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各种相关性及老化徐变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泰,张文梅,王明阳,章金鹏,陆东亮[1](2022)在《老化-荷载耦合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老化-荷载耦合作用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STP)的力学性能,选取废旧的四季胎制作15组规格为180mm×180mm×69mm的6层STP,其中3组为对照组,其余12组STP置于老化温度100℃及荷载5MPa的条件下进行77、154、231、308h的加速老化试验;对试件进行竖向力学性能试验和拟静力试验,分析老化时间对STP的竖向刚度、水平等效刚度、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屈服刚度和等效阻尼比的影响,并将废旧轮胎隔震体系中STP(无卡槽STP)和新型村镇墙下隔震体系中STP(有卡槽STP)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TP的竖向刚度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STP的滞回环面积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有卡槽STP滞回环面积均高于无卡槽STP滞回环面积;有卡槽和无卡槽STP的等效阻尼比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有卡槽STP的水平等效刚度和屈服刚度均高于无卡槽STP,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有卡槽STP的水平等效刚度和屈服刚度均高于初始值,说明老化后的有卡槽STP的力学性能稳定,能明显提高基础的隔震性能。
张广泰,吴锐,李雪藩,阿迪力·赛买提[2](2021)在《老化-荷载作用下叠层轮胎隔震垫时变力学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建筑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内叠层轮胎隔震垫(scrap tire rubber pads,STRP)竖向力学性能的时变规律,对61组7层STRP支座施加5 MPa竖向荷载并分别进行老化31,62,93,124和154 h的荷载耦合老化试验及普通老化试验.结合荷载耦合老化后轮胎的微观扫描电镜分析(SEM)及STRP的竖向力学性能试验,研究STRP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破坏特性、竖向承载力衰减,以及竖向刚度和竖向变形性能的退化规律.研究表明:在荷载耦合老化作用下STRP表面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裂缝扩展且局部轮胎内部炭黑外移析出,STRP竖向刚度逐渐增大,竖向变形性能变差,但极限承载力无明显改变.
郑文智[3](2020)在《基于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的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响应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桥梁减隔震装置及其理论模型、减隔震设计方法是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领域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研究重点。在桥梁结构防灾减灾新趋势下,以量大面广的混凝土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围绕面向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响应控制的新型减隔震装置研发、理论建模与减隔震设计方法等热点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影响因素研究。结合连续梁桥温致变形大的实际特点,考虑环境温度、支座初始位移、支座强度退化行为对铅芯橡胶支座滞回力学性能的影响,量化分析了三种因素及其共同作用对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并与仅考虑单个因素影响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效应会使主梁峰值位移显着减小,桥墩剪力显着增大;支座初始位移、支座强度退化效应会使主梁峰值位移显着增大。(2)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精细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考虑支座性能退化行为,开展了滑移铅芯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竖向压力、位移幅值、加载频率、加载次数条件下该支座的压剪力学性能,并基于支座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精细数值模型能够有效模拟滑移铅芯橡胶支座的动力行为。研究结果可为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分析模型。(3)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分析。考虑摩擦系数、允许滑移位移对滑移铅芯橡胶支座滞回行为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隔震周期时摩擦系数、允许滑移位移等关键参数对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确定了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并研究了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丝阻尼器控制滑移铅芯橡胶支座残余位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摩擦系数时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可有效减小桥墩墩底剪力及弯矩,但会使主梁峰值位移增大。分析结果对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优化具有参考价值。(4)基于SSLRB支座的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设计方法。针对铅芯橡胶支座应对温致支座变形能力弱、滑移装置不具备复位能力等问题,集成形状记忆合金(SMA)丝与滑铅芯橡胶支座的优势,提出了具有自复位功能的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SSLRB),建立了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设计方法,并验证了该减隔震参数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SSLRB减隔震参数设计方法能够确定系统的最优减隔震参数。研究成果可为连续梁桥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减隔震参数设计提供参考。(5)基于SSLRB参数设计方法的连续梁桥减隔震性能分析。针对低温环境下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复位需求增加、常用镍钛合金丝超弹性退化等问题,基于铜基形状记忆合金丝(Cu Al Be)良好的抗低温性能,提出了适用于低温桥址区桥梁地震响应控制的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Cu Al Be-SLRB)。据此,基于提出的参数设计方法开展了减隔震参数设计,分析了低温环境下该系统的减隔震性能,并与SMA-滑移隔震支座(SFBI)、SMA-摩擦摆支座(SMA-based FPB)的响应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基于Cu Al Be合金丝的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可有效减小支座残余位移、主梁峰值位移,同时平衡桥墩墩底剪力、弯矩增量,且形状记忆合金丝的用量最少,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率,有利于该减隔震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管兴坡[4](2020)在《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应用了隔震技术。目前,在使用隔震技术的大跨空间结构中,往往是在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之间设置隔震支座,从而达到减小地震影响的目的。而在一些已建成的使用橡胶隔震支座的大跨空间结构中,其支座的顶部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初始转角,这必然会对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和隔震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分析。基于Haringx理论对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初始转角对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与水平荷载加载方向有关,即具有方向性效应;基于此,本文参考矩形支座的做法,从与支座转角同向和与支座转角垂直两个方向来研究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2)试验分析。为了验证理论计算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对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无转角支座进行了对比。试验内容包括不同初始转角下的剪应变相关性试验,压力相关性试验、反复加载次数相关性试验以及大变形剪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来说,当加载方向与转角垂直时,其滞回曲线呈中心对称,而当加载方向与转角方向相同时,由于水平推力的原因,其滞回曲线不再呈中心对称,而是向上有所偏移,且转角越大向上的偏移距离越大;相比无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有所降低,且下降幅度随着初始转角的增大而增大。(3)有限元分析。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支座建模,研究初始转角对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改变初始转角大小,支座尺寸,竖向压力,支座第一形状系数和支座第二形状系数,来对橡胶隔震支座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后续分析提供了依据;初始转角对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的影响与初始转角大小、支座第一形状系数和支座第二形状系数有较强的相关性,其随着初始转角,支座第一形状系数和支座第二形状系数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大量有限元数据拟合出了计算有初始转角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的计算公式。
张展宏[5](2020)在《强震作用下斜交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满足地形和线路的需求,斜交桥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交通枢纽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其地震反应较正交桥更加复杂;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斜交桥发生落梁、主梁旋转、桥墩损伤破坏、相邻结构(构件)间的碰撞等震害比较突出。减隔震技术作为提升桥梁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建筑结构等领域。但是,减隔震技术目前在斜交桥中应用较少,斜交桥的地震损伤控制方法、减隔震设计等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1座4跨斜交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采用传统板式橡胶支座且有固定墩的非隔震斜交桥的地震反应和损伤情况,并研究了斜交桥采用铅芯橡胶支座(LRB)时的减震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LRB考虑环境温度和铅芯变形发热对隔震斜交桥地震反应的影响;最后,基于功能分离设计理念提出了“支座+支撑”减震控制系统,研究其减震控制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和自复位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归纳了国内外强震中斜交桥的震害状况及破坏机理,着重调查了汶川地震中所有斜交桥的震害情况,总结出斜交桥在设计及减震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从动力计算模型、地震反应、数值与试验研究、损伤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斜交桥的研究现状,以及温度对LRB的影响和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的研究情况。(2)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地震动对斜交桥地震反应的影响,选取具有向前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无速度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对斜交桥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采用传统板式橡胶支座和采用LRB进行隔震的斜交桥地震反应及损伤状况。研究表明:在近断层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斜交桥固定墩和挡块发生了严重的损伤;具脉冲型的近断层地震动对斜交桥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地震反应,固定墩和挡块更容易发生损伤破坏。采用LRB对斜交桥可以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其减震率均在50%以上;(3)铅芯橡胶支座在循环往复运动下,因其内部铅芯发热而导致支座刚度和强度的退化;同时,LRB长期裸露在外界环境中,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其力学性能也有所改变。LRB的力学特性主要由特征强度Qd和屈服后刚度Kd决定,从橡胶和铅本身的材料特性层面进行修正,从而考虑低温对LRB特征强度Qd和屈服后刚度Kd的影响,同时考虑LRB往复运动时内部铅芯变形发热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斜交桥的地震反应与环境温度、铅芯变形发热及斜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环境对隔震斜交桥的地震反应和支座剪力的影响较为显着,铅芯变形发热对隔震斜交桥地震反应和支座剪力的影响较小;环境温度和铅芯变形发热共同作用时,桥墩纵、横向墩底剪力和扭矩都被显着放大,而主梁的旋转度则被减小,桥墩纵向墩底剪力和扭矩的放大程度随着斜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30℃低温下60°斜交桥桥墩的纵向墩底剪力和扭矩分别被放大20%和39%。(4)基于“功能分离”的设计理念,通过四氟乙烯滑板支座来承担主梁的竖向荷载,通过设置自复位耗能支撑(SCEDB)和屈曲约束支撑(BRB)来控制主梁的水平位移,建立“支座+支撑”减震控制系统;通过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确定支撑参数,对比分析了采用SCEDB或BRB减震控制系统的抗震性能和减震效果;最后,从功能可恢复的角度,针对斜交桥提出SCEDB和BRB组合最佳的减震控制系统。研究表明:设置滑板支座和耗能支撑的减震控制系统,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墩梁相对位移,且SCEDB支撑可以减小甚至消除墩梁间的残余位移;对于不同斜度的斜交桥,当自恢复力比(自恢复力与上部结构重量之比)ζ=0.033时,SCEDB和BRB的组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充分发挥了SCEDB自复位特性和BRB耗能特性。
朱宏平,沈文爱,雷鹰,袁涌,胡宇航,张莹[6](2020)在《结构减隔震控制系统性能监测、评估与提升》文中认为地震、风载等灾害荷载作用下,被动振动控制系统耗散了大量的结构振动能量,是最容易破坏的结构关键、敏感部位。由于自身材料为各向异性、多介质耦合、强非线性,因此在复杂时空环境、多因素、多载荷耦合作用下,被动振动控制系统损伤呈现多尺度、多类型特征。该文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磁流变阻尼器为研究对象,全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结构减隔震系统的性能监测与损伤识别、性能演化与可靠性评估、自适应自供能特性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该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为结构减隔震控制系统性能监测、评估与提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朱宏平,沈文爱,雷鹰,袁涌,胡宇航,张莹[7](2019)在《结构减隔震控制系统性能监测、评估与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风载等灾害荷载作用下,被动振动控制系统耗散了大量的结构振动能量,是最容易破坏的结构关键、敏感部位。由于自身材料为各向异性、多介质耦合、强非线性,因此在复杂时空环境、多因素、多载荷耦合作用下,被动振动控制系统损伤呈现多尺度、多类型特征。本文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磁流变阻尼器为研究对象,全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结构减隔震系统的性能监测与损伤识别、性能演化与可靠性评估、自适应自供能特性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该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为结构减隔震控制系统性能监测、评估与提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陆东亮[8](2019)在《基于热氧老化作用叠层轮胎隔震垫的老化及隔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我国高烈度地区村镇建筑现状,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破坏显着这一特点,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村镇简易隔震体系的经济性、合理性及其隔震性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整体而言隔震体系的限位功能、复位能力有限,引起地震后隔震结构错位显着等病害。在综合考虑村镇建筑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绿色环保等因素下,提出一种适用于高烈度村镇地区的新型叠层轮胎墙下简易隔震技术。该技术通过叠层轮胎隔震垫与墙下隔震结构配合使用,在实现隔震目的同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限位和复位效果,有望在高烈度村镇地区推广应用。然而轮胎橡胶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在荷载、温度、空气等因素作用下易发生老化,引起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的改变,继而减弱其隔震效果,危害隔震结构的安全。为保证叠层轮胎隔震垫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性和相关力学性能的稳定性,本文以叠层轮胎墙下隔震结构的可持续应用为背景,围绕热氧老化及老化-荷载侵蚀环境作用下叠层轮胎隔震垫的老化性能及隔震性能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不同压应力下叠层轮胎隔震垫压缩应力松弛研究,了解橡胶分子链的运动规律,探究其加载应力及压缩永久变形的损失规律,并对叠层轮胎隔震垫的压应力相关性及老化松弛机理做出分析。(2)采用实验室加速老化的试验方法研究了STP的老化性能,对STP在热氧侵蚀环境中的腐蚀形态和劣化率进行了分析,采用SEM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STP热氧老化后的微观结构、形貌变化特性,进一步通过橡胶老化作用图解探究了橡胶分子链的断裂与交联两种反应作用机理。(3)通过对热氧老化及老化-荷载耦合作用下STP的力学性能研究,获得STP的承载力、竖向刚度、抗压弹性模量、竖向变形性能、水平刚度等力学性能的时变规律,揭示了不同侵蚀环境下STP的力学性能退化机理,同时提出STP的轴压破坏准则,修正了适用于STP的竖向变形性能公式。(4)通过对STP的热氧老化及拟静力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量化研究了老化时间、设计压应力对该类新型隔震垫滞回曲线、等效阻尼比、骨架曲线、残余位移的影响,揭示了STP的隔震性能随老化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其性能退化机理。结果表明:热氧老化侵蚀下的STP具备稳定的耗能及复位能力。(5)通过对老化-荷载耦合下STP的拟静力试验研究,结合老化-荷载耦合作用下STP的变形、脱胶、钢丝网破坏及其裂缝延展等内外部破损行为,综合分析老化-荷载侵蚀环境作用对STP隔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隔震性能退化机理,同时对叠层轮胎隔震垫进行了寿命预估。结果表明,在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内STP的力学性能稳定,具有可靠的隔震性能。
罗勇欢,庾光忠,李斌,周函宇,张保生,刘佳[9](2018)在《G3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设计与研发》文中认为基于EN 15129欧洲标准,研究了G值约为0.3MPa的超低硬度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的水平基本力学性能的各种相关性变化规律,并对该橡胶材料的常规性能、剪应变相关性、温度相关性、频率相关性和老化相关性等进行了测试,结合LRB橡胶支座水平特性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材料和结构的各项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能够到达实际应用需求。
李艳敏,马玉宏,赵桂峰,周福霖[10](2018)在《基于海水干湿循环的天然橡胶支座剪应变相关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直径为220mm的天然橡胶隔震支座(LNR)开展了长达60天的海水干湿循环试验,试验期间定期对其剪应变相关性进行测试,得到了LNR剪应变相关性随海水干湿循环作用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拟合试验数据,得到了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Kht(γ)与Kh0(100%)的比值随海水干湿循环时间及剪切应变双参数的变化关系式,可为今后更好地探究海水干湿循环海洋环境下橡胶隔震支座性能的变化规律及跨海桥梁等近海交通工程的全寿命抗震性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海水干湿循环时间时,剪应变由50%增至150%,支座的水平刚度变化范围在11%左右,说明了LNR的水平刚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一剪应变时,水平刚度随海水干湿循环时间呈缓慢增大趋势,试验60天后,剪应变由50%增至150%,水平刚度增大幅度分别为19.67%、20.89%、22.60%、23.73%和24.95%,说明LNR的水平刚度对海水干湿循环作用的影响较敏感;Kht(γ)/Kh0(100%)随海水干湿循环时间增长而增大,随剪切变形增大而减小,说明海水干湿循环作用及剪应变大小均会对该比值产生影响。
二、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各种相关性及老化徐变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各种相关性及老化徐变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老化-荷载耦合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废旧叠层轮胎隔震结构 |
2 试验概况 |
2.1 STP试件设计 |
2.2 老化试验 |
2.3 竖向力学性能试验 |
2.4 水平力学性能试验 |
3 STP竖向力学性能分析 |
4 STP水平力学性能分析 |
4.1 滞回曲线耗能 |
4.2 骨架曲线 |
4.3 水平等效刚度 |
4.4 屈服刚度 |
4.5 等效阻尼比 |
5 结论 |
(2)老化-荷载作用下叠层轮胎隔震垫时变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 |
2 试验方案及量测 |
2.1 老化-荷载耦合试验 |
2.2 竖向极限承载力试验方案 |
2.3 竖向刚度及变形性能试验方案 |
2.4 测点布置 |
3 试验现象及分析 |
3.1 热氧加速老化试验 |
3.2 竖向极限压应力试验 |
3.3 竖向刚度试验 |
3.4 STRP支座竖向变形分析 |
3.5 STRP支座耐久性 |
4 结论 |
(3)基于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的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响应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桥梁隔震技术的发展 |
1.3 连续梁桥减隔震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减隔震桥梁动力响应时域分析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减隔震装置力学特性与分析模型 |
2.3 地震动输入 |
2.4 减隔震桥梁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 隔震连续梁桥建模 |
3.4 地震动记录选取与谱匹配 |
3.5 主要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精细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
4.1 引言 |
4.2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Sliding-LRB)及其数值建模 |
4.3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压剪试验 |
4.4 压剪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
5.3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梁桥数值模型 |
5.4 地震动谱匹配 |
5.5 滑移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系统参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SSLRB支座的连续梁桥减隔震参数设计方法 |
6.1 引言 |
6.2 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SSLRB)隔震系统 |
6.3 SSLRB系统参数设计方法 |
6.4 数值算例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基于SSLRB参数设计方法的连续梁桥减隔震性能分析 |
7.1 引言 |
7.2 桥梁与隔震系统建模 |
7.3 地震动时程选取 |
7.4 减隔震参数设计与地震性能对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隔震技术基本原理 |
1.3 隔震体系和隔震装置 |
1.4 地震对隔震技术的考验 |
1.5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分类 |
1.6 国内外隔震支座研究现状 |
1.6.1 水平力学性能 |
1.6.2 竖向压缩和拉伸性能 |
1.6.3 稳定性能和极限性能 |
1.7 橡胶隔震支座在大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 |
1.8 本文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1 研究背景 |
1.8.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橡胶隔震支座的几何特征和力学性能参数 |
2.3 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的基本理论 |
2.3.1 基本假设 |
2.3.2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
2.3.3 竖向刚度 |
2.3.4 无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 |
2.3.5 屈曲荷载 |
2.3.6 阻尼比 |
2.4 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理论分析 |
2.4.1 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2.4.2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件与试验加载装置 |
3.3.1 试件与支座规格 |
3.3.2 试验加载装置 |
3.4 橡胶隔震支座性能试验 |
3.4.1 支座竖向压缩性能试验 |
3.4.2 支座基本水平剪切性能试验 |
3.4.3 支座剪切性能相关性试验 |
3.5 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建模 |
4.1 引言 |
4.2 ABAQUS简介及基础 |
4.2.1 ABAQUS简介 |
4.2.2 ABAQUS基础 |
4.3 橡胶的本构模型 |
4.3.1 橡胶的弹性理论 |
4.3.2 常用的橡胶材料的本构模型 |
4.3.3 橡胶超弹性模型的选取 |
4.4 有限元前处理过程 |
4.4.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4.4.2 网格划分 |
4.4.3 接触 |
4.4.4 加载控制和边界条件 |
4.4.5 水平刚度计算 |
4.5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4.6 各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4.6.1 竖向压缩性能分析 |
4.6.2 水平剪切性能分析 |
4.7 有初始转角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有限元参数分析 |
4.7.1 尺寸相关性 |
4.7.2 压力相关性 |
4.7.3 第一形状系数相关性 |
4.7.4 第二形状系数相关性 |
4.7.5 数值拟合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强震作用下斜交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斜交桥震害分析 |
1.2 斜交桥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模型研究 |
1.2.2 试验研究 |
1.2.3 数值模拟及地震反应 |
1.3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研究综述 |
1.3.1 温度对减隔震支座的影响 |
1.3.2 减隔震桥梁的设计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斜交桥地震反应分析 |
2.1 引言 |
2.2 工程背景 |
2.3 斜交桥的动力分析模型 |
2.3.1 上部结构和桥墩模拟 |
2.3.2 支座模拟 |
2.3.3 碰撞单元模拟 |
2.3.4 钢筋混凝土挡块 |
2.4 地震动的选取 |
2.5 非隔震斜交桥的地震反应 |
2.5.1 桥墩地震反应与损伤分析 |
2.5.2 主梁的地震反应 |
2.5.3 挡块的损伤分析 |
2.6 斜交桥LRB隔震控制及其地震反应 |
2.6.1 桥墩地震反应与损伤分析 |
2.6.2 主梁的地震反应 |
2.6.3 挡块的损伤分析 |
2.6.4 减震效果分析 |
2.7 小结 |
第3章 考虑环境温度及铅芯发热效应的LRB隔震斜交桥地震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温度对铅芯橡胶支座的影响 |
3.3 LRB变形发热理论及刚度退化模型 |
3.4 有限元模型及地震动选择 |
3.4.1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3.4.2 地震动选择与输入 |
3.5 隔震斜交桥的地震反应 |
3.5.1 支座的地震反应 |
3.5.2 全桥的地震反应 |
3.6 斜度对隔震斜交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
3.6.1 斜度对桥墩和主梁地震反应的影响 |
3.6.2 斜度对LRB铅芯温度和特征强度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功能分离理念的斜交桥减震设计方法及自复位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斜交桥减震控制系统及设计方法 |
4.2.1 减震控制系统 |
4.2.2 减震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4.3 设计算例及验证 |
4.3.1 案例及分析模型 |
4.3.2 地震动的选取 |
4.3.3 时程分析及设计方法验证 |
4.4 减震斜交桥的地震反应及自复位性能 |
4.4.1 设置SCEDB或BRB减震桥梁地震反应 |
4.4.2 SCEDB和BRB组合使用减震桥梁的地震反应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热氧老化作用叠层轮胎隔震垫的老化及隔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目的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压应力下叠层轮胎隔震垫的应力松弛试验研究 |
2.1 选购轮胎 |
2.2 试件制作 |
2.3 加载模具设计制作 |
2.4 试验设备 |
2.5 压缩应力松弛机理 |
2.6 加载方案 |
2.7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7.1 试验现象 |
2.7.2 模具加载力的损失分析 |
2.7.3 压缩永久变形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化后叠层轮胎隔震垫竖向性能时变规律研究 |
3.1 STP热氧老化试验研究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原理 |
3.1.3 试验内容 |
3.1.4 微观现象分析 |
3.2 STP老化-荷载耦合劣化试验研究 |
3.2.1 试验设备 |
3.2.2 加载方案 |
3.2.3 试验内容 |
3.2.4 试验现象 |
3.3 竖向极限压应力时变规律分析 |
3.3.1 加载方案 |
3.3.2 试验现象分析 |
3.3.3 STP受力分析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 竖向刚度时变规律分析 |
3.4.1 计算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3.5 压缩性能时变规律分析 |
3.5.1 加载制度 |
3.5.2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抗压弹性模量时变规律分析 |
3.6.1 试验方案 |
3.6.2 试验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化后叠层轮胎隔震垫水平向性能时变规律研究 |
4.1 试验设备 |
4.2 试验原理 |
4.3 试件装置设计制作 |
4.4 加载方案 |
4.5 试验内容 |
4.5.1 热氧老化后STP水平试验内容 |
4.5.2 老化-荷载耦合后STP水平试验内容 |
4.6 热氧老化下STP水平等效刚度时变规律分析 |
4.6.1 试验现象 |
4.6.2 STP受力及变形分析 |
4.6.3 结果分析 |
4.7 老化-荷载耦合下STP水平等效刚度时变规律分析 |
4.7.1 试验现象 |
4.7.2 结果分析 |
4.8 老化后STP水平性能剪应变相关性研究分析 |
4.8.1 热氧老化下STP水平等效刚度剪应变相关性分析 |
4.8.2 老化-荷载耦合下STP水平等效刚度剪应变相关性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化后叠层轮胎隔震垫隔震性能分析研究 |
5.1 热氧老化后STP滞回曲线及耗能分析 |
5.1.1 试验现象分析 |
5.1.2 非受力老化后STP耗能分析 |
5.2 老化-荷载耦合后STP滞回曲线及耗能分析 |
5.2.1 试验现象分析 |
5.2.2 受力老化后STP耗能分析 |
5.3 老化前后STP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分析 |
5.3.1 非受力老化后STP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分析 |
5.3.2 受力老化后STP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分析 |
5.4 老化前后STP等效阻尼比分析 |
5.4.1 计算方法 |
5.4.2 结果分析 |
5.5 老化前后STP水平残余位移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G3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铅芯橡胶支座 |
2 材料设计验证 |
2.1 胶料常规性能验证 |
2.2 剪应变相关性 |
2.3 频率相关性 |
2.4 温度相关性 |
2.5 厌氧加速老化后的剪切模量 |
3 产品设计验证 |
4 结论 |
(10)基于海水干湿循环的天然橡胶支座剪应变相关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剪切性能相关性试验装置及试件 |
2 剪应变相关性试验内容 |
3 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四、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各种相关性及老化徐变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化-荷载耦合下废旧叠层轮胎隔震垫力学性能研究[J]. 张广泰,张文梅,王明阳,章金鹏,陆东亮. 建筑结构, 2022(01)
- [2]老化-荷载作用下叠层轮胎隔震垫时变力学性能[J]. 张广泰,吴锐,李雪藩,阿迪力·赛买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8)
- [3]基于SMA-滑移铅芯橡胶支座的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响应控制研究[D]. 郑文智. 东南大学, 2020
- [4]有初始转角的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D]. 管兴坡. 广州大学, 2020(02)
- [5]强震作用下斜交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D]. 张展宏.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结构减隔震控制系统性能监测、评估与提升[J]. 朱宏平,沈文爱,雷鹰,袁涌,胡宇航,张莹. 工程力学, 2020(01)
- [7]结构减隔震控制系统性能监测、评估与提升[A]. 朱宏平,沈文爱,雷鹰,袁涌,胡宇航,张莹. 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 2019
- [8]基于热氧老化作用叠层轮胎隔震垫的老化及隔震性能研究[D]. 陆东亮. 新疆大学, 2019(08)
- [9]G3低硬度橡胶隔震支座设计与研发[J]. 罗勇欢,庾光忠,李斌,周函宇,张保生,刘佳. 特种橡胶制品, 2018(06)
- [10]基于海水干湿循环的天然橡胶支座剪应变相关性试验研究[J]. 李艳敏,马玉宏,赵桂峰,周福霖. 土木工程学报, 201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