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态分析法在建筑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20)在《设置加强层的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及有限元理论的不断完善,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用逐渐趋于多样化,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小结构的侧移,提高结构总的抗侧刚度,在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设置加强层。不同结构形式的加强层对结构的侧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加强层所在楼层处的刚度及内力会由于加强层的结构形式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也会因此而改变。所以,研究设置不同结构形式加强层的结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市某建筑的主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设置不同结构形式加强层的结构抗震性能。(1)使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五个计算模型,分别是不设置加强层的模型M1,设置斜腹杆桁架加强层的模型M2,设置空腹杆桁架加强层的模型M3,设置实腹梁加强层的模型M4及设置开口梁加强层的模型M5。(2)对所建立的五个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各模型的振型、自振周期、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研究其变化规律。(3)对所建立的五个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加强层对结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及底部剪力的影响及变化规律。(4)采用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所建立的五个模型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反应谱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5)对比分析结果,找出抗震性能较优的模型即加强层的结构形式。使用YJK软件对最优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分析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着重研究结构的抗侧能力曲线,性能点处结构控制点的位移、底部的剪力和塑性铰的出现次序及分布情况。
李凯[2](2020)在《基于动力参数法和机器学习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文中认为桥梁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国民的出行便利,也对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桥梁结构因为结构疲劳、运输工具超载超限和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结构损伤的情况,影响桥梁的通行性能,结构产生较严重的损伤时甚至会导致桥梁坍塌,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准确对桥梁结构进行识别是很有必要的。机器学习方法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相比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在结构损伤识别性能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关于机器学习方法在桥梁结构损伤诊断领域内应用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因此对机器学习方法在桥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首先对桥梁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桥梁结构动力参数法和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然后以三跨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为例,结构固有频率作为基础结构损伤标识量,建立基于结构振动模态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确定结构固有频率可以作为损伤标识量。以预损伤钢筋混凝土模型梁有限元模型为例,结构曲率模态作为损伤标识量,建立基于曲率模态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方法,确定结构曲率模态可以作为损伤标识量。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建立矮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模拟斜拉桥的拉索产生损伤,以结构固有频率和曲率模态为损伤标识量,构造出结构损伤综合识别指标,比较了三种机器学习方法(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识别准确度大小。综上所述,结构固有频率和曲率模态可以作为损伤标识量构造损伤识别指标,选用的三种机器学习方法也能够有效应用于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在桥梁损伤识别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其在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汪国华[3](2020)在《基于改进声发射时差图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纹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凭借整体性好、承载能力大、自重轻、施工快、结构美观等优点,成为目前国内外中大跨径桥梁普遍采用的桥面结构形式。然而在整体结构荷载和局部车轮荷载的长期反复作用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其运营状态下的疲劳裂纹诊断和监测尚无切实有效的方法。本文利用声发射技术在裂纹监测中的优势,充分考虑钢桥面板的受力特点、几何特征和工作噪声,提出改进声发射时差图法进行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定位。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时差定位法、单传感器模态分析法、波束形成法、时差图法等现有的声发射定位方法进行综述,从原理上阐明了时差图法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等大型复杂结构进行损伤定位的优势。时差图法通过预先获得断铅模拟声发射源的多点实测数据构建结构的时差分布图,然后采用加权算法进行损伤声发射源定位,能够考虑声发射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波速改变、反射和频散现象,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2)对钢板中声发射信号的产生及传播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通过分析不同传播距离的声发射波形,研究声发射波在钢板中传播的特征,验证兰姆波的频散和多模态现象,及其对声发射定位的影响。(3)通过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足尺模型损伤定位实验,对比时差图法和时差定位法在简单结构(平板面)1.2m×0.8m和复杂结构(带肋面)1.2m×1.2m范围内的定位效果。结果表明,时差图法在模型平板面和带肋面的平均定位误差为91mm,远小于时差定位法的平均定位误差293mm。(4)针对兰姆波的频散特征、结构工作噪声的干扰和时差图法的插值效率需求,提出基于小波变换和径向基函数插值的改进时差图法。采用连续小波变换确定声发射信号的到达时间,并利用径向基函数对时差矩阵进行插值,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时差分布图。通过某运营状态下的悬索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损伤定位实验,对比改进时差图法、传统时差图法和时差定位法的定位结果,三种方法在3m×3m范围内的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146mm,219mm和547mm。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改进声发射时差图法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具有更高的损伤定位精度和实际应用价值。
罗雨舟[4](2020)在《卷积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木工程结构在运营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超限荷载、疲劳作用、腐蚀作用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致使结构在使用期限内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对结构进行定时或实时的健康检测,但传统的桥梁健康诊断方法在长期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技进步,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损伤诊断技术在大数据处理、联想推理、适应性学习、容错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本文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结构损伤的智能诊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对土木结构健康诊断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就现有结构损伤检测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比深度学习算法在结构损伤检测领域的独特优势,凸显深度学习在智能损伤检测领域的优越性。(2)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试验获取结构的原始振动时程信号作为网络的输入,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理论探索试验,并重点关注了作用在结构上的不同激励类型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3)设计试验结构进行实例分析,针对本文所采用的卷积神经网络损伤检测方法进行验证。(4)在(2)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装配式简支梁桥结构和组合式拱桥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分别针对横向和竖向分布的损伤做初步定位研究,其结果发现本文采用的阶段式学习法在损伤的初步定位中表现良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结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作用在结构上的激励类型并非影响其识别准确率的决定性因素。并且从应用实例测试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卷积神经网络在实际运用中表现良好。另一方面,通过本文所采用的阶段式学习法,横向和竖向分布的结构损伤均能被较好的识别并初步定位。
崔修实[5](2020)在《PZT超声导波在钢轨中传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高速铁路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四纵四横”高铁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对运行铁路线路的维护变得尤为重要。传统钢轨探伤方法检测速度慢、效率低,不能完全满足现有铁路检测中长距离、大范围、高精度的需求。超声导波具有传播距离远、检测效率高等特点,在钢轨检测中优势明显。本文对超声导波在钢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比分析模态分析法和二维傅里叶变换法在计算波导频散曲线中的特点。以平板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使用模态分析法和二维傅里叶变换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解析法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对导波时域信号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均能计算超声导波的传播特性。此外,在模态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到各模态的波结构信息,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结果中可以得到各模态导波的能量分布。(2)研究在不同位置处激励钢轨时,各模态超声导波的传播特性。使用模态分析法计算钢轨的频散曲线,并分析各模态导波的波结构。在钢轨轨头、轨腰、轨底位置处分别激励和接收,使用二维傅里叶变换法计算产生超声导波频散特性和能量分布。两种方法结果对比可分析出在钢轨轨头、轨腰、轨底位置处激励时,各模态超声导波的传播特性。并根据提出的模态评价因素对各模态导波的传播特性进行评价。(3)使用锆钛酸铅压电陶瓷(PZT)元件对钢轨中超声导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在轨头、轨腰、轨底激励超声导波的幅值、群速度和相速度,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别选择了GT-S1模态、GY-A1模态和GD-A2模态作为在轨头、轨腰和轨底处检测时的目标导波模态。(4)在钢轨轨头、轨底位置处预制横向直裂纹,根据损伤位置选择目标模态的超声导波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穿透法进行检测时,裂纹会导致目标模态导波的幅值变小。在轨头裂纹(横向通透、垂向深度10mm、纵向宽度约2mm,损伤面积约占轨头面积的20%)两侧0.3m处和0.6m处布置探头时,幅值降低分别为33.5%和23.1%;在轨底裂纹(横向深度约23mm、垂向深度约10mm、纵向宽度约2mm,损伤面积约占轨底面积的15%)两侧0.3m和0.6m处布置探头时,幅值降低分别为69.7%和58.6%。
高御审[6](2019)在《基于模态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累积撞击损伤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种跨江、跨海大型桥梁等基础建设的发展,船舶也日益趋于大型化,使得船撞桥事故频频发生。不同的船舶撞击使钢筋混凝土桥墩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断裂,故而在桥墩设计中需要考虑船舶碰撞力及桥墩的损伤情况,以保证桥墩身具有足够的抗冲击能力,保证桥梁安全可靠。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桥墩带损伤服役的现象,如何表征评估桥墩的损伤情况以及累积撞击时船舶碰撞力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就是结合多种学科的试验模态分析法,这种方法已经在航空、航天、精密机床等领域的故障诊断、荷载识别和动力学修改等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桥墩撞击损伤方面的应用却鲜见报道。本文首次将该方法运用到桥墩撞击损伤的识别中,分析桥墩在累积撞击作用下的损伤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拟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设计和制作相应试验试件,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水平冲击试验和模态试验。2.介绍试验模态分析法的原理,用传统的超声波无损检测法验证模态频率识别桥墩撞击损伤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比分析,验证模态频率识别桥墩损伤的可靠性与准确性。3.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首次撞击时船桥碰撞力理论计算公式,通过试验与各经验公式对比分析,得到了修正后的动能折减系数,再结合我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得到了不含损伤时碰撞力计算公式。4.在不含损伤碰撞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桥墩损伤对碰撞力的影响,并用模态频率表征评估桥墩的损伤,提出基于模态损伤的船桥累积撞击作用下的碰撞力计算公式。分析研究桥墩损伤情况下的碰撞力并用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验证本文公式的适用性及准确性。5.为了探究不同累积撞击方式对桥墩撞击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试件的冲击力、钢筋混凝土应变、位移、裂缝和模态损伤。结果表明冲击能量的累积方式对试件冲击作用、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侧向位移影响较大,实验值分别可达到17.90%,11.986%,12.594%,12.982%;试件的损伤情况与累积撞击方式也有一定关系,实验主裂缝宽度比可达到5.2:1。6.分析桥墩在累积撞击作用后的损伤程度,主要包括试件的裂缝、纵向钢筋钢筋应力应变和模态损伤,并给出模态表征桥墩损伤标准指导实际应用。
吴憬[7](2019)在《基于曲率模态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桥梁健康监测是当代工程领域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主要作用是评估桥梁的运营状态,及时避免桥梁事故发生,为桥梁维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损伤识别是桥梁健康监测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健康监测系统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损伤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曲率模态作为振型的导出量,能够放大由于结构损伤而引起的模态振型局部不连续,从而实现结构的损伤识别,是一个较为敏感的全局损伤指标。本文以简支梁和连续梁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曲率模态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阐述了基于曲率模态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的理论基础,使用ANSYS建立简支梁和连续梁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得到了位移模态振型,采用曲率模态及其导出的曲率模态差指标、曲率模态比指标、平均曲率模态损伤因子(CDF)和即刻曲率模态损伤因子(DF)进行了桥梁结构不同工况下的损伤位置识别,同时考虑了不同噪声水平对各曲率模态指标的影响。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曲率模态差指标的识别效果、抗噪性和实用性比其它四种指标更优。(2)介绍了小波分析理论并研究了基于小波奇异性检测原理的梁桥结构的损伤识别。以曲率模态差为输入信号,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得到小波系数,基于变换后的小波系数进行损伤定位。同时用奇异性Lipschitz指数来判断结构损伤的程度,并探究了损伤程度、损伤位置、结构材料、结构形式等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曲率模态差和小波分析方法的识别效果比曲率模态差指标更好,并进一步借用试验数据验证了基于曲率模态差和小波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3)针对实际工程中初始模态难以获得的情况,提出了结构完好曲率模态曲线这一概念,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构建该曲线,通过损伤有效面积的大小对结构损伤程度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使用了一种基于桥梁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并将其和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结合起来,根据组成桥梁整体的各个构件特征将桥梁分解成较为简单的子构件来实现损伤定位与损伤程度识别,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大型复杂桥梁的识别难度,并探讨了单元划分、截面形式的差异对曲率模态法识别效果的影响。(4)提出了两种基于曲率模态分析的频率权值叠加损伤识别新指标(频率权值叠加曲率模态差和频率权值叠加曲率模态比),运用两种新指标对简支梁和连续梁算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新指标与现有曲率模态指标后发现,新指标克服了传统曲率模态指标各阶模态节点无法识别的问题,识别效果更加明显。并运用新指标实现了对损伤程度的定量识别,解决了传统曲率模态方法不能准确识别结构损伤程度的缺陷。进一步考虑了噪声对两种新指标识别效果的影响,验证了两种新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和工程适用性。
黄娟娟[8](2019)在《基于视频图像检测技术的抛物线拱结构振动研究》文中指出结构的振动特性是判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运营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1],基于现代桥梁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对桥梁进行安全评估和健康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结构检测方法都是基于传统法的基础上进行检测的。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为:一、接触式量测;二、测点的个数有限,无法满足大跨径桥梁的所有变形要求;三、测点布置过程繁琐,耗时耗材耗力。因此需要寻求一种非接触式、全尺度量测、工作便捷等方法,并且能够满足实时自动记录结构变形、处理连续测量数据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抛物线拱结构试验模型,通过分别录制抛物线拱结构的面内和面外振动视频,再将振动视频按帧分解为数字图像序列,对每幅图片采用二维正交多项式拟合法进行亚像素边缘识别检测,取得各时刻点抛物线拱边缘的各点位置,在采用Matlab程序识别整个抛物线拱结构振动过程的边缘数据,最后得到拱结构边缘各点的振动时间位移响应。将上述数据导入模态分析仪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抛物线拱结构前三阶振动频率及振型。本文将视频图像法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解、传统检测技术以及有限元计算模型所得的结果对比,误差皆在合理范围之内,可满足工程检测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一书中的理论公式,采用近似解法计算出抛物线拱结构的平面内振动理论值。本文以此理论值为基准,对下述试验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2)应用振动传感器校准仪对试验中所用的传感器进行系数标定,将传感器连接到模态分析仪上,通过基本分析中的幅域统计处理,记录每个传感器三个方向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振幅,以其中一个传感器为基准,对其他传感器进行系数修正。(3)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抛物线拱结构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了仿真抛物线拱结构的前三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对比理论计算值的计算结果,可推断有限元建模的正确性。(4)采用合适的视频格式录制拱结构的振动视频,结合Matlab软件对视频进行分解、图片预处理、边缘计算、数据后处理等操作。基于模态分析系统完成测点信号分析,识别出拱结构模型的模态参数,比较理论计算值,论证视频图像检测技术对结构振动特性进行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的精确性和可靠性。(5)在采集抛物线拱结构面外振动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单个机位拍摄角度达不到要求,需两个机位同时拍摄且提出了利用声音峰值进行时间标定,解决了多机位边缘拼接的时间同步问题。在操作简单且准确的情况下,采用了多机位多角度,识别出抛物线拱结构振动的侧向振动,体现出视频检测法的优越性。
孙海蛟[9](2018)在《曲率模态分析法在梁桥损伤识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土木工程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结构复杂的大型桥梁不断涌现,在惊叹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余,桥梁结构的损伤积累也是不得不被重视的问题之一。桥梁结构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安定,而其设计使用年限通常达到几十至上百年之久,期间不可能始终如新的为人们服务,未知的总是可怕的,无法掌握桥梁的损伤情况将使桥梁养护与监测十分被动,掌握有效信息才能有效预防危险发生,保证桥梁安全运行。以曲率模态分析法为研究方向,将曲率模态分析法应用于某匝道桥三跨连续梁,并通过引入移动车辆作用对传统的曲率模态参数进行改进,通过实桥分析,验证曲率模态分析法以及改进后的曲率模态参数的识别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基于曲率模态理论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利用曲率模态衍生出的曲率模态差、曲率模态变化率、平均曲率模态损伤因子和即刻曲率模态损伤因子来识别桥梁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2、以某三跨连续梁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空间有限元程序Midas计算出连续梁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损伤量等工况下结构振动特性,利用中央差分法计算出各个节点的曲率模态,将五种曲率模态损伤识别指标绘制成曲线图,结果表明通过曲线突变峰值出现的位置可以确定损伤位置。3、将动力测试中的移动车辆简化为移动质量模型,提出改进后的移动车辆作用下的五种曲率识别参数,数值模拟得到移动质量块作用下的振动特性,计算随移动质量块位置变化的损伤参数识别曲线,编制自动筛选程序分析移动车辆行驶至桥梁何处时损伤识别参数曲线变化最剧烈,综合该位置的损伤识别参数曲线,判断损伤信息。4、模拟自然激励和车辆激励两种作用方式与梁桥不同损伤工况,对五种曲率模态损伤识别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各参数的特点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情况。
郭卫宫[10](2018)在《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和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的损伤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不可预知的结构损伤可能会影响到结构的使用状态、效率和安全,造成工程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结构的损伤识别研究得到了科学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当结构发生损伤后,结构的动力学特性、模态参数也会随之改变。近年来,基于动力学测试的非破坏性和经济性,应用动力学测试进行损伤识别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传统的模态试验方法空间分辨率低(测点布置密度较疏),可能存在附加质量的缺点(接触式传感器),得不到准确的模态振型,以至于无法对结构局部小损伤做到准确的识别。本文结合了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和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Bayesian 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BOMA)成功地对结构局部损伤进行了识别。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利用双目视觉原理和数字图像相关法能够重建结构三维坐标,进而得到结构的位移响应。该方法相较传统光测方法具有光路简单,可用白光光源,不要求设备隔振等优点。又相较于传统直接在结构上贴附传感器的方法又具有测量点多,非接触测量,无附加质量影响等优点。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是以贝叶斯理论为基础,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为数据处理手段的运行模态识别技术。该方法可以在只采集结构输出响应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求解最大化概率密度函数的最优值获得模态参数,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以及信噪比和误差分析。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对功率谱密度图进行优化,准确确定了单阶模态峰值及其区间,降低了优化目标参数个数,提高了计算速度。本文结合了这两种方法,充分地利用这两种方法的优点,首次应用在损伤识别领域。针对实际情况存在的难点,结构未损伤模态参数难于获取,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的空间分辨率非常高,从高速相机拍摄的结构损伤前和损伤后照片中,难以做到两次测点布置完全一样,而细微的测点位置偏差、不对应都可能造成损伤识别的失败。本文假设结构由各向同性材料构成且质量分布均匀,提出了利用多项式拟合损伤振型,将得到的拟合振型作为结构未损伤振型的方法,并相应的提出模态振型、平均曲率模态和高斯曲率模态损伤指标。首先利用有限元对圆膜结构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在圆膜和方膜的实验中,同样利用这三个损伤指标成功地对不同边界条件的损伤薄膜进行了损伤识别。最后,采用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标对方膜进行损伤识别,结果表明,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标虽也能成功识别损伤,但由于多次数值求解的问题,损伤指标的误差也较大。
二、模态分析法在建筑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态分析法在建筑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设置加强层的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设置加强层的结构 |
1.2.1 加强层的结构形式 |
1.2.2 设置加强层的作用 |
1.2.3 加强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
1.3 结构设置加强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 |
2.1 模态分析法 |
2.1.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2 基于特征向量法的模态分析法 |
2.1.3 基于Ritz向量法的模态分析法 |
2.2 反应谱分析法 |
2.2.1 反应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
2.3 时程分析 |
2.3.1 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模态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计算软件的选用 |
3.1.2 加强层的设置方案 |
3.2 模态分析 |
3.2.1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
3.2.2 不同结构形式的加强层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钢骨框架—核心筒的反应谱分析及时程分析 |
4.1 反应谱分析 |
4.1.1 结构的楼层位移 |
4.1.2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
4.1.3 结构的楼层剪力 |
4.1.4 结构的底部剪力 |
4.2 线性时程分析 |
4.2.1 地震波的选择 |
4.2.2 线性时程分析的内力响应 |
4.3 本章小结 |
5 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5.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 |
5.1.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假定 |
5.1.2 pushover分析的步骤 |
5.2 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 |
5.2.1 能力谱法 |
5.2.2 目标位移法 |
5.3 pushover分析在YJK中的实现 |
5.4 pushover算例分析 |
5.4.1 结构的抗侧能力曲线 |
5.4.2 结构的pushover曲线 |
5.4.3 塑性铰的分布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2)基于动力参数法和机器学习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结构损伤诊断概述 |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4 机器学习在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模态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诊断 |
2.1 模态分析技术概述 |
2.2 基于振动模态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 |
2.3 基于曲率模态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3 机器学习理论及模型 |
3.1 引言 |
3.2 神经网络理论 |
3.3 BP神经网络模型 |
3.4 RBF神经网络模型 |
3.5 支持向量机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动力特性的机器学习结构损伤诊断 |
4.1 基于频率类损伤识别指标的损伤诊断 |
4.2 基于曲率模态损伤识别指标的损伤诊断 |
4.3 本章小结 |
5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机器学习方法 |
5.1 桥梁有限元模型 |
5.2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和样本数据采集) |
5.3 结构损伤识别样本数据库 |
5.4 结构损伤位置识别 |
5.5 结构损伤程度识别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改进声发射时差图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金属裂纹的无损检测技术 |
1.3 声发射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声发射损伤定位方法 |
2.1 声发射技术概述 |
2.1.1 声发射技术原理 |
2.1.2 模态声发射理论 |
2.1.3 声发射技术特点 |
2.2 时差定位法(TOA) |
2.2.1 一维时差定位法 |
2.2.2 二维时差定位法 |
2.2.3 无需波速的二维时差定位法 |
2.2.4 时差定位法的局限性 |
2.3 单传感器模态分析法(SSMAL) |
2.4 波束形成法(Beamforming analysis) |
2.5 时差图法(DTM) |
2.5.1 时差图法的步骤 |
2.5.2 时差图法的研究进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桥面板裂纹声发射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计算原理 |
3.2 有限元模型 |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传统时差图法的钢桥面板裂纹定位 |
4.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实验 |
4.1.1 钢桥面板模型 |
4.1.2 断铅法模拟声发射源 |
4.1.3 声发射数据采集系统 |
4.1.4 实验步骤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模型平板面定位结果 |
4.2.2 模型带肋面定位结果 |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时差图法的钢桥面板裂纹定位 |
5.1 改进时差图法 |
5.1.1 连续小波变换 |
5.1.2 径向基函数插值 |
5.1.3 基于小波变换和径向基的改进时差图法 |
5.2 悬索桥钢桥面板现场实验 |
5.2.1 传统时差图法定位结果 |
5.2.2 改进时差图法定位结果 |
5.2.3 结果对比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卷积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
1.2.1 结构损伤诊断的历史进程 |
1.2.2 传统的检测手段 |
1.2.3 神经网络 |
1.2.4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智能损伤诊断法 |
1.3 深度学习 |
1.3.1 浅层神经网络面临的问题 |
1.3.2 深度学习的提出 |
1.3.3 深度学习的优势 |
1.3.4 深度学习的应用 |
1.3.5 深度学习在损伤诊断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CNN的发展及应用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CNN基本原理 |
2.1 CNN基本结构 |
2.1.1 局部感受野 |
2.1.2 卷积层 |
2.1.3 池化层 |
2.1.4 激活函数 |
2.1.5 全连接层 |
2.2 反向传导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CNN的结构损伤诊断研究 |
3.1 信号选择 |
3.2 数值模拟 |
3.2.1 有限元模型 |
3.2.2 抗噪性研究 |
3.3 CNN模型设计 |
3.3.1 TensorFlow框架简介 |
3.3.2 CNN基本框架 |
3.3.3 CNN超参数测试 |
3.3.4 本文CNN框架 |
3.4 基于CNN的损伤诊断数值试验 |
3.4.1 数值试验的基本步骤 |
3.4.2 CNN的损伤诊断性能测试 |
3.5 本章总结 |
4 基于CNN的结构损伤诊断动力试验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结构及材料特性 |
4.1.2 结构损伤设计 |
4.1.3 试验步骤 |
4.1.4 试验样本 |
4.2 有限元模型 |
4.3 损伤检测 |
4.3.1 CNN架构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CNN对桥梁结构的损伤诊断研究 |
5.1 装配式简支梁桥有限元模型 |
5.1.1 有限元模型对比 |
5.1.2 装配式简支梁模型 |
5.2 横向分布损伤位置检测 |
5.2.1 数值试验的基本步骤 |
5.2.2 CNN模型框架 |
5.2.3 结果分析 |
5.3 竖向分布损伤位置检测 |
5.3.1 组合式拱桥有限元模型 |
5.3.2 CNN架构 |
5.3.3 识别精度分析 |
5.4 CNN特征提取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PZT超声导波在钢轨中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轨无损检测技术现状 |
1.2.2 超声导波钢轨无损检测发展现状 |
1.2.3 钢轨中超声导波传播特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钢轨中导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研究 |
2.1 导波的基本概念 |
2.1.1 波的反射 |
2.1.2 相速度和群速度 |
2.1.3 频散现象和多模态 |
2.2 导波的频散特性研究方法 |
2.2.1 解析法 |
2.2.2 模态分析法 |
2.2.3 半解析有限元法 |
2.2.4 二维傅里叶变换法 |
2.2.5 频散曲线求解 |
2.2.6 求解方法对比 |
2.3 超声导波无损检测 |
2.3.1 超声导波换能器 |
2.3.2 无损检测原理 |
2.4 实验信号处理方法 |
2.4.1 贝叶斯小波包去噪方法 |
2.4.2 包络线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轨中超声导波传播特性的仿真研究 |
3.1 模态分析法 |
3.1.1 有限元模型 |
3.1.2 钢轨中导波频散曲线 |
3.1.3 模态评价因素 |
3.2 激励方式与导波模态间关系 |
3.2.1 瞬态动力学分析模型 |
3.2.2 轨头位置激励 |
3.2.3 轨腰位置激励 |
3.2.4 轨底位置激励 |
3.2.5 半解析有限元法结果对比 |
3.3 典型模态波结构分析 |
3.3.1 轨头位置典型模态波结构分析 |
3.3.2 轨腰位置典型模态波结构分析 |
3.3.3 轨底位置典型模态波结构分析 |
3.4 典型模态的激励与评价 |
3.4.1 轨头位置 |
3.4.2 轨腰位置 |
3.4.3 轨底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轨中超声导波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系统及设备 |
4.1.1 实验系统 |
4.1.2 实验设备 |
4.2 超声导波传播特性实验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导波在轨头处传播 |
4.2.3 导波在轨腰处传播 |
4.2.4 导波在轨底处传播 |
4.3 超声导波损伤检测实验 |
4.3.1 实验方案 |
4.3.2 轨头横向直裂纹检测实验 |
4.3.3 轨底横向直裂纹检测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模态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累积撞击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1.2.2 船桥碰撞力计算研究现状 |
1.2.3 船桥撞击性能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桥墩水平冲击试验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试件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 |
2.2.3 材料性能 |
2.3 试验设备 |
2.4 数据采集 |
2.4.1 冲击数据采集 |
2.4.2 模态试验数据采集 |
2.5 试验设计 |
2.5.1 试验方案 |
2.5.2 试验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态频率识别桥墩损伤原理和研究 |
3.1 试验模态分析法原理 |
3.1.1 数据测量 |
3.1.2 模态分析 |
3.2 模态频率识别桥墩损伤的可行性分析 |
3.2.1 模态频率识别桥墩损伤的理论基础 |
3.2.2 试验验证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模态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撞击力公式研究 |
4.1 不含损伤时碰撞力计算公式推导 |
4.1.1 基础公式 |
4.1.2 修正的动能折减系数 |
4.2 含模态损伤的碰撞力公式推导 |
4.2.1 损伤因子 |
4.2.2 公式推导 |
4.3 试验验证 |
4.3.1 冲击力时程曲线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数值模拟验证 |
4.4.1 模型建立 |
4.4.2 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能量累积方式对桥墩撞击性能的影响 |
5.1 冲击作用及动态响应分析 |
5.1.1 冲击作用分析 |
5.1.2 钢筋应变分析 |
5.1.3 混凝土应变分析 |
5.1.4 冲击位移分析 |
5.2 撞击损伤分析 |
5.2.1 裂缝损伤分析 |
5.2.2 模态损伤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件损伤分析 |
6.1 裂缝分析 |
6.2 钢筋应力-应变分析 |
6.3 模态识别桥墩损伤分析 |
6.4 模态评估桥墩损伤标准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7)基于曲率模态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曲率模态的多指标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2.1 前言 |
2.2 曲率模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2.3 曲率模态损伤识别指标 |
2.4 结构损伤识别数值分析 |
2.4.1 数值分析过程 |
2.4.2 简支梁数值分析 |
2.4.3 连续梁数值分析 |
2.5 噪声对于结构损伤识别的影响 |
2.5.1 模态测试误差对损伤识别的影响 |
2.5.2 噪声对于损伤识别的影响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曲率模态差和小波分析的梁桥损伤识别研究 |
3.1 前言 |
3.2 小波分析理论 |
3.2.1 小波变换 |
3.2.2 信号奇异性 |
3.2.3 小波分析识别奇异性原理 |
3.2.4 基于曲率模态差和小波分析的桥梁损伤识别 |
3.3 基于曲率模态差和小波分析的梁桥损伤识别研究 |
3.3.1 模型介绍 |
3.3.2 小波基与分析尺度的选取 |
3.3.3 损伤位置识别 |
3.3.4 损伤程度识别 |
3.3.5 噪声对于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 |
3.4 不同外界条件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 |
3.4.1 不同损伤程度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 |
3.4.2 不同损伤位置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 |
3.4.3 另一位置发生损伤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 |
3.4.4 不同构成材料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 |
3.4.5 不同结构形式对Lipschitz指数的影响 |
3.5 三跨连续模型桥试验及其损伤定位识别 |
3.5.1 试验简介 |
3.5.2 试验加载方案与主要试验现象 |
3.5.3 基于曲率模态差和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定位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子构件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4.1 前言 |
4.2 构建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理论基础 |
4.2.1 最小二乘法拟合理论 |
4.2.2 拟合效果分析 |
4.3 基于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
4.3.1 基于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的损伤程度分析 |
4.3.2 结构损伤识别数值分析 |
4.4 基于子构件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4.4.1 Ⅰ类子构件的基于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的分析 |
4.4.2 Ⅱ类子构件基于完好曲率模态曲线的有效面积分析 |
4.4.3 Ⅲ类子构件的单元划分方式分析 |
4.4.4 Ⅳ类子构件的截面形式变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频率权值叠加曲率模态指标的损伤识别方法 |
5.1 前言 |
5.2 频率权值叠加曲率模态指标 |
5.2.1 指标介绍 |
5.2.2 损伤程度识别原理 |
5.3 数值分析 |
5.3.1 简支梁数值分析 |
5.3.2 连续梁数值分析 |
5.3.3 噪声对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视频图像检测技术的抛物线拱结构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 拱结构振动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1.4.1 应用现状 |
1.4.2 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结构模态识别现状 |
1.5.1 模态分析各方法的简述[47] |
1.5.2 模态分析技术的应用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视频图像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处理方法 |
2.1 引言 |
2.2 图像的采集及处理 |
2.2.1 视频图像的采集 |
2.2.2 视频图像的预处理 |
2.3 视频图像边缘检测[70] |
2.3.1 整像素边缘检测 |
2.3.2 亚像素边缘检测 |
2.4 基于视频图像法的三不等跨连续梁模态分析操作流程实例 |
2.4.1 实验对象 |
2.4.2 实验过程 |
2.4.3 实验结果及差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抛物线拱结构的面内振动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器材准备及试验模型 |
3.2.1 试验器材准备 |
3.2.2 试验模型 |
3.3 抛物线拱平面挠曲的固有振动理论 |
3.4 基于有限元法的抛物线拱结构的面内振动研究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有限元法试验结果 |
3.5 基于传统检测法的拱结构的面内振动研究 |
3.5.0 试验模型布置 |
3.5.1 实验过程 |
3.5.2 传统检测法试验结果 |
3.6 基于视频图像法的抛物线拱结构的面内振动研究 |
3.6.1 试验设备 |
3.6.2 实验过程 |
3.6.3 数字图像检测技术的试验结果 |
3.7 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抛物线拱结构的面外振动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有限元法的抛物线拱结构面外振动研究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有限元法试验结果 |
4.3 基于传统检测法的拱结构面外模态分析实验 |
4.3.1 实验模型布置 |
4.3.2 实验过程 |
4.3.3 传统检测法试验结果 |
4.4 基于视频图像法的拱结构的面外模态分析 |
4.4.1 试验模型与试验设备 |
4.4.2 实验过程 |
4.4.3 数字图像检测技术的试验结果 |
4.5 拱结构面外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曲率模态分析法在梁桥损伤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桥梁损伤识别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
1.2.1 基于频率变化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2 基于振型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3 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4 基于柔度变化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5 基于频响函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6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7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曲率模态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曲率模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2.3 曲率模态的计算方法 |
2.3.1 应变模态转化 |
2.3.2 振型模态差分 |
2.4 曲率模态损伤诊断指标 |
2.4.1 曲率模态值 |
2.4.2 曲率模态差 |
2.4.3 曲率模态变化率 |
2.4.4 平均曲率模态损伤因子 |
2.4.5 即刻曲率模态损伤因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梁实桥的损伤识别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桥概况 |
3.3 连续梁桥模型 |
3.4 损伤工况 |
3.5 损伤识别 |
3.5.1 损伤识别分析 |
3.5.2 损伤程度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车辆激励下的梁桥损伤识别 |
4.1 引言 |
4.2 移动质量法基本原理 |
4.2.1 移动质量作用下的梁桥振动分析 |
4.2.2 移动质量法基本步骤 |
4.3 移动质量块作用下的连续梁桥振动频率分析 |
4.4 移动质量块作用下连续梁曲率模态分析 |
4.4.1 损伤工况 |
4.4.2 损伤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和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的损伤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态分析 |
1.2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固有频率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2 基于模态振型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3 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4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方法 |
1.2.5 其他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
1.3 数字图像相关法 |
1.3.1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在动力学测试中的应用 |
1.3.2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在模态分析中的优缺点 |
1.4 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 |
1.4.1 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的优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原理 |
2.1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法 |
2.1.1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基本原理 |
2.1.2 相关函数 |
2.1.3 相关搜索算法 |
2.2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基本原理 |
2.2.1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和相机的标定 |
2.2.2 物体的三维重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 |
3.1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 |
3.2 基于单阶模态的模态参数优化求解 |
3.3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功率谱密度图处理 |
3.4 基于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的仿真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态振型和曲率模态的损伤指标研究 |
4.1 损伤对模态振型的影响 |
4.2 模态振型和曲率模态的损伤指标 |
4.2.1 模态振型的拟合 |
4.2.2 曲率模态计算 |
4.2.3 模态振型、平均曲率模态和高斯曲率模态损伤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态振型和曲率模态损伤指标的仿真和实验 |
5.1 有限元仿真实例验证 |
5.1.1 圆膜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5.1.2 损伤指标结果分析 |
5.2 圆膜和方膜损伤识别实验 |
5.2.1 实验参数和过程 |
5.2.2 采用喇叭作为激励设备的原因和优点 |
5.3 圆膜损伤识别 |
5.3.1 圆膜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
5.3.2 圆膜模态振型损伤指标结果 |
5.3.3 圆膜曲率模态损伤指标结果 |
5.4 方膜的损伤识别 |
5.4.1 方膜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
5.4.2 方膜模态振型损伤指标结果 |
5.4.3 方膜曲率模态损伤指标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指标研究 |
6.1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指标 |
6.2 高斯勒让德求积法 |
6.3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方膜损伤识别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致谢 |
四、模态分析法在建筑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设置加强层的钢骨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张坤.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2]基于动力参数法和机器学习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 李凯.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改进声发射时差图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纹定位[D]. 汪国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卷积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罗雨舟. 西华大学, 2020(01)
- [5]PZT超声导波在钢轨中传播特性研究[D]. 崔修实.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模态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累积撞击损伤研究[D]. 高御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
- [7]基于曲率模态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 吴憬.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视频图像检测技术的抛物线拱结构振动研究[D]. 黄娟娟. 广州大学, 2019(01)
- [9]曲率模态分析法在梁桥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 孙海蛟.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10]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法和贝叶斯运行模态分析的损伤识别研究[D]. 郭卫宫.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