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于丽春[1](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认为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邱琳[2](2020)在《基于共享服务的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业务类型的增加,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在不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不仅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也导致集团公司对下属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度减弱,因此不少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尝试共享服务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在财务领域,该模式催生出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工作原理是将各类基础财务业务集中起来按标准化流程进行统一处理,以降低不同地区处理同类业务的工作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企业集团下属分公司对于同类财务活动的处理流程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为了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运行,需要对企业现有的各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本文以X集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X集团当前财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审批环节冗长、报销进度无实时反馈、预付款核销不规范、税务管理流程混乱以及多环节手工处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重新设计了员工费用报销、采购应付账款、销售应收账款、资金管理、税务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财务流程,使得再造后的财务流程能实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管理目标。并且提出了变革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改善企业硬件条件这五项措施,以保障再造后的财务流程顺利运行。最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的研究有助于X集团加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度,有助于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也为其他大型国有企业引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展财务流程再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鹤馨[3](2020)在《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进程加快,各行业公司迎来了新的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财务共享管理体系作为公司智能转型的关键步骤,是收集处理、处理数据、应用数据的主力部门,也是能够进一步支持内外衔接、上下游打通最容易切入的系统环节。有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500强企业已经全部建设完成了财务共享中心。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政策大力支持财务共享的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也为财务共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革新动力,因此,国内财务共享中心在近几年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对大多数公司引入财务共享管理体系的诉求而言,是通过应用多种技术将财务共享中心打造成高级数据应用中心,进一步实现业务前倾、战略支持的功能,作为财务共享中心建立后主要的发展方向。但财务共享集中不仅是价值同时也会是风险,但关于公司在实施财务共享过程中潜在风险问题却很少被关注,因此在现阶段对财务共享运营的研究过程中,对如何针对财务共享开展必要的风险识别、评价、防范研究工作以期达到建设适应新时代安全智慧财务共享的新愿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以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为研究对象,从风险评价的角度出发,沿着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的思路,对风险问题进行评风险评价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从财务共享和风险评价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含义进行界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现阶段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建设成果和现有问题;其次是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对BJ保险公司实施财务共享进行风险识别,并分析其风险后果,利用问卷调查对BJ保险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排序,分析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的相关度等相关综合风险评价;最后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针对不同风险类别精准提出风险防控对策,为同行业保险公司提供参考。
冯湘玉[4](2020)在《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零售行业规模不断增大,国务院向众多零售企业提出了增强发展力的意见,其中包括鼓励零售企业推动管理体制变革、运营管理数据化、强化供应链、支持信息共享等方式;并且自我国对外资企业加大优惠待遇后,外资零售企业开始进军国内零售市场,与国内零售企业共享市场份额,因此国内零售企业也在扩大经营业务范围,增加经营业务种类,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全国范围的门店数量与子公司增加,传统财务管理的属地原则导致零售企业的人力成本过剩,重复性工作较多,增大了企业财务管理压力,为了提升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大多数零售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势在必行。本文基于财务共享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与扁平化管理理论,以XY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案例,采用对比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对组织架构、各类业务处理流程等内容进行研究,发现XY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存的问题,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本文认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当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使各财务业务流程达到最大力度的协同融合,不要让单个业务流程独立于财务体系之外;在精进内部审计监控流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对账程序,帮助企业规避内外部风险;为了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产生更高的绩效,集团可以通过优化人员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提供增强人员素质的平台、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式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本文希望通过探讨XY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分析其中存在的益处与问题,丰富当下零售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现有研究。
周梦迪[5](2020)在《华为业财融合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惯例观的视角》文中提出当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和商业发展。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组织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如何在动荡复杂的环境当中发展壮大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迈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我国不少企业开启了国际化进程,企业业务规模日益扩大,这一变化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活动是企业开展业务运作的重要职能支撑,随着环境变化和业务扩张,传统的基础会计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急需财务进行转型升级,与业务走向协同发展,因此,业财融合成为当今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尤其对于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来说,业财融合也是集团实现有效监督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基于组织惯例观的视角,以大型民营跨国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企业如何开展业财融合以适应战略推进和业务发展的需求。本文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基于案例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择世界一流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华为公司业财融合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华为是一家以通信基础设施制造为主业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华为主动求变,开展财务变革,持续更新财务运作惯例,推动业务和财务走向融合,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从组织惯例演化的视角对华为财务变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华为业财融合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为我国企业实施业财融合提供借鉴经验。通过深入研究,本文获得以下结论:(1)华为业财融合过程具有清晰的演化路径,从纵向上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核算、报告与远程监督”后向统一集中化的财务运作惯例,传统会计向共享财务转型升级,业务与财务走向初步融合;第二阶段形成“预算管理、决策支撑与近距离监督”前向精细集成化的财务运作惯例,传统会计向共享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转型,业务与财务走向正式融合;第三阶段形成“全方位监督控制”协同一体化的财务运作惯例,集三位于一体的财务持续发挥价值整合作用,业务与财务走向高度融合。(2)从横向上看,业财融合纵向演化的每一阶段都包括形式融合和实质融合两个递进的过程,形式融合是具体融合措施,实质融合是达成的融合效果。动态财务能力是华为开展形式融合与实现实质融合的动力机制。从作用机理来看,动态财务能力具体分为两级作用力,一级作用力是动态财务能力直接作用于形式融合层面的能力,由适应吸收力和整合重构力发挥驱动作用,通过跨界搜索、组织学习和整合资源开展业财形式融合,实现财务运作惯例的更新;二级作用力是动态财务能力间接作用于实质融合层面的能力,由环境感知力和快速反应力发挥驱动作用,更新后的财务运作惯例能够增强财务的环境感知力和快速反应力,以此促进财务转型和财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业务进一步发展,实现业财实质融合。本文基于组织惯例的视角对华为财务变革过程展开研究,剖析华为开展财务变革的具体方式和措施,进一步丰富了业财融合的过程研究,为大型集团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如何进推动业财融合提供了参考范式。同时,本文按照纵向演化和横向跃迁两个角度对业财融合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并总结归纳业财融合过程中财务运作惯例的演化方向和业财融合横向跃迁中的动力机制,为学者开展组织惯例变革性的研究和动态财务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较为新颖的思路。
戚彩云[6](2020)在《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活动频繁,企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集团公司。他们规模庞大,在全国甚至全球都设有分支机构,且组织机构繁杂,管理层级众多,财务问题突出:如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分支机构规章制度不统一,集团管控难度大等。当代社会除了传统的产品竞争之外,还有服务竞争、品质竞争、管理竞争等。财务管理在公司治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财务部门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管理部门,也应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可以从财务管理入手,加快财务转型升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全球各地的实践表明,实行财务共享模式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本文以TT公司为案例公司,基于公司降本增效的发展目标,探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本文通过对TT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找到了财务部门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并着手为TT公司设计构建方案,针对组织结构、流程管理、信息化平台以及人力资源这四个关键环节进行规划,并提出了后续的实施保障措施。本文构建了 TT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解决了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以及构建后怎样实施落地等问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实现企业财务工作的集中,并统一财务核算的标准,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在规模经济的推动下,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效率。现如今,财务共享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与采用。运用财务共享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集团企业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并使得其他财务人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与业财融合工作中去。本文结合TT公司的案例,期望能为同行业类似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朱婷[7](2020)在《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流程银行带来的优化运营管理效果的启发之下,自21世纪初开始,我国包括农商行银行在内的各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开启了建设流程银行的探索之旅,并颇具成效,显着地推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改革和银行业的高效发展。“流程银行”意味着银行的经营运作模式由传统的“部门管理”转变成以客户服务和价值创造为中心的“流程化管理”。这种全新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对整个银行的运营和管理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流程银行使得银行的业务处理流程化、集约化、规模化、效率化、风险合规化,但它的建设对商业银行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银行需要对传统的业务形式、组织架构、运营模式,风险管控,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颠覆性的调整,势必给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各种影响。流程银行建设以及与之配套其他各方面的变革均离不开“人”的主导和全方位的支撑,故人力资源管理在流程银行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M农商行,作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员工学历和能力水平低、人力资源管理作用长期不受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满足流程银行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流程银行的发展。本文在国内外流程银行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现状的背景下,以流程银行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从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现状和目标出发,运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法,考察并分析流程银行建设给M农商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在组织架构、部门设置、岗位设计、人员配置、人务管理和外部组织形式方面的变化和影响。通过总结归纳M农商行进行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服务流程银行建设及发展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缺乏与流程银行建设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及优化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管理制度和环境。本文分别从战略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提出M农商行应对这些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以确保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顺利开展,帮助M农商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效率、综合实力和行业竞争力。同时,望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张煜玉[8](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运营管理改革之路 ——以工行Z支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银行业在运营效率、运营成本、客户满意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流程设计、运行效率、运行质量、运行范围等方面。随着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领先的国际商业银行运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流程再造、综合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业务数据中心,实现专业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持续运营,显着提升竞争力。由于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创新,客户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更新和重复。这彻底改变了传统行业在金融服务和运营模式方面的经验。新的运营模式具有可扩展性,为金融服务开辟了新的便捷渠道,拓展了金融服务目标,以有限的资金募集了众多不同的客户。本文重点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运营管理改革之路,并以工行Z支行为例展开案例研究。首先是对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进行阐述,分析案例资料的搜集过程等,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说明,综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的总结。然后对案例内容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工商银行与Z支行进行运营管理改革的历程,并总结运营管理改革取得的成绩,包括材料和流程得到相应的简化,员工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分析了Z支行在改革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银行员工一人多职导致的权责界线模糊,流程标准化执行的不彻底使得不同网点的具体行为存在差异。最后案例分析部分,结合相关问题,并且运用运营管理的理论,探讨数字化运营管理的过程,对于工商银行Z支行进行数字化运营管理的原因、阶段、特征和成效等进行具体分析,人工服务渠道得到精简,工作性质实现了优化,并且扩充自助服务渠道,将服务与营销相结合,解决相关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体验。
盛誉[9](2020)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房地产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而行业红利过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使得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重视资源整合而忽视内部管理,阻碍了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急需通过调整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充分整合和有效运用企业资源,在重新审视和确定企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及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完成深层次的竞争力构建。本文研究旨在通过信息化的扁平管理,使得企业能够逐步调动下属公司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整体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的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目前房地产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其次,通过介绍国内外先进房地产开发企业案例及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手段,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组织模式运行方式及流程管理方面的借鉴性启发。随后,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变革内外部的特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根据企业价值定位和责任定位确立集团总部在整个企业中的角色,在遵循权责清晰原则、管理程度与价值链匹配原则、制度至上原则、渐进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集团总部组织框架;二是基于“互联网+”理念和信息化管理提出变革后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优化的建议,同时完善企业的监控机制和价值链;三是在确立流程优化原则的基础上,基于扁平化的理念对企业流程进行再造,并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流程管理系统。
杨小林[10](2019)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战略被推进到国家战略层面,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智能化、数据化、互联化深入企业运营管理各个层面。外部客户需求由性价比转向个性化,企业业务流程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表现了新的特征,需要新一轮的重组来实现与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的的匹配打造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对可控因素进行剖析,提高“3C”环境下业务流程重组能更好地适配企业运营状况,实现IT与OT整合的优化。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的方式构建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人员因素、信息技术、内部资源、外部协助八个维度的业务流程影响因素的模型,再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业务流程重组实施情景、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共收到有效问卷301份,再通过SPSS、AMO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信度与效度分析、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路径分析、验证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得出结论:(1)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主要业务流程影响性因素重视程度顺序为人员因素、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外部协助、信息技术。(2)八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层次关系为,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员因素为第四层的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因素,以第三层内部资源为重组对象,在第二层外部协助的引导下,达到第一层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匹配。(3)业务流程重组执行方式要以解决企业问题或最大直接效益表现为导向。
二、企业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三)协同学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
(一)目标不一致 |
(二)行动不一致 |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一)政治维度 |
(二)经济维度 |
(三)社会维度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一)组织载体 |
(二)运行前提 |
(三)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
(一)合作需求 |
(二)合作困境 |
(三)生成逻辑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共享服务的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共享服务、财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综述 |
2.1 共享服务概述 |
2.1.1 共享服务的概念 |
2.1.2 共享服务的分类 |
2.1.3 共享服务的特征 |
2.2 财务流程与流程再造概述 |
2.2.1 财务流程的概念 |
2.2.2 流程再造的概念 |
2.2.3 财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
2.3 相关理论 |
2.3.1 扁平化管理理论 |
2.3.2 规模经济理论 |
2.3.3 资源整合理论 |
3 X集团财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X集团企业概况 |
3.2 X集团财务管理与工作流程现状 |
3.2.1 X集团财务工作组织架构 |
3.2.2 员工费用报销流程现状 |
3.2.3 采购应付账款流程现状 |
3.2.4 销售应收账款流程现状 |
3.2.5 资金管理流程现状 |
3.2.6 税务管理流程现状 |
3.2.7 资产管理流程现状 |
3.3 X集团财务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员工费用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2 采购应付账款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3 销售应收账款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4 资金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5 税务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6 资产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
3.3.7 预算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
3.4 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
3.4.1 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集团的发展需求 |
3.4.2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
3.4.3 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控力度 |
4 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方案设计 |
4.1 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目标和原则 |
4.1.1 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目标 |
4.1.2 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原则 |
4.2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4.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思路 |
4.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
4.3 财务流程的再造 |
4.3.1 员工费用报销流程的再造 |
4.3.2 采购应付账款流程的再造 |
4.3.3 销售应收账款流程的再造 |
4.3.4 资金管理流程的再造 |
4.3.5 税务管理流程的再造 |
4.3.6 资产管理流程的再造 |
4.3.7 预算管理流程的再造 |
5 基于共享服务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保障措施 |
5.1 变革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
5.1.1 变革组织结构 |
5.1.2 变革企业文化 |
5.2 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
5.2.1 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
5.2.2 建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反馈机制 |
5.3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
5.4 改善企业硬件条件 |
5.4.1 系统支持 |
5.4.2 数据库准备 |
5.4.3 网络通讯准备 |
6 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效果评价 |
6.1 问卷调查设计 |
6.2 问卷收发与数据统计 |
6.3 问卷调查结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3)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风险管理概念和理论发展 |
2.1.1 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 |
2.2 财务共享概念和理论基础 |
2.2.1 财务共享相关概念 |
2.2.2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 |
2.3 财务共享风险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2.3.1 财务共享风险的内涵 |
2.3.2 财务共享风险的特征 |
2.3.3 财务共享风险评价研究方法理论 |
第三章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 |
3.1 BJ保险公司经营概况 |
3.2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的实施情况 |
3.2.1 BJ保险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战略背景 |
3.2.2 BJ保险公司实施财务共享必要性 |
3.2.3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 |
3.2.4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实施现状 |
3.3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过程 |
3.3.1 财务共享目标的选定 |
3.3.2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及选择 |
3.4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识别结果 |
3.4.1 战略规划变革风险 |
3.4.2 组织管理变革风险 |
3.4.3 人员变革风险 |
3.4.4 流程变革风险 |
3.4.5 信息系统建设风险 |
3.4.6 合规运营管理风险 |
3.5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的风险后果 |
第四章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 |
4.1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风险指标确定原则 |
4.1.2 风险评价方法与选用 |
4.1.3 财务共享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基于问卷调查的风险指标权重赋值 |
4.2.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
4.2.3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4.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4.3.1 整体信度分析 |
4.3.2 各个变量信度分析 |
4.4 基于因子分析的风险类别划分过程 |
4.5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指标描述性分析 |
4.5.1 财务共享风险变量(变量因子)的排序与分析 |
4.5.2 财务共享风险指标和风险后果描述性分析 |
4.6 风险因子与风险后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评价结果分析与应对 |
5.1 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5.2 财务共享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
5.2.1 战略变革风险应对措施 |
5.2.2 组织管理变革风险应对措施 |
5.2.3 人员变革风险应对措施 |
5.2.4 流程变革风险应对措施 |
5.2.5 系统建设变革风险应对措施 |
5.2.6 合规运营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2.1.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及特点 |
2.1.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及作用 |
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1 流程再造的概念 |
2.2.2 流程再造的变革 |
2.3 扁平化管理理论 |
2.3.1 扁平化管理的概念 |
2.3.2 扁平化管理的特征 |
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相关概述 |
3.1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影响因素 |
3.2 我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现状 |
3.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定位存在偏差 |
3.2.2 人才培养的成本增大 |
3.2.3 实现流程再造 |
3.2.4 优化了组织架构 |
3.3 零售企业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的特征 |
3.3.1 零售企业特征 |
3.3.2 零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特征 |
4 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分析 |
4.1 XY公司简介 |
4.2 XY公司财务共享中心构建过程 |
4.3 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及业务范围 |
4.3.1 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 |
4.3.2 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 |
4.4 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 |
4.4.1 资金管理流程 |
4.4.2 应付账款流程与供应商管理流程 |
4.4.3 应收账款流程 |
4.4.4 费用管理流程 |
4.4.5 总账与报表流程 |
4.5 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效果分析 |
4.5.1 人力成本得到控制 |
4.5.2 优化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
4.5.3 企业管理支出得到了控制 |
4.5.4 资金运营效益 |
4.5.5 建立了集成财务信息系统 |
5 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5.1 XY公司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
5.1.1 流程还需优化 |
5.1.2 财务风险增加 |
5.1.3 信息技术存在安全漏洞 |
5.1.4 存在税务风险 |
5.2 优化建议 |
5.2.1 优化财务流程 |
5.2.2 增加预算管理流程 |
5.2.3 增强技术安全保障 |
5.2.4 设立税务申报模块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华为业财融合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惯例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选择 |
3.2 案例选择 |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案例描述 |
4.1 华为公司案例背景介绍 |
4.2 华为国际化发展历程 |
4.3 华为财务变革与架构 |
第5章 华为业财融合的演化路径分析 |
5.1 初步融合阶段(1998-2006):后向集中化 |
5.2 正式融合阶段(2007-2013):前向集成化 |
5.3 高度融合阶段(2014-至今):协同一体化 |
第6章 华为业财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
6.1 形式融合层面:适应吸收力与整合重构力驱动 |
6.2 实质融合层面:环境感知力与快速反应力驱动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和建议 |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附录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财务转型相关研究 |
1.2.2 财务共享服务具体模式相关研究 |
1.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过程相关研究 |
1.2.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效果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基本理论 |
2.1 规模经济理论 |
2.1.1 规模经济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
2.1.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模经济应用 |
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1 财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
2.2.2 财务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 |
2.2.3 财务流程再造的意义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2.3.2 差异化战略 |
2.3.3 专一化战略 |
2.3.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竞争优势 |
2.4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4.1 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
2.4.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
2.4.3 信息化管理在财务中的应用 |
第三章 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动机 |
3.1 公司现状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业务特点 |
3.1.3 TT公司财务管理发展历程 |
3.2 TT湖南公司财务部门存在问题 |
3.2.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2 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3 问卷分析结论 |
3.3 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第四章 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方案 |
4.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地点和组织结构设计 |
4.1.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地点 |
4.1.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 |
4.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管理 |
4.2.1 财务流程再造原则与目标 |
4.2.2 公司关键业务流程设计 |
4.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
4.3.1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的要求 |
4.3.2 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构成 |
4.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建设 |
4.4.1 人员岗位分工 |
4.4.2 人员管理 |
第五章 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保障 |
5.1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
5.1.1 始终强调财务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
5.1.2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 |
5.2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
5.3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
5.4 继续完善前期评估与准备 |
5.4.1 管理层和业务层观念的转变 |
5.4.2 不断完善投资计划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流程银行的研究 |
1.2.2 与流程银行建设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流程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
2.1.1 流程银行的概念 |
2.1.2 流程银行的原则和特征 |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
2.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2.2 与流程银行建设相关的主要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
2.3 流程银行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机理 |
2.3.1 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的影响机理 |
2.3.2 对岗位设计和人员配备的影响机理 |
2.3.3 对人务管理的影响机理 |
2.3.4 对业务组织形式的影响机理 |
第3章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
3.1 M农商银行的发展概况 |
3.2 M农商行的流程银行建设概况 |
3.2.1 构建原理 |
3.2.2 发展目标和规划 |
3.3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
第4章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 |
4.1 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设计 |
4.1.1 实地调查设计 |
4.1.2 访谈设计 |
4.2 研究结果 |
4.2.1 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的影响 |
4.2.2 对岗位设计和人员配备的影响 |
4.2.3 对人务管理的影响 |
4.2.4 对业务组织形式的影响 |
4.2.5 流程银行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影响 |
4.3 调查结论与讨论 |
4.3.1 调查结论 |
4.3.2 讨论 |
第5章 M农商行应对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
5.1 应对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调整 |
5.1.1 M农商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目标 |
5.1.2 建立与流程银行建设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
5.1.3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规划管理 |
5.2 应对流程银行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5.2.1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
5.2.2 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
5.2.3 健全人才激励与甄选制度 |
5.2.4 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拓展业务外包规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运营管理改革之路 ——以工行Z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案例资料收集及过程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运营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1 运营管理概念发展史 |
1.4.2 国内外运营管理发展阶段 |
1.4.3 数字化运营管理研究现状 |
1.4.4 流程再造理论研究 |
2 案例正文 |
2.1 引言 |
2.2 工商银行的三级架构 |
2.2.1 工商银行总行 |
2.2.2 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 |
2.2.3 工商银行南昌分行Z支行 |
2.3 工商银行与Z支行运营管理改革之路 |
2.3.1 总行改革历程 |
2.3.2 分行改革历程 |
2.4 改革取得成绩 |
2.4.1 材料和流程的简化 |
2.4.2 提高员工的利用率 |
2.5 改革出现问题 |
2.5.1 银行员工一人多职导致的权责界线模糊 |
2.5.2 流程标准化执行不彻底使得不同网点的具体行为存在差异 |
2.6 发展挑战 |
3 案例分析 |
3.1 研究问题 |
3.2 分析思路 |
3.3 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 |
3.3.1 流程再造理论 |
3.3.2 PEST模型 |
3.3.3 数字化运营管理 |
3.4 研究问题分析 |
3.4.1 工行Z支行数字化运营管理改革举措 |
3.4.2 工行Z支行数字化运营管理的阶段和特点? |
3.4.3 Z支行数字化运营管理取得的成效 |
3.4.4 在客服经理普遍化之后,柜员的空缺问题如何解决? |
3.4.5 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变革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
4 解决策略与展望 |
4.1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运营管理解决策略 |
4.1.1 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业务流程 |
4.1.2 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 |
4.1.3 拓宽银行的互联网渠道 |
4.1.4 优化窗口点和员工的设置,权责分明 |
4.1.5 加强对业务系统建设和运行不断检验和优化 |
4.1.6 建立运营管理改革的指标量化机制 |
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案例型MBA学位论文参考结构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4.1 论文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组织管理理论 |
2.1 扁平化组织理论 |
2.1.1 基本原理 |
2.1.2 本文应用 |
2.2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
2.2.1 基本原理 |
2.2.2 本文应用 |
2.3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3.1 基本原理 |
2.3.2 本文应用 |
3 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现有管理组织模式及问题分析 |
3.1 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现有管理组织模式 |
3.1.1 “总部+区域+城市公司”三级管理组织 |
3.1.2 “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两级管理模式 |
3.1.3 “总部+分公司(项目组)”两级矩阵管理组织模式 |
3.2 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运行现状的满意度调查 |
3.2.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2.3 问卷调查结果 |
3.3 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企业信息传递与职能工作设置不完善 |
3.3.2 部分组织结构不合理 |
3.3.3 管理机制不健全 |
3.4 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不足 |
3.4.2 企业管理设置过于陈旧 |
3.4.3 对管理机制顶层设计重视度不足 |
4 国内外案例及启示 |
4.1 国内外案例 |
4.1.1 日本大成公司内部管理组织模式 |
4.1.2 万科集团内部组织管理模式 |
4.2 启示 |
4.2.1 明确合理的管理层次与职能部门 |
4.2.2 创新“互联网+”与信息化组织管理模式 |
4.2.3 构建灵活化、合理化、协同化流程管理 |
5 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变革建议 |
5.1 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组织架构设计建议 |
5.1.1 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
5.1.2 主要部门职能划分 |
5.1.3 构建弹性集团总部组织框架 |
5.2 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管理流程优化建议 |
5.2.1 流程优化原则 |
5.2.2 基于扁平化的流程管理优化 |
5.2.3 基于信息化的工作流程管理系统 |
5.3 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支撑技术建议 |
5.3.1 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组织模式控制 |
5.3.2 加强管理组织模式运行的过程控制 |
5.3.3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价值链 |
5.3.4 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工业互联网概述 |
2.1.1 工业互联网的定义 |
2.1.2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
2.1.3 工业互联网基本框架 |
2.1.4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功能 |
2.1.5 工业互联网评价 |
2.1.6 现行主要工业互联网框架示例 |
2.2 业务流程重组(BPR)理论综述 |
2.2.1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 |
2.2.2 BPR实施的动因 |
2.2.3 BPR的实施与管理 |
2.2.4 BPR评价体系 |
2.2.5 BPR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框架 |
3.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业务流程重组的影响因素 |
3.1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BPR项目关系图 |
3.2 工业互联网背景BPR主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3 业务流程重组(BPR)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与假设 |
3.3.1 .组织结构与BPR |
3.3.2 .企业战略与BPR |
3.3.3 .企业文化与BPR |
3.3.4 .人员因素与BPR |
3.3.5 .业务流程及其管理与BPR |
3.3.6 .内部资源与BPR |
3.3.7 .外部协助与BPR |
3.3.8 .信息技术与BPR |
4.工业互联网情景下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收集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 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
4.4.1 .企业行业 |
4.4.2 .企业规模 |
4.4.3 信息技术状态 |
4.4.4 企业的经营状态 |
4.4.5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实施情况 |
4.5 .执行方式分析 |
4.5.1 .信息水平与执行方式 |
4.5.2 经营状态与执行方式 |
4.5.3 .执行方式与评价的相关性 |
4.6 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分析 |
4.6.1 单因素均数分析 |
4.6.2 不同情景下影响因素重要性及重组结果评估 |
4.6.3 模型校正因子分析 |
4.6.4 项数简化 |
4.7 影响因素与评价结构模型验证 |
4.7.1 模型结构与模型验证 |
4.7.2 模型可识别与拟合度 |
4.7.3 路径系数与相关性 |
4.8 影响因素层次性关系研究 |
4.8.1 影响因素直接关系 |
4.8.2 ISM影响因素层次性结构模型分析 |
4.9 管理启示 |
5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四、企业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2]基于共享服务的X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研究[D]. 邱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BJ保险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评价研究[D]. 张鹤馨.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XY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研究[D]. 冯湘玉.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5]华为业财融合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组织惯例观的视角[D]. 周梦迪. 山东大学, 2020(10)
- [6]TT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D]. 戚彩云.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M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D]. 朱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运营管理改革之路 ——以工行Z支行为例[D]. 张煜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9]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组织模式研究[D]. 盛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研究[D]. 杨小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