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经济时代企业集成运作系统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段跃[1](2022)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策》文中提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高新科技应用、知识交叉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泛。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新经济社会内良好发展,就需要拥有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及个性化人才。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着重分析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而探究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创新,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希望人力资源管理优势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来,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李邦帅[2](2021)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呈现出高绩效、高增长的发展规律,推动着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完善,如何在新经济时代创新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路径,以期构建高效的财会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何瑛,杨琳,张宇扬[3](2020)在《新经济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成为新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获取与传输的便捷性促进了商业模式的爆发式创新,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持续向经济发展赋能的同时也牵引着"有明文规定的正式制度"和"以文化为代表的隐性制度"不断变迁。"新技术"、"新模式"、"新制度"、"新文化"共同构成新经济时代的主要内涵,驱动经济和管理理论的每一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理论和实践都不再囿于传统的理论框架和范式,融合化、边缘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本文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拟聚焦于探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理论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梳理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要素及关联路径,从四个维度构建新经济时代基于跨学科交叉融合视角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体系,提炼财务管理理论拓展路径和学科前沿问题,拟为推进财务管理理论的国际化研究和"植入中国情境"的本土化落地添砖加瓦。
罗险峰[4](2013)在《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探讨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问题是企业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敏捷性的内在要求。这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管理学、组织学、系统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敏捷研发的原理、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云制造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研发云模式与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全文分四大部分:1.敏捷研发的原理。基于敏捷性概念对敏捷研发概念进行了界定,讨论了敏捷研发的特征,建立了敏捷研发的内推外压动力模型。提出了敏捷研发的速度原理、集成原理与经济性原理,对敏捷研发速度原理的构成、效果及形成途径与敏捷研发集成原理的内涵、要素、途径与原则进行了系统剖析。对敏捷研发先动者优势的成因进行了博弈分析。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敏捷研发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最佳组织规模决策模型与最佳组织结构选择模型。2.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对敏捷组织进行了界定,从组织结构、人员、技术三个方面揭示了敏捷组织的特征。基于敏捷组织的六条设计原则,构建了敏捷组织的组织结构概念模型。提出了敏捷研发组织的知识、成员、资源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设计了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一般框架,揭示了敏捷研发组织的技术预见、产品重整、知识共享、任务并行与资源集成等运行机制。构建了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敏捷式”管理体系。3.云制造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研发云组织模式。借鉴云制造理论,对研发云、研发云服务和研发云服务资源组合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研发云的概念模型,剖析了研发云的服务模式、组织特征以及运作过程。构建了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设计了基于研发云组织服务资源组合特点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优选模型应用步骤,并在CQXG公司的A产品开发项目的合作资源选择上进行了实际应用。4.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提出了基于快速性(Rapidity)、柔性(Flexibility)和高效性(High Efficiency)的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的RFE三维评价体系,应用该评价体系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中心进行了敏捷性评价。
谢明敦[5](2013)在《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趋势,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已成为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的路径选择。究其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是寻求提高竞争力的良方、知识产权是保持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技术标准更是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中的制胜宝典。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化战略也日益成为一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基础和财富之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协同是衡量一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本文构建了基于ICT产业国际竞争的协同竞争力理论模型并以i-TMR评价模型验证了提升我国IC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标准三者的协同机制。本文指出并论证指导ICT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理论局限性和政策陷阱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将创新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并结合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网络化的国际竞争背景,协同技术标准优势,必将有利于IC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由此构建了知识产权新经济时代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改进和完善的协同竞争力一般理论模型。通过ICT产业国际竞争的聚焦点已集中在知识产权与创新和技术标准协同优势竞争考虑,本文提出了“技术-市场-规制”的i-TMR三维一体模型,提炼出评价协同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理论上构建了ICT产业协同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难以量化的协同竞争力指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量化分析。最后以ICT产业中的典型案例为对象,对本文提出的协同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吴克[6](2008)在《集成创新催生知识型员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经济时代,集成就是创新,就是创造。以人为本、集成先进技术、集聚人才是企业集成创新的根本;重塑与集成人才激励机制是催生知识型员工成长的关键;企业集成创新要注重发挥企业工会的学习职能,企业要与工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依法保障员工的培训权益,促使企业提高一线员工网络学习的能力,以提升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重要的投资方式。促使企业决策层和创意发展委员会搭建知识型员工和用户的创意集成平台。建立产、学、研的技术激励创新机制,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国家要通过优惠政策推进我国一流模具产业的发展,把知识员工和用户的创意物化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张留建[7](2007)在《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是市场竞争主体。满足市场需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进而使企业获得盈利性持续发展,是企业千百年来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实质就是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改善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在现代条件下以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提升的目的,就成为本文的研究方向。本文第一章尝试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NFPM)这一论题。论文运用实证方法对历史上的各种生产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研究,归纳了传统柔性理论所说的柔性的本质,即柔性是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剖析了柔性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后,本文认为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预测并及时适应市场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最大限度地抓住市场机遇,并且能够要有效地克服低产期的风险,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和客户价值的共同提升,是现代管理对生产方式提出的尖锐课题。鉴于时代特征和企业特性,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在企业生产制造的全过程,以价值工程为杠杆,视整个社会资源为自身开放的资源背景,配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整个生产方式与生产流程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运行体系。第二章介绍了NFPM的理论基础,主要的有系统论、投入产出理论、生产组织理论和外包理论等。第三章运用演绎法提出了NFPM模型,阐述了NFPM模型的作用机理,提出了NFPM的理念、原则、柔性测评指标。并将NFPM与大批量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研究了NFPM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在市场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三个第一时间,三个同步”理论,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在市场价格管理方面,结合本人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了市场定价、成本校核、压力回传、系统协调、加强基础、动态调整以及取舍有序,确保目标的组合产品定价原则。第五章较详细地论述了NFPM与生产过程的适配和作用机理,是本文的重点。在投资管理研究方面,分析了投资管理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影响因素,在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投资纲领以及投资建设周期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装备管理研究方面,提出了要制定完善科学的运行保障制度,并组织实施到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科学的制度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底蕴之上的高素质的干部和员工队伍;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于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企业的科学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以骨干力量为主体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有效的员工进退通道,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必要的因需培训,以及适时高效的组织调配,是实施现代柔性生产方式的根本保障。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战略性研发和跟随性研发的概念,设计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要切实做好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要以用户需求作为质检的重要标准之一,要加强员工、尤其质检员的一专多能培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在物质资源管理方面,要构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做好供应商的选择,选择合理库存,开创与供应商双方价值共同提升、合作双赢的途径。在制造管理方面,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按基于需求市场的计划组织生产,通过外委协作、外包和贴牌许可生产等与外部的交流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的柔性和效能,建立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不断改善的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环保与安全文明生产,不断加强和完善班组建设,改善企业“微循环”;关于企业在“饥饿”状态下的管理,要关注源头、防患于未然,细分“饥饿”状态产生的原因,积极、沉着应对“饥饿”危机。第六章NFPM的保障体系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在信息保障研究方面,提出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柔性制造的全方位信息系统构想。在资金保障研究方面,阐述了资金的筹措、使用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运作。其间界定了现金流的概念,分析了现金流的管理价值,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现金流管理模式;为了控制经营现金流出,提出了资金支付模式的创新设计;为了建立高效、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要进行财务经营理念的创新,着眼于资金良性循环与周转,追求柔性的资金流向,建立以电子化为特征的财务管理系统,要在传统的业务经营之上建立以财务经营为中心的财务经营层。在文化保障研究方面,基于企业文化的三层次理论,论证了文化对柔性生产方式的保障作用。第七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剖析了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举证了NFPM的初步实践案例。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向。
赵玉海[8](2006)在《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国在21世纪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它们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外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将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就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鉴于此,本文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在新经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就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对新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新经济时代的创业模式、创业工具进行研究;接着着重对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这两种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章,孵化器的基本形态。对企业孵化器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孵化器的类型、性质、任务、功能、特征等进行详细阐述;从商业形态视角对孵化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孵化器的自身运作和孵化器的运作机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设计。 第四章,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对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着重对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上海互联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这三个专业技术孵化器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运营和服务特色、发展战略、服务对象和方式、具体功能、进入程序等方面对中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进行了模式设计。 第五章,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从创业投资的要素、创业投资的投资准则、创业投资的投资策略、创业投资的投资决策模型以及创业投资的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修正后的创业资本投资决策过程模型;对创业投资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了创业投资的过程和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设计。 第六章,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对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对孵化器与创业投资二者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七章,孵化器、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对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发展创业投资和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总结。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付忠璋[9](2004)在《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制造业曾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宠儿”,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但当前,一种新兴的模式正在形成,这就是大批量定制模式,它对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这种新兴模式,像一道迷人的曙光,正在激励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汽车厂商为之倾心和奋斗,因为只有它,才能保证汽车制造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大批量定制模式是指对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个别的大批量生产。它将“大批量”与“定制”这两个表面上矛盾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其背后隐藏着极其深刻的逻辑关系,并将给当前众多企业的经营运作与管理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改变。在走向大批量定制的旅途上,所有的企业都正在经历一场挑战,面临一次大的变革,谁能在大批量基础上提供定制化产品或服务,谁就可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作者在领悟和理解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定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汽车制造业的实际,探讨大批量定制的工程技术方法,注重大批量定制的操作性研究,提出汽车制造业从大批量生产向大批量定制转变的一些重点实施策略。本文论述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 VRP 模块化产品开发设计策略”。VRP(Variety Reduction Program,减少零件变化方法)是一种面向大批量定制的工程思想和方法,它从分析产生产品“变化性”的根源入手,通过降低产品结构和制造结构的变化,来达到控制成本的同时设计、生产定制化产品的目的。作者将 VRP 理论与传统的模块化技术相结合,针对汽车制造业建立大批量定制模式的要求,提出了产品开发设计变革的思路——VRP 模块化。在此基础上,特别就实施 VRP 模块化的难点之一的模块编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 VRP 模块化的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二进制选装编码方法,并以汽车产品的多品种混流生产组织为例进行了应用说明。将 VRP 模块化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模块化的汽车产品与工艺路线文件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型和设计思路。本文论述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 C 型模块化生产设施重组策略”。作者从实施模块化战略,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重组,建立大批量定制生产线的角度出发,将模块化原理和瑞典式汽车生产线应用于生产设施的布置决策之中,就如何将大批量生产线重组成大批量定制生产线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C 型模块化制造单元的概念。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模块化原理,将目前按照对象专业化布置的生产 I<WP=4>线,尽量按照功能进行模块化分割。即将原有的流水线分割为分离的子功能模块,在每一个功能模块内部融入工艺专业化的布置特点,而各个模块之间采用松耦合的形式,由此形成一系列加工过程相对封闭的模块化的制造单元。在每一个模块化制造单元内部,再借鉴瑞典式的生产线方式,采用一种 C 型的布置方式,C 型线上是具有一定节拍的传送装置,可根据自身的任务进行调整。在 C 型线周围,以满足功能目标为主,尽量按照工艺专业化的原则,布置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模块的自主功能。然后,由若干熟练工人组成的小组在计算机的软件支持下,相对自主地去组织生产。本文论述了“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管理变革策略”。汽车制造业现有的管理体系是按照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建立的,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指导着企业的运行与发展,虽有不断改进,但没有本质上变化。随着 Internet革命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为大批量定制模式,如果没有在生产组织、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和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的。为了获得全面实施大批量定制的综合经济效益,除了在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阶段应用大批量定制的原理以外,还应该针对大批量定制在管理方面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新模式要求有新一代的工人、新的工作设计和新的生产组织体系。每个人在工作时,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制订计划、判断决策、分析复杂系统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生产技术的机会以及相互合作的品质,计算机集成不仅是技术的集成,而更重要的是技术、生产组织和人员素质三者的集成。新的管理体系将改变传统的管理结构和分工方式,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与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率先转向大批量定制模式的企业必将在同行业获得领先的竞争优势。面向未来,遵循“尽可能适应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原则,转向大批量定制模式,对生产组织进行变革,实施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生产管理、企业协同、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必将成为新世纪管理的主旋律,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新的管理革命。
黄玉杰,李忱[10](2004)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集成创新的观点》文中指出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 ,从系统科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指出集成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建立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源泉 ,并分析了集成创新的基本理论以及企业实现集成创新的途径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集成运作系统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经济时代企业集成运作系统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济的概述 |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 |
(一)创新型人才 |
(二)个性化人才 |
(三)复合型人才 |
三、新经济时代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化 |
(一)信息化方向发展 |
(二)创造性方向发展 |
四、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 |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管理观念落后 |
(三)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
五、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策 |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二)营造创新型文化氛围 |
(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五)打造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 |
六、结束语 |
(2)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财会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
(二)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 |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创新路径 |
(一)创新财会管理方法 |
(二)重视新型财会管理人才的培养 |
(三)转变企业财会管理理念 |
(四)加强财会管理监督力度 |
(五)注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 |
(六)开发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
四、结语 |
(3)新经济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以新技术为驱动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基于会计学视角 |
三、以新模式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基于管理学视角 |
四、以新制度为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基于经济学视角 |
五、以新文化为牵引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 |
六、新经济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财务管理理论拓展路径 |
(4)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敏捷研发原理 |
2.1 敏捷与敏捷研发 |
2.1.1 敏捷的定义 |
2.1.2 敏捷研发的界定 |
2.1.3 敏捷研发的特征 |
2.2 敏捷研发的内推外压动力模型 |
2.2.1 企业敏捷研发的外部环境压力 |
2.2.2 企业敏捷研发的内部推力 |
2.3 敏捷研发的速度原理 |
2.3.1 敏捷研发与速度经济 |
2.3.2 敏捷研发速度的构成 |
2.3.3 敏捷研发速度的效果体现 |
2.3.4 敏捷研发的先动者优势模型 |
2.3.5 敏捷研发速度形成途径 |
2.4 敏捷研发的集成原理 |
2.4.1 敏捷研发的集成内涵 |
2.4.2 敏捷研发的集成要素 |
2.4.3 敏捷研发的资源集成途径 |
2.4.4 敏捷研发的集成原则 |
2.5 敏捷研发的经济性原理 |
2.5.1 研发组织选择模型 |
2.5.2 敏捷研发组织的成本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
3.1 敏捷组织 |
3.1.1 敏捷组织的定义 |
3.1.2 敏捷组织的特点 |
3.1.3 敏捷组织的设计原则与组织结构 |
3.2 敏捷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 |
3.2.1 并行工程研发组织模式 |
3.2.2 虚拟研发组织模式 |
3.2.3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下的研发组织模式 |
3.2.4 动态项目型研发组织模式 |
3.3 敏捷研发的一般组织模式 |
3.3.1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共性 |
3.3.2 敏捷研发组织的构成要素 |
3.3.3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一般框架 |
3.3.4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 |
3.3.5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运行流程 |
3.4 敏捷研发的管理体系 |
3.4.1 研发管理体系的一般结构 |
3.4.2 敏捷式研发管理体系的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云制造模式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 |
4.1 云制造与研发云 |
4.1.1 云制造的概念与特征 |
4.1.2 云制造下的研发云 |
4.2 研发云的服务 |
4.2.1 研发云的服务模式 |
4.2.2 研发云的服务内容 |
4.3 研发云的运作过程与组织特征 |
4.3.1 研发云的运作过程 |
4.3.2 研发云的组织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配置与组合优选 |
5.1 开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 |
5.1.1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类型 |
5.1.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配置 |
5.1.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特点 |
5.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 |
5.2.1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的目标 |
5.2.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的指标体系 |
5.2.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 |
5.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敏捷研发组织的敏捷性评价 |
6.1 企业敏捷性评价的代表性评价体系 |
6.1.1 基于敏捷性成果的TCRS评价体系 |
6.1.2 基于敏捷性构成要素的CIPME评价体系 |
6.1.3 基于企业敏捷化关键领域的敏捷维度评价体系 |
6.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的三维评价体系 |
6.2.1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2.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
6.3 敏捷研发组织的敏捷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
6.3.1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方法 |
6.3.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5)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本章摘要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现实背景 |
1.2.2 理论背景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文献与案例研究方法 |
1.3.2 层次分析法(AHP) |
1.3.3 相关性分析 |
1.3.4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本章摘要 |
2.1 协同优势概述 |
2.2 协同优势的基本要素 |
2.2.1 技术创新 |
2.2.2 知识产权 |
2.2.3 技术标准 |
2.3 协同优势的理论基础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2.3.2 竞争优势理论 |
2.3.3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 |
2.4 协同优势的分析工具 |
2.4.1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2.4.2 协同学的应用 |
2.5 协同优势与ICT产业竞争 |
2.5.1 ICT产业的地位 |
2.5.2 ICT产业的经济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协同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内涵 |
本章摘要 |
3.1 知识产权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
3.2 协同优势的动态演进 |
3.2.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进 |
3.2.2 从竞争优势到知识产权优势的演进 |
3.2.3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之“困境” |
3.3 协同优势理论的提出 |
3.3.1 协同竞争规则:产业国际竞争的新规则 |
3.3.2 协同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内涵 |
3.4 协同优势的形成机理分析——基于协同学理论 |
3.4.1 ICT产业满足系统自组织的结构基础 |
3.4.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运行机制 |
3.5 协同优势的优势联动效应 |
3.5.1 横向优势联动效应 |
3.5.2 纵向优势联动效应 |
3.6 协同优势的具体表现形式 |
3.6.1 协同控制优势 |
3.6.2 协同评价优势 |
3.6.3 协同商业优势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 |
本章摘要 |
4.1 “钻石模型”:经典的产业竞争机制模型 |
4.2 新经济时代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
4.2.1 对波特“钻石模型”的评价 |
4.2.2 全球化背景下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
4.2.3 知识化背景下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
4.2.4 网络化背景下波特“钻石模型”的研究及改进 |
4.3 ICT产业视角下的“新钻石模型” |
4.4 基于协同优势的“新钻石模型”的释义 |
4.4.1 纵轴: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协同策略 |
4.4.2 核心:知识化(知识产权优势) |
4.4.3 横轴: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ICT产业竞争特征 |
4.5 “新钻石模型”体系下ICT产业竞争机制分析 |
4.5.1 协同策略推动产业竞争优势六大要素升级的机理分析 |
4.5.2 协同策略促进产业竞争优势关键要素协同作用的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本章摘要 |
5.1 协同竞争力评价文献综述 |
5.1.1 协同优势相关的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
5.1.2 协同优势与ICT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选择 |
5.2 i-TMR协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提出 |
5.3 i-TMR模型的指标体系 |
5.3.1 技术层面的指标(T层面) |
5.3.2 市场层面的指标(M层面) |
5.3.3 规制层面的指标(R层面) |
5.4 基于AHP的协同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4.1 建立AHP的递阶层次结构 |
5.4.2 确定AHP模型的指标权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本章摘要 |
6.1 ICT产业竞争案例实证 |
6.1.1 TD-SCDMA的案例分析 |
6.1.2 北斗星导航系统案例分析 |
6.1.3 i-TMR评价指标体系ICT产业中应用 |
6.2 ICT产业竞争数据实证 |
6.2.1 实证思路 |
6.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搜集 |
6.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中国ICT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协同战略 |
本章摘要 |
7.1 协同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7.2 发达国家的协同战略经验 |
7.2.1 日本 |
7.2.2 美国 |
7.2.3 欧洲 |
7.3 发达国家协同战略的启示 |
7.4 中国ICT产业协同战略的构建思路 |
7.4.1 三大战略的联动 |
7.4.2 协同战略规划 |
7.4.3 协同战略大纲 |
7.4.4 协同战略重点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协同竞争力调查问卷(权重分析) |
附录2:协同竞争力调查问卷(竞争力评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课题 |
(6)集成创新催生知识型员工(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成先进技术集聚人才是集成创新的根本 |
二、重塑与集成激励机制是催生知识型员工成长的关键 |
三、注重知识员工的培养是重要的投资方式 |
(7)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经济时代的概念与主要标志 |
1.1.2 企业及其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生产方式的研究综述 |
1.3.1 生产方式的概念 |
1.3.2 作坊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3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4 精益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5 敏捷制造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6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研究 |
1.3.7 柔性生产方式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NFPM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基本理论 |
2.1.1 关于系统的概念 |
2.1.2 系统自组织性的界定 |
2.1.3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2.1.4 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
2.2 投入产出理论 |
2.3 生产组织理论 |
2.3.1 生产的概念 |
2.3.2 生产组织的概念、内容和目标 |
2.3.3 生产运作的分类 |
2.4 外包理论 |
2.4.1 外包的相关概念 |
2.4.2 外包的形成原因 |
2.4.3 外包的特点 |
2.4.4 外包的分类及外包收益 |
2.4.5 外包风险的衡量与评价 |
第3章 NFPM的构建、作用机理与测评 |
3.1 柔性及柔性生产方式 |
3.1.1 柔性的概念与本质 |
3.1.2 柔性生产方式 |
3.2 NFPM的模型及构成要素 |
3.2.1 NFPM的模型 |
3.2.2 NFPM模型的构成要素 |
3.2.3 各要素的主要功能及作用机理 |
3.3 NFPM的本质 |
3.4 NFPM的主要理念和方法 |
3.5 NFPM的测评 |
3.5.1 测评的意义和基本理论 |
3.5.2 测评指标及定义 |
3.6 NFPM与大批量生产方式和大规模定制之特性比较 |
第4章 NFPM与市场运作 |
4.1 关于市场和当前市场营销中的缺陷 |
4.2 市场信息管理 |
4.3 构建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 |
4.4 市场价格管理 |
4.5 创新符合时代特点的营销模式和方法 |
4.6 加强和改善销售物流配送 |
第5章 基于NFPM的生产运行流程 |
5.1 NFPM的投资管理与装备管理 |
5.1.1 投资管理 |
5.1.2 装备管理 |
5.2 NFPM的人力资源管理 |
5.2.1 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
5.2.2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5.2.3 核心竞争力的获得 |
5.2.4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具体内涵 |
5.3 NFPM的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 |
5.3.1 传统技术研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5.3.2 NFPM对技术研发的要求 |
5.3.3 NFPM的质量管理 |
5.4 NFPM的物资资源管理 |
5.4.1 构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
5.4.2 做好供应商的选择 |
5.4.3 选择合理库存 |
5.4.4 开创与供应商双方价值共同提升合作双赢的途径 |
5.4.5 创新采购方式方法 |
5.5 NFPM的制造管理 |
5.5.1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
5.5.2 按照基于市场需求的计划组织生产 |
5.5.3 战术外包,充分发挥好内、外部资源的协同效应 |
5.5.4 建立质量(Q)成本(C)交货期(D)不断改善的机制 |
5.5.5 高度重视安全、环保、文明生产 |
5.5.6 不断加强和完善班组建设,改善企业微循环 |
5.5.7 完善企业在“饥饿”状态下的管理 |
第6章 NFPM的保障体系 |
6.1 NFPM的信息保障 |
6.1.1 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 |
6.1.2 积极构建适应柔性制造的信息系统 |
6.2 NFPM的资金保障 |
6.2.1 资金的筹措 |
6.2.2 资金支付方式的创新设计 |
6.2.3 建立高效、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 |
6.2.4 资金保障体系的风险及其防范 |
6.3 NFPM的文化保障 |
6.3.1 文化对柔性生产方式的保障意义 |
6.3.2 文化对柔性生产方式的保障作用 |
第7章 NFPM的案例研究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新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
1.1.2 新世纪初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目标的概述 |
1.1.3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新经济 |
1.3.2 企业孵化器 |
1.3.3 创业投资 |
1.3.4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 |
1.3.5 科技型中小企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关于新经济的研究 |
1.4.2 关于企业孵化器的研究 |
1.4.3 关于创业投资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1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 |
2.1 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
2.1.1 新经济的增长特征 |
2.1.2 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 |
2.1.3 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
2.1.4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
2.2 新经济与创新 |
2.2.1 创新的内涵与模式 |
2.2.2 创新的特征 |
2.3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 |
2.3.1 企业孵化器 |
2.3.2 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 |
2.3.3 创业投资 |
2.3.4 创业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基础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孵化器的基本形态 |
3.1 孵化器及其概述 |
3.1.1 企业孵化器产生的背景 |
3.1.2 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史 |
3.1.3 孵化器的类型 |
3.2 孵化器的性质、任务和功能 |
3.2.1 孵化器的性质 |
3.2.2 孵化器的任务 |
3.2.3 孵化器的功能 |
3.2.4 孵化器的特征 |
3.3 孵化器的商业形态 |
3.3.1 孵化器是适应新经济而诞生的新商业形态 |
3.3.2 孵化器成为一种新的投资品 |
3.4 孵化器的业务运作 |
3.4.1 孵化器的自身运作 |
3.4.2 孵化器的孵化运作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
4.1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概述 |
4.1.1 定义 |
4.1.2 功能与任务 |
4.1.3 优势 |
4.2 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
4.2.1 发展现状 |
4.2.2 案例分析 |
4.2.3 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建设需要加强的工作 |
4.3 中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模式设计 |
4.3.1 运营和服务特色 |
4.3.2 发展战略 |
4.3.3 服务对象和方式 |
4.3.4 具体功能设计 |
4.3.5 进入程序设计 |
4.3.6 管理及其职能部门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 |
5.1 创业投资的类型特征 |
5.1.1 创业投资的类型 |
5.1.2 创业投资的特征 |
5.2 创业投资的基本模式 |
5.2.1 创业投资的要素 |
5.2.2 创业投资的投资准则 |
5.2.3 创业投资的投资策略 |
5.2.4 创业投资的投资决策模型 |
5.2.5 创业投资的营利模式 |
5.3 创投资本的业务运作 |
5.3.1 创投资本的阶段特点 |
5.3.2 创投资本的投资过程和步骤 |
5.3.3 创投资本的退出方式 |
5.3.4 创投资本的运作特点 |
5.4 建立创业投资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 |
6.1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的比较 |
6.1.1 两种商业模式的一致性 |
6.1.2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的差异点 |
6.2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现状 |
6.3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 |
6.3.1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的意义 |
6.3.2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的机理研究 |
6.3.3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业务融合的利弊及发展趋势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孵化器、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7.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7.2 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7.2.1 创业投资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
7.2.2 当前我国发展创业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 |
7.2.3 引入国外创业投资的优点及策略 |
7.3 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发展创业投资和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1 发展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2 发展企业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大批量生产模式概述 |
1.2 时代变革引发商业环境变化 |
1.3 大批量生产模式面临挑战 |
1.4 我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生产模式选择 |
1.5 大批量定制模式研究现状综述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2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实施策略总论 |
2.1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基本原理 |
2.2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 |
2.3 汽车制造业生产模式变革的趋势 |
2.4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兴起 |
2.5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实施要点 |
2.6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实施步骤 |
2.7 本章小结 |
3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 VRP 模块化产品开发设计策略 |
3.1 面向大批量定制开发设计的特点和过程 |
3.2 VRP 基本理论 |
3.3 基于 VRP 模块化的二进制选装编码方法 |
3.4 二进制选装编码在汽车多品种混流生产中的应用 |
3.5 汽车产品与工艺路线文件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 C 型模块化生产设施重组策略 |
4.1 大批量定制对制造系统的要求 |
4.2 可重组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
4.3 瑞典式汽车生产线及其主要特征 |
4.4 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生产线的重组策略 |
4.5 适合我国国情的 C 型模块化制造单元 |
4.6 基于 C 型模块化制造单元的大批量定制生产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5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管理变革策略 |
5.1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生产组织 |
5.2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生产管理 |
5.3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企业协同 |
5.4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供应链管理 |
5.5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企业文化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 |
(10)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集成创新的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探讨 |
1.1 传统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外生论 |
1.2 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内生论 |
1.3 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
2 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集成创新 |
2.1 新经济背景下的战略管理特征 |
2.1.1 不确定性增强导致企业战略管理的非线性。 |
2.1.2 企业经营空间由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 |
2.1.3 企业竞争理念与竞争层次发生根本改变。 |
2.1.4 变革、创新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旋律。 |
2.2 现代企业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2.3 集成创新是构筑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根本源泉 |
3 集成创新的实现途径 |
3.1 实现企业集成创新的两个层次 |
3.1.1 企业内部各要素的集成创新。 |
3.1.2 企业之间的网络集成创新。 |
3.2 我国企业如何实现集成创新 |
3.2.1 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3.2.2 通过集成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 |
4 结论与展望 |
四、新经济时代企业集成运作系统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策[J]. 段跃.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2(01)
- [2]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路径[J]. 李邦帅. 纳税, 2021(36)
- [3]新经济时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J]. 何瑛,杨琳,张宇扬. 会计研究, 2020(03)
- [4]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D]. 罗险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5]基于协同优势的ICT产业竞争机制及模型研究[D]. 谢明敦.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6]集成创新催生知识型员工[J]. 吴克. 经济问题探索, 2008(08)
- [7]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D]. 张留建.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8]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D]. 赵玉海. 河海大学, 2006(03)
- [9]汽车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实施策略研究[D]. 付忠璋.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10]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集成创新的观点[J]. 黄玉杰,李忱.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