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野菜品种介绍

主要野菜品种介绍

一、主要野菜品种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张所坤[1](2021)在《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表明主要以五洛河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为背景,介绍了山野菜资源的种类及应用现状,并针对资源开发与运用展开分析,探究山野菜的特点,大力挖掘其利用潜力。

郝天民,陈小文,李静[2](2021)在《野菜的价值与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野菜长期生长繁衍在深山、草原等自然环境中,是一种适应性强、天然无污染的植物。据调查,我国的野生蔬菜资源极其丰富,其种类已达1 000种之多,为现有栽培蔬菜的10倍。本文指出了我国野菜分布广泛、蕴藏量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等特点,举例分析了野菜的药用、食用、观赏、生态等价值,指出了野菜开发系列药用产品、系列食用产品、系列保健产品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部分野菜品种在当今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中的重要观赏价值和抗旱、固沙等生态功能,提出了野菜的基本措施。

于沁可[3](2020)在《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文中指出草木与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众艺蔬果以为食,采本草以为药,织桑麻葛苎以为衣,植杨柳桑梓以为家园,伐檀榆松柏建造庙堂……,大地草木不仅造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养老送终,还蔚然荫庇着人们的家园,慰藉着人们的精神。正因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草木,因此,在早期文学和文献中,关于草木的书写皆构成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山海经》《楚辞》这三部先秦典籍中即有大量关于草木的内容。对三个文本中草木书写的内容、功能等问题,以及对这些草木的辩证与训诂,前人均已做过大量研究,本文则试图将三个文本的草木书写置于历史演变的进程中进行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发掘其赖以形成的文化语境与主体性,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诗经》屡屡以草木起兴寄情,采草木入歌吟,尤其是《国风》,许多诗篇都是先民在采集草木时所歌吟的,可以说,离开草木,就没有流韵无穷的《国风》;庄严肃穆的《颂》《雅》诗篇,往往描写烝尝祭典上丰收的五谷,对五谷的赋写和颂赞使《颂》《雅》区别于天真无邪的《国风》。《山海经》详细记载百余种草木的名称、形态和药用功能,体现出可贵的观察态度和实证精神,与《诗经》的草木起兴寄情形成鲜明对比。《楚辞》屡屡以草木为象征,以香草比喻高洁人格,以恶草比小人奸佞,“香草美人”成为千古绝唱。这三个文本,虽都关切草木,但其所体现出来的对于草木的观照方式、呈现方式却大相径庭,《诗经》以草木起兴和赋颂,《山海经》为草木建档立案,《楚辞》以草木为象征,它们对草木的书写、观照和呈现体现出如此鲜明的差异,是什么样的文化语境和主体性造就了这些差异,这正是本文探究的主题。本文认为,《诗经》,尤其是《国风》,作为乐歌,与民间歌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民们依靠草木为生,草木就是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国风》多借草木起兴,即目所及,触景生情,借草木引出歌调,而并非着意以草木为审美对象或观察对象,更非借草木为道德的象征;《大雅》和《颂》诗中一部分用于丰收庆典的祝颂诗篇,由典乐的乐师所作,极尽铺写丰收粮食的盛况,开启了“赋”的篇章,其对于草木“退一步”的观察的呈现方式,展现出与《国风》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表达。《山海经》中关于草木的书写,主要出现于《山经》部,《山经》以山川地理为纲,详细记述山中所出的草木鸟兽,说明其名称、形态、习性和药用,是一部以开发利用山川资源为目的的地理博物志,此书成于地官司徒一类的王官之手,体现出王官博物学者出于实用目的,而对草木作出的实证性观察。《山经》所记载的草木,几乎全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本草,其草木书写方式体现出王官对于特别之物的聚焦和凝视,使草木书写被对象化。《楚辞》的草木书写则出自文人之手,草木成为文人自我表达的象征,“香草美人”的创作传统流韵千古。《楚辞》特别是《离骚》中,诗人自叙身世,抒发忧郁愤懑之情,其自我表达总是与香草嘉木的象征结合在一起,甚至通过服佩香草、餐花饮露、以花朵为房屋舟楫等这类极具象征性的表达,以示自己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在《楚辞》中,草木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纯粹的道德符合和审美符号,既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也非认知和求用的对象,而是作为纯粹的文学意象,中国文学的草木象征传统由此得以确立。《诗经》《山海经》《楚辞》这三部先秦典籍,因其赖以生成的主体性以及文化语境的不同,对草木的观照方式、呈现方式展现出全然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创作群体对世界、自我,以及世界与自我关系的不同理解。本文试图借助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结合对植物采集文化、王官学术和文人写作这些重要文化关节点的研究,对这三部作品的草木书写及其生成机制做出系统论述,希望这一研究对于开拓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视野,借助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眼光研究古典文学和文献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

李翰琳[4](2020)在《明代名物文献题录》文中认为灿烂的明代文化承前启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经济、文艺、民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之处。名物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对明代名物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目前名物学研究,多是碎片化的专书或专词研究,尚没有针对名物文献的系统性专门题录问世。基于此,本文选取目录学和名物学相结合的新颖角度,广泛地收集明代名物文献,沿袭《中国古籍总目》的科学分类,以名物文献题录的形式揭示明代名物文献的丰富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情况、序跋原文、书籍体例、内容、成书背景、考订真伪、补充逸闻轶事、品题是非等。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写作缘由与研究意义、名物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凡例部分对本文的编撰原则和体例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将收集整理的106种明代名物文献,按其在《中国古籍总目》中的类别分归为经、史、子、集、丛5部,部下分类,类下分属。由于子部谱录类的器用之属和花木鸟兽之属所含文献种类繁杂,所以此两属下又再分小类。第一为经部,收录对各类经传进行名物诠释的专书,下分诗类、四书类、小学类。第二为史部,收录明代科学技术类名物文献与海外物产的名物文献,下分政书类、地理类。第三为子部,所涵盖明代名物文献种类最多,下分7类:兵家类收录有关兵器军械的名物文献。农家类下分综论之属、作物之属、园艺之属、牧养之属,收录有关农产品分类辨识与使用畜养的名物文献。医家类收录医用本草类名物文献。艺术类收录图文并茂的画谱类以及琴类名物文献。谱录类下分5属:汇编之属收录综合汇编的谱录类名物文献;器用之属包括有关器、杂物、文房、服饰、香类的名物文献;饮食之属收录与茶有关的名物文献;花木鸟兽之属包括花木鸟兽合编、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三小类;观赏之属收录有关观赏石品的名物文献。杂家类收录综汇闲适玩好之事物的名物文献。类书类收录名物专编之类书。第四为集部,仅收录屠本畯《离骚草木疏?》。第五为丛部,收录《总目》中未编入前四部,仅合录于各丛书子目的名物文献。最后是结语与索引。

邱月[5](2020)在《“信、达、雅”背景下的《朝鲜族风俗知识》朝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之中主要讨论的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翻译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该书是由沈英淑老师编着的介绍我国朝鲜民族生活习俗的一本科普类书籍。这本书于2012年于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7万余字,在中国无中文译本出版,笔者翻译了前两章,原文共计近五万字,译文三万八千余字,已达到延边大学朝鲜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朝鲜族风俗知识》这本书原着共分为六章,分别从饮食、服装、住所、礼仪、节日和民俗游戏、家庭礼仪等六个方面来具体介绍了我国朝鲜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并且在每一部分当中,都详细地划分了多个部分,全方面、多角度地将朝鲜民族的生活习俗展示给大家。例如其中第一章饮食部分包含传统饮食、饮食用具、摆桌习惯、饮食礼仪四个方面,第二章服装部分分为男装、女装、服装衣料、洗衣和捣衣、着装礼仪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方面中都为我们列举了实例,把每一部分都描述的非常细致,例如在饮食部分的传统饮食方面,作者仅就主食这一类就分为了五大类,每一种类中还非常细致地介绍了所包含的品种,共计20余种之多,可见这本书的介绍非常之全面。通过作者这一系列的详细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了朝鲜民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点。并且作者还在详细介绍了这些风俗的由来与含义,使读者在全面、具体地了解与掌握这些风俗的同时,对朝鲜民族的文化特点与风土人情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将朝鲜民族固有的善良淳朴、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积极的意义。笔者以译本《朝鲜族风俗知识》为中心,在“信、达、雅”翻译理论的背景下完成了此次翻译实践。在进行本翻译项目的过程中,笔者认真研究相关知识,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力求翻译明确,通顺,简练。笔者在研读《朝鲜族风俗知识》的同时,还阅读了大量平行文本,以保证译对原文的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努力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感染力,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实地翻译出来,力求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使译文具备文学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笔者采取分解式译法、复指式译法等翻译方法使内容专业准确的同时,语言更具备通俗性、简洁性等特点,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在“信、达、雅”的翻译理论指导下,采取释义与中文表达方式相融合的方法,将一些读者不甚了解的朝鲜民族固有词汇或固有文化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以避免出现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不能够完全对应或读者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以保证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笔者通过对此次翻译实践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完成了本次的翻译实践报告。报告主要以翻译案例分析为中心,共分为引言、翻译项目描述、译前准备、翻译案例分析、结语这五章。在第一章中,笔者就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二章中对该作品和项目理论背景还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三章中阐述了翻译研究前所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和项目完成情况;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主要涉猎了词汇、句子的翻译技巧以及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技巧,并附上例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五章中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简述了笔者的心得体会。

赵娜娜[6](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志贤[7](2019)在《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更全面地了解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文以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为主线,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和引种栽培,选取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为调查地点,全面调查该园区所包含的各个分区和道路两旁的森林蔬菜资源。调查发现:园区本土的森林蔬菜种质资源有限,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种栽培研究,筛选出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品种,方可丰富森林蔬菜种类。网购是当今重要而快捷的购买种苗途径,可通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网店购买森林蔬菜种苗,进行栽培试种,从而加快各式森林蔬菜的引种进程,丰富森林蔬菜种类。虽然网购有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说当我们想购买某一种蔬菜,输入该蔬菜名进行搜索,会出现其他名称,也就是别称或别名,难免会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紫背菜为例,探讨其别名“紫背天葵”为何物,从而引申出同名异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各种同名异物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现有种类106种,隶属26目43科88属,品种来源主要为本地种,即从东莞市内野外或其它人工栽培的地方移植,共有86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81.13%;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着。大部分森林蔬菜为草本植物,共有78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73.58%;茎叶菜类最多,主要采摘食用其嫩茎叶,共有51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48.11%。(2)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通过网购森林蔬菜种苗80份,仅有为数不多的15份能够种植成功,更多的还是虚假伪劣种苗,电商平台销售不良种苗泛滥成灾。(3)本文整理出6种均称呼“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植物和药物信息,植物信息包括名称、学名、科、属和生活型等,药物信息包括药品名、药用部位、药性和药效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区分各种紫背天葵同名异物提供参考。总而言之,森林蔬菜定义广泛,涵盖众多生长环境及种类,森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并需要配合适当的烹饪方法,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森林蔬菜既非必需品,也非蔬菜替代品,当属一个特殊的食用类群,但作为药用疗效及增加蔬菜种类,日后仍需要逐步开发。

程宁宁[8](2018)在《野菜种植的致富路——访绿思源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葛记新》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健康、营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纯天然的野菜逐渐走上了广大消费者的餐桌。野菜顺应了当前城市中悄然涌起的回归大自然的消费潮,它既迎合了人们的尝鲜心理,又满足了人们食用"放心菜"的要求。本刊的一位老读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野菜种植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他就是山东省郓城县绿思源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葛记新。葛记新靠种植哪些野菜品种发家致富?这些野菜都有哪些功效?本期记者就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野菜种植这个特色项目,跟着葛记新来看看他的野菜种植致富路吧!

葛小寒[9](2018)在《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文中指出明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表现在商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性之上。作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明代农业生产的扩大支撑着当时社会的调整与转型,与此同步的则是明代农书数量的喷发,并由此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学知识体系。那么,对于明代农书的研究便是必要的:一方面,明代农书所蕴含的农学知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明代农书更是深深浸润在当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诚然,前辈学者已经对于这一问题有了相当的讨论。但是,他们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基础的“文献考辨”之上对当时农书所记载的“科学技术”进行评介,抑或是利用农书中透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史料去考察当时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由此可见,前人对于明代农书本身的讨论仍是缺乏的,尤其缺少在文献的进一步整理之上,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从“文本”与“知识”的角度考察明代农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明人的观念中究竟是如何认识作为概念的“农书”。借助于当时士人留下的“文集”、“书目”与“农书”进行分析,明人对于“农书”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为多元且伴随着参与性程度的不同发展出异样的农书观。为了研究方便而对于这种多元的“农书”认识作一概括的话,可以总结为:明代的农书便是当时的农事书、农艺书与农政书。明晰了这一范畴之后,梳理现存与佚失的明代文献,不难得出有明一代大约诞生了 502种农书的结论。但是数量的巨大不能掩盖当时农书存在着大量抄袭、翻刻的情况。因此,单纯从农学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代的有价值的农书数量将下降到300种以下。不过,无论明代究竟有多少种农书,对于它们的文献考证活动自然是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农书的作者、版本与诞生时代在之前的农书目录里面有误,还有一些农书是前人未见的,另有一些已经侠失的农书也可以辑佚。如果说“文本”研究专注于文献本身,那么“知识史”视角下的农书研究则侧重于考察农书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明代农书与宋代农书的比较可以揭示传统社会的不同时代农学知识关注的变化。主要通过内容、作者与时空分布的对比,宋、明农书的连续性与差异性一目了然:相较于宋代,明代的农书更加注重“统合”,其中负载的农学知识则进一步下移,作为农书生产的动力也不再受政治权力的制约。另从“空间”角度来说,明代农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花谱”,除了在知识性上超越宋代以外,还更多承担了专业知识记载之外的交往功能。简言之,在明代的社会空间中,以“花谱”为代表的农书参与了当时士人社交网络的建构。此外,“知识史”的视角除了较为宏观的考察之外,更加关注一种知识或书籍的生产、传播、阅读以及社会影响。从《树艺篇》与《汝南圃史》之间的关系与发展来看,明代农书的生产过程漫长而富有弹性。在“稿本”农书到“刻本”农书的变化过程,不仅是农学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一些农学知识被删去、另一些农学知识被加入的过程。农书诞生以后的传播活动,官府在其中起到了较为显着的作用。因此考察明代官刻农书的传播行为与影响,可以作为个案了解当时农学知识的传播面向以及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当然,传播是农书生产方或者农书刊刻方的行为,农书中承载的农学知识能否真正为时人认同或接受,还得考察当时农书的阅读问题。对此,由于诞生时间颇早,且在明代流传较广的《救荒本草》与《野菜谱》便是探讨农书阅读活动的重要个案。基于农书内容、序跋以及阅读者的书目、批语,乃至翻刻过程中的改造活动,明代农书阅读的多元面向可以被充分挖掘。例如以上两种野菜书的阅读活动,便呈现出早期阅读与晚期阅读的极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晚明士人对于农书的阅读往往偏离了作者原有的意图。最后,农书与地方社会关系往往不被前人研究所重视,这固然是因为地方性农书不宜保存流传。然而,《亳州牡丹史》却能填补这种研究方向的空白。该书不仅是亳州牡丹的知识性介绍,更是亳州士人与一般百姓从事花事交往活动的记录。通过这一文本,晚明亳州的地方社会显得更加饱满,而《亳州牡丹史》本身也离不开这一社会的制约,尤其是其中所凸显的对于“阶层”变动的敏感。综上所述,明代农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旧有农业文献的整理与考察,更是对于其中所记录的农学知识的分析。这种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过多的侧重在“科学技术”的介绍,而忽略了知识以及其载体(农书)的概念、时空变迁、生产过程、传播活动、阅读与接受等等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才是后人进一步理解当时农学实况的钥匙。

黄鹤飞[10](2018)在《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总结哈尼饮食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饮食文化的初步认知,并经过梳理饮食文化的概念体系,运用饮食文化景观学、地域文化学、文化产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和资料,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哈尼饮食文化体系进行了初步建构,探寻其饮食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关联性及限制因素,总结哈尼饮食产业现状,并对哈尼族饮食文化产业的潜力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提出了哈尼饮食文化与餐饮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和开发价值评价。哈尼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哈尼饮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目前国内对于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与哈尼族饮食文化相关的史料、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而对于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大都停留在梳理历史文献方面。本文通过对哈尼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特征以及哈尼菜、哈尼茶文化、哈尼酒文化、哈尼器具文化、哈尼饮食习俗、哈尼餐饮行业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针对哈尼饮食文化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哈尼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潜力开发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因素分析,提出了哈尼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及其展望。

二、主要野菜品种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要野菜品种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资源状况
    1.1 林场林地林木资源情况
    1.2 林场气候特征
    1.3 林场林下野菜资源状况
2 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2.1 研究薄弱且保护不足
    2.2 开发利用效果不佳
    2.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2.4 相关基础研究不足
3 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具备的优势及功效
    3.1 山野菜风味独特,可供民众食用
    3.2 山野菜绿色健康且营养丰富
    3.3 可治疗某些疾病
4 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建议
    4.1 资源保护基地建设,合理的开发利用
    4.2 建立科技研发队伍,提升综合利用的效果
    4.3 建立加工生产企业,落实品牌战略
    4.4 适当的进行人工培育,满足市场需求
    4.5 优化产业发展趋势
    4.6 开展深加工技术
    4.7 深入研究山野菜的未来发展前景
5 结语

(2)野菜的价值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野菜的特点
    1.1 分布广泛,蕴藏量大。
    1.2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2 发挥野菜价值大力开发利用
    2.1 野菜的药用价值[7,8]及开发利用。
    2.2 野菜的食用价值及开发利用。
    2.3 野菜的观赏价值及开发利用。
    2.4 野菜的其他价值及开发利用
        2.4.1 生态价值。
        2.4.2 饲用价值。
        2.4.3 蜜源植物[11]。
3 野菜开发利用的基本措施
    3.1 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3.2 注重野菜的资源保护。
    3.3 积极扩大野菜的人工栽培。
    3.4 充分发挥农业设施作用,努力提高野菜的生产效益。

(3)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诗经》草木相关研究
        (二) 《山海经》草木相关文献
        (三) 《楚辞》草木研究史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四、文章结构
第一章 起兴与赋颂:《诗经》中的草木
    第一节 《诗经》草木书写概况
        一、《诗经》草木书写的概况
        二、《诗经》草木的分类情况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国风》草木
        一、采草之人,歌诗之人
        二、《国风》草木书写与春日仪典
        三、《国风》草木起兴的本质
    第三节 从草木书写看赋颂的本质
        一、颂诗: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二、万亿及秭:庙堂仪典中的草木书写
        三、陈列与观察:赋写草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官博物学:《山海经》本草书写
    第一节 《山经》的博物学
        一、《山经》与博物志
        二、《山经》博物志的记述体例
    第二节 《山经》草木记述的特点
        一、草木的记述特点
        二、《山经》草木记述体例反映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王官知识传统与《山经》的草木记述
        一、《山经》与王官知识传统
        二、《山经》与本草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我的征象:《楚辞》中的香草书写
    第一节 《楚辞》草木概述
        一、《楚辞》的成书及性质
        二、《楚辞》草木概述
    第二节 《楚辞》香草:文人的自我比况
        一、《楚辞》草木的来源
        二、《楚辞》草木书写与人格象征
        三、自我象征与草木观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木书写:从《诗经》《山海经》到《楚辞》
    一、从生活世界到精神世界
    二、从观察对象到审美对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明代名物文献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凡例
1.经部
    1.1 诗类
    1.2 四书类
    1.3 小学类
2.史部
    2.1 政书类
    2.2 地理类
3.子部
    3.1 兵家类
    3.2 农家类
        3.2.1 综论之属
        3.2.2 作物之属
        3.2.3 园艺之属
        3.2.4 牧养之属
    3.3 医家类
    3.4 艺术类
    3.5 谱录类
        3.5.1 汇编之属
        3.5.2 器用之属
        3.5.2.1 器
        3.5.2.2 杂物
        3.5.2.3 文房
        3.5.2.4 服饰
        3.5.2.5 香类
        3.5.3 饮食之属
        3.5.4 花木鸟兽之属
        3.5.4.1 合编
        3.5.4.2 花草树木
        3.5.4.3 鸟兽虫鱼
        3.5.5 观赏之属
    3.6 杂家类
    3.7 类书类
4.集部
5.丛部
结语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频次收藏单位简称表
附录二 名物文献丛书类版本收藏单位表
致谢

(5)“信、达、雅”背景下的《朝鲜族风俗知识》朝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项目理论背景简介
    2.3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 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知识储备
    3.3 制定项目完成计划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朝鲜族饮食相关词汇翻译
    4.2 朝鲜族服饰相关词汇翻译
    4.3 长句子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6)“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阐述
        1.3.1 森林蔬菜
        1.3.2 野生蔬菜
        1.3.3 紫背菜
    1.4 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1 国内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2 国外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调查
    2.1 园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园区域森林蔬菜种质分布
        2.3.2 园区森林蔬菜的资源类型及品种来源
        2.3.3 园区森林蔬菜资源概况
        2.3.4 园区森林蔬菜生活型
        2.3.5 园区森林蔬菜食用部位分类
    2.4 小结
3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引种栽培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气候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苗网购时间及其交易城市
        3.3.2 网购种苗材料
        3.3.3 种植情况
        3.3.4 进行二次购买种苗试种的品种
    3.4 存在问题
        3.4.1 种苗身份真假问题
        3.4.2 种子质量问题
        3.4.3 卖家诚信问题
        3.4.4 物流运输问题
        3.4.5 种苗归属地问题
4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现象的综合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基本属性分析
        4.2.2 植物分布地区及生境分析
        4.2.3 形态特征描述
        4.2.4 形态特征分析
        4.2.5 药品基本属性分析
    4.3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森林蔬菜资源的讨论
        5.1.1 森林蔬菜种类的界定
        5.1.2 野外采摘
        5.1.3 食用方法
    5.2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相关建议
        5.2.1 提高买家的防范意识
        5.2.2 电商平台需提升自身的纠察能力
        5.2.3 加强售后投诉维权的落实
    5.3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探讨
        5.3.1 紫背天葵名称的释义
        5.3.2 紫背菜名称的应用
        5.3.3 植物与药物名称存在合并或分离现象
        5.3.4 香港大澳清凉饮料原植物
        5.3.5 中草药来源植物查询系统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道路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B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研究区域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C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名录
附录 D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编目
附录 E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照片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代的多元农书观
    第一节 一般性观察:文集中的“农书”
    第二节 分类性观察:目录中的“农书”
    第三节 专门性观察:农书的自我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农书数量考辨
    第一节 明代农书数量初考: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中心
    第二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一:增加
    第三节 明代农书数量校正之二:删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农书汇考
    第一节 《中国农学书录》所录明代农书补正
    第二节 明代稀见农书考述
    第三节 明代已佚农书辑考
    第四节 《农说》撰者马一龙新考
    第五节 《树艺篇》新考
    第六节 再论《沈氏农书》与《乌青志》
第四章 明代农书的内容、作者与时空:与宋代比较
    第一节 明代“狭义”农书考述
    第二节 宋明农书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宋明农书作者的比较
    第四节 宋明农书时空分布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农书的撰写特点:以花谱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花谱述略
    第二节 作为交往工具的花谱
    第三节 作为自然知识的花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农书的生产:从《树艺篇》到《汝南圃史》
    第一节 《树艺篇》与农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树艺篇》与《花史》:农学知识的两次加工
    第三节 《汝南圃史》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明代农书的传播:以官刻农书为中心
    第一节 明代官刻农书考述
    第二节 明代农书的官刻过程
    第三节 农学知识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明代农书的阅读:《救荒本草》与《野菜谱》
    第一节 从私密阅读到开放阅读
    第二节 开放阅读与“荒政取向”的延续
    第三节 从开放阅读到多元阅读
    第四节 讨论:写作、刊刻与阅读
第九章 明代农书与地方社会:以《亳州牡丹史》为例
    第一节 亳州牡丹与《亳州牡丹史》
    第二节 《亳州牡丹史》所录亲友小考
    第三节 《亳州牡丹史》所见明代亳州花事活动
    第四节 《亳州牡丹史》中的阶层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0)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饮食文化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1.1.2 国内外对饮食文化的关注
        1.1.3 哈尼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综述
    2.1 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层次
        2.1.1 食材
        2.1.2 器皿
        2.1.3 饮食结构
        2.1.4 烹饪方法
        2.1.5 口味
        2.1.6 礼仪
        2.1.7 餐饮环境
    2.2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2.3 饮食文化景观
    2.4 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及类型
    2.5 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6 潜导产业及其特征
    2.7 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3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价值
        3.2.2 现实意义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实地调查
        3.4.2 访谈
        3.4.3 观察法
        3.4.4 二手文献
        3.4.5 统计、比较法
        3.4.6 景观描述法
    3.5 技术路线图
4 哈尼饮食文化特色
    4.1 哈尼饮食文化结构
        4.1.1 稻为主,荞为辅的主食结构
        4.1.2 腌制食品为主的副食选择
        4.1.3 荤食占据节庆祭祀重要地位
        4.1.4 沿袭野杂生食喜好
        4.1.5 逢菜必蘸水
        4.1.6 嗜茶重酒
    4.2 哈尼饮食烹饪方式
        4.2.1 生蒸、煮、烤为代表的主食制法
        4.2.2 蒸、煮、烤、炸和凉拌为代表的菜肴制法
        4.2.3 佐料多样化的蘸水制法
        4.2.4 传统土锅煨茶方式
        4.2.5 传统铜锅焖酒方法
    4.3 口味偏好酸、辣、苦
    4.4 竹制器皿,使用广泛
    4.5 与饮食相关的宗教节庆活动
        4.5.1 祭祀敬神
        4.5.2 敬老习俗
5 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5.1 食材地域性
        5.1.1 自然条件决定了食材的多样性
        5.1.2 自然条件决定了食材的特殊性
    5.2 野菜地域性
        5.2.1 不同地域野菜资源对比
        5.2.2 交通运输情况
        5.2.3 哈尼族特色野菜资源利用现状
    5.3 烹饪口味地域性
    5.4 器皿地域性
    5.5 餐饮环境地域性
6 哈尼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6.1 哈尼饮食文化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6.1.1 餐馆经营粗放化
        6.1.2 餐馆特色菜不明显、大众化
        6.1.3 餐馆食材和器皿普通化
        6.1.4 餐馆文化简单化
    6.2 哈尼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评价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主要野菜品种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五洛河林场林下山野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张所坤. 现代园艺, 2021(24)
  • [2]野菜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 郝天民,陈小文,李静. 现代农村科技, 2021(10)
  • [3]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D]. 于沁可. 山东大学, 2020(01)
  • [4]明代名物文献题录[D]. 李翰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信、达、雅”背景下的《朝鲜族风俗知识》朝汉翻译实践报告[D]. 邱月. 延边大学, 2020(05)
  • [6]“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7]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D]. 刘志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野菜种植的致富路——访绿思源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葛记新[J]. 程宁宁. 农村百事通, 2018(22)
  • [9]明代农书研究 ——文本与知识[D]. 葛小寒.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D]. 黄鹤飞.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主要野菜品种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