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明[1](2017)在《基于PM2.5过滤的玻璃纤维棉毡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空气过滤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过滤材料作为过滤器的核心组成部件,是决定空气过滤器过滤精度高低的关键。开发性能优异的空气过滤材料逐步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课题通过火焰喷吹工艺制备超细玻璃纤维并结合喷胶固化系统制备高效低阻高强度的过滤用玻璃纤维棉毡,可以有效弥补现有纤维过滤材料过滤效率低、过滤阻力高、强度低、耐温差和使用寿命较短等缺陷。提高其综合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尤其是在PM2.5过滤领域具有重要市场价值和现实意义。玻璃纤维棉毡的过滤和力学性能不仅取决于纤维本身的成份、形貌和直径,而且取决于棉毡的厚度、容重、堆积方式、孔隙结构以及纤维之间的缠绕方式。本课题采用滤料过滤性能测试系统、数字式透气量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对过滤用玻璃纤维棉毡进行表征,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棉毡的结构形貌和过滤特性,为过滤用玻璃纤维棉毡的设计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实验指导和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火焰喷吹工艺与喷胶固化成型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玻璃纤维棉毡。棉毡微观结构呈现内部三维网状结构和截面层状结构,厚度和质量的变异系数分别是5.3%和7.2%。棉毡具有较高的均匀性,可有效对PM2.5进行拦截和捕集。2、纤维直径为2μm、棉毡厚度为1.6cm、棉毡容重为20kg/m3和胶粘剂含量为20%的工艺参数下,棉毡的性能最优。此工艺所制备的棉毡对PM2.5的过滤效率为86.2%、过滤阻力为11.0Pa、透气率180.63mm/s和撕裂强度为1834.6N/m。3、将玻璃纤维棉毡放在不同温度下服役不同时间,并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玻璃纤维棉毡的最高服役温度为240℃,在该温度下服役长时间后棉毡仍能保持较高的过滤效率,稳定的透气性和较高的撕裂强度。
苏丹[2](2014)在《玻璃纤维棉毡粘结剂中柔性剂研究及神经网络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玻璃纤维棉毡的吸声性能与其柔性粘结剂直接相关,国内玻璃棉毡硬度大,吸声性能差,与美国JM公司的产品有极大的差距。本实验依据参考文献和前人经验,通过大量实验对酚醛树脂粘结剂进行改性,找到了影响玻璃纤维棉毡粘结剂柔软性能的关键参数,筛选出了基本的工艺配方。在此基础上通过神经网络对实验数据进行训练,在已有的数据范围内预测了最佳的工艺参数:SS用量30%,瓦克硅油用量6%,固化温度为235℃。采用该配方参数进行验证,并以外混式喷头雾化粘结剂,向高速旋转牵伸的玻璃棉进行喷胶,经高温固化后获得轻质柔性玻璃纤维棉毡。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6:2010和BMS8-48标准,采用刚度测试仪对玻璃棉毡柔软性能进行测试,采用静态接触角测试仪对玻璃棉毡憎水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玻璃棉毡的柔软性能达到50mm,柔软性能与国内产品相比提高了83%;接触角为156°,每克棉的吸水量不大于1.4g,憎水性能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通过在酚醛树脂粘结剂中加入SS、硅油进行协同改性,获得了柔软性能优异的玻璃纤维棉毡。(2)通过降低固化温度和固化压力,控制固化时间,加大循环热风,提高了玻璃棉毡的柔软性能。(3)通过设计神经网络,对玻璃纤维棉毡柔软性能影响因素加以训练、预测,得出最优的工艺参数,并预测出未进行试验的工艺参数下的柔软性能,减少试验量。
赵付彬[3](2012)在《短纤维增强氯丁橡胶基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填料是橡胶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填料可以提高非自补强性橡胶的力学性能使其具有优异的使用价值。填料的性质对聚合物体系的加工性能和成品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填料的品种繁多,所以对各种填料的研究就成了当今拓展橡胶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填料按形状可分粒状、纤维状和片状等,纤维状填料长度通常为3~5mm,长径比在100~200之间。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SFRC)因橡胶的柔性和短纤维的刚性很好的结合而得到高模量、抗刺扎、高撕裂强度和各向异性等性能。本文研究了短纤维种类、用量,配方设计,相容剂及间甲白体系等因素对短纤维-氯丁橡胶性能的影响。第一,以国产尼龙、锦纶66短纤维,芳纶短纤维,蓝棉短纤维,聚酯短纤维为例,研究了不同短纤维对氯丁橡胶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热氧老化和耐磨耗性能。结果表明,添加相同份数、不同种类短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均低于未加短纤维的胶料;撕裂强度比较中,国产尼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最大,蓝棉短纤维则小于未含纤维胶料为最弱;耐老化性能比较中芳纶纤维>国产尼龙,锦纶66短纤维>聚酯短纤维>蓝棉短纤维;DIN磨耗测试中显示锦纶66短纤维好于芳纶短纤维,蓝棉短纤维最差。第二,针对短纤维在橡胶中难分散的问题,在胶体中添加相容剂KDP-100对各种短纤维增强材料进行改性,测试材料的物理机械性、动态力学和耐磨耗等性能并利用SEM观察不同材料断面结构。结果表明,KDP-100既能改善短纤维分散性又提高橡胶可塑性。添加2份KDP-100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少量份数国产尼龙和锦纶66短纤维在胶料中的分散性;当纤维增加份数后KDP-100对胶料起到增塑软化的效果。添加短纤维后复合材料的损耗因子峰值有所下降,其中降低最大的是锦纶66短纤维复合材料,其次为芳纶纤维增强材料,蓝棉短纤维对胶料峰值影响最小;同样在添加纤维后的材料损耗因子玻璃化转变温度也稍微向低温移动。第三,一般短纤维的表面呈惰性,与橡胶黏合性差。本实验利用添加黏合剂的形式对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添加HRH体系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拉断伸长率则减小;因白炭黑易使胶料胶料硬化,该材料试样硬度高于未含HRH体系的复合材料。芳纶和锦纶66短纤维增强材料在添加HRH体系后DIN磨耗值下降;蓝棉和聚酯短纤维复合材料的DIN磨耗值上升。动态粘弹性测试发现,所有纤维种类材料在添加HRH黏合体系后损耗因子峰值进一步降低。
李昌垒[4](2009)在《抗熔滴涤纶纤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涤纶纤维以其优异的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产业基础。但涤纶纤维属于熔融性可燃纤维,燃烧时容易形成熔滴,熔滴易带来包括烫伤等在内的二次伤害,因此对涤纶纤维改性,改善其抗熔滴性能己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抗熔滴的研究大多都是采用添加抗熔滴添加物(如聚四氟乙烯、纳米颗粒等)与涤纶基体进行共混,或者利用共聚法,但是基本都存在纺丝难或者添加量少效果不好的问题。签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在PET纤维中形成少量热固性树脂的抗熔滴改性思路,具体方法是在PET基体中添加一种可塑性物质—苯代三聚氰胺(BG)进行共混,制备PET/BG共混纤维,然后将纺出的共混纤维在甲醛溶液中进行处理,BG和甲醛反应生成三维网状的热固性树脂,燃烧时该树脂的保护、迅速炭化并增加成炭量,对熔滴起到吸附作用,以达到抗熔滴的目的。本文通过熔体流动速率仪和RH-7型毛细管流变仪、EDS、滴定法、SEM、FTIR、XRD、TG、DSC、氧指数(LOI)和抗熔滴测试等手段研究了PET/BG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BG的迁移性、BG与甲醛的反应特性以及纤维的结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采用熔体流变速率仪和RH-7型毛细管流变仪对PET、PET/BG共混物熔体进行流变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PET/BG共混物的熔融指数随着BG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表观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剪切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熔体表现假塑性流体的特性;不同温度下非牛顿指数n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结构粘度指数和零切粘度随着温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粘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在研究范围内,随着BG含量的增加,PET/BG共混物熔体的非牛顿指数越大,结构粘度指数和粘流活化能越小。上述结果表明在PET基体内添加BG对纺丝性能影响较小。(2) X射线能谱仪和熔体流变速率仪的测试结果表明BG在PET/BG共混物的制备过程中发生了迁移。(3)利用盐酸羟胺法和碘量法、红外光谱内标法研究了BG和甲醛的反应特性,就单因素考虑可以得出:在羟甲基化阶段,最佳反应温度80℃,时间40min,pH值8.5;在缩聚阶段,缩聚温度80℃,时间2h,pH值为4~5时,易形成多交联点网状结构的热固性树脂。(4) SEM、FTIR、XRD等研究表明,与纯涤纶纤维相比,抗熔滴涤纶纤维的表面较粗糙;在抗熔滴涤纶纤维的制备过程中,PET/BG共混纤维中BG与甲醛发生了反应,并且纤维的结晶结构并没有随着BG的加入和反应的发生而发生变化。(5)通过抗熔滴性能测试、TG、DSC和氧指数(LOI)等测试表明,抗熔滴涤纶纤维与纯涤纶纤维相比,热稳定性降低,单位时间(1min)内熔滴数量减少;随着BG含量的增加,抗熔滴涤纶纤维的成炭量逐渐增加,抗熔滴性逐渐增强,LOI逐渐增大。
赵御静[5](2008)在《不同胶粘剂对软木聚结材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软木具有独特的构造与物理性质使它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胶粘剂作为生产软木产品的主要原料,对软木产品的理化性能指标有着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以现有木材用胶粘剂为基础,选定四种胶粘剂进行混合配比,研究了不同的工艺参数对软木板材物理性能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合适的胶粘剂比例和热压工艺参数,为企业生产软木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各组配制下不同的物理性能均有不同的最佳参数值,经分析确定MDI与VAE混合配制的各因子参数为:施胶量7%,MDI:VAE=1:4,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12min或16min。影响它的主要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施胶量、时间、MDI与VAE的比值。VAE与UF混合配制的各因子参数为:施胶量10%,VAE:UF=1:9,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12min。影响它的主要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施胶量、VAE与UF的比值、时间。MDI与UF混合配制的各因子参数为:施胶量7%,MDI:UF=1:4,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16min。影响它的主要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施胶量、时间、MDI与UF的比值。白乳胶与UF混合配制的各因子参数为:施胶量8%,白乳胶:UF=1:9,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12min。影响它的主要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温度、施胶量、时间、白乳胶与UF的比值。2. MDI与VAE、VAE与UF两组配制的密度和抗拉强度较高,MDI与VAE的耐水性最好,抗沸水能力不佳,内结合强度最低;VAE与UF的耐水性相对其它各组来说较差,但绝对值依然比较理想,抗沸水能力比较好,内结合强度最大;MDI与UF、白乳胶与UF两组配制的内结合强度相当,但MDI与UF除耐沸水能力最佳、表面质量等级最好外,其密度、抗拉强度、2h吸水厚度膨胀率、含水率性能均不如其余各组;白乳胶与UF的耐沸水能力最差,耐水性较好,含水率较低,密度较低。3.综合考察正交试验四因子对各组配制下生产的软木板物理性能的影响可发现:施胶量对抗拉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密度,对其余性能则无显着影响;胶粘剂比值只对VAE与UF的密度和含水率有显着影响,对白乳胶与UF的抗拉强度有显着影响;热压温度是影响软木板性能的主要因素,除密度和抗拉强度外,热压温度对其余性能均有很大影响;热压时间只对白乳胶与UF的2h吸水厚度膨胀率、VAE与UF的密度、MDI与UF的抗拉强度有显着影响,对其余性能无显着影响,它不是影响软木板性能的主要因素。
周晓明[6](2002)在《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通过试验表明,在非织造布绣花衬的生产中所用的胶粘剂以热固性的低毒脲醛(以下简称为 1#)和热塑性的丙稀酸乳胶(以下简称 2#)以 1∶(1.2 1.5)比例配比最佳;1# 胶在使用时须加迟缓剂,适当延长固化时间;1# 胶和 2# 胶混合后 pH 值调整为弱酸性,并加一些其它辅料,适合各种客户的需要;没有使用完的胶须及时用碱处理,以延长其活性期。
郑保山,龚小芬[7](1997)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认为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二、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M2.5过滤的玻璃纤维棉毡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玻璃纤维棉毡 |
1.2.1 玻璃纤维 |
1.2.2 玻璃纤维棉毡 |
1.3 纤维过滤机理 |
1.3.1 过滤理论的发展 |
1.3.2 纤维过滤机理 |
1.4 滤材过滤性能指标 |
1.4.1 过滤效率 |
1.4.2 过滤阻力 |
1.4.3 品质因数 |
1.4.4 透气性能 |
1.5 玻璃纤维滤材研究现状 |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过程 |
2.1 实验原料 |
2.1.1 玻璃纤维原料 |
2.1.2 胶粘剂原料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工艺过程 |
2.3.1 胶粘剂工艺 |
2.3.2 火焰喷吹工艺 |
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2.4.1 基础结构参数测试 |
2.4.2 微观结构表征 |
2.4.3 力学性能测试 |
2.4.4 过滤性能测试 |
2.4.5 透气性能测试 |
2.4.6 质量损失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玻璃纤维棉毡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 |
3.1.1 玻璃棉毡成分和结构 |
3.1.2 玻璃棉毡微观形貌 |
3.1.3 玻璃棉毡均匀性 |
3.1.4 玻璃棉毡过滤过程 |
3.1.5 纤维直径分布 |
3.2 纤维直径对玻璃纤维棉毡性能的影响 |
3.2.1 纤维直径对玻璃纤维棉毡过滤性能的影响 |
3.2.2 纤维直径对玻璃纤维棉毡透气性能的影响 |
3.2.3 纤维直径对玻璃纤维棉毡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棉毡厚度对玻璃纤维棉毡性能的影响 |
3.3.1 棉毡厚度对玻璃纤维棉毡过滤性能的影响 |
3.3.2 棉毡厚度对玻璃纤维棉毡透气性能的影响 |
3.3.3 棉毡厚度对玻璃纤维棉毡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棉毡容重对玻璃纤维棉毡性能的影响 |
3.4.1 棉毡容重对玻璃纤维棉毡过滤性能的影响 |
3.4.2 棉毡容重对玻璃纤维棉毡透气性能的影响 |
3.4.3 棉毡容重对玻璃纤维棉毡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胶粘剂含量对玻璃纤维棉毡性能的影响 |
3.5.1 胶粘剂含量对玻璃纤维棉毡过滤性能的影响 |
3.5.2 胶粘剂含量对玻璃纤维棉毡透气性能的影响 |
3.5.3 胶粘剂含量对玻璃纤维棉毡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 服役条件对玻璃纤维棉毡性能的影响 |
3.6.1 服役条件对玻璃纤维棉毡形貌的影响 |
3.6.2 服役条件对玻璃纤维棉毡质量的影响 |
3.6.3 服役条件对玻璃纤维棉毡过滤性能的影响 |
3.6.4 服役条件对玻璃纤维棉毡透气性能的影响 |
3.6.5 服役条件对玻璃纤维棉毡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玻璃纤维棉毡粘结剂中柔性剂研究及神经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吸声材料及吸声原理 |
1.2.1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 |
1.2.2 阻尼吸声原理 |
1.2.3 多孔纤维吸声材料 |
1.3 玻璃纤维棉毡粘结剂的组成 |
1.3.1 基料 |
1.3.2 助剂 |
1.4 酚醛树脂粘结剂的改性 |
1.4.1 聚丙烯酸酯改性酚醛树脂 |
1.4.2 聚氨酯改性酚醛树脂 |
1.4.3 橡胶改性酚醛树脂 |
1.4.4 合成树脂改性酚醛树脂 |
1.4.5 硅油改性酚醛树脂 |
1.4.6 其他改性方法改性酚醛树脂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材料的制备工艺 |
2.2.1 酚醛树脂合成工艺 |
2.2.2 助剂配制工艺 |
2.2.3 粘结剂流量控制 |
2.3 粘结剂的使用过程 |
2.3.1 粘结剂雾化和喷洒 |
2.3.2 粘结剂的固化 |
2.4 性能表征 |
2.4.1 液体酚醛树脂的性能表征 |
2.4.2 玻璃纤维棉毡性能表征 |
2.5 玻璃纤维表面涂层成分与结构分析 |
2.5.1 玻璃纤维表面涂层成分分析 |
2.5.2 玻璃纤维粘结剂微观结构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粘结剂成分研究 |
3.1.1 改性酚醛树脂成分 |
3.1.2 粘结剂涂层成分 |
3.2 粘结剂搭接方式研究 |
3.2.1 玻璃纤维搭接结构模型 |
3.2.2 玻璃纤维搭接微观结构 |
3.3 粘结剂固化工艺研究 |
3.3.1 粘结剂固化反应原理 |
3.3.2 粘结剂固化工艺 |
3.3.3 固化温度对粘结剂涂层成分及性能的影响 |
3.4 玻璃纤维棉毡柔软性能研究 |
3.4.1 柔性剂对玻璃纤维棉毡柔软性能的影响 |
3.4.2 硅油对玻璃纤维棉毡柔软性能的影响 |
3.5 玻璃纤维棉毡声学性能研究 |
3.5.1 粘结剂含量对玻璃纤维棉毡性能的影响 |
3.5.2 柔软性对玻璃纤维棉毡声学性能影响机理 |
3.5.3 柔软性对玻璃纤维棉毡声学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atlab 神经网络优化 |
4.1 人工神经网络 |
4.1.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4.1.2 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 |
4.1.3 BP 神经网络 |
4.2 粘结剂神经网络模型 |
4.2.1 粘结剂神经网络模型的创建 |
4.2.2 粘结剂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
4.3 粘结剂参数的仿真与预测 |
4.3.1 SS 对柔软性影响的仿真 |
4.3.2 硅油对柔软性影响的仿真 |
4.3.3 SS 与硅油对柔软性影响的仿真 |
4.3.4 神经网络的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报专利 |
(3)短纤维增强氯丁橡胶基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沿 |
1.1 引言 |
1.2 复合材料 |
1.2.1 复合材料简介 |
1.2.2 复合材料的命名 |
1.2.3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 |
1.3 氯丁橡胶(CR)的概括 |
1.3.1 氯丁橡胶简介 |
1.3.2 氯丁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3.3 氯丁橡胶的应用性能 |
1.4 短纤维的种类与特点 |
1.4.1 芳纶短纤维 |
1.4.2 涤纶 |
1.4.3 锦纶 |
1.4.4 丙纶 |
1.4.5 氨纶 |
1.4.6 碳纤维 |
1.4.7 天然纤维 |
1.5 不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
1.5.1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力传递理论[2] |
1.5.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2] |
1.5.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机理阐述 |
1.5.4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SFRC)的开发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配方 |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验工艺 |
2.2.1 所用的试验设备 |
2.2.2 试样制备 |
2.3 性能测试 |
2.3.1 生胶硫化特性分析 |
2.3.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3.3 热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
2.3.4 扫描电镜(SEM)测试 |
2.3.5 动态力学分析(DMA) |
2.3.6 溶胀性能的测试 |
2.3.7 橡胶邵坡尔(DIN)磨耗的测试 |
第三章 不同类型的短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配方设计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橡胶复合材料配方设计 |
3.2.2 短纤维增强氯丁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分析 |
3.2.3 短纤维种类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老化后的力学性能比较 |
3.2.5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耐磨耗性能 |
3.2.6 不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用量和 KDP-100 对氯丁橡胶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短纤维用量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份数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分析 |
4.2.3 分散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分散剂对复合材料的 DIN 磨耗的影响 |
4.2.5 分散剂对复合材料 DMA 分析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合体系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动态力学性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基本配方 |
5.2.2 不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分析 |
5.2.3 HRH 体系对短纤维-氯丁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4 HRH 体系对短纤维复合材料磨耗性能的影响 |
5.2.5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 |
5.2.6 加有 HRH 体系的纤维增强材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抗熔滴涤纶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涤纶纤维的功能化改性研究进展 |
1.2.1 涤纶纤维的仿毛改性 |
1.2.2 涤纶纤维的染色改性 |
1.2.3 涤纶纤维的抗静电改性 |
1.2.4 涤纶纤维的吸湿性改性 |
1.2.5 涤纶纤维的抗菌改性 |
1.3 涤纶纤维阻燃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涤纶纤维阻燃改性的方法 |
1.3.2 涤纶纤维阻燃改性的研究进展 |
1.3.3 涤纶用阻燃剂的发展状况 |
1.4 聚合物的抗熔滴改性研究进展 |
1.4.1 聚合物的共混抗熔滴改性进展 |
1.4.2 聚合物的共聚抗熔滴改性进展 |
1.4.3 聚合物的后整理抗熔滴改性进展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ET/BG 共混纤维的纺丝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PET/BG 共混物的制备 |
2.2.2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BG 含量的PET/BG 共混物熔体的熔融指数 |
2.3.2 温度对PET/BG 共混物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
2.3.3 剪切速率对PET/BG 共混物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
2.3.4 BG 含量对PET/BG 共混物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
2.3.5 BG 的迁移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G 与甲醛的反应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仪器及装置 |
3.2.2 测试与表征 |
3.2.3 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装置、工艺及合成机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各种因素对羟甲基化阶段的影响 |
3.3.2 各种因素对缩聚阶段的影响 |
3.4 苯代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红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熔滴涤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抗熔滴涤纶纤维的制备 |
4.3 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
4.3.1 纤维的结构测试 |
4.3.2 纤维的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纤维的结构分析 |
4.4.2 纤维的性能测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不同胶粘剂对软木聚结材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软木基本概况 |
1.1.1 软木简介 |
1.1.2 软木资源概况 |
1.2 软木构造及其理化性能 |
1.2.1 软木的构造研究 |
1.2.2 软木的化学成分及性质研究 |
1.2.3 软木的物理性质 |
1.3 软木制品历史及现状 |
1.3.1 软木使用历史 |
1.3.2 软木产品现状 |
1.3.3 目前软木主要制品 |
1.4 软木复合材料 |
1.4.1 软木橡胶复合材料及应用 |
1.4.2 软木纸与非织造布复合材料 |
1.4.3 软木粒与石膏复合材料及应用 |
1.4.4 软木粒与纤维复合材料 |
1.5 软木材料用胶粘剂 |
1.5.1 胶粘剂概况 |
1.5.2 木材工业中的胶粘剂 |
1.5.3 软木聚结材料用胶粘剂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工艺流程 |
2.4 试件锯裁和测试 |
2.5 试验方案设计 |
第三章 MDI 与VAE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胶粘剂混合特点 |
3.2 正交试验结果 |
3.3 9 组板材优劣分析 |
3.3.1 按各物理性能优劣排序 |
3.3.2 综合评定优劣 |
3.4 最佳试验因子的确定 |
3.4.1 各因素对软木板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2 综合分析各因素对软木板性能的影响 |
3.5 影响软木板性能的因素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VAE 与UF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胶粘剂混合特点 |
4.2 正交试验结果 |
4.3 9 组板材优劣分析 |
4.3.1 按各性能优劣排序 |
4.3.2 综合评定优劣 |
4.4 最佳试验因子的确定 |
4.4.1 各因素对软木板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2 综合分析各因素对软木板性能的影响 |
4.5 影响软木板性能的因素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MDI 与UF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 胶粘剂混合特点 |
5.2 正交试验结果 |
5.3 9 组板材优劣分析 |
5.3.1 按各性能优劣排序 |
5.3.2 综合评定优劣 |
5.4 最佳试验因子的确定 |
5.4.1 各因素对软木板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2 综合分析各因素对软木性能的影响 |
5.5 影响软木板性能的因素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白乳胶与UF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1 胶粘剂混合特点 |
6.2 正交试验结果 |
6.3 9 组板材优劣分析 |
6.3.1 按各性能优劣排序 |
6.3.2 综合评定优劣 |
6.4 最佳试验因子的确定 |
6.4.1 各因素对软木板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2 综合分析各因素对软木性能的影响 |
6.5 影响软木板性能的因素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四种配制下软木板的比较 |
7.1 正交试验中软木板优劣比较 |
7.1.1 编号软木板优劣比较 |
7.1.2 四组配制对软木板物理性能影响的比较 |
7.2 各因子对四配制下软木板性能影响的综合对比 |
7.2.1 施胶量的影响 |
7.2.2 胶粘剂比值的影响 |
7.2.3 热压温度的影响 |
7.2.4 热压时间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1#胶在非织造布应用中的性能要求 |
1.1 固化时间要适中 |
1.2 分子量适中、水溶性好 |
1.3 低粘度 |
1.4 活性期要稍长 |
2 1#胶的生产工艺 |
3 绣花衬生产中,1#和2#胶的配制与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4 结论 |
四、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M2.5过滤的玻璃纤维棉毡的性能研究[D]. 李艳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2]玻璃纤维棉毡粘结剂中柔性剂研究及神经网络优化[D]. 苏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3]短纤维增强氯丁橡胶基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 赵付彬.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4]抗熔滴涤纶纤维的研究[D]. 李昌垒. 浙江理工大学, 2009(03)
- [5]不同胶粘剂对软木聚结材料性能的影响[D]. 赵御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6]改性低毒木材胶粘剂在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J]. 周晓明. 浙江林业科技, 2002(06)
- [7]《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