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

一、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卢结文[1](2012)在《抗菌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23例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抗菌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药物种类及用药途径的关系、患者年龄分布。结果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抗菌药物:头孢哌酮7例,头孢他啶4例,阿奇霉素3例,环丙沙星4例,林可霉素2例及两性霉素B 3例;首位的是头孢类抗生素,占47.83%(11/23)。23例患者中,男17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2.83:1。50岁以上的患者有13例,占56.52%(13/23)。和静脉给药有关的12例,占52.17%(12/23)。结论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抗菌药物中,头孢类抗生素居首。在抗菌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老龄患者发生率居首。抗菌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虽不常见,但起病突然、危险性高,尤其是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大、频繁、周期长的儿童和老龄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董希俊,侯玲,侯清明[2](2004)在《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39例各类药物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 ,及可能的病理改变。结果 发现阿斯匹林等 9种药物均可发生不同程度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多以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居多 ,原因是刺激胃酸和蛋白酶分泌增多造成。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中药源性病例不少 ,应注意某些对胃肠黏膜损伤药物的使用。

许云宝[3](1998)在《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报道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1例,其中年龄≥53岁17例占54.8%,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占58.1%,皮质激素类占25.8%;单纯排柏油样便或黑便占71.2%,呕吐并柏油样便占25.8%。本组资料表明,50岁以上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高,诱因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物为常见。指出及早发现,及时停用致损药物并按常规处理可获得较好疗效。

白托娅[4](2021)在《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和急诊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近2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并进一步将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与未服用NSAIDs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例按照出血症状出现前10天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NSAIDs组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情况进行分析,并将两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1.基本资料: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男性187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2.75:1。年龄范围为22~97岁,平均年龄59.36±15.27岁。以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多见,分别占27.84%和20.40%。既往高血压病史最多见(91例,35.69%),消化道疾病(66例,25.88%)、冠心病病史(50例,19.60%)、糖尿病病史(46例,18.04%)次之。住院天数主要集中在2周以内,平均住院天数10.21±6.33天。2.临床特点:诱因中药物因素占较大比例(103例,74.11%),其中以NSAIDs最多见(91例,88.35%);其次为饮食因素(24例,17.27%)。首发症状以黑便(125例,49.02%)多见。伴随症状以低血容量表现为主(68例,60.18%)。大部分病例(183例,85.9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次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76例,29.80%)、消化性溃疡(68例,26.67%)、胃癌(54例,21.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7例,10.60%)、贲门撕裂症(16例,6.27%)、杜氏病(10例,3.91%)、其他病因(4例,1.57%)。出血部位分布情况:食道22例(8.63%);胃197例(77.25%),其中全胃76例(29.80%)、胃窦41例(16.07%)、胃体33例(12.94%)、贲门21例(8.23%)、胃底20例(7.84%)、胃角18例(7.05%)、幽门5例(1.96%)、恒径动脉4例(1.57%);十二指肠51例(20.00%),其中球部48例(18.82%)、降部6例(2.35%)。以上病例中共38例存在2处及以上出血部位,出血部位除广泛胃黏膜损伤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相对较多。4.治疗及转归:208例(81.57%)行常规药物治疗,47例(18.43%)接受了常规药物联合侵入性止血治疗。114例(44.70%)因失血过多接受输血治疗,输血量为1~2u和大于6u占比较多,均为37例(32.46%)。大部分(240例,94.11%)经积极治疗,出血停止,病情好转并出院,15例(5.89%)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二)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1.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趋势:近2年来呈上升趋势(构成比:15.97%vs 33.82%)。2.NSAIDs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PPI情况:服药原因以冠心病为多(39例,60.00%)。服药种类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多(47例,72.31%)。服药时间半年以上最多(35例,53.85%)。73.85%服用NSAIDs者未同时预防性应用PPI。3.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和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NSAIDs组平均年龄及发病年龄在60岁及以上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且冠心病、高血压和脑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4.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间首发症状和病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低血容量表现、Hp阳性率、血红蛋白水平80g/L以下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而腹痛症状、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5.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间治疗方案和转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院内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0.05)。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以50~69岁年龄组为多见,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因药物或饮食因素诱发,病因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多见,大部分病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有效。2.NSAIDs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呈逐年增高趋势。既往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及高龄、Hp感染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隐匿,出血量较多,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更易发生低血容量表现,需要输血者更多,经过积极药物治疗,预后较好。4.NSAIDs与Hp感染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

张佳慧[5](2020)在《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00例,对其中行胃镜检查的1943例患者的病因构成、诱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010年至2019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共4000例,其中行胃镜检查的共1943例,10年间镜检率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前4位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42.21%(820/19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0%(647/194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3%(224/1943)及恶性肿瘤5.35%(104/1943),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92.38%(1795/1943)。3.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较前上升,其他病因的患病率较前下降;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其他病因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66例有明确的出血诱因。其中337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关节镇痛药等),60例口服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抗抑郁症药物、中药、保健品及其他成分不明药物,162例大量饮酒,5例食用粗糙或不洁饮食,2例医源性出血(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同一时间段对比,服用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所占的比值高于服用药物2(抗生素、激素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1的患者数呈上升趋势。5.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1345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例为2.25:1。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朝鲜族1041例,汉族873例,其他民族29例。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朝鲜族和汉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朝鲜族的患病率较前下降,汉族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7.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92岁,平均年龄为59.04±13.31岁。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46岁-60岁组和≥61岁组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对比,≥61岁组的构成均高于46岁-60岁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平均年龄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8.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46岁-60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6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中,≥61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46岁-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季节对比,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与季节有关。10.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死亡患者13例,生存患者1930例,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民族、性别和季节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其中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份变化较前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恶性肿瘤患病率未见明显变化。2.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主要的诱因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饮酒。3.影响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和季节。4.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发病季节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2010年-2019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呈递增趋势。

唐彬[6](2020)在《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 syndrome,MW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7例MW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比较AIMS65和GBS两种风险评估系统对MWS患者输血需要和内镜治疗的预测价值,探讨内镜下 Forrest分级运用于MWS的临床意义,旨在为MWS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治疗选择。方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2012年1月到2019年1月因消化道出血入院经内镜确诊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MWS患者共67例。我们将这些病例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别计算患者的AIMS65评分和GBS评分;再根据是否接受输血、是否内镜干预进行分组,绘制两种评分方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之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从而评估两种评分系统对 MWS患者输血需要和内镜干预的预测价值。同时,试用Forrest分级系统对MWS患者内镜下表现进行分级,通过计算ROC下面积探讨 Forrest分级对MWS患者内镜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1.在67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多为中青年。(1)起病诱因中饮酒占最大比例,约为38.8%。(2)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有12人伴休克表现。(3)内镜下观察,54例为单条纵行撕裂,撕裂多位于齿状线以下。胃镜下撕裂口见活动性出血、血管裸露或附着新鲜血凝块者19例,均在现场或当天接受了镜下治疗。(4)临床结局,所有患者中有14例接受了输血,19人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其中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1例。2.本组资料中,均按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规定的输血指征,输血组有14例,比输血组有53例。在预测输血方面,AIMS65评分和GBS评分的AUC分别为0.670(95%CI0.545-0.781,P=0.043)和 0.821(95%CI0.708-0.904,P<0.001);但两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6)。3.根据内镜下撕裂表现,有19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即为内镜干预组,余48例则为非内镜干预组。在预测内镜干预方面,AIMS65评分和GBS评分的AUC分别为 0.583(95%CI0.456-0.703,P=0.306)和 0.671(95%CI0.545-0.781,P=0.019)。4.Forrest 分级对内镜治疗的 AUC 为 1.000(95%CI 0.946-1.000,P<0.001)。阈值为Forrest Ⅱb(敏感度100%,特异度100%)。结论1.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常于饮酒后发病,但约1/4可无明显诱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少数病人可以出现大量出血以至休克,需要及时的输血和内镜干预;内镜下见撕裂口有活动性出血、血管裸露或新鲜血凝块者,建议采用钛夹或电凝等止血治疗。2.AIMS65和GBS评分系统均对MWS输血需要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但在预测内镜治疗方面,GBS预测价值较低,AIMS65则能力不足。3.Forrest分级系统可用于帮助决策MWS内镜干预需要,Forrest Ⅱb级及以上的患者建议进行内镜止血。

刘辉[7](2020)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具有痛风病史患者,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高危因素,同时对比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非甾体类抗炎药(COX-抑制剂)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选择2008年01月01日-2019年08月0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4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痛风未发作46例病例作为对照组。2.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数据包括:基本生理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病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食管病变、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其他病变);入院首次部分血生化检查(尿素、尿酸、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治疗(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斯奥美拉唑及输血);痛风急性发作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NSAIDs)。3.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阐明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对比观察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效果。结果:1.有痛风病史的8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其中46.51%(40/86)出现不同程度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2.单因素分析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26.74vs24.92)、胆固醇(4.27vs3.72)及甘油三酯(2.08vs1.63)与痛风急性发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独立相关性(P>0.05)。3.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BMI诊断界点为26.02,灵敏度为0.625,特异度为0.696,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321。胆固醇诊断界点为5.17,灵敏度为0.325,特异度为0.935,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260。BMI、胆固醇曲线下面积均>0.5,两者预测效果较好。甘油三酯预测效果不佳,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缓解时间(5.00vs7.00)明显优于NSAIDs(COX-抑制剂)(P<0.05)。结论:1.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是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但非独立危险因素。2.BMI及胆固醇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有密切关联性,定期检测与监控能较好的控制疾病进展。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在治疗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中均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较NSAIDs(COX-抑制剂)对疼痛缓解起效更快。

唐亮[8](2019)在《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前言: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即左侧门脉高压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以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增高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RPH按病因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其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portal hypertension,PPH)占大多数。鉴于大多数关于RPH的报道病例数较少,尚缺乏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疾病预后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35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RPH的理解和认识。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1980年1月至2019年6月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区域性门脉高压”、“左侧门脉高压”或“胰源性门静脉高压”,通过人工阅读全文或文摘,纳入所有区域性门脉高压原始病例的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50篇,发表时间为1992至2019年,共3576例RPH患者。2.方法2.1资料数据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包括:地区、总病例数、男性患者例数、女性患者例数、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胃镜或者钡餐结果、治疗方式、随访时间以及预后。2.2预后判断标准治愈或好转:治愈指通过外科手术门脉高压完全消失,好转指患者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或复查胃镜、CT等提示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治疗无效:消化道出血未得到控制,或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未减轻;死亡:随访期间死亡。2.3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3576例RPH患者中男2340例,女1236例,男女比为1.89:1。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华东、西南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发病率稍高。2.RPH的病因分布3576例患者中胰源性3291例(92.03%),脾源性60例(1.68%),腹膜后源性24例(0.67%),其他少见原因(胃癌、腹腔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35例(0.98%),另有166例(4.64%)患者的病因不详或未在文献中对病因进行说明。3.RPH的临床表现共有123篇文献记录了2715例RPH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临床症状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1491例(54.92%)、上腹部不适或上腹痛1047例(38.56%)、贫血82例(3.02%)等;体征主要为脾肿大1859例(68.47%)、腹部包块46例(1.69%)、腹水征20例(0.74%)等。另外,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423例患者胃镜、钡餐或CT检查结果,表现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31例(71.44%)、孤立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2例(2.56%)、胃底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336例(13.87%)、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28例(文献中无法确定是胃底静脉曲张亦或食管静脉曲张)(5.28%),以及无静脉曲张表现166例(6.85%)。4.RPH的检查方式共有140篇文献描述了3212例患者通过胃镜、彩超、CT、MRI、超声胃镜、钡餐、DSA等检查方法确诊RPH。1219例(37.95%)患者仅用1种检查方法诊断RPH,995例(30.98%)患者使用2种检查方法诊断,850例(26.46%)患者使用3种检查方法诊断,148例(4.61%)患者使用4种以上检查方法诊断。所有患者中接受CT检查确诊的人数最多,共有784例(24.41%)。5.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共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345例患者的治疗方式,其中行脾切除术的患者1663例(70.92%),内科综合治疗265例(11.30%),不含脾切除的其它手术如剖腹探查、胆肠吻合术、肿瘤姑息手术等176例(7.50%),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治疗109例(4.65%),行脾动脉栓塞或结扎93例(3.97%),脾动脉栓塞联合脾切除术25例(1.07%),放弃治疗14例(0.60%)。共有100篇文献记录了2089例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周18年,其中治疗后好转1738例(83.20%),无效40例(1.91%),死亡182例(8.71%),失访或未提及预后的患者129例(6.18%)。讨论:通过分析近30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RPH病例,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1.89:1,患病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可见我国RPH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中年人易发。地域分布统计显示,华东、西南、华北、华中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医疗水平和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有关。本研究病因分布统计的结果显示PPH仍占RPH的绝大多数(92.03%),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胰腺肿瘤或胰腺假性囊肿可直接挤压或浸润脾静脉,造成脾静脉血流变缓甚至阻塞,诱导脾静脉血栓产生。此外急慢性胰腺炎均可累及脾静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形成脾静脉血栓导致RPH。综合3756例RPH病例,我们可以看出RPH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一是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的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上腹不适、疼痛等;二是门静脉脾胃区静脉压力增高的临床表现,如消化道出血、脾脏肿大等;三是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四是内镜下可发现特征性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RPH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内镜下发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RPH区别于一般门脉高压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这也是RPH与其他门脉高压症的重要区别之一。RPH的治疗包括纠正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和处理原发疾病两部分。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病预后大都良好,主要依赖于RPH的病因。

徐声威[9](2019)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RF),为临床医师提供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的早期评估。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2月1日到2019年3月1日期间收治的78名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选取30例首次并发胃曲张静脉(GV)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分为出血组,同一时期SPH并GV未破裂出血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2)收集并统计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腹部CT(脾脏厚度,胃短静脉内径,胃网膜静脉内径),内镜检查(静脉曲张部位,胃静脉曲张最大直径,RC征)共13个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对这些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F),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结果:对纳入研究的出血组与对照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证实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6项指标分别为PLT(血小板计数)、PT(凝血酶原时间)、SGV(胃短静脉内径)、GEV(胃网膜静脉内径)、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及RC征,再将这些指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小板计数(P=0.016,OR:0.982,95%CI:0.968-0.997)、胃短静脉内径(P=0.006,OR:7.151,95%CI:1.761-29.044)、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P=0.025,OR:4.909,95%CI:1.216-19.816)及RC征(P=0.04,OR:3.889,95%CI:1.063-14.237)为SPH并发GVB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86.5%。结论:PLT、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RC征是SPH并GV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和RC征与GVB呈正相关性,而PLT与GVB呈负相关性。该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SPH发生GVB的风险,但仍需后续大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李妍然[10](2018)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的特点及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近6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特点,提高对本院周边地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特点的认识,为规范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I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2年1月到2017年12月,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明确病因的UGIH患者的病例信息,共919例。根据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女性组;根据患者入院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岁59岁)、老年组(≥60岁);并将6年的时间区间划分为前3年(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和后3年(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建立完善的病例资料登记表,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入院时间、出血方式、血压、心率、贫血程度、出血原因、合并疾病、再出血及死亡原因等信息逐一记录、整理,归纳各信息的特点。统计构成UGIH各个病因的比例,分析前6位主要病因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对比前后3年间UGIH前6位主要病因的构成变化,以及UGIH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中发病情况的变化。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均使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前6位主要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209例(22.74%)、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AGML)198例(20.57%)、胃溃疡(gastric ulcer,GU)178例(19.3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EGV)103例(11.21%)、胃癌(gastric cancer,GC)71例(7.73%)、复合溃疡(compound ulcer,CU)39例(4.24%),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中以DU最多(占PU的49.1%)。2.前6位主要病因在各年龄组间比较示:DU在青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AGML在青年组、老年组的发病率均高于中年组(P<0.05);GU在中、老年组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P<0.05);EGVB在中年组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P<0.05);GC在老年组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P<0.05);CU在中、老年组的发病率虽高于青年组(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女比例为3.2:1。男性主要病因依次为DU(28.03%)、GU(23.05%)、AGML(23.05%)、EGV(12.44%)、GC(8.96%)、CU(4.48%),女性主要病因依次为AGML(26.88%)、DU(21.51%)、GU(20.97%)、EGV(15.05%)、GC(9.14%)、CU(6.45%)。4.男性患者中DU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U的构成比略高于女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中AGML、EGV、GC、CU构成比略高于男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比前3年(2012.01-2014.12)和后3年(2015.01-2017.12)引起UGIH主要病因的构成情况,发现PU比例从56.5%下降至42%(P<0.05),DU比例从29.5%下降至22%(P<0.05),AGML比例从19.7%上升至27.7%(P<0.05),EGV比例从9.1%上升至15.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U、GC、CU的比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前后3年UGIH患者的年龄组构成情况,青年人比例从19.62%降低至10.18%(P<0.05),老年人比例从38.52%增加至50.90%(P<0.05),中年人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7.对比前后3年UGIH患者的性别构成情况,男性患者比例稍上升(P>0.05),女性患者比例稍下降(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中、青年患者最常见病因是DU,老年患者最常见病因是AGML。2.发生UGIH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中,DU患者以男性为主。3.与前3年相比,近3年发生UGIH的青年患者比例降低,老年患者比例增加;PU特别是DU引起UGIH的比例下降,而AGML、EGV的比例上升。4.与前3年相比,近3年发生UGIH的男性患者比例稍上升,女性患者比例稍下降,但UGIH病人的性别构成变化不大。

二、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SAIDs相关性消化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因统计结果
    3.2 相关诱因统计
    3.3 相关因素统计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病因分析
    4.2 诱因分析
    4.3 相关因素分析
    4.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数据收集与评分系统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MWS临床特点
    2. 治疗及预后
    3. 两种评分预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患者输血和内镜干预的能力
    4. MWS患者内镜下FORREST分级和内镜治疗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信

(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4 ANVUGIB病例痛风急性发作不同治疗方式分析
讨论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内镜治疗进展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1 溃疡、炎症性疾病
        2 机械性损伤
        3 血管性疾病
        4 上消化道肿瘤
        5 肝胆胰腺疾病
    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进展
        1 内镜治疗前病情监测及生命体征支持
        2 内镜治疗前药物处置
        3 内镜治疗进展
        4 介入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数据提取
    2.3 预后判断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3.2 RPH的病因
    3.3 RPH的临床表现
    3.4 诊断RPH的检查方式
    3.5 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出血组与对照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1.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1.2 实验室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3 腹部CT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4 胃镜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ROC曲线及列线图绘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10)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的特点及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菌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23例的临床分析[J]. 卢结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17)
  • [2]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J]. 董希俊,侯玲,侯清明. 黑龙江医学, 2004(01)
  • [3]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31例临床分析[J]. 许云宝. 右江医学, 1998(01)
  • [4]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D]. 白托娅.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D]. 张佳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6]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D]. 唐彬. 苏州大学, 2020(02)
  • [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D]. 刘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唐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声威. 南昌大学, 2019(01)
  • [10]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的特点及变化分析[D]. 李妍然. 泰山医学院, 2018(06)

标签:;  ;  ;  ;  ;  

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