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乳腺癌组织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一、乳腺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璇[1](2021)在《结肠癌组织中MMP-9、VEGF的表达与TANs浸润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neutrophils,TANs)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结肠癌组织中MMP-9、VEGF表达阳性率、TANs浸润密度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 法]收集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进行手术的结肠癌患者的结肠标本54例,每例标本均包含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依照TNM分期(UICC/AJCC第8版TNM分期)。纳入标准:患者病理结果确诊为结肠癌;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结肠癌患者晚期伴有急性肠梗阻或出血等症状;结肠癌患者晚期出现肝、心等多器官功能损伤;患者过敏体质、皮肤易出血;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女性育龄患者。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MMP-9、VEGF、CD66b的表达,以CD66b标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并对TANs计数。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结 果]1、MMP-9分别在结肠癌组织、结肠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MMP-9在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3.0%(34/54),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1.1%(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29 P<0.05),表明结肠癌组织内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VEGF分别在结肠癌组织、结肠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VEGF在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36/54)66.7%,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3.0%(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97 P<0.05),表明结肠癌组织内VEGF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TANs分别在结肠癌组织、结肠癌旁组织浸润密度情况:TANs在结肠癌中高密度率为:63.0%(34/54),在癌旁组织中高密度率为:18.5%(10/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222 P<0.05),表明结肠癌组织内CD66b 阳性的TANs密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结肠癌组织中MMP-9表达阳性率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54例结肠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发现MMP-9的表达阳性率在浸润深度T1-T2、T3-T4中分别为:0%(0/8)、73.9%(3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MMP-9的表达阳性率在肿瘤直径>4cm、≤4cm分别为:85.7%(24/28)、38.5%(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908 P=0.000);MMP-9在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5 P=0.041);MMP-9肿瘤的TNM分期Ⅰ-Ⅱ、Ⅲ-Ⅳ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8%(21/39)、86.7%(1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4 P=0.025)。表明MMP-9的表达阳性率与结肠癌患者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5、结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54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发现VEGF的表达阳性率在浸润深度T1-T2、T3-T4中分别为:0%(0/8)、78.2%(3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VEGF的表达阳性率在肿瘤直径>4cm、≤4cm分别为85.7%(24/28)、46.2%(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95 P=0.002);VEGF在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VEGF肿瘤的TNM分期Ⅰ-Ⅱ、Ⅲ-Ⅳ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4%(22/39)、93.3%(1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5 P=0.010)。表明VEGF的表达阳性率与结肠癌患者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6、结肠癌组织中TANs的浸润密度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54例结肠癌组织内CD66b阳性的TAN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CD66b 阳性的TANs高密度率在浸润深度T1-T2、T3-T4中分别为:0%(0/8)、72%(3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CD66b阳性的TANs的高密度率在肿瘤直径>4cm、≤4cm分别为78.6%(22/28)、42.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460 P=0.006);CD66b 阳性的TANs在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高密度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 P=0.005);CD66b阳性的TANs在TNM分期Ⅰ-Ⅱ、Ⅲ-Ⅳ的高密度率分别为:49%(19/39)、93%(1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4 P=0.003)。表明 CD66b阳性的TANs的浸润密度与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7、结肠癌组织中TANs浸润密度与MMP-9表达之间的相关性:34例高密度CD66b阳性的TANs浸润的结肠癌组织中有26例高表达MMP-9,20例低密度CD66b阳性的TANs浸润的结肠癌组织中有12例低表达MMP-9。Spearman法分析表明,CD66b 阳性的TANs浸润密度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11 P=0.002)。8、结肠癌组织中TANs浸润密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34例高密度CD66b 阳性的TANs浸润的结肠癌组织中有30例高表达VEGF,20例低密度CD66b阳性的TANs浸润的结肠癌组织中有14例低表达VEGF。Spearman法分析表明,CD66b 阳性的TANs浸润密度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83 P=0.000)。9、结肠癌组织中MMP-9与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MMP-9蛋白高表达的34例结肠癌中同时有34例VEGF蛋白高表达,MMP-9蛋白低表达的20例结肠癌中同时有18例VEGF蛋白低表达。Spearman法分析表明,结肠癌中的MMP-9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922 P=0.000)。[结 论]1、结肠癌组织内MMP-9、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结肠癌旁组织,结肠癌组织内TANs浸润密度明显高于结肠癌旁组织,提示MMP-9、VEGF、TANs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结肠癌组织中MMP-9、VEGF、TANs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提示MMP-9、VEGF、TANs可能与结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系。3、结肠癌中TANs的浸润密度与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提示TANs可以通过分泌MMP-9、VEGF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4、结肠癌中MMP-9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表明MMP-9和VEGF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5、TANs、MMP-9和VEGF的检测可能用于预测结肠癌的发展趋势和结肠癌的预后,辅助选择结肠癌的治疗方案等,但还需要更大样本的实验研究来证明。

赵闽宁[2](2020)在《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循环功能磁共振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环境IVIM-MRI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mrEMVI状态的患者的IVIM参数是否存在差异,从而确定mrEMVI状态与肿瘤微循环之间的潜在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49例直肠癌患者的MRI图像(扫描序列包括IVIM序列),三名放射科医师对病灶是否具有壁外血管侵犯进行诊断,将患者分成mrEMVI阳性组及mrEMVI阴性组。使用第三方软件Shortcut to DWI中的双指数模型拟合IVIM的多b值DWI原始图像,再将所得模型导入Image J分析软件,测量直肠腺癌患者病灶的IVIM参数值(D、D※及f值),ROI的选取避开坏死、水肿及血管区域,重复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测量值。对比两组患者的IVIM参数及临床资料,并利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估其预测 mrEMVI 的诊断效能。结果:IVIM序列中f及D※值在mrEMVI阳性组与mrEMVI阴性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818、0.343)。mrEMVI阳性组的 D 值(0.867±0.117)明显低于 mrEMVI阴性组(0.948±0.145)(P=0.039)。D、D※及f值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659、0.615及0.494。其中D值的P值小于0.05,D值诊断效能较低(0.5<AUC<0.7);D※及f值P值均大于0.05,其诊断效能结果由随机误差导致。D、D※及f值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346、0.308及0.769;特异度分别为0.957、1.000 及 0.391。结论:(1)本研究中mrEMVI阳性患者的D值明显小于阴性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肿瘤细胞密度更高的直肠癌更好发壁外血管侵犯。(2)本研究中mrEMVI阳性的f值稍高于阴性组,但D※值稍低于阴性组,D※值及f值参数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IVIM序列所代表的微循环灌注的参数值对预测EMVI的效果不佳,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3)在诊断效能方面,D值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具有较低的诊断效能,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部分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循环DCE-MRI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mrEMVI状态的患者的DCE-MRI参数是否存在差异,从而确定mrEMVI状态与肿瘤微循环之间的潜在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49例直肠癌患者的MRI图像(扫描序列包括DCE-MRI序列),三名放射科医师对病灶是否具有壁外血管侵犯进行诊断,将患者分成mrEMVI阳性组及mrEMVI阴性组。将DCE-MRI所有图像传送至philips后处理工作站,应用MR Permeability后处理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该软件通过使用双室药代动力学Tofts模型,对DCE-MRI数据进行定量分析。ROI的选取避开坏死、水肿及血管区域,重复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测量值。对比两组患者的DCE-MRI参数及临床资料,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来评估其预测mrEMVI的诊断效能。结果:Ve值在mrEMVI 阳性组与mrEMVI阴性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mrEMVI阳性组的Ve值高于阴性组。mrEMVI阳性组的Ktrans值及Kep值均明显高于mrEMVI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trans、Kep及Ve值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883、0.694及0.667,且P值均小于0.05。Ktrans值的诊断价值比较高,而Kep及Ve值诊断价值比较低。Ktrans、Kep及Ve值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667、1及0.933;特异度分别为0.966、0.483及0.517。结论:(1)本研究中组的Ktrans及Kep值明显高于mrEMVI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了 Ktrans及Kep与肿瘤的血管侵犯具有相关性。Ktrans及Kep主要反映了组织的血管表面渗透性及血流速度,即mrEMVI 阳性组的直肠癌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及血流速度。(2)在诊断效能方面,Ktrans值的诊断价值比较高,且其诊断特异度较高,假阳性率较低,对排除mrEMVI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裴蓓[3](2020)在《剪切波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探讨各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各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手术或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行免疫组化检查的患者79例,共80个病灶。平均年龄(49.44±11.06)岁。首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获取肿块的二维灰阶图像特点及血流情况,然后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获得弹性模量参数平均值(Emean)、最大值(Emax)和弹性比(Eratio)。收集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的每位乳腺癌患者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肿瘤增殖抗原(Ki-67)及分子亚型情况。利用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弹性模量参数Emean、Emax、Eratio与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状态、ER、PR、HER-2、Ki-67及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选出对肿块弹性模量参数影响有意义的变量。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肿块越大,各弹性模量参数值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乳腺癌较腋窝淋巴结阴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明显增大(P<0.05);ER阴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均高于ER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阴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均高于PR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均高于HER-2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与Emean、Emax呈显着正相关(P=0.031,P=0.018)。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与其他分子亚型比较,各弹性模量参数值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分别与Luminal A型和Lumianl B型间E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9)。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分别与Luminal A型和Lumianl B型间Emea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0)。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分别与Luminal A型和Lumianl B型间Eratio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在多因素分析中,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Emax有独立相关性(P=0.015,P=0.003),肿块大小与Eratio有独立相关性(P=0.023)。结论1.单因素分析中,肿块的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PR状态、ER状态、HER-2状态、Ki-67表达及分子亚型与肿块的硬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在多因素分析中,肿块的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与Emax有独立相关性;肿块大小与Eratio有独立相关性。3.各分子亚型中,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硬度最大,Luminal A型硬度最小。乳腺癌肿块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肿块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剪切波弹性成像可能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夏露花[4](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武源源[5](2019)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大部分肿瘤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研究发现,VEGF和EGFR是调控血管生成和上皮重塑的重要因子,且肿瘤的生长存活、浸润和转移等均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所以,阐明VEGF和EGFR在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联系,不仅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诊断恶性肿瘤与分期和评估预后,还可以为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清VEGF与组织EGF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VEGF与组织EGFR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相关性,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恶性肿瘤的诊疗、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帮助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方法所有患者来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的恶性肿瘤127例,均经相关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为临床资料完整的初诊患者,并完成所有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水平检测。127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9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62岁,<62岁的患者61例,≥62岁的患者66例;有吸烟史者41例,无吸烟史者8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73例,无淋巴结转移者54例;有远处转移者43例,无远处转移者84例;肿瘤分期Ⅰ~Ⅱ期77例、Ⅲ~Ⅳ期50例。127例肿瘤患者中同时完成血清VEGF及组织EGFR检测的有71例,男性24例,女性47例;年龄30~73岁,中位年龄59岁,<59岁的患者35例,≥59岁的患者36例;有吸烟史者21例,无吸烟史者5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5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5例;有远处转移者25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肿瘤分期Ⅰ~Ⅱ期37例、Ⅲ~Ⅳ期34例;71例患者中EGF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共49例,EGFR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共2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倾向与造血功能障碍,且近一周内均未应用过激素等影响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详细查阅所有研究对象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EGFR表达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无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利用SPSS 19.0软件及Graph Pad Prism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血清中VEGF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二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探讨恶性肿瘤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中EGFR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升高。2.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血清VEGF水平增高。3.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4.肿瘤组织EGFR表达阳性者与肿瘤组织EGFR表达阴性者相比,前者的血清VEGF水平较高(P<0.01)。结论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组织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与组织中EGFR表达一致,对临床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柴瑞梅[6](2019)在《MR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浸润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应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的DCE-MRI定量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动态增强MRI(DCE-MRI)在乳腺癌的临床MRI检查中已成为常规。基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DCE-MRI定量分析,能够得到准确的反映病变血流信息的数据。然而,既往关于乳腺癌的MR定量分析研究多基于双室模型来评价组织中血浆及间质浓度不同引起的对比剂浓度的改变,对时间分辨率要求较高,牺牲了空间分辨率及图像信噪比。本研究以不牺牲空间分辨率为前提,选择适合低时间分辨率的线性参考区域模型方法计算乳腺癌肿瘤整体的血流灌注值,旨在探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在乳腺癌DCE-MRI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素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并在术前10天内进行过乳腺MRI检查的患者,入组共84例87个病灶。2、MR成像 采用Siemens3.0 T超导磁共振设备,扫描横轴位T1WI、横轴位T2WI、矢状位双侧乳腺T2WI、横轴位弥散加权序列(DWI)及动态增强(DCE)T1WI。动态增强扫描连续重复扫描8期。3、图像分析及后处理 DCE-MRI数据利用GE药业开发的Omni Kinetics Manual软件进行分析。各期图像配准后,调整动脉输入函数(AIF)幅度。避开坏死、囊变及出血区,在强化峰值期的图像中逐层手动选取肿瘤的实质成分作为感兴趣区(ROI),之后将所有层面的ROI进行3D融合,应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运算得到血流灌注参数。对肿瘤整体的灌注参数共测量两次,两次测量至少间隔一个月,两次测量结果分别记为K1trans及kep1,K2trans及kep2,以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记为Ktrans及kep。4、浸润性乳腺癌临床预后因素评价 评价的预后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组织学分级及分子分型。5、统计分析 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R×C列表检验。肿瘤两次三维测量值之间的比较采用Bland-Altman法及相关性分析。连续变量两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事后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Kruskal-Walis H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流灌注参数Ktrans及kep值对各预后因素的诊断效能。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结果:1.Ktrans及kep两次测量值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trans两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795(P<0.001),kep两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904(P<0.001)。2、DCE-MRI定量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各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Ktrans与组织学分级呈中等正相关,与肿瘤最大径及三阴性分型呈低度正相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较弱,与远处转移不相关。kep与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及三阴性分型呈低度正相关,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较弱,与淋巴结转移不相关。3、DCE-MRI定量参数对各预后因素的诊断效能 Ktrans及kep对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均较低。Ktrans及kep区分有无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分别为0.704及0.756(p=0.037,p=0.009)。Ktrans及kep区分高级别与中低级别肿瘤的诊断效能均较强,ROC下曲线面积分别为0.959及0.942(P<0.001,P<0.001)。Ktrans及kep区分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分别为0.857及0.756(P<0.001,P<0.001)。结论:1.应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分析乳腺癌临床DCE-MRI数据,得到的血流灌注参数可重复性良好。2.应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定量分析能够利用乳腺癌常规临床MRI数据,可用于评价浸润性乳腺癌的侵袭性、转移风险,Ktrans及kep在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MRI诊断中可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第二部分 影像组学在浸润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目的:乳腺癌是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生物学特征的乳腺癌其异质性程度各不相同,异质性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有着显着影响。乳腺DCE-MRI图像包含肿瘤整体,能够全面显示肿瘤的异质性,然而仅靠肉眼观察无法量化评估。影像组学能够将图像转化为数据信息,量化显示肿瘤内各像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充分挖掘图像信息。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乳腺临床MR的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能否判别乳腺癌的不同生物学特征,并比较MR不同序列对不同生物学特征的判别能力。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2016年9月之间112个乳腺癌的DCE-MRI数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2、MR成像同第一部分3、影像特征提取采用T1强化峰值期(约前80s~120s)的图像及T1WI平扫、T2WI、DWI进行影像特征提取。应用Ma Zda软件分析。首先选择肿瘤与背景对比度最大的强化峰值期图像,在肿瘤最大层面手动勾画不规则形ROI,包括肿瘤内的液化坏死区域,之后将ROI复制到其它序列中,在不同序列中根据病灶边缘适当调整ROI。在标准化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基于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游程矩阵、绝对梯度、自回归模型及小波变换六种方法的影像特征参数。4、特征参数降维将提取出的特征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主成分分析利用MATLAB自带的PCA算法,计算从第一个主成分开始的累加贡献率。当前n个主成分累加贡献率达到85%以上时,就可以认为该n个主成分的集合足够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5、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判别类别将112个乳腺癌病变按2:1分为训练组及独立测试组,采用“k折交叉验证”方法,选择不同的二分类变量(包括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否有远处转移、中低级别与高级别、三阴性分型)作为分类的结果,选择线性核函数构建SVM分类器模型,之后在测试组中对模型进行验证。6、ROC分析利用SVM分类后对于测试组得到的诊断准确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比较各曲线的AUC来比较不同分类器模型的总体诊断效能。结果:1、主成分分析降维主成分分析法将各序列的原始数据降维为11~13个主成分,能够代表原始数据85%以上的特征。2、SVM分类器的判别能力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由四个序列构建的SVM分类器模型的分类准确度均高于81%,高于四个序列的特征联合所构建的模型,以T1WI的准确率最高。对于远处转移,应用DWI的特征所构建的SVM分类器模型的诊断准确度最高,四个序列的特征联合所构建的模型的诊断准确率最低。对于组织学分级,四个序列的特征所构建的SVM分类器模型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84%,高于四个序列的特征联合所构建的模型。对于三阴性分型,分别单独应用四个序列的特征及四个序列的特征联合所构建的SVM分类器模型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94%。3、各序列SVM分类器模型的诊断效能比较T1WI,T1WI强化峰值期和T2WI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均高于0.9。其中T1WI的敏感度最高。四个序列诊断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都很低,AUC为0.5-0.7。四个序列联合诊断远处转移的AUC为0.81,但敏感度低。T1WI,T1WI强化峰值期、DWI及四个序列联合诊断组织学分级的效能都很低,AUC为0.6-0.7。T2WI的AUC为0.84,但敏感度无法计算。T1WI和DWI诊断三阴性分型的AUC低,而T1WI强化峰值期,T2WI和四个序列联合的敏感度低。结论:利用乳腺临床常规MRI图像进行影像组学分析能够判别浸润性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额外信息。

王博[7](2016)在《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兔VX2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兔VX2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动物模型,通过大体观察及病理诊断,评价此模型是否建立成功。材料与方法1.纯种雌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月龄8个月,体重2.53.0kg。随机编号,分为肿瘤组和炎症组,各30只。2.肿瘤组于单侧第2乳垫处注入1ml VX2肿瘤组织块悬液,建立兔乳腺癌模型,每周观察肿瘤生长及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情况,并于第1周末随机取一只实验兔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测;第23周随机取两只实验兔肿瘤组织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行病理检测;于第4周末观察肿瘤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情况,至此成功建立腋窝淋巴结转移实验兔模型;炎症组于实验兔单侧胸壁第2乳垫处及同侧前肢腋侧皮下各注射1ml蛋黄乳胶,若触及腋窝肿大淋巴结,则腋窝炎性增生淋巴结实验兔模型建立成功。结果1.兔VX2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动物模型情况:VX2肿瘤种植1周后30只实验兔均形成5mm10mm大小结节,均值约为(7.1±1.96)mm,病理为肿瘤组织,实验兔腋窝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2周后29只实验兔肿瘤长至约20mm左右大小,均值约为(21±3.97)mm,成瘤率为100%,17.2%(5/29)实验兔腋窝触及直径5mm以下的淋巴结,病理证实乳腺肿块为肿瘤,淋巴结内未见肿瘤细胞;至接种后23周(平均19天)生长迅速,部分肿瘤长成3.5cm×3.5cm×3.5cm,均值约为(32±2.37)mm,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部分增大至20mm大小,病理结果显示为肿瘤组织并浸润淋巴结。至第4周肿瘤组织大小约为(36±2.72)mm,共25只种植性兔乳腺癌模型建立,均可触及腋窝淋巴结。1只实验兔腋窝肿大淋巴结表面欠光滑。60%(15/25)实验兔瘤体发生囊变坏死,触之柔软,24%(6/25)实验兔肿瘤表面皮肤发生破溃,并见白色豆腐渣样坏死物质。25只转移组实验兔中,1只于行CT检查前因肺部感染死亡;最终共有24只实验兔建模成功(种植成功率为96%)。2.兔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动物模型情况:30只实验兔蛋黄乳胶注射5天后,2只腋窝触及小淋巴结;行第二次鸡蛋黄乳胶注射(方法完全与第一次相同),第2周25只实验兔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小;第3周30只实验兔腋窝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2只实验兔因胸腹腔感染死亡,最终28只实验兔成功建立模型(种植成功率为93.3%)。结论兔VX2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和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模型制作简单,成模率高,实验兔的耐受性好。第二部分: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转移性和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灌注参数及能谱参数特征,比较不同参数的诊断价值,并寻找不同方法的最佳诊断参数及最佳联合参数,以期为后期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1.对建模成功的24只转移组和28只炎症组实验兔行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检查,并将所有原始图像传至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便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的实现,本研究仅对短径大于5mm的腋窝淋巴结进行后处理。2.应用Perfusion 4-body tumor软件进行灌注分析,选择主动脉作为输入动脉,获得淋巴结ROI范围内的反映病变灌注状态的伪彩图及血容积(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四个参数值。3.选取灌注扫描延迟34s(第12pass)、58s(第24pass)作为动脉期(arterial phase,AP)及静脉期(venous phase,VP),图像重建选取70ke V、ASIR40%、层厚1.25mm。采用GSI Viewer分析软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基图上分别测量ROI范围内的动脉期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ICAP)和静脉期碘浓度(ICv P);同时选择同主动脉的IC为标准参照值,将各期淋巴结的IC与同层主动脉IC比值作为淋巴结的标化碘基值(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分别获得淋巴结的动脉期标化碘基值(NICAP)和静脉期标化碘基值(NICVP)。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水基图上测量ROI范围内的动脉期水基质(water concentration,WC)(WCAP)和静脉期水基质(WCVP)。分析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在40ke V和70ke V间的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HU-70ke VHU)/30ke V。计算病变的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即病变淋巴结的Zeff/主动脉的Zeff(Zeff-c=Zeff淋巴结/Zeff主动脉)。4.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CT灌注参数值和能谱参数值在鉴别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增生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以曲线下面积作为其评估价值的判断标准,依据最大约登指数,选取诊断的最佳阈值并计算相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转移组淋巴结的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移组淋巴结的BV值、PS值稍高于炎症组,BV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转移组淋巴结的MTT平均值则低于炎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2.BF值和BV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712,以BF大于47.95ml.min-1.100g-1作为阈值时,所得最大约登指数为0.6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69.39%,66.7%、91.9%。以BV大于3.97 ml.100g-1作为阈值,所得最大约登指数为0.439,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4%、48.98%,55.4%、92.3%。认为参数BF值对鉴别转移性与炎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BF值大于47.95 ml.min-1.100g-1时诊断淋巴结为转移性淋巴结的正确率为66.7%,诊断为炎性反应性淋巴结的正确率为91.9%。3.转移组淋巴结动脉期能谱参数值IC、NIC、λHU、Zeff-c、WC均高于炎症组,ICAP、NICAP、APλHU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1;<0.001),而两组间动脉期Zeff-c和W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P=0.595)。4.转移组淋巴结静脉期能谱参数值IC、NIC、λHU、Zeff-c、WC均高于炎症组,ICVP、NICVP、VPλHU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7;P<0.001),而两组间动脉期Zeff-c和W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P=0.616)。5.ICAP、NICAP、APλHU、ICVP、NICVP、VPλHU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0.757、0.852、0.736、0.761、0.818,以APλHU大于3.28作为阈值,所得最大约登指数为0.717,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77%、95.92%、92.6%、85.5%。以APλHU和NICVP作为联合诊断参数,所得曲线下面积为0.901,最大约登指数为0.718,以APλHU大于3.18和NICVP大于0.27作为最佳阈值时,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2%、93.88%、89.3%、88%,诊断淋巴结为转移性淋巴结的正确率为89.3%,诊断为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正确率为88%。6.以BF与APλHU、BF与VPλHU为联合参数,所得曲线下面积为0.899、0.913。BF联合APλHU与单一BF、VPλHU有统计学差异(P=0.045、0.023);而BF联合APλHU与单一BF、APλHU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0.173)。三个联合参数(BF+APλHU+NICVP)、(BF+APλHU+VPλHU)的AUC分别为0.918、0.942,与两个参数联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诊断灵敏度仅为78.79%。选取BF值大于45.29ml.min-1.100g-1和VPλHU值大于3.81作为最佳阈值时,最大约登指数为0.766,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2%、85.81%、81.1%、93.3%。因此选取BF与VPλHU作为联合参数诊断淋巴结可取得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1.转移组淋巴结的BF值、BV值高于炎性反应增生组淋巴结且有统计学差异,参数BF值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用于鉴别诊断转移性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2.转移组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值ICAP、NICAP、APλHU、ICVP、NICVP、VPλHU均高于炎性反应增生性组淋巴结,且具有统计学差异。选取APλHU大于3.18和NICVP大于0.27作为最佳诊断阈值时,最大约登指数为0.718,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1.82%、93.88%、89.3%、88%。联合APλHU和NICVP可提高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3.一站式能谱及灌注成像技术实现能谱成像条件下的灌注成像,可提供更多参数;CT能谱成像及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中均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应用两种成像技术参数,可提高鉴别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增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选取BF值大于45.29 ml.min-1.100g-1和VPλHU大于3.81作为最佳阈值时,最大约登指数为0.766,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2%、85.81%、81.1%、93.3%。第三部分: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淋巴结与淋巴结血管、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内VEGF、VEGF-C、MVD、MLVD表达,及其与能谱灌注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检查完毕后获取实验兔短径大于5mm的腋窝淋巴结,与影像标记一一对应,行常规HE染色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采用En Vision法定量分析淋巴结内的VEGF和VEGF-C,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转移性和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内VEGF、VEGF-C、MVD和MLVD的表达差异,并探讨能谱灌注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转移组获得39枚淋巴结,其中36枚为转移性淋巴结,3枚为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共46枚淋巴结。2.转移性淋巴结的VEGF、VEGF-C、MVD、MLVD均高于炎性淋巴结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0,0.015,0.002)。3.BF值与VEGF、VEGF-C、MLVD表达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349,P=0.01;r=0.323,P=0.016;r=0.385,P=0.008),与MVD无明显相关性(r=0.176,P=0.114)。BV值与VEGF、VEGF-C、MVD、MLVD表达均无相关性(r=0.098,P=0.380;r=0.177,P=0.113;r=0.09,P=0.420;r=0.184,P=0.098)。4.淋巴结的ICAP与MLVD值呈正相关性(r=0.282,P=0.01),淋巴结NICAP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40,P=0.03)。淋巴结ICVP和NICVP与VEGF、VEGF-C、MVD、MLVD呈正相关性(P<0.05)。淋巴结APλHU和VPλHU与VEGF、VEGF-C、MVD、MLVD呈正相关性(P<0.05)。相较而言,淋巴结的能谱参数VPλHU与VEGF、VEGF-C、MVD、MLVD的相关性最为显着(r=0.406、0.421、0.398、0.448),以与MLVD相关性最强。结论1.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VEGF、VEGF-C、MVD、MLVD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一项指标。CT灌注BF值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和静脉期IC、NIC、λHU与VEGF、VEGF-C、MVD、MLVD存在相关性,且以VPλHU与MLVD相关性最强。2.一站式CT能谱灌注参数可反映淋巴结内的血管、淋巴管生成情况,有望对进一步研究肿瘤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崔岩[8](2016)在《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此疾病对女性身心健康均可造成极大的损伤和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乳腺癌发病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始终处于全世界女性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首位,且每年呈0.2%-8%的概率逐渐升高,而患者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相关研究也证实,中国发病率处于第一位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也为乳腺癌,已经成为目前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急需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影像学检测乳腺组织的方法主要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钼靶X线检查、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增强、PECT、多普勒超声,而临床应用较多的检测方法为钼靶X线检查和多普勒超声检查。近些年,MRI、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乳腺组织的检查,其独特的检查优势也被医务人员所认可,但是由于存在基层医院无法购置高昂的仪器设备,检测方式的普及程度,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庭无法负担较高的检查费用等情况,因此MRI、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程度远远不及多普勒超声这么广泛。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等检测仪器的不断进步及诊断技术的逐渐提高,已逐渐成为乳腺组织检查的首选方法,且目前也不单一局限于检查乳腺肿块病灶的存在,以及鉴别诊断囊性肿块病灶组织的物理性质。因而,乳腺病灶体积较小组织的超声检出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目前,有关研究人员已分别对MRI及CEUS诊断乳腺肿瘤病灶组织的价值进行了相关研究,并通过评价对两种诊断方法的价值后认为,乳腺病灶组织经CEUS后出现的典型增强模式可协助医务人员鉴别诊断乳腺肿瘤组织的良恶性。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是检测肿瘤病灶组织内新生血管形成的方法,也是目前研究人员均认可的评估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的可靠性实验室指标。新生血管与恶性肿瘤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情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MVD是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实验室指标。肿瘤MVD可定量反映肿瘤病灶组织内血管的生成状态,也是判断肿瘤疾病发展和肿瘤组织向远处脏器组织转移潜力的重要实验室指标,还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目前MVD已被广大研究人员作为评估肿瘤病灶组织内新生血管生成的“金标准”。实时CEUS检查技术不但可准确反映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和微循环血流灌注过程,而且还可在某种程度上评价肿瘤病灶组织内微血管生成的状态,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不同影像诊断技术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CEUS与动态增强MRI均为评估肿瘤病灶组织内血管化程度的无创性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证实,两种检测方法诊断乳腺肿瘤病理改变的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但由于二者对比增强的作用原理存在本质方面的区别,故直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增强方式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钼靶X线影像学诊断技术可较好的分辨乳房内软组织的解剖结构,检查期间可取得清晰的影像资料,可为临床诊断乳腺肿瘤性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与常规X线检查、多普勒超声、MRI等检查方式比较,钼靶X线对钙化性病理征象的敏感度较高,其特异性可高达95%。但是钼靶X线机的支架及压迫器缺乏操作的灵活性,由于患者体位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对乳腺部位进行深度的投照,故对处于乳腺腺体尾部或胸壁外病灶的诊断能力受到明显的限制。此外,行钼靶X线检查时还需对乳房施加一定压力,重叠的腺体组织可能遮盖部分疾病征象,进而导致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或诱导化疗,是指对未发生远处脏器组织转移的肿瘤病灶,在行局部手术治疗前实施系统性辅助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与既往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相比较,其最大优势是尽量保留了患者的乳房,同时还能有效控制原发灶,使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期别显着性降低,刺激其免疫活性功能作用,最终明显延长生存期。新辅助化疗已逐渐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其为局部晚期乳腺癌和乳腺癌保守手术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临床上医务人员评估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主要仍依靠触诊、患者身体状况、钼靶X线摄影等方法。其中触诊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主治医生的工作经验,且有较大的主观性,且缺乏严格和统一的量化指标,故其可靠性相对较低[17]。钼靶X线影像学技术虽然可清晰显示乳腺癌病灶组织,但腺体密度过高会对病灶范围的判断造成明显的影响,而持续存在微钙化灶也极易误诊为恶性病灶组织,这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准确度会造成较大的影响。CEUS是利用以气体为主要成分的声学造影剂作为超声增强对比剂,经周围静脉途径注入机体后直接到达乳腺组织,由于气体与血液、软组织之间存在较大的声阻抗差异性,故使得含有丰富新生血管组织的癌肿病灶回声显着性增强,从而达到检测病灶组织的最终目的。此外,由于乳腺癌微血管与肿瘤病灶组织分级、远处脏器组织转移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CEUS还可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以及评估非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其在乳腺癌诊断临床应用中提供研究基础:探讨乳腺癌CEUS定量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并评价其对乳腺癌病灶组织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应用价值;比较CEUS与增强磁共振、钼靶X线等三种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为以后早期诊断乳腺癌提供最佳的诊断方法;分析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其在乳腺癌诊断临床应用中提供研究基础;探讨乳腺癌CEUS定量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并评价其对乳腺癌病灶组织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治乳腺癌及准确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比较CEUS与增强磁共振、钼靶X线等三种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为以后早期诊断乳腺癌提供最佳的诊断方法;分析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住院手术治疗的7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乳腺组织经予以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行CEUS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CD34表达水平以测定MVD,比较乳腺癌肿瘤边缘、中心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血流灌注参数,按照48个/高倍视野为标准将本组70个乳腺癌分为高MVD组和低MVD组,比较不同MVD组间乳腺癌增强特征和乳腺癌血流灌注参数;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住院手术治疗的152例乳腺肿块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乳腺组织经予以病理检查,其中恶性70例,良性8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和CEUS检查,观察乳腺病灶组织的CEUS表现,比较乳腺良、恶性病灶造影时间-强度参数,并分析CEUS的检查结果;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住院手术治疗的152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EUS、MRI、钼靶X线检查及病理检查。比较超声造影与MRI内部增强特征,CEUS与MRI时间-强度曲线,以及超声造影、钼靶X线、MRI对乳腺癌的诊断能力相关参数;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住院手术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完成手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常规超声表现,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原发灶内超声对比剂的灌注区域,对声学定量时间-强度曲线(TIC)软件分析。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的增强方式主要为不均匀增强及周边增强,乳腺良性肿瘤的增强方式主要为无增强和均匀增强为主;乳腺良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主要为快进快出型及慢进快出型,而乳腺恶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主要为以快进慢出型为主,但乳腺良、恶性肿瘤间存在部分重叠现象;乳腺恶性肿瘤增强开始时间快于乳腺良性肿瘤,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乳腺恶性肿瘤达峰时间明显快于乳腺良性肿瘤(P<0.05),峰值强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P<0.05),而明显减退时间显着性慢于乳腺良性肿瘤(P<0.05);以乳腺肿瘤组织的病理切片诊断为金标准,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9.01%(64/81)、91.55%(65/71)及84.87%(64+65/152);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肿瘤中心RI、TTP明显缩短(P<0.05),PI明显增高(P<0.05),WIS明显增大(P<0.05),而两者MTT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与肿瘤中心比较,肿瘤边缘PI明显增高(P<0.05),TTP明显缩短(P<0.05),WIS明显增大(P<0.05),而两者RT、MTT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高MVD组乳腺癌不均匀增强、血流灌注缺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MVD组乳腺癌(P<0.05),而两组肿瘤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穿支血管等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MVD组乳腺癌PI明显高于低MVD组乳腺癌(P<0.05),而RT、TTP、WIS等血流灌注参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CEUS与MRI对152例乳腺肿块患者增强后面积的评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0.876,P=0.000),经配对t检验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t=0.152,P=0.794)。超声造影与MRI对72例乳腺病变增强均匀性的评价不完全一致(Kappa=-0.176, P=0.057),其中130例(85.5%)结果一致,22例(14.5%)结果不一致(见表7),超声造影较MRI更多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将均匀增强的灌注缺损面积计为0 cm2, CEUS灌注缺损面积明显大于MRI同切面灌注缺损面积(P<0.01); CEUS时间-强度曲线表现为慢出型72例,快出型80例,MRI时间-强度曲线表现为渐增型57例,平台型23例,流出型72例。CEUS与MRI时间-强度曲线类型无明显相关性;超声造影、MRI对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钼靶X线(P<0.05),而超声造影、MRI在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显示50例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体积在新辅助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下降(t=9.675,P<0.05);50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CEUS检查,发现化疗后乳腺癌原发灶内超声对比剂的灌注区域(长径×横径)较化疗前明显缩小(t=6.324,P<0.05);乳腺癌原发灶内对比剂增强强度在化疗后较新辅助化疗前明显减弱,差异具有显着性(t=15.392,P<0.05)。结论:CEUS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乳腺癌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微血管分布特征,有可能作为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之一;超声造影、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钼靶X线,虽然MRI对各类乳腺癌的诊断能力较强,但由于其检测费用高,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乳腺癌进行诊断时应将超声造影作为初诊较为可行;超声造影技术不仅能够体现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还能够安全、无创、直观地评价肿瘤内新生血管网的特征,其参数可能对疗效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陈曼[9](2012)在《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文中指出上篇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策略研究第一部分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研究目的:利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肿瘤灌注特征及肿瘤血管特征,探讨三维超声造影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依据。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乳腺肿瘤患者183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182例,年龄20~76岁,平均50.25岁。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若为多灶性肿块选择单侧最显着的肿块进行评估,结合三维超声多种显示模式,根据三维造影模式下连续获得的5个三维造影图像,分别记为S1、S2、S3、S4、S5,记录灌注峰值期及消退早期;然后重点评估灌注峰值期的肿瘤血管及肿瘤内部灌注特征,包括有无边缘血管以及边缘血管的数量、分布、走形、血管的粗细程度;有无环形灌注以及环形灌注的粗糙光滑程度;有无穿入型血管;有无内部灌注以及内部灌注类型;有无中央血管以及中央血管粗细程度;有无内部灌注缺损以及灌注缺损比例。结果:183例乳腺肿瘤,其中良性35例,恶性148例。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在边缘血管数量(P=0.000)、放射状分布(P=0.000)、走形(P=0.000)、粗细(P=0.000)、边缘环形灌注(P=0.018)、环形灌注粗糙光滑程度(P=0.000)有无穿入型血管(P=0.006)、内部灌注类型(P=0.000)、中央血管粗细程度(P=0.008)、灌注峰值期(P=0.000)等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良恶性之间在有无边缘血管、有无中央血管、有无内部灌注、有无内部灌注缺损、灌注缺损比例等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边缘血管放射状分布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2.6%,特异性100.0%,准确性86.0%;边缘血管走形扭曲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66.7%,特异性97.0%,准确性72.5%;边缘血管数量4支以上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9.7%,特异性72.7%,准确性78.4%;边缘血管粗大/粗细不等的敏感性81.2%,特异性60.6%,准确性77.2%;边缘环形灌注粗糙的敏感性90.2%,特异性70.4%,准确性85.3%;穿入型血管的敏感性35.1%,特异性88.6%,准确性45.4%。内部灌注类型的敏感性77.8%,特异性57.1%,准确性73.5%;中央血管粗大的敏感性38.0%,特异性88.9%,准确性48.8%;灌注峰值期为S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5.7%,特异性60.0%,准确性72.7%;消退早期为S2的敏感性70.3%,特异性80.0%。准确性72.1%。边缘血管分布(r=0.692,P=0.000)、数量(r=0.450,P=O.000)、走形(r=0.504,P=0.000)、粗细程度(r=0.372,P=0.000)以及边缘环形灌注粗细程度(r=0.606,P=0.000)、穿入型血管(r=0.202,P=0.006)、内部灌注类型(r=0.310,P=0.000)和内部血管粗细程度(r=0.235,P=0.008)与病理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而肿瘤边缘有无环形血管、灌注峰值期和消退早期与病理呈负相关。结论:利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的三维超声造影,能客观综合评价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提高超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能力。第二部分乳腺肿瘤三维超声造影表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三维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肿瘤大小、淋巴结、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CerbB-2(又称n@u或Her-2基因)、Ki-67、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mteinases, MMPs)等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寻求三维超声造影间接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为预测乳腺癌的预后、制定合理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183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肿块最大径测量,根据肿块大小分成2组,分别为≤2cm、>2cm,并行MVD、VEGF、MMP-2和MMP-9染色。对乳腺癌患者另行常规ER、PR、CerbB-2、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83例乳腺肿瘤良恶性之间MVD (P=0.000)、VEGF (P=0.000)、MMP-2(P=0.000)和MMP-9(P=0.000)差异显着。MVD最佳诊断临界值为7001.67,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7.8%,特异性100.0%,准确性90.2%。曲线下面积0.939(95%CI:0.906~0.972),与病理的相关性显着(r=0.76,P=0.000)。VEGF高表达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6.5%,特异性74.3%,准确性84.2%。曲线下面积0.804(95%CI:0.713~0.894),与病理的相关性显着(r=0.55,P=0.000)。MMP-2高表达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9.7%,特异性65.7%,准确性77.0%。曲线下面积0.727(95%CI:0.628~0.827),MMP-2的表达与良恶性之间低度相关(r=0.39,P=0.000)。MMP-9高表达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90.5%,特异性48.6%,准确性82.5%。曲线下面积0.696(95%CI:0.586~0.805), MMP-9的表达与良恶性之间低度相关(r=0.41,P=0.000)。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的肿瘤大小差异显着,肿瘤大小与3D-CEUS各项参数之间,在边缘血管数量增多(P=0.000)、边缘血管放射状分布(P=0.000)、走形扭曲(P=0.001)、粗大(P=0.021)、边缘环形灌注粗糙(P=0.001)、穿入血管(P=0.003)、内部团状灌注(P=0.001)、中央血管粗大(P=0.000)和内部灌注缺损>50%(P=0.002)、消退早期提前(P=0.001)等组间有差异。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3D-CEUS各项参数之间,边缘血管(P=0.040)、边缘环形灌注(P=0.001)、内部灌注缺损(P=0.040)、内部灌注缺损>50%(P=0.016)多见于淋巴结无转移组,而内部团状灌注(P=0.040)、S5期残留(P=0.048)多见于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3D-CEUS各项参数在浸润性导管癌和纤维腺瘤之间差异显着,而在浸润性导管癌和非浸润性导管癌之间仅部分参数有差异。乳腺癌的3D-CEUS各项参数在不同组织学分级、ER、PR、CerbB-2及Ki-67表达之间仅部分参数有差异。良恶性乳腺肿瘤的3D-CEUS表现与MVD、VEGF、MMP-2和MMP-9表达在边缘血管数量、放射状分布、走形、粗细程度、边缘环形灌注的粗细程度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3D-CEUS表现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MVD、VEGF、MMP-2和MMP-9表达密切相关,特别体现在边缘血管特征方面,3D-CEUS能间接反映生物学特性,能无创性、活体评估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和乳腺癌预后。第三部分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比较研究目的:利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与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比较,探讨3D-CEUS评分和DCE-MRI评分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为三维超声造影及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83例乳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82例,年龄20-76岁,平均50.25岁。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根据3D-CEUS边缘血管有无及分布、边缘血管走形及粗细程度、穿入血管、环形灌注和肿瘤中央血管的特征,分别记为0、1、2分,建立3D-CEUS评分系统。应用AURORA1.5TMR乳腺专用扫描仪,采用马根维显作为对比剂。参照Fischer评分并适当改良,根据内部强化类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早期增强率、边缘血管、穿入血管等五项指标,建立乳腺肿瘤DCE-MRI评分。结果:183例良恶性乳腺肿瘤中,恶性组3D-CEUS评分明显高书良性组,良恶性组差异显着(P=0.000)。以4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5.1%,特异性94.3%,,准确性86.9%,阳性预期值98.4%,阴性预期值60.0%。3D-CEUS4分与病理有显着相关性(r=0.68,P=0.000)。若以3D-CEUS4分为诊断乳腺癌的指标,与MVD临界值的相关性显着(r=0.50,P=0.000),与VEGF (r=0.50,P=0.000)、MMP-2(r=0.50,P=0.000)及MMP-9(r=0.66,P=0.000)的相关性均显着。乳腺肿瘤恶性组DEC-MRI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组,良恶性组差异显着(P=0.000)。若以5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94.3%,准确性88.0%,阳性预期值98.5%,阴性预期值62.3%。DEC-MRI5分与病理的相关性显着(r=0.70,P=0.000)。若以DCE-MRI5分为乳腺癌的指标,与MVD临界值的相关性显着(r=0.52,P=0.000),与VEGF (r=0.44, P=0.000)、MMP-2(r=0.42,P=0.000)及MMP-9(r=0.35,P=0.000)均为低度相关。结论:3D-CEUS评分系统能综合反映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各种肿瘤血管特征,具有临床可行性。下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超声影像学研究第一部分常规超声与动态增强MRI依据RECIST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研究目的: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前后肿瘤最大径变化,探讨常规超声及MRI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临床价值,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和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2月TNM分期Ⅱ、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70岁以下,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诊断,手术后获得满意的组织学病理评价;4-6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疗程结束,所有患者均手术;NAC前及NAC全部疗程结束后行常规超声、MRI评估。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肿块最大径测量。应用AURORA1.5TMR乳腺专用扫描仪,采用AURORA CAD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取增强早期最高强化区最大径测量。超声及MRI按照RECIST的标准评价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cCR)、部分缓解(clinical partial response, cPR)、病情进展(clinical progressive disease, cPD)和病情稳定(clinical stable disease, cSD)临床总有效率(clinical response rate,cRR)=(cCR+cPR)/病例总数×100%。病理学疗效评估采用Miller-Payne (M-P)病理反应分级标准,分为5级,根据M-P分级结果分为组织学显着反应组(major histological response, MHR)和组织学非显着反应组(non-major histological response, NMHR),其中1级、2级和3级为NMHR组,4级和5级为MHR。另外,病理总有效率(pathologic response rate, pRR)=(3级+4级+5级)/病例总数×100%。结果:单侧乳腺癌患者108例,均为女性,年龄27~68岁,平均50.01岁。108例乳腺癌患者M-P评估如下:3例1级,22例2级,41例3级,21例4级,21例5级。108例乳腺癌患者中,按照RECIST的标准,超声评价16例达到cCR,63例cPR,4例cPD,25例cSD。临床总有效率73.2%。2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中,超声的cCR评价pCR的敏感性52.4%,特异性94.3%,准确性86.1%,超声cCR与pCR的相关性显着(r=0.52,P=0.00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MHR的患者共42例,超声的cCR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35.7%,特异性98.5%,准确性74.1%,超声cCR与病理MHR低度相关(r=0.47,P=0.00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RR的患者共有83例,超声的cRR评价pRR的敏感性81.9%,特异性56.0%,准确性75.9%,超声cRR与pRR低度相关(r=0.36,P=0.000)。MRI评估疗效,15例达到cCR,71例达到cPR,2例cPD,20例cSD。临床总有效率79.6%。2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中,MRI的敏感性47.6%,特异性94.3%,准确性85.2%,MRI的cCR与pCR低度相关(r=0.48,P=0.000)。以MRI的cCR来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31.0%,特异性97.0%,准确性73.1%,MRI的cCR与病理MHR低度相关(r=0.39,P=0.000)。MRI的cRR评价pRR的敏感性86.7%,特异性44.0%,准确性76.9%,MRI的cRR与pRR低度相关(r=0.32,P=0.000)。结论:超声与MRI依据RECIST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正确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像学方法。第二部分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比较研究目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前后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肿瘤内部灌注及肿瘤血管的变化,与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比较,探讨3D-CEUS评分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2月TNM分期II、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70岁以下,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诊断,手术后获得满意的组织学病理评价;4-6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疗程结束,所有患者化疗后均手术;NAC前及NAC全部疗程结束后行3D-CEUS、DCE-MRI评估。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肿块最大径测量,按照RECIST的标准评价疗效。根据3D-CEUS边缘血管有无及分布、边缘血管走形及粗细程度、穿入血管、环形灌注和肿瘤中央血管的特征,比较新辅助前后3D-CEUS评分(记为Δ3D-CEUS评分)。应用AURORA1.5TMR乳腺专用扫描仪,采用马根维显作为对比剂。采用AURORA CAD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取增强早期图像最高强化区最大径测量,按照RECIST的标准评价疗效。参照Fischer评分并适当改良,根据内部强化类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早期增强率、边缘血管、穿入血管等五项指标,比较新辅助前后DCE-MRI评分(记为ΔDCE-MRI评分)。比较新辅助前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免疫组化染色,记录△MVD和ΔVEGF评分。新辅助化疗疗效病理学评估按照Miller-Payne (M-P)病理反应分级标准。结果:单侧乳腺癌患者48例,均为女性,年龄28-63岁,平均47.08岁。48例乳腺癌患者M-P评估如下:28例3级,12例4级,8例5级。组织学非显着反应组28例,组织学显着反应组20例。病理总有效率100.0%。48例乳腺癌患者中,按照RECIST的标准,常规超声和MRI预测pCR的敏感性分别为62.5%vs55.0%、特异性82.5%vs96.4%,准确性79.2%vs79.2%。常规超声和MRI评价MHR的敏感性75.0%vs40.0%,特异性95.0%vs100.0%,准确性91.7%vs75.0%。新辅助后3D-CEUS评分(P=0.000)和DCE-MRI评分(P=0.000)均明显下降,新辅助前后统计学差异显着。若以新辅助化疗前后3D-CEUS评分的差值(Δ3D-CEUS评分)6分为临界值,诊断pCR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85.0%,准确性87.5%。若以Δ3D-CEUS评分4分为临界值,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100.0%,特异性87.5%,准确性91.7%。若以△DCE-MRI6分为临界值,诊断pCR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95.0%,准确性95.8%。若以△DCE-MRI评分4分为临界值,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100.0%,特异性75.0%,准确性85.4%。△3D-CEUS评分与△MVD相关性显着(r=0.61,P=0.000).△3D-CEUS评分与△VEGF评分低度相关(r=0.59,P=0.000)。△DCE-MRI评分与△MVD低度相关(r=0.37,P=0.018).△DCE-MRI评分与△VEGF评分低度相关(r=0.39,P=0.013)。结论:3D-CEUS能反映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内部灌注及肿瘤血管的变化,3D-CEUS评分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杨巧鹭[10](2012)在《VEGF-C、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ctor, VEGF-C)、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探讨VEGF-C和MMP-9两者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1例乳腺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和无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C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用D2-40标记上述组织的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的特点,计算微淋巴管密(microlymphaticdensity,MLVD);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周围正常组织VEGF-CmRNA和MMP-9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VEGF-CmRNA和MMP-9mRNA与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探讨VEGF-C和MMP-9m两者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结果:本实验发现VEGF-C和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8.0%和82.9%,VEGF-C和MMP-9在周围正常乳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34.1%和31.7%。VEGF-C和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1.9%和57.1%,VEGF-C和MMP-9在无转移淋巴结组中阳性率为30.0%和25.0%。乳腺癌组织中MLVD均值为9.532±6.540,正常乳腺组织内MLVD均值为2.802±1.489,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内MLVD均值为9.845±5.564,无转移淋巴结组织内MLVD均值为1.833±1.597。提示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MMP-9的阳性率和MLVD值显着高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MMP-9阳性率和MLV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MMP-9的阳性率和MLVD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本实验表明乳腺癌细胞可能通过VEGF-C、MMP-9的高表达刺激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中,以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发生。且VEGF-C和MMP-9两者在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二、乳腺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结肠癌组织中MMP-9、VEGF的表达与TANs浸润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结直肠癌UICC/AJCC第8版TNM分期
综述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与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循环功能磁共振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环境IVIM-MRI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循环DCE-MRI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剪切波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使用的仪器
    2.3 检查方法
    2.4 临床病理资料
        2.4.1 腋窝淋巴结转移判定
        2.4.2 组织学分级判定
        2.4.3 免疫组化及分子亚型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弹性模量参数单因素分析结果
        3.2.1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3.2.2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分子亚型的相关性
    3.3 各弹性模量参数多因素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肿块大小的关系
    4.2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4.3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关系
    4.4 各弹性模量参数分别与免疫组化标志物的关系
    4.5 各弹性模量参数分别与分子亚型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观测指标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中VEGF及 EGFR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MR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浸润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应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的DCE-MRI定量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MR成像
        2.3 图像分析及后处理
        2.3.1 线性参考区域(linear referrence region,LRR)模型原理
        2.3.2 DCE-MRI定量分析方法
        2.4 浸润性乳腺癌临床预后因素评价
        2.4.1 肿瘤大小
        2.4.2 腋窝淋巴结转移
        2.4.3 远处转移
        2.4.4 组织学分级
        2.4.5 分子分型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病理特征
        3.2 肿瘤两次三维定量分析的一致性评价
        3.3 DCE-MRI定量参数在浸润性乳腺癌各预后因素间的分布
        3.4 DCE-MRI定量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各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DCE-MRI定量参数对各预后因素的诊断效能
    4 讨论
        4.1 应用DCE-MRI定量分析计算血流灌注值的基础
        4.2 利用线性参考区域模型三维定量分析的优势和可重复性
        4.3 DCE-MRI定量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因素间的关系
        4.3.1 定量参数与肿瘤最大径的关系
        4.3.2 定量分析参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的关系
        4.3.3 定量分析参数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4.3.4 定量分析参数与免疫组化因子及分子分型的关系
        4.4 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影像组学在浸润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MR成像
        2.3 影像特征提取
        2.3.1 序列选择
        2.3.2 图像分析方法
        2.4 特征参数降维
        2.5 训练组及测试组分组
        2.6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判别类别
        2.7 ROC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及病理特征分布
        3.2 主成分分析降维
        3.3 SVM分类器模型的判别能力
        3.4 各序列SVM分类器模型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淋巴结与淋巴结血管、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CT功能成像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乳腺癌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比较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
致谢

(9)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上篇 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策略研究
    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肿瘤三维超声造影表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比较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超声影像学研究
    第一部分 常规超声与动态增强MRI依据RECIST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比较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VEGF-C、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乳腺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结肠癌组织中MMP-9、VEGF的表达与TANs浸润的临床意义[D]. 刘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循环功能磁共振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D]. 赵闽宁.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剪切波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关系的研究[D]. 裴蓓.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武源源.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6]MR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浸润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柴瑞梅.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7]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应用价值研究[D]. 王博. 郑州大学, 2016(11)
  • [8]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崔岩.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9]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D]. 陈曼. 复旦大学, 2012(03)
  • [10]VEGF-C、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研究[D]. 杨巧鹭.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乳腺癌组织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