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Role of Group work in Motivating College ESL Students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星[1](2021)在《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兴起,各行各业增加了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群体,良好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商务英语口语在整个中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实用性为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这表明中职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专业素养并且拥有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岗位工作领域中的能力。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在培养人才规格中明确指出学生需具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运用商务知识和客商交流。所以对中职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教师在组织开展口语教学时很有可能会脱离学生兴趣和实际水平。因此,要想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水平,就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本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以语言输出假说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能力本位理论作为依据,选取三省四所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任课教师和开设商务英语口语相关课程的中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调查所得结论,如:教学过程设计不充分、口语教学未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课堂任务活动设置不够合理、缺少商务英语口语学习氛围以及教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给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如:优化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突出口语教学的职业教育特色、优化教师商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优化商务英语学习环境以及提升中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素养。旨在帮助中职教师科学地创设商务英语学习氛围,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商务英语口语水平。
许若琳[2](2020)在《激励教学法在少儿街舞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街舞也是当前开得非常璀璨的一朵花。街舞是引领世界潮流的风向标,又是青少年深爱的舞蹈之一。少儿街舞作为传承和创新街舞的主力军,在街舞的未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全世界学习街舞的少儿人数的增加,开设街舞的机构和学校课程暴增,少儿街舞教师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在镜子前培养一位出去斗舞的舞者,而是要求老师重视学生街舞技能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进行培养。激励教学法主要是从少儿的心理层面出发的对少儿学习行为进行刺激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小舞将艺术中心的3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使用激励教学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授课时长为24课时的必修课程,通过分析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街舞理论知识和街舞技能的把握、学习主观能动性、情意表现和优良品质的表现,论证能提高街舞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育深度,并且论证激励教学法对少儿街舞教学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激励教学法有利于少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促进肺活量、手部力量、大腿耐力和柔韧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很大的显着差异。但在爆发力和腹部力量短期内难有显着的提高。(2)激励教学法能提高少儿对街舞理论知识的掌握、街舞技能的学习、街舞动作的质感和街舞舞蹈表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具有显着性差异。(3)激励教学法对少儿学习街舞的动机和兴趣具有很大的保持和促进作用,对少儿的正确学习态度也有很大指导作用,但是在对少儿关注街舞相关事物的关注度和考勤方面有待提高。(4)激励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少儿街舞学习中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挑战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意表现和优良品质方面有显着差异性。(5)激励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比,更多从少儿心理角度进行干预少儿的街舞学习行为,对街舞课堂建立接纳性大、支持性高、乐学的课堂氛围具有很大作用,不仅对学习街舞的小朋友的技能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理解、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徐司民[3](2020)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在高中英语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贯穿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却依然存在着如重教轻学、英语写作焦虑、母语负迁移、写作兴趣低下等问题,英语写作现状不容乐观。“翻转课堂”基于合作教学理论,着力构建依靠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已被众多学者、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群体所认可,但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借助一个完善的网络教育平台的支撑,因此本研究将并将国际上应用最广泛教育平台之一的Moodle平台作为网络桥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之中,此教学平台是一种免费开源的交互性平台,且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为翻转课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研究通过以哈尔滨市某高中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1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否可行?第二,如何将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第三,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有何影响?首先,研究前对两个班级的师生及该学年的英语教师进行纸质访谈,以了解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其次,在基于混合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参考张金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具体设计,并将教学实施归纳为三阶十七步。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两个班级的四次英语写作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在为期16周的教学研究后,笔者结合SPSS的数据分析结果及后测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可行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改善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最后,笔者反思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局限,并相应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万吉[4](2020)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检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了基础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现代化教育浪潮的推动下,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推广。然而,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资源还很匮乏,一套科学有效、完整有力的评价体系亟待建构并完善。本研究的开展以后现代主义评价理论和互动反馈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混合式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现状如何?(2)如何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高中生英语写作教学中?(3)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否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笔者采用访谈法进行探究和总结。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笔者在阅读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学者李逢庆(2017)和杨贝艺(2018)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型设计了高中生英语写作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分阶段细化成三个评价量表进行了实践应用。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笔者在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结束后,分析了实验班的写作成绩变化并结合研究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三个。首先,笔者通过访谈总结出了现阶段高中英语混合式写作教学模式存在学生预习效果不佳、表现良莠不齐、评价与教学不匹配的问题。然后,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验证可行性。教学实验的数据表明:实验班低分段学生的写作成绩进步大于中、高分段的学生。其中,在语法、篇幅、表达、结构四个方面的进步明显。且调查问卷与访谈的结果也证实了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以评促学”,优化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自主学习动机、作业完成质量、课后反思行为。最后,笔者对本次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国家基础阶段的英语混合式教育提供借鉴价值,推动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的高效实施和蓬勃发展。
臧伟娟[5](2020)在《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提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实现对问题的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在课堂上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强制”学生参与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被动吸收知识,无法实现主动进行构建,这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容易出现学困生。激励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转化高中生物学困生有着积极地作用。生物是高中的必修学科,在高考的理科综合中占着相当高的比重。受到生物学科特征的影响,高中阶段生物学困生一直较多,且呈现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创新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中生物学困生的转化,既是当前高中生物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针对高中生物学困生现状和转化策略的研究很多,但是专门针对转化学困生有效应用模式或教学方法的研究少之又少。对激励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困生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更是没有。因此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应用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激励教学法”的概念、理论和研究现状综述,并详细介绍了实施激励教学方法的原则。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并对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合课堂观察效果了解激励教学法在生物学困生教学中应用之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生物成绩和生物学习行为的变化,找到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最有效的应用模式。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孙吴县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一班和三班的生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于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开学初考试,选择对照班16人、实验班15人的生物成绩不满六十分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高中生物学困生现状出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激励教学法,主要运用四种激励教学模式,有语言激励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兴趣激励模式和竞争激励模式。选择高中一年级的课程作为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生物学困生成绩提高显着。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化方面,实验班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班学困生学习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物课堂主动性更强,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更好。实验班的学困生更倾向于语言激励和兴趣激励模式,只有少部分学困生喜欢竞争激励和目标激励模式。
简如冰[6](2020)在《个性化辅导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个性化辅导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开展的学业辅导,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个性化辅导的研究鲜有报导。本人在三年支教实践过程中发现,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常规课堂教学对于不同学生而言教学效果相差甚远,中学生普遍具有接受个性化辅导的意愿。在支教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了个性化辅导实践探索:利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现状,精心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与程序,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教学与个性化辅导实践,基于考试成绩和学生反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方法总结。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研究方法,介绍研究的创新点,对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界定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个性化辅导概念以及三者的关系,介绍常见的四种个性化辅导方法,陈列三种相关的教育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个性化辅导实践实施之前的基础工作,包括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调查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等。第四部分:探讨个性化辅导的原则与方式,研究加强个性化辅导效果的策略,初步设计个性化辅导的流程。第五部分:针对特定目标开展个性化辅导实践,基于学生考试成绩和调查反馈结果分析应用效果。第六部分:总结研究工作,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展望。研究表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实施“一对一”、“小组学习”、“精英培优”等方式的个性化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得到有效提高。
王奋平[7](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刘洪翔[8](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李颖[9](2019)在《高一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价是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两个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学者们之前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基础上,对中学生,特别是在高中生阶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将同伴互评引入到高一英语写作教学中去,设计具体的课堂实施步骤并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同伴互评提升高一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信心并且减少学生在语言表达准确性方面出现的错误。本研究以笔者所任教的一所中学高一年级五班、六班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开始前,对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实验前英语写作水平测试。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级采取同伴互评法批改两轮共四次同伴的作文。实验结束后,整理调查问卷以及分析两个班级的作文和同伴互评表,得到最终的研究结果:(1)学生能通过同伴互评提高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通过同伴互评,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的五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最显着提高的是单词拼写、大小写,其次是人称、时态等,在句型、用词的准确性以及短语搭配也有了较明显的进步,提高幅度最小的是句子结构。因此,本研究认为同伴互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减少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出现的错误并且能够与教师评改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并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于笑笑(Kate Benedicta Amenador)[10](2019)在《加纳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语言背景,他们的母语书写形式与汉字有着很大不同。这些汉字学习者的母语书写大多使用拼音文字,而汉字却是表意文字。与他们母语有着不同的书写系统和方法,使他们在汉字学习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基于这一原因,许多关于汉字学习的研究近年来都集中在外国学生汉字学习策略方面。本文以加纳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的方法,使用元认知和认知策略为理论基础,旨在找出加纳学生汉字学习的学习策略;来对加纳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态度和难点、不同水平学生最常使用的汉字学习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和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加纳学生最常用的汉字学习策略,并按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学习者的最佳教学法。本文的结果表明:一、加纳学生有明确的汉字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想跟中国人交朋友做生意以及将来找工作。在态度方面,学生认为汉字学习重要但难学。主要难点在于记不住笔画多的汉字、想不起字音等。二、不同水平的学生汉字策略运用也不相同,基础和初级水平学生的最常用的策包括监控策略、音义策略和记忆策略,而中级学生最常用的策略是监控策略、音义策略和计划策略。本文还发现,以平均值3.0以上做为标准,加纳学生的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包括监控策略、音义策略和记忆策略而最不常用的是应用策略。虽然性别对于汉字学习策略运用没有差异但是以平均值3.0以上做为标准,女生使用的汉字学习策略比男生更多。目前研究身处非汉语语言环境的非洲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尚缺失,所以本文的研究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同时,汉字学习策略对加纳学生的汉字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为若想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减轻学生汉字学习的负担就必须考虑到汉字学习策略。研究加纳学习者汉字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助于找到行之有效的汉字学习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和书写技巧,还可以辅助设计更好的汉字教学课程、对汉字学习策略的领域贡献参考文献。
二、The Role of Group work in Motivating College ESL Students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Role of Group work in Motivating College ESL Students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
2.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需要 |
3.提高中职教师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商务英语 |
2.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3.输出假设理论 |
二、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情况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及过程 |
1.调查问卷设计与信效度分析 |
2.访谈设计与实施 |
3.课堂观察表设计与实施 |
三、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1.问卷调查结果 |
2.教师访谈结果 |
3.课堂观察结果 |
(二)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1.教师缺少对学习者特征的了解 |
2.课堂组织任务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
3.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 |
4.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输出较少 |
5.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表达时重过程轻知识 |
四、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调查结论与建议 |
(一)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结论 |
1.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不充分 |
2.口语教学未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
3.课堂任务活动设置不够合理 |
4.学生缺少日常商务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
5.中职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二)优化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建议 |
1.优化教师课前准备工作 |
2.突出口语教学的职业教育特色 |
3.优化教师商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 |
4.优化商务英语口语学习环境 |
5.提升中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中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中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课堂观察表 |
(2)激励教学法在少儿街舞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
1.1.2 街舞入奥推动了街舞的高速发展 |
1.1.3 当今时代背景下街舞教学的迫切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街舞的概念 |
2.1.2 教学法的概念 |
2.1.3 激励教学法的概念 |
2.2 国内外街舞的研究现状 |
2.2.1 街舞文化的起源与背景 |
2.2.2 街舞舞蹈的研究 |
2.2.3 街舞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2.3 国内外少儿街舞的研究现状 |
2.3.1 少儿街舞的意义 |
2.3.2 少儿街舞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
2.3.3 少儿街舞教学研究 |
2.4 激励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5 少儿生理、心理特征研究 |
2.5.1 少儿心理特征研究 |
2.5.2 少儿的生理特征 |
2.6 激励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6.1 强化论 |
2.6.2 目标理论 |
2.6.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2.6.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6.5 自我效能感论 |
2.6.6 群体动力论 |
2.6.7 合作与竞争理论 |
2.6.8 三元交互决定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测量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激励教学法在少儿街舞教学中的运用前期分析 |
4.1.1 街舞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街舞教师的教学理念分析 |
4.1.3 街舞教师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4.1.4 街舞教师使用激励教学法的反馈情况 |
4.2 激励教学法在少儿街舞教学中的实施指导原则 |
4.2.1 内外因相统一原则 |
4.2.2 操作与动力系统相统一原则 |
4.2.3 目标与方法相统一原则 |
4.2.4 适时与适度相统一原则 |
4.3 激励教学法的构建及运用 |
4.3.1 目标激励教学法 |
4.3.2 精神和物质激励教学法 |
4.3.3 语言激励教学法 |
4.3.4 情感激励教学法 |
4.3.5 竞赛激励教学法 |
4.3.6 游戏激励教学法 |
4.3.7 榜样激励教学法 |
4.3.8 成功激励教学法 |
4.3.9 负激励教学法 |
4.4 激励教学法在少儿街舞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
4.4.1 实验目的 |
4.4.2 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控制 |
4.4.3 实验流程 |
4.4.4 实验安排 |
4.4.5 实验激励机制 |
4.4.6 实验指标的选取、测试方法及评定标准 |
4.4.7 实验内容设计与实施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激励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5.2 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
4.5.3 激励教学法对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4.5.4 激励教学法对学生情意表现和优良品质的影响 |
4.5.5 实验后两组学生对街舞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反馈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个人简历 |
(3)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Moodle平台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Moodle平台的概念 |
(二)Moodle平台的国外研究综述 |
(三)Moodle平台的国内研究综述 |
二、翻转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
(二)翻转课堂的国外研究综述 |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综述 |
(四)翻转课堂的支撑平台 |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外研究综述 |
(二)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研究综述 |
四、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对比分析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研究步骤 |
(一)研究前测阶段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后测阶段 |
六、课堂教学设计 |
(一)要素分析 |
(二)课堂设计 |
七、实验班的教学案例 |
(一)线上教学阶段 |
(二)课堂教学阶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研究样本的情况分析 |
(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三)研究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分析 |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
(三)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三、研究反思与教学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教学启示 |
结语 |
一、研究的局限 |
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四次写作测验试题 |
附录二 基于Moold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问题 |
附录四 访谈详录 |
附录五 测试成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混合式教学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三)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 |
二、国内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四、国内外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五、混合式教学模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后现代主义评价理论 |
二、互动反馈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验法 |
(四)德尔菲法 |
(五)专家排序法 |
(六)量表评价法 |
五、研究工具 |
(一)作文测试卷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提纲 |
(四)数据分析软件SPSS22.0 |
六、研究步骤 |
(一)准备阶段 |
(二)前测阶段 |
(三)研究步骤 |
(四)后测阶段 |
七、教学案例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测验成绩数据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高中英语混合写作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现状访谈结果 |
(二)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
(三)混合式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二、研究反思与教学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一)教学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主要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阐述 |
2.1.1 激励的含义 |
2.1.2 激励教学法的含义 |
2.1.3 学困生的含义 |
2.2 激励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认知理论 |
2.2.2 需要层次论 |
2.2.3 强化理论 |
2.2.4 期望理论 |
2.2.5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三章 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应用方法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测试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学生访谈法 |
3.3.4 课堂观察法 |
3.3.5 实验班应用激励教学法的几种模式 |
3.4 研究步骤 |
3.4.1 确定受试者 |
3.4.2 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生物教学 |
3.5 教学案例 |
3.5.1 教学内容 |
3.5.2 学生分析 |
3.5.3 设计思想 |
3.5.4 教学目标 |
3.5.5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3.5.6 教学过程 |
3.6 教学反思 |
第四章 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实施效果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1.2 实验后测试和问卷调查后的结果和分析 |
4.2 访谈结果分析 |
4.2.1 访谈结果 |
4.2.2 访谈结果分析 |
4.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 |
致谢 |
(6)个性化辅导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对象的现状 |
1.1.2 时代进步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实验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个性化教育 |
2.1.2 个性化教学 |
2.1.3 个性化辅导 |
2.1.4 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辅导的关系 |
2.2 常见的个性化辅导策略 |
2.2.1 “一对一”辅导 |
2.2.2 自主合作学习 |
2.2.3 处方教学 |
2.2.4 深度学习 |
2.3 理论依据 |
2.3.1 多元智能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3章 个性化辅导的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生化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自编材料信度与效度检验 |
3.1.2 问卷测试 |
3.1.3 问卷结果分析 |
3.2 访谈调查与分析 |
3.2.1 访谈记录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个性化辅导的策略研究 |
4.1 个性化辅导的原则与方式 |
4.1.1 个性化辅导的原则 |
4.1.2 个性化辅导的方式 |
4.2 个性化辅导的指导思想 |
4.2.1 改善学习态度 |
4.2.2 养成自我学习习惯 |
4.2.3 巩固学科基础知识 |
4.2.4 增加习题与考题的全面分析 |
4.2.5 加强思维训练 |
4.2.6 强调心理干预 |
4.2.7 规范教师教研 |
4.3 个性化辅导的流程 |
第5章 个性化辅导的实践过程 |
5.1 实践对象的确定 |
5.1.1 新生基础调查 |
5.1.2 辅导学生的选择 |
5.2 教师集体教研 |
5.2.1 教制定个性化辅导教育实践方案 |
5.2.2 编写个性化导学案 |
5.3 个性化辅导检测 |
5.3.1 周测 |
5.3.2 月考 |
5.4 个性化辅导的案例 |
5.4.1 目标生的“一对一”辅导 |
5.4.2 个性化辅导的小组学习 |
5.4.3 尖子生的培优辅导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分析 |
5.5.2 学生学业辅导效果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化学个性化辅导调查问卷(实测) |
附录2.关于化学学习的个性化辅导效果调查 |
附录3.高一年级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 |
附录4.高二年级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 |
附录5.高三年级教学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 |
附录6.个性化辅导实验时间安排表 |
致谢 |
(7)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范围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思路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
3.4 教学实验设计 |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 |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2 反思和建议 |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编着作 |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获奖 |
致谢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一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同伴互评及其理论基础 |
2.1 同伴互评概述 |
2.1.1 同伴互评定义 |
2.1.2 同伴互评内容和方式 |
2.1.3 同伴互评的步骤 |
2.1.4 高中英语写作概述 |
2.2 同伴互评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过程教学法理论 |
2.2.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三章 行动研究设计 |
3.1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及批改现状调查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和工具 |
3.4.1 行动研究 |
3.4.2 文本分析 |
3.4.3 文献法 |
3.4.4 问卷调查法 |
3.4.5 教学反思 |
3.5 研究方案 |
第四章 行动研究过程 |
4.1 前期准备 |
4.1.1 培训 |
4.1.2 实验对象的分组 |
4.1.3 试评作文 |
4.2 第一轮研究过程 |
4.2.1 研究方案及实施 |
4.2.2 写作案例 |
4.2.3 反思 |
4.3 第二轮研究过程 |
4.3.1 研究方案及实施 |
4.3.2 写作案例 |
4.3.3 反思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的总体情况 |
5.2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发现 |
6.2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同伴互评得分表 |
附录二: 高一学生英语写作批改情况问卷调查(学生用) |
(10)加纳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
一、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 |
二、语言和汉字学习策略分类 |
第二节 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
第四节 针对非洲加纳习者汉字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理论依据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设计说明 |
一、问卷量表编制说明 |
二、焦点小组讨论说明 |
第三节 研究程序 |
第四节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一节 加纳学生的汉语学背景、动机、态度及难点分析 |
一、学生汉语学习背景部分 |
二、学生汉字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
三、学生汉字学习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
四、汉字学难点的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加纳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与分析 |
一、笔画策略 |
二、字形策略 |
三、音义策略 |
四、复习策略 |
五、应用策略 |
六、归纳策略 |
七、记忆策略 |
八、计划策略 |
九、监控策略 |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与加纳学生最常使用汉字学习策略的结果 |
第四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
第二节 对加纳汉字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The Role of Group work in Motivating College ESL Students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王宇星.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2]激励教学法在少儿街舞教学中的运用[D]. 许若琳.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司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D]. 万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激励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应用模式研究[D]. 臧伟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个性化辅导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 简如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高一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的行动研究[D]. 李颖. 延边大学, 2019(01)
- [10]加纳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研究[D]. 于笑笑(Kate Benedicta Amenador).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