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猝死的尸解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阿力木·吾甫尔[1](2018)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以及与TLR2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及开放程度,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和不同血压范围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程度,以及血清TLR2表达程度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侧支循环开发程度以及血清TLR2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0.10年至2016.12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的314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存在至少一侧颈内动脉闭塞,通过ASITN/SIR标准确定侧支循环开发程度,定义ASITN/SIR(2-4)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0-1分为侧支循环差组,ACoA-PCoA评分标准确定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程度,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差组之间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分析其与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血压范围对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程度;其中156例患者抽取血样标本,测定血清TLR2浓度,并与208例正常体检患者的血样标本进行对比,分析血清TLR2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以及TLR2浓度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的相关性,并测定血清VEGF浓度,探索血清TLR2浓度与血清VEGF浓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对其中107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在平均6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临床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以及支架内再狭窄,分析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以及术前血清TLR2表达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1)314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侧支循环分级,0级为51人,1级为78人,2级为77人,3级为71人,4级为37人,侧支循环良好组为185例,侧支循环差组129例,高血压(54.6%VS 68.2%,P<0.05),糖尿病(27%VS 41.8%,P<0.05)在侧支循环良好组中比例明显低于侧支循环差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侧支循环良好组NIHS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差组(5.92±2.82 VS 7.53±2.43,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中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数,软脑膜动脉开放数以及≥2条侧支循环途径的数目高于侧支循环差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软脑膜动脉开放,前交通动脉开放以及多条侧支循环途径开放是侧枝循环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2)对两组患者的不同血压结果进行对比,侧支循环良好组中平均收缩压(138.83±14.03 VS 142.97±12.27mmHg,P=0.011),平均舒张压(75.48±8.34 VS 78.51±8.71mmHg,P=0.002)以及平均动脉压(92.92±9.08 VS96.32±9.42mmHg,P=0.002)均低于侧支循环差组;当平均收缩压在120mmHg130mmHg之间,侧支循环评分最高,侧支循环开发程度最好,但未发现脉压差,舒张压,动脉压与良好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存在此种相关性;3)1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正常体检对照组之间入院基本情况比较,在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因素之间对比均存在差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TLR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931.6±5912.9pg/ml VS 3299.1±1678.6pg/ml,P=0.00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良好组92例,侧支循环差组64例,侧支循环良好组TLR2浓度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差组(8095.5±7264.3pg/ml VS 5258.4±2310.6pg/ml,P=0.036);在侧支循环评分为4分时,血清TLR2浓度(15324.2±8409.1pg/ml)最高,与评分为0.1.2时的表达浓度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TLR2与侧支循环开发程度存在相关性(r=0.442,P=0.001);血清TLR2浓度与血清VEGF浓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65,P=0.001),TLR2可能诱导VEGF的表达,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TLR2高表达的患者其易损斑块以及表面溃疡斑块的比率较高;4)CAS患者侧支循环良好组为51例,侧支循环差组共56例;糖尿病在侧支循环差的患者中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50%VS 29.4%,P=0.03),侧支循环良好组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66.7%VS 44.6%,P=0.022),ACoA评分(1.73±0.53 VS 0.63±0.75,P=0.001),PCoA评分(1.58±0.81 VS 0.89±0.56,P=0.042)以及ACoA-PCoA评分(2.61±0.85 VS 1.14±0.91,P=0.001)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差组,且软脑膜动脉开放数(56.9%VS 23.2%,P=0.001)以及≥2条侧支循环途径的数目(76.5%VS 36.7%,P=0.001)也均高于侧支循环差组;侧支循环良好组中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和舒张期末流速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差组;5)CAS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未见差异;CAS患者随访了25.84±14.23个月(6-60月),共发生缺血性脑梗死14例,2例发生在侧支循环良好组,12例发生在侧支循环差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9%VS 21.4%,P=0.007),对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发现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HR 0.194,95%CI 0.017-0.531,P=0.017),而糖尿病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R 9.438,95%CI 2.084-42.746,P=0.004,);两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预后良好(Log-Rank test=3.97,P=0.046)。TLR2的浓度在脑梗死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中无明显差异(7794.4±4693.9 VS5270.5±2555.3,P=0.058);6)侧支循环良好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3例,侧支循环差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4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示,糖尿病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HR 4.706,95%CI 1.526-14.511,P=0.007);对支架内再狭窄和未狭窄患者对比发现,再狭窄组的ACoA评分明显低于未狭窄组(1.09±0.71 VS 1.56±0.0.69,P=0.039),前交通动脉开放不足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再狭窄组中收缩期峰流速(90.14±14.34 VS 104.49±17.64,P=0.048)及舒张期末流速(32.29±4.95 VS 40.32±10.25,P=0.049)均低于未狭窄组;TLR2的浓度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7245.9±4557.3 VS 5459.7±3060.3,P=0.181)。结论:脑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在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状态之间存在差异,前交通动脉开放,软脑膜动脉开放以及多条侧支循环途径开放是侧支循环开放良好的决定因素;相对于侧支循环差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等在侧支循环良好组中普遍较低,存在统计学差异;当平均收缩压的120130mmHg时,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最佳。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LR2表达浓度明显增高,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相对于侧支循环差的患者,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血清中TLR2浓度明显增高,血清TLR2的表达与患者侧支循环分级存在相关性,TLR2也与VEGF之间存在相关性,TLR2浓度越高,VEGF的浓度越高,TLR2可能诱导VEGF的表达,进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血清TLR2的表达水平增高可促进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增加。侧支循环的建立程度影响CAS术后患者的预后,侧支循环良好可改善预后,是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同时,前交通动脉开放不足可促进C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TLR2的表达与CAS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
杨璞玉[2](2016)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拷贝数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已有研究证明拷贝数变异(CNVs)可以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国内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CNVs研究较少。探讨致病性CNVs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及发生率,发现新的致病性CNV,定位其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候选基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行利凡诺引产的妊娠合并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30例。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所有引产胎儿行全基因组CNV分析,寻找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CNV区域。结果:在8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现8个致病性CNV,分别为14q11.2区段650kb缺失,15q11.2区段250kb重复;16q21区段650kb重复,21q21.1-21q21.2区段6.5M缺失;2p22.3区段1.1M重复;14q11.2区段550kb缺失;6q14.1区段350kb重复;11p11.2区段350kb重复,14q11.2区段450kb缺失;22q11.21-22q12.1区段250kb缺失;5p15.33-5p15.2区段1.3M重复,18q22.3-18q23区段7.2M缺失。经过分析得出1例为22q11.21微缺失综合征。结论:1.本实验测序结果得出1例22q11.21微缺失综合征,使CHD发生的危险度增加。2.进一步验证了CNVs与CHD病因学的相关性。3.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与调控的复杂过程。因此,以本研究为基础,未来扩展研究CNVs变异表达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先天性心脏病分子发病机制。
庞原,史国庆[3](2015)在《心源性猝死在司法鉴定中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探究,了解SCD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完善法医临床工作的理论依据,提高临床工作的防治效果。方法:对猝死者进行验尸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从不同组织及部位进行材料收集,采取福尔马林进行固定(浓度为10%),采取石蜡包进行切片,并利用HE进行常规性染色,观察。结果:SCD尸解病理特征是猝死者的心脏表面均有程度不同的脂肪组织浸润,以右心为着;心原性猝死临床特征较多,患者出现心原性猝死时会表现出意识不正常,同时存在烦躁的情绪,严重时将直接导致呼吸困难,并且由于人体电解质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出汗。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结论:通过探讨心脏猝死的病理基础及临床特点,并配合法医学鉴定,有效的提高临床防止效果及避免医疗纠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司法程序中的当事人以公正。
乔帅[4](2015)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8,9,12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5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28例,Stanford B型AD患者12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患者10例。根据疾病种类不同分为主动脉夹层组和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组。其中每组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手术组及保守组。其中主动脉夹层组行外科手术患者18例,行胸主动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TEVAR)患者8例,保守组患者14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组内行TEVAR患者5例,保守组5例。对于血浆中MMP表达的研究,本实验以同期入院行体格检查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MMP在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中的表达2.通过随访评价患者生存康复情况、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MMP在血浆中水平的变化。结果:1.MMP-2,8,9,12在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组与对照组血浆中均有表达。其中主动脉夹层组患者血浆中MMP-8,9,1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MMP-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组患者血浆中MMP-8,9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MMP-2,1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2.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AD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亡,余患者生存良好;TEVAR治疗Stanford B型AD及主动脉壁间血肿与穿透性溃疡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3.对于Stanford A型AD手术组患者,术后主动脉近端、中点及最大主动脉直径位置可见主动脉直径及假腔直径减小(P<0.05),且MMP-8,9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较术前减少(P<0.05),MMP-2,12的表达无明显差别;对于Stanford B型AD手术组患者,术后主动脉近端、中点及最大主动脉直径位置可见主动脉直径及假腔直径减小(P<0.05),且MMP-8,9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较术前减少(P<0.05),MMP-2,12的表达无明显差别;对于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手术组患者,术后主动脉近端、中点及最大主动脉直径位置可见主动脉直径及血肿直径减小(P<0.05),MMP-9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在术后半月及术后1-3月均较术前减少(P<0.05),MMP-2,8,12的表达无明显差别。4.对于Stanford B型AD保守组患者,1-3月内复查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示近端假腔直径、中点假腔直径、最大主动脉直径及最大假腔直径较前增大(P<0.05),且MMP-9在血浆中的表达较前增高(P<0.05),MMP-2,8,12的表达无明显差别。5.MMP与各截面主动脉、假腔(血肿)、真腔(管腔)直径进行相关分析得出:MMP-8与最大假腔(血肿)直径呈正相关(P<0.05),MMP-9与最大主动脉直径、最大假腔(血肿)直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1.杂交手术及TEVAR治疗对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安全、有效,促进主动脉重塑,近中期效果好。2.MMP家族(特别是MMP-8,9)可作为AAS诊断参考指标之一。3.MMP-8,9有可能成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崔锦钢[5](2014)在《多排CT(MDCT)联合髓过氧化物酶(MPO)等炎症介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多排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斑块的评价背景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排(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的应用,通过无创技术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形态学特点成为可能。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是目前较先进的无创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具有无创、准确、快速、直观的特点,对明确低危及中危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低密度斑块是易损斑块的主要特点之一,如何通过MDCT采用无创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进行识别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本研究对ACS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MDCT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为临床工作中MDCT评价易损斑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同时进行MDCT检查的患者(包括6例ST抬高心肌梗死,14例非ST抬高心肌梗死及25例不稳定心绞痛),同时选择42例稳定性心绞痛作为对照组,分析其缺血相关动脉MDCT特点,包括管腔狭窄情况,及狭窄周围斑块密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DCT冠脉成像显示低密度斑块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57.6%vs13.8%,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病变数量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组(3.1±1.1VS.2.1±1.2,P<0.05)。但至于病变罪犯相关血管,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同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行MDCT检查患者中,发现合并肺栓塞1例(2.2%),提示MDCT检查对发现冠状动脉外病变的具有一定价值。结论在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人群中,MDCT可明确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同时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特点进行评价,对于了解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及早了解梗死相关动脉相关形态,指导患者危险分层,为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同时对于胸痛三联征(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的鉴别也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MPO.MMP-3,9.hs-CRP与MDCT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关联性分析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血管的进展性炎症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即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的纤维帽破裂、局部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由于生化检测具有速度快且易于操作的特点,目前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炎症标志物和MD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学和形态学评价两方面的关联性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MPO.MMP-9.hS-CRP与MDCT检查结果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的炎症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PO)、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9)、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和MDCT结果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炎症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包括: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42例稳定性心绞痛及96例冠脉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MP0、MMP-3,9及hS-CRP的血浆水平,分别比较以上三组人群入院时的MP0,及MMP-3,9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血浆水平,同时与MDCT斑块分析相结合,分析炎症指标与MDCT评价斑块的相关性。结果ACS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群相比,ACS患者中MP0的血浆浓度最高(分别为514.3±324.1ug/L,281.5±235.6ug/L,240.8±147.1ug/L,P<0.01):而且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MMP-9,hS-CRP水平比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人群明显升高(MMP-9:1540.3±1259.8ug/L,1261.7±551.4ug/L,354.9±193.6ug/L, P<0.001;hs-CRP:4.8±5.2mg/L,2.0±2.2mg/L,1.8±2.3mg/L,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血浆水平在ACS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67.5±185.1ug/L,135.4±98.6ug/L,134.8±95.4ug/L,P>0.05),三组人群中ACS患者中MPO的血浆浓度最高(P<0.01);MMP-9在ACS及SAP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ACS及SA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MP-3水平在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ACS组,MP0,MMP-3,9,hS-CRP水平与MD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而在MDCT评价ACS非钙化斑块组,MP0、MMP-9,hS-CRP水平较SAP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结论ACS患者血清MP0、hS-CRP.MMP-9等炎症指标同时与MDCT评价斑块性质相结合,提示炎性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关,可以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且MP0、hs-CRP以及MMP-9三种生物标志物与MDCT评价ACS患者非钙化斑块相关,与血管狭窄程度无关,而MMP-3在本研究中未发现与MDCT评价ACS不稳定斑块相关。第三部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114例连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特征、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114例(100%)患者均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对120处病变行旋磨处理,均为B或C型严重钙化病变。其中,左主干病变8处,左前降支病变93处,左回旋支病变2处,右冠状动脉病变17处。术中出现无再流或慢血流7例;1例患者发生旋磨头嵌顿后,旋磨头和指引导管一起抽出,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随访6个月(中位数),随访期间11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其中8例行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3例予强化药物治疗;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即时介入操作成功率高,且近期疗效满意。
杜英杰[6](2011)在《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HIF-1α、SOCS-3、Bax在心脏性猝死心肌中的表达目的检钡HIF-1α、SOCS-3、Bax在心脏性猝死者心肌中的表达及其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并探讨HIF-1α、Bax相关性,进而为法医学鉴定心脏性猝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5例心脏性猝死者为实验组,25例非心脏性猝死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SOCS-3、Bax在心肌中的表达。结果1.常规HE染色:在心脏性猝死组中冠心病猝死者20例均可见心肌纤维断裂,心肌间质水肿,间质内见少量出血及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多,部分心肌细胞肥大并脂肪浸润,嗜伊红性增强,部分心肌细胞灶性变性、坏死,细胞轻度水肿,部分心肌细胞核轻度增大,并见畸形核,染色质疏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均见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程度均>50%,部分管腔闭塞,部分管腔血栓形成。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心脏性猝死组每例心肌细胞中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中;阴性对照组仅有3例心肌细胞中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余为阴性;心脏性猝死者心肌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6.083,P<0.01)。(2)心脏性猝死组中有22例心肌细胞中可见SOCS-3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中;阴性对照组仅有2例心肌细胞细胞可见阳性表达,余为阴性:心脏性猝死者心肌SOCS-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5.8306,P<0.01)。(3)心脏性猝夕死组每例心肌细胞中可见Bax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中:阴性对照组仅有3例心肌细胞中可见Bax阳性表达,余为阴性;心脏性猝死者心肌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5.573,P<0.01)。(4)在心脏性猝死心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Bax表达呈正相关(rs=0.736,P<0.01)。结论1.HIF-1α是反映心肌缺氧、缺血的非常敏感的指标,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肌中HIF-1α的表达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显着增加。HIF-1α可作为一个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的辅助诊断指标,并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性死亡和其他原因(例如窒息)缺氧造成的死亡的鉴别。2.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肌中SOCS-3的表达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显着增加,提示它可能参与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可能成为诊断心脏性猝死的早期、快速、灵敏的病理形态学辅助指标。3.Bax在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肌中有阳性表达,表明在心脏性猝死的心肌缺血中有凋亡调控机制参与。Bax的表达是心肌缺血的早期表现,可能成为诊断心脏性猝死灵敏、可靠的辅助诊断指标。4.HIF-1α与Bax表达的增高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可能在心脏性猝死的病理变化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心肌细胞的凋亡。HIF-1α可能调控Bax,进而促进心肌细胞凋亡第二部分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尸检组织中提取DNA的研究目的比较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尸检组织中3种提取DNA的方法对DNA质量的影响,寻找一种操作简便、污染较少、经济实用的石蜡包埋尸检组织中提取DNA的方法。方法取尸检存档的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心肌组织10例,分别以二甲苯脱蜡-酚氯仿法、改良TES水浴脱蜡-酚氯仿法、试剂盒提取DNA法提取其DNA,然后进行电泳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比值及PCR扩增。结果二甲苯脱蜡-酚氯仿法、改良TES水浴脱蜡-酚氯仿法提取效率相同。改良TES水浴脱蜡-酚氯仿法抽提DNA法、二甲苯脱蜡-酚氯仿法分别与试剂盒法所提取DNA的A260/A280值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以改良TES水浴脱蜡-酚氯仿法所得DNA为模板,扩增的目的条带亮度与阳性对照相当。结论结果证实改良TES水浴脱蜡-酚氯仿法简便有效,所用试剂价格低廉,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尸检组织DNA提取方法。
尉海涛[7](2008)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文中指出为了明确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从2006年1月-2008年1月来我院收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4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筛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例共16例(A组),并从同期行冠脉造影影像异常的心肌梗死病例中随机抽取60例(B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既往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部位、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梗、Killip>2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室壁运动异常者比例、急性期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发现:A组平均年龄48.06±13.8岁,B组平均年龄57.60±8.73岁,两组间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性别比例在两组间无差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吸烟为单一危险因素的比例在A、B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2.5%∶50%、0.0 %∶31.7%、0.0 %∶31.7%、50.0 %∶20.0%,差异均有显着性( P值<0.05 )。既往心绞痛史A组少于B组(12.5%∶46.7%)。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下壁(62.5%),而冠脉造影异常者多发生于前壁(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室壁瘤发生率为(0.0%vs5.0%);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6.3%vs10.0%);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者为(6.3%vs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LVEF值A组61.6±15.4%,B组48.7±10.1%(P<0.05);有室壁运动异常者A组50.0%,B组86.7%(P<0.01),均有显着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AMI冠脉造影正常患者多无心绞痛病病史,多见于年轻男性,除吸烟外,其他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对较少,多发生于下壁,左室功能较好。
许实成,程涛,赵锡军,韦炜[8](2007)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片,以轴位像、MPR、VR显示最佳,DeBakeyⅠ型2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6例;21例均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显示率为100%,以轴位像、MPR像上显示为佳,结合VR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1例Ⅱ型夹层,无名动脉受累,1例ⅢB型夹层合并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右锁骨下动脉(该患者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弓)受累,20例Ⅰ、Ⅲ型中,腹腔动脉受累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5例,肾动脉受累4例;21例夹层中,16例可显示假腔内多少不等的血栓充填。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无创、快速、准确检查方法。
蔡军,姜叙诚,王莉,张梅,许伟青[9](2004)在《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猝死的尸解病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 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死亡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该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胸闷、胸痛或中上腹痛 ,EKG均无特殊改变。 5例有高血压史的死者 (平均年龄 4 9.8岁 )主动脉内膜有明显的粥样斑块伴溃疡形成 ;另 3例死者 (平均年龄 2 2 .3岁 )无高血压史 ,其中 1例具有Marfan综合征的表现。所有病例病理表现均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 ,中膜呈粘液囊性变 ,滋养血管破裂出血 ,弹力纤维断裂、缺失 ,同时有明显的肺气肿和肺大泡形成。结论对长期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以及无高血压而伴有一些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年轻人 ,若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应充分考虑患AD的可能性 ,及时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确诊 ,有助于早期治疗 ,降低死亡率。
侯跃双,何亚乐,黄新胜,冯碧霞,许燕[10](2002)在《胸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超声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通过对马凡综合征及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患者超声资料的详细分析 ,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 68例马凡综合征、10 5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进行评价。特别注意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及胸降主动脉。结果 ①马凡综合征胸主动脉扩张部位、扩张程度与动脉硬化性动脉瘤不同。②马凡综合征患者主动脉关闭不全及左心功能不全程度较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患者为重。③马凡综合征患者易发生DebakeyI、II型夹层动脉瘤 ;动脉硬化患者易发生DebakeyI、III型 ,特别是III型夹层动脉瘤。④发生夹层动脉瘤时、动脉硬化组胸主动脉最大扩张程度较马凡综合征组为轻。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鉴别马凡综合征与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为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猝死的尸解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猝死的尸解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以及与TLR2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的相关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脑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TL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侧支循环及TLR2的表达与CAS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资料收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以及与血管生长因子 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2)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拷贝数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心源性猝死在司法鉴定中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一)心源性猝死病例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
(二)心源性尸解病理特征 |
(三)SCD 的诱因分析 |
四、讨论 |
(4)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请/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对象分组 |
1.3 治疗方法 |
1.3.1 内科药物保守治疗 |
1.3.2 治疗原则 |
1.3.3 手术方法 |
1.4 血浆中MMP含量的测定方法 |
1.4.1 检测原理 |
1.4.2 血液样本采集 |
1.4.3 实验物品及试剂准备 |
1.4.4 实验步骤 |
1.4.5 结果判断 |
1.5 病例调查与回访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般临床资料 |
2.2 MMP在血浆中的测定 |
2.3 治疗情况 |
2.4 随访结果 |
2.4.1 主动脉CTA结果分析 |
2.4.2 血浆中MMP的测定 |
2.5 相关分折 |
3 讨论 |
3.1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的安全性 |
3.1.1 Stanford A 型 AD 的治疗 |
3.1.2 Stanford B 型 AD 的治疗 |
3.1.3 DMH及PAU的治疗 |
3.2 手术治疗对主动脉、假腔(血肿)、真腔(管腔)直径的影响 |
3.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
3.4 不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病因和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排CT(MDCT)联合髓过氧化物酶(MPO)等炎症介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D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斑块的评价 |
引言 |
1. 技术路线及研究流程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炎症因子(MPO、MMP-3,9、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MDCT评价斑块的关联性分析 |
引言 |
1. 技术路线及研究流程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效果 |
背景 |
1、研究方法 |
2、随访 |
3、统计学分析 |
4、结果 |
5、讨论 |
附:冠状动脉旋磨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HIF-1α、SOCS-3、Bax在SCD心肌中的表达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材料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3.1 HIF-1α在SCD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1.3.2 SOCS-3在SCD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1.3.3 Bax在SCD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1.3.4 HIF-1α与心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
1.4 参考文献 |
1.5 结论 |
1.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尸检组织中提取DNA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参考文献 |
2.5 结论 |
2.6 问题与展望 |
附图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临床症状 |
1.3检查方法 |
1.4图像分析 |
2结果 |
2.1 AD分型 |
2.2破裂口部位及数目 |
2.3真假腔形态和内膜片走行 |
2.4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 |
2.5真假腔内血栓 |
2.6其他 |
3讨论 |
3.1病理学表现 |
3.2主动脉夹层分型 |
3.3 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
(10)胸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超声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 料 与 方 法 |
结 果 |
讨 论 |
四、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猝死的尸解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以及与TLR2的相关性研究[D]. 阿力木·吾甫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3)
- [2]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拷贝数变异研究[D]. 杨璞玉.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3]心源性猝死在司法鉴定中的临床病理研究[J]. 庞原,史国庆. 法制与社会, 2015(14)
- [4]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表达研究[D]. 乔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5]多排CT(MDCT)联合髓过氧化物酶(MPO)等炎症介质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斑块特点[D]. 崔锦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6]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杜英杰. 青岛大学, 2011(01)
- [7]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D]. 尉海涛. 吉林大学, 2008(11)
- [8]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J]. 许实成,程涛,赵锡军,韦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06)
- [9]8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猝死的尸解病理研究[J]. 蔡军,姜叙诚,王莉,张梅,许伟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4(12)
- [10]胸主动脉瘤样扩张的超声特征及病因分析[J]. 侯跃双,何亚乐,黄新胜,冯碧霞,许燕.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