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论文文献综述)
邵永海[1](2020)在《郭锡良先生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述论》文中研究说明1898年马建忠着《马氏文通》,借鉴西方语法学的思想观念,观察先秦两汉文献中的语言事实,创立了完整的古汉语语法体系。其後半个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总体上以泛时描写爲主。1958年王力《汉语史稿》问世,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自此转向各种语法现象历时演变的专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郭锡良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论文。他严格遵循现代语言学的历史观和系统观,构建了断代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语法史研究框架,他的研究理念具体体现在他在古汉语的构词法、词类问题、句法结构和虚词特别是代词、语气词、介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中,这些成果从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上对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汉语语法和语法史的研究産生了重要的影响。
钟芳剑[2](2020)在《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有关汉语工具格介词的研究成果丰富,前贤从历时与共时,跨语言对比,个案研究等方面做过一系列的研究。然而,从整体来看,前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一类词或单个介词的研究,不成系统,迄今为止还未有人从语法化角度对工具格介词的来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所以,本文从语法化角度,旨在对介词范畴中的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探寻语义演变路径及演变规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工具格与工具格介词已有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工具格和工具格介词的界定,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最后对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研究的重点部分。本文根据工具格介词语义来源的不同,将其主要分别五类。第二章论述“伴随——工具”的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有“以、连、共、和、同、与、给、跟”等,此类介词的语义演变模式为“伴随介词>工具介词”。主要探讨了工具格介词“以”的来源及发展,“以”由“率领、带领”义动词在连动式中语法化为伴随介词,再由伴随介词发展成为工具介词。由于“以”的宾语范围不断扩大,扩展出方式介词、材料介词、凭借介词、依据介词及原因介词功能。第三章“使用——工具”的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有“用、着(着)、使”;此类介词由表“使用”义的动词在连动式的句法环境中直接产生出工具格介词功能。主要论述了“用、着(着)”,二者虚化为工具介词的时间不同,介引的语义功能也有多寡之分,“用”发展至现代汉语中成为工具格标记,“着(着)”在清代已不用作工具格介词。第四章是“持拿——工具”的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把、将、持、捉、拿、取”等,此类介词在隐喻机制作用下概念化为“持、拿”义,后虚化为工具格介词。主要讨论了“把、将”,二词的发展轨迹相似。“把”在五代时具有工具、材料、方式三种语义功能,宋元时期,在特殊语境中扩展出凭借介词功能,由于宾语的次类不同抽象出依据介词功能。“将”没有扩展出依据介词功能,且二词在明清时期表处置的功能占优势,“把”不用作工具格介词,“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成语。第五章是“依靠、依凭——工具”来源及发展,主要介词“依、据、凭、靠、因、乘、凭依、凭借、凭着、凭仗、依据、依着、依缘、仗(杖)、倚仗、借、恃、凭恃、趁”等。此类介词主要虚化为凭借或依据介词,“依”最初为依据介词,后扩展出凭借介词功能;“凭”为凭借介词,后扩展出依据介词功能。二词与持续体标记“着”凝结成复音工具格介词,“依着”与“凭着”功能单一。第六章是“随行/顺行——工具”,主要介词“从、由、随、如;循、循着、缘、遵、遵循”等,由随行义到工具义的介词,“从”与其余工具介词的发展不太一样,是先语法化为表经由义的处所介词,由于工具成分发展为逻辑上的事理关系,从而扩展出依据介词功能,功能单一只用作依据介词。周代,“由”特殊句法环境中虚化为依据介词,战国时期,扩展出方式介词功能,两汉时期又扩展出原因介词。由顺行义到工具义的介词,经历了表“顺行”义的动词在连动式中虚化为方式介词或依据介词的过程,主要探讨了“遵、循”。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来源于五种不同语义的工具格介词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宋冰雪[3](2020)在《《列女传》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列女传》是西汉时期刘向编撰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因其是用西汉晚期的语言汇编的史料,所以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文献。目前对《列女传》语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还没有专门研究《列女传》副词的专书和论文。本文选取《列女传》副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副词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描写《列女传》副词的完整概貌。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列女传》副词研究选题的源起、研究现状以及副词的判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本文所运用的“三个平面理论”--语义、句法、语用,以及采用共时与历时、定性与定量、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列女传》副词进行详细的共时描写。《列女传》副词共有190个,其中单音节副词167个,复音节副词23个,可分为九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禁副词、频率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情状副词、谦敬副词,可见《列女传》已拥有比较完整的副词系统。针对这九类副词,我们主要从语义、句法位置和语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每一类副词的意义及用法,并附上系统直观的用法统计表,从中对比各个副词在个体数量、语法功能以及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性,进而对每一类副词的语义特点和使用特征进行详细的概括和总结。第四部分主要归纳了《列女传》副词系统的特点。语法方面,《列女传》副词体现副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就是常位于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前做状语,有时也可以作补语。语义方面,副词的语义主要指向句法成分的主语或宾语。语用方面,《列女传》副词具有强调、主观评议和衔接上下的语用功能。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列女传》副词的连用和内部兼类现象。其中副词连用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使用,以否定副词的自由组合能力最强;副词内部兼类以单音节副词和语法化程度高的副词兼类能力较强,这与副词的语义、修饰对象以及内部的语法化过程紧密相关。第五部分是将《列女传》副词和《<颜氏家训>副词研究》论文所研究的副词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从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副词的发展具有继承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点。结语部分是对前面几章的总结,全面概括了《列女传》副词的语义、语法、语用特征,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对古书的解读、汉语语言的研究有所助益。
曹茜[4](2020)在《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虚词既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各种原因,文言虚词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据,对文言虚词教学进行研究。文章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对虚词的代表性定义及分类,接着将虚词的特点归纳为: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以及存在古今异义现象,最后阐述虚词的作用:语音修饰、表达语气、加强逻辑、形成句式;第二章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虚词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根据出现频率将71种单音节虚词分为高频、中频、低频三类,双音节虚词数量虽少,但出现频率也有高低之分,频率统计的目的是对虚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第三章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虚词释义不一,加大教学困难,学生对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缺失,不理解学习文言虚词的意义,教学过程程式化、碎片化;针对以上问题,第四章提出六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归类总结法、替换比较法、前后一体解读法、抓住主次法、多样朗读法。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得到的相关结论,对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
兰俊莹[5](2020)在《《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文中指出《元曲选》由明代臧晋叔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影响最大,收罗最丰富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它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其宾白部分能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论文以《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爲研究对象,对其作数据统计,分析其陈述内容、句式结构以及语气词使用的不同和变化,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自身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爲绪论,简述《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的选题缘起,介绍陈述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对象。第二章研究陈述句的分类,把《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分爲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和主观句等四种类型,并分析其陈述内容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特徵。第三章研究陈述句句式,主要对《元曲选》宾白中的“是”字句、处置式、被动式、兼语式和连谓式等五种句式作详细考察,总结其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第四章研究陈述句语气词,考察了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也、矣、耳”等,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哩、了、的、来、咱、者、便了、波、罢、罢了”等,并通过历时对比,分析其语法功能和变化过程。此外,还考察“了也、了罢、者波”等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五章是结论部分,结合全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特点,分析其在汉语陈述句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青霞[6](2018)在《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蕴藏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把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展示在人们眼前,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想要通向这座文化宝库,就必须扫清字词障碍,虚词则是我们所面对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有效进行虚词教学,是亟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从论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简要阐述。第二部分是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概述。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文言虚词教与学的现状,教师在兴趣、目标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存在问题,学生则在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教师、学生、外在多方面引起的。这部分最后阐述了文言虚词教学的价值。第三部分是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的梳理与探源。该部分先对文言虚词进行概述,再梳理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所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按词类梳理了这些虚词的最早例证以及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用例情况,最后对虚词进行探源举例。第四部分是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章先阐述了探源研究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最后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多角度反馈。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及存在的不足。总而言之,本文在客观分析文献资料,借鉴相关专家、教师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探究了初中文言虚词的教学问题。
彭国泰[7](2017)在《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助字辨略》是清代学者刘淇所撰的虚词训释专着,近30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其中专题性研究又可分为基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其基本情况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但存在视角类似、重复研究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研究视角的选择和研究深度的提升两方面入手。
白如[8](2016)在《试论“如犹当也”》文中指出常用词"如"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建议或规劝。以王引之为代表的"如犹当也"的观点受到现代学者的广泛认可,不过其训释原理还有待探寻。从句法环境看,"如"较多使用在"若……,则勿/弗……"这样的假设条件句中。该句式表示劝诫、建议的语义内涵较明显,使"如"的{应当}义③得以突显。从语义基础看,"当""宜""合""应"等字有着从{符合、适合}义向{应该、应当}义发展的同步引申义列,而"如"字的{符合、顺应}义也有发展出{应当义}的可能。
刘桥[9](2017)在《韵书虚词研究价值举隅——以《集韵》所见“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韵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虚词,如《集韵》就以"辞"为释语收入"可止之辞"、"辨僻之辞"、"专辞"等十九个类别的"辞",其中包括经学家解经时蕴涵了"春秋笔法"之义的专用术语,以及用来表称言辞、事物的名目,更多的还是语法学意义上的虚词,表明宋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词类观念。这些名称散见于各个字词的训释之中,文章尝试对其加以归纳疏通,并总结评价以《集韵》为代表的韵书对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贡献及局限。
黄梦媛[10](2016)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虚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是现存最早的南戏作品,而且因为产生的年代较早,未经后人妄改,得以保留戏文原貌,是研究宋元南戏体制和宋元语言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虚词为考察对象,对其中虚词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进行有必要且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对文本虚词的用例和出现频率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各个虚词在前代和后代的使用情况做大致的梳理,以探求该虚词的历时演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对汉语虚词及虚词研究的重要性、虚词的分类情况、《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基本情况与研究现状、研究所选取的版本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统计、分析戏文文本中的介词用例,根据戏文文本的语料和介宾结构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将文本中的介词分为五个类别:时间、处所介词,对象、范围介词,原因、目的介词,工具、方式介词,凭借、依据介词;通过与同时期文献语料的对比研究,对该文本中介词的语用功能、语法意义等进行详细论述。第二章,统计、分析戏文文本中的连词用例,根据戏文文本的语料和连词在句中所起到的作用,将文本中的连词分为十种:并列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因果连词、目的连词;通过与同时期文献语料的对比研究,对该文本中连词的语用功能、语法意义等进行详细论述。第三章,统计、分析戏文文本中的助词用例,根据戏文文本的语料和助词在句中的作用,将文本中的助词分为六类: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概数助词、尝试态助词;通过与同时期文献语料的对比研究,对该文本中助词的语用功能、语法意义等进行详细论述。结语,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虚词系统进行简要的梳理,总结虚词在共时与历时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的一些规律性现象。从纵向上来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产生于宋元之际,其语言上承中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虚词的演变顺应了整体语言的发展进程。总的来说,作为早期南戏戏文,《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作者都为业余演员,因而文学造诣不高,导致戏文结构松散、插科打诨过多、艺术形式略显粗糙,由此戏文曲辞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通俗化、口语化,真实地反映宋元时期语言的基本面貌,对于研究宋元语言有着极高的语料价值。
二、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2)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与虚词专着或词典相关研究 |
1.2.2 工具格介词的相关研究 |
1.2.3 对具体工具格介词的相关研究 |
1.3 工具格的界定与工具格介词 |
1.3.1 工具格的界定 |
1.3.2 工具格介词的界定 |
1.3.3 工具格介词功能扩展的区分 |
1.4 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1.5.1 研究理论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语料来源 |
2 伴随到工具 |
2.1 “以”的来源 |
2.1.1 “伴随——工具——材料” |
2.1.2 “工具——方式” |
2.1.3 “工具——凭借——依据” |
2.1.4 “工具——凭借——原因” |
2.2 “以”的发展 |
2.2.1 春秋时期至汉代 |
2.2.2 魏晋至明清时期 |
2.3 小结 |
3 使用到工具 |
3.1 “用”的来源及发展 |
3.1.1 “用”的来源 |
3.1.2 “用”的发展 |
3.1.3 小结 |
3.2 “着(着)”的来源及发展 |
3.2.1 “着(着)”的来源 |
3.2.2 “着(着)”的发展 |
3.2.3 小结 |
4 持拿到工具 |
4.1 “将”的来源及发展 |
4.1.1 “将”的来源 |
4.1.2 “将”的发展 |
4.1.3 小结 |
4.2 “把”的来源及发展 |
4.2.1 “把”的来源 |
4.2.2 “把”的发展 |
4.2.3 小结 |
5 依靠/依凭到工具 |
5.1 “依”的来源及发展 |
5.1.1 “依”的来源 |
5.1.2 “依”的发展 |
5.1.3 小结 |
5.2 “凭”的来源及发展 |
5.2.1 “凭”的来源 |
5.2.2 “凭”的发展 |
5.2.3 小结 |
5.3 复音介词“依/凭着”的来源及发展 |
5.3.1 “依着”的来源及发展 |
5.3.2 “凭着”的来源及发展 |
6 随行/顺行到工具 |
6.1 随行到工具 |
6.1.1 “从”的来源及发展 |
6.1.2 “由”的来源及发展 |
6.2 顺行到工具 |
6.2.1 “遵”的来源及发展 |
6.2.2 “循”的来源及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列女传》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三、副词的定义、虚实、分类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列女传》副词语法、语义(上) |
一、范围副词 |
二、程度副词 |
三、时间副词 |
四、否禁副词 |
五、频率副词 |
第二章 《列女传》副词语法、语义(下) |
一、语气副词 |
二、关联副词 |
三、情状副词 |
四、谦敬副词 |
第三章 《列女传》副词特点分析 |
一、《列女传》副词系统的特点 |
二、《列女传》副词语法功能的特点 |
三、《列女传》副词语用功能的特点 |
四、《列女传》副词兼类、连用的特点 |
第四章 《列女传》副词与《颜氏家训》副词比较 |
一、数量上的比较 |
二、继承和发展情况比较 |
三、语法特征的比较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虚词概述 |
第一节 虚词的定义 |
第二节 虚词的特点 |
一、单音节为主 |
二、一词多义 |
三、古今异义 |
第三节 虚词的作用 |
一、语音修饰 |
二、表达语气 |
三、加强逻辑 |
四、形成句式 |
第二章 对教材中虚词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文言虚词统计范围 |
第二节 文言虚词统计种类的确定 |
第三节 文言虚词统计情况与分析 |
第三章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虚词释义不一,加大教学困难 |
第二节 学生对文言虚词学习兴趣的缺失 |
第三节 学生不理解学习文言虚词的意义 |
第四节 教学过程程式化、碎片化 |
第四章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
第一节 分层教学法 |
一、以单篇课文为例 |
二、以单个虚词为例 |
第二节 归类总结法 |
第三节 替换比较法 |
一、句末虚词“也”与“矣”的比较 |
二、句首虚词“噫”与“呜呼”的比较 |
第四节 前后一体解读法 |
一、结合整句 |
二、结合整段及全文 |
第五节 抓住主次法 |
一、教新不教旧 |
二、挑难点、重点进行教授 |
第六节 多样朗读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南通市虹桥二中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部编版文言虚词统计表 |
附录三 南通市虹桥二中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陈述句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
第四节 陈述句的界定及分类 |
第二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分类 |
第一节 判断句 |
第二节 描写句 |
第三节 叙述句 |
第四节 主观句 |
第三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句式 |
第一节 “是”字句 |
第二节 处置式 |
第三节 被动式 |
第四节 兼语式 |
第五节 连谓式 |
第四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语气词 |
第一节 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 |
第二节 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 |
第三节 语气词的连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加深对文言虚词重要性的认识 |
1.2.2 优化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
1.2.3 紧跟时代强音,感悟民族文化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文言虚词的研究 |
1.3.2 关于文言虚词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文言虚词源流的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统计分类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2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概述 |
2.1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调查 |
2.1.1 文言虚词教学现状 |
2.1.2 文言虚词学习现状 |
2.2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2.2.1 教师方面 |
2.2.2 学生方面 |
2.2.3 外在方面 |
2.3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价值 |
2.3.1 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 |
2.3.2 帮助学生应对文言考试 |
2.3.3 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
3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梳理与探源 |
3.1 文言虚词概述 |
3.2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梳理及探源 |
3.2.1 探源概念界定 |
3.2.2 文言虚词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梳理统计 |
3.2.3 文言虚词探源举例 |
4 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 |
4.1 探源研究对文言虚词教学的意义 |
4.1.1 教师方面 |
4.1.2 学生方面 |
4.1.3 教学方面 |
4.2 基于探源的文言虚词教学策略 |
4.2.1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
4.2.2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
4.3 多角度反馈文言虚词探源的效果 |
4.3.1 在课外作业中反馈 |
4.3.2 在阅读实践中反馈 |
4.3.3 在考试检测中反馈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教师教授文言虚词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初中生文言虚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梳理表 |
附录四:基于探源的文言虚词教学案例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助字辨略》的研究现状 |
(一) 《助字辨略》的综合性研究 |
(二) 《助字辨略》的专题性研究 |
1. 基于内部视角的研究 |
(1) 关于《助字辨略》的性质界定问题 |
(2) 关于刘淇虚词观问题的研究 |
(3) 对《助字辨略》所收录的虚词和引据的研究 |
(4) 对《助字辨略》训释形式的研究 |
(5) 对《助字辨略》成就与不足的评价 |
(6) 与其他同类专着的对比研究 |
2. 基于外部视角的研究 |
二、《助字辨略》的研究展望 |
(8)试论“如犹当也”(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即不如”与“如犹当也” |
二“如”字表{应当}义的句式环境 |
三“如”字表{应当}义的语义基础 |
(9)韵书虚词研究价值举隅——以《集韵》所见“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韵》所见“~辞”的类别 |
(一) 作为“春秋笔法”专用术语的“~辞” |
1. 可止之辞 |
(二) 用“~辞”表示“~的话语” |
1. 嘱辞、托辞 |
2. 辨僻之辞 |
3. 诱辞 |
4. 诡曲之辞 |
5. 占辞 |
(三) 语法学意义上的“~辞” |
1. 专辞 |
2. 叹美辞、叹辞 |
3. 可恶之辞、可恶辞 |
4. 语端辞 |
5. 疑辞、舒辞 |
6. 怪辞 |
7. 况辞 |
8. 应辞 |
9. 恨辞 |
1 0. 卒事之辞 |
1 1. 惊辞 |
1 2. 异辞 |
二、《集韵》所收“~辞”材料对古汉语语法史研究的贡献 |
三、《集韵》所收“~辞”的局限 |
(1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虚词的分类概况 |
第三节 《戏文三种》简介与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戏文三种》虚词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一章 《戏文三种》介词研究 |
第一节 引介时间、处所 |
第二节 引介对象、范围 |
第三节 引介原因、目的 |
第四节 引介工具、方式 |
第五节 引介凭借、依据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二章 《戏文三种》连词研究 |
第一节 并列连词 |
第二节 承接连词 |
第三节 递进连词 |
第四节 选择连词 |
第五节 转折连词 |
第六节 假设连词 |
第七节 让步连词 |
第八节 条件连词 |
第九节 因果连词 |
第十节 目的连词 |
第十一节 小结 |
第三章 《戏文三种》助词研究 |
第一节 动态助词 |
第二节 事态助词 |
第三节 结构助词 |
第四节 语气助词 |
第五节 概数助词 |
第六节 尝试态助词 |
第七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郭锡良先生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述论[J]. 邵永海. 文献语言学, 2020(02)
- [2]汉语工具格介词的来源及发展考察[D]. 钟芳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列女传》副词研究[D]. 宋冰雪.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 曹茜. 喀什大学, 2020(07)
- [5]《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D]. 兰俊莹. 兰州大学, 2020(12)
- [6]基于探源的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 李青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 [7]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J]. 彭国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07)
- [8]试论“如犹当也”[J]. 白如. 励耘语言学刊, 2016(03)
- [9]韵书虚词研究价值举隅——以《集韵》所见“辞”为例[J]. 刘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虚词研究[D]. 黄梦媛. 安徽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