、粘液性细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乳球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健康和发病塘的底泥和虾肠道样本中的差异菌群(P<0.05)为:在门水平上,底泥中的绿屈挠菌门、铁还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匿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河床菌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在发病塘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塘,底泥中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螺旋体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铁还原杆菌门和Epsilonbacteraeota在发病塘中显着低于健康塘。其中铁还原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在底泥和虾肠道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健康和发病的底泥和虾肠道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属水平上,底泥和虾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和螺杆菌属在健康和疾病塘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造成凡纳滨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致病菌拟杆菌属和螺杆菌属含量分别在肠道和底泥微生物中的增高,以及环境中益生菌双歧杆菌和黄杆菌属的不足,建议在养殖过程中适当添加益生菌。
二、南美白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白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美白对虾的生态习性 |
1.1 池塘环境条件 |
1.2 放养前准备工作 |
1.3 苗种放养 |
1.4 生态混养 |
2 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 |
3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水质管理 |
4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预防 |
5 南美白对虾的收获 |
6 结束语 |
(2)南美白对虾与淡水鱼生态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美白对虾和淡水鱼生态混养模式 |
二、养殖条件及设施 |
1. 养殖池 |
2. 暂养池 |
3. 增氧机 |
三、池塘清塘 |
四、苗种放养 |
1. 鱼种放养 |
2. 虾苗放养 |
五、饵料投喂 |
1. 鱼苗投喂 |
2. 虾苗投喂 |
六、养殖管理与疾病防治 |
1. 养殖管理 |
2. 水质调节 |
3. 病害防治 |
七、捕捞收获 |
八、养殖分析 |
1. 经济效益增加 |
2. 生态效益显着 |
3. 减少养殖病害发生 |
4. 提高水产品品质 |
(3)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流行病学调查及患病对虾肝胰腺组织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凡纳滨对虾研究概况 |
1.1.1 生物学习性 |
1.1.2 养殖技术 |
1.1.3 养殖模式 |
1.1.4 凡纳滨对虾主要病害 |
1.2 虾肝肠胞虫研究进展 |
1.2.1 肝肠胞虫研究背景 |
1.2.2 .对虾肝肠胞虫病原学 |
1.2.3 对虾肝肠胞虫的流行病学 |
1.2.4 感染肝肠胞虫的临床变化及病理变化 |
1.2.5 肝肠胞虫的主要检测技术 |
1.2.6 肝肠胞虫的防治途径 |
1.3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辽宁部分地区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流行病学调查 |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来源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设备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现场鲜样检测 |
2.2.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2.2.3 池塘中其他生物检测 |
2.2.4 肝肠胞虫侵染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感染肝肠胞虫的对虾肝胰腺转录组分析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对虾来源 |
3.1.2 总RNA的提取 |
3.1.3 c-DNA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
3.1.4 生物学信息分析 |
3.1.5 转录组数据质量控制 |
3.1.6 测序序列拼装 |
3.1.7 测序数据的比对统计及功能注释 |
3.1.8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原始数据质检结果 |
3.2.2 测序拼接结果 |
3.2.3 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
3.2.4 转录组GO分类和KOG分类 |
3.2.5 差异基因分析和鉴定 |
3.2.6 差异基因的COG分类 |
3.2.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2.8 差异表达基因的 RT-PCR 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如东地区虾蟹养殖概况 |
2 如东地区虾蟹主要养殖品种近况 |
2.1 南美白对虾 |
2.2 中华绒螯蟹 |
2.2.1河蟹育苗 |
2.2.2成蟹养殖 |
2.3 脊尾白虾与三疣梳子蟹混养 |
3 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减少 |
3.2 苗种病害和水污染严重 |
3.3 种质来源及品质的退化问题 |
4 如东地区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
4.1 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
4.2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 |
4.3 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 |
4.4 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 |
(5)基于Ecopath模型的虾贝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研究进展 |
1.2 养殖容量概述及研究背景 |
1.3 养殖容量研究方法概述 |
1.3.1 经验估算法 |
1.3.2 瞬时生长率法 |
1.3.3 通过实验直接测定法 |
1.3.4 养殖容量模型构建估算法 |
1.4 EwE模型在水域生态系统的应用 |
1.4.1 EwE模型概述 |
1.4.2 EwE模型在渔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
第二章 Ecopath模型关键参数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分析 |
2.2.1 文蛤基础生理代谢结果 |
2.2.2 青蛤基础生理代谢结果 |
2.2.3 泥蚶基础生理代谢结果 |
2.2.4 三种贝类氧氮比对比 |
2.3 讨论 |
2.3.1 温度对3种滩涂贝类摄食排泄排氨的影响 |
2.3.2 温度对3种滩涂贝类呼吸耗氧的影响 |
2.3.3 生物氧氮比 |
第三章 Ecopath模型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采样设置 |
3.1.3 模型构建 |
3.2 池塘氮磷平衡 |
3.2.1 池塘氮平衡过程 |
3.2.2 池塘磷平衡过程 |
3.2.3 池塘氮、磷平衡 |
3.3 Ecopath模型输出结果 |
3.3.1 生态营养学效率 |
3.3.2 生态位重叠分析 |
3.3.3 混合营养级效益分析 |
3.3.4 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分析 |
3.3.5 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特征分析 |
3.3.6 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分析 |
3.3.7 碎屑组能流分析 |
3.3.8 混养池塘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 |
3.4 讨论 |
3.4.1 不同养殖模式物质流动特点 |
3.4.2 不同养殖模式下生态营养学效率对比 |
3.4.3 养殖模式的优化 |
第四章 商业规模下养殖模型应用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采样设置 |
4.1.3 模型构建 |
4.2 Ecopath模型输出结果与分析 |
4.2.1 生态营养学效率 |
4.2.2 生态位重叠分析 |
4.2.3 混合营养级效益分析 |
4.2.4 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分析 |
4.2.5 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特征分析 |
4.2.6 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分析 |
4.2.7 碎屑组能流分析 |
4.2.8 各整合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 |
4.2.9 混养池塘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论文成果 |
致谢 |
(6)水产养殖治理盐碱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碱地的成因 |
1.2 盐碱地分布概况 |
1.3 盐碱地危害概述 |
1.4 盐碱地治理措施 |
1.4.1 国际盐碱地治理措施 |
1.4.2 国内盐碱地治理措施 |
1.4.3 盐碱地改良利用新模式——水产养殖 |
第二章 景泰县现状及盐碱地治理方法调查 |
2.1 景泰县农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 |
2.2 景泰县盐碱地情况调查结果 |
2.2.1 盐碱地面积 |
2.2.2 盐碱地分布 |
2.2.3 景泰县盐碱地主要成因 |
2.2.4 景泰县现有盐碱地改良治理措施 |
2.2.5 探索盐碱地发展渔业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三章 水产养殖治理景泰县盐碱地现状及效益评价 |
3.1 景泰县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调查 |
3.1.1 盐碱水鲑鳟鱼苗种孵化及养殖技术 |
3.1.2 渔农综合利用改良盐碱地技术 |
3.1.3 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改良技术 |
3.1.4 盐碱地养殖虾类技术 |
3.2 盐碱地水产养殖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
3.2.1 技术应用后成效 |
3.2.2 经济效益 |
3.2.3 生态效益 |
3.2.4 社会效益 |
3.3 景泰县盐碱地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3.1 盐碱地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
3.3.2 盐碱地水产养殖应采取的措施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3.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
2.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步骤 |
2.3.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样本点数据描述 |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研究区域养殖情况 |
3.2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选取 |
3.2.1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
3.2.2 环境影响类型指标选取 |
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
3.3.1 分类及特征化 |
3.3.2 标准化及加权 |
3.4 工厂化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
3.4.1 养殖池的选址及构建 |
3.4.2 虾苗放养 |
3.4.3 养殖管理 |
3.4.4 饲养模式 |
3.5 池塘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
3.5.1 池塘选址及构建 |
3.5.2 虾苗放养 |
3.5.3 养殖管理 |
3.5.4 饲养模式 |
3.6 样本点两种养殖模式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 |
4.1 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 |
4.2 清单分析 |
4.3 影响评估 |
4.4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和加权评估结果 |
4.5 解释分析与讨论 |
4.5.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 |
4.5.2 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 |
4.5.3 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 |
4.5.4 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 |
5.2 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 |
5.3 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 |
5.4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
5.5 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
1.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历程 |
1.3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3.1 种质退化 |
1.3.2 土地资源浪费 |
1.3.3 管理不当 |
1.4 本论文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指标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饲料系数的影响 |
2.2.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
2.2.3 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情况 |
2.2.4 不同养殖面积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成本收益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
2.3.3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 |
2.3.4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
第三章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 |
3.1 技术要点 |
3.1.1 虾苗标粗 |
3.1.2 外塘养殖细节把控 |
3.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发展展望 |
3.2.1 分批放苗,多次起捕模式 |
3.2.2 小棚标粗,棚塘养殖模式 |
3.2.3 两批养殖,主养殖扣棚模式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及养殖现状 |
1.2 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高盐池塘凡纳滨对虾的相关研究 |
1.4 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因子及水生生物的相关研究 |
1.4.1 凡纳滨对虾摄食饵料卤虫的研究 |
1.4.2 凡纳滨对虾池塘卤虫摄食浮游植物的研究 |
1.5 DEB模型简介及相关研究 |
1.5.1 DEB模型简介 |
1.5.2 DEB模型相关研究 |
1.6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6.1 滨州池塘养殖状况简介 |
1.6.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不同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与养殖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 |
2.1.2 样品采集和分析 |
2.1.3 数据分析与计算 |
2.2 实验结果 |
2.2.1 基本理化因子的季节变化 |
2.2.2 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 |
2.2.3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及叶绿素浓度的变化 |
2.2.4 对虾的生长及产量效益 |
2.3 讨论与分析 |
2.3.1 三种养殖模式的池塘水质特征和差异 |
2.3.2 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效益的因素 |
第三章 温度、盐度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呼吸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
3.1.3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的测定方法 |
3.1.4 耗氧率的计算 |
3.1.5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
3.2.2 不同盐度下的耗氧率结果 |
3.3 讨论 |
3.3.1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
3.3.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 |
第四章 盐度、卤虫浓度对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率的影响 |
4.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仪器 |
4.3.3 实验方法 |
4.4 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
4.5 数据处理 |
4.6 实验结果 |
4.6.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的摄食率 |
4.6.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实验结果 |
4.6.3 规格对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的影响 |
4.7 讨论 |
4.7.1 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浓度卤虫 |
4.7.2 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
4.7.3 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摄食卤虫 |
第五章 盐度、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1 实验方法 |
5.1.1 饵料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1.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1.3 卤虫摄食率的计算公式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2.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微藻浓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5.3.2 盐度对卤虫摄食率的影响 |
第六章 凡纳滨对虾动态能量收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的获得 |
6.1.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
6.1.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测定 |
6.1.4 样品分析 |
6.1.5 计算 |
6.1.6 数据处理 |
6.2 实验结果 |
6.2.1 凡纳滨对虾形状系数(Shape coefficient,δm) |
6.2.2 阿伦纽斯温度(Arrhenius temperature,T_A) |
6.2.3 模型关键参数[(?)_M]、[E_G]、[E_M])的获得 |
6.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研究现状 |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4 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
1.4.1 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4.2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3 养殖塘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1.5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
1.6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规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情况 |
2.1.2 采样频率及采样点设置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 |
2.2.2 养殖塘水质因子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养殖场情况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水质测定方法 |
3.1.4 DNA提取和PCR扩增 |
3.1.5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水质因子 |
3.2.2 高通量测序数据及多样性指数 |
3.2.3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 |
3.3 讨论 |
第四章 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与养殖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养殖场情况 |
4.1.2 样品采集 |
4.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
4.1.4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通量测序数据 |
4.2.2 Alpha多样性指数数据 |
4.2.3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南美白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 林丽云. 江西水产科技, 2021(06)
- [2]南美白对虾与淡水鱼生态混养技术[J]. 李建立,梁伟琳,赵威,崔强,李春华. 科学养鱼, 2021(04)
- [3]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流行病学调查及患病对虾肝胰腺组织转录组分析[D]. 刘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J].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 农学学报, 2020(10)
- [5]基于Ecopath模型的虾贝海水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研究[D]. 胡高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水产养殖治理盐碱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D]. 张颖. 兰州大学, 2021(02)
- [7]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D]. 陈丽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8]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D]. 暴丽梅.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9]高盐养虾池塘的环境特性及温度、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特性的影响[D]. 朱芸.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10]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金若晨.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