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业企业的组织转型

论林业企业的组织转型

一、试论林业企业组织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耿玉德,李莹莹[1](2022)在《国有森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森工企业政企分开改革的各项举措已经落实完毕,但仍然存在公司主体发展方向尚未明确,社会管理职能移交不彻底,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了顺利实施后续改革,应从国有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角度,努力促进国有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和对黑龙江省国有林业企业的实际调查,基于专家打分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从经营战略、经营技术、企业规模和企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国有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得出效益评价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只有对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组合和相互协调,才能在保障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马雪松[2](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杨曼曼[3](2021)在《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更新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背景下,对知识密集型的企业进行知识更新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政府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管控力度逐渐加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向规模大、融资渠道广的全国性房地产开发企业集中,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知识更新对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寻求新增值点、获得盈利空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保障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更新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多个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研究,了解国内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情况和知识更新相关理论的研究趋势,结合企业特点概述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相关理论,在分析影响知识更新能力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理论、聚类分析和粗糙集理论对初建指标体系进行客观有效筛选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专家个体主观性对评价模型构建的影响,采用粗糙集赋权法利用各属性的重要度确定各指标权重。基于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指标内容模糊性的特点,采用多级模糊理论对指标评判信息进行处理,构建一套客观实用的知识更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将基于灰色聚类粗糙集方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聚类粗糙集-多级模糊评价模型应用于H企业的知识更新能力评价,验证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科学有效性。通过实际案例研究,得到该企业知识更新能力评价等级及评价指标各维度的综合得分。最后,结合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分析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动力因素,并提出知识更新动力因素相互作用模型,为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强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胡强盛[4](2020)在《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评价与适应机制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气候变化实践发展及相关科学知识的不断推进,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及适应行动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系统、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风险及其适应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面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旅游目的地也不能幸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急速冲击(如极端天气事件)与慢性压力(如生态系统转变)下,城市旅游地气候风险日益严峻。整合气候变化风险与适应性两大领域是旅游地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应用难点。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整合分析框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长株潭城市群,利用气候观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集对分析法、TOPSIS评价法、障碍度模型、结构方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研究。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综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借鉴气候变化风险与适应理论分析框架,建立“双层双视角”的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从客观视角出发,在中观尺度上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水平评价,旨在揭示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系统响应;从主观视角出发,在微观尺度上探究城市旅游地利益相关者(旅游从业人员与居民)的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现状与适应意向,试图探明城市旅游地个体关于气候变化风险感知与适应意向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框架实现了风险评价与适应分析的有效整合,中观与微观尺度的有益综合,主客观视角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社会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2)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演化。立足气候变化风险理论,以IPCC气候风险模型为母体模型发展了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评价模型。从致灾因子、暴露度、脆弱性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开展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长株潭气候变化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呈现“警戒”与“较高”等级交替变更特征。综合来看,气候暖化影响、极端降水影响、水资源消耗、过度旅游影响、旅游贡献不够、旅游资源质量较低等因素对于驱动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风险发挥了较大作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维度建立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适应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期内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适应性不断增强,趋势见好。适应等级从“失能”逐步提升至“良好”。研究观察到响应维度对旅游地气候适应性的影响最为显着。指标层障碍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应基于系统视角进行综合提升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考虑经济优化、社会保障、设施完善、生态修复等多部门多领域统筹协同参与。旅游发展在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进程中呈现“双刃剑”效应。因此,旅游如何在与气候适应协同的同时实现有序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长株潭城市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响应问题。总体上,城市旅游地系统演化主导态势向好。2010年至2015年间气候变化风险为主导态势,长株潭城市旅游地呈“高风险-低适应”特征,系统整体处于不良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旅游地适应行动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不断提升。自2016年起,气候适应性逐步上升为主导态势。城市旅游地系统发展进入良好阶段。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主导态势空间分化特征较为显着,空间异质性时间演化较明显。(3)城市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气候变化风险感知与适应意向。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借鉴个体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认知模型,构建城市旅游地利益相关者气候风险评价与适应意向概念框架,探讨城市旅游地重要利益主体(旅游从业人员与居民)关于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水平及其与适应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受访者(旅游从业人员)对气候变化对从事旅游业的人士、旅游业运营和管理以及旅游者自身可能产生的影响表示高度关注。受访者(旅游地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对自身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接收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对旅游地利益者进行风险评估和适应意向具有积极和显着的影响;如果认知到气候变化风险,且对自身适应能力评价较高,旅游地相关利益人员更有可能采取适应措施。(4)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适应机制构建。从目标原则、适应主体界定、适应实施框架以及适应行动路径建立长株潭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适应机制构建的总目标是增强长株潭城市旅游地的气候适应能力,有效防范风险并利用机遇,最终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提升认知、资源配备、有效整合与多元协同。适应气候变化是长株潭城市旅游地不断加剧的气候风险的迫切需求;适应气候变化与“两型”发展能相互促进。研究提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气候适应,界定与梳理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参考有关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出“空间-社会-经济”的多层次多领域适应行动方案设计思路,并进一步提出气候适应行动实施的保障措施。

王莹[5](2020)在《沭阳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木材加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国内木材加工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员工以农民工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严重缺乏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制约了木材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索木材加工企业的人才管理问题,分析木材加工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现状,探索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员工组织承诺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木材加工企业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培养及留住核心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建议。通过对沭阳县10家规模化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木材加工企业可依据企业员工数量、营业收入及是否存在人力资源岗位三个条件,划分为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木材加工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显着差异。基于59份深度访谈,发现第一类木材加工企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帮助员工完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主动性强,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高;第二类木材加工企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人才需求大,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对基础的管理措施,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来培养企业人才,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本需求和员工职业成长需求;第三类木材加工企业大多处于企业发展初期,管理方式简单经济,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概念认知,忽视员工培养,但其管理措施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员工工作满意度高。基于556份有效问卷,发现沭阳木材加工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信息透明和职业自我认知维度在员工年龄及归属部门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在员工的性别、婚姻情况、学历、归属部门存在显着差异;员工工作满意度在员工工作年限、归属部门方面存在差异;当员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婚姻状况时,组织承诺存在差异。此外,当木材加工企业实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措施时,会影响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承诺直接影响不显着,但是,当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影响到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时,会就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针对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本文对三类木材加工企业提出以下建议:为避免企业因规模扩大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业务需求脱节、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建议第一类木材加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向“HR三支柱模型”转变;建议第二类木材加工企业,基于组织整体战略,调整组织构架,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强化人力资源功能,针对员工的个体特性,制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将员工的职业成长需求与组织发展的人才需求相挂钩;建议第三类木材加工企业,关注高学历者及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发展需求,参考第二类木材加工企业形势,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好转型准备。

刘永团[6](2020)在《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文中提出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为了地勘企业在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下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使地勘企业自身发展在纵向准确了解其发展趋势,横向上明确其发展的短板,为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促进作用。本论文以企业竞争能力、绿色产业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勘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应用的实践证明,走绿色勘查开发道路成果显着,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厘定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地勘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地勘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讨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涵了 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选择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评价法对内蒙古地矿集团近五年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横向上,在2014年-2018年每年的地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均一般,其中,企业的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好,勘查能力、开发能力、营运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一般,而绿色发展能力得分最低;纵向上,2014年-2018年地矿集团总体竞争能力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各子能力评价结果可知,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开发能力有不断上升趋势,营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基本不变,勘查能力趋势下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按其各子能力对地勘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勘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勘企业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地勘企业受传统地勘思想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营运和组织管理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主要从资源能力、绿色发展能力、营运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实现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邹育霖[7](2020)在《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我国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钢铁行业去产能等多项政策,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速步入新态势,企业各项改革面临的风险愈发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保证国有资产价值进一步实现增值为目标,增加企业改革力度,重点关注企业持续性的风险抵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被称之为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首先由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倡导并逐渐推行,它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和经营环节风险为导向的一种新审计模式。2006年IIA颁布新《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简称IPPF),随后于2003年和2016年进行调整和补充。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准则进行全面修订,在审计流程、审计内容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搭建内部审计体系需要进行不断开拓创新,但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应用还需在实际业务中不断探索,其研究重点在于判断组织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可能出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本文重点将文献归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基于风险导向内审的当前趋势,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系统控制论、风险管理理论以及控制自我评价(CSA)方法,选择华菱湘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代风险内审研究。适逢钢铁企业的内审面临新一轮发展变革,钢铁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向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华菱湘钢集团公司规模庞大、业务涉及广泛,本身存在诸多风险,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不到位,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华菱湘钢淘汰旧锅炉回收煤气节能技术改造评估项目”展现华菱湘钢具体内部审计应用程序执行情况,制定计划、审计测试审计发现、得出审计结果制定报告、后续审计。结合华菱湘钢所属的钢铁行业状况和治理结构、经营状况、财务风险分析,了解其内部控制情况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通过以上对华菱湘钢内部审计体系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存在风险管理标准缺失、内部审计基础建设不完备、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针对问题本文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华菱湘钢具备可行性及必要性,据此结合ERM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及CSA全面控制评估的特点,完善包括风险评估坐标图在内的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设计,以期寻找符合本土钢铁企业的现代内审体系,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曾略三[8](2020)在《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向逐步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绿色化模式发展。这也是由于此前一味追求经济数量化发展而造成的全球资源环境与发展质量的不匹配。自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已然成为了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则是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总体布局之中,并不断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落实经济绿色化发展。湖北麻城石材产业发展较早,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麻城先后被确定为“中国花岗石之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体推进试点县市、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石材优采基地”等。而石材产业现已成为麻城的经济支柱产业,为麻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麻城石材产业的粗放型发展的经济模式无法适应当前主流经济环境的生存。因此,为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麻城石材产业亟须实现转型,建立成产城互动、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石材产业新城。本文即以麻城市特殊县域为例,参考学习多名学者对石材产业发展的研究,并结合麻城石材产业的现状,使用发展的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麻城石材产业的优劣势以及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石材矿山总体布局不合理、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石材工业环境问题突出、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等主要问题,从推进绿色石材矿山建设、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石材商贸等服务业、促进静脉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对麻城石材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以期帮助当地政府更好的发展石材产业,将麻城打造为中国中部石材工贸中心基地。

王倩[9](2020)在《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实践角度讲,上市林业公司普遍面临着绩效低下的问题。为了改善绩效,解决资源基础不牢固、产业基础支撑弱等众多问题,上市林业公司在资源配置和多元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效果甚微。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研究样本中实施多元化的上市林业公司比例已达到78%,但是资产收益率均值仅为0.0297,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仅为0.0099。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和多元化提高整体绩效,成为林业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上市林业公司在经营运作中存在资源依赖性,而林木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资源,呈现生长周期长、受季节影响显着、易损毁、不可替代等特点,使生态旅游、林下作物培育、木材加工、森林培育、木材采运、造纸、家具制造业等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自然和政策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因此,有必要研究上市林业公司改进绩效的路径。本文对于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多元化和绩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讲,资源冗余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绩效的影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都得到了一定的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国家之间、行业之间以至于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异质性,对发达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或者对其他行业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林业企业。同时,虽然理论界普遍认为冗余资源影响多元化的程度与方向,继而会对绩效产生影响,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分析解析林业企业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林业产业的决策制定、绩效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首先,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评述国内外对于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和实践进展,进而从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企业行为理论等观点出发,对财务冗余、多元化与绩效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其次,采集整理了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方面的研究相关样本数据,并且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深入分析数据特征。在数据采集方面,查找上市林业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了深入准确地反映上市林业公司业务多元化的水平,参考上市林业公司披露的主营业务和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产品和行业信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公司主营业务所在的行业按照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个层次进行分类,为研究业务多元化以至因果关系做好准备。在数据分析方面,全面反映了样本数据的整体特征以及数据的分布和变异特征。在行业四个层次分类的基础上,把多元化进一步分为无关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分别测量不同类型多元化的水平。突破了以往文献中因为缺少对主营业务所在行业的划分,无法研究不同类型多元化因果关系的局限性。最后,对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对上市林业公司具有借鉴性意义的结论。研究发现,可恢复冗余与多元化呈显着倒U型关系;市场化环境正向调节潜在冗余与多元化的关系;政治关联负向调节可利用冗余和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可恢复冗余和多元化的关系;市场化程度正向调节潜在冗余与多元化的关系;可利用冗余与综合财务绩效呈显着倒U型关系,可恢复冗余与综合财务绩效呈显着U型关系。而可利用冗余以及潜在冗余与绩效没有显着的线性或者U(倒U)型曲线关系;资源的积累和利用对于实现绩效目标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并且不同类型的财务冗余资源对于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分位数为0.1和0.25时,多元化与绩效呈显着U型关系,分位数为0.5时,多元化显着负向影响绩效,表明低水平的绩效更容易受到多元化的影响,绩效先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升而下降,在多元化达到适度规模后,绩效随着多元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多元化对财务冗余和绩效的关系起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在可恢复冗余通过多元化负向影响综合绩效,也对综合绩效直接产生负向影响。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以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框架,从多元化中介效应的角度研究财务冗余与绩效的关系,为林业企业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改进绩效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理论、企业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关系分析,构建了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的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关系机理;第三,运用熵指数法基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从财务效益、发展能力、资产营运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了上市林业公司的绩效,克服了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衡量绩效的局限;第四,基于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上市林业公司改进绩效的建议,包括适度维持冗余的水平、慎重实施多元化特别是无关多元化、从绩效改进角度综合衡量财务冗余与多元化的建议。

宋姗泽[10](2020)在《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 ——基于不同股权性质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物质资本已不再是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决定性因素,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实现价值创造的源泉,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对二者之间传导机制和影响的情境条件的研究并不完善,且研究对象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对制造业企业进行智力资本开发很必要。研发投入可以使企业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对企业绩效有积极贡献,且研发投入水平对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也较高。因此,本文以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来探讨智力资本各维度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传导机制。同时,在不同股权性质下,企业所处环境和内部结构都会不同,智力资本各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间的关系又是否会存在差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将智力资本、研发投入、股权性质与企业财务绩效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以期揭示智力资本对企业财务绩效作用的黑箱。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这一政策背景,以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法对智力资本进行测量,以2013—2017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R&D经费投入强度较大的7类行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探究智力资本三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对研发投入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以及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三维度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着正向关系;研发投入在此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国有股权性质在此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视角,也为不同股权性质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开发智力资本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试论林业企业组织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林业企业组织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森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国有森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一)企业战略
    (二)企业技术
    (三)企业规模
    (四)企业环境
    (五)国有森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构建
三、国有森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AHP)
    (二)熵权法
    (三) AHP-熵权法综合权重
四、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 AHP法计算指标权重
    (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三)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建议

(2)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研究现状
        1.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3.3 知识更新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相关理论概述
    2.1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理论
        2.1.1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概念
        2.1.2 地方性房地产企业经营现状
    2.2 知识更新相关理论
        2.2.1 知识更新概念
        2.2.2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的内涵
        2.2.3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更新过程
    2.3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能力指标体系建立
    3.1 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过程
        3.2.1 筛选方法
        3.2.2 筛选原则
        3.2.3 筛选流程
        3.2.4 筛选过程
    3.3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能力评价
    4.1 灰色聚类粗糙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引入
    4.2 灰色聚类粗糙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企业概况
        4.3.2 H企业知识更新能力评价
        4.3.3 评价结果及简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更新动力分析
    5.1 外部动力因素
    5.2 内部动力因素
    5.3 内外部动力因素相互作用路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识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重要度打分表
附录2 评测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评价与适应机制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1.1.2 气候变化风险与适应研究的新探索
        1.1.3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日趋严峻
        1.1.4 长株潭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新诉求
    1.2 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
        1.2.2 气候变化对旅游地的影响
        1.2.3 旅游地适应性
        1.2.4 研究述评与启示
    1.3 科学问题
        1.3.1 构建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整合分析框架
        1.3.2 建立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测度体系
        1.3.3 探明城市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机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选定依据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研究区域选定依据
    1.6 研究方案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数据
        1.6.4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气候变化风险
        2.1.2 适应
        2.1.3 城市群
        2.1.4 城市旅游地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2 风险理论
        2.2.3 适应性理论
        2.2.4 保护动机理论
    2.3 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整合分析框架构建
        2.3.1 整合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的概念模型
        2.3.2 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整合研究框架
3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评价
    3.1 城市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解析
    3.2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与适应性特征分析
        3.2.1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诱发因素与特征
        3.2.2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适应类型与措施
    3.3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评价
        3.3.1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3.3.2 数据处理与方法
    3.4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演化及影响因素
        3.4.1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时空演化
        3.4.2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演化影响因素
    3.5 城市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性响应
        3.5.1 城市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主导态势变化
        3.5.2 城市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态势空间分异
    3.6 小结
4 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感知-适应意向分析
    4.1 旅游风险感知
    4.2 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4.3 旅游从业人员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分析
        4.3.3 样本人口学特征
        4.3.4 结果分析
    4.4 旅游地居民
        4.4.1 问卷设计
        4.4.2 样本人口学特征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构建
    5.1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构建的动因
    5.2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构建的目的与原则
        5.2.1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构建的目的
        5.2.2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构建的原则
    5.3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构建的主体界定
    5.4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的实施框架
        5.4.1 城市旅游地气候硬适应框架
        5.4.2 城市旅游地气候软适应框架
    5.5 城市旅游地气候适应机制的实践路径探索
        5.5.1 行动环境分析
        5.5.2 行动方案设计
        5.5.3 行动实施保障
    5.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附录2:调查问卷
致谢

(5)沭阳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
        1.3.2 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1.3.3 组织承诺研究现状
        1.3.4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现状
        1.3.5 木材加工企业人才管理研究综述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概念
        2.1.2 工作满意度概念
        2.1.3 组织承诺概念
        2.1.4 木材加工企业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职业生涯的三维管理
        2.2.4 HR三支柱模型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1.1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3.1.2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3.1.3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中介作用
        3.1.4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满意度的总中介作用
    3.2 理论模型
第四章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概况
    4.1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总体概况及分类标准
        4.1.1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总体概况
        4.1.2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分类标准
    4.2 第一类木材加工企业概况
    4.3 第二类木材加工企业概况
    4.4 第三类木材加工企业概况
第五章 研究设计
    5.1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深度访谈法
        5.1.1 深度访谈的目的
        5.1.2 深度访谈的样本
        5.1.3 深度访谈的内容
    5.2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问卷调查
        5.2.1 问卷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和样本
        5.2.3 测量项目及问卷来源
        5.2.4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第六章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分析及假设检验
    6.1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现状调查
        6.1.1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深度访谈
        6.1.2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6.1.3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6.1.4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现状
        6.1.5 沭阳木材加工企业现状调查总结
    6.2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和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间作用机理
        6.2.1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相关性分析
        6.2.2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全模型分析
        6.2.3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内在作用机理分析
第七章 建议与对策
    7.1 第一类木材加工企业的建议
    7.2 第二类木材加工企业的建议
    7.3 第三类木材加工企业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三类木材加工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差异
        8.1.2 在人口变量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差异
        8.1.3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显着相关
        8.1.4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总模型
        8.1.5 三类木材加工企业建议与对策
    8.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1 :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访谈提纲
附录2 :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3 :江苏福庆木业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6)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2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回顾
        2.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2.1.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2.1.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学派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产业
        2.2.2 绿色矿业
    2.3 产业组织理论
    2.4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2.4.1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评价体系
        2.4.2 世界主要杂志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4.3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4.4 国内学者提出的企业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4.5 我国各行业竟争力评价应用实践
        2.4.6 地勘及相关行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3 地勘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地勘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3.2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资源供需概述
        3.2.2 地质勘查现状
        3.2.3 矿业开发现状
    3.3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传统地质勘查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3.3.2 我国矿业开发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发展现状及成果
    4.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4.2 绿色勘查发展
        4.2.1 绿色勘查发展历程
        4.2.2 绿色勘查的重大意义
        4.2.3 绿色勘查典型案例
    4.3 绿色开发发展
        4.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4.3.2 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
        4.3.3 绿色矿山典型案例
5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5.1 地勘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5.1.1 地勘企业定义
        5.1.2 地勘企业特点
    5.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5.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特征
        5.3.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外部环境分析
        5.3.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
        5.3.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框架构建与分析
6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系统构建
    6.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指标体系构建
    6.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方法
        6.3.1 评价方法概述
        6.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6.4 指标权重性质及定义
    6.5 指标权重确定
        6.5.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6.5.2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步骤
    6.6 地勘企业竞争力评价权重计算
        6.6.1 建立评价指标结构
        6.6.2 计算准则层权重
    6.7 企业竞争能力模糊评价模型
        6.7.1 模糊评价判定法思想与原理
        6.7.2 模糊评价步骤
7 内蒙古地矿集团竞争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7.1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回顾
        7.1.1 发展概况
        7.1.2 发展现状
    7.2 确定评价级
        7.2.1 因素集的确定
        7.2.2 评价级的确定
    7.3 模糊判断矩阵判定
    7.4 模糊矩阵计算
    7.5 结果综合判定
    7.6 评价结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8 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8.1 资源能力
        8.1.1 资源禀赋
        8.1.2 人力资源
        8.1.3 科技创新
    8.2 绿色发展能力
        8.2.1 绿色发展理念
        8.2.2 绿色勘查、开发
        8.2.3 绿色转型——构建“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8.3 营运及组织管理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7)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理念的研究
        1.3.2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的研究
        1.3.3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内部审计的概念与特征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念与特征
    2.3 内部审计的业务类型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
        2.4.3 全面风险管理(ERM)
        2.4.4 CSA控制自我评价方法
3 华菱湘钢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3.1 华菱湘钢基本情况
    3.2 华菱湘钢内部审计现状
        3.2.1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3.2.2 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
        3.2.3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3.3 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现状
        3.3.1 审计计划的制定
        3.3.2 审计测试与审计发现
        3.3.3 审计结果与报告
        3.3.4 后续审计
    3.4 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1 当前华菱湘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4.2 湘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 华菱湘钢面临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4.1 战略风险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2 产业环境分析
        4.1.3 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
    4.2 经营环节风险分析
        4.2.1 采购环节
        4.2.2 生产环节
        4.2.3 销售环节
        4.2.4 研发环节
        4.2.5 内部治理与内部管理
        4.2.6 湘钢经营业务风险评价
    4.3 财务风险分析
        4.3.1 筹资风险分析
        4.3.2 投资风险分析
        4.3.3 资金周转风险分析
    4.4 内部控制分析与评价
        4.4.1 控制环境
        4.4.2 风险评估
        4.4.3 信息系统与沟通
        4.4.4 风险控制活动
        4.4.5 内部监督
        4.4.6 湘钢内部控制评价
    4.5 风险评估矩阵
5 华菱湘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5.1 建立风险应对流程
    5.2 建立CSA风险自我评估机制实现全员风险管控
    5.3 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
6 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途径
    6.1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健全内审制度
    6.2 引进大数据分析人才,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6.3 搭建风险控制平台,加强企业风险控制信息化建设
    6.4 重视后续审计,强化整改措施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文献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2.2 产业集群理论
    2.3 产业结构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麻城市石材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3.1 麻城经济发展概述
        3.1.1 麻城经济基本现状
        3.1.2 麻城石材园区经济形势基本情况
    3.2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历程
        3.2.1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布局
        3.2.2 麻城石材产业的兴起
        3.2.3 矿山开采现状
    3.3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开采方式粗放
        3.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3.3 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3.3.4 石材工业环境问题突出
        3.3.5 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
4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的优势
        4.1.1 资源丰富
        4.1.2 规模效应渐显
        4.1.3 区位优势
        4.1.4 销售市场成熟
        4.1.5 政府的政策优势
        4.1.6 成本优势
    4.2 麻城石材产业的劣势
        4.2.1 石材资源开采缺乏科学管理和规范
        4.2.2 石材企业规模较小
        4.2.3 生产加工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4.2.4 品牌和营销观念滞后
    4.3 麻城石材产业的机遇
        4.3.1 政策机遇
        4.3.2 市场辐射面广
        4.3.3 石材市场需求旺盛
    4.4 麻城石材产业面临的挑战
        4.4.1 专业人才短缺
        4.4.2 替代产品威胁
        4.4.3 生态环境压力
5 推动麻城石材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绿色石材矿山建设
        5.1.1 矿权设置优化
        5.1.2 矿山整合
        5.1.3 废石场规划
        5.1.4 废水处理工程
        5.1.5 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5.2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5.2.1 业态结构调整
        5.2.2 布局结构调整
        5.2.3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5.2.4 产品结构调整
        5.2.5 推动资源品种多元化
    5.3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3.1 发展石材商贸
        5.3.2 完善配套产业
    5.4 促进静脉产业发展
        5.4.1 推进废石再利用
        5.4.2 建立和完善鼓励机制
    5.5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5.5.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5.5.2 引进国内外石材行业优秀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实践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内容安排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财务冗余涵义
        2.1.2 业务多元化涵义
        2.1.3 绩效涵义
    2.2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2.2.1 财务冗余与多元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2.2.2 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2.2.3 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2.2.4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2.3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2.3.1 财务冗余与业务多元化关系的研究假设
        2.3.2 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2.3.3 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2.3.4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2.4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样本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研究样本的数据收集
        3.1.1 研究样本的范围
        3.1.2 研究样本的选择
        3.1.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财务冗余的数据统计分析
        3.2.1 财务冗余的年度统计分析
        3.2.2 财务冗余的变动趋势分析
        3.2.3 财务冗余的分布趋势分析
    3.3 业务多元化数据统计分析
        3.3.1 业务多元化程度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3.3.2 业务多元化类型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3.4 绩效的数据统计分析
        3.4.1 绩效的年度数据统计分析
        3.4.2 绩效的变动趋势分析
        3.4.3 绩效的分布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与业务多元化关系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4.2 变量测量
        4.2.1 因变量及测量
        4.2.2 自变量及测量
        4.2.3 调节变量及测量
        4.2.4 控制变量及测量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基于meta方法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方法
        4.4.2 实证分析结果
    4.5 基于面板Tobit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
        4.5.1 检验模型
        4.5.2 研究方法
        4.5.3 实证分析结果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5.2 上市林业公司的绩效综合评价
        5.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2.2 评价方法
        5.2.3 绩效评价结果
    5.3 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及测量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3 基于meta方法的实证分析
        5.3.4 基于随机效应FGLS的回归分析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分析
        6.1.1 变量设定
        6.1.2 研究方法与检验模型
        6.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4 固定效应OLS与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
    6.2 基于业务多元化的财务冗余对绩效影响分析
        6.2.1 变量设定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6.2.2 检验结果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件

(10)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 ——基于不同股权性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智力资本的概念
        2.1.2 智力资本的构成
        2.1.3 研发投入
        2.1.4 企业财务绩效
        2.1.5 股权性质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2.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假设推导
        3.2.1 智力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假设
        3.2.2 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假设
        3.2.3 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假设
        3.2.4 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假设
        3.2.5 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假设
    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3.1 样本选取
        3.3.2 数据来源
    3.4 变量设计与选取
        3.4.1 被解释变量
        3.4.2 解释变量
        3.4.3 中介变量
        3.4.4 调节变量
        3.4.5 控制变量
    3.5 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4 实证研究检验与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相关性分析
    4.3 多元回归分析
        4.3.1 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分析
        4.3.2 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检验
        4.3.3 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4.5 假设检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果讨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果讨论
    5.2 管理启示
        5.2.1 企业层面
        5.2.2 政府层面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论林业企业组织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森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J]. 耿玉德,李莹莹. 商业经济, 2022(02)
  • [2]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地方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更新研究[D]. 杨曼曼.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城市旅游地气候变化风险评价与适应机制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 胡强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5]沭阳木材加工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D]. 王莹.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D]. 刘永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 邹育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湖北省麻城石材产业发展研究[D]. 曾略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9]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研究[D]. 王倩.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10]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 ——基于不同股权性质的实证分析[D]. 宋姗泽.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林业企业的组织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