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粒外排与Fas/Fas配体途径在人γδT细胞的肿瘤细胞毒活性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小叶[1](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结直肠癌免疫相关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结肠癌细胞溶解活性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目的:细胞溶解活性(cytolytic activity,CYT)是一种新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能够表征细胞毒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与CYT相关的预后模型。方法:建立基于CYT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后,我们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构建预后模型基因的表达。接下来,我们分析了该模型与结肠癌(Colon cancer,CC)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除(The Tumor Immune Dysfunction and Exclusion,TIDE)算法和亚类映射算法用于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反应。结果:基于CYT相关基因建立预后模型(包括HOXC8和MS4A2)。并通过测试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其他分析显示,低风险指数肿瘤患者的免疫浸润和抗肿瘤免疫激活水平高于高风险指数肿瘤患者。低风险指数的CC患者对抗免疫检查点疗法的疗效更佳。结论: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CC的整体生存,反映CC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强弱。此外,该模型可能能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第二部分多数据库分析ARHGAP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多个数据集中结直肠组织的Rho GTP酶活化蛋白44(Rho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44,ARHGAP44)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汇编(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及癌症和肿瘤基因表达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集汇总结直肠癌相关数据,分析ARHGAP44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模型评价其预后价值。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临床样本中ARHGAP44基因表达情况,之后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预测通路,并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 GSEA)算法,计算ARHGAP44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关联。结果:在TCGA、GEO数据集及临床样本中,ARHGAP44表达在肿瘤中降低(P<0.001),且与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有关(P<0.05)。ARHGAP44的低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44,P=0.02)。GSEA结果显示,ARHGAP44高表达样本中富集了结直肠癌通路、Notch通路、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等基因集。ARHGAP44的表达与macrophages、T helpercel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和typeⅠIFN response等免疫信号成负相关(cor=-0.35、-0.37、-0.33、-0.35、-0.23、-0.32,P=0.008、0.006、0.027、0.021、0.041、0.021)。结论:ARHGAP44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中下调,可作为独立的预后生物标记物,且在肿瘤免疫学中具有潜在作用。
高国栋[2](2019)在《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在机体抗布鲁菌感染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穿孔素及颗粒酶B在内蒙古自治区人群布鲁菌病的表达,为布鲁菌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已经确诊为布鲁菌病,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年龄在52.40±8.64岁,共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选取同期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者,年龄在51.33±8.75岁,共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经问卷调查无布鲁菌病的症状、体征及平板凝集试验阴性。两组人群年龄和性别在统计学上未见差异(均P>0.05)。2、方法:本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布鲁菌患者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采用SPSS for Windows20.0版软件。使用t检验对患者组和对照组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进行描述;两组年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性别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设计引物扩增NKG2D、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溶解曲线分析表明具有特异性。SYBR 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布鲁菌病患者穿孔素及颗粒酶B较正常对照组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布鲁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水平表达增高,提示在布鲁菌病患者发病过程时,在针对布鲁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陈勇[3](2016)在《IL-2或IL-15协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细胞的特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2(IL-2)或IL-15协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TB-Ag)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扩增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MTB-Ag联合IL-2或MTB-Ag联合IL-15体外分别刺激正常人PBMC,培养至第12天时,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4+T细胞所占的比例,以及分析3种淋巴细胞扩增的绝对数量。同时用MTT法检测两组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MTB-Ag联合IL-2刺激组相比,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前者,NK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前者;而两组扩增细胞中CD4+T细胞所占比例并无显着性差异。与2个刺激组中3种淋巴细胞数量的分析结果一致。并且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均具有显着的杀伤活性,但与MTB-Ag联合IL-2刺激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IL-15协同MTB-Ag可高效诱导人PBMC产生以γδT细胞增殖为主的效应细胞,该扩增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杀伤活性。
王海龙[4](2014)在《PSMA在肺癌表达及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在肺癌组织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分析PSMA在肺癌中表达情况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因素的关系。构建AAV/PSMA质粒,制备AAV/PSMA病毒,用AAV/PSMA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生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研究方法1.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标本库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标本87例(包括鳞癌30例、腺癌29例、大细胞癌28例),小细胞肺癌3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33例。这些标本同时用PSMA抗体和CD31抗体进行了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的阳性对照选择前列腺癌组织,阴性对照选用PBS。2.复苏培养扩增高表达目的基因PSMA的LNcap细胞。用Trizol法从高表达目的基因的LNcap细胞中提取总RNA。用mRNA抽提试剂盒从总RNA中抽提mRNA。 RT-PCR方法将mRNA逆转录为cDNA并将逆转录的cDNA进行扩增。利用QIAGEN公司的凝胶抽提试剂盒抽提凝胶中的目的基因。用T4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连接。将连接产物与感受态细胞混合进行转化和涂菌。挑选生长良好的单克隆菌落用LB培养基进行扩增培养。单克隆菌落扩增之后进行质粒抽提。抽提的AAV/PSMA质粒分别用PCR和基因测序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并与GenBank公开的PSMA序列对比吻合。无腺病毒参与的包装系统制备AAV/PSMA病毒。3. AAV/PSMA转染DC并诱导生成CTL取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取无菌10cm培养皿,按约8×107-12×107个细胞/皿,将PBMC加入培养皿中,补充AIM-V培养液。置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37℃,5%CO2,3小时。3小时后加入AAV/PSMA病毒,继续培养8小时。8小时后将悬浮的T淋巴细胞转移至T75或以上的细胞培养瓶中。根据悬浮细胞密度,决定需要培养液体积和细胞培养瓶的数量。培养瓶中加入细胞因子白介素-2,置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7℃,5%CO2培养。培养皿底部贴壁细胞为树突状细胞。培养皿中加入AIM-V培养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第六天将DC和淋巴细胞混合培养(DC:淋巴细胞为1:20)。混合培养阶段应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集落情况,若观察到细胞集落稍有松散,则可判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已经被激活,CTL细胞培养完成。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CD83、CD80和CD86; CTL抗肿瘤杀伤活性的检测:用带荧光标记的CD4、CD8、CD25、CD69抗体标记CTL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得到所培养的CTL细胞中CD4+CD8+、CD25+CD4+、CD69+CD8+的表达情况;用FITC-anti-IFN-γ标记CTL,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CTL细胞中IFN-γ的表达情况。用不同MOI的病毒转染DC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得至AAV/PSMA病毒转染DC的最佳MOI数值。研究结果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SMA在肿瘤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为54.0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为85.06%;在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细胞上没有PSMA阳性表达,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PSMA阳性表达率为73.33%;在与肿瘤相邻的正常肺组织上没有发现PSMA表达。2.成功构建AAV/PSMA质粒并制备AAV/PSMA病毒;经PCR验证,构建的质粒中成功插入PSMA基因,长度为720bp;树突状细胞中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比例分别为54%、83%和72%;CTL中CD8/CD4为1.12,CD25+CD4+、CD69+CD8+和IFN-γ的表达分别为9.052%、42.76%和39%。研究结论PSMA特异性的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PSMA特异性表达于小细胞肺癌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而不表达于肿瘤细胞;与肿瘤相邻的正常肺组织无PSMA表达;PSMA可能成为肺癌早期筛查的新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以AAV为载体介导抗原基因PSMA转染DC可以成功诱导生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PSMA作为肿瘤相关抗原在肺癌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曹鹤[5](2014)在《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NK细胞、CIK细胞及γδT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初治的5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组,29例)和对照组(单纯化疗组,29例)。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观察细胞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都为29例患者,其中17例为局限期、12例为广泛期。其PFS显示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4),但实验组OS明显高于对照组(23.0vs.14.5个月,P=0.005)。局限期的患者的PFS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509),但实验组OS优于对照组(29.5vs.14.8个月,P=0.033)。广泛期患者的PFS和OS均长于对照组(8.0vs.5.7个月,P=0.049;17.5vs.12个月,P=0.038)。将给予化疗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的患者分为2个亚组,分别为治疗ACI≥3疗程和<3疗程,其中ACI≥3疗程的17名患者,PFS为12.5个月,ACI<3疗程的12个患者,其PFS为5个月,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4)。ACI≥3疗程的患者OS为26个月显着长于ACI<3疗程患者的12个月(P=0.020)。在ACI的患者中仅有2人感到轻微乏力,1人出现一过性发热,其余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细胞免疫治疗作为SCLC治疗手段延长生存期是有效和安全的,给予连续多疗程的细胞免疫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它将为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邱建平,高泉根,戴玮,袁建毛,沈根海,沈喜平[6](2010)在《唑来膦酸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γδT细胞及其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刺激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增殖作用,同时测定增殖后的γδT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效能。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联合IL-2刺激健康人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关表型,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程度。以γδ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分别以不同人肝癌细胞作为靶细胞。以SRB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能。结果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明显,唑来膦酸为1μmol/L浓度时,γδT细胞增殖最明显。所得γδT细胞对3种肝癌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唑来膦酸能明显促进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增殖,且扩增的γδT细胞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有显着的杀伤作用。
贾靖[7](2010)在《灵芝多糖拮抗黑素瘤细胞上清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恶性肿瘤细胞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构成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阻断恶性肿瘤细胞的这种免疫抑制作用,有助于对恶性肿瘤的控制和治疗。灵芝多糖(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Gl-PS)是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但其是否能够拮抗恶性肿瘤产生的免疫抑制物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还有待直接证据加以确认。本实验采用福州绿谷生物药业技术研究所从段木栽培的灵芝中分离提取、纯化出的灵芝多糖,选择高转移性的小鼠黑素瘤B16F10细胞,探讨灵芝多糖拮抗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1.细胞来源:本实验采用的B16F10细胞是一种来源于C57BL/6小鼠的高转移黑素瘤细胞系,淋巴细胞为新鲜制备的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的脾淋巴细胞。2.制备B16F10细胞培养上清(简称肿瘤上清):2×104/ml B16F10细胞,接种于50ml培养瓶,每瓶10ml,培养至细胞长满80%时换液,继续培养8h,收集培养上清,0.22μm滤纸滤菌,分装,-20℃冻存备用。3.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实验:取96孔板将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于肿瘤上清或正常培养基中,1×106细胞/孔,同时向培养于肿瘤上清中的脾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以不加灵芝多糖者为对照,培养72小时,用MTT法检测细胞的OD值以判定细胞的增殖活性。4.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实验:采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取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将等量的1×106细胞/孔的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培养于肿瘤上清或正常培养基中,同时向培养于肿瘤上清中的脾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以不加灵芝多糖者为对照,培养72小时,用MTT法检测细胞的OD值以判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淋巴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实验: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于肿瘤上清或正常培养基中,1×106细胞/孔,同时向培养于肿瘤上清中的脾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以不加灵芝多糖者为对照,培养72小时,收集未贴壁淋巴细胞,涂片,进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以胞浆染成棕色为阳性。6.Western blot检测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淋巴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实验: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于肿瘤上清或正常培养基中,1×106细胞/孔,同时向培养于肿瘤上清中的脾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以不加灵芝多糖者为对照,培养72小时,收集未贴壁淋巴细胞,提取蛋白,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颗粒酶B及穿孔素的表达。7.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肿瘤上清对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在肿瘤上清作用下,PHA诱导后72h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OD值为1.132±0.086,远远低于RPMI 1640培养液对照组的1.797±0.075,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t=16.447,p=000)。2.肿瘤上清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在肿瘤上清作用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的小鼠脾淋巴细胞OD值为0.825±0.157,远远低于RPMI 1640培养液对照组的1.334±0.083,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t=8.097,p=000)。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肿瘤上清对淋巴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在肿瘤上清作用下,PHA诱导后72h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程度远低于RPMI 1640培养液对照组。4.Western blot检测肿瘤上清对淋巴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在肿瘤上清作用下,PHA诱导后72h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662±0.017和0.7857±0.056明显低于RPMI 1640培养液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高度显着性(t=23.698, p=0.002;t=6.658, p=0.003)。5.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灵芝多糖作用下,肿瘤上清作用的PHA诱导后72h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OD值分别为1.350±0.068、1.400±0.053、1.455±0.046和1.592±0.049,明显高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的1.132±0.086,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还均未能达到未受肿瘤上清抑制的RPMI 1640培养基对照的1.796±0.075,经方差分析,差异有高度显着性(F=97.499, p=000);两两比较除0.2μg/ml与0.8μg/ml、0.8μg/ml与3.2μg/ml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p=000)。6.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 MTT结果显示,在肿瘤上清作用下,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与异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72h的小鼠脾淋巴细胞OD值分别为1.170±0.205、1.209±0.125、1.234±0.148和1.247±0.148,明显高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的0.825±0.157,差异有高度显着性(F=11.335, p=000)。虽呈现出剂量依赖趋势,但两两比较分析各剂量组之间除均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0)外,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各剂量组的结果均接近未受肿瘤上清抑制的常规RPMI 1640培养基对照的1.335±0.083,经方差分析,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7.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淋巴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浓度灵芝多糖作用下,肿瘤上清对PHA诱导后72h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低或消失,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程度明显高于未经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8.Western blot检测灵芝多糖拮抗肿瘤上清对淋巴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浓度灵芝多糖作用下,肿瘤上清对PHA诱导后72h的同基因小鼠脾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低或消失,穿孔素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73±0.040、1.127±0.037、1.240±0.0143和1.352±0.035,明显高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的1.000,且呈现剂量依赖趋势,差异有高度显着性(F=66.256, p=000)。其中高剂量组(3.2μg/ml和12.8μg/ml)已经接近未受肿瘤上清抑制的对照组的1.306±0.029,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两两比较分析各剂量组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高度显着性(p<0.01),除0.2μg/ml与0.8μg/ml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外,其它各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p<0.01)。颗粒酶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21±0.041、1.089±0.026、1.210±0.079和1.259±0.089,明显高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的1.000,且呈现剂量依赖趋势,差异有高度显着性(F=10.954,p=000)。其中高剂量组(3.2μg/ml和12.8μg/ml)已经接近未受肿瘤上清抑制的对照组的1.277±0.090,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两两比较分析低剂量组(0.2μg/ml、0.8μg/ml)与未用灵芝多糖作用的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高剂量组(3.2μg/ml、12.8μg/ml)有高度显着性(p<0.01),各剂量组之间除0.2μg/ml与0.8μg/ml之间、0.8μg/ml与3.2μg/ml之间、0.8μg/ml与12.8μg/ml之间、3.2μg/ml与12.8μg/ml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外,其它各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或高度显着性(p<0.01)。结论:1. 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2.灵芝多糖可拮抗B16F10黑素瘤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刘开扬,张洪泉[8](2008)在《γδT淋巴细胞产生的抗肿瘤作用相关淋巴因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γδT细胞表达Vγ9Vδ2 TCR,占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的1%~10%,大量分布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其免疫作用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是MHC非限制性的,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且有广泛的抗瘤谱。越来越多的对γδT细胞高效抗瘤活性的研究可能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抗肿瘤免疫制剂。γδT细胞被激活后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并增强其抗瘤作用。本文就γδT细胞在抗肿瘤过程中产生的淋巴因子及其作用作一综述。
任桦[9](2008)在《肿瘤患者亚临床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的免疫学诊断与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缓解期的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2.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一: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缓解期的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白血病缓解期患者共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8—58岁,平均35岁。患者均为化疗后达到缓解期,且伴发蛋白-能量营养不良。60位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营养高能量食谱组,并给予相应的饮食1月,然后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ELE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4、γ-IFN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毒性T细胞CTL、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完全缓解期的白血病患者经过营养支持治疗1月后,高营养高能量食谱组患者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得到纠正,患者血脂、血清蛋白水平有增加的趋势。血清中细胞因子IL-4、γ-IFN均升高(P<0.01)。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比例减少(P<0.01),分泌IL-10免疫抑制分子的细胞数减少;Th细胞增加,而且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P<0.01);CTL细胞增加,而且分泌穿孔素的活性细胞明显增加(P<0.01)。小结:白血病缓解期患者常伴发蛋白-能量营养不良,通过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校正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抑制功能,增加抗肿瘤作用。实验二探讨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将60位白血病患者,且伴发蛋白-能量营养不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护理方法除了基本的临床护理还包括心理、饮食、亲情等现代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简单的临床护理方法。护理干预1月后分别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和单个的核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评价,应用ELE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4、γ-IFN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免疫细胞Th1/Th2、CTL、Trg的测定。结果:白血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1月后,患者的免疫低下得到纠正,血脂、血清蛋白水平有增加的趋势。血清中细胞因子IL-4、γ-IFN均升高(P<0.01)。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比例减少(P<0.01),分泌IL-10免疫抑制分子的细胞数减少;Th细胞增加,而且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P<0.01);CTL细胞增加,而且分泌穿孔素的活性CTL细胞明显增加(P<0.01)。小结:白血病患者伴发蛋白-能量营养不良,通过现代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患者的抗肿瘤作用结论: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校正白血病缓解期患者营养状况,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抑制功能,增加抗肿瘤作用;现代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患者的抗肿瘤作用
戴玮[10](2007)在《唑来膦酸刺激人PBMCs体外扩增γδT细胞及其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唑来膦酸刺激人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刺激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抽取10例健康捐献者外周血10ml,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选用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作为刺激因子,以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联合IL-2刺激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细胞培养12-14天后,收集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关表型, 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培养12-14天后,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γδT表型比例升高显着(对照组9.7%、实验组80.8%、P<0.01)。CD3升高显着(对照组71.2%、实验组96.2%、P<0.01)。3H-TdR掺入法测定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显着:(空白对照组CMP值:111.1、实验组CMP值:17488.6、P<0.01)。在所有唑来膦酸浓度中,以1μΜ浓度时,γδT细胞增殖最为明显。结论:用唑来膦酸能促进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增殖,得到大量高纯度的γδT细胞。第二部分:扩增的γδT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目的:探讨以唑来膦酸刺激增殖的γδT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同实验一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γδT细胞,以γδ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分别以人肝癌细胞株SMCC-7721、MHCC-97、HepG2作为靶细胞。按照效靶比20:1、10:1共同培养48小时后终止实验,以SRB法测定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能。结果:γδT细胞对三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强大的杀伤作用,效靶比20:1时,γδT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率最高达98.7%,效靶比10:1时,γδT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率最高达92.6%。同一效靶比时,γδT细胞对不同细胞株杀伤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效靶比时,γδT细胞对同一细胞株杀伤作用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以唑来膦酸刺激扩增的γδT细胞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有显着的杀伤作用
二、颗粒外排与Fas/Fas配体途径在人γδT细胞的肿瘤细胞毒活性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颗粒外排与Fas/Fas配体途径在人γδT细胞的肿瘤细胞毒活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结直肠癌免疫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结肠癌细胞溶解活性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多数据库分析ARHGAP44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在机体抗布鲁菌感染免疫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在机体抗布鲁菌感染免疫机制中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IL-2或IL-15协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细胞的特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MTB-Ag的制备 |
1.2.2 rh IL-15联合MTB-Ag刺激人PBMC增殖的效应分析 |
1.2.3 扩增细胞的表型分析 |
1.2.4 rh IL-15联合MTB-Ag刺激扩增的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分析 |
1.2.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中γδT细胞的比例与数量显着增加,明显高于NK细胞的比例与数量 |
2.2 MTB-Ag联合IL-15刺激组扩增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效应 |
3 讨论 |
(4)PSMA在肺癌表达及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SMA在肺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AAV/PSMA转染DC诱导CTL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一 |
综述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临床疗效评估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随访时间及基线评估 |
3.2 实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 PFS 及 OS 比较结果 |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局限期患者 PFS 及 OS 比较 |
3.4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广泛期患者 PFS 及 OS 比较 |
3.5 ACI 治疗 3 疗程以下及以上患者的 PFS 和 OS 的比较 |
3.6 ACI 的不良反应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灵芝多糖拮抗黑素瘤细胞上清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灵芝多糖拮抗黑素瘤细胞可溶性分子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γδT淋巴细胞产生的抗肿瘤作用相关淋巴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泌性途径产生的淋巴因子 |
1.1 穿孔素/颗粒酶 |
1.2 白细胞介素 |
1.3 IFN-γ |
1.4 TNF-α |
1.5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
1.6 其它趋化因子类 |
2 非分泌性途径产生的淋巴因子 |
3 问题和展望 |
(9)肿瘤患者亚临床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的免疫学诊断与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营养支持治疗对治疗缓减期的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唑来膦酸刺激人PBMCs体外扩增γδT细胞及其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一 唑来膦酸联合IL-2 刺激人外周血γδT 细胞增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扩增的γδT 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英文缩略词表 |
学习期间完成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颗粒外排与Fas/Fas配体途径在人γδT细胞的肿瘤细胞毒活性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结直肠癌免疫相关标志物的研究[D]. 姜小叶.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淋巴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在机体抗布鲁菌感染免疫机制中的作用[D]. 高国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IL-2或IL-15协同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细胞的特性比较[J]. 陈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6(10)
- [4]PSMA在肺癌表达及免疫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D]. 王海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5]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曹鹤. 吉林大学, 2014(09)
- [6]唑来膦酸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γδT细胞及其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J]. 邱建平,高泉根,戴玮,袁建毛,沈根海,沈喜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 [7]灵芝多糖拮抗黑素瘤细胞上清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的研究[D]. 贾靖. 承德医学院, 2010(02)
- [8]γδT淋巴细胞产生的抗肿瘤作用相关淋巴因子[J]. 刘开扬,张洪泉. 免疫学杂志, 2008(06)
- [9]肿瘤患者亚临床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的免疫学诊断与护理研究[D]. 任桦.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 [10]唑来膦酸刺激人PBMCs体外扩增γδT细胞及其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D]. 戴玮. 苏州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