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声唱法与训练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苏渊峰[1](2021)在《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是一个在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我国音乐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流派。美声唱法不仅具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展示效果,也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展示形式和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想要实现我国艺术歌曲的世界性融合,想要将我国音乐艺术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当中,每一位音乐艺术从业人员都应该致力于美声唱法的研究,且尝试将美声唱法与我国艺术歌曲进行巧妙融合,构建出新颖的我国艺术歌曲展示形式,尝试将这些带有我国特色的艺术作品推广到世界范围当中。
巫嵋[2](2021)在《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文中指出音乐剧主要由歌剧衍生发展得来,通常在音乐剧中,美声唱法是主流唱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文化的交融,音乐剧的唱法也不断创新。新时代下音乐剧的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本文首先介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并探讨了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的表现。
刘威[3](2021)在《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声唱法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美声唱法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受关注的程度极高,广泛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美声唱法于19世纪传入我国,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受美声唱法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声乐教学的现状及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影响,并就美声唱法与声乐教学和演唱的融合提出了几点建议。
王子涵[4](2021)在《美声唱法流行化的意义与优化路径探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多元化文化的发展,音乐领域也在不断借鉴和融合国外流行因素,拓宽了我国音乐领域的发展道路。相比之下能够发现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拥有不同的演唱技巧,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也存在着共性。我国拥有自身美声唱法的发展路径,在不断融入其他元素过程中,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发展。但相较于欧美国家音乐领域的发展,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文章主要针对美声唱法流行化的意义与优化路径进行不断探究,希望能够诠释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概念。探讨美声唱法流行化的发展及优化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音乐领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青[5](2021)在《约德尔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价值》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范围内各领域、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近年来在声乐领域也开始探究各种唱法之间的融合与借鉴。美声唱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科学、完善的体系,理论与实践皆已迈入成熟阶段,它已成为各国学生学习声乐的不二之选。而被誉为“世界三种独特唱法”之一约德尔唱法是发源于瑞士的德语地区的民间音调,在我国普遍认知度不高。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对研究法,详细介绍了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的起源、发展与特点,并通过对比两种唱法的异同,探究约德尔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借鉴约德尔调有利于美声唱法的多元化风格的扩展;另一方面,约德尔唱法对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的切换为美声唱法生动、直观地示范了何为真、假声,同时,在歌唱发声训练中引入约德尔唱法也为传统美声歌唱训练方法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共分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本论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别对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的定义、起源与各时期发展概况以及各自的特征进行本体分析。第二章对美声唱法与约德尔唱法的在歌唱核心要素:如气息、歌唱位置以及共鸣腔体方面的共性,以及在真假声运用、表达内容和表演风格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为第三、第四章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了美声艺术歌曲《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在创作中对约德尔调的借鉴,包括旋律排布和歌词主旨两个方面。第四章进一步探究了美声训练中对约德尔唱法的借鉴,主要包括对真、假声概念上的直观界定和混声机能的启发,以及在基础视唱练耳音准的训练和歌唱发声训练上对约德尔唱法的借鉴,包括气息的训练,连音、跳音以及对意大利语舌颤音的辅助趣味训练。
张艳林[6](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王唯宇[7](2021)在《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艺术事业中,"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是一种大趋势。这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艺术文化的需要,其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能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进行了探究。
杨琳[8](2020)在《研究高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文中认为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将古典声乐和传统演唱的表现技巧完美的融合为一体展现出来,逐渐成为了影响世界演唱文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追捧和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我国的高师声乐美声唱法的发展现状方面入手,对其实际演唱过程中的表现技巧以及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美声唱法在我国歌唱领域的发展。
杨全海[9](2020)在《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中国民族歌剧演唱的艺术风格,笔者认为,更有利于展开对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我国的民族歌剧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历史情形和音乐特殊性,基于我们国家的音乐、艺术、社会等实际情形更加深入、细致、实事求是地开展民族歌剧的研究,有利于歌剧艺术以及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良性发展。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讲,对于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研究,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认识中国民族歌剧演唱的发展。同时寻找、探究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依据、社会依据、风格依据、审美依据,以宏观的视角理解风格变化的原因。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给出了关于中国民族歌剧的概念界定,这对于后续开展论文的写作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章概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突出阐明其文化特质、美学分期以及表演体系,涵盖了民族歌剧美学简史,探讨了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借鉴、对美声唱法和中国戏曲表演技法的借鉴等;第二章从审美维度来展开论述,主要阐述了民族歌剧的审美内涵、审美原则和审美价值,这章是纯粹的美学探讨;第三章是从表演理论视阈下进行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从多个辩证角度来剖析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也涉及到了“戏-歌唱法”、“新式民族唱法”、“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等议题;第四章是个案研究,本文精选了《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伤逝》、《原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六首经典民族歌剧唱段展开演唱风格的分析;最后一章则是从宏观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审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民族化之路长远而又艰难,但值得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因此,本文选题基于上述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多样性以及不同时期演唱风格的变迁发展,从宏观的视角,探讨与研究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风格发展的脉络,归纳演唱风格变迁与发展沉淀下来的艺术经验,乃至于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艺术规律。
武潇[10](2020)在《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工作者应基于演唱者机体功能的激发、情感表达技巧、歌词咬字的技术,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将此项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不局限于教育教学领域的融合与借鉴。将学术研究作为一个切入点,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融合与借鉴。
二、美声唱法与训练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声唱法与训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声唱法艺术特征 |
二、美声唱法演绎我国艺术歌曲的意义 |
三、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
(一)研究美声唱法 |
(二)感受我国歌曲 |
(三)实现和谐融合 |
四、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应用中的不足与提升 |
(2)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和表现形式 |
(一)音乐剧概述 |
(二)音乐剧的演唱风格 |
(三)音乐剧唱法 |
二、音乐剧中美声唱法的特点 |
(一)美声唱法介绍 |
(二)音乐剧中美声唱法的特点 |
三、音乐剧中通俗唱法的特点 |
(一)通俗唱法介绍 |
(二)音乐剧中通俗唱法的特点 |
四、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差异 |
(一)对声带的要求 |
(二)对呼吸及发声的要求 |
(三)对共鸣的要求 |
(四)音域跨度和咬字 |
五、音乐剧中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相融 |
六、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相融合的具体表现 |
结语 |
(3)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声乐教学现状 |
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
1.美声唱法的师资力量不足 |
2.学生学习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
美声唱法融入我国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
1.丰富我国艺术文化 |
2.创造出更科学的演唱方法 |
将美声唱法融于演唱及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
1.学校聘请专家定期对声乐教师进行培训 |
2.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 |
3.以表演的水准进行教学 |
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对美声唱法的具体运用 |
1.将美声唱法的声部划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
2.将美声唱法中的咬字技术融入声乐教学之中 |
3.将两者的腔体共鸣技巧相结合 |
4.气息运用方面的借鉴和融合 |
结语 |
(4)美声唱法流行化的意义与优化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概述及特点 |
(一)美声唱法的概念及特点 |
(二)流行唱法的概述及特点 |
(三)美声唱法流行化的特点 |
三、美声唱法流行化的意义 |
(一)有利于增强美声唱法的创新性 |
(二)有利于优化美声唱法的审美体验 |
(三)有利于拓展美声表演的受众面 |
四、美声唱法流行化的优化路径 |
(一)博采众长,丰富美声唱法流行化的作品创作手法 |
(二)顺应时代,运用市场为美声唱法流行化注入资源 |
(三)储备力量,联合高校及音乐界培养美声唱法人才 |
五、结语 |
(5)约德尔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美声唱法与约德尔唱法概述 |
(一)美声唱法的定义、起源与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
1.Bel Canto定义、起源与各阶段发展概况 |
2.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 |
(二)约德尔唱法的起源、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
1.Yodel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历程 |
2.约德尔唱法与美国、中国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
3.约德尔唱法的主要特征 |
二、约德尔唱法与美声唱法异同 |
(一)两种唱法在歌唱核心要素上的一致性 |
1.强大的呼吸支持 |
2.歌唱位置的同一性 |
3.多个共鸣腔体的运用 |
(二)两种唱法的差异 |
1.真假声结合与真假声转换 |
2.丰富的内涵与无意义虚词 |
3.高雅华丽与自由诙谐 |
三、美声歌曲创作中对约德尔调的借鉴 |
(一)旋律排布上多用跳进的手段 |
(二)歌词上描绘牧羊女形象 |
四、美声训练中对约德尔唱法的借鉴 |
(一)在概念方面——约德尔唱法帮助直观地界定真、假声 |
(二)在实践方面——用约德尔调进行“趣味练声” |
1.音准的训练 |
2.歌唱发声训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几对概念 |
四、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
一、产生与确立 |
二、发展与繁盛 |
三、分流与多元 |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
一、积累与沉淀 |
二、传播与推进 |
三、土洋之争 |
四、中西结合 |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
一、歌唱定位 |
二、根植于传统 |
三、军旅实践 |
四、历史贡献 |
小结 |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
第一节 呼吸技法 |
一、“美声”呼吸理论 |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共鸣技法 |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
第三节 “哼鸣”训练 |
一、“哼鸣”唱法 |
二、“哼鸣”练习 |
三、“哼鸣”唱高音 |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
一、气与声和 |
二、声与乐和 |
三、乐与意和 |
小结 |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
第一节 语言表达 |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
四、其他方法 |
第二节 韵味呈现 |
一、装饰音润腔 |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
四、特殊的韵味 |
第三节 情感表达 |
一、构建歌唱情境 |
二、提升歌曲内涵 |
三、传达民族情感 |
小结 |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感官享受 |
一、动作手势 |
二、身形表演 |
三、歌唱表情 |
四、三位一体 |
五、高音演唱 |
第二节 句法享受 |
一、速度偏离 |
二、力度偏离 |
三、换气与顿挫 |
四、个案分析 |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
一、自由想象 |
二、模拟联想 |
三、通感联想 |
四、情境联想 |
第四节 期待视野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合法偏见 |
三、视界融合 |
四、效果历史 |
小结 |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
一、生活体验 |
二、歌唱联想 |
三、审美意象 |
第二节 独创性 |
一、运腔方式 |
二、情感表现 |
三、意象表达 |
第三节 歌唱自由 |
一、真善美 |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
三、文化内涵 |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7)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内涵概述 |
(一)民族声乐概述 |
(二)美声唱法概述 |
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有机融合意义分析 |
(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
(二)美声唱法为民族唱法提供有力借鉴 |
1. 咬字与吐字的借鉴 |
2. 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气息运用的借鉴 |
3. 在高音演唱技巧上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
(三)民族唱法为美声唱法提供有力借鉴 |
1. 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润腔美的借鉴 |
2. 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在演唱意境方面的借鉴 |
3. 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中韵味的借鉴 |
三、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实践运用 |
(一)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运用 |
(二)美声唱法在民族歌剧创作中的实践运用 |
结语 |
(8)研究高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美声唱法发展现状 |
2、高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 |
2.1 美声唱法演唱姿势技巧与训练方法 |
2.2 美声唱法呼吸技巧与训练方法 |
2.3 美声唱法发音技巧与训练方法 |
2.3.1 连音技巧 |
2.3.2 断音技巧 |
2.3.3 经过音技巧 |
2.3.4 重音技巧 |
2.3.5 起音与止音技巧 |
2.3.6 切开音技巧 |
2.4 美声唱法共鸣训练 |
2.4.1 口腔共鸣 |
2.4.2 胸腔共鸣 |
2.4.3 头腔共鸣 |
结语 |
(9)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一)歌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
(二)歌剧艺术概念界定 |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概述 |
第一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文化特质 |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定位 |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文化功能 |
第二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美学分期 |
一、中国民族歌剧实践与美学的起源 |
二、中国民族歌剧美学的初创期 |
三、中国民族歌剧美学的繁荣期 |
四、中国民族歌剧美学的多元期 |
第三节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确立 |
一、西方歌剧艺术的借鉴 |
二、中国戏曲写意表演的吸收 |
三、“美声唱法”的东渡与中西方唱法的融合 |
第二章 审美维度视域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阐释 |
第一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内涵 |
一、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审美解读 |
二、民族审美与多元审美 |
三、时代审美与经典审美 |
四、声乐演唱中的戏剧性 |
第二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原则 |
一、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创造性的统一 |
二、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的统一 |
三、演唱技巧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 |
第三节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的审美价值 |
一、西洋歌剧与中国式演唱的“美学融合” |
二、声乐美感中的中西“嫁接” |
三、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中的审美特质 |
第三章 表演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解析 |
第一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概述 |
一、演唱风格的涵义 |
二、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内涵与意义 |
第二节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多重性的文化特征 |
一、民族化与西欧化演唱风格的并重性 |
二、多样化与单一化演唱风格的互补性 |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演唱风格的冲突 |
四、传统化与时代化演唱风格的继承性 |
第三节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民族性分析 |
一、戏歌唱法的民族性 |
二、现代民族唱法的民族性 |
三、美声唱法的民族性 |
四、中国文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应体现民族性 |
第四章 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个案分析:以剧目与演唱理论为视角 |
第一节 中国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白毛女》 |
一、《白毛女》的创作与音乐特征 |
二、“北风吹”、“恨是高山仇是海”对于民歌、戏曲的借鉴 |
三、四代“喜儿”演唱风格的变迁与发展 |
第二节 板腔体戏曲基础上新开拓的《洪湖赤卫队》 |
一、《洪湖赤卫队》创作背景与音乐特色 |
二、以板腔体写作手法增强音乐戏剧性 |
三、第一代“韩英”王玉珍演唱风格的特点 |
第三节 戏剧性与音乐性平衡发展的《江姐》 |
一、《江姐》创作背景与音乐特色 |
二、中国民族歌剧咏叹调创作再创新高度 |
三、五代“江姐”演唱风格的特点 |
第四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新发展《伤逝》 |
一、中国民族歌剧及《伤逝》的创作 |
二、通过子君咏叹调看该剧的演唱风格 |
三、殷秀梅以中国式美声唱法对子君的塑造 |
第五节 中国民族歌剧初现“国际化”面貌的《原野》 |
一、“国际化”创作思路与《原野》的创作背景 |
二、充满戏剧性与个性化特征的咏叹调 |
三、万山红对于金子的人物塑造与演唱风格 |
第六节 以多风格唱法演绎的中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
一、《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创作与音乐 |
二、韵味浓厚、风格多元的核心唱段 |
三、多种风格唱法的对比与统一 |
第五章 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化之路 |
一、中国民族歌剧民族化的必要性 |
二、中国民族歌剧民族化的途径 |
第二节 中国歌剧演唱风格的发展 |
一、中国歌剧演唱风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歌剧演唱风格的未来展望 |
三、中国歌剧演唱风格的意义 |
第三节 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中国化 |
一、世界歌剧艺术格局中的中国民族歌剧 |
二、中国歌剧演唱风格为世界歌剧注入新的活力 |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国际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技术层面相互借鉴与融合 |
(一)基于演唱者机体功能的激发 |
(二)情感表达技巧方面借鉴与融合 |
(三)歌词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
二、声乐教学中针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学术层面相互借鉴与融合 |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学术理论的借鉴与融合 |
(二)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与融合 |
三、结语 |
四、美声唱法与训练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J]. 苏渊峰. 艺术品鉴, 2021(36)
- [2]音乐剧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J]. 巫嵋.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21(09)
- [3]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刘威. 陕西教育(高教), 2021(06)
- [4]美声唱法流行化的意义与优化路径探析[J]. 王子涵. 明日风尚, 2021(11)
- [5]约德尔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价值[D]. 刘青.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7]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探究[J]. 王唯宇. 中国文艺家, 2021(04)
- [8]研究高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J]. 杨琳.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20(12)
- [9]中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风格研究[D]. 杨全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 武潇. 北方音乐,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