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丰镇市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史培艺[1](2021)在《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城镇经济带绿色发展调查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吴振华[2](2021)在《内蒙古凉城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与转包问题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哲[3](2020)在《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举措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文中指出精准扶贫是推动全面按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愿景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本”理念的生动诠释。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边疆省份,经济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全区103个旗县区中有国贫31个、区贫26个,扶贫开发的任务非常艰巨。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各类精准扶贫政策举措的全面梳理,总结有益做法,探究分析问题不足同时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呈现旗县区一级在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方面的具体行动,共同呈现内蒙古自治区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推动精准扶贫各项政策举措精准落地、取得实效过程中涌现的有益做法和反映出的问题不足,提出了坚持在乡村振兴的长远视角下谋划“后扶贫时代”工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开展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的基本要求;动态设定保障标准,不搞寅吃卯粮;用好绩效评估,力戒形式主义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李建飞[4](2020)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提出乌兰察布市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其植被覆盖变化直接关系着京津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为了合理评价其生态建设效果及监测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2000-2015年MODIS中国500m NDVI月合成产品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同期降水和气温数据、2000年及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等,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差值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残差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开展乌兰察布市近16a来生长季NDVI像元尺度上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植被NDVI介于0.354和0.555之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2)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5年乌兰察布市植被覆盖呈改善→退化→改善的过程演变。且植被覆盖改善较退化速度慢,植被退化后恢复缓慢。(3)乌兰察布市植被MRD的变化自西北向东南为小于平均值、等于平均值和高于平均值,其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88%、13.25%、45.87%;SDRD稳定区、次稳定区、不稳定区3种类型相互交错分布于全市范围内,分别占全市面积的29.40%、63.23%、7.37%;植被时间稳定性代表点及次稳定性代表点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67%、9.56%。(4)乌兰察布市植被生长受降水、气温的双重影响。NDVI与年均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r=0.730,P=0.001),并通过了0.01水平显着性检验,与气温呈负相关(r=-0.351,P=0.182),二者相关关系不显着,相较气温而言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在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降水和气温对乌兰察布市植被NDVI的贡献自西北向东南由0.213逐渐增加至0.805。(5)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坡向对NDVI的影响不大,各个坡向等级上的NDVI平均值都较小。(6)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类型总体上呈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草地、林地、居民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变化格局;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导致NDVI均值的变化均大于0,其中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对NDVI均值的变化贡献最多。(7)人类活动对植被指数起消减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92%,对植被指数起积极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44.08%。
刘田田[5](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综合考察准格尔旗地区的煤炭开发、移民迁徙与区域城镇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材料,详细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煤田的勘探、开发与现代化转型过程。同时,揭示了因准格尔煤田的开发,薛家湾从落后山村到现在新兴城镇的社会变迁过程。尝试以此研究为准格尔旗地区在煤炭业与地方互动关系上的研究作一定的补充和推进,为建国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城镇化变迁历程提供典型案例,并为北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清至民国时期,准格尔旗地区的煤炭业主要以民间组织的小规模、分散性开采为主,受制于矿务政策、交通因素与开采技术的制约,当地的煤炭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量较少,煤炭业发展较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煤炭资源供应紧缺,为准格尔旗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准格尔煤田历经初步勘探、正式立项到转型发展三大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据准格尔煤田地质勘探报告可知,准格尔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之一,对缓解国内煤炭资源紧缺有重要意义。1986年前后,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准格尔煤田建设项目,即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包括煤矿、电站和铁路的综合建设项目。伴随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下的准格尔煤田产业,既实现了煤炭工业开发与经营的跨越式发展,也推动了准格尔旗由贫困旗县向现代化工业强县的巨大转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文章将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出发,以准格尔煤田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地方居民与煤田建设退休职工进行访谈,并展开地方居民关于准格尔煤田建设对薛家湾镇社会影响的问卷调查。结合口述资料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呈现准格尔煤田所在地—薛家湾依煤而兴的城镇发展历程。在准格尔煤田建设的推动下,地方商业、服务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大量移民群体集聚于薛家湾镇,促进了新兴工业型城镇—薛家湾镇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变迁,增强了外来人口与地方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生态治理方面,准格尔煤田坚持“煤炭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积极采取防护治理措施,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准格尔旗各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薛家湾最终由过去的传统村落演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工业型小镇。
姚莉[6](2019)在《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2015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兴起,国家及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载体,对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城融合具有重要作用。资本作为小镇建设的必备条件,是小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016年,内蒙古提出要逐年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首先总结了资本、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以及小城镇建设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对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得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融资基本情况分析后,得出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本支持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出发,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铺垫基础;最后,建立特色小镇建设参与者的博弈模型,得出博弈均衡结果,确定建设参与者最佳策略组合,结合产业发展类型,得出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内蒙古29个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发现,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发展水平低、缺乏企业支撑、特色资源挖掘程度低等问题;在投融资方面存在:政府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弱、资金来源可持续性弱、主导产业不突出、吸引企业投资难等问题。(2)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有政策和资金制约因素,特色小镇的各类政策不足和小镇建设资金缺乏是制约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内部因素主要有区位因素、资源禀赋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主导产业竞争力因素和投融资环境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基础。(3)特色小镇建设参与者是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和企业,通过博弈分析,在参与人都属于“理性经济人”的情况下,其中三种策略组合,S1(作为,参与,投资)、S2(作为,参与,不投资)、S3(作为,不参与,投资)为博弈均衡结果。(4)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现代农牧型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当产业发展类型为现代农牧型时,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企业三个建设参与者策略组合初期为S2(作为,参与,不投资),后期为S1(作为,参与,投资);加工制造型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当产业发展类型为加工制造型时,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企业三个建设参与者策略组合初期为S3(作为,不参与,投资),后期为S1(作为,参与,投资);旅游型小镇产业发展模式为:当产业发展类型为旅游型时,地方政府、当地居民、企业三个建设参与者策略为S1(作为,参与,投资);根据以上内容的探讨研究,提出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费东斌[7](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2018年工作回顾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履职第一年。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
刘静[8](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李雯[9](2019)在《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小微企业在市场主体个数方面占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约是50%,对就业的贡献率是60%到70%。可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融资担保对于增强小微企业信用,解决融资难问题的积极作用。融资担保公司通过为小微企业增信,成为银企沟通的重要桥梁,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整理H担保公司发展状况的内部资料,查阅担保行业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使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影响该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该公司面临的机遇、威胁;然后对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公司的优势、劣势。最后,利用SWOT分析法得出战略备选方案,提出了公司应该选择ST发展战略,明确四项重点业务。并从担保运营管理,担保风险防控,人力资源建设,公司激励机制,企业信息管理五个方面阐明了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研究,提出了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司抓住战略发展机遇、规避外部威胁,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和能力,在国家法规以及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的平稳健康发展;另外一方面,也为其它担保公司制定发展战略,顺利通过行业整合期,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该研究对于区域性企业担保稳定发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和保持长治久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吴迪[10](2018)在《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波动及目标价格保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种,作为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弥补生产者因价格下降而带来的损失。2015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开展了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将市场风险纳入农业保险体制内。但是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波动呈何种特点?价格保险产品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稳定了投保户的收入?弥补农户损失的程度有多大?试点在开展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价格保险产品发展?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波动以及目标价格保险的发展做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在将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波动分解的基础上,明确价格保险保障的风险为马铃薯价格波动风险中的随机风险,以此来说明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实施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情况进行说明。同时从微观角度,利用调研数据对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农户损失弥补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在所有调研的投保农户中,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弥补农户损失的程度均可达到20%,说明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投保农户因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其次,试点在开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指数型保险立法不完善;未获得中央及自治区财政支持;价格信息获取机制不完善;保险门槛高;保险约定产量档次设置少;保险公司宣传不到位以及目标价格设定考虑不全面。对于目标价格设定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设定方式,即使用预测价格来确定目标价格,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内蒙古马铃薯价格的可预测性进行了检验,证明确实可以对马铃薯价格进行短期预测。最后,为促进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政府及保险公司两个层面对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层面:通过完善立法来规范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工作体系;在将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纳入自治区财政补贴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贴;构建马铃薯价格信息监测平台;保险公司层面:降低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准入门槛,使更多农户参与其中;加强保险产品的宣传,提高农户对于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认识;区分保险产量档次,满足不同农户的投保需求;利用马铃薯目标价格的可预测性,完善目标价格的设定。本文的研究意在分析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在实际中对农户损失的弥补作用,而弥补程度如何,主要还是需要从投保农户中得到反馈,因为农户才是真正受益者。同时,通过与当地保险公司开展座谈会、实际走访观察,发现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的改进意见,为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在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展开乃至价格保险保障范围的扩大提出设计思路和政策建议。
二、浅谈丰镇市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丰镇市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3)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举措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序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公共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收入分配与区域协调发展 |
三、内蒙古精准扶贫的主要举措及实施成效 |
3.1 内蒙古贫困地区基本情况 |
3.2 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举措 |
3.2.1 依托北疆特色,精准发展产业 |
3.2.2 创新金融服务,解决资金需求 |
3.2.3 坚持致富导向,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 |
3.2.4 教育扶贫持续发力,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
3.2.5“卓资模式”成效显着,破解健康扶贫难题 |
3.2.6 打好保障政策组合拳,社保兜底作用不断加强 |
3.3 内蒙古精准扶贫成效 |
3.3.1 贫困发生率显着下降 |
3.3.2 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
3.3.3 贫困农牧区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
四、个案研究: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精准扶贫主要政策举措 |
4.1 莫旗基本情况 |
4.2 莫旗精准扶贫政策举措 |
4.2.1 “四种四养”推动产业扶贫精准落地 |
4.2.2 基本医疗、商业补充、健康扶贫基金织牢健康扶贫网 |
4.2.3 坚守住房安全保障底线 |
4.2.4 重视控辍保学工作 |
4.2.5 做好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 |
4.2.6 推动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有效衔接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 |
4.4 主要制约因素 |
五、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举措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原因分析 |
5.1 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举措存在的问题不足 |
5.1.1 精准识贫要求落实不到位 |
5.1.2 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
5.1.3 金融扶贫的助力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
5.1.4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关注不足 |
5.1.5 教育扶贫同其他扶贫政策的协作度不高 |
5.1.6 健康扶贫存在吊高胃口的倾向 |
5.1.7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压力或持续放大 |
5.2 原因分析 |
5.2.1 政府主体落实政策有缺位 |
5.2.2 贫困户主体自主意识欠缺 |
5.2.3 社会参与不足 |
5.2.4 市场化程度低 |
5.2.5 发展基础条件差 |
六、完善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 |
6.1 坚持在乡村振兴的长远视角下谋划“后扶贫时代”工作 |
6.2 坚持生态发展、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业富农 |
6.3 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保证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
6.4 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
6.5 扶贫扶志,激发自主脱贫志气 |
6.6 用好绩效考核评估,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质量和效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NDVI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进展 |
1.2.2 NDVI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城市发展概况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数据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NDVI最大值合成法及均值法 |
3.2.2 趋势线分析法 |
3.2.3 差值法 |
3.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与残差法 |
3.2.5 时间稳定性分析 |
3.2.6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4 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
4.1 NDVI时间变化趋势 |
4.2 NDVI空间分布特征 |
4.3 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
4.4 植被时间稳定性分析 |
4.5 小结 |
5 NDVI影响因素分析 |
5.1 自然因素对NDVI的影响 |
5.1.1 气象因素(降水、气温)对NDVI的影响 |
5.1.2 地形对NDVI的影响 |
5.2 人为因素对NDVI的影响 |
5.2.1 土地利用对NDVI的影响 |
5.2.2 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范围界定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新中国成立前准格尔旗的煤炭业 |
(一)煤炭资源概况 |
(二)煤炭的开采与发展 |
二、建国以来准格尔旗的煤炭业—以准格尔煤田为例 |
(一)勘探阶段:1950-1980 |
(二)立项阶段:1980-1990 |
(三)转型发展:1990-2002 |
(四)历史经验 |
三、准格尔煤田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
(一)外来移民群体的在地化 |
(二)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三)污染与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6)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资本的定义和内涵 |
1.2.2 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
1.2.3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内涵 |
1.3 研究对象、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1.5 资料来源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 |
2.2.1 田园城市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2.4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2.2.5 博弈理论 |
3 内蒙古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 |
3.1 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
3.1.1 内蒙古特色小镇发展概况 |
3.1.2 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基本特点 |
3.2 内蒙古特色小镇分类 |
3.2.1 现代农牧型小镇 |
3.2.2 加工制造型小镇 |
3.2.3 文化旅游型小镇 |
3.2.4 商贸物流型小镇 |
3.2.5 延边型小镇 |
3.2.6 生态宜居型小镇 |
3.3 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主导产业不明确 |
3.3.2 产业发展水平低 |
3.3.3 产业发展缺乏企业支撑 |
3.3.4 特色资源挖掘程度低 |
3.4 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基本情况 |
3.4.1 资本需求分析 |
3.4.2 资本供给分析 |
3.4.3 资本支持存在的问题 |
4 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外部影响因素 |
4.1.1 政策因素 |
4.1.2 资金制约因素 |
4.2 内部影响因素 |
4.2.1 区位条件 |
4.2.2 资源禀赋 |
4.2.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4.2.4 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
4.2.5 投融资环境 |
5 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5.1 特色小镇建设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
5.1.1 特色小镇建设博弈模型建立 |
5.1.2 博弈模型均衡分析 |
5.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5.2.1 建设参与者策略组合 |
5.2.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类型 |
5.3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原则 |
5.3.1 明确建设主体,权责分明 |
5.3.2 突出地域特色,产业立镇 |
5.3.3 把握阶段特征,循序渐进 |
5.4 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5.4.1 现代农牧型小镇产业发展模式 |
5.4.2 加工制造型小镇产业发展模式 |
5.4.3 旅游型小镇产业发展模式 |
6 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建议 |
6.1 加强政府的引导、建设和监督 |
6.1.1 发挥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 |
6.1.2 加强产业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6.1.3 建立监督机制 |
6.2 实现市场化运作 |
6.2.1 提供差异化的资金支持 |
6.2.2 重视长期效益和企业超额收益 |
6.3 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6.3.1 明确建设主体 |
6.3.2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
6.3.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当地居民就业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内蒙古特色小镇建设基本情况 |
致谢 |
(7)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工作回顾 |
二、2019年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
(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
(五)深入推进创城工作,提升高质量发展承载力 |
(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
(8)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界定 |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
1.7.2 研究方法 |
1.8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3 分析方法 |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
3.3.4 工会组织概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
4.1 研究理论 |
4.1.1 工业区位理论 |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
5.1.1 研究区域 |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
5.4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
6.1 研究区域 |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
三、技术架构 |
四、建设方案 |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
(五)小结 |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战略管理发展脉络 |
1.4 分析工具 |
1.4.1 PEST分析 |
1.4.2 波特五力模型 |
1.4.3 SWOT分析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行业发展现状 |
2.1.1 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
2.1.2 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
2.1.3 乌兰察布市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
2.2 H担保公司发展历程 |
2.3 H担保公司组织结构 |
2.4 H担保公司发展现状 |
2.5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战略困惑 |
第三章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机遇威胁分析 |
3.3.1 机遇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组织资源分析 |
4.1.2 财务资源分析 |
4.1.3 人力资源分析 |
4.2 能力分析 |
4.2.1 风控能力分析 |
4.2.2 业务操作能力分析 |
4.2.3 业务发展能力分析 |
4.2.4 经营能力分析 |
4.3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优、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的战略选择 |
5.1 SWOT分析 |
5.1.1 SO战略 |
5.1.2 WO战略 |
5.1.3 ST战略 |
5.1.4 WT战略 |
5.2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战略选择 |
5.3 重点业务 |
第六章 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强化管理运营 |
6.1.1 加强对子公司管理 |
6.1.2 成立联合服务小组 |
6.2 加强风险防控 |
6.2.1 进一步完善担保业务操作细则 |
6.2.2 构建全面、可控的反担保体系 |
6.2.3 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
6.2.4 加强业务担保合作,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
6.2.5 加强保后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
6.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6.3.1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 |
6.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4 健全公司激励机制 |
6.4.1 目标激励 |
6.4.2 薪酬激励 |
6.4.3 精神激励 |
6.5 提升信息管理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波动及目标价格保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及评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3 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农产品价格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农产品价格风险概述 |
2.1.2 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 |
2.2 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内涵 |
2.2.1 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概念 |
2.2.2 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的区别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蛛网模型理论 |
2.3.2 可保风险理论 |
3 内蒙古马铃薯离地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3.1 数据选取 |
3.2 研究方法 |
3.2.1 Censusx12季节调整法 |
3.2.2 H-P滤波模型 |
3.3 内蒙古马铃薯离地价格波动的分解 |
3.3.1 长期趋势波动及其原因分析 |
3.3.2 周期性波动及其原因分析 |
3.3.3 季节性波动及其原因分析 |
3.3.4 随机性波动及其原因分析 |
3.4 结论 |
4 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
4.1 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4.1.1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 |
4.1.2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变化 |
4.1.3 内蒙古马铃薯产量的变化 |
4.1.4 内蒙古马铃薯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化 |
4.2 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情况 |
4.2.1 保险试点的基本特征 |
4.2.2 保险试点的承保理赔情况 |
4.2.3 保险试点取得的成效 |
4.3 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弥补农户损失的作用研究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投保农户的个体特征 |
4.3.3 投保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特征 |
4.3.4 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弥补农户损失的程度 |
4.3.5 农户未投保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的原因分析 |
4.4 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存在的问题 |
4.4.1 基于政府层面 |
4.4.2 基于保险公司层面 |
5 马铃薯目标价格的可预测性:基于ARMA模型 |
5.1 模型平稳性识别 |
5.2 模型的构建 |
5.3 模型的预测 |
5.4 模型的结论 |
6 内蒙古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基于政府层面 |
6.1.1 完善立法,规范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工作体系 |
6.1.2 将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纳入自治区财政补贴 |
6.1.3 构建马铃薯价格信息获取平台,设置价格监测点 |
6.2 基于保险公司层面 |
6.2.1 放宽对承保对象的条件限制,使更多农户参与其中 |
6.2.2 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农户对目标价格保险的认识 |
6.2.3 区分保险产量档次,满足不同种植户的投保需求 |
6.2.4 利用马铃薯价格的可预测性,完善目标价格设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丰镇市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城镇经济带绿色发展调查评价研究[D]. 史培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内蒙古凉城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与转包问题实证研究[D]. 吴振华. 西北大学, 2021
- [3]内蒙古精准扶贫政策举措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D]. 张哲.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北方农牧交错带生长季NDVI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以2000-2015年乌兰察布市为例[D]. 李建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D]. 刘田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资本视角下内蒙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姚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7]政府工作报告[N]. 费东斌. 乌兰察布日报, 2019
- [8]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9]乌兰察布H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雯.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内蒙古马铃薯价格波动及目标价格保险研究[D]. 吴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