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纪三[1](2021)在《旋转相控阵雷达区域威胁度计算及调度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旋转相控阵雷达在方位和仰角上均能电子扫描,相对于传统机扫雷达在方位和仰角上能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为了优化探测效果,需要对探测区域进行方位分区并进行威胁度评估。该文基于旋转相控阵雷达最威胁路径的计算提出一种区域威胁等级评估的方法;通过把每点检测概率等价为代价函数,利用泛函变分将寻找最威胁路径转变为最短路径问题;利用快速行进法求解旅行最短问题满足的程函差分方程,然后利用梯度下降法回溯最威胁路径;最后以240批目标的威胁路径计算为例,给出相应的评估结果。实践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张萌[2](2020)在《相控阵雷达抗主瓣混合干扰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达抗主瓣干扰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难点与热点问题,针对相控阵雷达,由于干扰从天线主瓣进入,导致传统的副瓣对消和自适应波束形成(ADBF)的抗干扰优势不再存在。随着干扰环境的越发复杂,多干扰环境取代了传统单一干扰类型,而现有的大多数抗主瓣干扰研究针对的是单个主瓣干扰,且缺乏实测数据分析,因此本文以主瓣混合干扰为背景,通过算法理论推导、仿真研究及实测数据实验分析验证对相控阵雷达抗主瓣干扰算法进行研究及改进。在空域抗干扰方面,针对主瓣干扰造成ADBF的主瓣零陷和副瓣升高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较为热门的阻塞矩阵(BMP)及特征投影(EMP)两类抗主瓣干扰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BMP的协方差矩阵重构(MCMR)波束保形算法,改进算法通过对BMP预处理导致的过处理现象进行修正,重构协方差矩阵,从而完成对自适应波束形成方向图的保形。通过仿真实验与实测数据的方向图对比及抗干扰性能对比发现,BMP-MCMR相比传统算法,主瓣偏移修正能力较强,保形后的主瓣宽度基本与静态方向图主瓣宽度一致,在主瓣干扰干噪比变化、主瓣干扰角度变化、以及采样快拍包含目标的情况下均有更好的波束保形能力,抗干扰性能相比之下更优,改进算法实验结果受采样快拍数变化的敏感性更低,因此算法更稳定,且MCMR大大降低了求逆运算量,有利于工程实现。空时联合领域方面,在主瓣混合干扰伴随副瓣干扰的环境下,通过对现有的多波束形成盲源分离算法以及子空间投影(SP)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SP变点检测的抗干扰算法,解决了由于干扰强度相差较大和主瓣干扰角度相近造成的干扰特征值差异增大,导致传统只利用大特征值判断干扰子空间的算法无法准确确定干扰空间的问题。改进的SP算法利用噪声空间与信源空间的垂直关系,计算分块特征区间投影结果的变异系数,再利用MSE变点检测确定信源空间,不需要人为设置门限,针对单目标的前提分类选择不同的算法划分目标与干扰,从而进行精确垂直投影。相比BMP-MCMR,改进SP算法运算量较大,但是仿真及实测数据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SP算法的准确性更高且抗干扰性能较好,相同参数下与BMP-MCMR无偏估计前提下的输出SINR相差不大,输出SINR高于有偏估计下的BMP-MCMR,且算法不需要估计干扰角度,鲁棒性更高。本文最后通过总结模拟仿真及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给出各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对比分析,为不同干扰环境下抗干扰算法的选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吴继礼,刘平,孟卫刚,胥杰[3](2019)在《机载雷达功率管理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当前装备更新换代,更好发挥作战效能,从雷达应用的角度研究了空战中有源干扰条件下的功率管理措施。以实训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机载雷达功率管理对电子战侦收的影响,得出雷达"隐身"距离、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以及电子战最大侦收距离三者之间呈等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雷达"隐身"距离与"烧穿"距离之间的关系,得出本机雷达具备明显信号隐身优势时应尽早采取功率控制措施,在均势状态下慎用甚至不用功率管理,以避免雷达同干扰对抗过程中丧失能量优势,导致抗干扰能力显着降低。研究结果为机载雷达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海燕,唐学明[4](2019)在《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效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判断电磁环境下无人机的作战能力,为提高无人机作战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对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效用进行实验研究。给出理想状态下雷达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阈值判断电磁干扰中的干扰类型。对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接收机输入端信干比、干扰噪声比和信号噪声比进行计算,为雷达通信效用实验提供依据。将雷达通信抗干扰改善因子、有效抗干扰改善因子、综合测度雷达通信抗干扰能力、相对自卫距离、相对烧穿距离作为衡量雷达通信效用的指标进行实验研究。通过CPLD/FPGA完成雷达通信接口设计,利用DSP回波信号实时输出,完成实验系统设计。在实验系统中,令无人机在不同等效指标位置产生干扰,依次对雷达通信接收机的输出信号比进行记录,记录各雷达通信效用衡量指标,经多次测量降低误差。结果表明:在无人机与雷达间间隔超过100 km的情况下,雷达通信效用尚可。在无人机与雷达间间隔低于100 km(包括100 km)的情况下,雷达通信效用降低。可见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会降低雷达通信效用,在一定间隔下无人机作战能力很强。
郭晓涵[5](2019)在《相控阵THz室内成像雷达回波预处理算法研究》文中认为课题来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主要围绕室内公共场所安全检查THz(太赫兹)成像雷达的回波信号处理问题而展开研究。相控阵THz室内成像雷达系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雷达结构与回波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是研制相控阵THz室内成像雷达系统基础。基于项目的实际需求,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探讨太赫兹雷达系统的结构。在综述了国内外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项目的需求,分析了太赫兹雷达系统的组成,通过探讨常规相参雷达、基于单频率源和双频率源驱动的太赫兹雷达结构,对太赫兹雷达系统的发射和接收信号进行分析,厘清了太赫兹雷达回波信号的主要特征,为雷达回波信号处理算法的研究打下基础。2.分析相控阵太赫兹室内成像雷达系统的应用场景。为了探讨周围环境对太赫兹雷达回波信号的影响,以机场为例对室内成像雷达系统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机场中对雷达回波信号可能产生干扰的障碍物、电磁环境和同型号太赫兹雷达系统之间的干扰,并研究了太赫兹波段雷达系统的工作模式与雷达回波信号的关系。3.太赫兹波段雷达系统的回波处理算法设计。依据现有太赫兹雷达回波信号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相控阵雷达回波信号的解交织、脉冲压缩、干扰感知、干扰抑制、对消、匿影、反同频异步、杂波处理、图像预处理和其他必需的信号处理算法;对主瓣直达波信号对消、旁瓣对消、副瓣匿影和脉压等关键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4.雷达回波信号处理算法验证。为了验证设计的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分别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和C++语言编程实现算法,并以现场实测的数据为数据源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特别是对主瓣对消、旁瓣对消、副瓣匿影和脉压等算法进行了大量数据验证。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算法是有效的,将为后续的图像处理打下基础。通过以上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研究的相控阵太赫兹室内成像雷达系统的回波信号处理算法,能够有效为后续的图像处理提供依据。
杨勇[6](2019)在《防空反导雷达干扰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发生的局部战争充分证明了电子对抗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手段。从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到叙利亚冲突,航空兵都扮演着先头兵的角色。而航空兵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地面防空导弹系统,如何利用电子对抗装备有效掩护航空兵突防,是电子对抗领域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研究并且分析防空反导雷达的系统构成,并且对各个关键模块进行建模仿真;第二个方面,研究各种干扰样式及干扰信号产生方法;第三个方面,将干扰信号注入到仿真雷达系统中,进一步分析干扰的效果。具体如下:1.分析了防空反导雷达系统的构成。建立了防空反导雷达系统模型,对阵列天线、信号样式,特别是脉冲压缩、MTD、MTI、恒虚警等信号处理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针对防空雷达中的目标跟踪问题,分析了数据处理流程,对目标跟踪算法进行了分析。2.建立了雷达干扰信号模型。产生了噪声调幅干扰、噪声调频干扰、噪声调相干扰等干扰信号;分析了欺骗式干扰的工作原理并且对距离假目标欺骗干扰、距离波门拖引干扰、频移叠加干扰、速度波门拖引干扰等欺骗干扰样式建立了干扰模型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分析。3.针对两种不同的作战场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干扰的效果。首先是干扰对雷达有效探测距离的影响,模拟通过改变突防飞机的进攻路线(主要是突防飞机与雷达天线主瓣夹角不同),分析不同角度情况下防空反导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并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针对分布式干扰研究了干扰暴露区的变化规律,给出了突防飞机的安全进攻通道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其次,从干扰对雷达目标跟踪的影响出发,分别分析了距离波门拖引干扰和多假目标干扰情况下,不同干扰样式对目标航迹的影响。最后,从干扰对雷达目标的检测影响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多假目标干扰情况下,假目标的数量和干扰信号的功率(即不同的干信比)对检测门限和雷达检测概率的影响。
牛立强,谢拥军,张春刚,武东伟[7](2019)在《对抗环境下宙斯盾系统探测弹道导弹的仿真》文中研究表明给出了对抗环境下宙斯盾系统探测弹道导弹的仿真技术。仿真系统建立了宙斯盾系统中SPY-1相控阵雷达、SPG-62照射雷达及SM-2导弹半主动导引雷达的电波传播、射频信道和信号处理模型,给出弹道导弹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的快速计算方法,考虑宙斯盾平台和弹道导弹的运动模型以及阻塞式干扰等对抗情况,仿真宙斯盾系统探测并使用SM-2导弹截击弹道导弹的过程。仿真系统可以应用于弹道导弹利用速度、弹道设计和电子对抗等措施突防宙斯盾系统的研究。
李大卫(David Lee)[8](2018)在《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资源调度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达凭借其在信息获取、辅助决策、目标打击等方面的独特能力,自二战出现以来就在各类战场中发挥着巨大功效。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各国武器装备的发展,雷达面临的战场环境及各类威胁日趋严峻,相控阵技术及雷达组网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对于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而言,其资源调度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系统作战效能的好坏,因此对于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资源调度进行深入研究,并从资源调度的角度实现对系统总体作战效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相控阵雷达及雷达组网系统中的相关概念及技术原理作了详尽叙述,介绍了相控阵雷达中的典型事件及相关参数,以及武器系统作战能力与评估的典型方法。针对国内外关于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中的资源调度、评估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接下来,针对相控阵雷达及组网系统中的资源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包括建立任务模型、单雷达与多雷达系统调度策略与算法的研究等。接着,从资源调度的角度构建了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属性及数值化操作过程。然后,针对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的特点,结合AHP及云理论的特征,提出改进的AHP—云重心法作为综合评估方法,并给出了具体评估步骤与流程。最后,通过仿真案例实现了对不同方案下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资源调度效果的综合评估,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张双图[9](2017)在《雷达功能推断方法研究及软件设计》文中提出雷达侦察从敌方雷达信号中检测有用信息,引导己方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是电子对抗的重要分支。雷达功能推断通过分析敌方雷达参数,给出此时敌方雷达的工作模式和威胁程度,在实战中具有关键作用。现有雷达信号侦察技术缺少推断雷达功能的方法,因此本文对利用侦察到的雷达信号参数进行雷达功能推断的方法展开了研究。本文首先针对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进行建模,建立了发射机模型、波位模型以及工作模式模型,对侦察机截获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信号进行仿真。其次研究了一种基于雷达信号参数聚类分析和信号幅度分布直方图分析的雷达功能推断方法,该方法利用雷达信号参数聚类分析将侦收到的雷达信号类分为对应不同模式的基本波形,并利用幅度分布直方图来分析各类基本波形的调度模式,从而推断出雷达的功能。对雷达信号仿真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雷达功能推断方法能够判断出雷达在各时间段内的工作模式,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基于VS2010和Qt设计并实现了相关软件,包括雷达对象仿真、雷达对象分析、验证评估系统等。
陈勇[10](2017)在《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装备技术的日益发展,战场上电磁干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战场的复杂环境。现代雷达装备必须在原来所具备的性能基础上,切实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实际,以适应实时战场的需要。抗干扰能力是衡量雷达性能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作为整机系统设计的重要考虑。雷达面临的干扰一般不是单一的干扰方式,而是多种干扰组成的综合干扰。本文主要针对有源干扰进行分析,列举了多种主要的不同类型的干扰信号。雷达的抗干扰也必须要采用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的综合抗干扰技术。这样,在同一部装备上就拥有了较全面的抗干扰能力,使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时代和战场的需要。本文结合某中远程三坐标雷达,以工程实践为主要研究方法,完成了多种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及实现。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多种抗干扰技术进行讨论。论文首先介绍了相控阵三坐标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基本组成及其抗干扰性能优势。详细介绍了大动态接收机、数字脉压、辅助通道、匿隐等技术的实现。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天馈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实现。以超外差接收机为基础,在接收分系统中实现了多种抗干扰技术。联合脉压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整机的抗干扰能力。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根据各抗干扰措施的技术要求,对各相关的分系统进行硬件上改进,或者在原来的硬件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在各抗干扰技术措施实现过程中,从整机的角度优化好各分系统,协调融合好各分系统。在原来的体制下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实现技术指标。在多种抗干扰措施都实现以后,对多种抗干扰方法实现的效果进行分析。对部分抗干扰技术的实现效果采用仿真的方法介绍,部分技术采用录取目标的效果来介绍。抗干扰措施在工程上实现以后要,通过调试发挥出硬件的最佳效能。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应用的抗干扰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使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得到了提高。
二、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相控阵雷达抗主瓣混合干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控阵雷达抗主瓣混合干扰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主瓣混合干扰建模 |
2.2.1 单个干扰 |
2.2.2 主瓣混合干扰 |
2.3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
2.3.1 波束形成技术 |
2.3.2 主瓣干扰对ADBF的影响 |
2.4 信源估计算法研究 |
2.4.1 算法原理 |
2.4.2 仿真对比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空域抗主瓣混合干扰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算法原理 |
3.2.1 BMP及EMP算法原理 |
3.2.2 BMP-传统波束保形算法 |
3.2.3 BMP-MCMR改进算法 |
3.3 仿真对比分析 |
3.3.1 方向图对比 |
3.3.2 抗干扰性能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空时联合域抗主瓣混合干扰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波束合成盲源分离抗干扰算法 |
4.2.1 算法原理 |
4.2.2 仿真分析 |
4.3 基于SP的抗主瓣干扰改进算法 |
4.3.1 传统SP算法 |
4.3.2 改进SP算法 |
4.3.3 仿真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抗主瓣混合干扰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测数据介绍 |
5.3 空域抗干扰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
5.4 空时联合域抗干扰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
5.5 算法优缺点及适用性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效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环境下无人机雷达干扰区域确定 |
2 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效用研究依据 |
3 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效用实验 |
3.1 雷达通信效用衡量指标 |
3.1.1 抗干扰改善因子 |
3.1.2 综合测度雷达通信抗干扰能力 |
3.1.3 相对自卫距离 |
3.1.4 雷达通信相对烧穿距离 |
3.2 测试系统设计 |
3.2.1 雷达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2.2 雷达通信回波信号DSP生成 |
3.3 实验和数据分析 |
4 结论 |
(5)相控阵THz室内成像雷达回波预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太赫兹雷达结构与原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太赫兹波段的雷达结构 |
2.3 太赫兹雷达系统信号分析 |
2.4 太赫兹雷达系统一维距离向分辨率分析 |
2.5 小结 |
3 相控阵太赫兹雷达应用环境分析及工作模式设计 |
3.1 引言 |
3.2 太赫兹雷达系统应用环境分析 |
3.3 太赫兹雷达系统工作模式对回波处理算法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相控阵太赫兹成像雷达室内回波处理算法设计 |
4.1 引言 |
4.2 雷达回波信号的解交织及脉冲压缩算法设计 |
4.3 雷达回波信号的干扰感知及抑制 |
4.4 雷达回波信号的对消及匿影处理算法 |
4.5 杂波处理算法设计 |
4.6 其他算法设计 |
4.7 小结 |
5 主要雷达回波预处理算法验证 |
5.1 副瓣对消处理 |
5.2 主瓣对消处理 |
5.3 脉冲压缩处理 |
5.4 反同频异步处理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防空反导雷达干扰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防空反导发展现状 |
1.2.2 防空反导雷达对抗技术发展现状 |
1.3 工作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防空反导雷达系统建模仿真 |
2.1 相控阵雷达的系统构成 |
2.2 雷达信号模型 |
2.2.1 发射信号 |
2.2.2 接收信号 |
2.3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建模与仿真 |
2.3.1 线阵天线仿真 |
2.3.2 面阵天线仿真 |
2.3.3 和差波束方向图建模仿真 |
2.4 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模块 |
2.4.1 信号处理流程 |
2.4.2 脉冲压缩 |
2.4.3 MTI |
2.4.4 MTD |
2.4.5 恒虚警处理 |
2.4.6 目标角度测量 |
2.5 数据处理模块 |
2.5.1 数据处理流程 |
2.5.2 航迹起始 |
2.5.3 跟踪滤波 |
2.5.4 数据关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防空反导雷达的干扰信号研究 |
3.1 雷达干扰概述 |
3.2 遮蔽性干扰 |
3.2.1 噪声调幅干扰 |
3.2.2 噪声调频干扰 |
3.2.3 噪声调相干扰 |
3.3 欺骗性干扰 |
3.3.1 距离欺骗干扰 |
3.3.2 频移叠加干扰 |
3.3.3 速度欺骗干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干扰效果仿真与评估 |
4.1 遮蔽性干扰条件下干扰暴露区 |
4.1.1 单部干扰机干扰下的干扰暴露区 |
4.1.2 分布式干扰下的干扰暴露区 |
4.2 距离波门拖引干扰效果分析 |
4.3 多假目标干扰效果分析 |
4.3.2 多假目标干扰的欺骗性分析 |
4.3.3 多假目标干扰对目标检测影响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对抗环境下宙斯盾系统探测弹道导弹的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础建模 |
1.1 宙斯盾SPY-1雷达建模 |
1.2 宙斯盾SPG-62雷达引导SM-2导弹建模 |
1.3 坐标系变换 |
1.4 电波传播模型 |
1.5 电子对抗措施建模 |
2 仿真系统实现和应用分析 |
3 结论 |
(8)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资源调度效果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控阵雷达及雷达事件概述 |
1.2.1 相控阵天线简介 |
1.2.2 相控阵雷达组成 |
1.2.3 相控阵雷达典型事件概述 |
1.3 雷达组网系统概述 |
1.4 武器系统作战能力评估方法概述 |
1.4.1 系统方法 |
1.4.2 模型法 |
1.4.3 效能分析法 |
1.5 研究现状 |
1.5.1 相控阵雷达及组网系统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
1.5.2 组网雷达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中的资源调度与管理 |
2.1 相控阵雷达资源调度与管理 |
2.1.1 相控阵雷达搜索资源管理 |
2.1.2 相控阵雷达跟踪资源管理 |
2.1.3 相控阵雷达事件调度与负载分配 |
2.2 组网雷达资源调度与管理 |
2.2.1 组网雷达资源调度的内容及原则 |
2.2.2 基于协方差控制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管理 |
第三章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思路 |
3.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1.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2 指标体系设计 |
3.2.1 探测能力指标 |
3.2.2 跟踪性能指标 |
3.2.3 抗干扰能力指标 |
3.2.4 组网融合能力指标 |
3.2.5 时效性指标 |
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基于AHP的云重心评价法 |
4.1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
4.2 云重心评判法概述 |
4.2.1 云理论与云模型 |
4.2.2 云重心 |
4.2.3 云发生器 |
4.3 基于AHP的云重心评价法步骤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仿真 |
5.1 软件设计与开发 |
5.1.1 软件设计原则 |
5.1.2 软件设计流程 |
5.2 案例与分析 |
5.2.1 指标选取与处理 |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2.3 综合评估与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雷达功能推断方法研究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功能推断对象截获信号模型 |
2.1 雷达发射机模型 |
2.2 雷达发射波位模型 |
2.3 雷达工作模式模型 |
2.3.1 边搜索边跟踪(TWS)模式 |
2.3.2 引导截获并跟踪(STT)模式 |
2.3.3 多目标跟踪(MTT)模式 |
2.3.4 跟踪加搜索(TAS)模式 |
2.3.5 导弹指令控制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功能推断方法研究 |
3.1 雷达功能推断的基本思想 |
3.2 雷达信息与基本波形组合的映射 |
3.3 系统聚类法 |
3.4 信号分类 |
3.5 雷达参数与中间媒介的映射 |
3.5.1 参数与中间媒介的直接映射 |
3.5.2 跟踪基本波形与搜索基本波形的区分问题 |
3.5.3 基本波形判断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实现及验证 |
4.1 开发工具 |
4.2 系统结构 |
4.3 模块设计 |
4.3.1 仿真模块 |
4.3.2 分析模块 |
4.4 软件验证 |
4.4.1 雷达对象仿真 |
4.4.2 雷达对象知识库 |
4.4.3 雷达对象分析 |
4.4.4 验证评估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抗干扰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
2.1 雷达干扰技术 |
2.1.1 应答式干扰 |
2.1.2 转发式干扰 |
2.1.3 复合灵巧干扰 |
2.2 雷达抗干扰技术 |
2.3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控阵体制雷达反干扰措施 |
3.1 相控阵雷达系统 |
3.2 常见的抗干扰方法 |
3.3 相控阵抗干扰方法 |
3.3.1 系统组成 |
3.3.2 大动态范围接收机 |
3.4 脉冲压缩抗干扰技术 |
3.4.1 脉冲压缩原理 |
3.4.2 系统时序 |
3.4.3 线性调频信号压缩 |
3.5 辅助天线的位置 |
3.6 大功率发射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控阵反干扰性能分析 |
4.1 脉冲压缩雷达抗干扰性能 |
4.2 相控阵抗干扰性能 |
4.3 抗干扰方法实现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相控阵雷达区域威胁度计算及调度技术研究[J]. 李纪三.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1(04)
- [2]相控阵雷达抗主瓣混合干扰算法研究[D]. 张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机载雷达功率管理的应用[J]. 吴继礼,刘平,孟卫刚,胥杰.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9(06)
- [4]电磁环境下无人机干扰雷达通信效用实验研究[J]. 张海燕,唐学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9)
- [5]相控阵THz室内成像雷达回波预处理算法研究[D]. 郭晓涵.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防空反导雷达干扰与评估研究[D]. 杨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对抗环境下宙斯盾系统探测弹道导弹的仿真[J]. 牛立强,谢拥军,张春刚,武东伟.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9(06)
- [8]相控阵雷达组网系统资源调度效果评估方法研究[D]. 李大卫(David Lee). 南京大学, 2018(08)
- [9]雷达功能推断方法研究及软件设计[D]. 张双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10]相控阵雷达抗干扰方法应用及实现[D]. 陈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