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伪麻黄碱生产工艺的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代珊,李帅,张爱军,毛九州,朱红梅[1](2022)在《基于基准关联度和AHP-熵权法综合评价经典名方小续命汤古今提取工艺》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应用基准关联度和层析分析法(AHP)-熵权法筛选小续命汤现代提取工艺参数。方法以小续命汤中盐酸伪麻黄碱、黄芩苷、芍药苷含量以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选取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首次引入基准关联度的概念,计算不同提取参数的各种评价指标下各样品与基准样品的基准关联度,采用AHP-熵权法确定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分。结果基准关联度结合AHP-熵权法筛选出的小续命汤现代提取工艺参数为全方药材加12倍量的水提取1h,6批验证试验综合评分大于94.12,RSD为1.87%,且均符合基准样品质量要求,该提取参数与最终大生产的参数具有一致性。结论基准关联度和AHP-熵权法用于筛选经典名方小续命汤的现代提取工艺参数具有可行性,并能为其他经典名方的现代提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原泉[2](2020)在《鼻舒宁温敏凝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以及药效学进行研究,为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以麻黄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提取量之和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鼻舒宁温敏凝胶的提取工艺。对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方案。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凝胶基质,用冷溶法制备凝胶。以凝胶温度(T)和凝胶时间(t)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泊洛沙姆407、188的含量。使用无膜溶出法和透析袋法考察药物体外释放。2.鼻舒宁温敏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建立鼻舒宁温敏凝胶质量标准草案。3.鼻舒宁温敏凝胶主要药效学研究考察鼻舒宁温敏凝胶对大鼠的抗炎作用;建立AR大鼠模型,通过症状积分,确定治疗效果。结果:1.通过试验得到鼻舒宁温敏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水为提取溶媒,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8倍量的水,浸泡2小时,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入6倍量的水,提取1小时,滤液浓缩液加入2倍量乙醇,静置过夜,回收乙醇,即得。2.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出麻黄、白芷等药味;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116~1.4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97,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0.81%,RSD=0.610%;盐酸伪麻黄碱进样量在0.106~1.32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8,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3.32%,RSD=2.627%;水合氧化前胡素进样量在0.0680~1.36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8,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1.27%,RSD=1.08%;醋酸氯己定进样量在0.4002~4.00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0,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3.28%,RSD=1.757%。3.经过优化的处方组成为以20.88%泊洛沙姆P407和5.03%泊洛沙姆P188为基质,偏差均小于5%;鼻舒宁凝胶主要是通过扩散而不是溶蚀方式释放,释放曲线符合一级释放方程。4.鼻舒宁温敏凝胶高、中、低剂量组,对大鼠二甲苯所致耳肿,肉芽肿、足肿胀均有治疗效果。高剂量组给药6 h后对足肿胀的治疗效果高于模型组,能有效降低AR大鼠抓鼻、喷嚏现象。鼻舒宁温敏凝胶高剂量组优于阳性药物组。结论:1.优选得到的鼻舒宁温敏凝胶工艺稳定可靠,主要以扩散方式释药,具有缓释作用。2.建立了鼻舒宁温敏凝胶的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制订了其质量标准草案。3.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鼻舒宁温敏凝胶具有抗炎作用,能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张国瑗[3](2019)在《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典名方,是历代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最精华的瑰宝。国家鼓励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大对经典名方的开发,自2008年起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先后发布了相关鼓励性政策。本课题开展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主要包括麻黄汤处方研究、处方药味研究和物质基准研究。麻黄汤处方和药味研究,包括处方来源、处方组成、处方剂量、功能主治、制法用法、药材的基原、药用部位、药材炮制等考察。具体处方研究结果是:麻黄汤来源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处方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燀苦杏仁;处方剂量:对于汉代的剂量,许多专家学者考证出来了几个不同的结果:13.8 g、15.6 g、7.0 g。但在临床上应用相对多的剂量大约按照一两=3 g来应用的,且燀苦杏仁的剂量应用较多的剂量为6g~10g,并且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共识折合米制克剂量得出汉代一两=3 g,因此综合考虑,各味药材的剂量为:麻黄9 g、桂枝6 g、炙甘草3 g、燀苦杏仁6 g;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制法:用水1800 mL,先加入麻黄煎煮,蒸发掉400 mL,去掉上沫,再加入其它三味药,煮取500 mL,过滤。用法:一剂分三次服用,汗出病好即停药,否则继续服药。处方药材研究结果是:麻黄汤中四味饮片均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麻黄、桂枝、炙甘草、燀苦杏仁饮片。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包括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两部分。制备工艺研究结果:用砂锅开盖煎煮,武火功率1500w,文火功率600w,武火煮沸,文火保持微沸。过程为:取麻黄,加水1800 mL,先煎30 min,除去上沫,加入其它3味药(桂枝、炙甘草、燀苦杏仁),煎煮70 min,过滤,得药液500 mL,减压浓缩(50℃)至250 mL,冷冻干燥(T<-40℃,Vac<20Pa)24 h。在质量标准方面制定了麻黄汤物质基准薄层鉴别方法、特征图谱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薄层鉴别分析和特征图谱分析,并计算了 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的含量、转移率、出膏率以及含水率。对麻黄汤中四味药材及物质基准进行了薄层鉴别研究,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简便,所鉴定成分斑点清晰,并在阴性样品色谱中无干扰。建立了 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良好。在物质基准特征图谱中,确定了 10个共有峰,指认了 6个主要色谱峰。其中3号峰为盐酸麻黄碱,4号峰为盐酸伪麻黄碱,6号峰为苦杏仁苷,7号峰为甘草苷,9号峰为肉桂酸。以3号峰盐酸麻黄碱为参照峰。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特征图谱与各自对照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良好,相似度大于0.90。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仪器的精密度,样品的重复性均合格,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总量的回收率(99.6%),苦杏仁苷回收率(99.5%)都达到要求;15批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苦杏仁苷的平均含量为2.3%、2.2%。15批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苦杏仁苷的平均转移率为26.7%、48.3%,均未出现离散数据(平均值的70%~130%以外)。暂定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苦杏仁苷的转移率分别为18.7%~34.7%、33.8%~62.8%。15批物质基准的出膏率平均值18.1%,未出现离散数据(平均值的70%~130%以外)。暂定出膏率为12.7%~23.5%。15批物质基准的水分平均值9.7%,未出现离散数据(平均值的70%~130%以外)。暂定水分为6.8%~12.6%。基于上述研究,建立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对应实物质量标准,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下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曹燕妮[4](2018)在《咳喘宁口服液药学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主要是对咳喘宁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以及药效学进行研究,为咳喘宁口服液工业化生产、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1.咳喘宁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以黄芩中黄芩苷、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提取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并以提取溶媒、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作为考察因素,优选咳喘宁口服液的提取工艺。对咳喘宁口服液制剂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方案。2.咳喘宁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咳喘宁口服液性状及检查;建立咳喘宁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3.咳喘宁口服液药效学研究(1)氨水引咳法氨水引咳法是镇咳实验常用的实验方法。浓氨水有强烈的挥发性和刺激性。浓氨水喷入密闭钟罩里,小鼠吸入浓氨水后,刺激呼吸道感受器,反射地能够引起咳嗽。镇咳的药物能抑制咳嗽中枢或降低呼吸道感受器敏感性,从而起到镇咳的作用。镇咳药的效果体现在引起咳嗽的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咳嗽的次数。所以本实验用氨水引咳来建立动物模型,用咳嗽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咳嗽次数作为镇咳作用的指标。(2)小鼠酚红排泄法酚红排泄法是祛痰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利用酚红小鼠腹腔注射后,部分可以从气道排泄的特点,测定小鼠气道中酚红排泄量,以判断咳喘宁口服液对气道通透性和分泌液量的影响。所以,以酚红的排泄量作为观察指标,来反应咳喘宁口服液的祛痰作用。(3)豚鼠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引喘法引喘药物是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通过喷雾装置把引喘药物喷入封闭的玻璃钟罩内,致使豚鼠支气管痉挛、窒息,从而导致抽搐而跌倒。这种动物模型的建立可用于观察药物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所以,以豚鼠抽搐的潜伏期作为观察指标,可以反应出咳喘宁口服液的平喘的作用。结果:1.通过试验得到咳喘宁口服液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水为提取溶媒,提取2次,加溶媒量分别为8倍、6倍,每次提取0.5小时。2.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进样量在0.0861251.37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97,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98.11%,RSD=1.92%;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10561.3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8,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101.291%,RSD=0.306%;盐酸伪麻黄碱进样量在0.11121.39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9,含量测定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99.76%,RSD=2.19%。3.药效学实验表明,随机分组后,咳喘宁口服液高、低剂量组能够延长氨水引咳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和减少一定时间内咳嗽的次数。所以咳喘宁口服液具有镇咳作用。咳喘宁口服液高剂量组小鼠酚红的排泄量大于空白对照组,说明在咳喘宁口服液的作用下,呼吸道粘膜排出的酚红量增多。所以咳喘宁口服液能够影响气道的通透性和分泌液的量,即咳喘宁口服液有祛痰作用。咳喘宁口服液高剂量组中的动物跌倒时间长于空白对照组,说明咳喘宁口服液有平喘作用。结论:1.优选得到的咳喘宁口服液工艺稳定可靠,适合工业大生产要求。2.建立了咳喘宁口服液的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制订了咳喘宁口服液的质量标准,以及咳喘宁口服液性状及检查,咳喘宁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3.通过实验研究,咳喘宁口服液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为咳喘宁口服液治疗咳喘提供依据。
刘月波[5](2017)在《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麻黄汤为实验研究对象,测定麻黄汤全方及其拆方配伍组中9种有效成份的含量,比较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是否不同;并通过发汗量和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比较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发汗作用,为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1.药典法比较原药材和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实验: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材饮片及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判断药材饮片是否符合药典规定,并比较两者的差异。2.HPLC-DAD法比较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中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实验:以该方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苦杏仁苷、甘草酸、甘草苷等作为指标,根据拆方配伍将传统饮片组及配方颗粒组都分为15个实验组,采用HPLC-DAD法及梯度洗脱技术,测定各实验组中上述9种成份的含量,比较其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差异,并观察配伍是否对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3.发汗药效作用的比较实验:通过测量发汗量和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比较各实验组间发汗作用,观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药效是否有差异。结果1.药典法检测结果:麻黄药材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为6.21%,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为2.12%;桂枝药材中桂皮醛的含量为1.04%;苦杏仁药材中苦杏仁苷的含量为15.99%;炙甘草药材中甘草苷的含量为1.05%,甘草酸的含量为3.69%。麻黄配方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为18.29%,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为11.95%;桂枝配方颗粒中桂皮醛的含量为3.77%;苦杏仁配方颗粒中苦杏仁苷的含量为38.59%;炙甘草配方颗粒中甘草苷的含量为3.59%,甘草酸的含量为11.64%。可见实验所用的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材均符合药典规定,可用于下一步的试验;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的配方颗粒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饮片中的存在一定的差异,配方颗粒提取制备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有损失。2.HPLC-DAD法测定麻黄汤及其拆方配伍中有效成分含量后发现,15个饮片配伍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甘草酸、甘草苷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相同配伍处理下的配方颗粒组,而苦杏仁苷的含量则都是配方颗粒组高于饮片组。麻黄汤全方饮片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苦杏仁苷、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8.74mg/g、4.47mg/g、1.19 mg/g、10.24 mg/g、18.75 mg/g、1.46mg/g、4.13 mg/g、23.48 mg/g、7.58 mg/g;而全方颗粒组中此 9 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分别只有4.71mg/g、3.32 mg/g、0.76 mg/g、2.09 mg/g、5.86 mg/g、0.80 mg/g、6.32 mg/g、13.16 mg/g、5.25 mg/g。3.不论是饮片组还是配方颗粒组,麻黄汤全方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单味药组及其他配伍组。4.麻黄与炙甘草、桂枝与苦杏仁、麻黄与苦杏仁、麻黄与桂枝、炙甘草与苦杏仁、桂枝与炙甘草配伍时,有效成分的含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5.通过比较小鼠汗腺导管内径,发现9组传统饮片组及9组配方颗粒组小鼠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内径都增大,且两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6.不论是传统饮片组还是配方颗粒组,麻黄汤全方组的发汗作用强于其他配伍组。麻黄汤全方饮片组的小鼠汗腺导管内径为106.5μm,而其配方颗粒组的小鼠汗腺导管内径仅为73.8μm,麻黄汤全方饮片组相比配方颗粒组有更好的发汗作用(P<0.05)。7.含有麻黄的各个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比不含麻黄的配伍组大。麻黄与桂枝配伍,其发汗作用增强。结论1.本课题建立的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在实验的色谱条件下,各个组分都能达到良好的分离,且无杂峰干扰,该方法专属性强,仪器精密度良好,可用于麻黄汤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2.麻黄汤及其拆方配伍传统饮片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桂皮醛、桂皮醇、桂皮酸、甘草酸、甘草苷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配方颗粒组,而苦杏仁苷的含量则都是配方颗粒组高于相应的传统饮片组。从化学物质含量角度衡量,饮片组优于颗粒组,麻黄汤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饮片仍有待商榷。3.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不同配伍时,相应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变化,麻黄汤全方组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单味药组及其他配伍组。4.通过发汗试验可知,所有实验组(饮片组和颗粒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汗腺导管内径都增大,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5.麻黄汤全方饮片组比配方颗粒组有更好的发汗作用,麻黄汤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饮片仍有待商榷。
杨立勇,徐立[6](2017)在《HPLC法测定感丹中三组分的含量及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均匀度》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感丹(氨酚伪麻那敏泡腾颗粒)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及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均匀度。方法采用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10%磷酸调pH至3.0)(25:75),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10μL,柱温为35℃。结果马来酸氯苯那敏浓度在0.160.56μg.mL-1之间、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在2.07.0μg.mL-1之间、盐酸伪麻黄碱浓度在0.240.84μg.mL-1之间均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0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62%(RSD=1.26%)、97.04%(RSD=0.98%)、95.02%(RSD=2.18%)。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仝家羽[7](2017)在《当归、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麻黄与蜜麻黄差异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汤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药最主要最广泛的用药形式,但在现代化的今天其缺点也很明显,如煎煮耗时长,携带不便,质量疗效不均一等,给患者用药带来极大不便。为解决以上问题,推进中药现代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饮片用药形式,如超微饮片、破壁饮片、配方颗粒等。但由于缺乏合理的中间监管过程及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了市场上现代剂型间剂量不一、质量不一、疗效不一等问题。2016年,陈士林研究员首次提出采用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又称标准煎液)来标化所有不同饮片用药形式,以提高中药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中药标准汤剂作为中间参照物,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将为所有后续产品的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当归、麻黄及其蜜炙品作为常见中药,无论单药还是复方在临床上都有很大用量,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可为多种中成药提供参考。而麻黄及蜜麻黄之间的比较也可为中药炮制机理提供新的资料。目的:以《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中确定的工艺方法制备当归、麻黄及蜜麻黄的标准汤剂为对象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提出标准制定意见,为所有源于这三种药材饮片水煎液的现代饮品类型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分析比较麻黄及蜜麻黄标准汤剂之间的化学及其细胞药效差异,探索麻黄蜜炙前后药效差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挑选15批具有代表性且通过药典检测的合格药材饮片,制备相应的标准汤剂,测定汤剂的pH值并取出50 mL蒸干计算干膏出膏率,用高效液相对其中的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计算其转移率,采集其指纹图谱并对主要共有峰进行质谱鉴定;(2)麻黄与蜜麻黄的差异研究,对麻黄及蜜麻黄的指标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再进行与其药效相关细胞实验,对照差异寻找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15批当归标准汤剂pH值、干膏出膏率、转移率范围稳定,均一性良好,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确定并鉴定了11个主要共有峰,鉴定出的成分几乎包含了所有在当归中发现的化合物种类,可全面反映当归标准汤剂质量。(2)麻黄不同个体间差距较大,260 nm下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以上,共确定了9个主要共有峰,鉴定出了8个共有峰,建议标准应适当放宽范围。(3)麻黄与蜜麻黄的指标成分含量在经过蜜炙得率的换算后并无明显差别,两者的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同,成分相同,差别在于峰高。细胞结果表明蜜麻黄的平喘功能和免疫抑制功能确实较麻黄更胜,蜂蜜的加入是主要因素,但其本身成分的变化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结论:本论文根据陈士林研究员《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一文中考察的临床煎药工艺熬制了当归、麻黄及蜜麻黄饮片的标准汤剂,并通过汤剂pH值、指标成分转移率和干膏出膏率考察了其工艺稳定性。通过指标成分定量和指纹图谱定性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当归、麻黄及蜜麻黄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对这三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建议和参考。并对麻黄及蜜麻黄标准汤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细胞实验结果,证明了蜂蜜在蜜麻黄药效改变中的主导作用。
符海郯[8](2017)在《咳喘宁颗粒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药物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不仅为中药研究与开发提供强力的支持,还为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带来了新曙光。中药质量标准已从传统的真伪性鉴别,发展到以光谱、色谱技术为主要手段来控制药品的整体质量,对保障中药疗效稳定,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促进中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以咳喘宁颗粒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处方药味的组成,成分特性,分别从有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三方面出发,对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以期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方法,确保咳喘宁颗粒药效的稳定、有效。目的:(1)建立咳喘宁颗粒中麻黄、苦杏仁、百部、紫菀、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咳喘宁颗粒质量标准进行优化及完善。(2)采用HPLC-DAD法,研究建立咳喘宁颗粒多成分含量同时测定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咳喘宁颗粒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水平。(3)建立咳喘宁颗粒的特征图谱分析方法,为咳喘宁颗粒质量评价提供整体性的参考。(4)对咳喘宁颗粒中黄曲霉毒素的限度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了咳喘宁颗粒的安全性。方法:(1)采用TLC法,分别对咳喘宁颗粒中5味药材进行研究探讨,并考察所建方法的专属性及耐用性。(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对咳喘宁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进行定量分析。以Tech Mate C18-ST(4.6×250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A)-0.1%磷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7nm,流速:1.0 m L/min,柱温:35℃。(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DAD扫描并结合对照药材及对照品定位,对特征峰进行归属指认,建立咳喘宁颗粒HPLC-DAD特征图谱。以Tech Mate C18-ST为色谱柱(4.6×250mm,5μm);乙腈(A)-0.1%磷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7nm(040min)、237nm(4055 min);流速:0.9 m L/min;柱温:30℃。(4)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2351对咳喘宁颗粒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薄层色谱研究中,对拟建立的咳喘宁颗粒中各药味TLC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色谱斑点清晰可见、专属性强,且阴性对照无干扰。(2所建立的咳喘宁颗粒多成分含量同时测定方法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苦杏仁苷的线性关系分别在1.8260182.60μg/m L(r=0.9997)、1.8482184.815μg/m L(r=0.9997)、2.9807298.0692μg/m L(r=0.9996)浓度范围内良好;三者回收率分别为97.00%(RSD=3.7%)、97.40%(RSD=2.5%)、98.30%(RSD=1.6%)。(3)对咳喘宁颗粒特征图谱进行分析,采用DAD扫描并结合对照药材及对照品定位,以盐酸麻黄碱峰为参照峰1,甘草苷峰为参照峰2,计算各主要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建立咳喘宁颗粒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9个共有峰,分别归属麻黄、苦杏仁、百部、和甘草四味药材,确认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胺5个特征峰。(4)所检测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均未超过限度,符合有关要求。结论:(1)利用TLC法鉴别咳喘宁颗粒中5味药材,方法快捷简便,斑点均清晰可见,且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可作为咳喘宁颗粒有效的鉴别方法。(2)建立的咳喘宁颗粒多成分含量同时测定方法,可同时控制处方中君药麻黄、臣药苦杏仁中的3个有效成分,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3)建立的咳喘宁颗粒特征图谱方法,能从整体上科学、全面地评价该制剂的质量,为咳喘宁颗粒质量控制提供了有益的依据。(4)所检测的咳喘宁颗粒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均低于有关规定的限度值,具有较高的药用安全性,为将来咳喘宁颗粒安全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健松,廖颂明,邢盛,朱少璇[9](2017)在《氯雷氨酚伪麻缓释片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氯雷氨酚伪麻缓释片,考察其含量、含量均匀度及体外溶出与释放行为。方法: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为缓释骨架材料,对片芯的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包衣的工艺进行研究,建立含量及含量均匀度、释放度、溶出度测定方法,采用f2因子法与原研药进行溶出与释放曲线相似性评价。结果:选择HPMC K4M作为片芯的骨架材料,HPMC K4M用量为处方量的10%,所得氯雷氨酚伪麻缓释片的含量、含量均匀度符合要求,本制剂中各组分与原研药各组分的f2因子均大于50。结论:本研究的处方工艺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制备氨酚氯雷伪麻缓释片。
孟硕[10](2016)在《麻荆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感染后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尤其是近年来雾霾等一些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上述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2009年卫生部统计表明,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居第四位。目前,抗生素仍是西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但具有耐药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常用的止咳药主要是抗组胺H1受体拈抗剂及中枢性镇咳药,但停药后咳嗽容易复发,还常伴有嗜睡、困倦等副反应,使本病的治疗受到很大限制。由于中药具有抗炎、止咳、化痰、免疫调节等综合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低的特点,中药在治疗上述疾病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已经成为止咳药市场的主要品种。因此,开发具有疗效优势、副作用低的中药,显得尤为迫切。麻荆颗粒组方来源于临床验方,由麻黄、黄芩、甘草、牡荆油四味药组成,具有宣肺平喘、祛风止咳、清热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外寒内热证的感冒后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将中药传统方剂的优势与现代新剂型和制剂技术相结合,对麻荆颗粒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为开发出高效、价优、安全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药做准备。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取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分别以麻黄碱、伪麻黄碱为测定指标,对麻黄的水提、醇提工艺进行优化设计,结合药效学筛选,最后确定麻黄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麻黄切段,加10倍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备用。黄芩甘草水提醇沉工艺研究。本部分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以黄芩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为考察指标,分别筛选选出水提和醇沉工艺条件:黄芩、甘草饮片, 加入12倍量水混提,提取3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和第三次每次1小时, 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密度1.135(25。C),缓慢加95%乙醇至溶液乙醇浓度到50%,边加边搅拌,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滤液浓缩。牡荆油包合工艺研究。本实验通过比较恒温搅拌法和胶体磨法包合牡荆油,最终确定按照油:β-环糊精:水为1:8:24的比例,取相应量的β-环糊精,加入水中,置胶体磨中研磨5分钟,缓慢加入相应比例牡荆油继续研磨30分钟,置4℃静置8小时,抽滤,沉淀物50℃减压干燥。合并上述提取物,过80目筛。最终四味药提取物按照处方比例混合,进行喷雾制粒。第二部分麻荆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对麻荆颗粒中麻黄、黄芩、甘草三味药材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进行粒度检查、水分检查、溶解性检查;以麻黄碱、伪麻黄碱、黄芩苷、甘草苷、甘草酸为指标对颗粒药材含量进行控制,从而为麻荆颗粒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二、伪麻黄碱生产工艺的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伪麻黄碱生产工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基准关联度和AHP-熵权法综合评价经典名方小续命汤古今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出膏率的测定 |
2.2 指纹图谱的测定[7]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盐酸伪麻黄碱的测定 |
2.3.1 色谱条件 |
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4 专属性试验 |
2.3.5 线性关系考察 |
2.3.6 精密度试验 |
2.3.7 稳定性试验 |
2.3.8 重复性试验 |
2.3.9 加样回收试验 |
2.4 芍药苷和黄芩苷的测定 |
2.4.1 色谱条件 |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4 专属性试验 |
2.4.5 线性关系考察 |
2.4.6 精密度试验 |
2.4.7 稳定性试验 |
2.4.8重复性试验 |
2.4.9 加样回收试验 |
2.5 古今提取工艺研究 |
2.5.1 古法煎煮(传统工艺) |
2.5.2 正交试验设计 |
2.6 基准关联度的原理方法 |
2.6.1 确定评价对象 |
2.6.2 计算相对偏差(relative deviation,RDi,j)值 |
2.6.3 定义并计算基准关联度(standard relation,SRi,j) |
2.7 AHP-熵权法组合权重的计算 |
2.7.1 AHP主观赋权[9] |
2.7.2 信息熵客观赋权 |
2.7.3 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系数 |
2.8 综合评分 |
2.9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2)鼻舒宁温敏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正交设计优选提取工艺参数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纯化工艺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四节 成型工艺研究 |
1 处方工艺研究 |
2 体外释放研究 |
讨论 |
第二章 鼻舒宁温敏凝胶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三节 鼻舒宁温敏凝胶质量检查 |
1.性状 |
2.PH值 |
3.粒度 |
4.微生物限度检查 |
5.小结 |
讨论 |
第三章 鼻舒宁温敏凝胶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对大鼠抗炎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经典名方研究概述 |
1 经典名方定义 |
2 经典名方麻黄汤研究现状 |
3 经典名方麻黄汤研究存在的问题 |
4 小结 |
第二章 麻黄汤处方研究 |
1 麻黄汤出处与组成 |
2 麻黄汤功能与应用 |
3 处方剂量 |
4 制法研究 |
5 用法研究 |
6 小结 |
第三章 麻黄汤处方药材的梳理研究 |
1 麻黄 |
2 桂枝 |
3 甘草 |
4 苦杏仁 |
5 小结 |
第四章 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 |
1 麻黄汤薄层鉴别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2 样品制备 |
1.3 薄层鉴别方法建立 |
2 特征图谱方法建立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特征图谱方法学 |
3 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3.1 色谱条件考察 |
3.2 供试品制备方法考察 |
3.3 方法学考察 |
4 制备工艺方法建立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制备工艺考察 |
4.3 制备工艺验证 |
5 15批麻黄汤物质基准对应实物的质量标准测定 |
5.1 薄层鉴别 |
5.2 特征图谱 |
5.3 含量测定 |
6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麻黄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咳喘宁口服液药学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咳喘宁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成型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第二章 咳喘宁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咳喘宁口服液的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咳喘宁口服液的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三节 咳喘宁口服液性状及检查 |
1 性状 |
2 相对密度 |
3 PH值 |
4 装量检查 |
5 微生物限度检查 |
6 小结 |
讨论 |
第三章 咳喘宁口服液主要药效学试验研究 |
第一节 小鼠镇咳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原理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小鼠祛痰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原理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豚鼠平喘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原理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麻黄汤组方药味的药材和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
一、仪器与材料 |
(一) 仪器 |
(二) 材料及试剂 |
二、方法 |
(一) 麻黄原药材和配方颗粒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条件 |
(二) 桂枝饮片及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 |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条件 |
(三) 苦杏仁饮片及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 |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条件 |
(四) 炙甘草饮片及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 |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条件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HPLC-DAD法测定不同配伍麻黄汤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
一、仪器与材料 |
(一) 仪器 |
(二) 材料及试剂 |
二、方法 |
(一) 实验分组 |
(二) 标准品的配制 |
(三) 供试品的配制 |
1. 麻黄汤传统饮片汤剂的制备 |
2.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的制备 |
(四) 色谱条件 |
(五) 麻黄汤传统饮片汤剂的定量方法学考察 |
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 精密度试验 |
3. 稳定性试验 |
4. 重复性试验 |
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六)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的定量方法学考察 |
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 精密度试验 |
3. 稳定性试验 |
4. 重复性试验 |
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三、结果 |
(一) 方法学考察结果 |
1. 麻黄汤传统饮片汤剂方法学考察结果 |
2.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方法学考察结果 |
(二) 麻黄汤传统饮片及配方颗粒汤剂中9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药材的选择 |
(二) 色谱条件的选择 |
(三) 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间差异分析 |
(四) 各配伍间差异分析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麻黄汤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发汗药效的比较 |
一、仪器与材料 |
(一) 仪器 |
(二) 材料 |
1. 动物 |
2. 药品 |
二、方法 |
(一) 小鼠发汗作用 |
1. 实验动物分组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发汗量试验 |
4. 小鼠汗腺导管内径试验 |
(二) 统计学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 发汗量结果 |
(二) 汗腺导管内径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发汗实验方法 |
(二) 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间差异分析 |
(三) 各配伍间差异分析 |
(四) 物质与药效的关联性分析 |
五、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及药效的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6)HPLC法测定感丹中三组分的含量及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均匀度(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2.4 精密度实验 |
2.5 重复性实验 |
2.6 稳定性实验 |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8 含量测定 |
3 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均匀度测定方法 |
4 结论与讨论 |
(7)当归、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麻黄与蜜麻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标准汤剂 |
2.1.1 标准汤剂的研究意义 |
2.1.2 标准汤剂的研究进展 |
2.1.3 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 |
2.2 当归 |
2.2.1 当归的化学成分 |
2.2.2 当归的药理作用 |
2.2.3 当归指纹图谱研究概况 |
2.3 麻黄 |
2.3.1 麻黄的炮制 |
2.3.2 麻黄的化学成分 |
2.3.3 麻黄的药理作用 |
2.3.4 麻黄指纹图谱研究概况 |
第三章 当归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材料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药材饮片 |
3.3 标准煎剂的制备方法 |
3.4 HPLC含量测定 |
3.4.1 供试品的制备 |
3.4.2 HPLC色谱条件 |
3.4.3 HPLC方法学考察 |
3.4.4 含量测定 |
3.5 UPLC指纹图谱及共有峰鉴定 |
3.5.1 UPLC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
3.5.2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5.3 指纹图谱采集 |
3.5.4 共有峰指认 |
3.6 当归标准煎剂过程稳定性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3.6.1 干膏出膏率 |
3.6.2 转移率 |
3.6.3 pH值 |
3.7 小结与讨论 |
3.7.1 指标成分选择 |
3.7.2 共有峰的选择 |
3.7.3 小结 |
第四章 麻黄/蜜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材料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蜜麻黄的制备 |
4.2.3 药材饮片 |
4.3 标准煎剂的制备方法 |
4.4 HPLC含量测定 |
4.4.1 供试品的制备 |
4.4.2 HPLC色谱条件 |
4.4.3 HPLC方法学考察 |
4.4.4 含量测定 |
4.5 UPLC指纹图谱及共有峰鉴定 |
4.5.1 UPLC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
4.5.2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4.5.3 指纹图谱采集 |
4.5.4 共有峰指认 |
4.6 麻黄/蜜麻黄工艺稳定性评价指标参数的测定 |
4.6.1 干膏出膏率 |
4.6.2 转移率 |
4.6.3 pH值 |
4.7 讨论与总结 |
4.7.1 指标成分选择 |
4.7.2 色谱峰指认 |
4.7.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7.4 工艺稳定性考察结果分析 |
4.7.5 总结 |
第五章 麻黄与蜜麻黄标准汤剂的对比 |
5.1 引言 |
5.2 麻黄与蜜麻黄的指标成分含量对比 |
5.3 麻黄与蜜麻黄的指纹图谱对比 |
5.4 麻黄与蜜麻黄的细胞活性对比 |
5.4.1 引言 |
5.4.2 NADES的制备及细胞培养 |
5.4.3 提取液细胞活性测试 |
5.4.4 结果及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工艺参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咳喘宁颗粒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咳喘宁颗粒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及试药 |
2. 方法 |
2.1 麻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
2.2 苦杏仁薄层色谱鉴别 |
2.3 百部的薄层鉴别 |
2.4 紫菀的薄层色谱鉴别 |
2.5 甘草薄层色谱鉴别 |
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咳喘宁颗粒含量测定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 色谱条件 |
2.3 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3 样品测定 |
4 含量限度设定 |
4.1 制剂工艺转移率 |
4.2 限度制定 |
5 讨论 |
5.1 流动相的考察 |
5.2 供试品提取方法的考察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咳喘宁颗粒特征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及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提取及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 色谱条件 |
2.3 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特征图谱的建立 |
2.6 特征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分析 |
2.7 相似度分析 |
3 讨论 |
3.1 参照峰的选定 |
3.2 质量评价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咳喘宁颗粒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随行回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麻荆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呼吸系统疾病及临床用药概况 |
麻荆颗粒处方概述 |
第一章 麻荆颗粒基础研究 |
1 止咳作用研究 |
2 化痰作用研究 |
3 平喘作用研究 |
4 抗炎作用研究 |
5 解热作用研究 |
6 免疫调节作用 |
7 抗病毒作用研究 |
8 抗菌作用研究 |
第二章 麻荆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1 麻黄提取工艺 |
1.1 实验目的 |
1.2 材料 |
1.3 方法与结果 |
2 黄芩、甘草提取工艺研究 |
2.1 实验目的 |
2.2 材料 |
2.3 方法与结果 |
3 牡荆油包合工艺研究 |
3.1 材料 |
3.2 胶体磨法包合工艺研究 |
3.3 恒温搅拌法包合工艺研究 |
3.4 包合工艺验证 |
3.5 结论 |
4 喷雾制粒工艺研究 |
4 实验目的 |
4.2 材料 |
4.3 方法与结果 |
4.4 总结与讨论 |
5 麻荆颗粒制备工艺 |
第三章 麻荆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性状 |
2 鉴别 |
2.1 麻黄的薄层鉴别 |
2.2 甘草的薄层鉴别 |
2.3 黄芩的薄层鉴别 |
3 检查项 |
3.1 粒度检查 |
3.2 水份检查 |
3.3 溶化性检查 |
4 含量测定 |
4.1 麻黄含量测定 |
4.2 甘草酸含量测定 |
4.3 黄芩苷含量测定 |
4.4 牡荆油含量测定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伪麻黄碱生产工艺的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基准关联度和AHP-熵权法综合评价经典名方小续命汤古今提取工艺[J]. 代珊,李帅,张爱军,毛九州,朱红梅. 中草药, 2022
- [2]鼻舒宁温敏凝胶的研究[D]. 原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经典名方麻黄汤物质基准研究[D]. 张国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咳喘宁口服液药学及药效学研究[D]. 曹燕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发汗作用的比较研究[D]. 刘月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6)
- [6]HPLC法测定感丹中三组分的含量及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均匀度[J]. 杨立勇,徐立.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7(02)
- [7]当归、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麻黄与蜜麻黄差异研究[D]. 仝家羽. 山西大学, 2017(03)
- [8]咳喘宁颗粒质量控制研究[D]. 符海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氯雷氨酚伪麻缓释片的研制[J]. 王健松,廖颂明,邢盛,朱少璇. 中国新药杂志, 2017(01)
- [10]麻荆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孟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