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多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在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丽[1](2021)在《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为改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一步增强其药理活性,本论文在综述pyxinol和其衍生物、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进展基础上,综合运用药物合成、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多项技术,高效制备了系列新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系统筛选了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生物活性、早期评价了药代动力学参数,成功筛选出一个具有良好心脏保护作用的创新候选化合物。论文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一)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为避免所合成的衍生物脂溶性过强,论文采用28个碳的饱和脂肪酸,与pyxinol的C3/C12/C25-OH进行酯化,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衍生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及高分辨率质谱鉴定了32个衍生物的结构,包括:C-3位单酯化产物7个、C-12位单酯化产物7个、C-3,12位双酯化产物5个、C-12,25位双酯化产物6个、C-3,12,25位三酯化产物7个。除化合物1,7外,其余30个衍生物均为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二)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基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具有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论文对所合成的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继续开展了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两个方面的研究。1、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H2O2刺激H9c2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测定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损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yxinol及其衍生物对H9c2细胞损伤呈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活性强弱依次为C-3位单酯化产物>C-3,12,25位三酯化产物>C-3,12位双酯化产物>pyxinol>C-12位单酯化产物>C-12,25位双酯化产物,推断C-3位酯键对活性贡献最大,为主要活性基团。所有衍生物中,化合物5(3-己酰-pyxinol)对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内SOD活性、减少MDA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减轻细胞损伤程度来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2、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灌胃给予化合物5(5、10、20 mg/kg)。以心脏收缩力、心肌梗死面积、LDH、AST、CK、c Tn T、MDA及SOD为评价指标,考察治疗性给予化合物5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5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左心室容积(LVVs)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射血分数(EF)、提高心脏收缩力;同时也明显降低LDH、CK、AST、c Tn T和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美托洛尔呈类似作用,说明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ACE在心衰中起重要作用,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论文采用比色法,以赖诺普利为阳性对照药,测定了32个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和化合物9(3,12,25-三丙酰-pyxinol)显示出与赖诺普利(抑制率89.17%)相似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0.31%和87.02%,优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57.23%)。化合物5、9和赖诺普利的IC50值分别为105 n M、114 n M和81 n M。研究证明化合物5、9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ACE酶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5和9可选择性抑制ACE酶的C结构域。4、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斑马鱼是研究心力衰竭的理想模式动物之一。论文选择受精后48 h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分别给予化合物5和9(0.5,1,10μg/m L)预处理4 h,加入维拉帕米建立心力衰竭模型,以心率、心脏输出、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心脏扩大以及静脉充血为指标,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结果表明,浓度为1μg/m L的化合物5和9均可减少心脏扩张和静脉充血、增加心输出量、心率、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其中化合物5生物活性强于化合物9,并显示出与依那普利相似强度的活性。5、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化合物5干预心衰斑马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斑马鱼比较,心衰斑马鱼中多种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明显改变,经化合物5干预,胆碱、丙酮酸、花生四烯酸等25种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可显着回调,推断化合物5通过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代谢、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8条代谢途径发挥抗心衰作用。首次发现叶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与心衰有关。(三)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1、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首次建立了HPLC-ELSD分析大鼠血浆中化合物5的定量方法,并测定了灌胃给予化合物5(20.0、40.0、8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化合物5体内动力学属线性过程,且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比较,化合物5在体内消除缓慢、消除时间明显延长、循环时间较长。首次对主要代谢产物pyxinol血药浓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合物5达峰前,血浆中主要含有原型药物;在达峰至20 h的消除相期间,血浆中同时含有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给药20 h至40 h期间,血浆中则主要含有代谢产物pyxinol。2、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首次研究了静脉注射化合物5(10.0 mg/kg)的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获得了T1/2、AUC、CL、Vd等基本参数。并以静脉给药AUC(0-t)为参比,计算出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1.36%,与文献报道的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绝对生物利用度(43%)相似。3、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化合物的亲脂性对整个药代动力学过程都有影响,尤其影响口服药物在机体的吸收。论文模拟胃肠道不同部位,采用摇瓶法使化合物5在p H 2.0、p H 5.8和p H 7.4等条件下于水-正辛醇缓冲溶液中达分配平衡,继而采用HPLC-ELSD技术测定两相中化合物5的浓度,获得了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4.18,小于先导化合物pyxinol的Log P值(3.76),说明结构中引入脂肪酰基团,可增加脂溶性。4、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代谢物分析平台,首次对灌胃给予化合物5(80.0 mg/kg)的大鼠血浆、尿、粪及胆汁中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快速分析和鉴定。共鉴定了21个代谢物,包括I相代谢物6个和II相代谢物15个。I相代谢反应包括脱水、脱氢、加水、氧化、去己酰基、去己酰氧基等,II相代谢反应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硫酸化、半胱氨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葡萄糖醛酸化等。综上所述,本论文丰富了pyxinol的结构修饰,也筛选出一个活性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的创新候选药物——化合物5(3-己酰-pyxinol)。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活性,体内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较高。论文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数据。
沈竹斌[2](2021)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是脊柱、脊髓外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后常见的并发症,能引起患者偏瘫、下肢麻痹等,亦可增加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而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元凋亡等均是SCII较为重要的发病机制,且临床上常用的抗氧化剂等器官保护药物,虽然能延缓病情发展,但是药物缺乏脂溶性,再加上分子量巨大等,导致远期治疗预后较差。银杏属于落叶大乔木,其叶柄细长,在医药领域具有多种作用。而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是从银杏中进行提取提炼出来的含有银杏黄酮类、银杏内酯等有特殊药用价值的成分,富集而成的一种标准制剂。从以往的临床研究实验结果可以看出,GBE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脂质过氧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目的: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干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SCII修复中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造模前连续5d每日给予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0.83ml/kg,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阻断大鼠左肾下方腹主动脉方法诱导脊髓缺血1 h,然后恢复灌注,建立大鼠SCII动物模型。造模后每日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0.83ml/kg连续5d,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von frey纤毛套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再灌注7d后,将取出的脊髓组织固定在1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完成脊髓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HE染色、尼氏染色和铁染色);此外,将取出的部分脊髓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4-HNE)、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 R1)、胱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7member11,SLC7A11)蛋白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2、3、4、5、6、7d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P<0.05);(2)假手术组三种染色下无明显变化,脊髓未见水肿,运动神经元细胞边缘清晰、形态、结构均一,未见间质充血与水肿;模型组三种染色下可见明显的脊髓水肿,且神经元细胞边界不清、坏死,灰质呈海绵样改良,少数细胞边界不清,呈细胞溶解前改变,可见明显的间质充血与水肿;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干预后7d脊髓水肿相对较轻,多数大鼠脊髓伴有轻微的水肿变性,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边缘明确,形态、结构的改变不明显,少数神经元可以看到中央性尼氏体的消失,伴轻微的充血与水肿,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三种染色下损伤略重于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但优于模型组;(3)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及模型组BDNF水平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干预后7d BDNF水平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和模型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干预后7d BDNF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LR、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HNE、Tf R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LR、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4-HNE、Tf R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用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SCII损伤减轻,脊髓组织BDNF含量升高,表明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其修复机制可能与上调ALR、GPX4、SLC7A11蛋白及下调Tf R1、4-HNE蛋白有关。
朱蔚然[3](2021)在《生熟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差异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三七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在脑卒中、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较好的药理活性。目前,对于应用三七不同炮制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生熟三七醇提物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差异,确定生三七的药理活性较强;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进一步探究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不同三七炮制品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2方法2.1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药效差异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三七醇提物组(200mg/kg),生三七醇提物组(400mg/kg),熟三七醇提物组(200mg/kg),熟三七醇提物组(400mg/kg)。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并以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MDA、MPO含量作为药效指标,并通过观察脑组织病理切片,对比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药效差异。2.2生三七醇提物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三七醇提物组(200mg/kg),生三七醇提物组(400mg/kg)。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以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伊文思蓝含量及MDA、SOD含量作为药效指标,观察脑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研究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来检测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MMP-2和MMP-9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深入研究三七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2.3生三七醇提物对OGD/R诱导bEnd.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以b End.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组:正常组,模型组,生三七醇提物组(50μg/mL),生三七醇提物组(100μg/mL),生三七醇提物组(200μg/mL)。采用三气培养箱建立bEnd.3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模型,通过MM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观察细胞形态,确定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细胞OGD/R处理后的保护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来检测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MMP-2和MMP-9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3结果3.1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药效差异研究与模型组相比,生熟三七醇提物均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并减小脑梗死体积,但生三七醇提物效果明显优于熟三七醇提物;MDA、MPO含量结果显示,生熟三七醇提物处理后,各给药组MDA、MPO含量明显降低,但生三七醇提物效果明显优于熟三七醇提物;HE染色结果显示,生熟三七醇提物处理后,各给药组脑组织病理状态都有一定改善,但生三七醇提物高剂量组效果最佳,表明生三七醇提物效果明显优于熟三七醇提物。综上所述,生三七醇提物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明显优于熟三七醇提物。3.2生三七醇提物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与模型组相比,生三七醇提物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小,MDA含量显着降低,SOD含量显着上升,伊文思蓝含量显着降低,大脑病理状态明显改善,并且给药组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着升高,MMP-2和MMP-9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38、ERK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3.3生三七醇提物对OGD/R诱导bEnd.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与模型组相比,生三七醇提物给药组细胞活力显着上升,细胞状态也有所改善;给药组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着升高,MMP-2和MMP-9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38、ERK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4结论在确定生三七醇提物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优于熟三七醇提物后,进一步探究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动物实验结果发现,生三七醇提物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损伤,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在维护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方面发挥保护作用,从而起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在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初探生三七醇提物抗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其机制可能与生三七醇提物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MMP-2和MMP-9蛋白表达从而上调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杜欣[4](2021)在《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阐明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方法:1.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1)利用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鉴定;(2)利用transwell板将三种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利用TEER值,判定模型是否成功;(3)采用缺氧1h,复氧24h,构建OGD/R模型,利用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判定模型是否成功。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三种细胞的毒性利用不同浓度的牛黄(Bezoar)、牛磺酸(Taurine)、牛黄熊去氧胆酸(TU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作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干预24h和48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检测每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通过OGD/R模型,检测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的不同剂量对细胞的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每种药物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3)牛黄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研究加入抑制剂LY294002,检测牛黄对细胞的干预是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HIF-1α、VEGF、PI3K、AKT、p-AKT。4.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利用OGD/R模型,筛选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T+T),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5.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U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 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NF-κBp65,p-P65,IKBα,p-IKBα 蛋白表达。6.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T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CA43、AQP4以及 P38MAPK,P-P38MAPK。结果1.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1)神经元培养7d后成熟,经MAP2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星形胶质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GFAP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3)内皮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Ⅷ因子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利用transwell,建立了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1)该模型的电阻值在3-5天趋于平稳;(2)三细胞共培养,三种细胞的状态和单细胞相比,更佳。3.成功复制OGD/R模型利用缺氧1h,复氧24h,能够成功复制OGD/R模型,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阻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4.筛选药物毒性利用不用浓度的牛黄、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分别干预24h和48h,筛选药物的毒性。5.筛选药物的保护剂量利用无毒性的各种药物浓度,通过OGD/R造模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LDH,升高γ-GT,提高TEER值和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 β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抑制神经元的凋亡;(4)牛黄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5)牛黄能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ZO-1、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6)牛黄通过HIF-α/VEGF,PI3K/AKT通路,发挥保护NVU的作用,牛黄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7.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筛选了配伍组分的最佳剂量,T+T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TUDCA,T+U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UDCA;(2)T+T、T+U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TEER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γ-GT;(3)T+T、T+U有效减轻细胞损伤,降低LDH的水平;(4)T+T、T+U有效减轻炎症反正,降低TNF-α、IL-6、IL-1β的值;(5)T+T、T+U有效抑制氧化反应,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活力;(6)T+T、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8.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U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U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U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MyD88、P-P65、P-IKB α的蛋白表达,通过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9.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黄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T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T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T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T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AQP4、P38MAPK,升高CX43的蛋白表达。结论(1)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2)牛黄通过HIF-1α/VEGF和PI3K/AKT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3)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配伍,发挥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牛磺酸药效更好;(4)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能够抑制通路MyD88/NF-κB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5)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保护血脑屏障,能够抑制P38MAPK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化涵毅[5](2021)在《芫根对局灶性脑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芫根(Brassica rapa L.,Turnip),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一类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食、药、饲多用途植物。据藏医药领域公认的经典名着《医方四续》中记载,芫根具有味甘性温、清热解毒和滋补增氧之功效。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但却没有改善脑卒中引起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反而跃升为全球脑卒中病人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办法,因此各类膳食指南或功能性食品应运而生,旨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本文以芫根抗缺氧为研究依据,建立体内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和体外糖氧剥夺再灌注模型(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初探芫根对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逐级分离,首次获得一种功能性单体,并对其糖氧剥夺损伤的保护能力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小鼠MCAO/R模型,初步证实芫根有助于恢复脑损伤小鼠的行为学能力,并有效减少脑萎缩体积;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芫根显着提高神经元OGD/R损伤后的细胞活力,有效抑制乳酸脱氢酶(LDH)和活性氧(ROS)的表达,同时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力。2.为有效识别芫根中抗缺血缺氧功能性成分,利用四种极性不同的有机试剂,依次对芫根进行逐级萃取,共获得石油醚(萃取)相、氯仿(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正丁醇萃余相)。通过OGD/R模型,以细胞活力、LDH、ROS和内源性抗氧化酶等为评价指标,分别验证五种萃取物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能力,发现芫根水相对糖氧剥夺损伤具有最佳抗氧化效果。3.利用小鼠MCAO/R模型和OGD/R模型,进一步验证芫根水相对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能力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芫根水相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小鼠行为学的恢复能力,并减小脑萎缩体积;同时显着恢复细胞色素c氧化酶IV亚型(COXIV)的表达,提高呼吸链的功能状态以及细胞的能量生成;此外,芫根水相预处理可调控OGD/R损伤时信号转导因子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的表达,继而进一步引起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的激活,抑制神经元细胞的死亡。4.在明确芫根水相对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理后,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利用MCI分离柱、HW-40分离柱、ODS-A和ODS-AQ分离柱,借助薄层层析法和细胞ROS检测,对芫根水相进行逐级分离,新发现一种功能性单体(AET-1),利用1H-NMR、13C-NMR和135DEPT-NMR检测方法,以此解析其化学结构为(2-甲氧基-5-甲基-1,4二氧六环)乙酸甲酯。5.利用体外OGD/R模型发现,AET-1可增强OGD/R损伤后神经元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提高COXIV的表达活力,并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降低糖氧剥夺对神经元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促进抗凋亡因子/抑制促凋亡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芫根具有良好的抗缺血缺氧保护作用。本论文为芫根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无论是依托芫根水相开发为功能性产品,或是利用芫根单体AET-1作为联合疗法的添加成分之一,都可提高芫根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未来的研究须继续阐明AET-1与PI3K、Akt和m TOR在神经系统以及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成功地将功能性单体和激酶靶点转化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效且安全的预防/治疗策略。
翁雨天[6](2021)在《注射用曲札茋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研究注射用曲札茋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1)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ICR小鼠分为五组:假手术(sham)组、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MCAO)组、注射用曲札茋苷低浓度组(4mg/kg)、注射用曲札茋苷高浓度组(8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组(4mg/kg)。(2)假手术组仅分离颈动脉,不进行中动脉栓塞,再灌注起始时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线栓法制备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中动脉栓塞1h后再灌注24h。tMCAO组再灌注启始时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处理。注射用曲札茋苷低浓度组(4mg/kg)、注射用曲札茋苷高浓度组(8mg/kg)和依达拉奉注射液组(4mg/kg)再灌注启始时尾静脉分别给予浓度为4mg/kg注射用曲札茋苷、8mg/kg注射用曲札茋苷、4mg/kg依达拉奉注射液处理。(3)比较ICR小鼠中动脉栓塞1h后再灌注24h内存活率;采用Longa评分法作为ICR小鼠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价;脑系数作为脑缺血再灌注、脑水肿时脑组织损伤的评价;TTC染色法作为ICR小鼠脑梗死面积变化的评价。2.细胞实验(1)体外培养PC12细胞,建立二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模型。采用MTS法筛选注射用曲札茋苷最佳给药浓度。(2)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组、注射用曲札茋苷低浓度组(2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高浓度组(1000μM)、依达拉奉注射液组(100μM)。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OGD/R法造模,氧糖剥夺18h/复糖复氧6h。OGD/R组氧糖剥夺18h后,更换为新鲜的高糖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6h。注射用曲札茋苷低浓度组(2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高浓度组(1000μM)、依达拉奉注射液组(100μM)氧糖剥夺18h后,分别更换为2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高糖DMEM培养液、10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高糖DMEM培养液、100μM依达拉奉高糖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6h。(3)分光光度法检测注射用曲札茋苷对二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后细胞中SOD活性、LDH含量的变化;荧光探针法检测注射用曲札茋苷对二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后细胞中ROS荧光强度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注射用曲札茋苷对二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后细胞中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tMCAO组小鼠存活率降低,脑系数增大,小鼠脑TTC染色后出现白色梗死区域,模型复制成功(P<0.05);与tMCAO组相比,注射用曲札茋苷低浓度组(4mg/kg)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降低脑系数,缩小脑梗死面积(P<0.01);依达拉奉注射液组提高小鼠存活率,降低脑系数,缩小脑梗死面积(P<0.05)。2.细胞实验(1)1000μM二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缺糖缺氧18h/复糖复氧6h,细胞活力降为63%,模型复制成功(P<0.01)。(2)1200μM和14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显着降低PC12细胞活力(P<0.01),提示1200μM和1400 μM注射用曲札茋苷对PC12细胞有毒性作用,后续实验我们采用注射用曲札茋苷最大浓度为1000μM。与OGD/R组相比,200-10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组细胞活力皆显着升高(P<0.01),且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后续实验选择2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作为低浓度组,1000μM注射用曲札茋苷作为高浓度组。(3)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增加,ROS含量增加,SOD活性减弱,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Caspase-3、Bax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OGD/R组相比,依达拉奉注射液组和注射用曲札茋苷低、高浓度组细胞存活率升高,LDH释放减少,ROS减少,SOD活性增强,Bcl-2蛋白表达量升高,Caspase-3、Bax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1.注射用曲札茋苷能延长tMCAO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面积,提示注射用曲札茋苷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注射用曲札茋苷提高OGD/R组细胞的存活率,减少LDH释放,降低ROS含量,增强SOD活性,下调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凋亡。提示注射用曲札茋苷对二氯化钴诱导氧糖剥夺/复糖复氧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门运政[7](2021)在《基于铁死亡探讨右美托咪定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卒中已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其中由缺血造成的脑卒中约占85%,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是恢复缺血区血液的再灌注,然而,在血液再灌注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导致缺血区脑组织的损伤,这一过程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近年来探索脑I/R损伤的机制及研发新的治疗脑I/R损伤的有效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可以减轻脑I/R损伤,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铁在脑组织中广泛存在,在应激条件下,铁会在细胞内过量累积,过多的铁通过芬顿反应产生具有高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可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细胞发生铁死亡。研究表明,在肿瘤细胞中Nrf2表达增多可以抑制铁死亡的发生,且在肝脏损伤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加Nrf2蛋白的表达。而在小鼠脑I/R损伤中,右美托咪啶能否通过Nrf2来调控铁死亡从而减轻I/R损伤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在体和离体两部分实验研究铁死亡及相关通路在右美托咪定抗小鼠脑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铁死亡在右美托咪定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在体实验: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为了探究右美托咪定对脑保护作用的最佳浓度,给予低(25μg/kg)、中(50μg/kg)、高(100μ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定,通过观察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筛选出右美托咪定的最终给药剂量。为了进一步探究右美托咪定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在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将80只雄性ICR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I/R组、右美托咪啶中剂量组(I/R+DEX50)、右美托咪定中剂量+Nrf2抑制剂组(I/R+DEX50+ML385)。通过Longa五分法评价各实验组小鼠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通过TTC染色法对各实验组小鼠大脑切片进行染色并通过公式计算出脑梗死体积百分率;通过TBA法、比色法及微板法分别检测MDA、Fe2+、GSH的含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TFR1、SLC7A11、GPX4蛋白的表达。2.离体实验:用HT22细胞制备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模型。为了探究右美托咪定对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浓度,将实验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control)、H/R组、低浓度(H/R+DEX2.5,2.5μM)、中浓度(H/R+DEX5,5μM)、高浓度(H/R+DEX10,10μM)右美托咪定干预缺氧复氧组。为了进一步探究右美托咪定对HT22细胞缺氧复氧保护作用的机制,将实验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H/R组、H/R+DEX5组、右美托咪定中剂量+Nrf2抑制剂组(H/R+DEX5+ML385)。通过MTT检测细胞H/R后的生存情况;Ferro Orang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Fe2+的变化;C11 BODIPY581/591检测细胞中脂质活性氧(Lipid peroxidation,Lip ROS)的变化;TBA法和微板法检测细胞中MDA、GSH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rf2、TFR1、SLC7A11、GPX4蛋白的表达。结果:1.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检测结果显示,与I/R组小鼠比较,右美托咪定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的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中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组效果较好;与I/R+DEX50组小鼠比较,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又明显增加。2.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显示,sham组线粒体形状规则,轮廓清晰。发生脑I/R损伤后线粒体受损严重,其形态发生的变化包括线粒体体积变小,线粒体嵴减少,膜密度增加。右美托咪定治疗后,线粒体损伤减轻。在使用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上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右美托咪定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线粒体出现嵴减少,皱缩的形态。3.小鼠脑组织中MDA、GSH、Fe2+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发生脑I/R损伤后,组织中的MDA、Fe2+含量升高,GSH含量降低;右美托咪定治疗后,与I/R组相比,MDA、Fe2+含量降低,GSH含量升高;在使用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上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与I/R+DEX50组相比,MDA、Fe2+含量升高,GSH的含量降低。4.小鼠脑组织中Nrf2、TFR1、SLC7A11、GPX4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发生脑I/R损伤后,组织中Nrf2、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FR1蛋白表达则显着升高;右美托咪定治疗后,组织中Nrf2、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TFR1蛋白表达则显着降低;在使用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上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发现,ML385可以抑制Nrf2、GPX4、SLC7A11蛋白的表达,增强TFR1蛋白的表达。5.细胞存活率检测结果显示,当细胞发生H/R损伤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低、中、高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均可以使H/R损伤后细胞的存活率增高,但Nrf2抑制剂ML385使右美托咪定的保护作用减弱,细胞存活率下降。6.细胞内Fe2+、Lip ROS、MDA、GSH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R组Lip ROS、MDA、Fe2+含量升高,GSH的含量降低;右美托咪定治疗后,与H/R组相比,Lip ROS、MDA、Fe2+含量降低,GSH的含量升高;在使用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上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与H/R+DEX5组相比,Lip ROS、MDA、Fe2+含量升高,GSH的含量降低。7.细胞中Nrf2、TFR1、SLC7A11、GPX4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control组,H/R组Nrf2、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FR1蛋白表达则显着升高;右美托咪定治疗后,与H/R组相比,Nrf2、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TFR1蛋白表达则显着降低;在使用右美托咪定的基础上使用Nrf2抑制剂ML385后,细胞中Nrf2、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FR1蛋白表达则显着升高。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小鼠脑I/R损伤中的铁死亡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rf2的表达进一步调节铁的代谢,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段佳林[8](2020)在《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呈年轻化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溶栓法进行血管再通,但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使中国患者受益率只有2.4%。超时间窗溶栓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有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缺血中心区细胞已坏死无法逆转,但周边脑区即缺血半暗带细胞还可以挽回,因此,保护缺血半暗带组织和细胞,阻止脑损伤进一步发展,对于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太白楤木特产于我国“三大药山”之一的太白山区,其主要成分太白楤木总皂苷(Saponins from Aralia taibaiensis,sAT),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凋亡等生物学作用,但其对CI/RI的防治作用尚不明确,同时,其脑保护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未见报道。目的:1.揭示sAT对抗CI/RI的药理学作用,尤其对CI/RI关键环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障碍)的作用;2.阐明sAT对抗CI/RI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sAT对抗CI/RI的可能药效物质,为开发和利用sAT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体内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体外采用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fion,OGD/R)模型,验证sAT的脑保护作用。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可能作用的通路和靶点以寻找sAT的潜在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AMP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又称Akt)、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因子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叉头框蛋白O 3a(Forkhead box protein O 3a,FOXO3a)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和磷酸化水平,以及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i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激动剂或抑制剂证明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通过采用siRNA干扰技术证明sAT通过Apelin 13调控AMPK/Akt。明确sAT对P38 MAPK、ATF4和HIF-1α的作用后,采用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anisomycin)和抑制剂(SB203580),或者siRNA干扰HIF-1α或ATF4表达,观察对sAT促Apelin13表达能力和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明确sAT是否通过HIF-1α和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为明确sAT的药效物质基础,对sAT中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采用RT-PCR、荧光报告基因细胞筛选模型,测定不同单体成分对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HREs)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β)转录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siRNA干扰HIF-1α或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和抑制剂验证筛选出的皂苷单体的药效学作用及其是否分别通过影响HIF-1α和P38 MAPK/ATF4促进Apelin 13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在体内,MCAO/R引起脑梗死面积显着增加(46.6±2.86%vs 0,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加(85.13±1.36%vs 77.6±4.03%,P<0.01)、神经功能学评分升高(4.33±0.82 vs 0,P<0.01),而sAT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脑梗死面积(34.27±3.69%,26.97±2.15%,17.57±2.72%vs 46.6±2.86%,P<0.01)、减少脑组织含水量(81.97±1.36,79.9±2.29,77.97±2.46 vs 85.13±1.36,P<0.01)、改善脑神经功能障碍(3.5±1.05,2.67±1.03,1.0±0.89 vs 4.33±0.82,P<0.01),同时,能够抑制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在体外,OGD/R使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0.46±0.09 vs 1±0,P<0.01)、LDH释放增加(149.6±14.19 vs 39.63±8.89,P<0.01)、凋亡率增加、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氧自由基水平增加,而sAT显着抑制细胞损伤,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ATP水平,改善线粒体膜电位稳态和功能。证实sAT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降低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关系密切。2.太白楤木中共收集31个皂苷单体,并根据结构预测到415个靶点,脑卒中筛选得到389个靶点,通过Venny分析二者交集筛选得到72个共同靶点。对72个共同靶点进行KEGG分析,获得248个生物过程,32个细胞组成,63个分子功能,对获得的10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sAT调节的细胞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通路、FoxO通路、Toll样受体、AMPK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其中PI3K/Akt、AMPK、MAPK、HIF-1、Fox O等信号通路与上一章发现的抗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稳态具有密切关系,是本研究下一章关注的重点。3.sAT通过AMPK/Akt调控SIRT1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sAT能够促进AM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促进SIRT1蛋白表达,以及FOXO3a和PGC-1α去乙酰化和磷酸化。通过si RNA干扰SIRT1表达,证实sAT通过SIRT1调控FOXO3a和PGC-1α乙酰化水平从而影响其活性;采用siRNA干扰Akt表达,证实sAT通过Akt促进FOXO3a和PGC-1α磷酸化水平影响其活性,同时可通过Akt调控SIRT1表达,继而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siRNA干扰和抑制剂实验证实sAT对AMPK和Akt的交互调节关系。最终证明sAT通过活化AMPK/Akt促进SIRT1表达,从而调控FOXO3a和PGC-1α活性抑制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4.sAT通过P38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与模型组比较,sAT各剂量组使脑组织中Apln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2.26倍、2.73倍和5.31倍,Aplnr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1.5倍、2.75倍和3.27倍(P<0.01),同时观察到sAT能够促进Apelin 13蛋白表达,表明sAT能够促进脑细胞内Apelin 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基因干扰Apelin 13受体证实Apelin 13在sAT调控AMPK/Akt及其下游蛋白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Apelin 13的上游调节通路,本研究关注了P38MAPK/ATF4和HIF-1α的表达情况。sAT可梯度依赖性的抑制P38 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OGD/R通过促进P38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抑制Apelin 13表达,而sAT可以逆转这些作用。sAT能够促进HIF-1α表达,而siHIF-1α使sAT的促Apelin13表达能力降低,同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sAT通过促进HIF-1α表达和抑制P38 MAPK/ATF4活化上调脑细胞中Apelin 13表达。5.sAT中活性单体成分筛选。通过RT-PCR实验共筛选出12个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6个皂苷单体(10号、14号、15号、19号、20号和21号单体)对HRE转录活性具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si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这6个单体对HIF-1α蛋白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siHIF-1α使它们显着降低对细胞的保护作用。5个皂苷单体(10号、11号、14号、19号和21号)对C/EBP转录活性具有调控作用。采用抑制剂和激活剂验证发现,10、14和19号皂苷单体是通过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表达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10号单体为楤木皂苷A,14号单体为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IVa,19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Va,这三个单体可同时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5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b,20号单体为刺嫩芽皂苷F,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可通过影响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1号单体为楤木皂苷D和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虽然对P38 MAPK/ATF4没有影响,但对C/EBPβ转录活性和Apelin13表达均有显着影响,推测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或者直接影响C/EBPβ转录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sAT对CI/RI的保护作用,并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了sAT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了sAT中的皂苷单体成分,发现不同皂苷单体分别通过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共同促进Apelin 13表达,调控AMPK/Akt/SIRT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发挥脑保护作用。本研究揭示了sAT脑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为太白楤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梁苏东[9](2020)在《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为临床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存在于临床中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很复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被认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异槲皮素(isoquercetin,IQ)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既往研究已经发现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作用减轻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但IQ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 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并对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30只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10周龄,体重22-24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小鼠右侧肾脏切除术后阻断左肾蒂血管使左侧肾脏缺血30分钟,后开放左肾蒂血管夹,再灌注24小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小鼠术前连续3天,每天按20 mg/kg IQ的量以腹腔注射方式给药,后行缺血再灌注。(1)检测IQ预处理对血尿素氮、血肌酐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的变化;(2)通过对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IL-6、TNF-α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探讨可能的炎症反应机制。(3)通过对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的作用。(4)通过检测肾脏组织 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的活性以及 Bcl-2、Bax蛋白的表达量,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凋亡方面的作用。结果:(1)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肾脏组织学组织损伤评分,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功能。(2)炎症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肾脏组织MPO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以及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3)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升高抗氧化物质SOD、GSH、CAT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的水平。(4)凋亡途径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显着降低肾脏组织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升高Bcl-2的表达量,降低Bax的表达量,上调Bcl-2/Bax。结论:(1)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2)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通路来介导的。(3)IQ能通过抗氧化的作用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4)IQ能通过抗凋亡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家族和caspase家族成员来实现的。
袁源[10](2020)在《茶氨酸对酒精损伤HL7702细胞修复与构建绿茶指纹图谱的研究》文中指出茶氨酸,茶叶中存在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的游离氨基酸,在水中极易溶解,谷氨酸和乙胺是它在体内降解产生的两种产物。茶氨酸具有保护神经、降血压、镇静等功能,其在药理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茶氨酸在不同种类的茶中含量不同,经实验发现,绿茶中的茶氨酸含量较高。中国知名绿茶竹叶青,由于其精细的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茶末等副产物,但这些副产物的利用率一般较低。据相关研究报道,合成的茶氨酸生物活性远低于天然茶氨酸,以竹叶青茶末中,优化茶氨酸提取工艺,经过超滤、树脂吸附,离子交换层析等一系列分离纯化方法后可获取天然性质的茶氨酸。研究该茶氨酸提取物对酒精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修复作用,以茶氨酸含量作为绿茶品质评价指标,探讨绿茶的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提取茶氨酸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液固比为15:1,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 min;2.浸提后的茶汤中有不少大分子蛋白质、多糖等物质。需经过超滤处理去除,通过综合比较各主要成分截留量选择孔径为10 KD的超滤离心管,超滤后茶汤清亮,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被去除,茶多糖和茶多酚的去除率分别为35%和25%左右,茶氨酸处理前后含量变化很小;3.树脂吸附进一步去除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通过比较吸附能力选择PA6树脂对茶氨酸进行静态吸附,吸附量达到了62.38 mg/g,且对茶氨酸的吸附量很少;茶汤中的可溶性多糖利用乙醇沉淀法去除,醇沉后茶汤中主要含茶氨酸、咖啡碱等物质。用NKA-Ⅱ树脂进行动态层析,以分离茶氨酸和咖啡碱,经速率为1 BV/h的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冷冻干燥后得到纯度达91.23%的茶氨酸提取物;4.选择不同浓度的茶氨酸提取物培养HL7702细胞,考察茶氨酸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茶氨酸给药浓度为200-800μg/m L;选取500-1000 mmol范围内,梯度设置为100 mmol的6个酒精浓度处理组对HL7702细胞进行初步处理,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后确定酒精造模浓度为800 mmol;5.以不同浓度的茶氨酸提取物预保护模型浓度酒精处理过的细胞,测定细胞存活率;测定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抗氧化总能力(T-AOC)五个指标。和模型组比较,茶氨酸显着提高了酒精损伤模型中HL7702的存活率,对HL7702细胞内H2O2和MDA的生成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SOD活性升高,GSH-PX和T-AOC含量也增加,实验证实了茶氨酸在不同方面均被证明对酒精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具有特定的保护作用;6.茶氨酸作为茶叶中的一种特征氨基酸,与绿茶等级呈正相关,将其作为绿茶质量评价的特征因子,对15种产地为四川的绿茶进行了HPLC测定,研究建立了绿茶茶氨酸指纹图谱,通过对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绿茶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出各品种绿茶中茶氨酸的含量,为茶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二、茶多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在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多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在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产物pyxinol的研究进展 |
1.1.1 Pyxinol简介 |
1.1.2 Pyxinol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1.3 Pyxinol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
1.2.1 人工合成小分子药物 |
1.2.2 天然产物及其结构修饰产物 |
1.2.3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机制 |
1.3 立题依据 |
1.4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合成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合成方法及路线 |
2.3.2 分离纯化 |
2.3.3 结构鉴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产物概况 |
2.4.2 合成产物结构鉴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活性研究 |
3.1.1 对H_2O_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
3.1.2 化合物5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
3.1.3 小结 |
第二节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抗心衰活性研究 |
3.2.1 Pyxinol脂肪酸酯衍生物对ACE酶的抑制作用 |
3.2.2 化合物5和9对心衰斑马鱼模型的干预作用 |
第三节 化合物5抗心衰的代谢组学研究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第四章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吸收研究 |
4.1.1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
4.1.2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
4.1.3 化合物5的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
4.1.4 小结 |
第二节 灌胃给予化合物5的生物转化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1 SCII的概述 |
1.1.2 SCII的机制 |
1.1.3 SCII的防治 |
1.2 银杏叶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2.1 银杏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 |
1.2.2 银杏及其提取物临床应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剂及药品 |
2.1.2 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和预处理 |
2.2.2 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
2.2.3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
2.2.4 切片病理观察 |
2.2.5 BDNF含量测定 |
2.2.6 ALR、GPX4、4-HNE、TfR1及SLC7A11蛋白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四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 |
3.2 大鼠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各组BDNF水平比较 |
3.4 各组ALR、GPX4、4-HNE、Tf R1及SLC7A11蛋白表达 |
第4章 讨论 |
4.1 SCII发病机制及危害性 |
4.2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的影响 |
4.3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病理的影响 |
4.4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BDNF的影响 |
4.5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相关蛋白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生熟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差异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药效差异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动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三七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2.3 分组给药及模型制备 |
2.4 考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三七炮制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变化 |
3.2 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3 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4 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MDA含量和MPO活力的影响 |
3.5 生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章 生三七醇提物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动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分组给药及模型制备 |
2.3 考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2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3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的影响 |
3.4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MDA和SOD含量的影响 |
3.5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6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影响 |
3.7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MMP-2 和MMP-9 蛋白的影响 |
3.8 生三七醇提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生三七醇提物对OGD/R诱导bEnd.3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细胞 |
1.3 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细胞培养方法 |
2.3 生三七醇提物的细胞毒性分析 |
2.4 细胞分组及给药 |
2.5 考察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OGD/R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OGD/R后细胞形态的影响 |
3.4 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OGD/R后 MDA和 SOD含量的影响 |
3.5 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OGD/R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影响 |
3.6 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OGD/R后 MMP-2和MMP-9蛋白的影响 |
3.7 生三七醇提物对bEnd.3 细胞OGD/R后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文献综述 三七总皂苷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背景下的神经血管单元 |
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状 |
2.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
3. 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的生理学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模型 |
5.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治疗策略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一. 植物药 |
1.1 人参 |
1.2 栀子 |
1.3 姜黄 |
1.4 丹参 |
1.5 黄芪 |
1.6 川芎 |
1.7 地黄 |
1.8 黄连 |
二. 动物药 |
2.1 牛黄 |
2.2 麝香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单独培养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芫根对局灶性脑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卒中 |
1.1.1 脑卒中概述 |
1.1.2 脑卒中发病机制 |
1.1.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
1.1.4 缺血性脑卒中的膳食预防 |
1.2 芫根 |
1.2.1 芫根概述 |
1.2.2 芫根的药理功效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芫根对脑缺血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初探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试剂与材料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芫根液的提取 |
2.3.2 MCAO/R模型 |
2.3.3 行为学测试 |
2.3.4 脑损伤评估 |
2.3.5 细胞培养 |
2.3.6 糖氧剥夺/再灌注模型 |
2.3.7 细胞存活率测定 |
2.3.8 乳酸脱氢酶测定和活性氧测定 |
2.3.9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
2.3.10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TET干预对MCAO/R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2.4.2 TET干预对MCAO/R小鼠脑萎缩体积的影响 |
2.4.3 OGD不同时间对HT22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4.4 TET干预抑制OGD/R诱导的氧化损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芫根各萃取相对神经元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芫根各萃取相的分离 |
3.3.2 细胞培养 |
3.3.3 糖氧剥夺/再灌注模型 |
3.3.4 细胞存活率测定 |
3.3.5 乳酸脱氢酶测定和活性氧测定 |
3.3.6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
3.3.7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TET不同萃取相对正常HT2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2 TET不同萃取相对OGD/R细胞活力的影响 |
3.4.3 TET不同萃取相对OGD/R细胞LDH水平的影响 |
3.4.4 TET不同萃取相对OGD/R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3.4.5 TET不同萃取相对OGD/R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芫根水相对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试剂与材料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芫根水相的提取 |
4.3.2 MCAO/R模型 |
4.3.3 行为学测试 |
4.3.4 脑损伤评估 |
4.3.5 细胞培养 |
4.3.6 糖氧剥夺/再灌注模型 |
4.3.7 细胞存活率测定 |
4.3.8 乳酸脱氢酶测定和活性氧测定 |
4.3.9 免疫荧光 |
4.3.10 蛋白质印迹法 |
4.3.11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AET干预对MCAO/R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2 AET干预对MCAO/R小鼠脑萎缩体积的影响 |
4.4.3 AET干预对OGD/R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4.4.4 AET干预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5 LY294002 逆转AET对 OGD/R细胞的保护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芫根水相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2 试剂与材料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芫根水相的逐级分离 |
5.3.2 细胞培养 |
5.3.3 糖氧剥夺/再灌注模型 |
5.3.4 活性氧测定 |
5.3.5 核磁分析 |
5.3.6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AET中 part1-part3对OGD/R细胞中 ROS的影响 |
5.4.2 Part2中part(1)-part(4)的分离结果及对OGD/R细胞中ROS的影响 |
5.4.3 Part(1)中 part A-part D的分离结果及对OGD/R细胞中 ROS的影响. |
5.4.4 Part A中 part E-part G的分离结果及对OGD/R细胞中 ROS的影响 |
5.4.5 AET-1 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芫根水相中有效单体AET-1 对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试剂与材料 |
6.2.2 主要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芫根单体AET-1 的制备 |
6.3.2 细胞培养 |
6.3.3 糖氧剥夺/再灌注模型 |
6.3.4 细胞存活率测定 |
6.3.5 乳酸脱氢酶测定和活性氧测定 |
6.3.6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
6.3.7 免疫荧光 |
6.3.8 蛋白质印迹法 |
6.3.9 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AET-1 干预抑制OGD/R诱导的氧化损伤 |
6.4.2 AET-1 干预对OGD/R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6.4.3 AET-1 干预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4 LY294002 逆转AET-1对OGD/R细胞的保护作用 |
6.4.5 AET-1 干预抑制OGD/R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
6.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注射用曲札茋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注射用曲札芪苷对小鼠t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注射用曲札茋苷对二氯化钴诱导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药物研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铁死亡探讨右美托咪定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细胞株 |
1.3 药物与试剂 |
2.仪器与设备 |
3.方法 |
3.1 动物实验分组 |
3.2 小鼠MCAO模型的制备 |
3.3 神经行为学评分 |
3.4 小鼠脑梗死体积测定 |
3.5 线粒体形态的检测 |
3.6 小鼠脑组织中MDA、GSH、Fe~(2+)含量的检测 |
3.7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
3.8 细胞培养 |
3.9 细胞实验分组 |
3.10 细胞H/R损伤模型的制备 |
3.11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
3.12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蛋白表达 |
3.13 细胞中Fe~(2+)的检测 |
3.14 细胞中脂质活性氧的检测 |
3.15 细胞中MDA、GSH含量的测定 |
4.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右美托咪定对脑I/R损伤小鼠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 |
2.右美托咪定对脑I/R损伤小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右美托咪定对脑I/R损伤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可能与Nrf2 有关 |
4.右美托咪定对脑I/R损伤小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可能与Nrf2 有关 |
5.右美托咪定对脑I/R损伤小鼠脑组织中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6.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脑I/R损伤小鼠铁死亡的发生 |
7.右美托咪定对脑I/R损伤小鼠组织中GPX4、SLC7A11、TF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8. 右美托咪定对 H/R 损伤 HT2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9.右美托咪定对H/R损伤HT2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可能与Nrf2 有关 |
10.右美托咪定对H/R损伤HT22 细胞中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1.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H/R损伤HT22 细胞中铁死亡水平 |
12.右美托咪定对H/R损伤HT22 细胞中GPX4、SLC7A11、TF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略词 |
附录 B 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综述 铁死亡与脑损伤 |
参考文献 |
(8)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白楤木简介 |
1.1.1 太白楤木分布情况 |
1.1.2 太白楤木的主要化学成分 |
1.1.3 太白楤木皂苷的药理学作用 |
1.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
1.2.1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1.2.2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CI/RI |
1.2.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 |
1.3 中药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
1.3.1 抑制炎症反应 |
1.3.2 抑制氧化应激 |
1.3.3 改善能量代谢 |
1.3.4 抑制细胞凋亡 |
1.3.5 改善脑血管循环 |
1.3.6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损伤 |
1.4 Apelin13 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
1.4.1 Apln基因简介 |
1.4.2 Apelin13 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 |
1.4.3 Apelin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
1.5 展望 |
第二章 sAT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sAT的提取和纯化 |
2.3.2 总皂苷含量测定 |
2.3.3 动物实验 |
2.3.4 细胞实验 |
2.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2.3.6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损伤 |
2.4.2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组织凋亡 |
2.4.3 sAT抑制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 |
2.4.4 sAT减轻OGD/R引起的细胞损伤 |
2.4.5 sAT抑制OGD/R引起的细胞凋亡 |
2.4.6 sAT抑制OGD/R引起的氧化应激水平 |
2.4.7 sAT保护线粒体的功能 |
2.5 讨论和小结 |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sAT的潜在作用靶点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太白楤木皂苷单体成分及靶点信息收集 |
3.3.2 脑卒中靶点 |
3.3.3 交集靶点 |
3.3.4 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
3.3.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太白楤木皂苷靶点预测结果 |
3.4.2 脑卒中相关靶点收集 |
3.4.3 共同靶点 |
3.4.4 共同靶点PPI网络构建 |
3.4.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4.6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5 讨论和小结 |
第四章 sAT通过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细胞转染 |
4.3.3 抑制剂的使用 |
4.3.4 免疫沉淀技术 |
4.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
4.3.6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4.3.7 ATP含量测定 |
4.3.8 细胞存活率测定 |
4.3.9 细胞凋亡率测定 |
4.3.10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sAT对 AMPK和 Akt的激活作用 |
4.4.2 sAT对 SIRT1/FOXO3/PGC-1 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 |
4.4.3 sAT通过Akt调控SIRT1 信号通路 |
4.4.4 sAT对 AMPK和 Akt的交互调节作用 |
4.5 讨论和小结 |
第五章 sAT通过P38 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信号通路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侧脑室注射给药 |
5.3.2 sAT处理 |
5.3.3 MCAO/R模型 |
5.3.4 TTC染色 |
5.3.5 神经功能学评分 |
5.3.6 脑组织含水量 |
5.3.7 S-100β和NSE含量测定 |
5.3.8 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 |
5.3.9 RT-PCR测定Apln和 Aplnr mRNA表达 |
5.3.10 抑制剂和激活剂使用方法 |
5.3.11 细胞转染 |
5.3.12 细胞凋亡率测定 |
5.3.13 ROS含量 |
5.3.14 细胞存活率 |
5.3.15 线粒体膜电位 |
5.3.16 统计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sAT促进Aplein13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5.4.2 Apelin13对MCAO/R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5.4.3 sAT通过Apelin13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 |
5.4.4 sAT对 P38 MAPK和 ATF4 表达的影响 |
5.4.5 sAT通过抑制P38 MAPK/ATF4 促进Apelin13 表达 |
5.4.6 sAT对 HIF-1α表达的影响 |
5.4.7 sAT通过上调HIF-1α促进Apelin13 表达 |
5.5 讨论和小结 |
第六章 筛选太白楤木皂苷的主要活性成分并进行验证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化合物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细胞OGD/R模型 |
6.3.2 RT-PCR测定单体对Apln表达的影响 |
6.3.3 细胞转染 |
6.3.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6.3.5 Western blotting |
6.3.6 统计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不同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2 不同皂苷单体对HRE的调控作用 |
6.4.3 不同皂苷单体对C/EBPβ的调控作用 |
6.4.4 皂苷单体分别对HIF-1α的调控作用验证 |
6.4.5 皂苷单体分别对P38 MAPK/ATF4 的调控作用验证 |
6.5 讨论和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功能及其相应肾脏组织学的保护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茶氨酸对酒精损伤HL7702细胞修复与构建绿茶指纹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茶氨酸的概述 |
1.2 茶氨酸的制备方法 |
1.2.1 化学合成法 |
1.2.2 生物合成法 |
1.2.3 提取分离法 |
1.3 茶氨酸的生理功能 |
1.3.1 降血压功能 |
1.3.2 镇静功能 |
1.3.3 神经保护作用 |
1.3.4 增强记忆力功能 |
1.3.5 抗肿瘤功能 |
1.3.6 免疫功能 |
1.3.7 抗氧化作用 |
1.4 茶氨酸与酒精性肝损伤 |
1.4.1 酒精性肝损伤 |
1.4.2 L-茶氨酸与肝损伤 |
1.5 茶氨酸与茶叶品质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响应面法优化竹叶青茶末中茶氨酸的提取工艺 |
2.1 原料 |
2.2 材料与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工艺路线 |
2.5 试验方法 |
2.5.1 浸提试验 |
2.5.2 纯化实验 |
2.5.3 检测方法 |
2.5.4 提取物的鉴定 |
2.6 结果和分析 |
2.6.1 提取工艺 |
2.6.2 超滤浓缩实验 |
2.6.3 静态吸附工艺 |
2.6.4 柱层析工艺 |
2.6.5 茶氨酸提取物的鉴定 |
2.7 本章小结 |
3 茶氨酸对酒精诱导人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修复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细胞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酒精损伤模型的建立 |
3.2.3 茶氨酸适宜作用浓度范围考察 |
3.2.4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2.5 茶氨酸对HL7702 细胞的保护作用 |
3.2.6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酒精损伤模型的建立 |
3.3.2 茶氨酸对细胞毒性的浓度筛选 |
3.3.3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3.4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3.3.5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中H_20_2含量的影响 |
3.3.6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中GSH-PX活力的影响 |
3.3.7 茶氨酸对酒精损伤的HL7702 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品种的绿茶中茶氨酸含量及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
4.1 原料 |
4.2 材料与试剂 |
4.3 仪器 |
4.4 实验方法 |
4.4.1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准曲线制作 |
4.4.2 样品处理 |
4.4.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4.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 |
4.5.2 不同绿茶HPLC茶氨酸指纹图谱的建立 |
4.5.3 相似度评价 |
4.5.4 系统聚类分析 |
4.5.5 不同品种绿茶指纹图谱茶氨酸含量测定结果 |
4.5.6 茶叶品质与茶氨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茶多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在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Pyxinol衍生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俊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 沈竹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生熟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差异及作用机制研究[D]. 朱蔚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杜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芫根对局灶性脑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化涵毅. 江南大学, 2021(01)
- [6]注射用曲札茋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雨天.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铁死亡探讨右美托咪定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D]. 门运政.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佳林. 西北大学, 2020(01)
- [9]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梁苏东. 苏州大学, 2020(06)
- [10]茶氨酸对酒精损伤HL7702细胞修复与构建绿茶指纹图谱的研究[D]. 袁源. 西华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