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子引力理论接受实验检验(论文文献综述)
樊琪琪[1](2021)在《离散背景下的宇宙学常数与非局域引力黑洞的引力透镜》文中认为宇宙学常数问题是困扰现代物理学的重要难题之一。在宇宙学标准模型建立后,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使得宇宙学陷入困境。人们发现占据当今宇宙能量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而这种未知的能量却迟迟无法找到来源。为此,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大量理论来解释其成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对暗能量的成因提出解释,并且提出了新的预言和现象。这当中最着名的有标量张量理论(scalar-tensor theory)、f(R)理论等。修改引力理论中的非局域引力(nolocal gravity)近些年也受到了关注,它可以自然地解释宇宙后期加速的膨胀现象。另外,近年来量子引力理论的蓬勃发展抛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有一类观点认为时空在普朗克尺度附近具有离散性,有学者根据这一观点,认为时空在极小尺度上的离散性会导致能量守恒定律的违反,这种细微的违反所导致的能流会积累一个与观测值相近的宇宙学常数。这类唯象模型为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提供了思路。为了探索宇宙学常数的来源,本文中考虑了在普朗克尺度附近时空的离散性。将时空背景假设为一组具有相互作用的离散体元,类比统计物理中的固体模型,我们发现,时空体元的热运动部分可以为“镶嵌”在其中的内容物提供一个最低能量的筛选条件,根据这个能量下限我们研究了具有玻尔兹曼分布的粒子其粒子数的变化,得到了一个随宇宙温度下降而增多的粒子数的表达式。计算表明这种随宇宙的膨胀而增加的能量来源可以提供一个与观测值接近的宇宙学常数值;现在的宇宙学常数的观测值也会对早期宇宙电弱相变之后的宇宙重加热温度作出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非局域引力在解释宇宙后期的加速膨胀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质,为了能对该模型的正确性作直观的检验,我们将非局域引力模型下的静态与旋转黑洞作为弱引力透镜计算了光线的偏转角。我们发现,与史瓦西黑洞或克尔黑洞相比,非局域引力黑洞对光线的偏角多出一项与非局域引力质量参数m有关的修正。不过由于当今宇宙的m过小,这一修正是极小的。
乔笑斐,高策[2](2021)在《后真相时代基础物理学范式的变革》文中提出21世纪,世界进入后真相时代,科学的发展逻辑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科学研究的尺度进入普朗克标度,理论远离经验,实验检验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新的现实条件下,推动物理学范式转变的动因更加集中于物理学的内在逻辑发展。物理学范式的基本框架也发生了变化:基于物质本体论的描述被弱化,基于对偶性、微分同胚不变性等的结构性原则处于支配性地位,进而推动不同范式的融合以及物理学和数学的统一。在后真相时代,科学亟需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互动的纽带,这将促进科学阐释学的发展。
赵丹,申楠[3](2021)在《第三种文化视角下公众领域的弦理论争论》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一直在争论弦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的支持者们认为该理论是最有希望的统一理论,反对者们却强调它不能付诸实验检验。伴随着弦理论在公众领域的传播,争论蔓延至大众媒体,且从最初的科学维度扩张到哲学和社会学维度。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争论弦理论是否是科学、弦理论是否造成了物理学不良的社会学氛围、科学家在传播科学时遵循什么样的科学精神气质,形成了对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的深化,实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
陈亚芬[4](2020)在《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引力实验检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自然界包含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即电磁力、强力、弱力、引力。前三种由标准模型来描述,引力则由广义相对论来描述。鉴于引力比其它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要弱得多,实验观测的开展相对困难,人们对其的了解并不深入。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成功解释了引力的时空弯曲及弯曲所引起的相对论效应,使人们对引力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为了建立一个更统一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来试图融合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这些理论的相关预言均预示着时空的基本对称性存在破坏,如量子引力理论、弦理论、超对称理论等等。因此,在引力的时空理论中研究洛伦兹对称性破缺无论对于理解引力的本质,寻找新的相互作用,还是对于广义相对论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标准模型扩展(SME)框架是研究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典型理论工具。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研究在此框架下可分为纯物质、纯引力、物质引力耦合三部分,目前,洛伦兹对称性在纯物质部分、物质-引力耦合上也已经被极大地限制,而纯引力部分的检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论文聚焦于纯引力部分洛伦兹对称性破缺检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数据分析: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数据联合分析了质量维度d=4的洛伦兹破缺效应,在10-10的水平上给出了洛伦兹破缺系数较好的限制;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短程引力实验数据与印第安纳大学实验数据联合分析了质量维度d=8的洛伦兹破缺效应,并在10-12m4的水平上给出洛伦兹破缺系数最好限制;利用多组牛顿反平方实验数据分析高阶引力相对论模型参数,根据不同间距实验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约束范围;(2)实验方案设计:短程引力实验适合检验高阶的(质量维度d≥6且d为偶数)洛伦兹破缺效应,基于本实验室长期发展的成熟扭秤实验技术,提出针对性的洛伦兹破缺扭秤实验检验方案,并以质量维度d=6为例进行讨论,简单分析此实验的可行性。
蔡荣根,杨润秋[5](2020)在《在类比系统中研究引力和黑洞的性质》文中指出引力和量子力学的融合是理解时空起源和引力本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基础物理学根本问题。理论物理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诸多理论猜想,也做出了许多预言。然而一些相关的预言涉及的效应极其微弱,因此难以通过实验观测加以证实。通过类比引力系统,人们可以将这些引力效应转化为实验室可测可控系统的一些效应。对这些类比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引力的性质本身,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启发和新的思路。文章将以几个具体的类比系统为例简要介绍类比引力研究的历史和最近的一些研究进展。
申楠[6](2020)在《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的研究》文中提出弦理论是当代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试图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结合起来,被认为是一种“万物理论”。然而自提出至今,弦理论凭借其优美的理论框架和有望成为终极理论的优势,为弦理论学家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大量的资源,但因其缺乏能付诸实验的理论预言而倍受质疑者的诟病,引发了物理学界关于弦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其挤占物理学资源等问题的争论。争论最初仅限于科学家共同体内部,后随着弦理论及其竞争理论科学传播工作的不断推进,争论的战场逐渐蔓延至大众媒体,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弦理论与其竞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前沿科学家亲身进行内容分享,终极理论和宇宙奥秘等内容的吸引性,加上丰富的媒体传播渠道和对大众喜好风格的把握,再辅之以争论对传播效应的放大,最终产生了不错的反响,赢得了公众相当的关注,为前沿科学的传播提供了启示。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不仅对科学共同体内部产生了影响,对弦理论进行社会学维度的批判与辩护,同时在终极理论的梦想之下拨动了公众渴望了解之心弦,也拉近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所谓的第三种文化。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过程中,为了迎合公众的需要与口味,科学家或媒体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手法为自己辩护,这会造成传播在相当程度上的失真,科学、媒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需要新的考察。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弦理论争论的传播背景进行梳理,包括弦理论的发展历程,弦理论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争论,弦理论时代的科学传播模式。第二章对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进行分析,包括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分析。第三章对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进行社会文化的探讨,包括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体现了科学家的社会属性,争论的传播构成了第三种文化,还反映出科学、媒介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孟丽媛[7](2020)在《范式视角下弦论的科学评价争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弦论作为当代基础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理论,不仅调和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还在原则上提供了一个能够统一自然界所有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然而,尽管物理学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着力研究四十余年,弦论依然没有得到经验上的确认,也没有发展成为完备的形式。基于目前这一现状,学界对于弦论的科学地位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一方面,弦论的支持者们对这一理论有着无比强烈的自信,认为弦论就是物理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大统一理论。另一方面,弦论的批判者们却质疑弦论作为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他们认为对科学的信仰必须基于经验性的客观观察,由此将弦论拒斥于科学知识之外。本文通过详细考察这场争论的内涵,试图引用范式理论的概念来对这场争论进行解读,并指出范式的主要分歧并不发生在具体的理论概念的层面,而是发生在对科学理论的界定和评价概念这一更加基本的层面上。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主要从科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弦论的发展过程及当代高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分析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及关键人物的观点,引入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对争议的本质进行解读,指出弦论的提出和发展预设了一种新的科学评价范式,而这一范式在某些方面已经背离了传统科学评价范式。第二章则重点分析了弦论所体现的这种新的科学评价范式的形成基础及主要内涵。由于当前理论所具有的新特征,传统科学评价范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由此导致了弦论评价范式的兴起。与传统科学评价范式相比,弦论评价范式对于科学理论的界定标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这也构成了弦论范式的主要内涵。此外,由于两种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继而导致了两种范式的对立与冲突。第三章从整体上对弦论的科学评价争论进行了哲学反思。首先,指出了这场争论本身也是一场有关科学的定义之争,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当代科学的发展模式。其次,对弦论评价范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范式转换的基础在于它未来解题能力的显现以及弦论共同体对它的探索与改进。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这部分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当前,我们似乎正处于一场科学革命的前夕,而这场科学变革必将与哲学的变革同时到来。
伍正学[8](2020)在《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电子输运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英国科学家A.K.Geim等人在实验室首次成功制备石墨烯以来,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电磁性能成为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石墨烯的成功制备使人们对碳材料的认识有了一次重大飞跃,改变了碳元素材料世界的格局,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石墨烯二维单原子层结构特点使其表现出许多异于传统材料的特殊性质。如克莱因隧穿、非零的最小电导率以及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等等。石墨烯表现出的这些物理特性使得其相对其他纳米材料具有更为出色的电子学性能,为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可能成为下一代高速发展需要的纳米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另一方面,近年来统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各种理论,如圈量子引力理论、超弦理论和黑洞物理等都表明有“最小可观测长度”的存在。这意味着在普朗克尺度附近,通常量子力学下的海森堡测不准关系应该被修正为所谓的广义测不准原理,即广义不确定原理。修正后的广义不确定原理会导致通常量子力学下的动量算符或者坐标算符的形式有所改变,从而影响量子系统的哈密顿量。一般来说,在广义不确定原理的影响下,任意量子系统的哈密顿量都将不可避免地被修正。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广义不确定原理被相继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克莱因戈登方程和DKP方程的研究的同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除此之外,广义不确定原理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黑洞残余现象,反普朗克膨胀问题,和宇宙常数问题等。基于广义不确定原理的变形空间中量子力学系统的研究,无论是从数学方面还是物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各种量子现象的量子引力校正是非常有趣和必要的。目前,人们对于石墨烯电子输运性质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是这些结果都是基于通常的量子理论。并且基于通常量子理论分析的成果与实验并非完全一致,为了进一步拓展对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石墨烯电子输运性质相关问题的认知,以及探索量子引力效应对石墨烯电子输运相关问题的影响。因此利用广义不确定性原理下的量子理论,对石墨烯的散射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石墨烯的特殊性质使得在广义不确定原理下对其散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深入揭示电子输运规律和指导纳米级的自旋电子器件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高能物理领域的一些理论验证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实验检验的途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对纳米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学的研究近况以及石墨烯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然后描述了广义不确定原理的背景并给出了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的无质量狄拉克方程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对石墨烯的散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给出了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和共振条件的表达式,随后,我们进一步地对石墨烯散射问题中的局域态密度,散射截面和散射效率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石墨烯中电子的散射系数、散射截面和散射效率都与广义不确定原理的参数相关。特别地,当我们的广义不确定原理参数0时的结果与普通量子力学下的结果完全一致。
刘征[9](2019)在《狄拉克的科学方法论革命及其哲学意义》文中指出狄拉克的科学方法论革命为重新理解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物理学哲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试图从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哲学内涵和历史意义三个部分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明确其作为方法论革命的地位和价值所在。论文认为,狄拉克的科学方法论最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数学和物理学关系的整体论的思路。物理-数学符号作为整体,成为物理学家通往框架定律的有效道路,颠覆了伽利略-牛顿的研究传统,在物理学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传统上把数学和物理学割裂理解产生的解释困难。当代物理学前沿并不是数学游戏,新的观点是:物理-数学符号作为通向框架定律的最好通道,可能会带给我们新发现的实体和现象。狄拉克科学方法论在物理学理论构造和数学物理学关系的讨论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刘艳红[10](2019)在《用于洛伦兹对称性检验的双模式振荡器的研究》文中认为洛伦兹对称性作为一种基本的时空对称性,对其进行高精度的检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标准模型扩展(SME)理论中光子部分洛伦兹对称性的破缺,并阐述了主动旋转的谐振腔实验对破缺参数的限制。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探究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高稳定的双模式振荡器对洛伦兹对称性破缺进行对比检验。利用双模式技术进行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检验有以下三个优点:其一,可实现频率-温度补偿。该技术在一个蓝宝石谐振腔中同时激发两个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回音壁模式,利用这两个不同偏振方向的模式在单轴各向异性晶体蓝宝石中对介电常数温度系数的依赖不同,从而实现频率-温度补偿。其二,有利于消除共模噪声。由于两个回音壁模式存在于一个谐振腔中,这有利于消除外界环境引入的共模噪声,从而降低对实验的影响。其三,有利于消除系统误差。延续前人所设计的两个位置取向互相垂直的谐振腔,但在每个谐振腔内利用双模式技术激发两个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模式,相当于同时进行两次等效实验进行交叉对比,有利于消除系统误差,从而提高实验精度。为了进行双模式振荡器的搭建以实现频率-温度补偿,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模式对及其对应的频率温度拐点。本文利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电磁仿真软件对各个模式进行仿真,得到其谐振频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后,在室温和低温范围内分别选择满足双模式条件的模式对,同时得到对应的频率-温度拐点。为了检验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模式对在实验中确实存在频率-温度拐点,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小于5K。考虑到多个与温度相关的参数可能引入的误差以及由于尺寸测量误差和本地参考不稳定度等引起的频率偏差,该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基于上述仿真和实验验证,我们首先搭建了室温双模式振荡器,初步结果显示其频率稳定度在积分时间为0.1-1s时可实现10-11,优于单个环路1个量级。室温下的初步结果说明,双模式技术可以有效补偿温度抖动带来的效应,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在低温下开展双模式振荡器的搭建打下基础。
二、量子引力理论接受实验检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量子引力理论接受实验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离散背景下的宇宙学常数与非局域引力黑洞的引力透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动机与研究内容 |
1.2 广义相对论基础 |
1.2.1 时空与几何 |
1.2.2 测地线方程 |
1.2.3 爱因斯坦场方程 |
1.3 宇宙学简介 |
1.3.1 Robertson-Walker度规 |
1.3.2 宇宙动力学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修改引力理论 |
2.1 f(R)引力 |
2.2 nonlocal引力 |
2.2.1 R(?)R引力 |
2.2.2 R(?)R引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散背景的暗能量起源 |
3.1 对能量守恒的违反导致的暗能量 |
3.2 离散时空与宇宙学常数 |
3.2.1 离散背景热力学模型 |
3.2.2 暗能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局域引力黑洞的引力透镜 |
4.1 Gauss–Bonnet定理 |
4.2 静态非局域黑洞的引力透镜 |
4.3 旋转非局域引力的黑洞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后真相时代基础物理学范式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后真相时代的界定 |
二 后真相时代基础物理学范式转换的特征 |
三 后真相时代基础物理学范式的本体论特征 |
1.以物质实体为中心的本体论弱化 |
2.结构化描述的强化 |
3.数学与物理的统一 |
四 后真相时代的科学阐释 |
(3)第三种文化视角下公众领域的弦理论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孤立的弦理论共同体 |
二公众领域的弦理论争论 |
(一)争论进入公众视野 |
(二)关于弦理论的批判 |
(三)关于弦理论的辩护 |
三第三种文化 |
(4)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引力实验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洛伦兹破缺效应的检验背景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潮汐数据分析 |
2.1 理论概述 |
2.2 洛伦兹破缺系数的提取 |
2.3 最小耦合项的参数限制 |
2.4 本章小结 |
3 短程引力实验数据分析 |
3.1 短程引力实验数据分析d=8 的洛伦兹破缺效应 |
3.2 短程引力实验检验高阶引力相对论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高阶洛伦兹破缺效应检验实验方案设计 |
4.1 SME框架下d=6 的洛伦兹破缺效应 |
4.2 扭秤实验中D=6 的洛伦兹破缺效应 |
4.3 洛伦兹破缺效应检验的扭秤实验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由重力的(?)方向的分量求解洛伦兹破缺系数 |
A1 (?)方向的引力加速的的变换过程 |
A2 (?)方向的破缺系数计算 |
A3 (?)方向的破缺系数计算 |
附录 B 矩形平板模型洛伦兹破缺引力场的解析表达式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在类比系统中研究引力和黑洞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声学黑洞 |
3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4 光学超材料 |
5 类比引力和引力全息对偶 |
6 类比引力和量子信息 |
7 结束语 |
(6)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的背景 |
1.1 弦理论的发展 |
1.2 科学共同体内的弦理论争论 |
1.2.1 弦理论学家的坚定信念 |
1.2.2 集中于弦理论缺乏检验的批判 |
1.3 弦理论及其争论进入公众视野 |
1.4 弦理论时代的科学传播模式 |
1.4.1 社会中的弦理论 |
1.4.2 科学传播的基本要素 |
第二章 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学分析 |
2.1 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主体 |
2.1.1 弦理论的传播主体 |
2.1.2 弦理论竞争理论的传播主体 |
2.2 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策略 |
2.2.1 多种传播渠道 |
2.2.2 极简传播风格 |
2.2.3 互联网的互动模式 |
2.3 弦理论及其争论的传播效果 |
第三章 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的社会文化分析 |
3.1 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
3.1.1 社会学维度的弦理论批判 |
3.1.2 社会学维度的弦理论辩护 |
3.2 第三种文化视阈下的弦理论及其争论 |
3.3 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反映的科学、媒介、公众之间的关系 |
3.3.1 媒介的失真与公众的信任危机 |
3.3.2 科学、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再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范式视角下弦论的科学评价争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3.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弦论的发展背景及其科学争论的实质 |
1.1 弦论发展的背景 |
1.1.1 弦论的提出与发展 |
1.1.2 当代高能物理学的发展现状 |
1.2 关于弦论科学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实质分析 |
1.2.1 学界关于弦论科学地位的争论 |
1.2.2 争论双方观点的分析 |
1.2.3 争论的实质分析——科学评价标准的范式分歧 |
第二章 弦论评价范式的形成基础及主要内涵 |
2.1 弦论评价范式形成的背景 |
2.1.1 传统科学评价范式的基本特征及当前困境 |
2.1.2 弦论评价范式形成的认识论基础 |
2.1.3 当代数学与物理学趋向统一的新关系 |
2.2 弦论评价范式中的评价原则和进路 |
2.2.1 非经验理论论证的权威性加强 |
2.2.2 贝叶斯意义上的非经验的理论评价进路 |
2.2.3 数学美作为理论评判的重要依据 |
2.3 争论双方共同体间的不可通约性 |
2.3.1 世界观的不可通约性 |
2.3.2 理论信仰的不可通约性 |
第三章 关于弦论科学评价争论的哲学反思 |
3.1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
3.1.1 科学共同体观念的演变过程 |
3.1.2 常规科学思维与革命性思维的共同演进 |
3.2 弦论评价范式发展方向的哲学反思 |
3.2.1 从经验科学到超验科学的客观事实 |
3.2.2 弦论评价范式的未来发展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8)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电子输运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纳米电子器件与自旋电子学概述 |
1.2.1 纳米电子器件概述 |
1.2.2 自旋电子学 |
1.3 石墨烯的发现与制备方法 |
1.3.1 石墨烯的发现 |
1.3.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4 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质 |
1.4.1 石墨烯的结构 |
1.4.2 石墨烯的性质 |
1.4.3 Klein佯谬 |
1.5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的无质量狄拉克方程 |
2.1 广义不确定原理的背景 |
2.2 广义不确定原理的种类 |
2.2.1 广义不确定原理(一) |
2.2.2 广义不确定原理(二) |
2.2.3 广义不确定原理(三) |
2.3 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的无质量狄拉克方程 |
2.4 极坐标下的变形无质量狄拉克方程 |
第三章 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石墨烯的散射问题 |
3.1 变形无质量狄拉克方程的求解 |
3.2 依赖于i的散射系数和共振条件 |
3.3 依赖于m的散射系数和共振条件 |
3.4 局域态密度 |
3.5 散射截面和散射效率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狄拉克的科学方法论革命及其哲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狄拉克科学方法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
1.1 狄拉克的科学方法论及其早期应用 |
1.2 狄拉克科学方法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二章 狄拉克科学方法论革命的哲学内涵 |
2.1 狄拉克科学方法论革命被重视的哲学必然性 |
2.2 狄拉克科学方法论革命的哲学内涵 |
第三章 狄拉克科学方法论革命的历史意义 |
3.1 在物理学理论构造方面的意义 |
3.2 对数学物理学关系探讨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用于洛伦兹对称性检验的双模式振荡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光速各向同性检验历史 |
1.2 现代谐振腔实验 |
1.3 章节安排 |
2 SME理论及谐振腔实验 |
2.1 SME简介 |
2.2 SME中的光子部分 |
2.3 天体赤道坐标系 |
2.4 主动旋转的微波谐振腔实验 |
3 双模式理论 |
3.1 回音壁模式 |
3.2 蓝宝石谐振腔 |
3.2.1 谐振频率 |
3.2.2 品质因数 |
3.3 频率温度敏感度 |
3.4 频率-温度补偿 |
3.5 建立模型 |
3.5.1 建立模型 |
3.5.2 谐振频率随温度的变化 |
3.6 室温双模式 |
3.6.1 仿真结果 |
3.6.2 实验检验 |
3.7 低温双模式 |
3.7.1 仿真结果 |
3.7.2 实验检验 |
4 室温双模式振荡器的搭建 |
4.1 工作原理 |
4.2 系统搭建 |
4.2.1 反馈控制系统 |
4.2.2 耦合系数 |
4.3 实验结果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量子引力理论接受实验检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离散背景下的宇宙学常数与非局域引力黑洞的引力透镜[D]. 樊琪琪. 兰州大学, 2021
- [2]后真相时代基础物理学范式的变革[J]. 乔笑斐,高策. 哲学动态, 2021(03)
- [3]第三种文化视角下公众领域的弦理论争论[J]. 赵丹,申楠.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1(01)
- [4]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引力实验检验研究[D]. 陈亚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在类比系统中研究引力和黑洞的性质[J]. 蔡荣根,杨润秋. 物理, 2020(07)
- [6]弦理论及其争论传播的研究[D]. 申楠. 山西大学, 2020(01)
- [7]范式视角下弦论的科学评价争论研究[D]. 孟丽媛. 山西大学, 2020(12)
- [8]广义不确定原理下电子输运相关研究[D]. 伍正学. 贵州大学, 2020(04)
- [9]狄拉克的科学方法论革命及其哲学意义[D]. 刘征. 山西大学, 2019(02)
- [10]用于洛伦兹对称性检验的双模式振荡器的研究[D]. 刘艳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