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前景

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前景

一、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聪[1](2021)在《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粮食作为农业产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程度和战略意义可想而知。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也为世界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或“出口配额制”等政策。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保障国内粮食自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充分了解我国各省粮食自给现状,从粮食安全视角对各省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进一步做到保质量、稳供给、提产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多以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角度作为切入点,因此本文采用充分降维方法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充分降维方法与一般的主成分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引入了响应变量(4,在保持(4给定(3的这个条件分布的信息条件下,对(3进行降维,特点是降维效果好(即变量信息损失少),同时响应变量的加入也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故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从粮食安全的个人营养视角出发测算出我国31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作为个人营养标准,测算各省人口每年需要摄入的食物数量,再通过耗粮系数将其转化为粮食,计算出粮食需求量,同时计算所需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进而得到各省2014年至2018年的粮食自给率。(2)从农业规模竞争力、农业基础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和农业成长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充分降维方法,分别选取粮食自给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该省份GDP比重和粮食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这3个指标作为响应变量变量(4进行降维,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别从粮食自给能力、农业发展地位及农业发展结构三方面得出粮食安全视角下全国各省区农业综合竞争力分类的情况,从而对于31个省的农业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呈现紧平衡态势,居民口粮需求比重不断降低,饲料粮需求比重有明显的上升。(2)从时间上看,我国粮食主销区自给率下降迅速,粮食主产区省份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已无法实现粮食自给。从空间上来看,北部省份的粮食生产和自给能力要高于我国南部省份。(3)从粮食自给角度看,传统粮食主产区基本保持自身粮食生产能力。产销平衡区中的部分省份则出现自给率稳步上升的情况。(4)从农业发展地位来看,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普遍下降,产业结构出现变化。(5)从农业发展结构来看,各省的粮食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在2018年均出现下滑,粮食主产区的省份中变化较为明显。(6)农业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迈进,基于前文中的分析和得到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各地区生产责任,稳定粮食生产。(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

唐利群,陈小珍,张华,周洁红,娄劼[2](2021)在《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行业的冲击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指出针对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和蔓延给生猪行业带来的影响,本文从生猪产能、生猪价格、猪肉进出口3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生猪产业的行业现状,进而剖析了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行业造成的冲击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猪调运受限,产销价格分化;生猪产能下降,猪周期改写;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加快;生猪养殖布局重整,行业集中度提高。据此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提供复养的政策土壤,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扩张;降成本和提质量并重,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与品牌建设;促进产业的合理优化布局,精准解决"近忧"与稳妥攻克"远虑";建设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完善价格监测与风险预警制度;提升组织化程度与规模化程度,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齐智鑫[3](2019)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文中提出“粮改饲”是中国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种植优质饲草料,发展草食畜牧业。我国实行“粮改饲”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了草产业供给侧改革,但牧草依赖进口的现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我国牧草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担负着巨大的肉类需求压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深化原有生产、加工环节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流通环节的供给侧改革。本文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草产品交易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现阶段农业保障因素及国际农产品通用交易手段,提出将“保险+期货”模式应用于草产品交易的构想。借鉴美、日等国农业海外投资经验,提出一种供求双方参与度高、互信共赢的“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设想。首先,这种交易模式利用期货工具、保险工具及供应链金融工具规避供求双方的风险;其次,该交易模式通过国际贸易通用的期货工具形成草产品国内外行情,进而促进现货生产,有利于草牧业实体经济发展;再次,该交易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模式选择,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实践增加“阵地”。本文通过介绍大宗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引申到大宗草产品的交易手段,尝试利用农产品交易的成熟经验解决草产品交易的问题;从美国农业保障出发对比我国农业保障,找出一种既符合WTO农业补贴要求,又可以保障农民收入的助农措施;从美国农产品交易模式与我国农产品交易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美国的优势、提炼可供借鉴的长处,找出我国农产品交易的不足并总结经验;通过分析美国牧草的交易形式和生产、加工、流通方式,为未来中国草产业发展探究新的交易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不足,寻找优化解决的思路;通过介绍美国谷仓电梯交易模式,展现谷物交易中电梯交易模式在农民与期货市场间发挥的纽带作用,为解决我国农民与期货市场对接困难问题提供思路;通过归纳世界主要需草国的国际布局,为中国草牧业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通过概括现阶段人民群众肉类需求特点,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回顾国内外农业收入保险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2014年至今发展“保险+期货”模式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构想大宗牧草“保险+期货”交易模式,并提出“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设想;通过期货品种筛选和牧草期货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苜蓿具备期货上市条件。结合国家现阶段一带一路合作情况,最终提出建立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全球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及交易中心的构想。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全面开展,国际化的交易模式有助于草牧业协同效率提高,合作共赢的草贸易也必然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白华艳[4](2018)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肉是中国城乡居民第一大肉类消费品,也是中国畜牧业生产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居民必需品,不仅涉及到近5000万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还直接影响着生猪产业的平稳运行。然而,在生猪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巨大的波动性,“猪贱伤农”和“肉贵伤市”的现象交替发生,使得整个生猪产业链陷入剧烈变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而且影响到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因此,深入探讨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对于稳定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保障猪肉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确保生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对生猪产业链和价格波动的深刻把握为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供给、需求子系统探明影响猪肉价格波动的关键环节。随后进一步从各环节的关键因素出发,重点研究猪肉价格产业链纵向传递机制,以及市场信息、国际因素等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发展中国生猪产业,抑制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基本特征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波动仍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猪肉价格的内涵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且波动幅度加大;另一方面,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羊肉、牛肉等同类产品,也远大于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猪肉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另外,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猪肉价格季节性涨跌幅度更为明显,而且波动周期长度要大于美国猪肉价格周期。(2)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中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动态影响系统,探究了育种、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之间关键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研究表明,能繁母猪规模、投入品价格、屠宰供给量和国际因素都会导致猪肉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进而造成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另外,系统构建之后,通过对政府储备参数的仿真模拟,发现国家储备肉政策由于其数量、次数和范围都非常有限,对猪肉需求和价格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3)在前文内容基础上,通过运用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内在逻辑。首先考察了育种环节能繁母猪规模和能繁母猪补贴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发现,能繁母猪规模与生猪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即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对滞后10期的生猪价存在显着的负向关系,当期生猪价格对当期能繁母猪存栏量存在显着的正向推动作用。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尽管鼓励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但对于生猪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养殖技能的实质性提高不存在激励效应。(4)从成本传导路径出发,深入剖析养殖环节饲料原料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之间逐级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生猪养殖环节价格系统中各种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且时滞关系。在长期关系中,玉米对生猪价格的作用最强,豆粕价格作用最弱;在短期内,滞后一期的生猪价格对当期生猪价格影响最强,玉米价格次之。(5)运用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探究了养殖、屠宰和零售三个环节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探讨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的价格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屠宰环节割裂市场产生的不对称传导加剧了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市场信息使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上涨的“正向信息”大于使屠宰价格下跌“负向信息”的影响,且“正向信息”对于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明显放大效应。(6)分析了中国猪肉进出口贸易及其主要构成的变化情况,并考察了中国猪肉价格与国际猪肉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猪肉进口量从2009年起快速增长以后,中国猪肉市场对国际猪肉市场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较弱,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猪肉市场与国际猪肉市场的关联性快速增强。(7)最后对中国与美国生猪产业链养殖状况、价格波动特征、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期货市场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美国生猪产业链生产高度规模化、组织化减少了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期货交易又有效熨平了生猪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因此,中国应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和生产环节集中度高的猪肉市场,确保猪肉市场零售价格和销售收益的稳定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内猪肉期货市场。

李荣[5](2018)在《澜沧县L生猪养殖合作社营销渠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经济组织,并且成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交易效率,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农民降本增收致富,使农民、农业和农村获得三赢。营销渠道在农产品的顺利转移并在市场上成功营销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帮助农村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最具价值的方式。受我国现实情况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营销渠道管理薄弱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并因此使得其作为流通中介组织以及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获得有效发挥。本文立足于澜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实状况,结合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等,通过选取澜沧县L生猪养殖合作社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比较与分析各个营销渠道交易需要支付的成本情况,阐述合作社在目前的发展现状,同时还分析农产品营销渠道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构建合作社营销渠道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使所获得的经验能够被当地的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借鉴,为澜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肖小勇[6](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周竹君[7](2015)在《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大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化高速迈进和农业现代化快速转型的发展时期,城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前一时期,引发了进出口等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当前的粮食问题,既是城镇化中的粮食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粮食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粮食消费,从时间上对其区隔,与城镇化进程相对应。试图通过对消费需求的研究,把握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我国粮食消费特征,进而为构建行之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的总量及结构特征,采用回归模型对2000-2013年影响粮食消费特征的因素进行解析。从城镇化的视角对国内三大城市圈(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供需格局、粮食消费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更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粮食消费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1987-2012年)和农村居民(1995-2012年)食品消费演变及其消费转折点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日韩两国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中的粮食消费规律进行实证比较,基于消费视角对粮食安全策略调整提供启示。以三大谷物为例,我国粮食消费具有如下特征:总量上,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成为常态;用途结构上,食用仍然是粮食消费的主体,饲用消费和加工消费比重逐步提升;品种结构上,品种的消费替代性增强;城乡结构上,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就了消费的城乡二元特征,城乡居民处于不同的膳食需求阶段,城镇居民处于消费结构稳定期,而农村居民处于主食替代和主副食替代的交叉转变期;区域结构上,受产业和需求影响,不同区域粮食消费结构呈分化态势;贸易结构上,粮食贸易从净出口转向净进口,谷物进出口格局全面逆转。定量研究发现,城镇化是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核心影响因素,居民收入增长是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主因。其中,消费用途结构受产业升级影响显着,消费品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粮食比价关系;国内外价差与结构性需求共同影响消费贸易结构;消费区域结构受产业和价格的综合影响。由于收入增长、产业升级受城镇化同步影响,因而将城镇化视为影响粮食消费增长的核心要素。城市圈研究发现,粮食消费与城镇化水平具有相关性,城镇化在不同时期对粮食总量、结构产生影响。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全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整体上趋于稳定,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在变化。测算发现,城镇化引起的迁移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粮食消费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异而非收入差异造成。日韩的粮食消费变化表明,城镇化快速提高背景下的谷物消费大幅增长意味着饮食结构的升级,必然伴随着谷物的用途结构调整过程。此外,城镇化进程的速度直接影响饮食结构升级的快慢。基于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应注重消费环节的把控。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构建新型产能体系与支持政策体系,强化粮食安全储备与应急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农业合作体系。立足消费视角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根据口粮消费特征设置粮食安全红线;构建品种结构动态调节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粮食储备组合;支持和大力扶持粮食加工业;构建基于城市圈的粮食安全策略框架。

王晶晶[8](2014)在《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非对称性与空间效应》文中指出猪肉价格高涨时,消费者付出更多的货币,但生产者未必获得更多的利润,似乎零售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生猪收购价格上涨幅度,即出现了所谓的“农产品价格放大效应”;而当发生疫情或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猪肉需求严重下降时,生猪收购价格的下降幅度更大,生猪养殖者福利受损。似乎猪肉产业链的价格传递出现了不对称的传递现象,各主体的福利分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和市场化进程,省区间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不断提升,我国省区农产品价格间日益呈现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特征,这表明我国各省区农产品价格间可能存在着显着的空间交互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鉴于生猪价格的重要性,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和空间效应的研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揭示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有助于保障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减缓生猪和猪肉价格的频繁波动等提供决策建议。本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从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采购和销售、区域布局三个角度系统描述我国生猪产业链主要环节特征,阐述生猪产业链价格差距变动情况和产业政策的演变情况;然后在分析生猪产业链纵向协作与价格传递关系的基础之上,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非对称性以及距离与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价格横向传导方面,基于生猪价格空间相关性检验,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省区生猪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边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内,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间存在均衡关系,但短期内,生猪外销区产业链的生产者价格和零售价格间存在非线性调整关系,而自给自足区和调入区的生猪产业链价格间存在线性调整关系;外销区中,四川、湖南和河南省的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递存在负非对称性,而吉林省则存在正非对称性。生猪价格及其稳定性均存在空间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随时间逐推移渐增强;省区生猪价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值-高值集聚和低值-低值集聚现象;生猪价格具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需求指数、玉米价格、仔猪价格对本省区生猪价格上涨具有拉动作用,疫情的爆发显着推动本省区生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对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仔猪价格、玉米价格的稳定性对生猪价格的稳定性具有正向影响,疫情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对生猪价格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维持生猪价格的稳定性。基于以上结论,在制定生猪产业价格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价格监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生猪外销区产业链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特征和生猪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一,生产成本高,需求大,疫情频发的省区及其周边省区应是生猪价格监测重点,并且有必要把仔猪价格和玉米价格及其稳定性列入生猪价格监测体系内。第二,应尽早发布预警信息,防止外销区价格进入某一门限区间由于收敛速度大造成的大涨大跌现象。第三,局部政策优于全局性政策,生猪主产地区的局部政策的实施可以避免由于在不同地区“复制”政策而浪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由于避免地区间相同政策的交互影响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项继权,田玉律[9](2012)在《食品安全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对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的考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发,暴露出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流通和监管上诸多的问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个人安全,也事关社会安全。如何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为例,分析了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政策,为进一步完善大陆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徐杰[10](2012)在《基于“系统流”理论的中国玉米产业系统协调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产业系统是以玉米种植业为源头,玉米流通和玉米工业加工、消费等各种产业相互耦合形成的复杂产业系统。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玉米需求量越来越大,玉米产业系统中各种矛盾凸显,系统的协调运行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系统流”和系统协调理论,对玉米产业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在对产业系统理论和系统协调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流”理论和“系统流”视角的系统协调理论并对玉米产业系统构成及其演化、玉米产业系统流及其与玉米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论文从玉米产业物流角度对玉米产业的长期协调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测算玉米产业系统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分析了玉米供需平衡与玉米长期价格表现之间的关系和国家解决玉米产业系统失调的政策,并对玉米生产投入要素贡献、技术贡献与生产效率进行了详细测算。第三,从玉米区域物流角度对玉米产业区域协调展开分析:主要测算了各省份(区域)玉米供需平衡状况、分析了我国玉米区域间流量、流向和流通方式等问题、研究了典型城市(区域)间市场整合问题并就国家当前的玉米物流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最后,从玉米价格波动的角度分析了玉米产业系统的运行协调问题。探讨了影响玉米价格变动的因素、对玉米购销和储备体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国家调控玉米价格的临储玉米收购和拍卖政策效果。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全国和各省(区域)玉米产量、养殖-饲料行业玉米消耗、工业加工玉米消耗、食用、种用和损耗等玉米消耗量的测算,对全国和各省(区域)玉米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产业存在长期供需失衡和区域供需失衡,这是玉米产业系统体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2)解决玉米产业体系失调的根本在于提高国内玉米产量。论文采用两因素分析法、要素贡献分析法、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我国玉米生产中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的贡献率、投入要素对单产的贡献、玉米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我国玉米产量的增长68%应该归功于播种面积的贡献,32%是单产的贡献。从物质投入与科技进步两个方面考察对单产增加的影响,发现化肥投入对玉米增产的贡献降低,机械投入对玉米增产的贡献增加。相比物质投入,科技进步对玉米单产增长影响更大。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提高较快,但是,技术效率(包括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高,而且很多省份年均技术效率在下降。所以,注重技术推广,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是未来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3)对玉米区域供需失衡和流通路径、流通数量和流通方式的考察发现,我国玉米主要存在四条流通通道:从东北产区到大连,然后经海运流入华东和华南是主要的流通路径,每年运输量在2100多万吨;从东北产区长春—四平—铁岭集散中心经铁路流入西南和华中地区,每年约1000万吨;另外,黄淮海地区通过铁路和公路每年流入长江中下游地区600多万吨;新疆、甘肃每年约有200万吨玉米经铁路流入西南地区。从流通成本上看,运输成本占流通成本的比例最高;从运输效率上看,海运方式优于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优于公路运输。影响玉米流通效率的主要问题是铁路运输瓶颈问题、粮食物流网络和物流中心建设问题与“四散化”运输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4)通过对20个典型城市玉米市场价格序列的协整分析发现,东北产区各城市之间的市场整合程度很高,南方销区各城市之间玉米市场的整合程度也很高,但是,东北市场整体上与销区市场之间整合关系不好,是相对独立的玉米市场,长春和大连两个玉米集散中心起到了连接东北市场与销区市场的作用;黄淮海玉米产区市场内部整合程度也较好,但是在与其他区域玉米市场关系上,南方城市与南方销区市场整合而北方城市则与东北产区市场整合度高。通过大区之间玉米价格协整关系分析,发现产区玉米价格收销区玉米价格影响较大,但销区玉米价格受产区玉米价格影响较小;玉米市场的基本贸易结构也可以从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5)玉米价格波动可以反映玉米产业系统运行协调状况。利用Cesus X12和H-P滤波法将玉米价格分解为长期变化趋势、周期性循环趋势、受季节影响的变化和不确定的随机性变化四类,分别对影响这些分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玉米价格波动与经济周期关系不大,虽然玉米价格与CPI有协整关系,但是,玉米价格的波动更多是产业系统内部不协调带来。玉米价格循环与猪肉价格循环的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我国玉米价格调控政策主要是保护主产区农民利益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和保护主销区玉米消费企业利益的临储玉米拍卖政策。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法和DID模型对两种价格调控政策对区域市场的影响分析表明:价格调控政策对稳定各地玉米市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在提高东北和黄淮海市场的平均玉米价格上作用比较明显。这说明,我国的玉米价格调控政策是比较有效的,应该继续加强并进一步完善。

二、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农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二、粮食安全相关研究综述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竞争力
        二、粮食安全
    第二节 农业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分析方法介绍
        一、充分降维方法
        二、主成分分析
        三、聚类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各省粮食安全现状测算
    第一节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第二节 粮食需求测算准备
        一、测算口径及数据来源
        二、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
    第三节 各省粮食需求量测算
        一、口粮
        二、饲料粮
        三、种子用粮
        四、工业用粮
    第四节 各省粮食自给率测算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省域农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原则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各省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二、充分降维分析
        三、结果对比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明确各地区生产责任,稳定粮食生产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行业的冲击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生猪产业的现状分析
    1.1 生猪产能
    1.2 生猪价格
    1.3 猪肉进出口
2 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行业的冲击影响分析
    2.1 生猪调运受限,产销价格分化
    2.2 生猪产能下降,猪周期改写
    2.3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加快
    2.4 生猪养殖布局重整,行业集中度提高
3 非洲猪瘟下中国生猪行业提质增效的策略分析
    3.1 提供复养的政策土壤,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扩张
    3.2 降成本和提质量并重,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与品牌建设
    3.3 促进产业的合理优化布局,精准解决“近忧”与稳妥攻克“远虑”
    3.4完善价格监测与风险预警制度,加快建设全产业链追溯系统
    3.5 提升组织化程度与规模化程度,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数据来源
        1.2.5 技术路线
        1.2.6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宗商品、农产品及草产品流通概述
    2.1 大宗商品
        2.1.1 我国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2 国外大宗商品发展历史
        2.1.3 我国商品草交易历史
        2.1.4 国外大宗草产品交易
    2.2 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交易
    2.3 大宗商品电商交易
    2.4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现货交易
    2.5 期货交易
        2.5.1 国外期货交易发展
        2.5.2 国内期货交易发展
        2.5.3 期货市场的功能
    2.6 农业保险及农业保障
        2.6.1 美国农业保险
        2.6.2 我国农业保险
    2.7 拍卖交易
    2.8 保险+期货
3 美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交易及主要饲草进口国国际布局
    3.1 美国农产品交易
        3.1.1 合同农业销售
        3.1.2 合作社销售
        3.1.3 现货销售
        3.1.4 期货销售
        3.1.5 美国的农产品仓储及谷物电梯交易
    3.2 美国草产品交易
        3.2.1 美国草产品国内交易
        3.2.2 美国草产品国际贸易
    3.3 饲料饲草大型进口国全球布局
        3.3.1 阿联酋的饲料饲草布局
        3.3.2 日本的饲料饲草布局
        3.3.3 沙特阿拉伯的饲料饲草布局
4 我国农产品交易、草产品生产交易及我国饲草全球布局
    4.1 农产品现货交易
    4.2 农产品订单交易
    4.3 农产品合作社交易
    4.4 农产品期货交易
    4.5 草产品交易
        4.5.1 草交易现状
        4.5.2 以X牧草公司交易模式发展谈我国草产品交易
    4.6 拍卖交易
    4.7 中国饲草全球布局
5 我国肉类需求、粮食安全与饲草贸易的关系
    5.1 我国肉类需求
        5.1.1 我国肉类需求产生的原因
        5.1.2 我国肉类需求遇到的问题
    5.2 我国粮食安全到饲料安全
    5.3 依托草产品生产加工及草贸易发展食草型动物养殖
6 新型牧草交易模式——“保险+期货”
    6.1 保险+期货
        6.1.1 开展“保险+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6.1.2 “保险+期货”可行性
    6.2 “保险+期货”研究进展
    6.3 牧草“保险+期货”交易初探
        6.3.1 牧草“供应链金融+保险+期货”交易模式的构想
        6.3.2 牧草期货品种筛选及可行性实证研究
    6.4 牧草拍卖模式
7 基于“一带一路”的粮食安全布局
    7.1 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2 USDA视角下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
    7.3 中欧班列与我国粮食安全布局
    7.4 基于“一带一路”的共赢牧草贸易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创新点
    8.4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猪肉价格波动周期研究
        1.4.2 猪肉价格波动原因
        1.4.3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波动
        1.4.4 猪肉非对称价格传导的相关研究
        1.4.5 生猪生产支持政策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农业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价格机制理论基础
        2.1.1 劳动价值论
        2.1.2 均衡价格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2.2 理论分析框架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农业产业链
        2.2.3 生猪产业链
        2.2.4 产业链中价格波动与增值机制
        2.2.5 研究界定及分析框架
3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3.1 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3.1.1 中国猪肉价格长期波动特点
        3.1.2 加入WTO后中国猪肉价格波动特点
    3.2 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3.2.1 TRAMO/SEATS季节调整方法
        3.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3.3 基于H-P滤波的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测定
        3.3.1 研究方法
        3.3.2 H-P滤波法结果测定
        3.3.3 基于国际比较的猪肉价格波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模型
    4.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及各环节关键因素分析
        4.1.1 猪肉价格波动机制分析
        4.1.2 影响猪肉价格的需求因素
        4.1.3 影响猪肉价格的供给因素
    4.2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建模
        4.2.1 猪肉价格波动系统的假设界定
        4.2.2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结构分析
        4.2.3 猪肉价格形成模型建立以及指标解释
    4.3 猪肉价格波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与对策分析
        4.3.1 需求模拟与分析
        4.3.2 供给模拟与分析
        4.3.3 猪肉价格模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育种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5.1 能繁母猪存栏量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分析
        5.1.1 能繁母猪的内在周期
        5.1.2 实证分析
    5.2 能繁母猪补贴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5.2.1 实证研究理论与模型
        5.2.2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实施前后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变化分析
        5.2.3 中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养殖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6.1 生猪、饲料生产波动与价格波动
        6.1.1 生猪生产波动
        6.1.2 饲料生产波动
        6.1.3 饲料原料、饲料及生猪价格波动
    6.2 养殖环节价格引导关系分析
        6.2.1 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
        6.2.2 协整检验
        6.2.3 价格序列短期关系方程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6.3 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6.3.1 模型与估计结果
        6.3.2 生猪养殖环节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屠宰环节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7.1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分析
        7.1.1 养殖环节收益分析
        7.1.2 屠宰环节收益分析
        7.1.3 零售环节收益分析
        7.1.4 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收益调研分析
    7.2 屠宰环节猪肉价格不对称传导实证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数据说明
        7.2.3 实证分析
        7.2.4 价格非对称传导原因分析
    7.3 市场信息对屠宰环节价格波动的影响
        7.3.1 市场信息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
        7.3.2 实证分析
        7.3.3 屠宰价格对信息的非对称效应曲线及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国际市场对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的影响
    8.1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8.1.1 全球猪肉及生猪生产和消费变化分析
        8.1.2 全球猪肉及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8.2 加入WTO以后中国生猪和猪肉贸易构成变化分析
        8.2.1 中国生猪贸易变化分析
        8.2.2 中国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8.2.3 中国加工猪肉贸易变化分析
        8.2.4 小结
    8.3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8.3.1 中国猪肉市场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现象分析
        8.3.2 国际猪肉市场价格与中国猪肉市场价格的影响关系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中美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对比研究
    9.1 美国生猪养殖业波动分析
        9.1.1 美国生猪养殖变动趋势
        9.1.2 美国生猪存栏结构波动分析
        9.1.3 美国生猪出栏率及死亡率变动分析
    9.2 美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及效益波动分析
        9.2.1 美国生猪价格波动分析
        9.2.2 美国猪粮比价波动分析
        9.2.3 美国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9.3 美国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及利益分配对波动的影响
        9.3.1 美国产业链生产规模化程度变化
        9.3.2 美国产业链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对波动的影响
        9.3.3 美国生猪产业链利益分配
    9.4 美国期货对生猪价格的影响
        9.4.1 数据及分析说明
        9.4.2 美国生猪价格与期货价格影响关系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5)澜沧县L生猪养殖合作社营销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营销渠道策略的相关研究
        1.2.2 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2.2 营销渠道的内涵及模式
        2.2.1 营销渠道的内涵
        2.2.2 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2.3 交易成本理论
        2.3.1 交易成本的定义
        2.3.2 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
    2.4 营销渠道理论
        2.4.1 渠道结构理论
        2.4.2 渠道行为理论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常用营销渠道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3.1 营销渠道模式与渠道路径的数据整理
        3.1.1 数据采集与样本信息描述
        3.1.2 澜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模式的调研
        3.1.3 澜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路径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常用的营销渠道模式
4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模式选择的分析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营销渠道模式的运作条件及运行机制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营销渠道模式交易成本的比较
5 案例分析
    5.1 澜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澜沧县基本情况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
        5.1.2 阻碍澜沧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渠道优化的问题
    5.2 澜沧县L农民专业合作社
        5.2.1 澜沧县L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介绍
        5.2.2 澜沧县L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活动分析
        5.2.3 澜沧县L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营销渠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与展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价格形成理论
        2.1.2 价格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2.2.3 简评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表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6 理论基础
    1.7 创新点与不足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城镇化与我国粮食供需格局
    2.1 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特征
    2.2 我国粮食供给的基本格局
    2.3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基本态势
    2.4 粮食供求关系的非常态波动
    2.5 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二重性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粮食消费的总量及结构特征
    3.1 当前粮食消费总量特征
    3.2 粮食消费用途结构特征
    3.3 粮食消费品种结构特征
    3.4 粮食消费区域结构特征
    3.5 粮食消费贸易结构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及相关因素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特征的影响
    4.1 影响粮食消费变化的因素分析
    4.2 粮食消费影响因素的模型测度
    4.3 城镇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方式
    4.4 城乡一体化趋势下的粮食消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下的粮食消费演变轨迹
    5.1 三大城市圈的粮食供求形势与消费需求
    5.2 我国食品消费份额的演进
    5.3 城镇化过程中的收入效应与迁移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亚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粮食消费比较
    6.1 日本城镇化发展与粮食消费
    6.2 韩国城镇化发展与粮食消费
    6.3 粮食消费变迁的国际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新型城镇化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思路
    7.3 相关政策建议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非对称性与空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4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方法 2.1
    价格传递理论与方法 2.2
    空间计量经济学 第三章
    生猪产业链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3.1
    国际生猪产业链的演变 3.2
    我国生猪产业主要环节特征 3.3
    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差距 3.4
    我国生猪产业政策的演变 3.5
    国际生猪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3.6
    小结 第四章
    生猪产业链纵向协作与价格传递 4.1
    产业链纵向协作的基本模式 4.2
    我国生猪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和程度 4.3
    产业链纵向协作与非对称性价格传递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的非对称性 5.1
    我国生猪产业链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实证分析 5.2
    产业链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 5.3
    小结 第六章
    距离与生猪产业链的非对称性价格传递 6.1
    研究方法 6.2
    数据与变量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生猪价格传导的空间效应 7.1
    省际生猪价格的空间分布 7.2
    省际生猪价格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7.3
    生猪价格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7.4
    生猪价格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的原因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食品安全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对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的考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台湾地区生猪养殖与经营的微观基础
    (一)从农户分散养殖到规模化养殖
    (二)从个体独立经营到行业协会引导
    (三)从无序流通到集中化的肉品市场
三、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的宏观政策与制度
    (一)政府的产销平衡政策
    (二)猪肉食品产销履历制度
    (三)咨询服务体系
        1. 种猪场咨询服务
        2. 优良种猪精液供应体系
        3.—般养猪场咨询辅导体系
    (四)健全食品卫生管理体系
四、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规模化的生产经营
    (二)集中化的交易加工
    (三)强有力的政府引导
    (四)组织化的专业合作
    (五)制度化的监管体系
    (六)精细化的公共服务

(10)基于“系统流”理论的中国玉米产业系统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玉米产业研究概况
        1.2.1 玉米产业系统综合研究
        1.2.2 玉米生产与加工系统相关研究
        1.2.3 玉米流通与价格相关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产业与产业系统
        2.1.1 产业与产业系统的概念界定
        2.1.2 产业系统的特征
        2.1.3 产业系统结构分析
    2.2 玉米产业系统构成及其演化
        2.2.1 玉米产业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2.2.2 玉米产业系统的发展演变
    2.3 系统协调评价理论
        2.3.1 系统协调的涵义
        2.3.2 当前的系统协调度量方法
    2.4 “系统流”理论
        2.4.1 系统流的基本特点
        2.4.2 系统流与系统元素、结构、功能及其它系统特征的关系
    2.5 系统流视角的系统协调理论及其度量
        2.5.1 系统流视角的系统协调概念
        2.5.2 从系统流视角评价系统协调性的理论思路
        2.5.3 关于系统协调目标的探讨
    2.6 玉米产业系统中的“流”及其关系
        2.6.1 玉米产业系统中的“流”
        2.6.2 “系统流”视角玉米产业系统的构成
        2.6.3 玉米产业物流与区域物流
    2.7 玉米价格与玉米流的关系
        2.7.1 玉米(商品)价格决定理论
        2.7.2 玉米价格与玉米流、玉米产业协调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产业体系协调性分析——“产业物流”视角的考察
    3.1 玉米产业系统“源”“宿”平衡——供需平衡分析
        3.1.1 玉米产业系统“源”的供给能力
        3.1.2 玉米产业系统“宿”的玉米消耗能力
        3.1.3 玉米供需平衡分析
    3.2 玉米产业发展失调的价格表现及其调控
        3.2.1 货币因素对玉米价格的影响
        3.2.2 玉米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关系
        3.2.3 玉米价格与相关行业发展的关系
        3.2.4 玉米供需紧平衡态势下的政策调控
    3.3 玉米种植业效率分析
        3.3.1 玉米产出能力与生产投入系统构成
        3.3.2 玉米生产投入要素贡献率分析
        3.3.3 玉米种植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产业区域协调分析——区域物流视角
    4.1 玉米产业区域体系协调——区域供需平衡分析
        4.1.1 玉米种植业区域生产特点
        4.1.2 玉米区域产出能力分析
        4.1.3 饲料产业与工业加工产业玉米消耗区域差异
        4.1.4 玉米供需区域平衡分析
        4.1.5 玉米供需失衡的解决策略
    4.2 玉米区域流通现状简介
        4.2.1 玉米区域流通集散中心和运输方式
        4.2.2 玉米区域流通的主要流向和流量
        4.2.3 玉米供需季节差异与黄淮海地区的特殊性
    4.3 玉米区域市场整合与流通成本分析
        4.3.1 区域玉米市场差价分析
        4.3.2 玉米市场整合分析
        4.3.3 玉米区域流通成本分析
    4.4 玉米区域物流问题及调控政策分析
        4.4.1 我国玉米运输补贴政策
        4.4.2 铁路运输瓶颈与铁海联运
        4.4.3 粮食物流网络与物流中心建设问题
        4.4.4 粮食“四散化”运输问题
        4.4.5 对提高玉米流通效率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米产业运行协调分析
    5.1 玉米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1 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5.1.2 玉米价格波动趋势的分解
        5.1.3 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5.1.4 玉米价格季节性变动与随机性变动分析
    5.2 玉米购销体制分析
        5.2.1 粮食(玉米)购销政策的演变
        5.2.2 粮食购销模式的历史演变
        5.2.3 玉米购销主体及其特点分析
        5.2.4 玉米购销主体与模式的效率分析
    5.3 玉米(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分析
        5.3.1 我国政府粮食(玉米)储备体制
        5.3.2 农民与市场经营主体玉米(粮食)储备
        5.3.3 完善我国玉米(粮食)储备的相关建议
    5.4 玉米价格调控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5.4.1 玉米价格调控政策
        5.4.2 临储玉米收购与拍卖政策效果分析
        5.4.3 临储玉米收购中的问题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6.1.1 相关理论总结
        6.1.2 玉米产业总体失调分析及其解决策略
        6.1.3 玉米产业区域失调分析及其解决策略
        6.1.4 玉米产业运行失调及其调控政策分析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方法的不足与展望
        6.2.2 研究内容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王慧聪.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非洲猪瘟对中国生猪行业的冲击影响及应对策略[J]. 唐利群,陈小珍,张华,周洁红,娄劼.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1)
  • [3]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共赢草贸易模式探究[D]. 齐智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产业链视角下中国猪肉价格波动机制研究[D]. 白华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澜沧县L生猪养殖合作社营销渠道策略研究[D]. 李荣. 云南大学, 2018(01)
  • [6]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7]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粮食消费研究[D]. 周竹君.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8]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非对称性与空间效应[D]. 王晶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食品安全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对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的考察分析[J]. 项继权,田玉律.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 2012(01)
  • [10]基于“系统流”理论的中国玉米产业系统协调性研究[D]. 徐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世界猪肉产销与我国出口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