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第二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与实践

郧西第二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与实践

一、云锡二小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孙甄壕[1](2016)在《小学唱歌教学的问题研究 ——以寿光市XX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有关于唱歌教学问题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教育改革一直是近年来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中的音乐课程,逐渐由不被重视发展到现在越来越被关注。尤其是唱歌教学作为音乐学习中基础、有效的手段,关系到一个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都要具备非常重要的培养途径的教学学科,因此本研究总结与反思唱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及意见和建议研究,促进唱歌教学的有效进行。本文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实际调查研究以及结果分析评价部分。理论研究阶段,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为后续的实际调查研究提供了方向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都从不同的教育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是关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小学唱歌教学的问题研究,也是小学音乐课唱歌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教育改革一直是近年来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中的音乐课程,逐渐由不太受重视到越来越值得关注,并关系到中高考素质评价的良好发展。这是一个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唱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与策略,推进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还对在课程标准中应该得到的教学要求进行了研究。在实际调查部分,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对山东省寿光市XX学校的唱歌教学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包括唱歌教学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设备以及师资队伍和学生对于唱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调查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路径。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对山东省寿光市XX学校的唱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高翔[2](2012)在《“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 ——以西藏藏剧团为例》文中提出“觉木隆”职业藏戏,是西藏蓝面具藏戏中颇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也是以区域特性为其特征的民俗戏曲艺术。“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唱腔音乐高昂、明朗、刚劲而又婉转,其内容丰富生动,语言朴实、真切而感人。它代表了西藏百姓的心声,是西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乡土民俗艺术结合的产物。本文“‘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民族音乐学、民俗学、音乐民族志、民族地方志等研究方法,对“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份:一、西藏的历史文化及藏戏背景。这部份从西藏地理和社会发展,西藏独具特色的宗教,藏戏的形成发展及藏戏演出的主要习俗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形成与传承。这部份概述了“觉木隆”职业藏戏的戏艺历程,包括“觉木隆”民间职业藏戏的发展状况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发展状况,以及“觉木隆”职业藏戏班社名伶传记。还阐述了“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传承与发展,包括“觉木隆”职业藏戏培训组织与“觉木隆”职业藏戏的演艺戏场等;三、“觉木隆”职业藏戏表演综艺程式。这部分包括有“觉木隆”职业藏戏表艺概述,“觉木隆”职业藏戏角色类型与演表程式,“觉木隆”职业藏戏综艺舞美,“觉木隆”职业藏戏传统剧目内容要述;四、“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探析。这一章是论文主要论述的部分,它包括“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分析及乐队,“觉木隆”职业藏戏名伶传统戏段音乐探析,对各名家演唱的艺术风格、音乐形态及“觉木隆”职业藏戏与“觉木隆”民间业余藏戏演出形式作详细的论述;在学习“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的过程中,从民族音乐学、戏曲学的理论角度对其唱腔音乐的曲调类型作以探究,并提出我个人的观点:由藏戏大师米玛强村、扎西顿珠等首创的说唱风唱腔[谐玛当木朗达]、歌戏混合唱腔[谐玛朗达]以及悲调的[觉鲁朗达]等“觉木隆”职业藏戏的特有唱腔,不仅唱出了“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名家风范,同时也开辟出“觉木隆”职业藏戏的特色唱腔——藏戏“腔种”,成为“觉木隆”职业藏戏别于西藏民间业余藏戏的一种标志。五、“觉木隆”职业藏戏文化诠释,这部分包括“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娱乐功能,社会群体协和功能,审美取向功能以及诠释了“觉木隆”职业藏戏宗教思想和世俗观念。结语中阐述了“觉木隆”职业藏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民间职业戏班走向专业剧团;“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人文意义和文化艺术价值;“觉木隆”职业藏戏面临的生存危机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传承与保护。本文期望对“觉木隆”职业藏戏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艺术形式予以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考证和研究,通过实证展示出“觉木隆”职业藏戏在当地民间生活中,作为民俗戏曲文化所包涵的民风民俗及其社会功能。

胡燕[3](2012)在《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宜兴紫砂在工业化、市场化的大潮中逆流而上,独树一帜,成为传统手工艺的优秀代表,活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与国际舞台上,但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以技术与社会整体演进的理论视角,将宜兴紫砂置于宜兴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归纳总结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文化传承过程,分析其发展动因,探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宜兴紫砂活态传承的发展对策。从而唤起人们对宜兴紫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的关注与参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我国悠久的科技文化遗产做出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论文以新技术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对宜兴紫砂这一具有地方性文化传承特点,材料纯正、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及相关技术文化传承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宜兴紫砂的物质与精神的传递、继承与延续。并在当下宜兴紫砂传承人与技术为主体生活的活跃文化空间内,通过宜兴紫砂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活态传承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本文第一章概述了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来考察宜兴特有的紫砂文化生产活动,揭示地方性特点赋予宜兴紫砂的文化内涵;第二章至第七章采用科技史中外史、内史、人物史三维度立体研究方法,以研究宜兴紫砂外史为背景,重点对宜兴紫砂技术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按照宜兴紫砂技术发展的标志性特点,将其划分为萌芽——日用品中脱颖而出,初创——支术体系创立,发展——工艺错彩镂金,繁荣——诗书画印刻融入,拓展——仿古与创新兼备,鼎盛与瓶颈——专业科技渗透等六个历史时期,同时将宜兴紫砂代表人物与技术创新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传承过程的叙述中;第八章剖析了独特的地理位置、代表性人物与丰富的技术内涵、历史的社会需求、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等影响宜兴紫砂的发展动因,及其在宜兴紫砂发展历史中的积极作用;第九章分析了市场经济下活态传承面临的瓶颈与机遇,阐述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宜兴紫砂主体的延续与变异,技术传承模式的变化。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人到法人活态传承主体的演变与自然人时代至法人时代的技术转型中,由于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的缺乏,文化传承意识的贫乏,融资难,政策支持不力,严重影响了宜兴紫砂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政策与文化的引导,改变技术传承方式,形成企业家、传承人与消费者文化自觉,连续有序地传承宜兴紫砂技术与文化,是对宜兴紫砂活态传承的挑战;第十章提出以营造有利活态传承的社会环境,构建有助活态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以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与经营模式,塑造以活态传承的人文氛围为内容的市场经济下宜兴紫砂活态传承的发展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拓展了宜兴紫砂的历史源头,将其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农耕生活的开始,科学合理并符合客观实际地贯通了宜兴紫砂的发展历史,在尊重宜兴紫砂工艺与文化传承历史的前提下,从更深的经济社会层面、更广的文化视野来梳理宜兴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厘清了宜兴紫砂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二是系统地以技术与社会整体演进的视角,从宜兴紫砂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分析宜兴紫砂技术发展的原因,梳理社会需求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其发展的影响。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创建以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具有宜兴地方性的紫砂手工技术与文化内涵为内容的宜兴紫砂活态传承路径,其目的直指宜兴紫砂品牌的未来发展。三是提出了市场经济下宜兴紫砂在政府政策、人才培养、技术与组织创新及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活态传承的发展策略。

王丰[4](2010)在《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艺术教育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是推进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本文以历史方法论作为基本工具,借鉴制度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方法对六十年的艺术教育进行了纵向的爬梳,以期在宏观上展示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及其基本趋向,并为当前的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教训和价值坐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艺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两个方面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艺术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厘定,探析当前艺术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获得对艺术教育领域的基本把握,最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等问题。第二章探析建国后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确立问题(新中国建国前——1957年),本章回溯了建国前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基础,即社会化职业艺术教育传统和政治化专业艺术教育传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定型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苏式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现艺术教育的国家化而得以确立的,并对苏式教育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讨论了艺术教育的动荡发展阶段(1958——1976),分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即造成了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瓦解和中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挫折,并对最终导致的艺术教育的异化——“军管”模式和教学思想的政治极端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探讨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振兴(1977——1985),本章回顾了艺术教育中高校艺术教育和中等艺术教育恢复的艰难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研究了艺术教育领导体制的变革和新立问题,以及艺术教育改革启动初期的基本情况。第五章是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与拓展(1986——2000)的分析,本章分析了改革以来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包括教育规模、教学设施设备的快速发展,并对这一时期艺术教育体制中教学评估体系改革、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是探讨艺术教育的改革与转型问题(2001——2009),本章主要是对新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制度性分析,也对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并对当前艺术教育的规模和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第七章是对整个建国六十年来艺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对六十年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期、总体性特点进行了基本梳理和评价,并对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抽象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进行了趋势展望。通过这七章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还原新中国艺术教育六十年的基本重大史实,展示艺术教育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并力图通过纵横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探寻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总体性特点,为艺术教育的当前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郭怀国,刘芳,姚丽萍[5](2000)在《云锡二小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

云锡一中[6](2000)在《多种模式灵活办学 普教职教协调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云锡二小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锡二小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唱歌教学的问题研究 ——以寿光市X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法
        1.4.3 分析法
    1.5 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唱歌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学唱歌教学
        2.1.2 音准
        2.1.3 声音训练
        2.1.4 节奏
    2.2 课程标准与表现视域——唱歌教学
        2.2.1 唱歌教学的性质与三维目标
        2.2.2 唱歌教学分段目标
    2.3 分学段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2.3.1 一到二年级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2.3.2 三到六年级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寿光市XX学校唱歌教学现状调查
    3.1 寿光市XX学校唱歌教学情况
    3.2 寿光市XX学校唱歌教学问卷调查(详见附录)
        3.2.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2.2 学生调查问卷的回收和统计
        3.2.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寿光市XX学校唱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小学唱歌的音不准
        3.3.2 小学唱歌教学的音乐和表达
第四章 寿光市XX学校唱歌教学问题解决之策略
    4.1 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4.1.1 音乐教师对学生使用歌唱声音的专业素质
        4.1.2 学生变声期的声音训练
        4.1.3 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调整
        4.1.4 唱歌教学效果的评价
        4.1.5 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的软环境
        4.1.6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4.2 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内容
    4.3 加强小学唱歌教学的有效唱歌教学
    4.4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唱歌活动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果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 ——以西藏藏剧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西藏的历史文化及藏戏背景
    第一节 西藏地理及社会发展
        一、西藏的地理环境
        二、西藏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西藏独具特色的宗教
        一、西藏苯教
        二、佛教
        三、佛苯共存
    第三节 藏戏的形成、发展及习俗
        一、藏戏系统
        二、藏戏形成的因素
        三、藏戏的形成与发展
        四、藏戏演出的主要习俗
    注释
第二章 “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形成与传承
    第一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戏艺历程
        一、“觉木隆”民间职业藏戏发展状况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发展状况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班社名伶传记
    第二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传承与发展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培训组织
        二、中国戏剧家协会西藏分会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演艺戏场
        四、西藏藏戏文物古迹与“觉木隆”职业藏戏谚语、歌谣
    注释
第三章 “觉木隆”职业藏戏表演综艺程式
    第一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表艺概述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的艺表范式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写意风与写实风表作
        三、藏族民间歌舞与职业藏戏的融合
        四、“觉木隆”职业藏戏的抒情性
        五、“觉木隆”职业藏戏表演的灵活性
    第二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角色类型与演表程式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角色沿革与类型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身段与作打
    第三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综艺舞美
        一、藏戏舞美沿革及“觉木隆”职业藏戏舞美简述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面具类型及化妆造型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戏装行头
        四、“觉木隆”职业藏戏道具及布景灯光
    第四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传统剧目内容要述
        一、西藏传统藏戏的剧目构成形式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代表剧目要述
    注释
第四章 “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探析
    第一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分析及乐队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唱腔音乐综艺阐释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各类唱腔结构功用分析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乐队简述
    第二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名伶传统戏段音乐探析
        一、班典旺久的[达仁朗达]分析(见下文藏剧团《朗萨雯蚌》剧中唱段分析)
        二、阿旺顿珠的[达珍朗达]分析
        三、次仁拉姆的[谐玛朗达]分析
        四、班典旺久的[谐玛当木朗达]分析
        五、梅朵的[觉鲁朗达]分析
        六、阿玛西洛的[达珍朗达]分析
    第三节 民间业余“觉木隆”藏戏剧目与“觉木隆”职业藏戏剧目比较分析
        一、民间业余“觉木隆”藏戏与“觉木隆”职业藏戏《朗萨雯蚌》—剧各场次表演的剧情内容比较分析
        二、民间业余“觉木隆”藏戏与“觉木隆”职业藏戏《朗萨雯蚌》—剧演出场地与场次的比较分析
        三、民间业余“觉木隆”藏戏与“觉木隆”职业藏戏《朗萨雯蚌》—剧舞美、服装、化妆等的比较分析
        四、民间业余“觉木隆”藏戏与“觉木隆”职业藏戏《朗萨雯蚌》—剧音乐的比较分析
    注释
第五章 “觉木隆”职业藏戏文化诠释
    第一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文化涵义诠释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娱乐功能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群体协和功能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审美取向功能
    第二节 “觉木隆”职业藏戏宗教及世俗涵义诠释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的宗教性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世俗性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
    注释
结语 “觉木隆”职业藏戏发展的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一、“觉木隆”职业藏戏由封闭走向开放展开横向的艺术交流
    二、“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人文意义和价值
    三、“觉木隆”职业藏戏面临的生存危机
    四、“觉木隆”职业藏戏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概念界定
    四、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背景
    第二节 技术渊源
    第三节 肇始人物
    第四节 发展历史分期
第二章 萌芽——日用品中脱颖而出(16世纪以前)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技术萌芽
    第三节 代表人物及创新
第三章 初创——技术体系创立(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中期)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基本工艺和技术规范的形成
    第三节 代表人物及创新
第四章 发展——工艺错彩镂金(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期)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宫廷御用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代表人物及创新
第五章 繁荣——诗书画印刻融入(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期)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文人介入中技术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 代表人物及创新
第六章 拓展——仿古与创新兼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商号垄断下技术的变迁
    第三节 代表人物及创新
第七章 鼎盛与瓶颈——专业科技渗透(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
    第一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的演变
    第三节 代表人物及创新
第八章 宜兴紫砂发展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因素
    第二节 代表性人物及技术发展内在因素
    第三节 社会需求因素
    第四节 传统文化因素
第九章 市场经济下宜兴紫砂活态传承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活态传承面临的瓶颈与机遇
    第二节 活态传承主体的延续与变异:自然人与法人
    第三节 技术活态传承模式的变化: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
    第四节 宜兴紫砂文化传承路径的选择——文化自觉
第十章 市场经济下宜兴紫砂活态传承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营造有利活态传承的社会环境: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第二节 构建有助活态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节 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节 活态传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支撑:教学科研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致谢

(4)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一) 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
        (二) 专业艺术教育、职业艺术教育和通识艺术教育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艺术化生活的时代需求
        (二) 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三) 艺术学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 艺术教育学研究
        (二) 专业性艺术教育研究
        (三) 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四) 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五)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六) 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七) 对国外艺术教育的介绍与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 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
        (三) 国家和区域艺术教育研究
        (四) 艺术教育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义研究
        (五) 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课程计划和教学手段方式研究
        (六) 其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 基本思路
        (二) 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定型(新中国建国前——1957)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前的中国艺术教育传统
        一、社会化职业艺术教育传统
        (一) 学校职业教育模式
        (二) 传统师徒教育模式
        二、政治化专业艺术教育传统
        (一) 苏区艺术教育的起步
        (二) 边区、解放区艺术教育的拓展
        (三) 边区专业艺术教育——延安鲁迅艺术院
    第二节 新中国建国初苏式艺术教育模式的定型
        一、苏式教育模式的过程与特点
        (一) 苏联教育计划集权模式的形成
        (二) 苏式计划集权模式与英、美等国的比较
        二、苏式教育模式的定型
        (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艺术教育机构的国有化改造
        (二) 中央集权式领导体制的确立
        (三) 党委领导的科层制管理体系的建立
        (四) 苏式教学体系的引入和主流化
        (五) 院系调整与苏式模式的确立
第三章 艺术教育的动荡与挫折(1958——1976)
    第一节 "大跃进"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大跃进"时期政治倾向对艺术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二) "八字方针"的提出重新激活了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
        (三) 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规范化
        二、大跃进时期艺术教育的反思
        (一) 要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 艺术教育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艺术院校的影响
        一、"文化大革命"与艺术工具性理论的高涨
        (一) 艺术作为高度政治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 艺术表现形式下的领袖主义、英雄主义
        二、艺术教育体系的瓦解
        (一) 教学秩序的混乱
        (二) 教师遭到严重打击和迫害
    第三节 艺术教育模式的"异化"
        一、"五七艺校"的出现
        (一) "中央五七艺术学校"
        (二) "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二、"军管"模式的出现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
        (一) 必须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 艺术教育发展要与实际相结合
        (三) 解放思想,以人为本
第四章 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振兴(1977——1985)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艰难恢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恢复
        (一) 艺术教育事业体系的恢复
        (二) 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建
        (三) 科研机构的恢复与建立
        二、艺术教育恢复的途径
        (一) 各界的呼吁及领导的关注
        (二) 各种政策、文件的制订与出台
        (三) 全国各类艺术教育调整座谈会的召开
    第二节 艺术教育恢复的多样化
        一、教学体系的重新调整
        (一) 各艺术院校专业、学制的调整
        (二) 师资力量的扩充
        (三) 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充实
        二、艺术教学的改革
        (一) "学年学分制"的推行
        (二) 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 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计划的调整
        三、业余和地方艺术教育的兴起
        (一) 业余艺术教育的起步
        (二) 地方艺术教育兴起
    第三节 师范学校艺术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一、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开设
        二、师范院校艺术课程的设置
        (一) 教学计划的颁布
        (二) 课程的设置
第五章 艺术教育的改革与拓展(1986-2000)
    第一节 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规模的发展
        (二) 教学设施设备的扩充
        二、中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规模的发展
        (二) 教学场所、设施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艺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
        一、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一)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改革的历史回顾
        (二) 高等艺术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改革
        (三) 中等艺术教育体系评估
        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一) 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材建设
        (二) 中等艺术学校教学体系改革
第六章 艺术教育的改革与转型(2001-2009)
    第一节 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世纪之交的国家高教体制改革
        二、文化部部属高校的划转
    第二节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专科层次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一) 高等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背景
        (二) 专科层次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三) 专科层次艺术学校发展案例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规模与特色
        (一) 职业艺术教育的规模
        (二) 职业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三节 艺术教育的规模与效率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规模扩张与问题
        (一) 市场导向下的规模扩张
        (二) 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艺术中等学校的萎缩与问题
        (一) 艺术中等招生规模的持续萎缩
        (二) 艺术中专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第七章 余论: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六十年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回顾
        一、发展阶段分期
        二、总体性特点
    第二节 对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反思
        一、基本经验
        二、趋势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云锡二小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唱歌教学的问题研究 ——以寿光市XX学校为例[D]. 孙甄壕.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2]“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 ——以西藏藏剧团为例[D]. 高翔.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3]宜兴紫砂发展历史及活态传承研究[D]. 胡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4]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 王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5]云锡二小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J]. 郭怀国,刘芳,姚丽萍. 民族艺术研究, 2000(S1)
  • [6]多种模式灵活办学 普教职教协调发展[J]. 云锡一中. 民族艺术研究, 2000(S1)

标签:;  ;  ;  ;  ;  

郧西第二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