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130在肾癌细胞系RCC-949中的表达缺陷(论文文献综述)
邓恬[1](2021)在《TGF-β诱导肝癌细胞分泌IL-11而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文中提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肝癌预后差,主要原因为复发率和转移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HCC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HCC周围的HSC可以被癌细胞激活并转变成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参与微环境重塑并促进肝癌进展,但肝癌细胞与HSC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分子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TGF-β在HCC组织中显着上调,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存活、增殖、EMT和侵袭等。本论文研究发现:IL-11为TGF-β在肝癌细胞中的一个新靶基因,且Smad通路介导TGF-β对IL-11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IL-11能在HCC细胞中激活STAT3信号通路;TGF-β也可以通过Smad信号通路诱导人肝星状细胞株LX-2表达IL-11;肝癌细胞株HCCLM3内源性高表达IL-11,而其条件培养基能刺激LX-2细胞活化。本论文结果表明TGF-β可以同时在肝癌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中诱导IL-11表达,从而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IL-11在HCC-HSC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与机制奠定了基础。
吕东晨[2](2021)在《10组人肾细胞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转录组差异的初步分析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且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实验通过对10组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先进行组内比较筛选,得到明显差异性的基因,再通过10组间的横向比较进一步筛选与肾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希望为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从而为肾细胞癌诊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10位肾癌患者,选取每位患者的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分别标记为CX、NX(X为分组序号,组序号以取到标本的先后进行排序)。将10组样本分别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经过测序质量控制后,对转录本拼接经行初步筛选分类,将筛选后得到的基因进行表达水平定量,以FPKM为表达值。先在每组间以|log2FoldChange|≥1和p<0.05为标准利用DESeq进行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在将每组筛选出的差异性显着的基因汇总在一起,进行组间比较,进一步筛选与肾癌相关的差异性基因。结果:1.组内转录组差异性分析结果(1)C1 VS N1转录组对比结果C1vsN1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7068个,其中上调基因3595个,下调基因3473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LMBR1、ADAMTS9-AS2、UBE2E1;下调的基因有:PATJ、SLC12A1、NEMF、RCAN1、ASS1、ATP5PB、RPL4。这其中3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ADAMTS9-AS2与肾癌细胞的细胞因子相关、RCAN1与肾癌细胞的分子通路相关;NEMF可能为肾癌的抑癌基因,调控肾癌细胞的转化;7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2)C2 VS N2转录组对比结果C2vsN2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8088个,其中上调基因4545个,下调基因3543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AL079338.1、NEMF、ANAPC5、CCM2、CYB5A;下调的基因有:ZNF189、SLC12A1、GGT1、MAGI2。这其中2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ANAPC5编码的蛋白有可能是肾癌细胞的细胞因子;NEMF参与癌细胞的转化;AL079338.1尚未被研究,其余7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3)C3 VS N3转录组对比结果C3vsN3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7892个,其中上调基因3981个,下调基因3911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EBF1、RAD51B、AC 109466.1、HIGD1A;下调的基因有:PATJ、SLC12A1、PAH、TMBIM6、UGT2B11。这其中1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RAD51B通过编码保守蛋白参与基因修复,阻止肾癌细胞的转化;AC109466.1尚未被研究,其余8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4)C4 VS N4转录组对比结果C4vsN4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6379个,其中上调基因3285个,下调基因3094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AC019117.2、RPL4、AIDA、CP、ZMYM2;下调的基因有:HLA-A、RCAN1、ASS1、UBE2E1、UBAC2。这其中2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AIDA通过编码通道蛋白、ZMYM2编码的锌指可能参与肾癌细胞的信通路;AC019117.2尚未被研究,其余7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5)C5 VS N5转录组对比结果C5vsN5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6741个,其中上调基因3109个,下调基因3632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UBE2E1;下调的基因有:HLA-A、RCAN1、ASS1、UBE2E1、UBAC2:PATJ、GRAP、ZNF189、DPEP1、UBAC2、SLC12A1、NDUFB5、ASS1。这其中1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GRAP:调控的癌蛋白BCR-ABL可能是肾癌细胞的关键因子;其余9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6)C6 VS N6转录组对比结果C6vsN6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6214个,其中上调基因3112个,下调基因3102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IGFBP7-AS1、COL14A1、TBC1D5、ADAMTS9-AS2;下调的基因有:PDLIM5、SLC12A1、ERBB4、ZBTB20、MACROD2、SLC2A9。这其中4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IGFBP7-AS1、ZBTB20: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免疫逃逸参与癌细胞的转化;ERBB4可能通过编码关键蛋白参与肾癌细胞的分子通路;其余6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7)C7 VS N7转录组对比结果C7vsN7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8936个,其中上调基因5135个,下调基因3801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LINC01127、SOD2、TMBIM6、RPL4、UBE2E1;下调的基因有:ERBB4、SLC12A1、ESRRG、PATJ、SLC12A1。这其中3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SOD2: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参与癌细胞的转化;LINC01127:可能参与肾癌细胞因子的形成;ERBB4有可能参与肾癌的分子通路的调控;其余7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8)C8 VS N8转录组对比结果C8vsN8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6247个,其中上调基因2563个,下调基因3684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RPL4、BRI3、ADAMTS9-AS2、NFATC3;下调的基因有:SLC12A1、PATJ、ZNF189、MY03B、PWRN1、HADH。这其中2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PWRN1为非编码基因,在睾丸和肾脏中双等位基因表达,具体致癌机理不明。ADAMTS9-AS2可能参与肾癌细胞因子的形成,其余8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9)C9 VS N9转录组对比结果C9vsN9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5626个,其中上调基因2423个,下调基因3203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PDLIM5、RPL4、TMBIM6、PATJ;下调的基因有:SLC12A1、CNTN5、MACROD2、HS6ST1、CSRP1、LEPR。这其中没有与肾癌相关性密切的基因:10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10)C10 VS N10转录组对比结果C10vsN10组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共6478个,其中上调基因2732个,下调基因3746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10个基因中,上调的基因有:AIDA、GGT1;下调的基因有:SLC12A1、ANXA4、SNRPN、ADAMTS9-AS2、MECOM、KIAA1217、HS6ST1、ADGRV1。这其中5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ANXA4:通过膜联蛋白Ⅳ控制前列腺素与ADAMTS9-AS2可能参与肾癌细胞的细胞因子的形成。MECOM可能具有原癌基因的功能,编码的蛋白质是转录调节因子或癌蛋白与GGT1可能调控肾癌细胞的周期,AIDAC可能参与肾癌的分子通路。其余5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及与该生命活动相关的非恶性肿瘤疾病。2.10组样本横向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将每一组筛选出来的差异显着的基因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同时出现在多个组的基因并对基因的重复次数进行统计,将相同重复次数的基因归为一组分析,结果如下:(1)重复10次差异基因对比结果重复10次的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共有35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5个,重复10次组中的差异表达最显着的5个基因中,上调基因与肾癌关系不密切;下调的基因有:SLC12A1、PTPRD、PRDM16-DT、KNG1、SCNN1A。这其中2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PRDM16-DT有抑癌基因的功能,与肾癌有关,目前机制不明;PTPRD与肾癌细胞的分子通路相关;3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2)重复9次差异基因对比结果重复9次的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共有147个,其中上调基因53个,下调基因94个,重复9次组中的差异表达最显着的5个基因中,上调基因为GATM;下调的基因有:ADGRF1、LINC00472、UMOD、SLC12A3。这其中1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LINC00472:可能参与调控肾癌细胞的形成的分子通路;4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补充分析了该组内与恶性肿瘤相关基因内差异显着(以log2FoldChangel≥1 和p<0.05 为标准)的基因:上调基因为 FABP6、SNHG16、CDCA7L;下调的基因有:PTPRD、PRDM16-DT。这其中 PTPRD、PRDM16-DT都可能与肾癌细胞分子有关,CDCA7L、SNHG1可能通过影响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肾癌细胞,FABP6可能参与癌细胞的周期调控。(3)重复8次差异基因对比结果重复8次的差异表达显着的基因共有300个,其中上调基因142个,下调基因158个,差异表达最显着的基因中,上调基因为TNFRSF1B、CP;下调的基因有:ANXA4、RMST、FOLH1B。这其中2个基因与肾癌可能相关:RMST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参与肾癌细胞的转化,ANXA4:通过膜联蛋白Ⅳ控制前列腺素对肾癌的细胞因子有影响;3个基因参与生命基本活动。补充分析了该组内与恶性肿瘤相关基因内差异性显着的基因:上调基因为CBFB-212;下调的基因有:ANXA4、RMST、MSH3、NAT1。这其中 CBFB-212、ANXA4 都可能与肾癌细胞因子有关,RMST、NAT1可能通过影响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肾癌细胞,MSH3可能参与癌细胞的周期调控。结论:1.本实验通过高通量技术对10组人肾癌及癌旁组织样本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对每组的组内比较,10组样本中差异性显着且与肾癌相关的基因共16个,上调基因7个,下调基因9个;ADAMTS9-AS2、ERBB4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2.通过对10组样本的横向对比分析,筛选差异性显着且与肾癌相关的基因共13个,上调基因4个,下调基因9个,其中PTPRD、PRDM16-DT、ANXA4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李榆[3](2020)在《IL-6/STAT3信号通路靶向肿瘤干细胞促进人肝癌细胞系PLC/PRF/5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索拉非尼是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但在许多HCC患者中均发现了对索拉非尼的获得性耐药,导致预后不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癌干细胞(LCSCs)参与了肝癌索拉非尼耐药过程。研究发现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中发挥作用。但是,LCSCs中IL-6参与HCC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旨在建立稳定的索拉非尼耐药肝癌细胞株,并从中分离肝癌干细胞,对IL-6/STAT3信号通路进行阻断,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探究IL-6/STAT3信号通路靶向肝癌干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HCC的调控机制。方法:(1)体外细胞培养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索拉非尼实验用药,使用浓度梯度法建立稳定的耐药索拉非尼肝癌细胞株PLC/PRF/5-R,CCK-8法检测PLC/PRF/5-R细胞活力,并计算IC50。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PLC/PRF/5-R中的多药耐药基因(MDR)、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量,并进行比较,明确PLC/PRF/5-R对索拉非尼耐药的稳定性,以及耐药株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特征。(2)根据已知的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分子(Ep CAM和CD44),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分离了PLC/PRF/5和PLC/PRF/5-R中的阳性(Ep CAM+/CD44+)和阴性(Ep CAM-/CD44-)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检测分选后阳性、阴性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确定耐药索拉非尼肝癌细胞株LCSCs-R分选分离及培养的成功,以进行后续实验。(3)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LCSCs和LCSCs-R中IL-6、IL-6R、STAT3和GP130的表达情况,以明确IL-6/STAT3信号通路在LCSCs-R中的活化状态。通过质粒介导的细胞瞬时转染IL-6R-sh RNA于LCSCs-R中,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IL-6/STAT3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IL-6受体(IL-6R)的表达水平,以明确IL-6/STAT3信号通路被阻断。再分析测定LCSCs标记物(Ep CAM、CD44)、干性标记物(Oct3/4、β-catenin)和肝细胞分化标记物(G-6-P、AFP)的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4)动物实验:通过慢病毒介导的细胞转染IL-6R-sh RNA于LCSCs-R中,构建稳定的阻断IL-6的LCSCs-R细胞系,并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监测成瘤裸鼠在阻断IL-6和/或索拉非尼干预下的一般情况及移植瘤体积大小,实验周期结束后对瘤体组织中的LCSCs标记物(Ep CAM和CD44)、干性标记物(Oct3/4和β-catenin)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VEGFR)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评估IL-6在肝癌索拉非尼耐药中的作用。结果:成功建立稳定的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株PLC/PRF/5-R,IC50为12.18μM,MDR表达升高、E-cadherin减少或缺失以及Vimentin表达增加,表现出明显的EMT特征。流式细胞仪分选后的阳性和阴性细胞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检测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提示从PLC/PRF/5-R中分离出的耐药LCSCs比对照组LCSCs的致瘤性更强。耐药LCSCs中IL-6、IL-6R、STAT3和GP130的表达明显升高,表明IL-6/STAT3信号通路在LCSCs-R中的呈活化状态。阻断IL-6表达,恢复了耐药LCSCs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提示IL-6/STAT3信号通路在诱导索拉非尼耐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显示IL-6的下调提高了索拉非尼的抗肿瘤作用。结论:LCSCs在索拉非尼耐药HCC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可提高索拉非尼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这些发现表明LCSCs中IL-6可能是对抗HCC索拉非尼耐药的新靶点。
李祖俐[4](2020)在《高、低转移肝癌细胞系外显子测序及进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肝癌是全球第六常见的癌症,也是排名第四的癌症死亡原因。中国肝癌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50%以上,大多数肝癌初次诊断时已经伴随远处转移。由于肝癌异质性的存在,肝癌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探究肝癌异质性显得格外重要。方法:对来自同一患者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系(MHCC97-L、MHCC97-H、HCC97LM3)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在Oncotator中注释了测序数据,并找到非沉默类型突变基因。为了探究三株细胞进化关系,用Mega X软件构建了基于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进化树。根据三株细胞突变位点和基因绘制维恩图并计算了异质性。在Excel中统计三株细胞的碱基改变情况、已知肝癌驱动基因和10个经典致癌信号通路上的基因突变情况。为了进一步探究三株细胞的不同,通过分析突变位点找到三株细胞的主干差异突变基因和各自特有的基因,利用STRING构建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找到hub突变基因,在c Bio Portal数据库中查询hub基因的突变与肝癌总生存期(OS)的关系。由于基因突变会影响基因表达,在ULCAN数据库探究了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病人预后影响。挑选感兴趣的突变基因,根据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后用PCR进行验证。结果:三株细胞的突变基因维恩图显示,三株细胞共有4691个突变基因,MHCC97-L特有突变基因243个,MHCC97-H特有突变基因315个,HCC97LM3特有突变基因289个。三株细胞的平均异质性突变率(三株细胞非共有的突变数占的百分比)为16.55%(范围15.38%~18.17%)。基于SNP的进化树显示,MHCC97-H和HCC97LM3在进化关系更近。三株细胞株在7个肝癌驱动基因(ARID1A、CDKN1A、P53、KEAP1、APOB、XPO1、HIST1H1E)和10个经典致癌信号通路基因(如ALK、RET、EGFR、ROS1、KRAS、HRAS、APC等)中存在非沉默突变。在c Bio Portal数据库中,部分从主干差异突变和特有突变中筛选的hub基因突变(SDC1、ITGB4、ITGA4、BPTF、COL4A1、MYOD1、AR、EFTUD2)与肝癌患者更短生存期相关。在ULCAN数据库中,部分关键基因(CDC27、RELA、EIF4E、POXO3、EZH2、POLR2G、WDTC1、DLG、EPRS、EFTUD2)不仅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还与肝癌病人更短生存期相关。在MHCC97-H和HCC97LM3细胞中发现了肝癌驱动基因KEAP1的一个新的纯合移码缺失突变(1334del C,p.P445fs),这导致了KEAP1蛋白的c末端(Nrf2结合区)缺失。结论:WES数据表明,来自同一患者的肿瘤活检标本的HCC细胞系通过在小鼠体内的重复选择获得了不同的转移潜能,它们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遗传关系。肝癌驱动基因中和经典致癌通路上的突变基因,以及从主干突变和特有突变中筛选出来的hub基因,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5](2020)在《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负担。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病例的85%-90%。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已成为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扰素调节因子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IRF5)是固有免疫反应信号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参与调控Ⅰ型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IP)-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也在巨噬细胞极化、B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浆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此外,IRF5还可以促进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IRF5在癌症中的作用可能与癌症类型有关。有研究显示:IRF5在乳腺癌和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而在甲状腺癌和肾癌中则促进肿瘤发展。目前,仅有体外研究发现IRF5可能抑制NSCLC的发展,尚没有从临床角度探索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IRF5在NSCL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流式细胞术和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CBA)等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IRF5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0、TNF-α和IP-10的表达情况;应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结果:1.NSCLC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尤其在<45岁和≥60岁患者表现显着。2.在NSCLC组织中,早期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癌组织,但其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无明显差异。3.NSCLC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高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癌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低的患者比较有延长的趋势,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在吸烟的NSCLC患者中,IRF5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其在早期癌组织中的水平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组织,并且其在癌组织中的水平与患者的吸烟烟龄呈负相关。5.IRF5在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患者。6.和健康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水平对N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71.4%,AUC为0.858,且其对早期NSCLC的诊断价值(AUC=0.904)高于进展期NSCLC(AUC=0.81)。7.NSCLC患者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其等位基因(CGGGG)的分布频率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与疾病分期无明显相关性。8.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纯合缺失型(-/-)患者。9.NSCLC患者血浆中IL-6和IP-10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早期患者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白细胞中IL-10 m RNA水平是显着升高的,而进展期患者血浆中IL-6和IL-10蛋白质水平是显着升高的。10.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均与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浆中IL-10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负调节作用。2.早期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水平是显着升高的提示其在NSCLC发展中具有早期预警作用。3.IRF5 SNP rs77571059与NSCLC的易感性有关,且能影响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表达水平,提示遗传背景对肺癌发生发展中IRF5的应答有影响。4.IRF5下游细胞因子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或血浆中的水平与NSCLC分期有关,监测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中IL-10的m RNA水平对于肺癌早期的预测有辅助作用。
姜超[6](2020)在《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死亡率居第三位。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最高。胃癌发病通常无特异性的早期症状,尽管有多种检查手段,但由于早期非侵入性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如CT、MRI、PET和血清学监测(CEA,CA19-9,CA125和CA72-4)敏感性低,而内窥镜检查普及率低,通常在转移发生后或处于晚期时才诊断为胃癌。即使在早期诊断并根治性的进行了手术切除,其局部出现复发和远处出现转移的机率仍然很高。尽管术后监测工具在不断的增多和进步,包括内窥镜监测(胃镜等),血清学监测(CEA,CA19-9,CA125和CA72-4),影像学检测(CT,MRI,PET等),但敏感性尚未达到预期。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虽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胃癌的异质性强,25%-40%的胃癌患者在治疗后会发生复发转移。治疗后出现复发和转移是胃癌治疗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胃癌细胞的广泛侵袭和转移,特别是难以控制的远隔脏器的转移成为导致胃癌出现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临床上为有效的消除肿瘤转移灶而采用了多种辅助治疗方法,但最终难以大幅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缓解率和总体生存率。出现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时间大约一年。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是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过程。因此,深入研究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获得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和/或治疗靶点,对于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并及早治疗胃癌的转移灶,进而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酪蛋白激酶II(Casein kinase II,CSNK2)是一种多效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可磷酸化数百种底物并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周期调节,DNA复制和修复,发育和分化,转录,细胞信号传导,致癌作用和凋亡等。CSNK2具有形成稳定异四聚体的两个催化亚基(a)和两个调节亚基(β),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的靶标超过300个。CSNK2具有两种催化亚基,即CK2 α和CK2 α’,分别由CSNK2A1和CSNK2A2编码。CSNK2A1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激酶活性高于正 常对应细胞,并且已有证据表明CSNK2A1在乳腺癌,肺癌,肾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中起着致癌作用。CSNK2A1的阳性表达在上述多种肿瘤中预示了较短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CD51(整联蛋白αv,integrin V)不仅是负责细胞与基质结合的跨膜糖蛋白,还是恶性肿瘤许多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角色。研究证实,CD51在喉癌、下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肾癌等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与恶性生物学行为存在相关性。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CD51过表达与晚期TNM分期存在相关性。研究显示CSNK2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CD51在CRC中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作用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我们前期研究证实同一批胃癌标本上CSNK2A1和CD51的表达存在一致性。但是,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如何?两者之间关系、表达情况与生物学行为及生存是否存在相关性,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检测了 CSNK2A1和CD51在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进而分析了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关系;研究了其表达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选取40例胃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蜡块连续切取石蜡切片;选取250例的胃肿瘤石蜡组织(其中240例为胃腺癌,10例为胃胃肠间质瘤)制成组织芯片。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 40例胃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CSNK2A1和CD51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CSNK2A1和CD51的表达在胃腺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两者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组织芯片中CSNK2A1的表达情况。4.统计学分析CSNK2A1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吸烟、饮酒等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5.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CSNK2A1表达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总生存期,分析CSNK2A1表达是否是独立预后因素。第二部分:1.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 4 种胃癌细胞系(SGC790,SNU216,BGC823和HGC27)和1种正常胃上皮细胞系(GES-1)中CSNK2A1的表达情况。2.构建了过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和敲低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同时构建相对应的阴性对照细胞系。4种细胞系平行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增殖实验:CCK8法研究胃癌细胞在CSNK2A1过表达和敲低表达后的第1,3,5,7天细胞生长曲线变化,以进一步研究CSNK2A1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克隆形成能力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CSNK2A1过表达和敲低表达后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5.迁移和侵袭实验:(1)划痕实验研究CSNK2A1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2)细胞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研究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降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第三部分:1.验证胃癌细胞中CSNK2A1表达与EMT的关系。(1)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 EMT 中相关转录因子 E-cadherin、N-cadherin、Vinmentin在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EMT中相关转录因子E-cadherin、N-cadherin在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探索性研究CSNK2A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1)Western blot 检测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中 p-Akt S473、p-Akt t308、p-mTOR在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Western blot检测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了的过表达CSNK2A1的 SNU216-Flag-CSNK2A1 细胞中 CSNK2A1、p-Akt S473/T308、p-mTOR 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其对增殖能力的影响程度。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其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CSNK2A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25%(10/40),在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为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果表明CSNK2A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CD51无论是染色强度还是阳性细胞占比在胃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均强表达,无法进行差异性比较。此结果最终显示CD51与CSNK2A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2.我们在大样本(组织芯片)中继续研究CSKN2A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CD51不再进行研究。在240例胃腺癌标本中,59例(24.58%)高表达CSNK2A1,181例(75.42%)低表达CSNK2A1。CSNK2A1在胃胃肠间质瘤中不表达(0/6)(其中4例在免疫组化过程中发生脱片)。3.CSNK2A1高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TNM分期显着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240例胃腺癌患者的术后1,3,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50%,56.67%,39.17%。CSNK2A1低表达的胃腺癌术后患者比高表达的患者具有明显延长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2)。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反应评分(Immunoreactive score,IRS)、发病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是胃腺癌术后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RS(P=0.001)、浸润深度(T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N分期)(P<0.001)、TNM分期(P<0.001)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第二部分:1.Western blot和qRT-PCR实验结果:4个胃癌细胞系的CSNK2A1表达均高于胃上皮细胞细胞系(P<0.01)。CSNK2A1的表达在SGC790细胞中最高,在SNU216细胞中最低。2.选择低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NU216,构建了过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NU216-Flag-CSNK2A1;选择高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GC790,构建了敲低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GC790-KD-CSNK2A1,同时分别构建了阴性对照细胞系(SNU216-control 和 SGC790-control)。3.CCK8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在第1,3,5,7天时吸光度值(OD值)均明显高于 SNU216-control(P 值均<0.001)。SGC790-KD-CSNK2A1 在第 1,3,5,7天时OD值均明显低于SGC790-control(P值均<0.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促进人胃癌细胞株的增殖。4.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形成细胞克隆数较SNU216-control 明显增多(P<0.001)。SGC790-KD-CSNK2A1 形成细胞克隆数较SGC790-control明显减少(P<0.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提高人胃癌细胞株的克隆形成能力。5.划痕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的迁移能力较SNU216-control升高(P<0.05)。SGC790-KD-CSNK2A1 的迁移能力较 SGC790-control 明显降低(P<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提高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6.细胞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的迁移、侵袭能力较SNU216-control明显升高(P<0.001)。SGC790-KD-CSNK2A1 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较SGC790-control组明显减弱(P<0.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提高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第三部分:1.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 的 N-cadherin 和 Vinmentin表达较 SNU216-control 增高;E-cadherin 表达较 SNU216-control 减弱(P 值均<0.05)。SGC790-KD-CSNK2A1 的 N-cadherin 和 Vinmentin 表达较SGC790-control 减弱;E-cadherin 表达较 SGC790-control 增高(P 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的N-cadherin表达较SNU216-control增高;E-cadherin 表达较 SNU216-control 减弱。SGC790-KD-CSNK2A1 的 N-cadherin 表达较 SGC790-control减弱;E-cadherin表达较SGC790-control增高。以上的实验结果显示:在CSNK2A1过表达的调节下,EMT转化过程中的上皮细胞标志因子E-cadherin的减少,间质细胞标志因子N-cadherin和Vimentin的增多,标志着EMT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胃癌转移的开始。该部分研究验证了 EMT是CSNK2A1影响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信号途径之一。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CSNK2A1过表达时,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升高,而当CSNK2A1敲低时,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降低。提示CSNK2A1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后续作用。ly294002降低了信号通路下游分子(p-Akt S473/T308,p-mTOR)的表达水平。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CSNK2AI增强了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但ly294002逆转了 CSNK2AI的这个效应。为了排除增殖对迁移和侵袭的可能影响,进行了 CCK-8实验,分析结果表明ly294002抑制了细胞增殖约1.5倍。这种减少不能解释ly294002抑制迁移和侵袭的巨大差异(大约低3到4倍)。这些发现表明CSNK2A1通过PI3K-Akt-mTOR途径促进胃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研究结论:1.CSNK2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CSNK2AI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存在相关性。CSNK2AI是胃癌术后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D51在胃癌中是无效指标。2.CSNK2A1的表达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增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3.CSNK2A1通过EMT、PI3K-Akt-mTOR信号途径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蒋蒙蒙[7](2019)在《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在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中的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IL-6/STAT3通路对乳腺癌来源的eMDSCs生成及免疫抑制活性的调控作用,证明乳腺癌eMDSCs中存在JAK/STAT/SOCS3负反馈失调,明确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对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和关键靶基因,最后证明miR-9和miR-181a在促进IL-6诱导的eMDSCs浸润和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收集50例健康供者外周血,磁珠分选CD33+细胞,体外诱导人乳腺癌eM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eMDSCs生成比例,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DSCs中IL-6R、ADAM10、ADAM17、SOCS1-SOCS3、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ELISA、CCK8、Annexin V检测eMDSCs对T细胞细胞因子(IL-10、IFN-γ)分泌、增殖、凋亡的影响。(2)构建野生型、IL-6敲减(IL-6low)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利用miRNA芯片检测荷瘤鼠eMDSCs中miRNA表达,筛选出与IL-6呈正相关,与SOCS3呈负相关的两个miRNA:miR-9和miR-181a。(3)分离正常BALB/C小鼠骨髓细胞,分别转染mmu-miR-9和mmu-miR-181a mimics,mmu-miR-9和mmu-miR-181a inhibitor及对应的NC,流式检测CD11b+Gr-1-MHC-II-F4/80-细胞比例;qRT-PCR方法检测eMDSCs中SOCS3、Ptpn3、Ptpn4、Ptpn9、PIAS1、PIAS3、IL-10、IDO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9、miR-181a分别与SOCS3、PIAS3、Ptpn4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SOCS3、PIAS3、Ptpn4、JAK/STA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Brdu、Annexin V检测T细胞增殖、凋亡;qRT-PCR检测4T1和4T1IL-6 low细胞中miR-9和miR-181a表达,探讨miRNA来源。(4)miR-9 agomir、miR-181a agomir及agomir NC转染的eMDSCs注射入4T1荷瘤鼠的肿瘤组织内,观察肿瘤变化,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流式检测荷瘤鼠肿瘤及脾脏中eMDSCs浸润比例,T细胞增殖、凋亡;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5)hsa-miR-9和hsa-miR-181a mimics,hsa-miR-9和hsa-miR-181a inhibitor及对应的NC转染人CD33+细胞,同样方法检测eMDSCs生成比例;T细胞增殖、凋亡;SOCS3、PIAS3、Ptpn4、IL-10、IDO及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明确miR-9、miR-181a与SOCS3、PIAS3的靶向关系。研究结果:(1)IL-6提高乳腺癌eMDSCs生成比例,阻断IL-6后,eMDSCs比例明显降低;eMDSCs促进T细胞IL-10分泌、抑制IFN-γ分泌、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殖,阻断IL-6后,eMDSCs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均被逆转。(2)乳腺癌eMDSCs中CD126和gp130表达升高,但是膜结合型CD126表达降低,可溶性CD126表达升高;eMDSCs中JAK1、JAK2、TYK2、STAT1、STAT3蛋白表现为高磷酸化水平并且STAT1、STAT3在eMDSCs中表现为持续磷酸化状态;eMDSCs中SOCS1表达升高,SOCS3表达降低,在eMDSCs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SOCS2扩增;阻断IL-6后,JAK/STAT通路关键蛋白活性降低,SOCS1表达降低,SOCS3表达升高;通过加入外源性ADAM10提高可溶性CD126表达,可诱导p-STAT3和p-STAT1持续高表达,SOCS3处于持续低表达状态。(3)甲基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人和小鼠eMDSCs中SOCS3启动子区均未发生甲基化;miRNA芯片结果显示在eMDSCs中与肿瘤源性IL-6有关的miRNA有23个,其中有11个与qRT-PCR验证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只有miR-9和miR-181a与SOCS3呈负相关关系;eMDSCs中miR-9和miR-181a来源于肿瘤细胞外泌体,抑制外泌体释放后,eMDSCs中miR-9和miR-181a表达降低。(4)体外诱导的小鼠eMDSCs中miR-9和miR-181a表达也升高,降低IL-6后,miR-9和miR-181a表达下降;miR-9和miR-181a提高了CD11b+Gr-1-MHC-II-F4/80-eMDSCs比例,降低了CD11b+Gr-1+MDSC比例,降低miR-9和miR-181a后,CD11b+Gr-1-MHC-II-F4/80-eMDSCs比例下降,CD11b+Gr-1+MDSC比例升高;miR-9和miR-181a提高了eMDSCs中IDO和IL-10表达,增强了eMDSCs对T细胞的抑增殖、促凋亡作用,抑制miR-9或miR-181a表达后,以上作用被逆转;PCR、WB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9和miR-181a可以分别靶向抑制SOCS3和PIAS3,并且SOCS3与PIAS3具有正相关关系;miR-9和miR-181a共同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5)提高eMDSCs中miR-9和miR-181a表达,可以促进乳腺肿瘤生长;miR-9和miR-181a促进荷瘤鼠肿瘤及脾脏中CD11b+Gr-1-MHC-II-F4/80-eMDSCs浸润;提高了eMDSCs抑T细胞增殖、促T细胞凋亡作用;刺激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6)最后在体外诱导的人乳腺癌eMDSCs中,miR-9和miR-181a高表达;miR-9和miR-181a促进eMDSCs生成,提高eMDSCs对T细胞的抗增殖、促凋亡作用;miR-9和miR-181a分别靶向调控SOCS3和PIAS3,SOCS3与PIAS3具有正相关关系;miR-9和miR-181a共同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研究结论:(1)肿瘤源性IL-6通过激活JAK/STAT3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并抑制T细胞免疫;(2)持续的IL-6刺激诱导的SOCS3负反馈失调导致JAK/STAT3通路持续活化调控了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3)可溶性CD126介导的IL-6 trans信号通路与JAK/STAT/SOCS3信号通路异常有关;(4)在人和小鼠eMDSCs中,IL-6相关的miR-9和miR-181a分别通过靶向调控SOCS3和PIAS3形成ceRNA网络协同促进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调控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活性,促进乳腺癌免疫逃逸。
余淋丽[8](2019)在《PRR11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RR11是本课题组自主研究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前期研究发现PRR11基因呈现细胞周期依赖的规律性表达特征,同时在细胞周期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PRR11在细胞周期进程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PRR11的相互作用蛋白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筛选和初步分析。(1)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PRR11的相互作用蛋白首先,我们构建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的PRR11诱饵质粒并检测其自激活作用,发现PRR11具有自激活作用,进一步构建突变体获得具有较低自激活作用的突变体。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人胎脑cDNA文库进行筛选,获得102个初始阳性克隆转化子。经LacZ报告基因检测,排除假阳性克隆和重复克隆,将阳性克隆锁定至39个。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证实这39个克隆属于编码15种不同蛋白的基因。最终有RNF41、SCG5、BCYRN1和PRR13四个蛋白通过回转验证。最终确定了有RNF41等四个蛋白是PRR11的候选相互作用蛋白。(2)PRR11与RNF41相互作用的初步鉴定构建了PRR11与RNF41的过表达载体,瞬时共转染293Ta和A549细胞,采用免疫共沉淀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一步验证确认PRR11与RNF41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PRR11与RNF41在细胞内相互结合;免疫荧光结果发现PRR11与RNF41在细胞内共定位,且定位于细胞质。这些结果提示PRR11与RNF41存在相互作用。(3)PRR11和RNF41过表达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在肺癌细胞A549中分别转染PRR11与RNF41过表达质粒,同时联合IL-6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和定量RT-PCR技术检测PRR11和RNF41过表达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过表达PRR11和RNF41增强STAT3在Tyr705位点的磷酸化,定量RT-PCR结果显示IL-6处理后STAT3的下游靶基因如SOCS3、C-MYC和PIM1等发生显着上调或下调,但PRR11和RNF41过表达并没有进一步增强这些STAT3靶基因的上调或下调。同时,采用BrdU标记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结果表明IL-6联合PRR11和RNF41过表达处理可显着促进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和迁移。这些结果表明,PRR11和RNF41可增强STAT3通路激活并由此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综上,本研究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了多个PRR11的潜在相互作用蛋白,并初步证实PRR11与RNF41存在相互作用。PRR11和RNF41促进肺癌细胞的STAT3磷酸化激活以及细胞增殖与迁移,但对STAT3下游靶基因转录没有显着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PRR11调控STAT3通路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将为肺癌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裴晓蒙[9](2019)在《结肠癌CAF中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上调IGF1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实验前期的研究中,采用细胞因子微阵列抗体芯片技术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正常的成纤维细胞(Non-actived fibroblasts,NA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诱导NAF形成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细胞中的细胞因子IGF1的表达发生了明显上调[1]。进一步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多个结肠癌临床样本CAF细胞中IGF1的表达,结果表明IGF1的表达升高。CAF细胞代谢会发生代谢重编程,主要体现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的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活性受到抑制[2]。因此,我们猜想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与细胞因子IGF1的表达的调控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α-KG能够抑制IGF1的表达,Fumarate与Succinate能够促进细胞中的IGF1的分泌,其中α-KG对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的活性是促进的,而Fumarate与Succinate对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的活性是抑制的。从而验证了细胞中IGF1的分泌与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的活性存在某种联系。后续实验通过构建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敲低的细胞系,当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KDM6A的活性受到抑制时,细胞中IGF1的表达在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都出现明显的上调。进一步利用KDM6A活性抑制剂抑制其活性也得到验证。从临床分离的CAF细胞中检测KDM6A的表达,发现KDM6A表达较低。同时在临床样本中通过免疫组化发现IGF1的高表达的组织KDM6A表达较低。检测是否是KDM6A的去甲基化酶在调控IGF1的表达,通过构建KDM6A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位点突变细胞系,检测是否是KDM6A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在调控IGF1的表达,结果发现IGF1在突变组与对照组中没有明显的区别,表明KDM6A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作用并不参与到调控IGF1的表达。可能存在KDM6A的其他作用参与到IGF1的表达调控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
薛俊敬[10](2018)在《益生菌对草鱼生长、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置对照组(Control,CT;投喂基础饲料:38.85%蛋白质,5.93%脂肪),在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PM)和乳酸杆菌(Lacticacid bacteria,LB),浓度为109 CFU/Kg,研究四种益生菌分别对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4.39±0.01 g)生长、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的影响。养殖实验在车田江水库的不同网箱(1.5×1.5×1.5 m)中开展,共设置5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40尾鱼,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益生菌对草鱼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显着提高了草鱼特定生长率(P<0.05)。枯草芽孢杆菌、马氏副球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草鱼增重率(P<0.05);蜡样芽孢杆菌可一定程度提高草鱼的增重率,但无显着差异(P>0.05)。另外,四种益生菌可显着提高草鱼肌肉的硬度、咀嚼性、胶黏性、粘附性、弹性和内聚性(P<0.05)。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可显着提高草鱼肠道淀粉酶(AMS)的活性(P<0.05),马氏副球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肠道脂肪酶(LPS)的活性(P<0.05)。四种益生菌均可显着降低草鱼血清中葡萄糖(GLU)的含量,而枯草芽孢杆菌显着提高了肝糖原的含量,且显着地提高了草鱼肝脏己糖激酶(HK)、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同时,马氏副球菌和乳酸杆菌也可显着提高了肝脏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5)。草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被枯草芽孢杆菌显着性提高,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被马氏副球菌显着性降低(P<0.05)。蜡样芽孢杆菌和马氏副球菌显着降低了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而马氏副球菌还可显着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的含量(P<0.05)。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马氏副球菌均可显着提高肝脂酶的活性,并显着降低血清尿素氮(BUN)的含量(P<0.05)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P<0.05),同时,枯草芽孢杆菌显着降低了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但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草鱼肝脏GPT的活性(P<0.05)。本研究使用的四种益生菌均可显着提高草鱼血清中补体C3的含量,且草鱼中肠微量丙二醛(MDA)的含量均显着降低;同时,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血清补体C4的含量,且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P<0.05)。枯草芽孢杆菌、马氏副球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中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而蜡样芽孢杆菌、马氏副球菌和乳酸杆菌显着提高了草鱼肠道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5)。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枯草芽孢杆菌和马氏副球菌显着上调了草鱼中肠过氧化氢酶(CAT)基因的表达量,而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显着上调了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基因的表达量(P<0.05);四种益生菌均显着上调了草鱼中肠锰超氧化物岐化酶(Mn-SOD)基因的表达量,同时,蜡样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还显着上调了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表达量(P<0.05);另外,四种益生菌显着下调了草鱼Toll样受体8(TLR-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的表达量,同时,蜡样芽孢杆菌、马氏副球菌和乳酸杆菌下调了草鱼中肠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4(TLR-4)基因的表达量(P<0.05);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马氏副球菌显着上调了草鱼中肠黏膜屏障相关基因紧密连接蛋白1(ZO-1)基因、紧密连接蛋白2(ZO-2)基因和紧密连接蛋白3(ZO-3)基因的表达量,同时,蜡样芽孢杆菌显着上调了草鱼中肠封闭蛋白12(Claudin-12)基因的表达量(P<0.05)。枯草芽孢杆菌在提高机体糖代谢水平和免疫水平方面效果最佳,乳酸杆菌在提高消化酶活性方面效果最佳,马氏副球菌在提高机体脂肪代谢水平方面效果最佳。综上所述,益生菌改善生长可能通过提高消化酶活性、提高机体营养代谢和免疫水平实现的,其中,在促生长方面,枯草芽孢杆菌作用效果最佳。
二、gp130在肾癌细胞系RCC-949中的表达缺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130在肾癌细胞系RCC-949中的表达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1)TGF-β诱导肝癌细胞分泌IL-11而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肝细胞癌 |
1.2 肝星状细胞在肝癌发展中的功能 |
1.3 TGF-β在HSC以及肝癌发展中的作用 |
1.4 IL-11细胞因子及其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
1.5 TGF-β与IL-11的研究进展 |
1.6 科学假说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材料 |
2.1.3 主要细胞株 |
2.2 方法 |
2.2.1 主要试剂配制 |
2.2.2 细胞复苏 |
2.2.3 细胞换液 |
2.2.4 细胞传代 |
2.2.5 细胞冻存 |
2.2.6 RNA的提取、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
2.2.7 RNA-Seq |
2.2.8 Western blot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TGF-β刺激肝癌细胞表达IL-11 |
3.1 TGF-β诱导肝癌细胞中IL-11的表达 |
3.2 TGF-β通过Smad通路刺激IL-11表达 |
3.3 IL-11激活肝癌细胞中的STAT3信号通路 |
3.4 讨论 |
第四章 IL-11 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 |
4.1 TGF-β诱导肝星状细胞中IL-11的表达 |
4.2 肝癌细胞分泌IL-11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IL-1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2)10组人肾细胞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转录组差异的初步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及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IL-6/STAT3信号通路靶向肿瘤干细胞促进人肝癌细胞系PLC/PRF/5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分离并鉴定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肝癌干细胞亚群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试剂 |
2.1.5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 的培养 |
2.2.2 耐药索拉非尼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 的诱导建立 |
2.2.3 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 |
2.2.4 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 |
2.2.5 Western blotting |
2.2.6 肝癌干细胞分选 |
2.2.7 分选后的细胞培养 |
2.2.8 对分选后细胞R+与R-的肝癌干细胞标记基因(Ep CAM和 CD44)的mRNA表达检测 |
2.2.9 CCK-8检测细胞增殖 |
2.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2.11 分选后细胞裸鼠成瘤实验 |
2.2.12 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PLC/PRF/5-R的形态学变化 |
2.3.2 CCK-8 实验测定细胞存活率及PLC/PRF/5-R细胞IC50 的测定 |
2.3.3 耐药索拉非尼细胞系PLC/PRF/5-R的特征变化 |
2.3.3.1 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PLC/PRF/5与PLC/PRF/5-R中EMT特征性变化 |
2.3.3.2 Western Blotting检测PLC/PRF/5与PLC/PRF/5-R中 EMT特征性变化 |
2.3.4 肝癌干细胞(LCSCs)分选前流式细胞仪检测 |
2.3.5 CCK-8检测分选后细胞增殖 |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后细胞凋亡 |
2.3.7 分选后R+与R-的肝癌干细胞标记基因(Ep CAM和 CD44)的mRNA表达检测 |
2.3.8 分选后细胞裸鼠成瘤比较 |
2.4 讨论 |
第三章 IL-6/STAT3 信号通路在LCSCs-R中的调控机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细胞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1.4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选后LCSCs-R与 LCSCs细胞的培养 |
3.2.2 IL-6R-shRNA瞬时转染 |
3.2.3 qRT-PCR |
3.2.4 Wsetern Blotting |
3.2.5 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IL-6/STAT3 信号通路在LCSCs-R中的表达情况 |
3.3.2 明确细胞转染后LCSCs-R内 IL-6/STAT3 信号通路被阻断 |
3.3.3 阻断IL-6/STAT3 信号通路后LCSCs-R细胞内的LCSCs标记物、干性标记物和肝细胞分化标记物的检测 |
3.4 讨论 |
第四章 阻断IL-6联合索拉非尼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细胞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实验药物 |
4.1.4 实验仪器 |
4.1.5 实验试剂 |
4.1.6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分选后LCSCs-R的培养 |
4.2.2 IL-6R-sh RNA慢病毒载体细胞转染 |
4.2.3 实验动物准备 |
4.2.4 裸鼠皮下移植瘤建立 |
4.2.5 裸鼠成瘤后分组及药物干预 |
4.2.6 Western Blotting |
4.2.7 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慢病毒转染细胞后检验IL-6信号阻断情况 |
4.3.2 裸鼠成瘤后检测结果 |
4.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以确认IL-6/STAT3 信号通路被阻断 |
4.3.4 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LCSCs标记物、干性标记物和血管生成因子 |
4.4 讨论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 The Promoting Role of IL-6/STAT3 Signaling Pathway in Cancer Stem Cells |
References |
文献综述2 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与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高、低转移肝癌细胞系外显子测序及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培养 |
1.2 DNA提取 |
1.3 DNA样本评估及全外显子测序 |
1.4 Oncotator注释突变体 |
1.5 三株细胞的进化树以及突变基因分布 |
1.6 功能富集分析 |
1.7 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 |
1.8 HUB基因突变与HCC病人预后关联分析 |
1.9 HCC中 HUB基因的表达与病人预后关联分析 |
1.10 三株细胞的差异蛋白质中的基因突变分析 |
1.11 突变基因KEAP1 分析及PCR验证 |
2 结果 |
2.1 根据WES分析三株细胞的突变情况 |
2.2 肿瘤驱动突变基因和致癌信号通路上的突变情况 |
2.3 三株细胞的共有突变基因分析 |
2.4 三株细胞的特有突变基因分析 |
2.5 HCC中 HUB基因的表达与病人预后关联分析 |
2.6 三株细胞差异蛋白质中的基因突变分析 |
2.7 突变KEAP1 基因分析和PCR验证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癌的主要驱动基因与肿瘤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课题项目 |
(5)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炎症和肺癌 |
1.1.1 简介 |
1.1.2 炎症细胞和肺癌 |
1.1.3 炎症因子和肺癌 |
1.1.4 展望 |
1.2 IRF5的研究进展 |
1.2.1 IRF5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
1.2.2 IRF5的基因多态性 |
1.2.3 IRF5的活化和信号通路 |
1.2.4 IRF5和免疫细胞 |
1.2.5 IRF5与肿瘤性疾病 |
1.2.6 展望 |
1.3 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
1.3.1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
1.3.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
1.3.3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 CYFRA21.1) |
1.3.4 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 |
1.3.5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 GRP) |
1.3.6 自身抗体 |
1.3.7 展望 |
第2章 NSCLC组织中IRF5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和患者状况的关系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临床指标 |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
2.3.2 IRF5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检测 |
2.3.3 IRF5在不同病理亚型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
2.3.4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疾病分期的关系 |
2.3.5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
2.3.6 不同年龄组NSCLC患者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 |
2.3.7 IRF5在吸烟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水平和IRF5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临床指标 |
3.2.3 标本采集 |
3.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5 RT-q 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及相关细胞因子的m RNA水平 |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 |
3.2.7 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血浆中IRF5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 |
3.2.8 外周血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位点基因型的检测 |
3.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
3.3.2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 m 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
3.3.3 IRF5 m RNA表达水平对NSCLC诊断价值的分析 |
3.3.4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分析 |
3.3.5 IRF5基因多态性与NSCLC的关联性研究 |
3.3.6 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下游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CSNK2A1、CD5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SNK2A1表达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SNK2A1表达在胃癌侵袭转移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7)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在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中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IL-6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细胞系 |
1.1.3 相关实验试剂 |
1.1.4 实验耗材 |
1.1.5 实验方法 |
1.1.6 仪器设备 |
1.2 结果 |
1.2.1 IL-6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生成的影响 |
1.2.2 阻断IL-6检测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3 阻断IL-6检测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对 T细胞凋亡的影响 |
1.2.4 阻断IL-6检测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对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人MDSC表型 |
1.3.2 MDSC免疫抑制作用 |
1.3.3 IL-6对乳腺癌MDSC的调控 |
1.4 小结 |
二、IL-6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JAK/STAT/SOCS信号通路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细胞系 |
2.1.3 实验试剂 |
2.1.4 相关实验方法 |
2.1.5 统计学分析 |
2.1.6 实验耗材 |
2.1.7 实验仪器 |
2.2 结果 |
2.2.1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和活化情况 |
2.2.2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SOCS1-3 的表达情况 |
2.2.3 阻断IL-6信号通路对eMDSCs中 SOCS1-3 的影响 |
2.2.4 阻断IL-6信号通路对eMDSCs中 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5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IL-6R的表达情况 |
2.2.6 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中CD126两种形式和ADAM的表达情况 |
2.2.7 提高可溶性CD126对乳腺癌eMDSCs中 JAK/STAT/SOCS信号通路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IL-6/STAT信号通路调控MDSC |
2.3.2 SOCSs蛋白对MDSC的调控作用 |
2.3.3 SOCSs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调控作用 |
2.3.4 IL-6cis和trans信号通路研究 |
2.4 小结 |
三、miR-9和miR-181a对小鼠乳腺癌eMDSCs分化、免疫抑制活性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细胞系和小鼠 |
3.1.2 实验相关试剂 |
3.1.3 实验耗材 |
3.1.4 仪器设备 |
3.1.5 实验方法 |
3.1.6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miR-9和miR-181a对小鼠乳腺癌eMDSCs分化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
3.2.1.1 人和小鼠乳腺癌eMDSCs中 SOCS3 甲基化状态分析 |
3.2.1.2 基因芯片法筛选原位肿瘤组织eMDSCs中差异表达miRNA |
3.2.1.3 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SOCS3 相关miRNA |
3.2.1.4 eMDSCs中miR-9和miR-181a来源于乳腺肿瘤细胞外泌体 |
3.2.1.5 miR-9和miR-181a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分化的影响 |
3.2.1.6 miR-9和miR-181a对体外诱导的乳腺癌eMDSCs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 |
3.2.2 miR-9和miR-181a对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和关键靶基因 |
3.2.2.1 miR-9和miR-181a对eMDSCs中SOCS3的调控作用 |
3.2.2.2 软件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9与SOCS3存在靶向调控关系 |
3.2.2.3 miR-181a与PIAS3存在靶向调控关系 |
3.2.2.4 miR-9和miR-181a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SOCS3调控 |
3.3.1.1 SOCS3的表观遗传和基因调控 |
3.3.1.2 miRNA对SOCS3的调控 |
3.3.3 JAK/STAT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节因子 |
3.3.4 miRNA对MDSC的调控作用 |
3.4 小结 |
四、miR-9和miR-181a在体内对乳腺癌eMDSCs浸润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细胞系和小鼠 |
4.1.2 实验相关试剂 |
4.1.3 实验耗材 |
4.1.4 实验仪器 |
4.1.5 实验方法 |
4.1.6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miR-9和miR-181a对乳腺肿瘤的影响 |
4.2.2 miR-9和miR-181a对荷瘤鼠原位肿瘤组织内eMDSCs浸润的影响 |
4.2.3 miR-9和miR-181a对荷瘤鼠脾脏内eMDSCs浸润的影响 |
4.2.4 miR-9和miR-181a对体内eMDSCs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 |
4.2.5 miR-9和miR-181a对体内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MDSC与乳腺癌之间相互作用 |
4.4 小结 |
五、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的调控作用 |
5.1 对象和方法 |
5.1.1 实验对象 |
5.1.2 细胞系 |
5.1.3 实验试剂 |
5.1.4 实验方法 |
5.1.5 统计分析 |
5.1.6 实验耗材 |
5.1.7 实验仪器 |
5.2 结果 |
5.2.1 miR-9/SOCS3和miR-181a/PIAS3 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5.2.1.1 人乳腺癌eMDSCs中miR-9和miR-181a的表达情况及两者关联性分析 |
5.2.1.2 miR-9和miR-181a与SOCS3 的相关性分析 |
5.2.1.3 miR-9 对人乳腺癌eMDSCs中SOCS3 的调控作用 |
5.2.1.4 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中PIAS3 的调控作用 |
5.2.1.5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 |
5.2.2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
5.2.2.1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5.2.2.2 miR-9和miR-181a对人乳腺癌eMDSCs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SOCS负反馈失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PRR11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IL6/JAK/STAT3信号通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结肠癌CAF中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上调IGF1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CAF细胞的生理作用 |
2 IGF1在肿瘤组织中的生理作用 |
3 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 |
4 KDM6A的生理调控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实验结果 |
1 IGF1在临床结肠癌病人样本分布 |
2 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调控IGF1表达 |
3 KDM6A调控IGF1机理 |
4 总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益生菌对草鱼生长、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草鱼及其产业概况 |
1.2 益生菌概况 |
1.3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
1.3.1 养殖水质调节 |
1.3.2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
1.3.3 提高机体免疫力 |
1.3.4 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 |
1.3.5 改善肉质 |
1.3.6 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 |
1.3.7 抑制肠道炎症 |
1.3.8 保护肠道粘膜屏障 |
1.4 几种常见益生菌在饲料中的应用 |
1.4.1 枯草芽孢杆菌 |
1.4.2 蜡样芽孢杆菌 |
1.4.3 马氏副球菌 |
1.4.4 乳酸杆菌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本研究的目的 |
1.5.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益生菌对草鱼生长、肉质和鱼体成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鱼及饲料 |
2.2.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定 |
2.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益生菌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
2.3.2 益生菌对草鱼肉质的影响 |
2.3.3 益生菌对草鱼体成份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益生菌对草鱼生长的影响 |
2.4.2 益生菌对草鱼肉质的影响 |
2.4.3 益生菌对草鱼体成份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营养代谢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鱼及饲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 |
3.2.4 分析测定 |
3.2.5 主要仪器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3.3.2 益生菌对草鱼糖代谢的影响 |
3.3.3 益生菌对草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
3.3.4 益生菌对草鱼肝功能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
3.4.2 益生菌对草鱼糖代谢的影响 |
3.4.3 益生菌对草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
3.4.4 益生菌对草鱼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益生菌对草鱼机体免疫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鱼及饲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 |
4.2.4 酶活指标测定 |
4.2.5 肠道健康相关基因荧光定量 |
4.2.6 主要仪器 |
4.3 结果 |
4.3.1 益生菌对草鱼免疫的影响 |
4.3.2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3.3 益生菌对草鱼炎症指标的影响 |
4.3.4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物理屏障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益生菌对草鱼免疫的影响 |
4.4.2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4.3 益生菌对草鱼炎症指标的影响 |
4.4.4 益生菌对草鱼肠道物理屏障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gp130在肾癌细胞系RCC-949中的表达缺陷(论文参考文献)
- [1]TGF-β诱导肝癌细胞分泌IL-11而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D]. 邓恬. 南昌大学, 2021(01)
- [2]10组人肾细胞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转录组差异的初步分析比较[D]. 吕东晨.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IL-6/STAT3信号通路靶向肿瘤干细胞促进人肝癌细胞系PLC/PRF/5对索拉非尼耐药的调控机制研究[D]. 李榆. 兰州大学, 2020(04)
- [4]高、低转移肝癌细胞系外显子测序及进化分析[D]. 李祖俐.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5]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D]. 国家. 吉林大学, 2020(08)
- [6]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姜超. 山东大学, 2020(08)
- [7]miR-9/miR-181a为核心的ceRNA网络在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eMDSCs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中的调控研究[D]. 蒋蒙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PRR11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初步分析[D]. 余淋丽.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结肠癌CAF中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上调IGF1机理的研究[D]. 裴晓蒙.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益生菌对草鱼生长、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的影响[D]. 薛俊敬. 南昌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