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顶盒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雄[1](2020)在《X公司语音处理芯片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最古老的飞鸽传书,到书信,再到后面的电话系统,语音交互作为人类最自然的沟通方式将越来越普遍。人与机器的沟通,从机械按键到触摸屏,再到现在的语音控制,让我们解放双手,就像跟人类对话一样去跟机器沟通。这种通过语音的方式去跟机器沟通将变得越来越流行。X公司作为语音信号处理芯片的供应商,从芯片设计到应用系统设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其技术处在行业的领先水平,但是在国内市场推广上却遇到重重困难,其生意在国内语音交互产品行业比重小,语音处理芯片的营收占比少,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行业的自然增长率。在这些问题面前如何突破瓶颈,找到属于本公司和业务范围的增长点是X公司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以作者任职的X公司的语音处理芯片作为研究对象,以营销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识别语音处理芯片产品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和营销组合策略(4P)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就该产品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及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发现,X公司语音处理芯片业务存在缺乏有效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不清晰,产品定位不明确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问题,以及一系列营销组合策略上的问题。包括,产品特性有待加强,解决方案完整度不足,价格偏高且没有价格梯度,销售渠道太宽没有聚焦,市场促销投入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建议,首先,X公司应该重新建立其市场细分标准,聚焦语音遥控器市场,并突出产品差异性卖点。其次,应该提高语音处理芯片产品性能,提升解决方案完整度,以优异的价格迅速占领市场,并整合收缩代理商,大力发展设计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王方[2](2020)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流媒体类型的新型娱乐方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随着三维图形软硬件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VR)技术也逐渐成为当今最火热的技术之一。本文着眼于VR技术与流媒体的结合,它将颠覆传统媒体的交互模式,能够更直观有效地传递信息内容,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交互性,让用户体验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VR流媒体将会是未来媒体娱乐发展的新方向,将会为传统媒体行业带来全新的转型机会,同时也将为流媒体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带来新的可能性。本课题基于这个背景,研究了并设计了一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基于Android的VR流媒体平台是一款将电视、VR头显和安卓手机三端有机结合的智能流媒体平台。电视机顶盒作为局域网络服务终端,让电视屏幕作为虚拟现实内容显示的延伸,VR头显作为附属连接,实现局域网下互联互动,做到低延迟高清晰的VR流媒体播放,而手机端作为延伸,支持用户随时随地观看VR流媒体内容。VR流媒体平台的推出是对虚拟现实家庭娱乐场景下体验提升的一种积极探索,让VR真正走进用户的日常生活。基于Android的VR流媒体平台采用C/S架构,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构成。服务器端负责网络请求处理、数据存储以及文件资源管理;客户端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采用了 MVC设计框架,搭配模块化设计思路,将系统拆分成节目推荐、节目预下载、节目介绍、流媒体直播、节目搜索、记录收藏、用户评论、头显连接、管理设置、数据储存以及网络通信等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支持VR体验,直播交流,数据采集的智能流媒体系统。本文完成了对系统压力与稳定性、屏幕适配、内存占用、响应时间、观看体验等指标的测试。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发现并解决了若干问题,确保达到设计的性能需求。该系统在各方面均表现优异,功能完备,用户体验友好,兼容性良好,在未来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宋昊[3](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陈顶[4](2016)在《基于ARM Cortex-A9智能机顶盒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宽带网络的不断建设,给利用互联网传输视频内容的机顶盒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根据智能机顶盒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设计一款具有多种网络接口,可用于家庭数字媒体中心的智能机顶盒。结合现阶段人们对智能机顶盒的需求,提出了基于瑞芯微RK3188处理器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对关键器件进行选型以及确定硬件架构;详细描述了该方案最小系统、音视频接口、外设接口、网络接口和电源模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结合信号完整性理论,从电路板叠层选取、布局、布线、出图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等方面给出了电路板设计与实现;最后对智能机顶盒进行了硬件调试和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评价表明,该智能机顶盒符合设计目标。
朱彤童[5](2016)在《DVB-C+OTT电视机顶盒的设计》文中指出电视媒体作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媒体,其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电视媒体提供海量的视频内容和丰富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需求;二是巨大的电视媒体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拉动了上下游内容制作/传送/运营、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生产、甚至是内容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运营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三是电视媒体是国家思想的舆论阵地,在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满足群众精神诉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广电是国内最重要的电视媒体服务提供商,使用同轴电缆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电视服务,多年来为国家电视媒体服务做出了很多贡献。近年来,随着宽带网络的加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视频业务有了蓬勃发展。而中国广电并未在互联网视频发展中受益,却遭受了较大冲击。主要原因包括:发展思路僵化、广电各省/市网络割裂、内容运营分散和落后、缺乏技术的总体规划、现有技术平台老旧等。随着业务发展思路的转换,中国广电正在加强对产品技术方案的更新换代,要求新产品方案有效继承和使用同轴电缆网络资源、并引入丰富的互联网视频业务。电视机顶盒是整体技术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承载了用户访问电视业务系统的流程、内容解码和呈现的功能。本课题结合当前广电市场主流需求,设计和开发新一代机顶盒产品,专门面向中国广电市场。该机顶盒产品首先支持 DVB-C 标准(DVB-C: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Cable,主流的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以保证对于中国广电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继承,满足基本的数字电视业务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支持最新的互联网OTT视频访问与播放,将互联网的丰富视频内容和业务应用带给每一个用户。由于电视媒体关系到舆论宣传,按照中国广电的要求,该产品使用广电TV OS 2.0操作系统,只从具有互联网视频资质和牌照的播控平台和视频网站获得视频内容和业务应用,保证了视频内容、相关业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该机顶盒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四核CPU(基于ARM A53架构,处理能力达到10000DMIPS),配置2GB DDR SDRAM、8GBFLASH,最高可处理并输出2160p@50/60 fps视频内容。从整体电视行业的发展来看,预计该产品技术指标和性能能够满足广电市场未来2~3年内的市场需要。
张西锋[6](2016)在《基于HAPS64 FPGA平台的DVB-T2接收机解调器验证系统》文中提出第二代欧洲数字地面广播标准(DVB-T2)是目前最先进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其具有更大的系统容量,更为灵活的组网形式和更高的频谱利用率,目前已获得欧洲、非洲和亚洲众多运营商的采用,这带动了其终端设备的巨大需求。DVB-T2解调器芯片具有高复杂度和较大的设计规模,在设计的验证阶段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设计一套完善高效的FPGA验证平台对于其产品成功与否非常重要。本论文介绍了一套DVB-T2解调器FPGA验证系统,此验证系统基于本单位现有的FPGA平台环境和硬件条件,并结合了以前进行解调器开发验证的经验设计而成。其为本单位的DVB-T2解调器项目的验证提供了有力支持,使芯片的验证工作得以按时顺利完成。本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四项工作:第一是设计了一套DVB-T2解调器通用硬件验证平台的方案,包括平台的各部分组成及连接;第二是完成了前端子板的设计,包括前端子板的需求分析、原理图、PCB设计以及子板关键电路的测试结果;第三是完成了解调器接收性能自动测试工具的开发。自动测试工具在验证中节省了巨大的人工测试量,并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和准确性;第四是完成了基于UMRBus总线的FPGA工具的开发工作,包括FPGA工具的功能定义和总体设计,并与软硬件开发人员一同完成了此工具的调试和验证工作。本解调器验证平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支持目前所有数字电视标准的解调器开发验证,对芯片的设计能提供较好的验证支持,并大大提高了验证效率。
徐亮[7](2014)在《高清机顶盒芯片中内存控制器的验证与测试》文中指出高清数字机顶盒在当前的数字通信和图像处理技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数字信号接收、点播高清视频节目的终端设备。随着通讯技术和高清技术的不断发展,机顶盒的产品更新换代也变得越来越快;消费者们对数字节目图像的质量、机顶盒芯片的处理能力、带宽、数据交换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设计一个高速、稳定的数据读写模块——DDR内存控制器尤为重要。先进的内存技术标准对实现大容量、高速度、高带宽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满足高清机顶盒的系统需求,提升电子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高清机顶盒和DDR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高清机顶盒的系统结构,重点研究了芯片内部的DDR内存控制器的硬件架构,工作原理以及DDR存储器的工作方式和相关技术规范,详细描述了DDR3内存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设计并比较了DDR3的内存控制器的验证与测量的实现方案。在实际的研究工作当中,我们采用了符合DDR内存测量要求的验证和测试方案,根据DDR标准的要求定义了芯片中内存控制器的各项参数,并且将测量结果与系统设计期望进行比较和优化。同时通过对信号波形的测量和分析,对现有的设计参数进行验证,以满足对不同电压、温度等环境的需求。基于目前主流的DDR内存技术,本文提出了一个机顶盒芯片中的内存控制器的总体的设计方案和验证方法。该设计可以有效的降低访问延迟、提高数据访问带宽、满足不同系统环境的稳定性要求,为今后的设计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彦斌[8](2013)在《android4.0系统的网络机顶盒硬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业务需求量的极速提高,宽带网络的建设与拓展也蓬勃发展,网络视频的优势也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而越来越明显。网络机顶盒以互联网为传播通道传送音视频流与数据流,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体现方式,用户可以在电视上直接点播节目和收看直播内容,它具有清晰度高,用户体验好和资源丰富等优势,将取代传统机顶盒,成为家庭视听多媒体中心。开放式互联网机顶盒将是网络机顶盒的发展方向,它将互联网的交互性、泛在性和电视机的高清性、享受性融为一体。开放式互联网机顶盒可以通过家庭网关访问IPTV专用网络及公共互联网络,可通过电视机、音响等播放设备向终端用户提供页面信息浏览、IPTV播放、互联网视音频播放、应用商城、可视通信、家庭媒体共享、游戏等交互式业务服务,这就需要网络机顶盒的操作系统具有智能化、开源化、通用化以及强大的第三方软件支持。但是目前的网络机顶盒主流操作系统是嵌入式LINUX系统,从本质上来讲它还是一种基础的非智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受限于开发商,且兼容性并不佳。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在2011年10月19日推出了Android4.0系统使智能网络机顶盒的实现成为了可能。众所周知,Android是Google开发的基于Linux内核的软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而最新版的Android4.0同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设备,至此Android系统设备将拥有真正开放和最为完整统一的先进特性。但是Android4.0系统的网络机顶盒也不能随用户自己的喜好观看网络音视频,因此其开放性为第三方应用软件设立了应用市场,从而用户可以方便地从网络获取所需的应用软件,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进行互动,例如网页浏览、视频影片播放、在线聊天、游戏娱乐、在线电影电视等。本论文完成的任务是针对android系统在网络机顶盒中的应用需求,以网络机顶盒的硬件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了一款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android4.0网络机顶盒。它支持有线LAN网和USB扩展的WIFI无线网络传输,接收和处理网络获取的音视频流和数据流,通过网络机顶盒的主处理器对其进行硬解码,并通过丰富的外部接口输出显示。论文中分析了网络机顶盒的硬件原理和android4.0系统的硬件需求,制定了该网络机顶盒的硬件系统总体结构图,根据需求分析采用以Hi3716MV300为主处理器、512MB DDR和2GB flash的最小系统解决方案。然后详细设计了网络机顶盒硬件系统的功能模块,针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原理说明,并给出了部分的电路原理图,之后通过cadence的PCB Editor设计出了系统的PCB图。由于本机顶盒采用了Android4.0操作系统,所以在研究了android系统上实现网络机顶盒相关业务功能的同时,在原有Android操作系统架构不变的情况下,设计并实现系统软件各层所需的扩展功能及相应接口。最后对设计完成的网络机顶盒进行了电性能测试,给出了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并针对测试中出现的不合格项进行了分析与整改。最终达到了机顶盒测试标准规范中的各项性能指标。
陈志杰[9](2013)在《高清有线机顶盒软件安全可靠升级的实现》文中提出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是当今电视产业正在经历的一个重大历史阶段,由于数字电视能向用户提供更高标准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享受,并且能利用数字电视网与当今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进行融合,由此创造和改变人们获取信息、感受咨询服务的方式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国都积极地在推进高清数字电视业务,并逐步取代已有的、普遍存在的模拟电视。用户日益增加的数字电视功能和业务需求对高清数字电视的设计和实现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尽量保持原有前期机顶盒硬件设备投入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完善新的机顶盒应用软件成为一种常态。本文正是从如何安全,可靠的完成机顶盒应用程序的升级这个角度展开的。本文在研究了高清数字机顶盒的原理和相关平台的前提下,实现高清数字机顶盒的关键子系统:在线升级系统(以下简称Loader)。该Loader主要是基于高清数字机顶盒的技术指标,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之上设计并实现的一款更新机顶盒应用程序的系统。论文研究了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升级技术及方案;基于目前闪存特点和机顶盒升级要求提出了新的升级方案即双内核双Loader的Loader整体架构;根据应用的需求重新划分了闪存的分区并结合嵌入式Linux的特点重新设计了机顶盒的启动流程;根据机顶盒安全可靠升级的特点,研究了UBIFS在机顶盒中的应用;设计升级数据打包工具,根据升级要求,打包生成各种格式的升级,便于Loader工作中安全,有效的数据传输;最后给出了实物图和升级流程中的界面展示以及测试过程。本文设计的Loader能进行有效的升级,使得高清数字机顶盒软件升级变得可靠,容易操作。在用户需求不断扩大,机顶盒功能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安全可靠的Loader能为高清数字机顶盒的稳定工作提供强力的保障。
冯锐[10](2012)在《有线高清数字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数字电视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有线广播电视网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有线电视网将建设成为能够支持多媒体、支持各种复杂应用的宽带综合信息网。数字机顶盒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关键设备,而高清数字机顶盒对高清信号的接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详细叙述了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应用环境后,提出了一款基于ST方案的高清数字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以及相关的技术。整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高清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基本状况。第二部分主要综述了应用于高清机顶盒的主要技术及技术标准,包括DVB标准、QAM调制技术以及高清编解码技术等等。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本项目组所设计的一种高清机顶盒及其实现方法,包括机顶盒的总体设计以及硬件平台(包括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和电路图)和软件平台(包括软件的层次结构、应用层的主要几个部分)的具体实现过程。本文所讨论的高清数字机顶盒,在设计上和技术上与国外先进的技术保持了同步,音频指标、射频指标测试和可靠性测试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目前已经在全国许多地区得到了应用,其先进性和稳定性得到用户认可。
二、机顶盒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顶盒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X公司语音处理芯片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1.2.1 营销基础理论 |
1.2.2 语音芯片行业营销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公司概况和语音处理产品营销现状 |
2.1 公司概况 |
2.1.1 发展历程 |
2.1.2 业务介绍 |
2.1.3 组织架构 |
2.1.4 经营状况 |
2.2 语音处理芯片的营销现状 |
2.2.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现状 |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一般环境分析 |
3.1.2 行业发展态势及行业结构分析 |
3.1.3 竞争者分析 |
3.1.4 市场需求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能力 |
3.3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公司语音芯片业务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1 市场细分标准没有细化 |
4.1.2 目标市场不清晰 |
4.1.3 产品定位不明确 |
4.2 营销组合策略(4P)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产品策略方面的问题 |
4.2.2 价格整体偏高,没有形成价格梯度 |
4.2.3 代理商太多,没有聚焦 |
4.2.4 促销投入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公司语音芯片业务的STP及4P的优化建议 |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优化建议 |
5.1.1 重建市场细分标准 |
5.1.2 聚焦语音遥控器产品市场 |
5.1.3 重新定位产品,突出产品差异性卖点 |
5.2 营销组合策略(4P)优化建议 |
5.2.1 解决产品策略端问题 |
5.2.2 以优异的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 |
5.2.3 整合收缩代理商,大力发展设计合作伙伴 |
5.2.4 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智能语音产品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2.1 Android系统 |
2.1.1 Android系统的现状 |
2.1.2 Android系统的优势 |
2.1.3 Android系统架构 |
2.1.4 Android TV开发 |
2.2 Android网络通信 |
2.2.1 Socket简介 |
2.2.2 建立Socket连接 |
2.3 VR技术 |
2.4 直播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整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业务功能需求 |
3.1.2 非业务需求 |
3.2 系统整体架构 |
3.3 Android客户端设计 |
3.3.1 开机定制模块设计 |
3.3.2 电视台模块设计 |
3.3.3 直播间模块设计 |
3.3.4 播放器模块设计 |
3.3.5 节目展示与管理模块设计 |
3.3.6 局域互连模块设计 |
3.3.7 用户模块设计 |
3.3.8 数据库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的关键技术实现 |
4.1 系统架构实现 |
4.2 VR播放器实现 |
4.2.1 VR播放器整体实现 |
4.2.2 VR视频格式识别方案 |
4.3 局域互连功能实现 |
4.4 下载管理功能实现 |
4.5 屏幕适配方案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测试与应用 |
5.1 系统测试 |
5.1.1 系统稳定性测试 |
5.1.2 屏幕适配性测试 |
5.1.3 VR播放流畅性 |
5.1.4 局域流媒体服务接口稳定性测试 |
5.2 系统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6.3 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概述 |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3.4 CA系统的组成 |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
3.6 IP组播技术 |
3.6.1 IP组播地址 |
3.6.2 IP组播协议 |
3.7 TS Over IP技术 |
3.7.1 TCP和UDP协议 |
3.7.2 RTP协议 |
3.7.3 TS流的IP封装 |
3.8 信号传输质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处理能力 |
4.3.3 系统安全播出 |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
4.4.1 信源系统 |
4.4.2 信号处理系统 |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5.2.1 卫星信号 |
5.2.2 ASI信号 |
5.2.3 IP组播信号 |
5.2.4 SDI信号 |
5.2.5 QAM信号 |
5.2.6 节目监看系统 |
5.2.7 网络管理系统 |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
5.3.1 卫星接收机 |
5.3.2 编码器 |
5.3.3 复用加扰器 |
5.3.4 核心交换机 |
5.3.5 IP-QAM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
6.2.2 编码器测试 |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
6.3.2 PCR指标实测 |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ARM Cortex-A9智能机顶盒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机顶盒综述 |
1.2.1 智能机顶盒的定义 |
1.2.2 机顶盒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硬件设计相关理论 |
2.1 信号完整性 |
2.1.1 传输线 |
2.1.2 阻抗匹配 |
2.2 电磁兼容性 |
2.2.1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
2.2.2 PCB产生电磁干扰的原因 |
2.2.3 消除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 |
第三章 智能机顶盒规格参数与总体设计 |
3.1 智能机顶盒规格参数 |
3.2 智能机顶盒方案设计描述 |
3.2.1 总体设计方案 |
3.2.2 关键器件选型 |
3.2.3 整体结构框图 |
3.3 智能机顶盒系统设计难点 |
第四章 智能机顶盒电路原理图设计 |
4.1 RK3188最小系统设计 |
4.2 射频模块设计 |
4.3 以太网接口设计 |
4.4 视频及音频模块设计 |
4.4.1 HDMI接口 |
4.4.2 VGA接口 |
4.4.3 音频输入输出接口 |
4.5 外围设备接口 |
4.5.1 USB接口 |
4.5.2 SD接口 |
4.5.3 红外接口 |
4.6 电源模块设计 |
4.6.1 开关电源设计 |
4.6.2 电源管理单元设计 |
第五章 智能机顶盒PCB设计 |
5.1 PCB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
5.1.1 信号完整性 |
5.1.2 电磁兼容性 |
5.2 PCB设计过程 |
5.2.1 PCB的叠层选取 |
5.2.2 PCB布局 |
5.2.3 PCB布线及阻抗控制 |
第六章 智能机顶盒调试与验证 |
6.1 板卡硬件测试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电磁兼容性测试 |
6.3.1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 |
6.3.2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整改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DVB-C+OTT电视机顶盒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数字电视技术和多模机顶盒综述 |
1.3 国内机顶盒现状分析和广电双模机顶盒的需求 |
1.4 TV OS操作系统在国内广电市场的应用和前景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产品需求分析与硬件方案选型 |
2.1 双模机顶盒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
2.1.1 传统DVB-C单模机顶盒系统架构和功能 |
2.1.2 DVB-C+OTT双模机顶盒系统架构和功能 |
2.1.3 DVB-C+OTT双模机顶盒硬件架构选择 |
2.2 双模机顶盒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双模机顶盒硬件接口要求 |
2.2.2 双模机顶盒解码格式要求 |
2.3 双模机顶盒电路板需求分析 |
2.3.1 电路板整体布局 |
2.3.2 主板需求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模机顶盒硬件系统设计 |
3.0 硬件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3.0.1 CPU平台选择 |
3.0.2 双模机顶盒硬件整体设计 |
3.1 最小系统设计 |
3.1.1 SDRAM内存选型和电路设计 |
3.1.2 FLASH内存选型和电路设计 |
3.1.3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2 调谐电路设计 |
3.2.1 调谐器电路设计 |
3.3 解调电路设计 |
3.4 Smart Card智能卡电路设计 |
3.5 音视频输出电路设计 |
3.5.1 HDMI输出电路 |
3.5.2 L/R模拟双声道音频输出电路 |
3.6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6.1 有线10/100M网口电路 |
3.6.2 外接无线网络模块接口 |
3.7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3.7.1 红外接收 |
3.7.2 LED显示 |
3.8 小结 |
第四章 机顶盒关键视频业务流程及实现 |
4.1 概述 |
4.2 TV OS操作系统概述 |
4.3 机顶盒关键视频业务流程实现 |
4.3.1 关键流程1:机顶盒APP接入互联网电视平台并完成用户鉴权 |
4.3.2 关键流程2:用户媒体内容订购播放流程 |
4.3.3 关键流程3:DVB-C CA互通和业务使用 |
4.3.3.1 CA组件依赖的支撑组件 |
4.3.3.2 与其它组件的通信以及与应用框架的对接 |
4.4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验证 |
5.1 概述 |
5.2 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测试 |
5.2.1 测量框图和步骤 |
5.2.2 测量测试结果 |
5.3 视频幅频特性测试 |
5.3.1 测量框图和步骤 |
5.3.2 测量测试结果 |
5.4 音频幅频特性测试 |
5.4.1 测量框图和步骤 |
5.4.2 测量测试结果 |
5.5 其它重要测试结论 |
5.5.1 功能要求测试结果 |
5.5.2 EPG基本要求测试结果 |
5.5.3 连续不间断工作性能测试结果 |
5.6 测试仪表 |
5.7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尚存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词索引 |
(6)基于HAPS64 FPGA平台的DVB-T2接收机解调器验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语说明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芯片设计及验证介绍 |
2.1 集成电路及其设计流程 |
2.1.1 集成电路介绍 |
2.1.2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 |
2.2 FPGA技术及其在芯片验证流程中的作用 |
2.3 HAPS-64 FPGA平台介绍 |
2.4 数字广播电视解调器芯片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VB-T2 解调器验证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 数字电视机顶盒介绍 |
3.1.1 数字机顶盒的基本工作原理 |
3.1.2 数字机顶盒的组成模块介绍 |
3.2 DVB-T2 解调器FPGA验证平台设计 |
3.2.1 FPGA验证平台的总体硬件设计 |
3.2.2 验证平台前端子板ADC需求分析 |
3.2.3 验证平台前端子板设计需求分析 |
3.2.4 后端平台需求分析及实现 |
3.2.5 FPGA验证平台实物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端子板的硬件设计和测试 |
4.1 前端子板芯片选型及原理图设计 |
4.1.1 调谐器设计 |
4.1.2 ADC电路设计 |
4.1.3 运算放大器设计 |
4.1.4 接口电平转换及测试IO电路 |
4.1.5 SRAM存储子板 |
4.2 前端子板的PCB设计 |
4.2.1 高速PCB板设计基本理论 |
4.2.2 前端子板的PCB结构设计 |
4.2.3 前端子板的PCB Layout设计 |
4.3 前端子板测试 |
4.3.1 ADC性能测试 |
4.3.2 电平转换电路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收性能自动测试工具设计 |
5.1 接收性能自动测试工具的设计需求 |
5.2 SFU自动测试工具的整体设计 |
5.2.1 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5.2.2 计算机自动测试控制程序的功能 |
5.2.3 自动测试各模块介绍 |
5.3 SFU自动测试程序设计 |
5.3.1 SFU的通信接口设计 |
5.3.2 自动测试程序的设计语言 |
5.3.3 自动测试程序的流程设计 |
5.3.4 自动测试程序的详细设计 |
5.3.5 DVB-T2的SFU测试项目及设计 |
5.4 SFU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结果 |
5.4.1 测试准确性 |
5.4.2 测试效率 |
5.4.3 测试可靠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UMRBus的 FPGA工具设计 |
6.1 UMRBus简介 |
6.2 基于UMRBus的自动验证工具实现的功能 |
6.3 自动验证工具的设计 |
6.3.1 HAPS自动测试工具的主机软件设计 |
6.3.2 HAPS自动测试工具的FPGA硬件设计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高清机顶盒芯片中内存控制器的验证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机顶盒技术和DDR内存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1 数字机顶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内存存储器的技术发展趋势 |
1.3 内存存储器模块的重要作用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重点 |
1.5 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高清机顶盒系统结构分析 |
2.1 数字机顶盒的工作原理 |
2.2 数字机顶盒的硬件结构 |
2.2.1 前端射频模块 |
2.2.2 音视频处理模块 |
2.2.3 外围接口模块 |
2.3 机顶盒芯片的系统结构 |
2.4 DDR3内存的技术优势与选取方案 |
2.5 内存DRAM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存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测试方案 |
3.1 内存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3.1.1 协议控制器模块 |
3.1.2 物理层功能模块 |
3.1.3 物理层模块 |
3.2 内存控制器的测试方案设计 |
3.2.1 测试方案总体设计 |
3.2.2 测量的关键参数 |
3.2.3 测量的技术指标 |
3.3 测试方案论证与优化 |
3.3.1 测试方案的确定 |
3.3.2 测量仪器的选取 |
3.3.3 测试软件的选取 |
3.3.4 测试点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DR内存时序参数测量与分析 |
4.1 DDR内存参数的验证 |
4.2 内存时序测量 |
4.2.1 时钟信号测量 |
4.2.2 写信号测量 |
4.2.3 读信号测量 |
4.3 数据结果分析与调试 |
4.3.1 时钟信号抖动参数分析 |
4.3.2 写信号DQS占空比分析 |
4.3.3 读信号波形失真分析 |
4.4 测试数据分析与总结 |
4.4.1 测试数据采集阶段分析 |
4.4.2 测量参数的选择与分析 |
4.4.3 时间裕量的分析 |
4.4.4 测试方案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android4.0系统的网络机顶盒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网络机顶盒综述 |
1.2.1 网络机顶盒的概念 |
1.2.2 网络机顶盒与有线机顶盒的对比 |
1.2.3 网络机顶盒的分类 |
1.3 网络机顶盒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Android系统在机顶盒的应用 |
1.5 Android机顶盒的展望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选型 |
2.1 网络机顶盒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
2.2 网络机顶盒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网络机顶盒的解码能力要求 |
2.2.2 android4.0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
2.2.3 主芯片方案选型 |
2.3 网络机顶盒电路板需求分析 |
2.3.1 电路板布局结构框图 |
2.3.2 主板需求分析 |
2.3.3 前控板需求分析 |
2.3.4 端子板需求分析 |
2.3.5 系统电源需求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3 网络机顶盒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3.2.1 DDR3选型与电路设计 |
3.2.2 SPI flash选型与电路设计 |
3.2.3 NAND flash选型与电路设计 |
3.3 音视频输出模块单元设计 |
3.3.1 复合视频输出模块设计 |
3.3.2 分量视频输出模块设计 |
3.3.3 音频输出模块设计 |
3.3.4 HDMI接口电路设计 |
3.4 网络接口模块设计 |
3.5 USB与UART电路设计 |
3.5.1 USB电路设计 |
3.5.2 UART电路设计 |
3.6 电源管理单元设计 |
3.6.1 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
3.6.2 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设计 |
3.7 主板电路设计 |
3.7.1 关键信号的PCB设计 |
3.7.2 PCB布线图设计 |
3.8 前面板电路设计与接口定义 |
3.9 本章总结 |
4 支持IPTV业务的android系统的实现 |
4.1 概述 |
4.2 Android系统架构及功能扩展 |
4.3 关键功能扩展模块的实现 |
4.3.1 Linux Kernel扩展 |
4.3.2 Libraries扩展 |
4.3.3 Appl ication Framework扩展 |
4.4 本章总结 |
5 电气性能测试 |
5.1 视频性能测试 |
5.1.1 复合视频性能测试 |
5.1.2 分量视频性能测试 |
5.2 模拟音频性能测试 |
5.3 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 |
5.3.1 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 |
5.3.2 系统电磁兼容性改进 |
5.4 功耗测试 |
5.5 本章总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高清有线机顶盒软件安全可靠升级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当前数字电视发展简介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LOADER系统分析 |
2.1 机顶盒的工作原理 |
2.2 高清机顶盒LOADER需求分析 |
2.3 高清LOADER的系统结构设计 |
2.3.1 本Loader的硬件结构 |
2.3.2 本Loader的软件结构层次设计 |
3 双内核双LOADER系统的设计 |
3.1 双内核LOADER系统的提出 |
3.2 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的选择 |
3.3 闪存分区的分配 |
3.4 LOADER系统中的升级标志在各软件层间的交互 |
3.5 本LOADER的基本流程 |
3.6 LOADER中的升级数据的传输 |
3.6.1 PES包 |
3.6.2 传输流 |
3.6.3 PSI表及DVB-SI |
4 LOADER中数据的安全存储 |
4.1 FLASH存储器 |
4.1.1 Nand Flash与Nor Flash特性 |
4.1.2 Loader系统中数据存储设备的选取 |
4.2 FLASH设备的访问 |
4.2.1 CFE中闪存的操作 |
4.2.2 Linux操作系统下的闪存操作 |
4.3 LOADER系统中的文件系统 |
4.3.1 Flash存储介质的文件系统 |
4.3.2 JFFS/JFFS2/JFFS3文件系统 |
4.3.3 YAFFS/YAFFS2文件系统 |
4.3.4 UBIFS文件系统 |
4.3.5 UBIFS在Loader系统中的应用 |
4.3.5.1 UBIFS文件系统的制作 |
4.3.5.2 基于UBIFS的简易Loader升级流程及UBIFS应用 |
4.3.5.3 Loader闪存操作的软件设计 |
5 打包模块PACKAGE_TOOL的设计 |
5.1 设计PACKAGE_TOOL的原因 |
5.2 PACKAGE_TOOL的主要结构设计 |
5.2.1 包头数据 |
5.2.2 文件数据 |
5.3 PACKAGE_TOOL的流程设计和编译 |
5.3.1 package_tool基本实现 |
5.3.2 package_tool工具中的外部库和编译 |
5.4 PACKAGE_TOOL的基本界面 |
6 LOADER实际测试 |
6.1 LOADER的硬件 |
6.2 LOADER的USB升级测试 |
6.3 LOADER测试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有线高清数字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高清机顶盒和普通标清机顶盒 |
1.2 高清机顶盒的发展现状 |
1.3 数字高清机顶盒的发展前景 |
第2章 高清机顶盒的主要技术和相关标准 |
2.1 高清编码技术和相关国际标准 |
2.1.1 去时域冗余信息 |
2.1.2 去空域冗余信息 |
2.1.3 高清音视频编码标准 |
2.2 信道传输和接收技术及相关标准 |
2.2.1 DVB传输标准的核心 |
2.2.2 MPEG2传输码流技术 |
2.3 信道编码与QAM调制方式 |
第3章 高清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
3.1 机顶盒的基本原理 |
3.2 高清机顶盒的概要设计 |
3.2.1 硬件平台的设计 |
3.2.2 操作系统和底层驱动 |
3.2.3 中间件 |
3.3 应用业务模型 |
3.4 高清机顶盒的方案设计 |
3.5 高清机顶盒的硬件设计 |
3.5.1 射频接口模块 |
3.5.2 音视频解码和系统控制模块 |
3.5.3 音视频输出电路模块 |
3.5.4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模块 |
3.6 高清机顶盒的软件设计 |
3.6.1 高清机顶盒的软件架构设计 |
3.6.2 高清机顶盒的应用层设计 |
3.6.3 操作系统 |
3.6.4 高清机顶盒的驱动层软件开发 |
第4章 系统测试 |
4.1 高清机顶盒的视音频指标测试 |
4.2 射频指标测试 |
4.3 高清机顶盒的可靠性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机顶盒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X公司语音处理芯片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张少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Android系统的VR流媒体平台研究与设计[D]. 王方.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4]基于ARM Cortex-A9智能机顶盒硬件设计与实现[D]. 陈顶. 苏州大学, 2016(05)
- [5]DVB-C+OTT电视机顶盒的设计[D]. 朱彤童. 东南大学, 2016(04)
- [6]基于HAPS64 FPGA平台的DVB-T2接收机解调器验证系统[D]. 张西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高清机顶盒芯片中内存控制器的验证与测试[D]. 徐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8]android4.0系统的网络机顶盒硬件设计[D]. 高彦斌.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7)
- [9]高清有线机顶盒软件安全可靠升级的实现[D]. 陈志杰.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4)
- [10]有线高清数字机顶盒的设计与实现[D]. 冯锐.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