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金融理论的发展看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利[1](2018)在《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分层次开展“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以及金融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准确定位培养的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层次,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拥有大学本科教育背景、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金融人才是独立院校金融类专业本科教育教改重点。
孙志红[2](2014)在《模块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目前各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使原有的授课时间明显缩减,内容的完整性和时间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模块教学的运用,提出了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使金融学的模块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并给出了建议。
宋陆军[3](2014)在《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文中提出2011年岁末,我国着名资深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荣获中国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届“中国金融研究杰出贡献奖”。该奖由全国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近三十家高校的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博导代表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审,并投票选定,每两年评选一次,2011年是首届,每届从报名或被推荐者中评选一人获奖。这是与2010年刘鸿儒中国教育基金会“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限75岁以上)并列的、非政府的、全国性、权威性、专业性最高学术奖。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对白钦先教授三十多年来在学科建设发展、学术特色、理论创新、高级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成就的一次检阅与肯定。在颁奖典礼上,白钦先教授以“新视角”概括了他对经济金融理论的创新与传承,并提出以“新金融观”和“新发展观”梳理其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对中国经济金融理论自发、自主的传承,对于深化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要传承一国特色的经济金融理论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一国或地区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决定了各国经济金融学家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时的视野、方法、关注的重点,也决定了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学术特色。如古埃及人依赖灌溉体系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古希腊的柏拉图视城邦为理想国的合理载体,中国儒家的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与环境特征。经济金融理论也是如此,在各国显示了纷繁多样的特色,经济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呈现出多样化形态,比如英国的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法国的重农学派,德国的国家主义与历史学派,奥地利的边际主义,美国的制度学派。当我们的研究视野聚焦到现代金融理论时,在汗牛充栋的学术殿堂里,我们日益容易迷路,不知所终。从教科书到学术论文,从理论到实践充满了单一性,细微的市场与无限的自由成为金融理论的关注焦点,货币中性、中介无效、市场无效等金融中性充斥着学界,虽然实际情况是各国都在利用金融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事实上的金融非中性却仍被激烈地排斥。为什么显而易见的事实一再被忽视?白钦先新金融观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金融非中性,跳出西方金融理论针对货币、中介、市场“中性与非中性、无效与有效”的争论,研究金融的体制、三维、资源、人文等基本属性,凸显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本文共有七章。第1章是绪论,重点是文献综述,通过对西方金融理论的系统性梳理,指出西方金融学者在研究金融中介、市场、货币等问题时的局限性,与此相对比梳理白钦先新金融观文献。第2章是白钦先金融学说概要。简要回顾和概括白钦先教授在“金融体制比较说”、“政策性金融说”、“金融资源学说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及“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说”等四大领域研究的成果和贡献。第3章是新金融观的界定。西方金融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认为金融结构的变迁就是金融发展,后来的追随者将金融结构定格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并讨论了二者的优劣;以博迪和默顿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比结构更稳定,应该从功能视角分析金融问题;以布莱克-斯科尔斯为代表的金融工程观,认为金融是风险管理,以此开发出管理风险的各种金融工具并为之定价,从而实现消除不确定性风险。无论是结构观、功能观,还是工程观,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需要从金融的另外属性探讨经济金融问题。白钦先新金融观赋予了金融新的四种属性,即体制属性、三维属性、资源属性和人文属性,与西方金融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研究路径、不同的基础假设,并与之并行而立,是中国学者独立自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第4章是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新金融观秉持以货币非中性为基础的金融非中性,是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循环链条上的一次飞跃。经济金融学家对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西方金融学者长期以来陷入中性或非中性认识的漩涡,白钦先新金融观则是在新形势下一贯秉持金融非中性,完成了一次对货币非中性认知的深化。第5章是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和形成背景。本章探讨了新金融观的体制、三维、资源和人文属性,认为新金融观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物,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产物,是金融与理论危机的反思产物。第6章是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本章论证了体制金融、三维金融、资源金融和人文金融四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四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金融观。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是体制金融,中观基础是三维金融,宏观基础是资源金融,约束条件是人文金融。第7章是新金融观的方法论和学术贡献。新金融观的方法论是大局观的整体论,新金融观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奠定了比较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开创了政策性金融理论和三维金融理论,深化了对金融本质属性的认知,拓展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金融学研究的民族性特征,是东方学人对金融的独特解读。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是金融非中性。第二,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是体制、三维、资源和人文。第三,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是体制金融、三维金融、金融资源和人文金融,这四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以“九大要素”为分析框架组建新金融观微观基础的条件下,将金融具体分为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三大三维一体联动的金融族类,最终将金融本质归结为资源,指出金融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关爱,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第四,新金融观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贡献。体制金融、三维金融、金融资源和人文金融这些创新成果拓展了金融的研究内容,指明了金融研究的理论归宿。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揭示西方金融结构观、功能观和工程观,指出它们存在的重量性发展轻质性发展,重微观金融轻宏观金融,重技术金融轻人文金融,重实用金融轻理论金融等局限性;(2)将白钦先新金融观概括为体制、三维、资源、人文等四种属性,并区别于西方金融的结构、功能和工程属性,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金融的本质属性;(3)创新性地总结经济金融学家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构建模型论证了金融非中性;(4)将金融体制、三维金融、金融资源和人文金融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金融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指出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函数形象地表达出来。本文研究的不足主要是因自身知识水平、结构和能力等因素,用体制、三维、资源和人文等四种金融观概括博大精深的白钦先金融学说有些偏颇,需要进一步努力学习与研究。
赵大利[4](2014)在《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本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三本"独立学院的金融类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张青龙,孔刘柳,高广阔,方华[5](2013)在《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出发,以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时代背景,探讨了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及改革的内容和实践。提出了"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的改革目标。
刘继兵,马环宇[6](2013)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民族地区,其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风俗习惯均有较大差异,而金融学的相关课程需要较高的文化基础、数理水平和人文素养。因此,本文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民族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期推动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符蕾[7](2012)在《关于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文中指出海南高校金融专业推行双语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改变海南经济欠发展状况的迫切需要,同时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也给双语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当前海南高校的现状依然达不到双语教学三大要素(包括教师素质、学生外语水平和双语教材选择)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改革海南省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陈素燕,陶海飞[8](2010)在《中英金融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横向移植的英国教育模式,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中国的延伸。通过对该校与宁波其它高校金融专业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存在显着的差异: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英国注重外向型微观金融管理人才培养,而中国主要培养适应于国内的比较宏观的金融专业人才;在教学上,英方十分重视财会数理知识与金融交叉学科的实际运用,而中方局限于专业本身的知识体系传授;在教学形式上,英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应用知识过程中学习知识,形式灵活多样,而中方以传授知识为主;在学习评价上,英方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的核心是专业技能,而中国基本上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核心是知识。
刘明显[9](2008)在《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文中指出金融学教学改革是金融信息化和国际化、教学内容微观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研究数量化与实证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文章探讨了地方性本科院校金融学教学如何适应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并实现突破,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设计科学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许桂红[10](2008)在《对中央银行学教学改革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国际化和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中央银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央银行学教学改革要在处理好中央银行学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中央银行学课程的教材建设。结合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促科学。
二、从金融理论的发展看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金融理论的发展看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分层次开展“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院校的金融学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背景 |
(一) |
(二) |
二发挥独立学院“教学型”大学的优势, 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 以“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 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
(一) |
(二) |
(三) |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教学改革难题 |
(2)模块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三、多元教学与《金融学》课程的模块学习的运用 |
四、多元化教学和模块授课在《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
(3)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白钦先金融学说概要 |
2.1 金融体制比较说 |
2.2 政策性金融说 |
2.3 金融资源学说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
2.4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说 |
第3章 白钦先新金融观的界定 |
3.1 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金融观 |
3.1.1 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 |
3.1.2 以默顿和博迪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观 |
3.1.3 以布莱克-斯科尔斯为代表的金融工程观 |
3.2 白钦先新金融观的界定 |
3.2.1 西方三种金融观的局限性 |
3.2.2 新金融观的界定 |
第4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 |
4.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 |
4.1.1 早期简朴的货币中性论 |
4.1.2 交换视角的货币中性论 |
4.1.3 简朴的货币非中性论 |
4.1.4 生产视角的货币非中性论 |
4.2 金融系统纳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 |
4.2.1 金融和经济两部门的生产函数 |
4.2.2 纳入金融系统的生产函数 |
4.3 新金融观秉持金融非中性 |
4.3.1 两条不同的研究基点 |
4.3.2 白钦先新金融观对货币非中性论的扬弃 |
第5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和形成背景 |
5.1 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 |
5.1.1 体制属性 |
5.1.2 三维属性 |
5.1.3 资源属性 |
5.1.4 人文属性 |
5.2 新金融观的形成背景 |
5.2.1 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物 |
5.2.2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产物 |
5.2.3 金融与理论危机的反思产物 |
第6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 |
6.1 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金融体制 |
6.1.1 “九大要素”的含义 |
6.1.2 “九大要素”与三维金融的函数关系式 |
6.1.3 体制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 |
6.2 新金融观的中观基础:三维金融 |
6.2.1 三维金融的含义 |
6.2.2 三维金融与金融资源系统的函数关系式 |
6.2.3 三维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中观基础 |
6.3 新金融观的宏观基础:金融资源 |
6.3.1 金融资源的含义 |
6.3.2 金融资源系统与经济发展的函数关系式 |
6.3.3 金融资源构成新金融观的宏观基础 |
6.4 新金融观的约束条件:人文金融 |
6.4.1 人文金融的含义 |
6.4.2 人文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约束条件 |
第7章 新金融观的方法论和学术贡献 |
7.1 新金融观的方法论 |
7.1.1 新金融观的大局观 |
7.1.2 新金融观的整体论 |
7.2 新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7.2.1 体制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7.2.2 三维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7.2.3 金融资源观的学术贡献 |
7.2.4 人文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附录:白钦先学术年表(1978 至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本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思想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和动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应该明确“三本”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教学应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优势 |
(一)重视分析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金融思维培养 |
(二)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重视实验报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
(三)引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暑期实践活动收益的最大化 |
(四)课外竞赛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金融专业“小论文赛”,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
(5)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
二、 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
(1)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
三、 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
(一) 调整教学内容 |
1. 体现学科交叉性 |
2. 体现微观化趋势 |
3. 课程内容调整与自编教材、 参考书相结合 |
(二) 改革教学方法 |
1. “引导—激发” 式理论教学方法 |
(1) 案例教学法。 |
(2) 主题辩论法。 |
(3) 微型报告法。 |
2. 建立教学网站 |
3. 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
(三) 构建一体化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 |
1. 开展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 |
2. 建立实验室的实验模拟 |
3. 拓展校外的实践 |
4. 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 |
(四) 开办金融学第二专业 |
(五) 开设金融讲坛 |
(六) 多方并举, 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
1. 国际化课程体系 |
2. 建立国际交流平台 |
3.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
(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6)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的特点 |
1.1 民族院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
1.2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色 |
1.3 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的特色 |
2 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
2.1 民族院校办学“去特色化”无法适应民族地区金融业需求 |
2.2 民族院校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单一金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
2.3 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单一乏味 |
2.4 课程设置亟需改革创新, 教材内容脱离时代发展 |
3 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
3.1 突显民族院校办学宗旨, 培养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
3.2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
3.3 变革教学观念, 实现多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 |
3.4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提升教学团队创新能力 |
(7)关于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发展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意义 |
二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三大因素与海南高校的现状 |
(一) 教师素质 |
(二) 学生外语水平 |
(三) 双语教材的选择 |
三 改变我省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
(一) 宏观设计——建设双语教学课程群是长远、根本之策 |
(二) 微观把握——理清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关系 |
(三) 具体措施——三大举措并举 |
1.多管齐下建设双语教师队伍 |
2.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
3.采用原版教材切忌“拿来主义” |
(8)中英金融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目标比较 |
2 课程设置比较 |
3 教学组织形式比较 |
4 考核评价比较 |
5 结论 |
(9)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一) 金融学专业人才出现了过剩与短缺共存的矛盾局面 |
(二) 教学内容陈旧, 无法满足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
(三)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与实践脱节 |
1.指导老师缺乏实践经验。 |
2.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制度不严格。 |
3.实践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不健全。 |
(四) 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 |
(五) 金融的全球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对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
(六)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
二、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
(一) 基本思路 |
(二) 地方性财经院校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
1.更新思想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
3.以金融学应用型人才教育为目标, 高起点推进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强化实践教学。 |
四、从金融理论的发展看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分层次开展“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赵大利. 教育现代化, 2018(09)
- [2]模块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运用[J]. 孙志红.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2)
- [3]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D]. 宋陆军. 辽宁大学, 2014(11)
- [4]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本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 赵大利. 经济研究导刊, 2014(07)
- [5]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 张青龙,孔刘柳,高广阔,方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6]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金融投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刘继兵,马环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7)
- [7]关于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J]. 符蕾.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8]中英金融专业本科教育比较研究[J]. 陈素燕,陶海飞.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01)
- [9]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 刘明显. 市场论坛, 2008(10)
- [10]对中央银行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许桂红.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