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

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

一、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石定娜[1](2021)在《民国时期黔西北苗夷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意识研究》文中认为

龚露[2](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苗族贾理传承研究》文中指出

张琳[3](2020)在《新课改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新课改开始实施;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进一步修改和更新。遵循新课改标准,高中语文课堂展开了一系列提高教学效率的改革,湘西自治州也不例外。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名师名家都试图探索适合新形势的语文阅读教学之路。那么,湘西民族地区该如何应对呢?基于此,本论文拟从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入手,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试图为本地区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论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相应的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研究的意义。其中对研究者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从思想理念上、教学策略上、课堂设计的要求上进行了相应的梳理,进而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对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民族地区存在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校不重视阅读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地方语言环境制约,教师思想僵化以及高考评价体系不合理。第二章: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思路。充分了解民族地区的区域环境,探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对学生阅读的影响以及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影响。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设阅读情境,允许多元化解读;研读教材,克服自身弱点,提高课堂效率。第三章: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的学生特点进行课堂阅读教学设计。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差的现状,讲究研读课文的技巧;针对学生古文基础较差的现状,灵活多样地开展文言文教学;针对学生不愿交流的现状,积极开展多种课堂活动;针对学生读写能力较差的现状,渗透读写技能训练。

杨昌朵[4](2020)在《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探究 ——以贞丰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面临从写话到写作文的转变。这一转变让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很难适应这么大难度的跨越,再加上农村民族杂居地区生活作文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方面存在一定的原因,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存在功利化的心理趋势,教师忽略学生亲近生活,不重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在习作任务中无从着手,不知道写什么成为学生写习作的首要难题。如何发挥民族杂居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让当地小学作文教学以生活作文理念为指导,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是论文的研究的目的。论文遵循新课标理念并结小学生的特点,在农村民族杂居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从我国民族发展分布来看,民族杂居地区小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相对汉族和城镇地区来说较为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民族杂居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使得教学的难度加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教学。针对这种现状,笔者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及教育”和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思想等等为理论依据,引导习作教学关注学生生活,重视身边的生活资源。希望通过生活作文教学,为他们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因此,论文以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较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深入研究了当地小学习作写作时的兴趣,态度和材料内容的选择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因此学生缺乏写作素材问题的解决,就从问题产生的原因着手,再结合民族杂居的特殊性,从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和乡土资源的角度,提出了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可操作性的对策,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展开深入的分析。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社会生活作为生活作文教学素材的源泉,以这样的文化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加深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顺应新课标的价值追求,由此,以民族杂居地区文化资源来开展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

胡梦璇[5](2019)在《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资源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崭新课题,随着基础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显得越发的重要。我国长期使用国家课程,可是许多民族地区无法适应。现在国家实行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解决国家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脱节的尴尬问题。因而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此论文总共分六个章节来撰写。第一章主要写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首先解释校本课程、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接着介绍了黔西南地区背景、黔西南初中语文教育现况;最后阐述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是黔西南语文课程资源当中的地方资源。通过搜集整理,将其归类分别为民风民俗、民间文学和地方文字、红色故事、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文化产业。第四章是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首先阐释了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其次阐释了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与要求;接着从知识价值、人本价值、品牌价值、文化价值几个方面阐释了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最后阐述了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第五章是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和形式。首先是阐述了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接着从读本形式、教学课堂资源形式、学生能力训练形式、活动课形式几个方面阐释了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第六章为结语与展望。

杨建琴[6](2019)在《民族地区记号字的教与学 ——以贵州雷山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记号字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由唐兰先生提出来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在现实生活当中,记号字却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词汇。近年来,对于记号字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记号字的教学研究这一领域比较薄弱,尤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果,则更为少见。文章针对贵州省雷山县小学语文记号字教学的现状,试从教学角度出发,对小学语文记号字的教学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以个案形式进行,考察的对象是雷山部分小学学生。除了引言,文章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二章统计小学《语文》课本内的记号字,经过分析,总结出记号字的规律及特点,并结合其规律和特点,按适用于教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及访问来了解当地民族小学生学习记号字的教学现状,经调查发现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因不了解记号字的相关知识及特点,在授课时没能避免其记号性和无理据性等带来的教学困难,导致授课死板、枯燥无味,未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出现厌学现象。第四章尝试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和记号字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一章为结语,阐述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江娟[7](2019)在《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乡镇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口语交际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了具体阐述,并且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实施性的建议,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日益提高。然而,在部分偏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依旧偏低,甚至流于形式。本文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考察,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四所小学214名学生与19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我们从少数民族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处理态度、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口语交际教学情况、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方式等六个方面进行教师问卷和访谈。从对学生所属的民族情况、普通话水平、汉语口语交际的认知、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汉语口语课的情况、汉语口语交际存在的障碍、留守儿童心理因素七个方面设计学生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偏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口语交际教学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口语交际教学缺乏师资力量、教学主体口语交际教学缺乏能动性、教学客体口语交际学习存在障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主要从加强偏远少数民族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主体对口语交际的认知,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四个方面来提出解决策略。

王燕[8](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成为当前全面进入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标志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处在“少、边、穷”被边缘化、弱势的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场域中,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命运,需要我们去厘清和总结。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实验区、城镇及农村地区,对于“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被忽视、缺少关注。本论文从微观视角去分析,以少数民族农村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质化研究取向的工具性个案研究策略,集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几种主要研究手段,力图描述并呈现一所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在学校和课堂两个层面上课程实施实然样态,进而分析影响个案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形成结论并提出建议。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课程实施基本需求与现实相差甚远,其中办学所需要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学科结构严重失衡;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潜在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闲置;硬件的设施设备缺乏、陈旧和落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缺失,课程管理无权无条件,传统课程评价制度成为课程实施的枷锁;个案村小培训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研活动也无法开展;学校在“副科”的歧视文化、考试价值文化取向和功利主义及教师缺编等情况下真正进入课堂并得到实施的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学科,其余开设的课程均不同程度被束之高阁,在课堂中处于可有可无,如同虚设的现象。第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运作中的课程实施呈机械、忠实水平,少数教师呈现调适、混合性样态的实施水平。第三,对于课程改革多数教师持认同的态度,然而认同的同时缺乏自信心,认为他们远远达不到要求;部分教师认为主要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就是好的,对权威的盲从,缺乏理性的反思。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化、浅层次和意识上。对课程价值(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普遍认可,但在课堂运作中行为与认识之间存在悖离。第四,个案村小课程实施样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本身、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及母语各因素,他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相互交织的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目前决定学校课程得到实施和“副科”能够生存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数量和教师编制是否有得到保障,这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样态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最后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及利用;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恰当执行好“干预”的角色;实施双语教学;在立足“差异”中寻求“均衡”等方面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吴永佳[9](2016)在《浅谈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苗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和学校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同时很多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也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汉语热,普及普通话的大视野下,如何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汉语基础及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特点,有效抓好"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苗族地区多年教学实践,主要从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拜苗族为师、学习苗族语言,用苗语和学生交流,苗语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苗语的运用策略。

谢红雨[10](2016)在《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民族传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延续和民族血脉传承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前,与社会进步相伴生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进程,致使民族文化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遭受前所有未的冲击,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正逐步成为超越地理空间界限和单一民族范畴的共同热点。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学界形成了民族学视域内的集中探讨和对策建议,但建立在民族文化地理分区基础上,从教育的视角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教育视角和人文地理研究范式,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传承为研究对象,注重文献分析与访谈调研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联系,时间分析与空间分析相关联。通过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地理基础分析这一逻辑起点,展开云南民族文化区划,考察不同民族文化区的文化传承状况;继而引入一般教育要素解构、整合的基本模式,明确提出云南民族文化传承适宜的区域教育路径;并以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传承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民族文化传承地理基础分析方面。首先,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认识,厘清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性、类型性、和容性和时序性基本特征,并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三个维度,分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地理基础;其次,通过地理区划与规划理论的实证运用,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三条原则,明确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六大分区,并系统论述了“滇中彝族主体文化区、滇南哈-彝主体文化区、滇东南壮-苗主体文化区、滇西白族主体文化区、滇西南傣-景主体文化区、滇西北藏-僳主体文化区”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区域教育关联性的分析,从教育的视角揭示了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培养传播者、培训运营者、锻造研究者、教育保护者”四位一体的多元促动关系。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要素解构与整合方面,通过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因子”分析,对分属不同民族文化区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虚拟教育、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七种形态,“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四大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这一基础上,遵循文化教育人类学思想的“文教统合”理念,提出了“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社区教育为辅助的”的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并选择具有典型民族文化区域属性的石林县,对其彝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拓展和延伸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效能。本研究问题涉及“教育、地理、文化、民族”的多领域知识和跨学科整合,一定程度上具有拓展教育学、地理学研究领地,完善教育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深层意义;研究提出的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分区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云南、乃至全国同类区域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提供相应参照借鉴。

二、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3)新课改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研究
        (二) 对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研究
        (三) 对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问卷分析
        二、存在问题小结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
        二、民族地区语言环境制约
        三、教师思想上的僵化
        四、考试评价体系不合理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思路
    第一节 、针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殊性掌握学生学情
        一、民族地域环境对学生阅读的影响
        二、民族性格对学生阅读的影响
        三、民族心理对学生阅读的影响
    第二节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及要求
        二、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满堂灌”,允许多元化解读
        三、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重视课堂细节:研读教材,克服课堂教学弱点
第三章 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的学生特点进行课堂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差的现状,讲究课文研读的技巧
        一、品读人物语言,赏析人物形象——《林黛玉进贾府》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二、研读“复笔”手法,实现精读训练《祝福》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针对学生古文基础较差的现状,灵活多样地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以对比改写的形式,完成“译”的环节——《离骚》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二、以生动有趣的课堂互动,实现“赏”的环节——《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节 针对学生不愿交流的现状,积极开展多种课堂活动
        一、教师巧妙引导点拨,激发学生交流欲望——《山扬兹拉特》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丰富课堂实践活动——《孔雀东南飞》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节 针对学生读写能力较差的现状,渗透”以写促读”技能训练
        一、以“课文写作”的方式实现课堂“以写促读”技能训练——《逍遥游》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二、以“想象描述”的方式实现课堂“以写促读”技能训练——《桥边的老人》片段教学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探究 ——以贞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述
        2.1.1 “生活教学”内涵
        2.1.2 生活作文教学
        2.1.3 生活即教育
        2.1.4 乡土资源
    2.2 理论依据
        2.2.1 生活作文理念
        2.2.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
        2.2.3 小砂丘的“生活作文”理论
    2.3 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4 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作文教学的特征
3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基本情况
        3.1.1 学生混用多种语言
        3.1.2 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3.2 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内容
    3.3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3.3.1 学生自身不够关注乡村生活
        3.3.2 学生写作目的不关注生活
        3.3.3 学生汉语水平差异显着
        3.3.4 教师未充分认识生活作文的价值
        3.3.5 教师未领会课标生活理念
        3.3.6 教师实践生活作文教学有难度
    3.4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习作缺少真情实感
        3.4.2 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3.4.3 学生对乡土生活缺乏观察
        3.4.4 母语影响书面表达
        3.4.5 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
        3.4.6 读书渠道匮乏
4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对策
    4.1 观察教学生活化
        4.1.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
        4.1.2 善于创设生活化场景
        4.1.3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4.2 阅读内容生活化
        4.2.1 从地方民族文化书籍中获取
        4.2.2 从民族山歌集中获取
    4.3 多民族文化在生活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4.3.1 多民族文化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4.3.2 社会对多民族文化的支持认可
    4.4 口语交际内容生活化
        4.4.1 口语交际提高汉语表达
        4.4.2 口语交际获取写作素材
5 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案例及分析
    5.1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案例及分析
    5.2 积累农村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写作素材的案例分析
    5.3 生活作文教学在农村民族杂居地区教学效果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2.1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内涵
        2.1.1 校本课程
        2.1.2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2.2 黔西南初中语文教育现状
        2.2.1 黔西南地区背景
        2.2.2 黔西南初中语文教育基本情况
        2.2.3 黔西南初中学生语文需求分析
    2.3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2.3.1 .校本教材成为开发的重点
        2.3.2 现实因素导致开发无法深入
        2.3.3 主流文化导致开发内容无民族性
    2.4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
        2.4.1 应试教育的影响
        2.4.2 教师的开发能力不足
        2.4.3 课程资源开发形式理解狭隘
        2.4.4 主流文化的冲击
第3章 黔西南语文课程资源的地方资源
    3.1 民族风俗
        3.1.1 婚姻
        3.1.2 丧葬
        3.1.3 节日
        3.1.4 饮食
        3.1.5 服饰
    3.2 民族文学与地方文字
        3.2.1 民间文学
        3.2.2 地方语言文字
    3.3 红色故事
    3.4 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
        3.4.1 历史文物
        3.4.2 名胜古迹
    3.5 文化产业
        3.5.1 山地旅游
        3.5.2 媒体宣传
第4章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4.1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4.1.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4.1.2 知识论理论
        4.1.3 建构主义理论
    4.2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与要求
        4.2.1 国家政策的支持
        4.2.2 民族教育政策的支持
        4.2.3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4.3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4.3.1 知识价值:促使语文知识的重新定位
        4.3.2 人本价值: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4.3.3 品牌价值:促进民族特色化学校的建设
        4.3.4 文化价值:保障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4.4 黔西南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4.4.1 开发理念: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统一
        4.4.2 开发目标:学科性与适切性的统一
        4.4.3 开发思路:开放性与效益性的统一
        4.4.4 开发内容: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第5章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与形式
    5.1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5.1.1 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5.1.2 满足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
        5.1.3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5.2 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
        5.2.1 读本形式
        5.2.2 课堂教学资源形式
        5.2.3 学生能力训练形式
        5.2.4 活动课形式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6)民族地区记号字的教与学 ——以贵州雷山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号字
    2.1 记号字的内容
        2.1.1 记号字判定的依据
        2.1.2 新旧版本的记号字
        2.1.3 说明
    2.2 记号字的特点
        2.2.1 简化造成的记号字
        2.2.2 记号字的笔画
        2.2.3 记号字的规律
        2.2.4 总结
    2.3 新旧版本记号字的比较
        2.3.1 生字数量的分析
        2.3.2 生字与记号字的总数分析
        2.3.3 记号字数量的分析
    2.4 记号字的类型
第三章 民族地区记号字的教学现状
    3.1 访谈概况
        3.1.1 关于教学资源
        3.1.2 关于教师
        3.1.3 关于学生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结果
    3.3 分析
        3.3.1 教学问题
        3.3.2 学习效果
第四章 民族地区记号字的教学建议
    4.1 记号字的教学方法
    4.2 记号字的教学建议
        4.2.1 对于学生
        4.2.2 对于教师
        4.2.3 对于教材
    4.3 记号字教学的课堂实践
        4.3.1 教学对象特点
        4.3.2 教学效果反馈
第五章 结语
    5.1 基本结论
    5.2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阐述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与意义
    第二节 口语交际的原则及相关理论
    第三节 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建议与评价实施
    第四节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特殊性
第二章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调查方案与实施情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总结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缺乏师资力量
    第二节 教学主体口语交际教学缺乏能动性
    第三节 教学客体口语交际学习存在障碍
第四章 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解决策略
    第一节 加强偏远少数民族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节 提高教师主体对口语交际的认知
    第三节 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
    第四节 改进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偏远少数民族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B 关于偏远少数民族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C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
附录 D 关于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师访谈
附录 E 兰蓉乡教师口语交际教学教案以及教学实录
附录 F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文献综述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个案村小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开设课程的基本情况及如何看待课程文本
    (二)学校的管理制度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
三、个案村小课堂层面上课程实施的样态
    (一)个案村小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片面”
    (二)个案村小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依赖“教材与教参”
    (三)个案村小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
    (四)个案村小关于流程安排的安排——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
    (五)个案村小关于教学评价的决策——“不全面”
四、个案村小课程实施的现实影响因素分析
    (一)课程本身的影响
    (二)学校内部影响因素的分析
    (三)学校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母语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浅谈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苗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
二、拜苗族为师、学习苗族语言
三、用苗语和学生交流
四、苗语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0)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理区划
        2.1.2 民族文化区
        2.1.3 民族文化传承
        2.1.4 区域教育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地理区划与规划理论
        2.2.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2.2.4 文化教育人类学思想
第3章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现状与特征
    3.1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3.1.1 物质文化的传承
        3.1.2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3.2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特征
        3.2.1 基本特征Ⅰ: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性
        3.2.2 基本特征Ⅱ: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类型性
        3.2.3 基本特征Ⅲ: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和容性
        3.2.4 基本特征Ⅳ: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时序性
第4章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分区及教育反思
    4.1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地理基础
        4.1.1 自然地理基础
        4.1.2 人文地理基础
        4.1.3 经济地理基础
    4.2 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原则及角度
        4.2.1 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原则
        4.2.2 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角度
    4.3 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的系统分析
        4.3.1 滇中彝族主体文化区
        4.3.2 滇南哈-彝主体文化区
        4.3.3 滇东南壮-苗主体文化区
        4.3.4 滇西白族主体文化区
        4.3.5 滇西南傣-景主体文化区
        4.3.6 滇西北藏-僳主体文化区
    4.4 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的教育反思
        4.4.1 民族文化传承与区域教育的关联性
        4.4.2 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面临的问题
        4.4.3 制约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的因素
第5章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发展路径
    5.1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路径选择的依据
        5.1.1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要素解构
        5.1.2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要素整合
    5.2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具体路径的选择
        5.2.1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注重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培养
        5.2.2 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者的水平
        5.2.3 以社区教育为辅助,优化民族文化传承外部环境
        5.2.4 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彰显有机结合联动协同效能
第6章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个案分析
    6.1 以教育手段传承石林彝族文化的基本现状
        6.1.1 学校教育现状
        6.1.2 家庭教育现状
        6.1.3 社区教育现状
    6.2 以教育手段传承石林彝族文化的现存问题
        6.2.1 教育资源的开发
        6.2.2 教育体系的构建
        6.2.3 教育经费的投入
    6.3 以教育手段传承石林彝族文化的路径选择
        6.3.1 巩固民族文化意识,注重家庭教育基础作用的发挥
        6.3.2 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深化学校彝族文化教育的内容
        6.3.3 加强社会政策支持,优化社会彝族文化教育的环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致谢

四、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黔西北苗夷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意识研究[D]. 石定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苗族贾理传承研究[D]. 龚露. 西南大学, 2021
  • [3]新课改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D]. 张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农村民族杂居地区小学生活作文教学探究 ——以贞丰县为例[D]. 杨昌朵.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黔西南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胡梦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6]民族地区记号字的教与学 ——以贵州雷山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例[D]. 杨建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乡镇小学为例[D]. 江娟. 湖南大学, 2019(07)
  • [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王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9]浅谈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苗语的运用[J]. 吴永佳. 读天下, 2016(23)
  • [10]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D]. 谢红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浅谈苗族地区小学语文、苗语辅助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